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污水处理碳氮比究竟是什么碳什么氮
就是原子个数比。
由于污水中各种有机物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将它们简化为碳原子与氮原子的比例,只有比例合适时,活性污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❷ 生活污水的碳氮比是如何计算的
污水的碳氮磷比值=100:5:1碳源的简单计算;尿素的投加量计算:氮的计算(*0.05)磷的计算(*0.01)尿素(0.46)日处理水量m3 *进入生化池COD的值*B/C值/1000*碳氮磷比值/100 /尿素的含量较复杂的计算:较复杂计算—简单计算的原cod的值=标准添加量。
国内大部分市政污水处理厂采用AAO、氧化沟、SBR等3大类工艺及其变形工艺,主要为生物脱氮除磷方式。反硝化脱氮和生物除磷涉及的微生物大部分是异养细菌,对碳源有竞争,当进水碳源不足时,该矛盾尤其突出。
为保证出水达标,通常采用外加碳源的方式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增加化学除磷措施保障出水TP达标,两类药剂的投加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因此开发适应低碳源进水的高效低耗脱氮除磷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源污水处理可以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控制方式,提升原水碳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果并节约运行成本。当系统原水碳源不足以完成脱氮要求时,需要投加外部碳源。针对外加碳源的优化控制方式包含碳源种类的筛选、投加点位的选择和投加量精细化等。
❸ 污水处理指标中碳氮磷比各是用什么表示的
污水处理指标中碳氮磷比的表示:碳—以BOD5表示;N一般指总凯氏氮(TKN);磷—一般为磷酸盐。
碳氮磷比首先要明确,生化处理中的营养比是根据污泥/生物膜中微生物需求来确定的。自然界中,各类微生物需求的碳氮比是不同的,但是对于活性污泥这个微生物群体而言有一个经验的值,好氧条件下是100:5:1,厌氧条件下是200:5:1。
如果工艺主体采用物化方法,如一级强化,加载磁分离等工艺,一般是先加公斤之间;化工行业的废水使用量一般是五十到一百二十公斤之间;漂染行业的废水和造纸行业的废水最难处理PAC调质,然后再加阴离子絮凝剂,最后加阳离子絮凝剂脱水。具体投加量要根据污水水质而定。
(3)污水碳氮比用什么扩展阅读:
污水处理站出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相关规定;污水处理站出水用于农田灌溉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有关规定。
雨污分流时,将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雨污合流时,将合流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在污水处理站前,宜设置截流井,排除雨季的合流污水。
污水处理站可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或稳定塘等生化处理技术,也可根据当地条件,采用其他有工程实例或成熟经验的处理技术。
❹ 污水处理碳氮比究竟是什么碳什么氮
在污水处理领域,碳氮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里的“碳”通常指的是有机物,它可以通过化学需氧量(CODcr)或生化需氧量(BOD5)来表示。“氮”则指的是进水中的氮,主要是指总氮。碳氮比即是污水中有机物与总氮的比例,通常表示为COD/TN或BOD/TN。
在常规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去除总氮需要消耗有机物,这种消耗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可以通过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来。因此,碳氮比的概念应运而生。如果碳氮比低于上述固定比例,意味着在去除总氮的过程中碳(有机物)不足,需要额外补充碳(有机物)。
碳氮比的正确理解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有机物与氮素的平衡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现碳氮比不达标,可能需要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或添加外源碳源来确保污水处理效果。
例如,当碳氮比过低时,可能需要通过投加易降解的有机物,如乙酸或葡萄糖,来提高碳氮比,确保微生物有足够的碳源进行代谢,从而有效去除水中的氮。反之,如果碳氮比过高,则可以通过增加进水中的氮负荷,或者通过调整处理工艺,如增加硝化或反硝化反应,来平衡碳氮比,确保污水处理效果。
总之,碳氮比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之一,正确理解并调整碳氮比,对于实现高效的污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❺ 污水处理时外加碳源一般是什么一般的生活污水是加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反硝化阶段对碳源的需求,常常需要额外投加碳源。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异养反硝化是实现氮素去除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依赖于反硝化细菌利用有机底物作为电子供体,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理论上,废水中3:5的碳氮比(C/N)可以支持反硝化细菌的代谢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机底物的有限性,经常需要添加外部碳源以确保脱氮效率。
在选择外加碳源时,常见的碳源包括甲醇、乙醇、乙酸、醋酸钠和葡萄糖等。这些碳源的分子结构差异影响了它们在反硝化过程中的效果。例如,甲醇和乙酸盐虽然化学性质稳定,但在成本效益、反硝化效率和污泥产量方面存在局限性。甲醇虽然成本较低,但其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较大。乙酸盐虽然反硝化效率高,但成本较高,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经济负担。葡萄糖虽然广泛使用,但其增加的污泥产量会导致额外的处理和处置成本。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混合碳源的使用可能会带来更有效的反硝化性能。甲醇和乙酸盐的混合物在硝酸盐去除率上表现出了优于单一碳源的效果。混合碳源(MCS)的反硝化效率不仅与单个组分相当,而且总反硝化潜力可能超过单个组分的总和。然而,MCS增强反硝化性能的机制尚不清楚。
在实际应用中,污水处理厂也会根据进水的水质特点和脱氮需求,计算并调整C/N比例后再投加碳源,通常将碳源投加在厌氧池或者缺氧池的进水口。在计算碳源投加量时,需要考虑碳源的当量COD价格和实际运行的投加量。不同碳源的组成成分不同,因此在环保上通常以当量COD计算。
在选择外加碳源时,除了考虑其反硝化效果和成本效益外,还需要考虑其是否能够快速被生物降解,以及是否会产生二次污染。目前,甲醇、乙醇、乙酸钠和葡萄糖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外加碳源。在这些研究中,乙酸被发现在反硝化速率上表现最佳,甲醇、乙醇和葡萄糖次之,麦芽糖的效果最差。以乙酸钠为外加碳源的反硝化速率可达12 mg·(g·h)^-1,比以乙醇为碳源的反硝化速率高出约3 mg·(g·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