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杀菌剂的重要功能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另一种是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
不同的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在病菌侵染前施于植物表面起预防保护作用的,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即保护剂;在施药部位能消灭已侵染病菌的,称为铲除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至病菌侵染的部位而消灭病菌的,称为内吸性杀菌剂,许多铲除剂也是内吸剂,两者大多有化学治疗作用。因此,实用上常简单地将杀菌剂分成保护性和内吸性两种作用方式。它们的作用机理,也可大致分为两类:
1、干扰病菌的呼吸过程,抑制能量的产生。
2、干扰菌体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甾醇等的生物合成。保护性杀菌剂大多为杀菌谱广而杀菌力较低的产品。内吸性杀菌剂一般杀菌力较强,杀菌谱则较窄,其中有些品种对某种病原菌有专一的选择毒性。由于内吸剂在菌体内的作用点比较单一,病菌容易由遗传基因的突变而产生抗药性。为了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通常可选择适当的保护剂和内吸剂混合施用或轮换使用,这样可取长补短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时应根据病害发生的特点,采取种子处理、叶面喷布和土壤处理等各种施药方法。
2. 杀菌剂的作用及作用方式有哪些
不同的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也不同。
在病菌侵染前施于植物表面起预防保护作用的,
称为
保护性杀菌剂即保护剂;
在施药部位能消灭已侵染病菌的,
称为铲除性杀菌剂;
能被植物吸
收并在体内传导至病菌侵染的部位而消灭病菌的,
称为内吸性杀菌剂,
许多铲除剂也是内吸
剂,
两者大多有化学治疗作用。
因此,
实用上常简单地将杀菌剂分成保护性和内吸性两种作
用方式。
德化新陆专家讲述
它们的作用机理,
也可大致分为两类:
1
、干扰病菌的呼吸过程,
抑制能量的产生。
2
、干扰菌体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甾醇等的生物合成。保护性杀菌
剂大多为杀菌谱广而杀菌力较低的产品。
内吸性杀菌剂一般杀菌力较强,
杀菌谱则较窄,
其
中有些品种对某种病原菌有专一的选择毒性。
由于内吸剂在菌体内的作用点比较单一,
病菌
容易由遗传基因的突变而产生抗药性。
为了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通常可选择适当的保
护剂和内吸剂混合施用或轮换使用,
这样可取长补短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使用时应根据
病害发生的特点采取种子处理、叶面喷布和土壤处理等各种施药方法。
3. 还原剂、絮凝剂、阻垢剂、杀菌剂,在脱盐水中个起到什么作用啊
x絮凝剂用来对原水中的胶体进行絮凝或混凝处理
RO及NF进水中的游离氯要降到0.05ppm以下,才能达到聚酰胺复合膜的要求。还原剂是用来消除余氯的
阻垢剂作用是分散水中的难溶性无机盐、阻止或干扰难溶性无机盐在金属或膜表面沉淀、结垢
杀菌剂是为了预防生物污染
4. 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清水中加入消毒剂,其作用是
(复1)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是利用制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悬浮于水中的杂质沉降.
(2)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选项说法正确;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贴在烧杯壁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故选项说法正确;
D、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故选项说法错误.
(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4)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在清水中加入消毒剂,其作用是杀菌消毒.
(5)净化后的水变为纯水的步骤是蒸馏.如图2是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图中仪器名称b为酒精灯.
(6)进行过滤操作后滤液依旧浑浊的原因是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等.
故答案为:(1)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2)D;(3)吸附;(4)杀菌消毒;(5)蒸馏,酒精灯;(6)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等.
5. 杀菌剂的成分及作用
杀菌剂又称杀生剂、杀菌灭藻剂、杀微生物剂等,通常是指能有效地控制或杀死水系统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和藻类的化学制剂。在国际上,通常是作为防治各类病原微生物的药剂的总称。
6. 杀菌剂有什么作用呢
杀菌剂的作用有非常多,简单解说就是杀死一些细菌,避免细菌对农作物造成影响。细菌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细菌会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说像这个根腐病,它也是因为由于细菌真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如果这个细菌真菌没有及时的灭杀,不使用杀菌剂进行处理,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农作物枯萎,农作物枯萎以后对于种植户来说就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有杀菌剂有效的杀死一些细菌,避免农作物出现烂根病枯死,那么就能够避免经济损失,毕竟将细菌灭杀以后,它还可以继续生长,甚至开花结果就不至于造成经济损失。
作为种植户来说,种植农作物无非就是希望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比较茂盛,不至于有病虫害的发生,这样才能够有果实可以收获。如果有细菌病的发生,那么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卖相,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口袋的收入。
7. 生活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为哪些
国内、外常用的饮用水消毒剂仍以卤素为主,尤其是氯消毒剂。
①含氯制剂:含氯饮水消毒剂种类较多,如漂白粉、次氯酸钙、氯胺、二氯异氰尿酸钠等。由于水源水质不同,加氯量应根据需氯量试验来确定,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的水或清洁的地下水,加氯量0.5~1.5毫克/升。水质较差则加1.0~2.5毫克/升(或1~4毫克/升)。加氯量是否适当,可请求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予以帮助。
②二氧化氯:二氧化氯被称为第四代消毒剂,是WHO推荐的处理饮用水最安全的化学药剂,是消毒剂的更新换代产品。在消毒、去味、除铁等许多方面都比氯效果好,而且不产生三氯甲烷类致癌物质。它消毒水时,受水温的影响很小,对劣质水的杀菌效果比氯更好。
③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其杀菌速度比氯快600~3000倍。目前主要用于对饮水的消毒、空气消毒和食品的保鲜等。臭氧消毒方法,通常多以干燥空气或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中的高压电场制备臭氧。消毒时,将溶有臭氧的吸收液与水充分混合即可。一般加臭氧量0.5~1.5毫克/升作用5分钟,水中保持剩余臭氧浓度应在0.1~0.5毫克/升,对于污染严重的水,加臭氧量应在3~6毫克/升。近年来有人研制了电解水的臭氧发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且重量轻,无噪声,产物中无有害的氯化物,可直接用于饮用水消毒。
历史研究表明埃及人首先采用明矾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估计在文明开始时,人们就推荐将水煮沸后饮用。一份4000年前的古印度文件给出了最早的饮用水标准,指示在饮用不干净的水之前应将其煮沸,在日光下曝晒,将一块灼热的铜在水中浸泡数次,并采用土制容器过滤和冷却。据历史记载,波斯的法规规定饮用水必须储存在铜器或银器之内。
希腊医师Hippocrates指出了水对健康的重要性,但他更着重于选择较佳的水源而不是对水的处理。公元8世纪,阿拉伯化学家Geber采用蒸馏法来净化水。公元11世纪,波斯医师Avicenna推荐旅行者要饮用布过滤后的水或开水。1627年,英国科学家F.Bacon发表了许多净化水的方法,包括渗滤、煮沸、蒸馏和混凝。
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细菌致病理论建立之前,人们认为臭味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并据此假设发展水和污水消毒的实践。
19世纪下半叶英美出现了许多报道和专利,多涉及用电压、磁场、电流、氯、高锰酸钾和次氯酸处理水。人类主动地利用化学药剂杀菌消毒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一开始主要是氯系化合物的使用。
如1820年漂白粉被发明后,人们将其用到饮用水消毒和感染创伤治疗上,效果良好。这是化学杀菌消毒法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人们在饮用水消毒剂方面又开发了第二代消毒剂二氯异氰脲酸和第三代消毒剂三氯异氰脲酸,它们目前仅用于小规模的消毒。二氧化氯被称做第四代杀菌消毒剂。
8. 纯化水系统的各个部位及所加的各种药剂的原理、目的是什么
一般的根据水质的不同以及达到的标准不同设计的流程和工艺不同,先把所专有加药给您属讲下:
1、原水加絮凝剂,一般用于地表水胶体物质比较多的原水
2、杀菌剂,一般用于地表水菌落超标的情况下
3、还原剂投加,由于现在絮凝剂或者杀菌剂的药物残留比较多所以要求加还原剂还原下,建议通过ORP仪表自动添加中和
4、阻垢缓蚀剂,一般用在反渗透前,做为防止反渗透结构使用,建议买正规厂家通过膜厂家认证的品牌
5、氢氧化钠,一般用在一级反渗透和二级反渗透之间作为脱除二氧化碳的措施
9. 给水处理中常用的消毒剂有哪几种各自消毒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给水来处理中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源有二氧化氯消毒剂、氯制剂(液氯、二氯氰尿酸、三氯氰尿酸)、季铵盐、过氧乙酸。
各自的消毒原理:
二氧化氯消毒剂:利用二氧化氯的强氧化性,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目前被国家认定为A1级绿色消毒剂。
氯制剂:利用二氧化氯的强氧化性消毒。氯还能与水中的有机烃类反应生成氯代烃,该类物质已被证明具有致癌性,而且排放的废水中游离余氯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最好与非氧化型杀菌剂、黏泥剥离剂配合使用。一般液氯来源于氯碱工业的副产品,价格较低,但液氯由于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存在高压、易产生泄漏等危险事故,已不再被采用。
季铵盐:产品卤化物,有致癌作用,不建议使用。
过氧乙酸:属强氧化剂,极不稳定。在-20℃也会爆炸,浓度大于45%就有爆炸性,遇高热、还原剂或有金属离子存在就会引起爆炸。
附上一张这几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表,供大家参考:
10. 杀菌剂有什么样的作用机理
杀菌剂对病原菌的作用机理最早是在1956年由具有“杀菌剂之父”之称的著名杀菌剂科学家,Horsfall在所著的《杀菌剂作用原理》一书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但是,当时的杀菌剂都是非内吸性、选择性低的传统多作用位点杀菌剂,大多数起杀菌作用。限于当时的实验技术和生物学科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对杀菌剂作用机理认识的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选择性杀菌剂的广泛使用导致病原菌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为了科学、高效、安全协同使用杀菌剂,以及有效治理抗药性问题和发掘杀菌剂新靶标,广泛开展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和抗性机理研究。化学分析技术的提高、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电子显微镜的普遍使用,以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重要植物病原菌基因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杀菌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水平和研究速度。同时,随着杀菌剂作用靶标和抗药性机理研究的深入,也促进了分子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例如,利用杀菌剂作用机理的知识,研究其靶标的生命功能和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杀菌剂抗性作为遗传标记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仅包含杀菌剂与菌体细胞内的靶标互作,还包含杀菌剂与靶标互作以后使病菌中毒或失去致病能力的原因,以及间接作用杀菌剂在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防病机理。由于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存在着极大的难度和复杂性,目前只有部分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得到证实。杀菌剂作用机理可以归纳为抑制或干扰病菌能量的生成、抑制或干扰病菌的生物合成和对病菌的间接作用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