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林森浩注射死刑时的详细过程
林森浩死刑时的详细过程如下:
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一起投毒案件,致在校研究生黄洋死亡,经侦查确认投毒者系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本案因发生于大学校园等原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
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核准林森浩死刑的裁定书。
林森浩被判死刑后,会有一个犯人上诉程序和最高法复核程序,这个过程一般有3-4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犯人是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劳动。因为重刑犯一般都是单独关押在重刑监区,那里戒备森严,犯人基本上连放风的机会也没有。如果需要出庭受审,都有大批荷枪实弹的法警左右控制。
而且死刑复核阶段,重刑犯按照规定需要带手拷和脚镣。也没有办法做事。
凡是需要做事的都是较轻的犯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改造,所以,林森浩就算想做事也没机会了。
② 8名少女仅一人存活,1998年的投毒案最后怎么处理了
2013年复旦医学系一位研究生黄洋,被自己的室友投毒致死,起因只是因为两人在同室相处期间经常因为琐事发生争吵,在结怨已久的情况下,室友林浩森将从实验室带来的亚硝酸胺投入对方的饮用水中,导致了这样一起惨案,这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于是就想到了让宿舍的另外六人一起,她将农药倒进大杯子里,并且告诉大家这是新预防疾病的药,由于当时是非典时期,大家毫不犹豫就喝了,喝完没多久就开始毒发了,但是孙亚宇安抚大家,说药效就是这样的,并让大家不要声张,免得影响大家休息,就这样错失了呼救的好机会,导致了7条人命的惨案。
③ 林森浩落网记:复旦投毒案凶手,偷实验室毒物投放在饮水机中,后来怎样
可能在大家心中,学校是最纯粹的地方,除了学习问题,学生之间没有更多的利益纷争。但是恰恰相反,校园其实是社会的缩影,学生之间相互诋毁,恶性竞争,处理方式极端的事件并不少见。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正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同寝室友居然因为生活中的日常矛盾对对方下此毒手。
学历、分数、知识储备粮从来品质没有关系,可总有一些人将没有关系的好处和自己的特长联系起来,以达到“假领子”的目的。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偏见、是有才无德、是固有思维。
即便事情过去多年,也总会有人不改正或不愿改正自己错误的观念,正所谓:历史最大的教训就是告诉一些人总有人不记教训。
④ 在饮水机里投毒将室友害死的案子的主犯叫什么名字
您说的是“复旦投毒案”,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
⑤ 大学生投毒事件原因
作案动机为:
最高法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分别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同住一间宿舍。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毒物来源
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2013年3月31日他找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林森浩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到实验室将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带走。
终审宣判:
2014年2月25日,林森浩的二审代理律师唐志坚正式受林森浩委托向法院提起上诉。
2015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林森浩投毒案二审维持原判;二审法院没有认可辩方提出的辩护意见,认为林森浩杀人手段残忍,后果严重,虽然到案后能如实供述,但不能从轻处罚;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将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复旦投毒案
⑥ 复旦大学杀人案 最后怎么处理的
你指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吧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
⑦ 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是怎么回事寝室关系为何如此复杂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大学同学关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现在寝室关系如此复杂?下面是我的观点。
最后总结,复旦大学寝室投毒案件,就是愚人节室友之间的整蛊事件。但是由于整蛊没有把握到度,导致黄洋同学的死亡。现金寝室关系之所以不是负担,那是因为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很多事情都是意气用事。刚入大学的大学生,容易被自己的心态所影响。
⑧ 复旦投毒案件是怎么回事死人了吗
复旦投毒案是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该案件发生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 N-二甲基亚硝胺。2014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4年12月,复旦投毒案将于8日进行二审,被告人林森浩的上诉状否认故意杀人。
2014年12月8日10时,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将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二审。
2015年1月8日上午10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公开宣判,驳回上诉,维持死刑。
中文名:复旦投毒案
外文名:Fudan poisoning case
时间:2013年4月1日
地点:复旦大学医学院宿舍
被害人:黄洋
投毒人:林森浩
分享
案件背景
2013年11月27日,林森浩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上承认投毒行为,林森浩表示:在2013年3月29日自己与同学一起做实验,想起了上次实验中留下来的药品。正好当天在宿舍,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到愚人节快到了,想做个节目整人。林森浩当时看黄洋笑得很得意,又想起曾听说其他学校也有过用毒来整人的事,就在心里暗想先投毒“整”黄洋,而投毒是为了给受害人开个愚人节玩笑,让他难受些。然而根据警方通报,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
案发过程
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
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2013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2013年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中,林某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等进行了辩解。法庭就林某的犯罪动机、目的、作案手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等展开了调查,并充分听取了庭审过程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并对证据进行了质证。至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对该案作出宣判。
2014年2月18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4年5月,复旦177名学生签署请求信,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立即执行。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不接受请求信内容,他说黄洋去世对家人打击很大,他也不认同“林森浩不是一个极为凶残的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