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测量水流量计都有哪些种类
测量水流量计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V锥流量计、电磁流量计、金属转子流量计、涡街流量计、液体涡轮流量计、超声波明渠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目前来说,电磁流量计,涡轮涡街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工况。
❷ 重庆污水的来源、数量、分类
来源:
城市污水是通过下水管道收集到的所有排水,是排入下水管道系统的各种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降雨径流的混合水。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水。它是从住户、公共设施(饭店、宾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机关、学校和商店等)和工厂的厨房、卫生间、浴室和洗衣房等生活设施中排放的水。这类污水的水质特点是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油脂等,以及氮、磷、等无机物,此外,还含有病原微生物和较多的悬浮物。相比较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水质一般比较稳定,浓度较低。 工业废水是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生产工艺废水、循环冷却水冲洗废水以及综合废水。由于各种工业生产的工艺、原材料、使用设备的用水条件等的不同,工业废水的性质千差万别。相比较于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大,具有浓度高、毒性大等特征,不易通过一种通用技术或工艺来治理,往往要求其在排出前在厂内处理到一定程度。 降雨径流是由降水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对于分别敷设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的城市,降雨径流汇入雨水管道,对于采用雨污水合流排水管道的城市,可以使降雨径流与城市污水一同加以处理,但雨水量较大时由于超过截留干管的输送能力或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大量的雨污水混合液出现溢流,将造成对水体更严重的污染。
性质:
物理性质:
城市污水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水温、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
⑴颜色
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厂,进水颜色通常为灰褐色,这种污水比较新鲜,但实际上进水的颜色通常变化不定,这取决于城市下水管道的排水条件和排入的工业废水的影响。如果进水呈黑色且臭味特别严重,则污水陈腐,可能在管道中存积太久。如果进水中混有明显可辨的其他颜色如红、绿、黄等,则说明有工业废水进入。对一个已建成的污水厂来说,只要它的服务范围与服务对象不发生大的变化,则进水的污水颜色一般变化不大。要按流程逐个观测各污水池上的污水。活性污泥的颜色也有助于判断构筑物运转状态,活性污泥正常的颜色为黄褐色,正常的气味应为土腥味,运行人员在现场巡视中应有意识地观察与嗅闻。如果颜色变黑或闻到腐败气味,则说明供氧不足,或污泥已发生腐败。
⑵气味
污水厂的浸信会除了正常的粪臭味外,有时在集水井附近有臭鸡蛋味,这是管道内因污水腐化而产生的少量硫化氢气体所致。活性污泥混合液也有一定气味,当操作工人在曝气池旁嗅到一股土腥味时,则就能断定曝气池运转良好。若城市污水中有汽油、溶剂、香味,可能是有工业废水排入。
⑶水温
水温对曝气生化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污水厂的水温时随季节逐渐缓慢变化的,一天内几乎无甚变化。如果有一天内变化很大,则要进行检查,是否有工业冷却水进入。
⑷氧化还原电位
正常的城市污水具有约+100mV的氧化还原电位,小于+40 mV的氧化还原电位或负值氧化还原电位说明污水已经厌氧发酵或有工业还原剂的大量排放。氧化还原电位超过+300mV,说明有工业氧化剂废水大量排入。
化学性质
化学指标 城市污水的化学指标很多,它包括酸碱度(PH)、碱度、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固体物质、氨氮(NH3-N)、总磷(TP)、重金属含量等。
⑴酸碱度(PH)
城市污水PH值一般为6.5—7.5。PH值的微小降低可能是由于城市污水输送管道中的厌氧发酵。雨季时进水较低的PH值往往是城市酸雨造成的,这在合流系统尤其突出。PH值的突然大幅度变化不论是升高还是降低,通常是由于工业废水的大量排入造成的。
⑵生化需氧量(BOD)
城市污水处理中,常用生化需氧量BOD指标反映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生化需氧量是在制定的温度和制定的时间段内,微生物在分解、氧化水中有机物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样的数量,单位为mg/L。由于微生物的好氧分解速度开始很快,约5天后其需氧量即达到完全分解需氧量的70%左右,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常用5d生化需氧量(BOD5)来衡量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
⑶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用强氧化剂使被测废水中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COD测定速度快,不受水质限制,用它指导生产较方便。常用的氧化剂为KMnO4和K2Cr4O7。KMnO4的氧化能力较弱,往往只有一部分被氧化,因此需所测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而K2Cr4O7的氧化能力很强,能使污水中的绝大部分有机物氧化,故常用K2Cr4O7来测定。 在城市污水处理分析中,把的BOD5/COD比值作为可生化性指标。当BOD5/COD≥0.3时,可生化性较好,适宜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城市污水的BOD5和COD的均值之间保持着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对比,可以近似地从COD推求BOD5。
⑷溶解固体(DS)和悬浮固体(SS)
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固体物质,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悬浮固体SS和溶解固体DS。悬浮固体(SS)简称悬浮物,是检测污水的重要指标。SS指标的意义为: ①表示污水的污染情况,SS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水环境的外观情况,也不利于水的复氧过程; ②可以反映用简单沉淀法去除污染物的效果和难易程度。
⑸总氮(TN)、氨氮(NH3-N)和总磷(TP) 氮、磷含量是重要的污水水质指标之一,在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氮、磷。如果氮、磷排入到水体中,将会导致水体中藻类的超量增长,造成富营养化为题。 总氮是污水中各类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总和。氨氮是无机氮的一种,总磷是污水中各类有机磷和无机磷的总和。
❸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由于地下水资源具有上述特性,所以对地下水量的准确表达较困难,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术语和分类,有待统一和完善。现将地下水资源分类现状及主要分类简述如下。
(一)地下水资源分类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广泛采用原苏联学者H·A·普洛特尼科夫的地下水储量分类,他将地下水分为以下四种储量。
(1)动储量:是指单位时间流径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也即地下水天然流量,这代表侧向补给量,单位为m3/d等。动储量具有季节性变化。
(2)静储量:是指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或充满承压水含水层空隙中的重力水体积(单位:m3)。
(3)调节储量:是指地下水年变幅带内重力水体积(单位:m3)。
上述三种储量代表天然条件下,在含水层中,一定时间内具有的地下水总量,故统称为天然储量。
(4)开采储量:是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普氏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量在天然状态下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曾起过一定的作用。该分类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储量的概念不能反映地下水的特性,各种储量间的关系不明确,没有指出开采储量的组成等。
考虑到地下水量的特殊性,现在一般不用“储量”这个术语来描述地下水量,而改用“地下水资源”一词。中国地质大学王大纯教授等人把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两大类,有些学者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还有些学者将其分为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开采资源三大类等等。另一些人认为,“资源”的含意应包括量和质两方面,单纯指水量时用资源来描述不合适,不如直接用地下水的各种量来表达。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的《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可利用的资源(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两类。2001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和国家建设部联合发布实行的现行规范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中将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或可开采量)三类。该分类是现行分类方案,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目前已广泛使用,下面重点讨论这种分类。
(二)《供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中的分类(简称三量分类)
1.补给量
补给量是指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各种形式和途径进入区内含水层(计算均衡区含水层组或含水系统)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d、104m3/d、104m3/a等。补给来源有降水渗入、地表水渗入、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入和垂向越流(越层补给),以及其他途径渗入补给和各种人工补给等。按补给量形成的角度不同,可把补给量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增量。天然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下,进入计算区含水层的水量;补给增量(或称诱发补给量,激发补给量,开采袭夺量,开采补充量等)是指扩大开采后可能增加的补给量或在开采条件下由于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夺取的额外补给量。计算时,应按天然状态(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实际上,许多地区的地下水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开采,很少有保持天然状态的情况,因此,应首先计算现实状态下地下水的补给量,然后计算扩大开采后或开采条件下可能增加的补给量(即补给增量)。常见的补给增量由下列来源组成。
(1)来自地表水的补给增量。当取水工程靠近地表水时,由于开采地下水,使水位下降漏斗扩展到地表水体,可使原来补给地下水的地表水补给量增大,或使原来不补给地下水,甚至排泄地下水的地表水体变为补给地下水。
(2)来自降水渗入的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除漏斗疏干体积增加部分降水渗入外,还使漏斗内原来不能接受降水渗入补给的地区(例如沼泽、湿地等),腾出可以接受补给的储水空间,因而增加了降水渗入补给量。此外,由于地下水分水岭向外扩展,增加了降水渗入补给面积,使原来属于相邻均衡地段(或水文地质单元)的一部分降水渗入补给量,变为本漏斗区的补给量。
(3)来自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越层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含水层的水位降低,与相邻含水层的水位差增大,可使越流量增加,或使相邻含水层原来从开采含水导获得越流补给,变为补给开采层。
(4)来自相邻地段含水层增加的侧向流入补给量。由于降落斗的扩展,可夺取属于另一均衡地段(或含水系统)地下水的侧向流入补给量,或某些侧向排泄量因漏斗水位降低,而转为补给增量。
(5)来自各种人工增加的补给量。包括开采地下水后各种人工用水的回渗量增加而多获得的补给量。
补给增量的大小,不仅与水源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同时还与采水构筑物的种类、结构和布局,即开采方案和开采强度有关。当自然条件有利,开采方案合理,开采强度较大时,夺取的补给增量可以远远超过天然补给量。例如,在傍河地段取水、沿岸布井开采时,可获得大量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增量,并远大于原来的天然补给量,成为可开采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开采时的补给增量也不是无限制的,从上述补给增量的来源可以看出,它实际是夺取了本计算含水层(组)或含水系统以外的水量,从整个地下水资源的观点来看,邻区、邻层的地下水资源也要开发利用,这里补给量增加了,那里就减少了。再从“三水”转化的总水资源的观点考虑,如果河水已被规划开发利用,这里再加大开采强度,大量夺取河水的补给增量,则会减少了地表水资源。因此,在计算补给增量时,应全面考虑合理的袭夺,而不能盲目无限制地扩大补给增量。
计算补给量时,应以天然补给量为主,同时考虑合理的补给增量。地下水的补给量是地下水运动、排泄、交替的主导因素,它维持着水源地的连续长期开采。允许开采量主要取决于补给量。因此,计算补给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
2.储存量
储存量是指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常用单位:m3)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
(1)容积储存量:是指实际容纳在潜水含水层或承压含水层空隙中的重力水体积。计算式为:
W容=μ·V=μ·F·h,或W容=μ·F·M (10-1)
式中:W容为地下水的容积储存量(m3);μ为含水岩层的给水度;V为潜水含水层体积(m3);F为含水层分布面积(m2);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M为承压含水层厚度(m)。
(2)弹性储存量:主要对承压水而言,即承压含水层除了容积储存量外,还有弹性储存量。弹性储存量是指承压水头降至含水层顶板时,由于含水层的弹性压缩及水的弹性膨胀,从含水层中释放出的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W弹=μ*·F·hn (10-2)
式中:W弹为承压水的弹性储存量(m3);μ*为释水系数(贮水系数)或弹性给水度(无因次);F为承压含水层的分布面积(m2);hn为承压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m)。
由于地下水的水位常常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地下水储存量也随时而异,这是由于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不均衡而引起的,地下水的储存量在地下水的运动交替和地下水开采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储存量呈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有年周期,还有不同长短的多年周期,一般应当计算一年内最大储存量和最小储存量。在开采条件下,如果开采量不大于补给量,储存量仍呈周期性变化,在开采量超过补给量时,就由储存量来补偿这部分超过的开采量,使储存量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性变化。
按地下水储存量的动态,可把储存量分为永久储存量(或称静储量,不变储存量)和暂时储存量(或称调节储存量,可变储存量)。前者是指一定期限内的最小储存量,它是在一定周期内不变的储存量;后者是指最大与最小储存量之差,也即最低水位以上储存的地下水体积。在地下水径流微弱的地区,暂时储存量可以很大,几乎接近补给量,可以将它作为允许开采量。在一般情况下,计算允许开采量时,不能考虑永久储存量。如果动用永久储存量,就会出现区域地下水位逐年持续下降的趋势,导致地下水源枯竭,但是,如果永久储存量很大(如含水层厚度大、分布又广的大型贮水构造),每年适当动用一部分永久储存量,使在100年或50年内总的水位下降不超过取水设备的最大允许降深也是可以的。
3.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
允许开采量(或称可开采量)是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方案,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取得的水量,单位为m3/d、104m3/d、104m3/a等。简而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得出来、有补给保证、还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即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合理开发条件下,有补给保证、可长期开采的最大水量。
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是不同的概念。开采量是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它只反映取水工程的产水能力。开采量不应大于允许开采量,否则,会引起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允许开采量的大小,是由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储存量的大小决定的,同时,还受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
地下水在开采以前,由于天然的补给、排泄,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天然流场,雨季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含水层内储存量增加,水位抬高,流速增大;雨季过后,消耗量大于补给量,储存量减少,水位下降,流速减小。补给与消耗的这种不平衡发展过程,具有周期性,从一个周期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的总补给量和总消耗量是接近相等的。如果不相等,则含水层中的水就会逐渐被疏干,或者水会储满含水层而溢出地表。
在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增加了一个经常定量的地下水排泄点,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条件,即在天然流场上又叠加了一个人工流场。这既破坏了补给、消耗之间的天然动平衡,又力图建立新的开采状态下的动平衡。在开采最初阶段,由于增加了一个人工开采量,必须减少地下水的储存量,使开采地段水位下降形成一个降落漏斗,使漏斗扩大,流场发生了变化,使天然排泄量减少,促使补给量增加,即形成补给增量。在开采状态下,可以建立以下水均衡方程:
)。这是含水层中储存量所提供的一部分水量。
明确了开采量的组成,就可以按各个组成部分来确定允许开采量。
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中补给增量部分,只能合理地夺取,不能影响已建水源地的开采和已经开采含水层的水量;地表水的补给增量,也应从总的水资源考虑,统一合理调度。
允许开采量中减少的天然排泄量,应尽可能地截取,但也应考虑已经被利用的天然排泄量。例如,有的大泉是风景名胜地,由于增加开采后泉的流量可能减少,甚至枯竭,破坏了旅游景观,这也是不允许的。截取天然补给量的多少与取水构筑物的种类、布置地点、布置方案及开采强度有关。如果开采方案不佳,则只能截取部分天然补给量。因此,在计算允许开采量时,只要天然排泄量尚未加以利用,就可以用天然补给量或天然排泄量作为开采截取量。
允许开采量中可动用的储存量,应慎重确定。首先要看储存量(主要是永久储存量)是否足够大,再看现实的技术设备允许降深是多少,然后算出天然低水位至区域允许最大降深动水位间含水层中的储存量,按100年或50年平均分配制到每年的开采量中,作为允许开采量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永久储存量,即在多年开采周期内,水位基本上是不升不降的,即Δh=0,这时的开采量才是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因此(10-3)式变为:
Q允开=ΔQ补+ΔQ排 (10-4)
上述地下水各种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是不断转化、交替的。永久储存量(静储量)是指储存水的那部分空间体积始终含水,并不是说那部分水是永久储存不变的,它仍然会转化为排泄的水,再由补给的水补充,同样参加水循环。只有极少数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地下水,如处在封闭构造中的沉积水,才没有补给量而只有静储量,大多数自然条件下的地下水都是由补给量转为储存量,储存量又转化为排泄量,处在不断的水交替过程中。在开采条件下所取出来的水,都是由储存量中转化来的。由于储存量的减少,可以夺取更多的补给量来补充,同时,又截取了部分天然补给量,则天然排泄量减少。
由于开采量与补给量的不同关系,可出现三种开采动态类型的水源地:①稳定型:在任何时间,开采量均小于补给量;②调节型:雨季开采量小于总补给量,而旱季开采量可大于总补给量,但在一年或数年期间,累计总开采量仍应小于总补给量,即未动用储存量;③消耗型:开采量大于总补给量,须动用和消耗储存量。
❹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的分级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相当于固体矿产的储量,由全国矿产储委统一审批。为了根据不同目的和具体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计算评价方法,以得到不同精度的开采量,便于开发利用,有必要对允许开采量进行分级。我国200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中,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的精度按下列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表10-20 某水源地抽水试验观测数据
表10-21 某水源地水位恢复及其计算表
48.某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见教材补偿疏干法实例(图10-14及有关资料)。如果取安全系数r=0.7,试对该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作出评价(参考答案:Q允开=1735.4m3/d)。
49.四川某地凉风洞暗河系统为岩溶地下水的独立流域,流域面积约300km2。其支流冒水井又是一个独立的小型暗河水系,其面积为56km2,冒水井暗河系统出口处的平均流量0.41m3/s。求该支流的径流模数(M),并求凉风洞暗河系统(全区)地下水的可采量(参考答案:2.196m3/s)。
50.某泉有6年的月平均流量观测资料(表10-15),试按1 L/s的间隔划分流量区间,统计6年中各流量区间出现的月数,计算其流量频率(N)和保证率(P),并作出流量频率和保证率曲线,求出保证率为90%的泉水流量(参考答案:保证率为90%的泉水流量为1.9L/s)。
❺ 水分测量仪的分类
传统复的水分测定一般是采用制烘箱干燥法,一个样品的测试需要两三个甚至四五个小时,而且还需通过天平称重、人工计算,才能得出样品的水分值(含水率)。烘箱法水分测定的低效率,不能够适应高节奏的企业生产需要。快速水分测定仪是,采用高效率的烘干加热器-高品质的环状卤素灯,对样品进行快速、均匀的加热,样品的水份持续不断的被烘干。整个测量过程,仪器全自动的实时显示测量结果:样品重量、含水量、含固量、测定时间、加热温度等。
列快速水分测定仪应用了国际烘箱干燥法原理,测定结果与烘箱法水分测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工作效率却远远高于烘箱法水分测定。系列快速水分测定仪,一般样品只需要几分钟即可测量完毕,因此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与好评。
❻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时,需要给出不同类型的资源数量。地下水资源可以分为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开采资源。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是地下水系统天然存在的,属于天然资源。补给资源是一个地下水系统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获得的补给量,在天然条件下在多年时间内每年的补给量与每年的排泄量接近相等。地下水的补给资源也可以看成是通过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和排泄过程体现出来的径流量,反映了含水系统每年可更新的水量,具有流量单位(m3/a)。地下水的储存资源是一个地下水系统内长期积累和保存的水量,取决于地下水系统的分布空间和储水、导水能力,是在含水层空隙介质中储存的水量,具有体积单位(m3)。补给资源使地下水系统具有可恢复性和可更新性,储存资源使一般的地下水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值得注意的是,地下水储存资源的调节作用是依赖于其补给资源的存在而起作用的,如果一个地下水系统没有补给资源(例如深层地下(卤)水),则其储存资源也起不到调节作用(周训,2013)。
地下水的补给资源(即补给量或排泄量)已经成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依据。补给量主要由地下水侧向径流的流入量、降水入渗量、地表水渗漏量等构成。排泄量主要由潜水蒸发量、地表溢出量(溢出为地表水)和侧向径流的流出量等构成。至于是把补给量还是排泄量作为有效的补给资源,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处理,不宜绝对化处理。在天然的零均衡状态下,补给量和排泄量是相等的,因此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补给资源,选择更易于准确评价的即可。补给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下水可循环更新的水量,代表了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最大开采限度。也就是说,一个地下水系统的开采量一般不宜超过其补给量。
对于地下水的储存资源,即储存量,一般认为它具有调节意义。这种调节作用是指枯水季节可以动用一部分储存量以解需水之急,然后在丰水季节进行补充,达到总体上储存量不变的目的,俗称“以丰补歉”。地下水储存资源的调节作用大于地表水储存资源。地表水更新速率大,作为储存资源的河槽蓄水量相对作为补给资源的河川径流量而言,基本可以忽略。地下水的循环更新速率小,储存空间大,含水层中储存的水量往往比每年实际更新的水量大,使得储存资源的重要性远大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资源的重要性,还在于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不可避免的会改变其储存量。式(5.21)表明,即使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系统又达到了补给量与排泄量相等的平衡状态,新旧两种平衡状态的储存量也很可能不同,多数情况下储存量是减少的。在许多地区,人类所开采的地下水有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储存量的消耗,这些已经被利用的储存资源不能忽视,应在丰水年份予以补偿。
地下水的补给资源或储存资源不等于人类可以完全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增加了地下水的一种排泄途径,将引起地下水系统的一系列响应。如果开采强度等于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量,意味着地下水的其他排泄方式将全部中断,这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地下水的储存量不断被消耗,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含水层将面临枯竭的命运。为避免引发不良的生态和地质环境后果,人类只能开发地下水资源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地下水系统存在激发补给,意味着这个地下水系统的开采量可以增加,其增加的数值不超过激发补给量,同时也意味着相邻地下水系统补给量的减少,需要统筹兼顾相邻地下水系统的开采。如果只是在一个地下水系统内部的局部地段存在激发补给,则意味着整个地下水系统的补给量并没有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不应超过这个地下水系统的总补给量。
地下水的开采资源是指地下水系统中可以开采的水量。开采资源并不是一个地下水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补给资源和(或)储存资源转化而来的(周训,2013)。地下水开采资源中目前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称为允许开采资源(或可采资源、可开采量,简称可采量)。《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1994)把地下水资源分为能利用的资源和尚难利用的资源,其中能利用的资源就是允许开采资源,定义为“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即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并符合现行法规规定的前提下,从水文地质单元或水源地范围内能够取得的地下水资源。”《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中也规定: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不发生因开采地下水而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水环境问题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允许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最大水量。
❼ 热水锅炉的参数与分类
锅炉参数对蒸汽锅炉而言是指锅炉所产生的蒸汽数量、工作压力及蒸汽温度。对热水锅炉而言是指锅炉的热功率、出水压力及供回水温度。
(一)蒸发量(D)蒸汽锅炉长期安全运行时,每小时所产生的蒸汽数量,即该台锅炉的蒸发量,用“D”表示,单位为吨/小时(t/h)。
(二)热功率(供热量Q)热水锅炉长期安全运行时,每小时出水有效带热量。即该台锅炉的热功率,用“Q”表示,单位为兆瓦(MW),工程单位为104千卡/小时(104Kcal/h)。
(三)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指锅炉最高允许使用的压力。工作压力是根据设计压力来确定的,通常用MPa来表示。
(四)温度温度是标志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同时也是反映物质热力状态的一个基本参数。通常用摄氏度即“t℃ ”。锅炉铭牌上标明的温度是锅炉出口处介质的温度,又称额定温度。对于无过热器的蒸汽锅炉,其额定温度是指锅炉额定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对于有过热汽的蒸汽锅炉,其额定温度是指过热汽出口处的蒸汽温度;对于热水锅炉,其额定温度是指锅炉出口的热水温度。 由于工业锅炉结构形式很多,且参数各不相同,用途不一,故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规则。其分类方法是根据所需要求不同,分类情况就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锅炉的工作压力分类
低压锅炉:P≤2.5MPa;
中压锅炉:P=2.6∽5.9MPa;
高压锅炉:P=6.0∽13.9 MPa;
超高压锅炉:P≥14MPa。
2.按锅炉的蒸发量分类
(1)小型锅炉:D<20吨/小时;
(2)中型锅炉:D=20∽75吨/小时;
(3)大型锅炉:D>75吨/小时。
3.按锅炉用途分类:
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生活锅炉。
4.按锅炉出口介质分类:
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汽、水两用锅炉。
5.按采用的燃料分类:
燃煤锅炉、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
6.按锅筒放置的方式分:
立式锅炉、卧式锅炉。
7.按安装方式分:
快装锅炉、组装锅炉、散装锅炉。 现就锅炉的腐蚀原因浅析如下:
1.不控制补给水量。热水锅炉安全监察规程第100条规定:“热水系统的泄露量一般不大于系统水容量的1%”,但是有些单位误认为,有了热水锅炉,使用热水就方便了,把系统的热水用来洗澡、洗衣服等等,一台2.8MW热水锅炉,每天补水近百吨。
2.不认真执行“低压锅炉水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中明确规定,在供水温度≤95℃时,循环水应控制PH值达到10~12,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可是有些单位却不予以执行。而这些单位对补给水硬度却比较重视,有的还特意安装了流动床水处理来满足补充软化水的需要,他们错误地按蒸汽锅炉用水标准供给热水锅炉,认为软化水合格了,就不会结垢和腐蚀。
3.热网管线安装不合格,循环水送不到系统末端的用户。有些用户为了不挨冻,就增加排放空气次数,排水就热,不排就凉,结果增大了泄露量。
4.膨胀水箱与锅炉定压不一致。某单位的膨胀水箱设在四层楼上,其高度不到15米,但锅炉定压为2.5kg/cm2,结果司炉工为保持2.5kg/cm2工作压力指标,经常进行补水,这些水不明不白地溢流到地沟里,即费水又费煤。
5.停炉不保养。采暖期过后锅炉停运,临时工被辞退,有的锅炉装满软化水,有的锅炉暴露在大气中,缺少必要的保养。
上述情况可以清楚地说明,热水锅炉腐蚀都是用户缺乏热水采暖知识所造成的,其中尤以大量补充水危害最甚,它不仅补进了大量的溶解氧,而且由于补水量大,水处理设备超负荷运行,常常为保证补水量而把冲洗不合格的含量氯根很高的水补进系统内,在炉水PH值只有7~8的情况下,氢离子、氧离子、氯离子等作为腐蚀介质却很活跃。由于炉水PH值低,氢离子浓度较高,氢就会在溃疡腐蚀物下进行阴极反应,当水中有溶解氧存在时,氯化物的存在将大大增加铁的腐蚀速度,这是由水氯离子极易被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吸附并取代氧化膜中的氧离子,从而形成可溶性的氯化物,破坏氧化膜,使金属表面继续被腐蚀下去。综合上述得知,过量向热水采暖系统补给水是造成热水锅炉腐蚀、降低使用寿命的关键。
理想的热水锅炉运行系统应该是基本严密不泄露,系统内有固定量水在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进行着吸热放热的过程。这些水经循环后,其中的溶解氧已全部被铁所吸收,而成为无氧水,不会对锅炉产生严重腐蚀。热水锅炉规程中要求泄露率不超过系统水容量的1%是很有道理的。为防止热水锅炉受腐蚀,建议如下:
1.对补水率超标的锅炉,一定要查明原因对症治之,切断所有的放水笼头,堵塞所有的跑、冒、滴、漏,增加系统自动放气阀,严格管理制度,使补水率达标运行。
2.少量的补充水是不可避免的,但对补给水质量要讲究,最好是补给去氧水。单独采暖的锅炉水,可利用尾部烟道余热,先把冷水(软水)预热到70℃~80℃,然后再把适量的磷酸三纳和亚硫酸纳同时补进锅炉内,对锅炉有益而无害。
3.严格控制炉水的PH值,要定时(二小时)化验PH值,当PH值低于10时,可增加磷酸三纳和氢氧化纳药量进行调整。
4.作好停炉的保养。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停炉一个月以上,应采用干保养法,停炉一个月以下可采用湿保养法。热水锅炉停用后,最好采用干法保养,放水必须放净,并用小火烘出潮气,然后加入生石块或氯化钙,按每立方米锅炉容积加2公斤~3公斤,确保锅内壁干燥,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停用期间的腐蚀。
5.热水锅炉的运行每隔3-6个月后,应停炉进行全面检查维修。 包括锅炉内部检查与使用准备、 炉膛及烟道内的检查、锅炉附件的检查、自动控制系统的检查、附属设备的检查、燃烧设备的检查、辅助受热面的检查、
热水锅炉在运行前一定要做一些检查,这些检查都是我们不可小视的,有可能因为我们的忽视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在热水锅炉运行前一定要认真检查以下各项。
1、包括锅炉内部检查与使用准备。
2、炉膛及烟道内的检查,炉膛及烟道内的积灰及杂物应清除干净。风道及烟道的调节门,闸板须完整严密,开关灵活,启闭指示准确。
3、锅炉附件的检查,检查安全附件是否完好;旋塞是否旋转灵活、好用;各种仪表和控制装置应齐全,究好、清洁。检查合格后,应使压力表旋塞处于工作状态。
4、自动控制系统的检查。
5、附属设备的检查。
6、燃烧设备的检查,检查燃烧装置是否完好;对机械传动系统,输煤系统,出碴系统试转正常;调速箱安全弹簧压紧程度应适当,润滑良好;煤闸板尺指示正确.老鹰铁整齐、完好,翻碴板完整,动作灵活。
7、辅助受热面的检查,检查辅助设备(引风机、鼓风机、水泵等)联轴器是否连接牢固;三角皮带松紧适当;润滑油应良好、充足;冷却水畅通。检查合格后,装好安全防护罩,分别进行试运转,并注意空转时的电流。 ①保持系统压力恒定;低温热水锅炉是依靠安装在循环系统最高位置的膨胀水箱实现的,在高温热水采暖系统中常用氮气定压罐作为措施;
②防止锅炉腐蚀;
③防止结水垢;
④防止积灰;
⑤防止水击;
❽ 压力容器的分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如何划分的
1、一类容器:
(1)非易燃或无毒介质的低压容器;
(2)易燃或有毒介质的低压分离容器和换热容器;
2、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类容器:
(1)中压容器;
(2)剧毒介质的低压容器;
(3)易燃或有毒介质的低压反应容器和贮运容器;
(4)内径小于1米的低压废热锅炉。
3、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类容器:
(1)高压、超高压容器;
(2)剧毒介质且Pw×V≥200升。公斤力/厘米2的低压容器或剧毒介质的中压容器;
(3)易燃或有毒介质且Pw×V≥50000升.公斤力/厘米2的中压反应容器,或PW×V≥5000升,公斤力/厘米2中压贮运容器;
(4)中压废热锅炉或内径大于1米的低压废热锅炉。
(8)量水设备分类扩展阅读:
压力容器是一种能够承受压力的密闭容器。压力容器的用途极为广泛,它在工业、民用、军工等许多部门以及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以在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学工业中用最多,仅在石油化学工业中应用的压力容器就占全部压力容器总数的50 %左右。
压力容器在化工与石油化工领城,主要用于传热、传质、反应等工艺过程,以及贮存、运输有压力的气体或液化气体;在其他工业与民用领域亦有广泛的应用,如空气压缩机。各类专用压缩机及制冷压缩机的辅机(冷却器、缓冲器、油水分离器、贮气罐、蒸发器、液体冷陈剂贮罐等)均属压力容器。
1、压力容器制造工序一般可以分为:原材料验收工序、划线工序、切割工序、除锈工序、机加工(含刨边等)工序、滚制工序、组对工序、焊接工序(产品焊接试板)、无损检测工序、开孔划线工序、总检工序、热处理工序、压力试验工序、防腐工序。
2、不同的焊接方法有不同的焊接工艺。焊接工艺主要根据被焊工件的材质、牌号、化学成分,焊件结构类型,焊接性能要求来确定。首先要确定焊接方法,如手弧焊、埋弧焊、钨极氩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等等,焊接方法的种类非常多,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确定焊接方法后,再制定焊接工艺参数,焊接工艺参数的种类各不相同,如手弧焊主要包括:焊条型号(或牌号)、直径、电流、电压、焊接电源种类、极性接法、焊接层数、道数、检验方法等等。
压力容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从使用、制造和监检的角度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承受压力的等级分为:低压容器、中压容器、高压容器和超高压容器。
(2)按盛装介质分为:非易燃、无毒;易燃或有毒;剧毒。
(3)按工艺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
①反应容器:用于完成介质的物理、化学反应的容器。
②换热容器:用于完成介质的热量交换的容器。
③分离容器:用于完成介质的质量交换、气体净化、固、液、气分离的容器。
④贮运容器:用于盛装液体或气体物料、贮运介质或对压力起平衡缓冲作用的容器。
❾ 水分仪怎么分类,水分仪有多少种类型
水分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固体、颗粒、粉末、胶状体(浆体)、液体及气体等各种物质水分含量的仪器装置,适用于一切需要进行水分含量测量的行业如医药,粮食、饲料、种子,菜籽,脱水蔬菜、烟草,化工,茶叶,食品、肉类以及纺织,农林、造纸、橡胶、塑胶、纺织等行业中的实验室与生产过程中。
水分仪,也称为水分测定仪、水分测量仪、水分检测仪、水分测试仪、水分分析仪、水分分析计、测水仪、验水仪、测湿仪等。按工作原理、使用对象、使用场所和行业应用来划分,水分仪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型。
1、按测定原理,水分仪可以分为物理测定法和化学测定法两大类。
物理测定法常用的有失重法、蒸馏分层法、气相色谱分析法等。常见的失重法水分仪有卤素水分仪、红外水分仪、近红外水分仪、微波水分仪等。
化学测定方法主要有卡尔费休法(Karl Fischer)、甲苯法等。常见的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主要有容量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和库仑法(电量法)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
2、按使用对象,水分仪可以分为固体水分仪、液体水分仪、气体水分仪和浆体水分仪。
3、按使用场所,水分仪可以分为实验室水分仪、便携式水分仪和在线水分仪。
实验室水分仪和便携式水分仪,主要用于满足政府质检部门、科研院校实验室和企业需要快速测量样品的水分含量的需求
在线水分仪,德国默斯/MOSYE进口在线微波水分仪和在线近红外水分仪主要用于解决企业在原料收购入库、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对物料水分含量进行实时在线测量的问题.
4、按使用工况,MOSYE水分仪可以分为卡车水分仪、皮带水分仪、管道水分仪、矿槽水分仪等,满足卡车、皮带、烘干机、搅拌机、烧结机、料斗、储料仓、管道、螺旋输送机、溜槽、矿槽等不同工况下对物料进行实时水分含量动态连续测量。
5、按行业应用,水分仪可以分为很多种,具体如下:
粮食行业:粮食水分仪、谷物水分仪、大豆水分仪、高粱水分仪、大米水分仪、小麦水分仪、青稞水分仪、玉米水分仪等
烟草行业:烟草水分仪、烟丝水分仪、烟叶水分仪、烟包水分仪等
造纸行业:废纸包水分仪、纸张水分仪、纸浆水分仪、纸箱水分仪等
冶金行业:烧结料水分仪、烧结混合料水分仪、球团料水分仪等
煤炭行业:煤炭水分仪、原煤水分仪、焦炭水分仪等
石油行业:原油水分仪、石油用品水分仪等
化工行业:生物质水分仪、煤粉水分仪、化肥水分仪、甲醇水分仪、乙醇水分仪等等
建材行业:混泥土水分仪、混凝土水分仪、砂石水分仪、木材水分仪、木板水分仪等
制药行业:药液水分仪、药品颗粒水分仪等
阿胶行业:阿胶水分仪、阿胶糕水分仪等
食品行业:淀粉水分仪、面粉水分仪、蛋白粉水分仪等
制糖行业:糖度计、糖锤度计、糖浆水分仪、糖白度计等
日化行业:洗衣粉水分仪、洗发水水分仪、电池水分仪、电池粉水分仪等
饲料行业:饲料水分仪、饲料水分测定仪等
纺织行业:布匹水分仪、布料水分仪等
❿ 中央空调水机的末端设备有哪些种类(请尽量说全一些)
风机盘管,新风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