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设备说明 > 过滤设备发展历程

过滤设备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11-09 16:14:29

A. 超声波清洗设备的发展历程

超声波清洗机是首选的光威超声
超声波清洗的说法是,泡沫起到清洁的作用。蔡野生良好的英国通过试验发现,事实上,泡沫仅仅是通过超声强大的粗密波通过一个简单的气体爆发引起的,相反,它会抑制甚至消除超声波清洗的清洁力真正发挥清洁真空瓦斯点作用。这一发现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在该领域的超声波清洗。 1987年,柴野佳英发表超声波清洗的基本理论,以区分它从传统的理论,称自己的研究“柴野理论”的技术定义,超声波清洗超声波清洗技术。根据这一理论开发的超声波清洗设备,清洗效果要远远优于同类产品,并能成功地控制了发生气穴位置,密度,效率和影响。其他银行同业拆息制造商花费25分钟,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清洗,以除去焊接毛刺,清洗设备可以被删除,在不到6秒的昴宿星团,其他银行同业厂商的设备仍然可以不花两个小时,以除去密集的光通量,昴宿星团群集可以在2分钟之内除去,并确保没有损坏的对象进行处理。
“昴宿星”的诞生过程中,超声波清洗机,柴野良好的英国似乎特别兴奋的谈论。 1970年,柴野好英国从日本国立福岛工业,专业,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曾在蛇的头缝纫机工业技术研究院。 1975年,他进入了工业清洗公司,刚开始的超声波清洗机,但三氯乙烯,氟利昂和其他有毒化学溶剂作为清洗介质的广泛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日本的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河中,很多人生病,因为饮用受污染的水,特别是一些迫于生计的有毒,有害工作和过早死亡与残疾的人。柴野英国最好的见证了这一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采用环保技术,造福人类,他说:“世界上养育了我,我有责任促进世界!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他的环保超声波清洗机道路上的一项研究。
因素造成了事故,他发现了超声波清洗机的奇迹。由于缺乏资金,一切只能因陋就简,测试设备出了问题。超声波清洗机槽大多采用不锈钢,不能从侧面观察的情况所产生的超声波在介质中,柴野英国最好的,因为缺乏资金,买一个透明的塑料鱼缸相反,它很容易在清洗罐,以观察其变化。他发现,许多气泡上升,大泡成两个气泡,终于按捺不住,放置在水箱底部的超声波发生器。传统的超声波清洗的原理传播通过超声波产生气泡的液体介质中播放的清洁表面的效果,然后通过电源的气泡爆炸。然而,由于气泡,爆炸的力量,清洗效果是不理想的。柴野徐佳莹以前使用超声波清洗水代替氟利昂和其他有毒,他还试图试验和错误,不断改进,终于研制成一种新型的超声波清洗设备,真空空化气泡,这早已得到纠正误解的超声波清洗技术。有害介质本发明在1993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PA),以保护臭氧层环境保护奖环保的目标迈进了一步。他发明了一种数字化测量的清洁力,可以很容易地测量声压超声波冲击力的空化,使清洁装置调整到最佳状态。
超声波清洗机技术有这么长的历史,来证明,该技术是可靠的,在超声波清洗机技术将是一个良好的发展

B. 分离与过滤机械发展趋势是什么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这种强大的发展趋势也给分离与过滤机械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力量和源泉,超音速铀分离、超导分离、激光分离、超声波过滤、纳米超滤、仿真自滤等高科技项目不断推新,其整个行业发展势头与相关产业的进步起头并进,主要表现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参数趋势
第一是大规格趋势:因为资源以及能源开发、三废治理、环保等工业逐渐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有大型号大规模的分离与过滤设备提供支持,比如Φ3000离心分离机以及2000m2压滤机等。第二是高速率趋势:当前各企业的管理者都比较重生产效率问题,为了满足企业对特殊材料的分离任务并保障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有高速运转且高速过滤的设备作为后盾,比如音速铀浓缩离心分离机以及高速率旋叶压滤机等,并且它们都采用了针状轴承整机以及磁力全速动平衡技术。第三是高精度趋势:目前全球精细化工、医药生物等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提高此类产品的纯度质量,就要有更加精细的设备,比如高精度精密膜分离器、千级铀扩散膜滤机组、十字流动态过滤机等。第四是高压力趋势:节能是当前世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为了尽可能大的减少产品的含液量,以达到降低干燥产品过程中的能耗,设备的压力就应该逐渐增大,比如加压叶滤机等。
2)节能多功能趋势
随着医药生物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贵重制品的污染以及节约现在已经得到了相关人士的持续关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设计出节能减排共更能、干燥功能、过滤功能和集反应功能共有的一体化设备,像具备压榨功能的多功能加压过滤机以及水平带式过滤机等。
3)智能化趋势
为了适应特殊场合的需求并且提高机械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我们必须采用全自动化高水平且能够连续作业的专业设备,逐渐朝着机器人操作以及电脑控制的方向发展,像控无人操作碟型分离机或者水平带型过滤机等。
4)材料新型化趋势
未来设备的机械性能一定会逐渐提高,这就需要抗腐蚀性能、耐磨性、刚度、强度优异等新材料的支持,例如新型合成树脂、橡胶、硬质合金SiO2、陶瓷、工程塑料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除此之外还需要零件表面镀镍磷技术以及喷涂、衬包、镶嵌、粘结新工艺的支持。在分离效率及精度方面也将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对过滤分离机械的过滤介质,其心脏材料有了严格的要求。比如烧结网、滤布等。

C. 滤波器发展史

滤波器的发展历程
---凡是有能力进行信号处理的装置都可以称为滤波器。在近代电信设备和各类控制系统中,滤波器应用极为广泛;在所有的电子部件中,使用最多,技术最为复杂的要算滤波器了。滤波器的优劣直接决定产品的优劣,所以,对滤波器的研究和生产历来为各国所重视。
---1917年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分别发明了LC滤波器,次年导致了美国第一个多路复用系统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无源滤波器日趋成熟。自60年代起由于计算机技术、集成工艺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滤波器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且朝着低功耗、高精度、小体积、多功能、稳定可靠和价廉方向努力,其中小体积、多功能、高精度、稳定可靠成为70年代以后的主攻方向。导致RC有源滤波器、数字滤波器、开关电容滤波器和电荷转移器等各种滤波器的飞速发展,到70年代后期,上述几种滤波器的单片集成已被研制出来并得到应用。80年代,致力于各类新型滤波器的研究,努力提高性能并逐渐扩大应用范围。90年代至现在主要致力于把各类滤波器应用于各类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当然,对滤波器本身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
---我国广泛使用滤波器是50年代后期的事,当时主要用于话路滤波和报路滤波。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滤波器在研制、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已纳入国际发展步伐,但由于缺少专门研制机构,集成工艺和材料工业跟不上来,使得我国许多新型滤波器的研制应用与国际发展有一段距离。
滤波器的分类
---滤波器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一般有如下几种。(1)按处理信号类型分类---按处理信号类型分类,可分为模拟滤波器和离散滤波器两大类。其中模拟滤波器又可分为有源、无源、异类三个分类;离散滤波器又可分为数字、取样模拟、混合三个分类。当然,每个分类又可继续分下去,总之,它们的分类可以形成一个树形结构,如图所示。
---实际上有些滤波器很难归于哪一类,例如开关电容滤波器既可属于取样模拟滤波器,又可属于混合滤波器,还可属于有源滤波器。因此,我们不必苛求这种“精确”分类,只是让人们了解滤波器的大体类型,有个总体概念就行了。(2)按选择物理量分类
---按选择物理量分类,滤波器可分为频率选择、幅度选择、时间选择(例如PCM制中的话路信号)和信息选择(例如匹配滤波器)等四类滤波器。(3)按频率通带范围分类
---按频率通带范围分类,滤波器可分为低通、高通、带通、带阻、全通五个类别,而梳形滤波器属于带通和带阻滤波器,因为它有周期性的通带和阻带。
---滤波器种类繁多,有些是众所周知的,有些可能不为大家所熟悉,下面着重介绍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几种滤波器。
有源滤波器
---有源滤波器由下列一些有源元件组成:运算放大器、负电阻、负电容、负电感、频率变阻器(FDNR)、广义阻抗变换器(GIC)、负阻抗变换器(NIC)、正阻抗变换器(PIC)、负阻抗倒置器(NII)、正阻抗倒置器(PII)、四种受控源,另外,还有病态元件极子和零子。
---1965年单片集成运算放大器问世后,为有源滤波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70年代初期,有源滤波器发展引人注目,1978年单片RC有源滤波器问世,为滤波器集成迈进了可喜的一步。由于运放的增益和相移均为频率的函数,这就限制了RC有源滤波器的频率范围,一般工作频率为20kHz左右,经过补偿后,工作频率也限制在100kHz以内。1974年产生了更高频的RC有源滤波器,使工作频率可达GB/4(GB为运放增益与带宽之积)。由于R的存在,给集成工艺造成困难,于是又出现了有源C滤波器:就是滤波器由C和运放组成。这样容易集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滤波器的精度,因为有源C滤波器的性能只取决于电容之比,与电容绝对值无关。但它有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各支路元件均为电容,所以运放没有直流反馈通道,使稳定性成为难题。1982年由Geiger、Allen和Ngo提出用连续的开关电阻(SR)去替代有源RC滤波器中的电阻R,就构成了SRC滤波器,它仍属于模拟滤波器。但由于采用预置电路和复杂的相位时钟,使这种滤波器发展前途不大。
---总之,由RC有源滤波器为原型的各类变种有源滤波器去掉了电感器,体积小,Q值可达1000,克服了RLC无源滤波器体积大,Q值小的缺点。但它仍有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理想运放与实际特性的偏差的研究;由于有源滤波器混合集成工艺的不断改进,单片集成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线性变换方法探索最少有源元件的滤波器需要继续探索;元件的绝对值容差的存在,影响滤波器精度和性能等问题仍未解决;由于R存在,集成占芯片面积大,电阻误差大(20%~30%),线性度差等缺点,使大规模集成仍然有困难。尽管有这么多问题,RC有源滤波器的理论和应用仍在持续发展中。
开关电容滤波器(SCF)
---20世纪80年代技术改造一个重大课题是实现各种电子系统全面大规模集成(LSI)。使用最多的滤波器成为“拦路虎”,RC有源滤波器不能实现LSI,无源滤波器和机械滤波器更不用说了,于是,人们只能另辟新径。50年代曾有人提出SCF的概念,由于当时集成工艺不过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72年,美国一个叫Fried的科学家发表了用开关和电容模拟电阻R,说SCF的性能只取决于电容之比,与电容绝对值无关,这样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979年一些发达国家单片SCF已成为商品(属于高度保密技术)。现在SC技术已趋成熟。SCF采用MOS工艺加以实现,被公认为80年代网络理论与集成工艺的一个重大突破。当前MOS电容值一般为几皮法至100pF之内,它具有(10~100)×10-6/V的电压系数与(10~100)×10-6/℃的温度系数,这两个系数几乎接近理想的境界。SCF具有下列一些优点:SCF可以大规模集成;SCF精度高,因为其性能取决于电容之比,而MOS电容之比的误差小于千分之一;功能多,几乎所有电子部件和功能均可以由SC技术来实现;比数字滤波器简单,因为不需要A/D、D/A转换;功能小,可以做到小于10mW。
---SCF的应用以声频范围应用为主体,工作频率在100kHz之内。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有:程控SCF、模拟信号处理、振动分析、自适应性滤波器、音乐综合、共振谱、语言综合器、音调选择、语声编码、声频分析、均衡器、解调器、锁相电路、离散傅氏变换…… 总之,SCF在仪表测量、医疗仪器、数据或信息处理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1978年有的导师和在校研究生开始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真正引起人们重视是1980年以后。1983年清华大学已制成单片SCF,成都工程学院与工厂联合,也研制成单片SCF。现在关键是用MOS工艺实现SCF及推广应用问题,由于用户还不了解它,在我国SCF的应用还没有普及。
---SCF还有许多课题有待研究:
①由于运放和控制MOS开关的采样频率所限制,使得SCF只能在音频范围内应用。近年虽然出现无运放的SC电路,但由于采样频率的限制,工作频率最高只有在1MHz之内。②非的MOS开关的沟道电阻以及非理想的运放特性,均可使SCF造成误差。
③开关电容本身的寄生电容使SCF的频响发生畸变。
④MOS开关与MOS运放的热噪声使SCF的动态范围受到限制。
⑤最终要以MOS工艺来实现的SCF,由于它是时变网络,要想用分立元件精确模拟是不可能的,这样,设计完善的CAD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手段。此外,在灵敏度分析、噪声分析等方面均有许多课题有待研究。

D. 过滤器发展历史

二战中,为满足空中堡垒B-17轰炸机液压油过滤的需要,英国人为波音公司发明了叠片过滤器,并取得了专利。最初的叠片是由不锈钢和铜制成,叠片的两面机械加工出细小的沟槽,一组叠片叠加起来后形成中空的圆柱体便组成 滤芯

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以色列公司得到了这项专利,并且开始生产叠片过滤器用以保护灌溉系统。为了降低造价并便于现场维护,他们开始使用塑料叠片。这样一来,一个战时航空用过滤器便被转变为灌溉用过滤器应用于世界各地。

叠片过滤器在灌溉领域一直应用近30年后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材料与控制技术的研制与生产,它已被应用领域以由单一的灌溉行业广泛地拓展到了市政与民用废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纺织厂、钢铁厂、食品加工、工业用水冷却、工业水处理、海水淡化、及其它制造与加工业 。

叠片过滤器的过滤精度有20微米、55微米、100微米、130微米、200微米、400微米等多种规格可选,单个过滤系统的每小时流量可达数千方;控制系统可完全实现自动化,单个单元的反冲洗时间只有十几秒,几乎不影响系统的出水量。另外它的反冲洗用水很少,过滤精确可靠,及模块化组合可轻易扩展性更使叠片过滤器呈现出越来越不可限量的发展。

E. 洁净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切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出于生产的需要,洁净室技术也不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生产的飞机导航用气浮陀罗仪,由于质量不稳定,每10个陀罗仪平均要返工120次。50年代初朝鲜半岛战争期间,美国的16万台电子通讯设备,更换了百万个以上的电子部件,雷达出故障的时间占84%,潜水艇声纳出故障的时间占48%。原因都是电子器件、零部件的可靠性差,质量不稳定。军方与厂商究其原因,最终从多方面判定与生产环境不清洁有关。尽管当时曾不惜工本,采取了种种严密措施来封闭生产车间,但收效甚微。直到50年代初,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为解决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尘埃的捕集问题,于1951年研制成功的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Filter)应用于生产车间的送风过滤,才真正诞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洁净室。
1961年美国桑第阿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高级研究人员怀特菲尔特(Willis Whitfield)提出了当时称之为层流(laminar flow),现正名为单向流(unidirectional flow)的洁净空气流组织方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从此洁净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更高洁净级别。
同年美国空军制定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洁净室标准TO—00—25——203空军指令“洁净室与洁净工作台的设计与运转特性标准”。在此基础上,1963年12月公布了将洁净室划分为三个级别
的美国联邦标准FED—STD—209。至此形成了完善的洁净室技术的雏形。以上的这三个关键的进步,常被誉为现代洁净室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上世纪六二年代中期,洁净室在美国如雨后春笋涌现在各种工业部门。它不仅用于军事工业,也在电子、光学、微型轴承、微型电机、感光胶片、超纯化学试剂等工业部门得到推广,对当时科学
技术和工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十年代初洁净室的建设重点开始转向医疗、制药、食品及生化等行业。除美国而外,其它工业先进国家,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瑞士、前苏联、荷兰等也都十分重视并先后大力发展了洁净技术。
六十年代初是中国洁净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大致比国外晚了十年。在中国,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困难年代,一方面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与世界科技先进国家没有直接交往,得不到必要的科技数据、信息和样品。在这种艰难条件下,围绕精密机械、航空仪表和电子工业的需要,中国的洁净技术工作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洁净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起步和奠基阶段
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这十多年是中国洁净技术的起步和奠基阶段。
1965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和蚌埠绝缘材料厂等单位研制完成带波纹隔板的高效空气过滤器通过鉴定,标志了我国洁净技术开始正式起步。当时所用滤纸有两种材质,一种是蓝石
棉纤维滤纸的GS系列高效空气过滤器,但因生产过程对人体健康不利很快被淘汰;另一种是超细玻璃纤维滤纸的GB系列高效空气过滤器,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内多次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测试,以及美国明尼
苏达大学气溶胶研究所对中国高效过滤器滤纸所作测试的结果,都证明国产高效空气过滤器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同期国际标准。
值得提及的是,尽管日本自50年代末已着手与美国合作在日本制造高效空气过滤器,洁净技术起步较早,但技术与滤纸来自美国,直到1969年日本的HEPA过滤器才完全国化。
与此同时,先后于1963年研制成功滤料钠焰试验台,1964年建成了高效过滤器的钠焰试验台,这时高效空气过滤器的正常生产和质量提高了保证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清华大学核能所等单位,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工作。
如果把高效空气过滤器比喻为洁净技术的“心脏”,那么检测技术及仪器则是洁净技术的眼睛,靠它来鉴别与把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哈尔滨建工学院、
丹东仪表研究所、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建研院空调所等单位先后投入力量研制光散射粒子计数器。1973年,建研院历时三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型号为J—73型的尘埃粒子计数器,以及标定粒子计数器用的标准粒子——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乳标准粒子(PSL),其平均粒径从0.177~1.460μm,共九种,标准差很小,均方根差变系数σ/χ<5%。J—73型共设有15个粒径档,测量范围是0.3~10μm,采样流量为300ml/min。这两项成果于1974年通过国家鉴定并认为已达到或接近当时的世界水平。尘埃粒子计数器的推广应用,推动了中国洁净技术的科研、设计和净化设备生产,沿着自立、自强的道路向前进步。
同时,一些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和国防工业相关的设计院,也在探索、研究洁净室的工程设计。1965年建成的沈阳119厂和石家庄13所就是由三机部四院(现航空工业部第四设计院)和四机部第二设计院(现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分别参照原苏联的妆化等级设计建设的。
中国科学院设计院1966年选用国产GB系列高效空气过滤器设计了中国科学院面积为760平方米的精密机械装配车间,1970年投入生产。后经测定,在静态条件下,室内换气次数为20AC/h时,室内洁净度达到当时美国联邦标准209A的10000级。
1973年初,四机部第十设计院和第十一设计院,分别着手进行了878厂和4433厂的洁净车间设计,两个工厂的洁净室级别包括从FED—STD—209A的100,000级至100级,采用的气流流
型有垂直单向流、水平单向流和乱流等。
在这个阶段内,与洁净室配套的净化设备陆续试制成功,一些原来生产无线电、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生产医疗器械的工厂转向净化设备的生产,在国内形成了初步的洁净室设备生产规模与布局。这些工厂当时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苏州、上海和重庆。从设计制造多种型式的洁净工作台(clean bench)开始,随后陆续设计制造了吹淋室、气闸室、物料传递窗、余压阀等相关设备。
为了适应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一些研究机构对小型洁净工作环境的需求,以及一些旧厂房进行小规模洁净室改造的需要,建研院空调所、六机部九院(现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院)、
三机部四院、天津医疗器械厂天津医药净化设备厂前身)等单位,研制成功了装配式垂直单向流、水平单向流洁净室。这种由净化设备厂生产的装配式洁净室,特别在利用原有建筑物进行技术改造,
所需净化面积又比较小的场合,发挥了设计、施工快捷,技术性能稳定的特点,1974年在天津通过了国家鉴定。
1974年以来,建研院空调所、四机部十院等单位分别建立了洁净技术试验室,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如建研院空调所在该所试验室中进行了乱流洁净室均匀分布与不均匀分布计算
的研究,全顶棚送风两侧下回风洁净室气流特性的研究等;四机部第十设计研究院在该院的洁净试验室中进行了乱流洁净室的试验研究,高效过滤器送风口的气流分布研究,人体发尘
量研究等多项课题。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单位及设计院,如七机部七院(航天工业部七院)、建研院空调所、四机部十院、十一院、二机部二院(核工业部二院)、六机部九院等,和一些大专院校如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河北工学院组成了配合国家大规模集成电路攻关的洁净室技术研究协作组,为规范与提高中国的洁净技术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与调研工作。如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地进行了不同环境室外大气含尘浓度的长期临测与统计分析,在全国各地对已建洁净室进行了测试,并着手对洁净室设计、施工、运行及设备生产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
国外同期洁净技术发展概况大致如下:
六十年代中,美国的电子、精密机械等工厂的洁净室如雨后春笋,对当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开始了将工业洁净室技术(ICR—Instrial Cleanroom)移植
到生物洁净室(BCR—Biological Cleanroom)的历程。七十年代初洁净室的建设热潮转向医疗、制药、食品及生化等行业。
1966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垂直单向流的生物洁净技术室(BCOR—Biological Clean Operating Room)。同年,当时的美国污染控制协会AACC(American Association ofContamination Control,后并入IEST—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了“层流手术室的设计与建造”、“层流洁净空气在外科领域的应用”等指导性文件。
同年还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水平层流的无菌室。1967年在美国德州的M.D.安德逊病院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洁净白血病室。
在英国,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恰利(D.J.Charnley),也于1966年建起了称之为洁净房(clean house)型式的生物洁净手术室。1969年在奥地利的里茨建成了欧洲第一个层流病房,
随后在瑞士、德国先后建成用于医疗的生物洁净室。
在日本发展得更快,1965年日本国立公众卫生院建成了采用高效过滤器的生物洁净室(BCR)用于无菌动物(SPF)的饲育室。1970年在爱知县职工病院建成了装配式垂直层流白血病房。
1972年建成了国立大阪医院垂直层流流型无菌手术室。至1977年底,病院的生物洁净室已达131个。
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196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开始在美国实施“医药品的制造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0)颁布了GMP,规定了为保证药品无菌生产,对生产环境和用水质量的要求。生物洁净室技术在美、日、西欧等工业国家的制药工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美国FDA于1969年颁布了“食品制造标准”,即食品的GMP,要求在制造和包装过程中严格控制微生物和温湿度,以防止食品变质。食品无菌装罐的洁净室,当时在欧美迅速得到推广。
以美国为例,1971年无菌装罐食品总量为25.4亿吨,1980年增长为132.7亿吨,其中肉制品增长幅度近19倍。在食品酿造、发酵工业对纯种的培养、接种、扩种等工艺也都采用了洁净室技术。
以占有七成左右洁净室市场的电子与半导体工业而言,七十年代被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时代,而八十年代则被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从1970年以来,差不多以每隔2~3年增长4倍速率飞速发展。
七十年代末,64K位RAM作为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的标志性产品研制过程中,注意到其典型线宽为3μm,需控制的最小粒径为0.3~0.8μm。也就是说,以0.3μm效率为标准的HEPA过滤器不能适应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日本相继研制与制造了对0.1μm尘粒计数过滤效率达99.99~99.995%的超高效空气过滤器——ULPA(Ultra low penetration air)过滤器(亦可译为“极低穿透率空气过滤器”)。
成熟与发展阶段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这十年间,中国的洁净技术经历了一段阳光灿烂的发展阶段。在中国洁净技术发展历程中,许多标志性的重要成果,几乎都诞生在这个阶段。
1、标准、规范制定与国际交往方面:
1979年1月出版了以建研院空调所为首的设计、研究和大专院校等单位对建成的工业洁净室的测试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制的“空气洁净技术措施”,起到了规范与推动当时中国洁净室技术的重要作用,为日后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1984年12月颁发了以电子部第十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GBJ73-84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其中,关于洁净度分级标准等同采用了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认同的美国联邦标准209B,摒弃了此前在中国国内曾在不同范围内使用过的多个借鉴国际标准而自定的洁净室分级标准,为中国洁净室技术与国际接轨向前迈进了一步。
随后,结合中国国情,参考国际标准先后制定了GB6166-85高效滤料性能实验方法、穿透率和阻力,GB6167-85尘埃粒子计数器性能试验方法,GB6168-85层流洁净工作台检验标准等多个标准,对统一与规范试验、测定方法,增强科学性起了很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11月定稿的国家标准GB12218-89“一般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中规定采用大气尘的限径计数效率法来测定粗、中、高中效空气过滤器的效率,这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各研究单位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在世界上率先采用此方法。1993年欧洲通风协会(ASHRAE)先后放弃了原有的大气尘比色效率法(NBS、AFI、ASHRAE)的计重效率法,同时颁布采用大气尘或标准尘的计径计数法。
特别是1982年6月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洁净技术分会(对外的名称是“中国污染控制协会”CCCS—Chinese Contamination Control Society),并创办了“洁净技术”杂志(现名为“洁净与空调技术”—Contamination Control & Air-conditioning Technology),于1983年正式发刊,在整合国内洁净室技术的各方面力量,推动洁净室技术进步以及在国际交流方面起了很大促进作用。1986年中国洁净技术学会成国国际污染控制学会联盟ICCCS(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Contamination Control Society)的成员。当时的成员国仅有美(IEST)、英(SEE)、法(ASPES)、德(DIN/VDI)、日(JACA)、意(ASCCA)、瑞士(SRRT)及北欧四国(R3-Nodic)等。(现增加至18个成员国,有澳—ACCS、俄—ASEMCO、比—BCW、韩—KACA、罗马尼亚—RACC、巴西—SBCC、荷—VCCN、苏格兰—SZCZ)。
1998年第九届ICCCS洛杉矶会议、1990年第十届ICCCS苏黎世会议,笔者代表中国应约出任了大会执行主席。
2、生物洁净室技术方面:
生物洁净室技术在中国的起步,较国外晚了十多年。七十年代末,一些制药厂对原有空调系统进行了改造,开始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作为空调送风系统的末端,以代替原有的过滤器或甘油纱布罩等。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哈尔滨建工学院及有关制药厂等单位在此时期先后在上海第四、第七制药厂、镇江制药厂采用了生物洁净室技术。
1982年中国制药工业公司依据国情与国外经验制定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其中空气洁净度级别参考美国联邦标准209A,将生产环境分为大于100,000级及100,000级的控制区和10,000级及局部100级的洁净区。至1985年底又汇编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指南”,连同经过部分修改后的“规范”一并正式颁布,为推动制药工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1988年卫生部颁发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其精神与前述规范一致,为在制药行业推行GMP认证准备了条件。
在此阶段生物洁净室在医疗方面陆续得到推广应用。1980年由哈尔滨建工学院与鸡西无专共同研制的简易型水平层流空调净化机组用于黑龙江医院;由六机部九院与上海金山电子设备厂合作完成的装配式无菌病室用于上海新华医院细胞研究室、苏州医学院。
八十年代中,总后营房部设计院、天津大学等设计建成了有各种气流型式、相当于美国宇航局标准NASA-5340Ⅱ的百级至万级的十多间土建式无菌手术室的301医院康复中心手术楼。天津大学、天津净化设备厂设计建成了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血研所多间百级组装式无菌病室。
八十年代初、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研院空调所、蚌埠净化设备厂等单位研制完成了Ⅱ-A级(相当于P3级)生物安全柜(Biohazard work station)的研制;哈尔滨建工学院等单位
完成了松江罐头厂的甜炬乳、西红柿酱和培根的无菌装罐室,开创了生物安全和食品加工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应用。
在1985年前后,军事医学研究院研制的JWL针孔式浮游细菌采样器和上海整新电子设备厂、同济大学合作研制的SS缝隙式空气浮游细菌采样器通过鉴定,为生物洁净室技术的某些
研究工作提供了手段。
3、基础与技术研究方面:
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这10年中,在洁净室的基础和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众多成绩,如:
提出了中国大气尘的统计规律、湿度对大气尘浓度的作用、“W”型大气尘浓度日分布模型,为确定室外设计浓度提供了依据;
提出了带空气幕层流罩的隔离效果、设计原理与计算方法;
提出了乱流洁净室的均匀分布理论计算公式、经验计算公式,以及自净时间、污染时间的计算式;
提出了单向流洁净室下侧回风方式的最大室宽、计算模型以及下限风速的概念及数据;
提出了高效空气过滤器封导结合的双环密封原理和方案,倒置式液槽密封方案;
进行了人体发菌量的测试与分析;
建立了滤材、滤器的细菌过滤效率测试台,得到了对大气尘菌源的滤菌效率与计数、计重效率的相关关系。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四机部十院、十一院等科研院所、设计院、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工学院等院校对此做了较多的工作。
4、在产品研制与开发方面:
1979年至1981年,天津大学、天津美纶纤维厂等单位通过对多种材质(涤纶、丙纶、维纶、棉、毛、超细玻纤……)、多种工艺针刺、喷胶、热熔、熔喷、热压、罗拉)的几百个品种、规格滤料系列研究,筛选并设计定型了TL—Z、TL—C系列具有线径梯度、密度梯度和材质、工艺复合型的无织布滤材,部分替代了当时美、法、日等国引进的从粗效至亚高效过滤材料,为国家节约了大批外汇。
1981年,由四机部十一院、河北工学院、天津第二无线电专用设备厂研制成功WGP—01型无隔板高效空气过滤器(mini pleat HEPA filter),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
1985年,四机部十一院、四川造纸工业研究所、重庆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共同完成了CGB型高效空气过滤器的研制,该过滤器对0.1μm尘粒的计数效率为99.99~99.995%,阻力为245~270Pa,经鉴定认为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当时日本生产的ULPA高效空气过滤器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1987年1月,天津医药净化设备厂和建研院空调所研制的、采用国外ULPA过滤器(日本忍足株式会社产品)的0.1μm10级洁净室通过鉴定。1988年5月机电部第十一设计院和重庆无线电专用设备厂采用国产0.1μm高效空气过滤器的0.1μm10级洁净室通过鉴定,其主要
指标达到八十年代国外的技术水平。
同期,国外洁净室技术持续、稳定发展与进步。
1982年每芯片上约有5~6万个器件的16K位随机存储器(RAM)已成畅销品。1984年256K位RAM已进入实用阶段。同年初日本宣布每芯片设置有约200万个器件的一兆位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试制成功。1985年美国研制完成4兆位的集成电路。至八十年代末4M位的DRAM已商品化。
各种降低能耗,配合工艺过程自动化与高洁净度要求的洁净室气流组织方案及技术在此阶段也陆续诞生,如隧道式洁净室(tunnel type cleanroom)、洁净管道(ct type cleanroom)以及SMIF(standard mechanical interface—标准机械接口)技术等。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于微电子行业来说,1976年4月24日所颁发的美国联邦标准209B所规定的最高洁净级别—100级(≥0.5μm,≯100pc./cu.ft)已不能满足需要,1M位的DRAM的线宽仅为1μm,要求环境级别为10级(0.5μm)。事实上,从七十年代末,配合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更高级别的洁净室. 已在美、日陆续建成,相应的检测仪器—激光粒子计数器、凝聚核粒子计数器(CNC)—也应运而生。总结这个时期的经验和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于是1987年10月27日颁发美国联邦标准209C,将洁净等级从原有的100至100,000四个等级扩展为1至100,000六个级别,并将鉴别级别界限的粒径从0.5μm~5μm扩展至0.1μm~5μm.
与国际接轨走向规范化
九十年代初至今,在电子技术持续飞速发展的推动下,洁净技术不断前进,下表给出了国际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工艺及国内的代表产品的发展进程。
1992年9月11日颁布的美国联邦标准FED—STD—209E更进一步取代1988年6月15日颁布的FED—STD—209D,将洁净等级从英制改为米制,洁净度等级分为M1至M7七个级别。与209D相比,最高级别又向上延伸了半个级别(209D的1级空气中≥0.5μm尘粒≯35.3pc./m3,而209E的M1级≥0.5μm尘粒≯10pc./m3)。
三十多年来,美国联邦标准209,一直是世界各国洁净技术行业公认的标准。美国总服务局(GSA—U.S.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也就是批准美国联邦标准供联邦政府各机构使用的权威单位,于2001年11月29日发布公告,废止FED—STD—209E,等同采用ISO—14644相关标准。这个决定标志着洁净技术
随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走向国际大同。
九十年代初至今,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持续注入,一批跨国集团在中国陆续兴建了众多的微电子工厂。因此国内技术与研究人员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国外高级别洁净室的设计理今,了解世界的先进设备和装置、管理与维护等等。从这方面来看,的确从各个角度与国际日益接轨。
中国也投入了大批财力发展微电子技术。在这阶段中先后建成了首钢日电公司、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上海华虹NEC电子公司、绍兴华越微电子公司、以及天津MOTOROLA公司、上海贝岭微电子公司等,但总起来说微电子技术与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特别是研发水平上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九十年代初以来,洁净技术在制药工厂贯彻实施GMP法过程中得到了普及,全国几千家制药厂以及生产药用原材料、包装材料等非药企业,陆续进行了技术改造。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宽都是空前的。1992年中国制药工业公司、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对1985年颁发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实施指南”进行了修订,颁发了新的实施指南。随后在1998年颁发了理一步与国际接轨的、由国家药品监督局组织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中国1998GMP(1999年8月1日起实施),为加大GMP的推行力度、在制药全行业实施认证体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初以来,医院无菌手术室的建设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陆续在各大城市建起了上千间十万级至百级不同级别的生物洁净手术室、生物洁净病室及实验动物房。
概括这十年来国内洁净技术行业的历程,依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喜忧参半。值得欣慰的是,洁净室技术行业在许多方面日益与国际接轨,反映在相关规范的内容、洁净室设计思路与方案、施工技术与管理、检测手段与技术等等方面。如反映在中国的国家标准修定中,2001年11月13日发布的GB50073-2001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Clean Room),在空气洁净度等级划分上,明确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14611-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依靠制药工业与普通电子装配业,以及医疗卫生、食品、化妆品业的带动,洁净室技术得到极大的普及。但这些行业基本上都是ISO5或中国标准N5(相当于原联邦标准FED—STD—209E的100级)及以下级别的洁净室,所采用的主要设备器材如高效及各级过滤器、吹淋室、净化工作台,空调制冷机组以及金属壁板、地面复合材料等,基本上都是国内生产制造的。因此从七十年代屈指可数的、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上海地区的十几家;八十年代末的百余家洁净室设备生产厂、施工安装单位,发展到现在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市的上千家洁净室相关设备、器材生产制造厂、施工安装单位,和一批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的设计单位、调试检测单位。
全国处于运行状态的各种级别的洁净室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和测算,从八十年代初10多万平方米猛增到200多万平方米。某些微电子厂生产车间的洁净级别达到了0.1微米1级的高水平。在洁净空气流流型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方面,哈尔滨建工学院、天津大学、建研院空调所等单位,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矢流流型、普通洁净室高效过滤器风口布置方案与洁净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并参加了历届ICCCS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国际上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
天津大学等单位参加了MOTOROLA、SAE、KODA、CTS不同洁净级别的、由国外设计、采用国外设备器材、施工管理技术建造的洁净室的系统调试与检测、验收。较深入地理解、掌握了国外微电子高级别洁净室、制药工业洁净室的设计要点、技术关键,以及调试验收技术及相应规范,与美国FDA、NEBB、IEST,日本的JACA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新一届中国电子学会洁净技术分会领导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申办第18届国际污染控制学术会议(2006年)获得成功,这是自1972年ICCCS创建以来首次在华举办这样的盛会,将对中国的洁净技术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F. 美宝过滤机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刚开始进入到环保行业,对于过滤机和泵浦都是一知半解,对于美宝过滤机以及耐酸碱泵浦版都产生了极大权的兴趣。由此就去了解了一下电镀过滤机的发展历史,现在就来分享给大家。在我国古代时,过滤技艺就已经被人们使用。我国古代就已运用过滤技艺,于公元前200年已有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法。他在造纸历程中将植物纤维纸浆荡于致密的细竹帘上。水经竹帘裂痕滤过,一薄层湿纸浆留于竹帘面上,干后即成纸张。
刚开始的过滤大多为重力过滤,而后来采用了加压过滤提高了过滤的速度,进而又出现了真空过滤。20世纪初创造的转鼓真空过滤机使其完成了过滤操作的连续化。此后,各类类型的连续过滤机接踵出现。间歇操作的过滤机(例如板框压滤机等)因能完成自动化操作而取得展开,过滤面积越来越大。为取得含湿量低的滤渣,机械压榨过滤机研发工作取得了展开。
到了现代,电镀过滤机的原理主要用于化学药液内杂质及颗粒的过滤。过滤机工作时,通过过滤机下面的泵浦电机动力将药液输送进过滤桶,再经过过滤机中的滤材吸附药液中的颗粒及杂质,将过滤后的药液经滤芯中的滤管流入槽中循环使用。

G. 无源滤波器的发展历程

3.1、1917年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分别发明了LC滤波器,次年导致了美国第一个多路复用系统的出现。
3.2、20世纪50年代无源滤波器日趋成熟。
3.3、自60年代起由于计算机技术、集成工艺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滤波器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且朝着低功耗、高精度、小体积、多功能、稳定可靠和价廉方向努力,其中小体积、多功能、高精度、稳定可靠成为70年代以后的主攻方向。导致RC有源滤波器、数字滤波器、开关电容滤波器和电荷转移器等各种滤波器的飞速发展;
3.4、到70年代后期,上述几种滤波器的单片集成已被研制出来并得到应用。
3.5、80年代,致力于各类新型滤波器的研究,努力提高性能并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3.6、90年代至现在主要致力于把各类滤波器应用于各类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当然,对滤波器本身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

H. 纯水设备的发展历程

纯水又名高纯水,是指化学纯度极高的水,其主要应用在生物、化学化工、冶金、宇航、电力等领域,但其对水质纯度要求相当高,所以一般应用最普遍的还是电子、医药行业。
制作纯水的方法有纳滤、超滤、反渗透离子交换法,国内、外多数制药企业采用离子交换及反渗透、离子交换联合等方法制得纯水。《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纯水为采用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供药用的水。”而不再仅局限于“蒸馏”这一种工艺。药典这一改变是我国制药用水生产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药典实现了接轨。但目前在我国的纯水制备系统当中,纳滤还没有普遍使用。
我国纯水设备的发展的历程仅仅40多年,而其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只有10多年,在我国的应用更是短暂都不到十年。因此目前对于纯水设备专业生产加工还是比较缺少的,大多数纯水设备生产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没有形成大规模配套生产,产品涵盖范围广,品类杂乱。
目前专业从事纯水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售后的企业并不多见,有的小型加工商看中纯水设备这块蛋糕,极尽所能的采用一切手段争取合同,却难以按照药典要求进行设备施工,更不能通过后续的GMP认证,这是所有顾客在选择纯水设备时值得注意的事项,选择一家资质高、实力强、服务好的制造商,才能保证纯水设备符合要求。
但是随着国家对生物制药、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增大,纯水设备必然成为水处理行业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势必带动水处理设备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朝着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I. 净水器的发展历程

饮用水净化严格上来讲应该是陶瓷过滤材料以后才算是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上个世界中叶逐步的发展到炭吸附,不过这些阶段都是属于粗滤。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真正用到膜过滤,才算是迎来净水的黄金时期,期间也诞生了技术超雄的德国力斯品牌,开启膜技术的新材料

阅读全文

与过滤设备发展历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净水器的水管漏水了怎么换 浏览:563
超滤为什么要反洗 浏览:633
现代车空气净化器怎么使用 浏览:227
天然气滤芯日常如何维护保养 浏览:382
ro膜被冻 浏览:854
净水机哪个牌的最好 浏览:729
拖拉机提升器支架 浏览:950
美国陶氏ro膜有什么用处 浏览:863
治理工厂废水服务方案多少钱 浏览:992
太阳能污水排放口在什么地方 浏览:685
除尘过滤袋 浏览:271
我们的污水班长作文 浏览:924
教你做鱼缸过滤器 浏览:401
uf中空纤维超滤膜的作用 浏览:395
自动饮水机管子怎么会有气泡 浏览:201
污水管网氨氮浓度为什么高 浏览:929
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吸潮 浏览:128
螯合树脂的吸附机理 浏览:738
污水自动化电脑怎么打开 浏览:327
怎么来平衡污水的ph值 浏览: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