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子提单流程
电子提单的流转是通过 EDI系统,将有关各方的计算机联成网络而实现的。电子计算机将货物运输合同中的数字、文字、条款等,按特定的规则,转化为电子信息,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从一台计算机转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其完整流转过程是:
1)、托运人向承运人发出订舱电子信息(Booking Message),承运人确认托运人提出的各项条款。
2)、承运人接受订舱,则电子信息系统自动产生并向托运人发送接受订舱及有关运输合同条件的EDI信息,由托运人的EDI系统加以确认并通知运输调度,将货物交给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接管。
3)、托运人的EDI系统向海关和商品检验检疫机构的EDI系统发送申请报关,商检出口的EDI证书,经确认后传送给承运人或其代理人的EDI系统批准放行。
4)、承运人或其代理人收到货物后,由EDI系统自动向托运人发送收货信息(Receipt Message),托运人确认后,托运人即成为电子提单的持有人。
5)、货物装船后,大副签发EDI收据并由承运人的EDI系统发送电子提单给托运人和银行的EDI系统,同时给托运人一个更新的电子签名的电讯密码,经托运人确认后即对货物具有了支配权,电子提单签发完结。
6)、托运人的EDI系统向银行的EDI系统发送电子发票、电子保险单和电子提单等电子单据,经银行确认后即完成结汇。
7)、托运人的EDI系统发送信息通知承运人,货物已转移给银行,随后承运人的EDI系统销毁与托运人的通讯密码,并向银行提供一个新的通讯密码。
8)、收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取得对货物的所有权。银行的EDI系统向承运人发出电讯通知货物所有权已转移给收货人。
9)、承运人的EDI系统向收货人的EDI系统发送EDI信息确认其控制着货物,并传送电子提单及一个新的通讯密码。
10)、承运人的EDI系统向目的港代理人发送EDI信息,将货物的说明、船舶情况及收货人的名称通知代理人,由代理人在船到港时,向收货人发出到货通知的EDI信息。
11)、收货人得到到货通知后通知运输调度,凭其身份证明在指定地点提货。
注:电子提单是通过EDI技术将纸质提单的全部内容与条款以电子数据交换格式进行传送的有关货物运输合同证明的电子数据。
电子提单不是书面单证,而是显示在计算机上屏幕上的一系列结构化了的电子数据。有关各方,包括卖方、发货人或托运人、银行、商品检验检疫机构、保险公司、港口、买方和收货人,都以承运人为中心,通过专用计算机密码完成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的货物交付和所有权的转让。采取电子收货人提货,不需要出示任何书面文件,只要出示身份证明,由船舶代理验明即可。
在电子提单形成和流转过程中,电子提单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电子提单的安全关键在于密码的保密性和在传递过程中防止被人偷换,必须严加防范,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对电子提单的立法工作。
『贰』 edi电子数据交换实现过程
1.买方抄标明要购买的货物袭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时间等,这些数据被输入采购应用系统,该系统的翻译软件制作出相应的EDI电子订单,这份订单被电子传到卖方。2.卖方的计算机接到订单后,EDI软件把订单翻译成卖方的格式,同时自动生成一份表明订单已经收到的功能性回执。这份回执被电子传递到买方。3.卖方也许还会产生并传递一份接收订单通知给买方,表示供货的可能性。4.买方的计算机收到卖方的功能性回执及接收订单通知后,翻译软件将它们翻译成买方的格式,这时订单被更新了一次。5.买方根据订单的数据,产生一份电子的“了解情况”文件,并电子化传递到卖方。6.卖方的计算机收到了买方的“了解情况”文件,把它翻译成卖方的格式,并核查进展情况。
『叁』 简述edi报文的产生与传输过程
早期的EDI标准使用的大多数是用户的行业标准,标准之间不能进行跨行业的EDI互联,严重影响了EDI的效率,阻碍了全球EDI的发展。
在美国就存在汽车工业的AIAG标准,零售业的UCS标准,货栈和冷冻食品储存业的WINS标准等等,在日本有连锁店协会的JCQ行业标准,全国银行协会的AENGIN标准和电子工业协会的EIAT标准等等。
为了促进EDI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促进EDI标准的国际化,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EDI的作用。目前在EDI的标准上。
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就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下属的第四工作组(WP4)在1986年制定的《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简称EDIFACT)。
(3)edi运输过程扩展阅读:
EDI的通讯方式
1、点对点方式
此种方式适用于贸易量较少、贸易方不多的情况下。它具有较强的地理位置灵活性,但不提供信息的缓冲处理。因此双方的通信往来要求双方即时交互。
2、一点对多点方式
此方式适用于较大企业的分支机构与总部联系的结构,其在小范围内的数据传输以总部为中心,进行各分支的数据集中处理,便于了解各分支整个情况的发展变化,使企业即时做出反应。
3、多点对多点方式
多点对多点方式适用于平行机构之间的往来通信,往往与第二种方式相结合。双向的信息传递增加了信息的反馈,对企业而言,可提高信息的迅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