导航:首页 > 纯水知识 > 张锡纯水平如何

张锡纯水平如何

发布时间:2022-07-09 02:14:40

㈠ 张锡纯的大气下陷是什么意思

没有大气下陷的说法,只有大气层的说法。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空,就是地球的大气层。
大气层(atm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一、对流层。
对流层(troposphere;convection zone)大气最下层,厚度(8~17公里)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随高度的增加平均温度递减率为6.5℃/公里,有对流和湍流。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这一层。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在高纬度的地区,因为地表的摩擦力会影响气流,形成了一个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边界层。这一层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会被逆流层的分隔而与对流层的其他部份分开。
英语里的对流层一字“Troposphere”的字首,是由希腊语的“Tropos”(意即“旋转”或“混合”)引伸而来。正因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即对流层顶)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在宇宙中恒星也有对流层, 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播除辐射,还有对流过程。即从太阳0.71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这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大气中的水汽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该层有如下特点:
(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该层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而从下垫面加热大气。因而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多,远离地面的空气受热少。每升高1公里,气温约下降6.5度。
(2)空气对流:因为岩石圈与水圈的表面被太阳晒热,而热辐射将下层空气烤热,冷热空气发生垂直对流,又由于地面有海陆之分、昼夜之别以及纬度高低之差,因而不同地区温度也有差别,这就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3)温度、湿度等各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大气与地表接触,水蒸气、尘埃、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层,故该层中除气流做垂直和水平运动外,化学过程十分活跃,并伴随气团变冷或变热,水汽形成雨、雪、雹、霜、露、云、雾、霾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二、平流层:
对流层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50公里这一层,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减弱,这一大气层叫做“平流层”,又称“同温层”。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汽,晴朗无云,也没有雾霾,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及高能粒子的袭击。
三、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5公里之间的大气层。
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K;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有时在高纬度地区夏季黄昏时有夜光云出现。
物质组成:氮气和氧气为主,几乎没有臭氧。该层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个只有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四、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60公里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大约距地球表面10~80公里。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该层特点是:
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在电离作用产生自由电子的同时,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碰撞复合,以及电子附着在中性分子和原子上,会引起自由电子的消失。大气各风系的运动、极化电场的存在、外来带电粒子不时入侵,以及气体本身的扩散等因素,引起自由电子的迁移。在55公里高度以下的区域中,大气相对稠密,碰撞频繁,自由电子消失很快,气体保持不导电性质。在电离层顶部,大气异常稀薄,电离的迁移运动主要受地球磁场的控制,称为磁层。
电离层的主要特性由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碰撞频率、离子密度、离子温度和离子成分等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来表示。但电离层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电子密度(或称电子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随高度的变化与各高度上大气成分、大气密度以及太阳辐射通量等因素有关。电离层内任一点上的电子密度,决定于上述自由电子的产生、消失和迁移三种效应。在不同区域,三者的相对作用和各自的具体作用方式也大有差异。
中间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热层”。在这两层内,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
五、外大气层。
外层(Exosphere),又名散逸层,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通常把1000公里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公里。也就是说,天高1000公里。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体积成分: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尘埃、气溶胶及大粒度悬浮颗粒。由于地磁场的保护作用,使得大气层在太阳风及宇宙高能射线流的刮蚀作用下得以保存。
自然状态下,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78.09%的氮,20.94%的氧,0.93%的氩。这三种气体占总量的99.96%,其它各项气体含量计不到0.1%,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在近地层大气中上述气体的含量几乎可认为是不变化的,称为恒定组分。
在干洁空气中,易变的成分是二氧化碳(CO2)、臭氧(O3)等,这些气体受地区、季节、 气象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含量在20km以上明显减少。
大气中组分是不稳定的,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影响,会使大气中出现新的物质,或某种成分的含量过多地超出了自然状态下的平均值,或某种成分含量减少,都会影响生物的正常发育和生长,给人类造成危害,这是环境保护工作者应研究的主要对象。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㈡ 铁棍山药的价格是多少

先看看是不是正宗的,两年才能长成,四年一个轮回,不能重茬!大小不一样,品质不一样,陈年和本季不一样!土质不一样,本地和外地的不一样,真的和假的不一样,所以铁棍山药价格更不一样,一分价格一分货!货好才是硬道理,不要光看价格!即使看价格也是相当的优惠了,如果是同样的货!!!自己吃可选:有长有短大概在30--45公分左右,,10元左右

㈢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相关

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重视药物研究。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庠生,以训蒙终其生。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1881年,补博士弟子员,首次赴北闱乡试落第,为慰藉祖、父愿望,径赴天津正式进学。后即长期在乡间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参加乡试。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第二次乡试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任军医正期间,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医术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其著作渐为人知,传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阳)袁澍滋(字霖普)阅后劝其呈内政部申请著作权。1918年,奉天天地新学社苏明阳等代为注册,奉天医学研究会高振铎予以校正,由该社资助首次印行第一期。同年,奉天设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锡纯为院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后迅速脱销,次年春再版,同时印行第二期。张锡纯方展其抱负,适值直奉战争爆发,不得已于1923年回关内于沧县开业。
1924年,张锡纯自费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四期,医界竟购,先后共印四版,作者声望雀起。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他赴天津为专馆教员(家庭教师)。张锡纯携眷至天津,于授徒的同时开业行医。1927年春,正式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至1933最后5年中,张锡纯之学术和事业达到高峰。他先是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共5次印刷方满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该书第六期,计两次印刷。为迅速培养较多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不顾73岁高龄,于1933年春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订讲义,兼及教务,遂因劳瘁过度至秋天一病不起。
张锡纯成名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门弟子如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李宝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私淑其学问者不可胜计。当时国内名中医如汉口冉雪峰,嘉定张山雷,奉天刘冕堂,泰兴杨如侯,香山刘蔚楚,慈溪张生甫,绍兴何廉臣等均常与张锡纯讨论学术,为声气相孚之挚友。近代影响较大的中医杂志多聘其为特邀撰稿人。
医著之外,张锡纯尚撰有《代数鉴源》、《易经图说》(未刊行),另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张锡纯有三子一女。长子荫潮继父业,曾任京畿卫戍司令部军医官,1939年卒。次孙铭勋承祖业,行医于原籍,1954年将《医学衷中参西录》版权及遗稿献给国家,实现了祖先的宏愿。
1957至1985年,河北省4次整理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总发行量近50万套,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著所不及。 19世纪60年代,近代科学开始缓慢地、有系统地传入中国。张锡纯生长于穷乡僻壤,青年时代很难接触西学。他说自己“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仅又10余年,于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含浑,有赖后人阐发耳”(此语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篇医论“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至于汇通中西医何以要衷中参西,1909年他在其书自序中说:“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编于西法非仅采其医理,恒有采其化学之理,运用于方药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贯为一,又非若采用其药者,仅为记问之学也”。参西显然是时势的需要,然张锡纯的学问和经历均告诉他中医尚多优势,沟通当以中医为主,即吸取西说发扬中医,使之放光明于全球。
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国人上下震动。为求富强免危亡,知识界多认为必须向日本学习,积极引进西学。1893年后,张锡纯绝意于功名,益加留心西学。1897年,他年近40,竟开始刻苦自学代数和几何,后又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全面参考西医学术建立了较厚实的基础。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胞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张锡纯的实验精神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录。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其中张锡纯自拟方约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亦约200首,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全书载案逾千,轻浅之病记载稍略,重病、久病或专示病案者,观察记载无不详细贴切,首尾完整。当时国内西医病案及论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资料翔实。文中以中医立论者,必征诸实验;沟通中西者多发人深思。读其书者或不能尽服其理,但必不以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虚以凑篇幅。勤于实践,切身体会,仔细观察,随时记录,不断整理提高,就是张锡纯的实验方法。 张锡纯精通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其中有创造性的成就主要有六方面。
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热病的功效。本世纪40年代前,热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当时西医疗效不满意,中医证治虽早有伤寒温病两说,但一般医家难以熟练运用。传统学说对石膏及有关方剂阐发不够,张锡纯则发挥了石膏的功用,简化了热病辨证论治的原则,提高了可重复性。他认为,生石膏性微寒,凉而能散,透表解肌,善清上焦及中焦实热。外感病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然医家多误认为其性大寒而煅用,是变金丹为鸩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龙汤、白虎汤为代表。此虽为重证而设,但禁忌颇多。若适当变通,则生石膏治热病有实热者无往不适。白虎汤变通适当尤能广泛应用,挽救危重症。其原则为热盛脉实即原方加重石膏,以胜病为准;热实正虚宜原方加人参,间需以山药代粳米或元参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药,竟可单煎石膏或用鲜梨片和石膏末嚼服。
张锡纯阐发此说不厌其繁,仅“石膏解”后所附医案即达38例。其中多系危重证,按西医诊断可知的病种有痢疾、疟疾、重症颌下脓肿、肺炎、产褥热、产后大出血、风湿热、猩红热等,同时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数。时过近一世纪,今日单用西法处理上述一些病例仍感棘手。但张锡纯当年常常得心应手,曾说“愚临证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治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用至十余斤者”。1954年,石家庄组织中医运用张锡纯重用石膏的经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获得良好的效果,卫生部门曾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张锡纯的这一宝贵的见解和经验在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胸中大气下陷证的提出,是张锡纯诊断上的发明。其理论略谓:“人之一身,自飞门至魄门一气主之”。“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此气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大气下陷最典型的症状即患者自觉气短不足以息,似乎喘而非喘,诊关脉不实。其他见证变化多端。以今日西医诊断为勘,此证多属官能证,无可靠疗法。而升陷汤对大多数病例却效如桴鼓。后人多以为此方可重复性很强。
防治霍乱的贡献张锡纯行医时常有霍乱流行。当时西医对该病长于预防而短于治疗。为此,他创用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查其药味及制法则系衷中参西的成果,而经济简便,效果又在中西医之上。1919—1920年,此两方曾在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大面积试用,据较可靠的报告分析,治愈数万人。
中医为主治肠结张锡纯所治者多属于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古人有大承气等方法,但多禁忌,疗效亦不甚满意。张锡纯所创之法一为赭遂攻结汤,一为葱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长又有新意,后者为外治法,适于动力性肠梗阻。考其医案确系典型梗阻,而疗效甚好。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则,仍不出张锡纯所用之法。 抢救急证的发明张锡纯长于救治危急大证,除前文已述外,尚有重用萸肉救脱。脱证在西医称为休克,至今常见且难治。中医古方救脱以人参为主,但有禁忌,张锡纯以萸肉为主基本无禁忌。其理论略谓,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且敛正气不敛邪气。张锡纯所附医案中几乎包括各种休克,尤以大汗致脱为最效。其法为,当紧急时急煎萸肉一味60克(2两)左右急服,病稍缓或以下脱为主则配以人参、山药等。又生山药一味救脱之轻者亦效。再有小青尤汤加减治外感痰喘。小青龙汤系经方,原适应证不以痰喘为主,后人有所发明用以治痰喘,但不如张锡纯精到。外感痰喘即西医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伴有严重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张锡纯以为治此病重症惟小青龙汤加减最效,并屡试不爽。加减中主要是热重加生石膏。为巩固疗效,张锡纯又拟从龙汤等以求根治,其法至今仍值得研究。此外,张锡纯对各种大出血及先兆中风等急证的抢救亦多有阐发。
张锡纯敢于救患者于殓服在身,足示其学识与责任心均非寻常,亦可知其何以能享盛誉而历久不衰。
关于慢性顽症的主要阐发张锡纯之书治虚劳的内容甚多,其中出现最多的药物为生山药。张锡纯对此药的研究仅次于生石膏。其余最有价值的阐发即重用三七、鸡内金、水蛭等治症瘕积聚等慢性病。结核病在中医亦归入虚劳,张锡纯治结核病除继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药、黄芪、人参等补气药,至于滋阴、宁嗽等法反居其次。 张锡纯为人忠厚,志行高洁。其书自序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种志向基于“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思想,张锡纯虽终生未直接参与政治,仍常于诗文中流露出忧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题其书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愿不凡,良医良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向静中参。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洒大千。”诗中委婉地表达了未能医国的遗恨。
为济世活人计,张锡纯治医不计私利,凡有心得发现,必于医界公布。刊印书籍有赠送惯例,每难盈利。至于他对静坐吐纳术(当时特风行于学校)的体会,更多向医界提倡,以为不仅益于养生且利于治学。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军政界要人,也有城乡贫民,相处中均一视同仁,不见傲下媚上形迹。他不置产业,日常业务仅足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病饿垂危,张锡纯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成人后为其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锡纯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
张锡纯治学虽多创论,然措词婉转,鲜直斥前人之非,与同道多友善,不好贬人贵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时,仍本其夙志,撰文论中西医理相通,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但张锡纯对误人至死的庸医却当面斥之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虽激于义愤,亦可见其忠厚至诚,对患者极端负责。他处世为学以“志诚”为信条,故书屋名“志诚堂”。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常念学与年俱进,终生治学不辍。虽至晚年,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医不叩门之说,每遇疑难重证,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立命车亲赴病家调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尽人力,每救疗至殓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时人称之为一代大师,实当之无愧。 1860年3月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1874年开始学医。
1879年开始行医。
1909年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前3期。
1912年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之邀,任军医正。
1918年应聘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
1924年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
1927年在天津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1928年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
1931年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
1933年创办中医函授学院。
1933年9月卒于天津。

㈣ 现在在国内中医界最有名的人物

贺普仁教授,字师牛,号空水,河北省涞水县人。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术独立应诊,解放后声名鹊起。1956 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现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针灸协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此人属于现在在国内中医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㈤ 中医摸脉是怎么来诊断病症的,请细说些,中医博大精深感觉很神奇

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
中医断病四诊望、闻、问、切,相互关联、内外照相。望形色、闻声息、问环境习惯,皆以观察外显之现象为主。而查内部(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盛衰、虚实、寒热等)现象则需以切脉为主。望闻问三诊诊病之现象,而切脉才是诊病内部之根本,才是医生下药制方的决断依据。当然也要综合望、闻、问三诊,但中医的特点是以内治为主,因此准确的掌握切脉尤其重要。
要掌握切脉这一中医基本功,除从书本上(理论上)认识种种脉象以及主病外,重要的是通过临床实践领悟其中奥妙才能达到见微识著指终而了然在胸,指下定乾坤。否则易被外部现象所惑,或以区部之现象充为整体之现象,或只医区部之疾而与整体不符。掌握了切脉才能洞察人体脏腑之消长盛衰因郁因邪种种病因,才能制定出确切的医病方略,对症用药达到标本兼治、治病为主之目的。总之只问病不切脉而下药是庸医,不解切脉认为切脉是江湖手法做样子是无知。掌握了切脉查里,综合三诊查外,才能做出整体的全面的而不是区部的片面的正确诊断。
切脉之要,需明正邪、表里、虚实、盛衰,当审胃、神、根、三要。近代大医学家张锡纯以三部总看,配合诊尺部以侯肾,诊脉之根;注重浮沉二侯,以有力无力审脉之神;认为五行之中,土参四行,六部脉应显胃气,和缓为贵,确是切脉之精要。但如能细研三部九候、分部主病、兼脉主病或更显精通。愿吾辈同行精钻细研自能临证如疱丁解牛清晰透明病症,有的放夭用药,何虑病疾不除。
切脉注意: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线上,手掌心向上,前臂平放。2、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重取(按),后中取(寻)。3、寸关尺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谓之三部九侯。4、环境要安静。5、诊脉时间不少于一分钟。
5.正常脉象(平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病脉与主病: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如水上浮木。 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 表浅。
主病:表证。有力为表实证,无力为表虚证。
2、沉脉
脉象: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3、迟脉
脉象:一息脉来不足四至。特点是脉搏次数少。
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4、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特点是脉搏次数多。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5、虚脉
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主病:虚证。
6、实脉
脉象:脉来坚实,三脉有力,来去俱盛。
主病:实证。
7、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特点是如珠走盘。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
8、涩脉
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有力;精伤、血少—无力。
9、弦脉
脉象:端直如长,如按琴弦。特点是脉的硬度较强。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
10、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特点是脉窄、幅度小。
主病:诸虚劳损,湿证。
11、结脉
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12、代脉
脉象:脉来缓慢而止有规则(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痹证,痛证,惊恐,跌扑损伤。
切脉的意义
1 推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2 推断疾病的预后。

㈥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后世有何重要意义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所著,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剂,以及张锡纯先生的评点文章。张锡纯先生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

一、重要价值

而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必读之书”,据《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而且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几十年前,该书不失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仍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主要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 ,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 ,开始在《绍兴医药学报》发表文章,医名渐著于国内。

㈦ 张锡纯的升陷汤能治脱肛吗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毒性手册》、《中药炮制学》、《临床实用中药学》、《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你好,我是中医内科赵医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说说中医里头的“提气药”。

什么提气药呢?你记住,最具代表性的,是张锡纯留下的经典配伍——炙黄芪和炙升麻。

别着急,你听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很早以前,我工作的地方,有一个人姓黄,女性,早年患有胃下垂。

后来,她的胃下垂逐渐严重。而且在走路的时候,她常常感觉心慌、气短,浑身乏力,必须坐下来休息。

她到医院检查过,除了胃下垂之外,没有别的大问题。

这怎么办?她来找我。

我仔细观察她,发现她这个人瘦瘦高高,脉象偏细弱。

我问:你的血压是不是偏低?

患者说,确实偏低,但也算是正常水平,是正常水平的下限。

我一听,点点头,给她出了一个主意——

用蜜黄芪10克,配上蜜升麻3克,放在水杯里头,用沸水反复冲泡、代茶饮。记住,一定是蜜黄芪和蜜升麻,绝对不要用生的。连续喝7天,停用2天,然后接着喝。一旦出现胃部不适就停用。

患者问我:“就这么两味药,能干啥”?

我说,帮你提气啊。提气的中成药、汤剂有很多,但都不如这么用方便。你现在这个阶段,可以先用此类的药茶调一调。如果不见效,那必须用成药和汤药了。

她点点头,说好吧。

结果,这个人用了两个多礼拜,反馈说走路心慌气短、乏力的现象有所改善,胃里头的沉重、发胀的感觉也似乎减轻了。

这里头怎么回事呢?我跟你从头说吧。

其实,像她这个问题,中医里讲就是中气下陷之症。什么叫中气下陷?说白了,就是脾气亏虚严重,托不住了,所以胃下垂、子宫下垂,甚至还会有人脱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肺气不足,于是人就气短、心慌、乏力。因此,要想解决这个人的问题,根本之道在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具体怎么操作?抛开中成药、汤剂不谈,黄芪和升麻配伍应用,算是经典的药对。我们用它们泡水喝,可以起到一定的缓慢调养作用。

其中的黄芪,性味甘温,入肺经和脾经,可以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敛疮。黄芪在经过蜜炙之后,补中益气、固本举陷的作用就增强了。所谓蜜黄芪,就是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然后加入黄芪片搅拌均匀,稍闷一会儿,然后放在炒锅内炒,文火加热,炒到深黄色,取出来放凉。这个蜜黄芪,升阳举陷的作用就比较突出了。

其中的升麻,也是传统中药。升麻生用,可以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麻如果经过炮制,形成蜜升麻,那升阳举陷、补中益气的效果就突出了。而且,生升麻容易对胃产生不良刺激。蜜炙升麻,在这方面就好多了。

因此我说,要想黄芪和升麻配合代茶饮,最好是用蜜黄芪、蜜升麻。它们更适合补脾肺之气,升中焦之陷。

其实,这两味药配伍用,在李东垣的《脾胃论》里头经常能看到。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现代中医临床家、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创始人,张锡纯。张锡纯有一张配伍,叫做“升陷汤”,主要就是用黄芪和升麻,治疗大气下陷、气不得续、危在旦夕。可以说,是从张锡纯开始,黄芪和升麻配伍,作为固定的药对搭配,逐渐被人重视起来。这是中医先辈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

这里头的升麻,我要说一下。中医临床应用,普遍认为升麻无毒。但是从药理实验来看,升麻有毒。严重的中毒,会导致死亡。为了避免毒性,一把能主张升麻的用量为3到9克,尽量不去超量服用。有部分人在常规量下服用升麻,也会有胃部的不良反应。升麻和黄芪配伍用,有表邪、积滞的人,阴虚阳亢,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者,要慎用或禁用。

2.5万阅读
疾病自测

胃下垂自测
1分钟 | 10道题
点击测试
搜索
罗大伦讲张锡纯全集
张锡纯治疗白发
罗大伦张锡纯医案七
南怀瑾谈肾气亏损
张锡纯治口臭奇方
罗大伦鸡内金的妙用

与张锡纯水平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3款捷达水箱除垢 浏览:471
河南电镀镍废水处理什么价格 浏览:188
高效过滤器的阻力多大 浏览:322
环戊二烯蒸馏方法 浏览:673
xad2树脂预处理 浏览:819
市政工程污水管工程量怎么计算 浏览:551
安徽阜阳污水处理公司 浏览:215
川崎空调滤芯在哪里 浏览:408
普通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水厂 浏览:647
福田瑞沃货车空调滤芯怎么换 浏览:203
河南污水池聚脲多少钱 浏览:476
纯水加什么导电 浏览:174
家用反渗透机不启动怎么办 浏览:778
饮水机有异味用什么了清洗 浏览:529
饮水机接水小怎么办 浏览:867
伟业饮水机怎么样 浏览:179
纯水机怎么清洗最干净 浏览:912
菱帅怎么换空调滤芯 浏览:68
反渗透膜存在问题 浏览:764
道尔顿净水器为什么不用纯水 浏览: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