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纯水 > 灵台县水玲珑纯净水在哪里

灵台县水玲珑纯净水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6-03 20:54:34

❶ 求好词佳句,每20个词1财富值,每7个句1财富值

美好
闭月羞花 冰肌玉骨 才子佳人 沉鱼落雁 城北徐公 齿白唇红 愁眉啼妆 出水芙蓉 绰约多姿 淡妆浓抹 二八佳人 傅粉何郎 姑射神人 国色天香 国色天姿 花容月貌 环肥燕瘦 娇小玲珑 绝代佳人 梨花带雨 林下风气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美如冠玉 靡颜腻理 明眸皓齿 千娇百媚 倾城倾国 螓首蛾眉 如花似玉 双瞳剪水 亭亭玉立 我见犹怜 仙姿佚貌 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 夭桃秾李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笑千金 仪态万方 月里嫦娥 稚齿婑媠 掷果潘安 朱唇皓齿
丑怪
肠肥脑满 丑态百出 怪模怪样 尖嘴猴腮 面目可憎 蓬头历齿 漆身吞炭 其貌不扬 穷形尽相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头童齿豁 獐头鼠目
凶恶
鸱目虎吻 蜂目豺声 凶相毕露 张牙舞爪
人物心理活动
⑴思考
百思不解 不此之图 长虑顾后 殚精竭虑 匪夷所思 机关用尽 急中生智 兼权熟计 困心衡虑 冥思苦索 前思后想 清心寡欲 权衡轻重 人急智生 若有所思 煞费苦心 深思熟虑 审时度势 数往知来 思前想后 搜索枯肠 挖空心思 心血来潮 行成于思 研精覃思 左思右想
⑵思念
思念
百身莫赎 不可磨灭 春露秋霜 春树暮云 寸阴若岁 睹物思人 抚今追昔 感旧之哀 耿耿于心 落月屋梁 牵肠挂肚 人百其身 人去楼空 人亡物在 室迩人远 停云落月 望云之情 畏威怀德 物是人非 心心念念 悬肠挂肚 一日三秋 倚门倚闾 饮水思源 辗转反侧 朝思暮想 只鸡絮酒 陟岵陟屺
好句
春天使大地焕然一新,春天给学校满园春色,春天给我们欢乐和希望,催我们奋发向上。
4、冬姑娘虽然没有春姑娘的娇嫩,没有夏姑娘的艳丽,没有秋姑娘的丰硕,但她的晶莹无暇一样给世界带来了另一种风采,也许这就是我喜欢有冬姑娘跳舞的校园的原因吧。

5、冬姑娘在天寒地冻的校园里尽情地舞蹈,而我们只能缩在厚厚的棉衣中欣赏她的独舞……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冬姑娘渐渐告别了舞台,等待着下一个冬天的到来。
6、看!这儿又是一处美丽的风景。那火红的枫树,它总是以饱满的精神,似火的热情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你瞧,它身上的霜像玉一样洁,像银一样白,像烟一样轻,像柳絮一样柔,真是美不胜收。
7、漫步校园,只见整座校园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矗立着大楼披上了洁白的素装;小树苗的枝条变成了臃肿的银条;嫩绿的树叶与红彤彤的花瓣布满了晶莹的霜花。这一切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令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8、深秋的黄昏,我漫步在静静的校园,只见花儿凋谢了,树叶干枯了,光秃秃的树丫没精打采地垂在树干上,昔日绿茸茸的草地如今只是一片枯黄。
写不下,给你网址,http://www.shszc.com/hchj/

❷ 兴化旅游地方

江苏泰州兴化市的旅游景点有:
1、拱极台
拱极台,位于兴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6米,占地1300平方米,这里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
拱极台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防御金兵、蒙古兵等北方军队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岛和河道开挖的积土,围绕县衙署四周筑成长约3.5公里的土城和东南西北四门以及四座水关,并在县衙以北的土城南侧构筑高台;根据五行方位及其对应“四象”中的玄武(神龟),将此台命名为“玄武台”。同时,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楼”,有着“攻占防守”的意义。元时知县詹士龙曾于此读书,故襟淮楼又名读书楼。

2、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
李中水上森林生态园区是位于兴化市李中镇舜川路东首,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基地,始建于80年代初期,总面积18894亩。目前启动区面积1500亩,其中林地面积1050亩,栽植的10万株水杉、池杉等树木,已成为高大茂密、生机盎然的水上森林园区,目前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且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
李中水上森林不同于平常的树木栽种方式,它采用特殊的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雀等鸟类,野生动物比以前增加10多种,林中鸟最多时有6万多只,正常有3万只左右。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每当盛夏时节,园内树木参天,浓荫撒地,万鸟翔集,清风阵阵,伴随着植物的芬芳气息萦绕其间,真可使游人陶醉其间,乐而忘返。

3、玄武灵台景区
位于兴化城北海池河畔的“玄武灵台”景区,楼台亭阁依城傍水,参天大树遮天盖地,景色幽雅秀丽。这是兴化城内最具规模的一处人文景观,拥有七百多年历史。
“玄武灵台”景区在南宋初具规模,至清末民初,特别是明清时代,修建、扩建多达10多次,先后增建了遗爱祠、景贤祠(后改屈子祠)、昭阳书院及碑堂等建筑,受到历代文人雅士及各级-100多人的讴歌和赞颂,由此产生了大量诗文作品,其中诗歌100多首,碑记10多篇,赋3篇,词8阙,序(跋)文8篇。同时更产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俞麟年组织的文人“雅集”的《拱极台唱和集》和《兴化拱极台志》诗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极大地丰富了“玄武灵台”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其成为与扬州平山堂、高邮文游台相媲美的苏北、苏中重要名胜景观之一。

4、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
桃花岛生态农业观光园于2008年6月份组建成立。位于兴化市区南9公里,在临城镇高效农业示范区内,兴泰大道东侧,主出入口与兴泰大道连接一体。园区水陆总面积1500亩。园区中建有特色垂钓中心、桂花苗木圃园、精品桃园、葡萄观光长廊、生态餐厅、休闲会所、烧烤吧、蒙古包等。

5、兴化古城墙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当时兴化人为抗击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筑成一圈长6华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墙。城墙设有四城门,门上有楼,墙外有护城河相依。
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重砌为砖墙,高达11米以上。东南西北四门依次为启元门、文明门、威武门、肇魁门,四楼为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后城墙多次修葺。民国时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7个城门。
兴化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了抗御外敌的作用。在抵御侵犯者的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知县胡拱辰领军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迹,双方浴血奋战。兴化城终因无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县也与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怀。
1958年,因旧城改造之需,大部分城墙被拆掉。剩余部分因为当时的百货公司仓库、直属粮库等国有企业依古城而建,才侥幸得以保留。20世纪90年代初西门段也被拆除,现仅存东城外墙脚跟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长65米、高5.5米、底宽1.6米、顶宽1.1米。
2002年兴化古城墙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6、东岳庙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东岳庙是兴化市当地著名的道教古迹。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道教场所。
它位于兴化城内东大街牌楼东路1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东岳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因庙内供奉东岳泰山神而得名。
东岳庙建筑恢弘,布局严正,尤以大殿最为久负盛名,民间有兴化籍状元宰相李春芳为孝敬父母而修东岳庙大殿的传说。更是为其增添了几许传奇的色彩。1986年,东岳庙被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兴化市委、市政府又将东岳庙的使用权由市文化馆移交给市道教协会。并投巨资修复建设。完建后的东岳庙,包括牌坊、山门、戏楼、四圣观、吕祖坛、财神祠、五岳楼、斗姥宫、长生院、竟渡庙及生活、消防、商业设施等。相信历经沧桑岁月的东岳庙,将再次焕发光彩,成为兴化市道教活动的核心场所和群众游览观光的胜迹。

7、状元坊
泰州兴化市东城门外,有一条明清衢道,古名通泰。清代起称作东城外大街兴化状元坊。稍东有一条向北伸展的状元巷,是明嘉靖年间状元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少年李春芳刻苦好学,独自在胜湖里土神祠里读书。祠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后进清静。地方志称此地为“明少师李春芳读书处”。李春芳二十一岁中举,为考取状元又苦读了十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李春芳再赴春闱。行前一夜,又独宿少年时读书的土神祠中,梦见脱兔滚地为鹿,被他击中其首,醒后顿觉信心百倍。随后回祖籍句容祭祖,夜宿萧寺,留诗僧房壁间:年年山寺听鸣钟,匹马西风忆远公,它日定须留玉带,题诗未可着纱笼。第二年,李春芳中了状元。
状元巷头跨街的石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单门双柱。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李春芳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二零零九年一月五日,泰州兴化市修复了状元坊。

8、郑板桥故居、纪念馆
位于位于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是纪念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专业性博物馆,1993年郑板桥诞辰300周年之际,在其故居兴化市兴建的。馆舍为三层组合仿明建筑,复道行空,曲廊迂回相接,小桥流水,雕塑壁画,缀以花卉盆景,显得典雅别致,风格独具。这里有郑板桥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兴化历史名人等陈列。郑板桥纪念馆与兴化名胜四牌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园船厅相互贯通,成为综合反映兴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景点。

9、兴化四牌楼
四牌楼位于泰州市城内牌楼中路,四牌楼里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书法匾额,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47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相互辉映,让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楼,能让这么多名家青睐,足见其分量。
四牌楼最初建于明代,里面陈列着宋至民国初年兴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获得的匾额,供乡人瞻仰与学习,这些匾额大都由当时的统治者亲书或颁发,传承至今,当属不易,可惜“文革”中,楼毁匾散。
上世纪80年代,兴化市重修四牌楼,基本按原貌建设,占地面积比历史上扩大了近一倍,也从民间收集到楼中原匾7块,但原来的字迹均已模糊得无法辨认,所幸的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楼顶部的“五岳朝天”仍然是旧时的饰物。

10、李园船厅
李园船厅位于兴化城中武安街13号。船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扬州富商李小波家花园的一部分。其雕刻精致,构造奇特。整个建筑仿佛一艘大船,船头向西,船位向东,船厅南侧有一长行踏边,形似跳板。游人进入船厅,仿佛置身于大船内,两边是走廊,透过玻璃隔扇,可见厅里的陈设。船厅东首上悬扇形匾额,上面刻着“沧浪画舫”四个字。厅顶为卷鹏瓦顶,玲珑精致,船头外面有花台,缠绕的紫藤树干,好似船缆系在岸边。整个船厅有如一艘装饰典雅的大船,荡漾在花草树木之中。
1957年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板桥文化园
板桥文化园位于郑板桥故居(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西侧,虽然规模不大,但文化气息浓郁,她是一座板桥文化艺术内涵十分丰富的园林,其对联、匾额无不体现了板桥的思想精髓。卧听轩是根据先生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意设计的,门口一副抱柱楹联“能糊涂方为智者,肯吃亏不是痴人”诠释了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思想。板桥文化园内的一方池水,定名为楚泽,水榭中“赊月”小匾,表明了板桥先生甘于清贫、守得寂寞的清高思想。园内的“兰竹厅”是因板桥先生擅画兰竹而取名,此厅是先生生前寄居在“浮沤馆”学习和创作场所的翻版。

12、郑板桥林园
郑板桥林园位于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西北角,该地俗称郑家大场,为郑氏祖坟地。此处五条河流交汇,状似五龙戏水,形象凤尾,故称凤凰宝地。郑板桥林园自1986年规划建设以来,经1993年、2003年、2007年三次大的修缮扩建,现初具规模。林园占地9000平方米,仿古建筑物1200平方米。内设陵园区和史料陈列室,陈列室布展反映郑板桥生平的浮雕、艺术成就、板桥道情碑刻、抱柱楹联、名人匾额、砖刻等。有郑板桥书画作品,供游者选购收藏。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3、乌巾荡旅游风景区
乌巾荡旅游风景区位于兴化市区北部,交通便捷,是融休闲娱乐、水上旅游观光、农业观光、生态调节、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区,乌巾荡拥有宽约3.2平方公里的水面和周边湿地地貌,围合空间面积约为8.36平方公里。
乌巾荡是兴化城北紧贴城边的湖泊,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射下金兀术的乌巾而得名,这里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笔下梁山泊的原型,元朝末年,施耐庵回归故乡,面对景色壮美的乌巾荡,曾吟诗一首:“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辈今到芦苇荡。蓝天白云映碧波,绿树丛中是故乡”。

14、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洋楼又名赵海仙故居,坐落在兴化城东门家舒巷15号内。洋楼始建于清代,是一座仿罗马建筑形式的三层楼房,附有亭台、水池、假山等一套仿古园林院落。赵海仙洋楼相传为光绪年间扬州某大盐商出资,江都某大木行主献料为报答赵海仙治病救命之恩,特聘请宁波匠人精心设计建筑赠给赵海仙的。2007年7月,兴化市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洋楼进行了修复。2008年3月市文化局、博物馆对赵海仙洋楼进行了历史资料陈列,并于5月底正式对外开放,重现洋楼当年气势。

15、施耐庵陵园
施耐庵陵园位于兴化新垛镇施家桥东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为中心,陵园内陈列有施氏家世表、与施耐庵及其后裔有关的各类文物以及《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资料。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卒于淮安,其孙述元遵遗愿葬于此。
墓地四面环水,墓成圆形土堆,高3.5米,直径4.5米,立“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石碑一块,高1.4米,宽0.4米,前有三门砖砌牌坊。东南有施耐庵文物陈列室。园内有赵朴初“重修施耐庵墓记”碑刻。

16、刘熙载故居
刘熙载故居,坐落在兴化市城区小关帝庙巷3号。古老的门楼,在喧闹中独自发散着宁静的幽思。故居分前后两进,陈设简朴、典雅。故居前进为客厅,厅内古桌一张,座椅数把。长门、格扇雕有各色图案,多为兰花、瘦竹之类。线条简洁、古雅秀美,一如刘熙载淡泊、素雅的一生。厅堂正中,悬挂着当年咸丰皇帝亲笔御赐的“性静情逸”的匾额,这四个字是刘熙载一生严谨治学的真实写照。

17、上方寺
上方寺位于兴化北郊乌巾荡公园北首。古刹建于明崇祯年间,可惜于1944年毁于兵燹,寺庙荡然无存。1996年市政府决定在乌巾荡风景区重建上方寺,按原有风格建筑:照壁、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居士室、禅房、戒台等。寺院西临原始芦荡水泊,构成天然西园与放生池。2006年4月被评为“泰州市十佳旅游景点”

18、板桥竹石园
板桥竹石园位于兴化城英武大桥西南车路河沿岸,主要以绿化与园林景观建筑相结合,总建设用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
园内有斑竹、茶秆竹、黄杆乌哺鸡竹、菲白竹、凤尾竹、孝顺竹、早竹、紫竹、辣韭矢竹、水竹、小琴丝竹、南君竹等58个竹类品种,同时园区内配以各类乔木、花草,营造自然生态园林景观,是兴化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场所。

❸ 有关于烟雨山水的婉约派诗词,尽量是雨中的山,雨中的水

无题

南飞雁,人字过.
满城风雪凝松柏.
东风恶,沙飞落.
迷溅双牟,泪始多.
落-落-落
香如故,人空渡.
浪打船空花自处.
水徘徊,湿妆台.
眉头紧锁,朱颜改.
哀-哀-哀

断桥残月

月迷津渡,风绕西楼.
竹影青山动,影单望月楼.
遥忘楼前两分月
一分伤感,一分离愁

如梦令 洞庭歌舞

昨日昏黄如雨,闲谈洞庭歌舞。
兰舟行水为歌,青山倒影成舞。
击鼓? 击鼓? 雨破洞庭乱吐

九月九日忆江苏姐姐

闲庭飞花雨蒙蒙
懒卧床头倦意浓
又是满城风雨夜
相思化为霁日虹

增字昭君怨_醉酒

闲庭飞花乱絮,孑孑月影窗纱.煮酒论诗茶香洒.忆繁华.
今夜晓风残月,醉酒杨柳堤坝.耳闻:妻被爹娘骂

闲情赋

花香月影细品茗
露化浓妆抚闲琴
谁得千秋广陵绝
暗香浮动忆长亭

联边诗

退还连迳返逍遥
浮渡渔滩洗泛潮
落英荒菊苍茫燕
柳林杏村横板桥

清明

雨至清明断魂路.
行人饮酒家何处?
又是一年祖祭日,
乱点杏花坟头树。

武汉江滩夜思人

江城夜如雪
风带雨入门
聆听巴山雨
残烛西窗晨

秋思

半边秋风半边凉,
一盏孤灯竖琴旁
二月梦里相思处
三人对饮影茫茫
四时风景多绮丽
五月端午又彷徨
六朝旧梦随流水
七尺男儿襟满伤
八月桂花牵骚客
久久屹立数海棠

无题

深闺虚掩,轻挑娥眉.执手西窗烛,银光入眼帘.
谣望花弄影,迷茫相思人.浅浅移细步,深深思君情.
入长亭,看花影.旧事更愁人.

杜十娘

花巷深处试琴音,几抹香粉困书生
侧耳闻听佳人笑,出门就值万千金。

仅得一句

妄动相思罔断肠
几杯好酒与谁尝
闲来翻书为忘你
哪知翻到西厢旁

七绝·悟禅

红尘往事本是空,何别留恋旧时功
青灯黄卷孤风影,枕边还有木鱼钟

未完词

夜蛙初啼声似雨,银星数点月如弓。
小楼昨夜人归梦
朱颜憔悴
泪比相思浓
忆旧时窗前共影
饭后茶棋诗空
曲水流锺莲步憧
不顾朱颜
倦意乱涂容

菱形回文诗

香荷蔓叶水田田
叶水田田西楼禅
西楼禅风影画竹
风影画竹香荷蔓

月宫盈泪《古体长诗未完版》

冷冷清清风,冰冰凉凉水
孤寂无处去,只留空阁中
凝云集空露,依窗傍梧桐
眼前出新色,莲碧胜晴空
梦回泪始醉,酒醒花已非
雌兔无其偶,吱吱声已悲
寒气逼其怀,温酒何其哀
依窗向北望,吴质梦故乡
脸浮生平笑,情归小儿郎
溪边垂小钓,花涧把身藏
初春纵莺意,深秋迎晚霜
池塘泛春色,落叶归寒窗
一鸿惊好梦,质泪襟满伤
本是同命人,何不相扶将
质入思乡阁,一同诉衷肠
杯中酒已尽,声悲话更凉
曾是山村妇,抚育有爹娘
芳龄十四五,门庭若市房
东南有佳婿,西北有俊郎
若与其相合,金漆染门梁
父母笑不答,只把儿相望
小女身卑贱,安能登大堂
公子才气溢,声名惊四方
自有富家女,与之配成双
父母何其怒,呵斥语同出
小女何其愚,安能绝前途
嫁作东南妇,可得金银珠
若嫁山野人,有其何可图
春夏且不说,秋冬何以宿
挥泪答母语,呜咽切断珠
秋冬狐裘薄,春夏山林居
情爱靠真意,何须有可图
若与山野合,自可离家出
休言是吾女,父言槌床怒
跪别拜慈父,涕泪辞阿母
问月

梦醒寒窗银色雪
醉眼迷离残烛灭
晓镜台前青丝动
何处吹来相思月

相思如雪

明月静如水
矗立西搂头
风寒残烛灭
晓径花泪流

无题

几许相思几许愁,
两行空泪洒九州.
自古离别多愁事,
山回路转鸟悲秋

❹ 小学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上册第21课内容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携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❺ 安康南宫山怎么样

西安-安康-岚皋-南宫山

❻ 大话西游2法宝使者分明在那

直接问大话精灵~~~比如说~~在哪里领取法宝就OK了

❼ 辽宁丹东的郎晓琳

契丹族!
关于契丹族兴起的传说,在关于青牛白马的故事里已有体现。其实,契丹族的兴起远不像故事里讲的那样简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很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原来属于东胡族系,论起源则是源自东胡的一个支系:鲜卑。而鲜卑中又有一个宇文部,契丹就是这个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这个名称最早在我国史书中出现是在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在当时分布在辽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一带,过着渔猎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游牧为主。在北魏后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间互不管辖,也没有什么联系。各部独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着朝贡关系。到了隋朝,由于突厥势力扩张,对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为防卫突厥,开始互相联系,互相支援,后来形成了初期较为松散的部落联盟。到了唐初,契丹就形成了以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其体制是在八部酋长中共同选举一人为首领,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选,但大贺氏的人有世选的特权,这时的首领,已经有了管理权力。契丹首领后来率部归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对首领权威的承认。唐朝又在契丹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

唐玄宗时期,大贺氏部落联盟瓦解之后,重建了遥辇氏部落联盟,在被回纥统治一段时期后,又趁回纥内乱之机重新归附唐朝,而唐朝后期的衰落又给契丹的独立发展提供了良机。

遥辇氏联盟后期,由于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战,使得北方汉族人纷纷逃入契丹地区,躲避战乱。汉族的先进生产及其他技术对契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离中原较近,所以发展最快,势力超过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离堇(即部落的酋长或联盟的军事首长)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袭担任,这个家族从阿保机的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新整顿契丹部落联盟,担任夷离堇之后,就进入了契丹社会的上层,而且从七世祖开始就掌握了联盟的军权,地位仅次于联盟首领。到了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担任迭剌部的夷离堇时,本部落已有了发达的牧业和农业,势力强大,社会的发展也很快,开始由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的国家过渡。

到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的首领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关于契丹第一次改称辽的时间,说法不一,今从《辽史·太宗记》,947年改契丹为辽,983年辽复称契丹,1066年又称辽)

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南扩,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下面还有一段更为详细

红山人--东胡人-契丹人---赤峰人

(赤峰历史一万年)
一、新石器时期 1、 距今约一万年前 赤峰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遗迹在翁牛特旗山嘴子乡上窑村一个洞穴中发现。洞穴地处距地面高100余米的老虎洞山顶,洞穴附近发现了人类使用过的原始打制石器,以及经过烧烤、食用过的肿骨鹿骨骸。经考古学界鉴定,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存,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这一发现揭开了赤峰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2、距今约八千年前 在今赤峰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就有人类聚落。考古界和史学界定名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兴隆洼聚落是一处规模壮观、构筑严密的原始建筑,在180余米的椭圆形围壕内,整齐地排列着十余排100余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积达140平方米。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极其丰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独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压印,刻划3~5种不同纹饰,从口、肩、腹三个部位分列,极为雅致大方。渔猎所用的鱼镖,多带“倒刺”,刃部镶有细石器,坚实锋利。 兴隆洼文化遗址除敖汉境内发现外,考古人员还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等地发掘了相应的遗存,所有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上游今赤峰地区,正处在中国远古社会由氏族阶段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社会组织、防卫设施、意识形态、宗教礼仪也正在按着国家的要求孕育、发生。这是赤峰先民对中国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贡献。1982年进行首次发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文化遗址进行7次大规模发掘。1992年和“八·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而永载史册。 3、距今约七千年前 赵宝沟文化先民生息、定居于今赤峰市敖汉旗境内。赵宝沟聚落址,位于今敖汉旗赵宝沟村西北约1公里的漫岗上,占地9万平方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正式进行发掘,清理房址17座,对祭坛也作了局部解剖。从发掘所获得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显示了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在北方诸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居领先地位。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在距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刻有猪龙、凤鸟和以鹿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而在中原,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要比内蒙古地区晚上一千余年。” 4、距今约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 红山文化先民遗存,在今赤峰红山后(北)发现。海拨750余米的红山,位于英金河畔,面积近10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先民遗迹主要分布于红山后一带,除居住聚落址外,尚有墓葬等遗存。 红山文化有着广阔的分布范围,以西辽河上游赤峰为中心,西至张北,南抵京津,东越辽河,北跨大兴安岭。近年周边地区陆续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大大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容,为复原红山文化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更多的考古材料。在这些新发现中,"玉器"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地处西拉木伦河南岸的翁牛特旗,从1972年以来,先后出土、发现早期的玉石龙、黄玉龙和碧玉龙,圆雕精细,造型古朴,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数十件成组玉器,除龙型器外,尚有玉蚕、玉鸟、猫头鹰等,这又表明赤峰地区远古时期就是产玉、制玉的基地,玉文化从北国草原播撒华夏各地,形成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统,这是赤峰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赤峰后人的骄傲。 5、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前 我国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先民遗迹,在今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畔富河沟门发现,学术界定为富河文化。在富河沟门聚落建筑中,共发掘房址37座。这些房屋均顺山坡地势而建,平面布局呈簸箕形,各房之间有土坎相连。 富河文化首次在巴林左旗发现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其他地区,以及近邻哲里木盟也有发现,据地下发掘的碳化物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余年,是继红山文化以后,赤峰北部草原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它和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一样,都是新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创造的远古文化,共同推进着北国远古文明的历史进程。6、距今约四千五百余年前 小河沿文化。1974年敖汉旗小河沿遗址开始发掘。小河沿文化有一组特征明显的陶器群,陶质细腻、质地坚硬、表面磨光、平整光滑的"黑陶"在这里首次被发现。考古界认定为小河沿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前。 7、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先民遗存,在今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现,其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纪年的商朝早期或夏代,考古学界命名为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3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以赤峰为中心,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东至辽河,西抵张家口,南达京津,北越西拉木伦河,处在赤峰的居民,当与燕、山戎先祖有关,他们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明的开拓者,也是商、周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奠基者。 敖汉旗大甸子乡夏家店下层文化,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载入史册

二、夏商时期
1、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早商时期,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存在一个城邦奴隶制社会形态。考古人员在今敖汉旗,松山区阴河、英金河流域等地发现大批规模宏伟、建筑坚森、布局严密的石筑城堡,大多建在高山顶或山坡间,今民称“城子山”(或城子地),城内大小住房密布,城垣石筑,辟有多道城门和城楼(敌鲁)。敖汉旗石匠沟、松山区水地八家、迟家营子、孤山子等城堡最为典型。这些高山型城寨,已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注意。 2、距今约四千二百多年前 夏、商之际,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当为商世侯国或方族封地。在今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天宝同、松山区五三乡以及翁牛特旗梧桐花头牌子等地,先后发现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铜鼎。中国考古界鉴定距今约4200年左右。 3、公元前21世纪 商族先民“邑于紫蒙之野”(今老哈河流域),至公元前20世纪初,迁居于“砥石”(今西拉木伦河上游克什克腾旗南部山川)。至夏代,商族先民由西辽河上游,越过内蒙古高原,进发中原,灭夏建商,开创了先秦时期鼎盛历史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4、公元前19世纪前后 “天之骄子”东胡族发祥在今赤峰老哈河一带,并以土方、屠河、徒河不同称谓见诸于中国史籍。

三、西周至春秋时期 周惠王十一年 (公元前666年) 林西县官地镇,开始了对铜矿的开采、冶炼。考古发现的遗存表明,它与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并列为中国南、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采冶工序完整的两座铜矿,在中国古代矿产采冶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 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一)战国秦汉时期 1、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特别是东胡的军事威胁。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国君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守为攻,派大将秦开率军北伐,一举击破东胡,东胡却地千里,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区。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也是赤峰历史上首次设立郡县)。燕国长城东起襄平(今辽阳)西止造阳(今张北),经赤峰南部,境内长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2、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推行统一措施。今赤峰属秦国辽西、右北平郡所辖。 3、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统天下的秦国,为继续巩固政权,扩大统一事业,开始修缮、扩建、连接“三国(秦、燕、赵)边于匈奴(东胡)”的长城--秦国万里长城。西起临洮(甘肃)、东止辽东(辽阳),经赤峰南部松山区的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及敖汉一带,境内长250公里,沿线有多处烽火台、戍守城堡。 4、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动在黄河河套、阴山山脉一带的匈奴再度崛起,并于公元前209年举兵东征,大破东胡。生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部落联盟,迅速瓦解,残部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称乌桓部;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部。此后,今赤峰大部分地区属匈奴左地。 5、西汉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为安定北疆发动了长达10年的汉匈战争,小战数十次,大战十余次,辽西、右北平(今朝阳、赤峰)一线战事尤为激烈,今宁城南部山区是当时重要的战场。汉先后出兵百余万击匈奴,匈奴伤亡近30万众。 6、西汉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5万骑,出右北平,击破匈奴左地。西汉王朝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筑了东起辽宁丹东西止甘肃以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里长城”。今赤峰地区正扼汉长城中段,在喀喇沁、宁城南部山区,烽火台密布,遥遥相望,城堡坚森。在赤峰境内汉长城约150公里。 7、新王莽始建国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开郡国铸钱之例,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成为东汉初期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郡国铸钱基地,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币,由中央主管铸钱的官吏(钟官工)主持监造,并有郡国铸钱编号。 8、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乌桓部众部分南迁,另一部分留居原地归属鲜卑。是时,五郡塞外地遂为鲜卑所据。直至三国时期,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千余人,内附接受汉帝册封。汉廷在其辖境复置护乌桓校尉。 9、东汉建武三十年 (公元年54年) 鲜卑内附,汉廷令居乌桓故地。鲜卑大人入朝,接受汉帝封赏。 10、东汉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鲜卑首领檀石槐分其地为三部,今赤峰为东部宇文鲜卑居地,亦即契丹先祖,《耶律羽之墓志铭》在追述契丹先祖时明确记载:“其先出石槐,历汉、魏、隋、唐以来世为君长”。(二)、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1、西晋初期 (公元220年前后) 南迁的东部鲜卑,先后崛起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三个强大部落,其中宇文部系鲜卑化的匈奴人,建牙帐于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辽阔,部众强劲。其居地东抵柳城(今朝阳)、西至濡水(今滦河上游)。今赤峰地区为宇文部活动的中心。
2、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4年) 魏晋之后,赤峰地区先后崛起库莫奚和契丹两部族。库莫奚,后单称奚,为东部宇文部之别种。契丹,原为鲜卑部种,曾长期与宇文、库莫奚部杂处游牧。由于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部族日众,于公元344年从鲜卑部族分离独立,自号"契丹"。其地在库莫奚以东、和龙以北数百里(今西拉木伦河下游南部)。这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契丹将自立于民族之林。 3、东晋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来的青牛、白马两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八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 部),今翁牛特旗东部海尔金山(辽称木叶山)为其发祥地。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1、隋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 契丹始祖涅里,首次在契丹部族内部实行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革。 2、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长摩会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后,奚、室韦等十余部众,先后降唐。 3、唐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突厥衰落,唐营州(今朝阳)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首摩会说服奚、室韦等10余部降唐。 4、唐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丽,大军从长安逶迤东北,出卢龙口经今赤峰地区,曾宿营于奚王牙帐(今宁城县老哈河畔),奚族首领率部从征。 5、唐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设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乡樱桃沟),以契丹大贺氏酋长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在奚地设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宁城县大明镇),以奚可度为右领军将军兼饶乐都督。这是唐王朝对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设置的建制。 6、唐显庆五年 (公元660年) 十二月 唐遣大将薛仁贵、辛文陵等,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松漠都督阿不固,解至洛阳。 7、唐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 唐高宗时期,西方佛陀波利来到中国,并首次到今巴林左旗召庙传播佛教,这是赤峰地区最早关于寺院和游僧的记载。 8、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契丹王李失活、奚王李大酉甫,率所部附唐。唐玄宗封失活为松漠郡王兼都督,大酉甫为饶乐郡王兼都督。翌年,玄宗赐奚王李大酉甫妻辛氏固安公主号。以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王李失活。这是唐王朝首次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首领推行“羁縻”性质的联姻。 9、唐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契丹再次附唐,在白雨别部之地设居延州(今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上游)。 10、唐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 契丹第一座私城、农业和民族手工业聚落建成,故城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伊斯营子(今查干哈达中学所在地)。为契丹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辽朝时期 1、辽太祖神册元年 (公元916年) 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自称皇帝,国号契丹,后改“大辽”,亦称“大蕃”、“上国”。建元“神册”,表示自己的国家是接受了上天神的册封,建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 2、辽太祖神册三年 (公元918年) 以汉官礼部尚书康默记为“版筑使”,由韩延徽、贾去疑等人共同主持,营建草原上第一座皇都临潢府。其后在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又展郛郭、建宫室,起开皇、安德、五銮三大殿,扩建天雄寺、新建断腕楼,至辽天显七年(公元932年),新建昭德、宣政殿,以及寺院和后妃住宅等,至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太宗得燕、云16州,正式定名皇都为上京临潢府。 3、辽太祖天赞年间 (公元922~925年) 契丹立国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新生政权。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改革,是契丹的创举。 4、辽太祖天显元年 (公元926年) 年初 耶律阿保机采用佐命功臣韩延徽建议,“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扩大并完善头下州组织,在辽国推行部族奴隶制与中原封建制相结合的“头下制度”。“头下制度”显示出:(一)头下州为合法的地方奴隶制集团,直属王室或宗室贵族,奴隶及财产归于私有;(二)相对集中,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保持着严密的奴隶制残余;(三)头下州主要成员、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奴隶,多为汉民(迁徙者或受降者),尤以燕、蓟汉民为多;(四)生产技术较高,是辽国主要经济支柱。 春 由述律后主持营建祖陵(今巴林左旗石房子),翌年“治祖陵毕”。 5、辽天显八年 (公元933年) 西域回鹘第一个使团到达辽国,其后使团不断到辽,交往逐渐扩大。宗教、文化、艺术乃至西域土副特产传之辽地,丰富了北方草原居民和契丹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6、辽天显十二年 (公元937年) 上京开悟寺塔(今巴林左旗古城南塔子沟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密檐式砖筑,通高25米,须弥式座,朴素典雅。塔身每面嵌有赭色石质浮雕立佛、飞天、加陵频迦、菩萨、小塔等,雕刻粗犷有力,造型生动,是辽国早期塔构、雕刻艺术珍品。 7、辽会同元年 (公元938年) 十一月,太宗下诏,契丹国改国号为大辽,改元会同,改皇都为上京,府仍为临潢。 8、辽会同三年 (公元940年) 辽国从中原将唐代历法引入契丹后,即在上京临潢府南面朝官中设立了司天监,下有太史令、司历、挈壶正、五官正、丞、主薄、五官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等,其规制与唐、宋相近。天文机构的进一步健全、完善,推动了辽国天文学的发展。 9、辽会同四年 (公元941年) 东丹国中台右平章事、太尉、太傅、东平郡开国公、东丹国左相、上柱国兼东京太傅耶律羽之卒,安葬于今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裂缝山之阳。1995年耶律羽之墓葬挖掘是近年国内考古重大新发现之一。 10、辽应历三年 (公元953年) 太祖述律后病殁,安葬于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石房子村辽祖陵。 11、辽统和元年 (公元983年) 契丹北部的游牧腹地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部分地区开始了农耕,分布在上京的临潢府、定霸县(今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北),中京的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乡)、松山州(今赤峰市松山区西南)。是研究游牧的契丹族发展农业的重要史料。 12、辽统和五年 (公元987年) 辽圣宗母承天太后肖绰率军南下,大破宋军,除在上京开龙寺做佛事月余,饭僧万人外,并在中京大定府所在地首建感圣寺(今宁城大明附近),以贺大捷。 13、辽统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燕、云16州入契丹后,宋朝把“收复失地”作为基本国策,但屡次对北用兵均遭失败。是年,辽圣宗及其母肖太后,转守为攻,率军南进,大军进逼"澶渊"(今河南濮阳),兵临城下,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辽军北撤的条件,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峙的战争状态,使中国北部边境出现长达100余年的安定局面,“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子孙共守”,“传之无穷”,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佳话。 14、辽统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7年) 辽国最大的陪都、中后期首都中京大定府在七金山下落成。这是一座规模宏伟壮观、建筑布局严谨、城市设施齐全、人文内涵丰富的大都市。在辽国中后期契丹民族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15、辽统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辽圣宗母萧太后卒。 16、辽景福二年 (公元1032年) 辽在庆云山下营建庆陵(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北),同年建庆州于庆陵南为奉陵邑。分别葬圣宗、兴宗、道宗及其皇后。庆陵分东、西、中三个陵区,规模宏伟,构筑华丽,陵中保存的汉文、契丹文哀册及大量壁画,是契丹人留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 17、辽重熙十三年 (公元1044年) 十一月 北宋监察御史、龙图阁学士包拯(俗称包公、包青天)奉命出使契丹,贺辽正旦节。 18、辽重熙十八年 (公元1049年) 位于庆州城内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楼阁式砖木混合建筑,塔高73.27米。全塔造型玲珑优美,外观挺拔秀丽,时为漠北草原一大人文景观,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优秀的艺术杰作。

19、辽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4年) 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纂欧阳修出使契丹,贺辽道宗即位,先后到达中京、上京。期间作《虏中诗》若干,其中《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边户》等最有文学史料价值。《边户》云:“家事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弓……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20、辽咸雍八年 (公元1072年) 秋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苏颂出使辽国。苏颂考证了历代盟誓、聘使、礼币、仪式等制度,写成了有关外交方面的专著《鲁卫信录》。使辽后除有《行程录》传世外,还有《使辽诗》(或《北语诗》),是研究辽地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过土河》、《契丹帐》、《游中京镇国寺》、《牛山道中》广为传颂。《契丹帐》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生动描绘了辽地风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21、辽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 北宋著名科学家、史学家、考据家沈括(存中),以“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他由河北白沟河(今拒马河)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今宁城县甸子乡)、到辽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道宗行在兔儿山,今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这是一次使命庄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为代北蔚、云、应三州(今山西境内)重划地界。回国后撰写了著名的《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卷10877),凡辽国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陟降,纡曲南北之变,乃至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货食、都吧、音译(语言)觇察变故之详,集上之外另为图抄二卷,转相补发,以备行人,以周知天下。《图抄》记述详备,考证精确,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宋、辽关系、辽朝历史地理的珍贵史料。 22、辽大安元年 (公元1085年) 权臣耶律乙辛与宰相张孝杰,预谋演出了一场辽国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年轻贤惠、多才多艺的懿德皇后,被诬告与宫中乐人赵惟一私通,道宗恼羞成怒,赐皇后自缢,皇子被害,一批敢于直谏陈事的忠臣遭贬、流放,受诛迁连,一时?quot;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鸦雀无声,震惊辽廷"。著名学者、观书殿学士王鼎,秉笔直书,在其《焚椒录》中作了如实的记述和公正的评论。道宗感悟,处死乙辛。至天祚(皇孙)时期,彻底为乙辛所诬者平反昭雪,并以国礼改葬追谥宣懿皇后。 23、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使辽。回国后除著有《论北朝所见于朝廷不便事》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外,还根据沿途所见辽地风光,作《虏帐诗》28首,其中《出山》描绘辽地奚和契丹人的生活情景:“燕强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24、辽寿昌四年 (公元1098年) 中京大定府感圣寺塔(今宁城县大明塔)峻工落成。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筑,塔高80.22米,是辽代最高大的建筑,为今国内第二高塔。全塔建造端庄、凝重,浮雕刀法简洁有力,线条流畅自如,神态优美逼真。塔身内自上而下,安置网状木拉筋,并有垂直柏木枋和横梁,塔体以抗高压的沟纹砌筑,白灰浆砌,磨砖对缝,工艺精湛,具有极好的抗震性能,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

阅读全文

与灵台县水玲珑纯净水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铍废水 浏览:523
南部县污水处理厂招聘 浏览:334
做树脂瓦机器的温度 浏览:413
内压式超滤膜需要增压泵吗 浏览:389
富氢净水器价值多少钱 浏览:363
滁州市沙河镇污水处理厂 浏览:410
咸宁废水处理工招工 浏览:188
如何去除铜水龙上水垢 浏览:268
现在家里面都用什么样的饮水机 浏览:804
去涿州回北京用隔离吗 浏览:345
三菱丽阳q303净水器怎么样 浏览:320
17年起亚k2用什么滤芯 浏览:475
RO膜工作结垢 浏览:215
经典锋范变速箱滤芯在哪里 浏览:760
二级反渗透纯水设备技术要求 浏览:817
波纹管污水管道资料表格 浏览:533
陶瓷洁具泥浆过滤机 浏览:649
污水厂用什么检测溶解氧 浏览:490
怀远县污水处理厂在什么地方 浏览:39
声波饮水机怎么用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