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知识 > 200亩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200亩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发布时间:2023-08-28 08:28:08

⑴ 人工湿地可以处理含微塑料的废水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初主要用于接纳污水处理场的出水,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成为保护地表水体环境质量的缓冲地带80年代初湿地已发展成为处理和处置污水的系统,用于改造和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提供水源、恢复湿地野生群落和保护鸟类生存环境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污水湿地处理主要应用于以下五个方面:①把处理了的出水引入天然湿地处置②利用天然湿地进行污水深度处理③利用经处理的出水或经部分处理的污水改造和建立平衡的湿地生态,进而恢复湿地受害的鸟类和野生群落④利用人工湿地直接进行污水处理⑤以保护湖泊、河流为目的,利用河滩、湖滩的天然湿地净化河水。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形式:自由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潜流。其中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及存在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实际污水处理工程中应用较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滤料一般采用土壤、细沙、砾石、碎碗片或灰渣等,还有些采用沸石等
污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再流过人工湿地,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其中多余的氮磷钾等营养。流出的水质达标后即可排放。

⑵ 湿地工程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工程地点
项目区位于吉林省梨树县污水处理厂西侧小南河流域,起始点为污水处理厂中水通过圆涵流入小南河处,桩号为0+000,末端为小南河与招苏台河汇合处,桩号3+700。
二、工程设计
(一)工程总体布置
以污水处理厂出口进入梨树小南河为工程起点,桩号为0+000,末端为与招苏台河汇合处,桩号为3+700,面积共316000m2作为人工表流湿地的建设面积,共分级修建20座溢流堰。
(二)工艺选取
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充分利用人工介质中的
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的一种复合工艺。根据湿地内污水的流动状态,人工湿地又划分为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在生态构造和外观上都类似于天然湿地,但去污的效果要优于自然湿地。潜流湿地的人工布水系统位于湿地的表面,使水流在湿地表面以下运行,根据水流的方向,又可以把潜流湿地分为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湿地两类。
1、表脊坦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这种类型的人工扮野竖湿地和自然湿地类似,污水从湿地表面流过。在流动的过程中废水得到净化。水深一般0.3~0.5米,水流呈推流式前进。污水从入口以一定速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或蒸发或渗入地下。近水面部分为好氧层,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为厌氧层。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氧的来源主要靠水体表面扩散、植物根系的传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但传输能力十分有限。
2、潜流人工湿地
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潜流湿地由于在处理效果具有较大优势,已成为人工湿地主要的应用模式,而在潜流湿地中根据水流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水平潜流型和垂直潜流型两种湿地模式。早期国际上应用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大部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但是随着垂直潜流系统在污染物的去除和占地小等方面优势逐渐得到认识,尤其是对污水中有机物和氮具有更高的净化效果,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在国内外都开始迅速的发展。
人工湿地水质深度净化系统的各类工艺的特点对比如表7-1所示。
综合考虑本项目处理规模、水质特点、运行稳定、管理简单、景观审美、场地特征、气候、投资、建设方要求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本次设计选择表流人工湿地工艺。
(三)人工湿地工艺流程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如下:
1)稀释作用;2)沉淀和絮凝作用、流速降低、生物分泌物,自然沉淀,絮凝沉淀发生;3)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4)厌氧微生物的作用5)生物的作用6)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作用
为了保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由梨树县污水处理厂进入人工湿地的水体水质必须保证符合入水标准即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工程将梨树县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引至小南河人工湿地进行水质净化,最后流入招苏台河水域。
(四)人工湿地相关水力参数计算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过程中,确定湿地的水力污染负荷是最重要步
骤之一,同时也关系到人工湿地未来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次工程设计方法主要利用湿地水文动力学基本原理,由进出水水质和总体水量平衡进行系统的水力负荷与停留时间等水力参数,然后计算出所需土地面积和污染物负荷量,同时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RISN-TG006-2009 和环境保护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相关标准要求选取合适的设计参数。
1、表面水力负荷
指每平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能接纳的污水量。
式中,qhs—表面水力负荷,m3/(d.m2);Q—日处理量,m3/d;A—湿地面积,m2。本项目中,Q=30000m3/d,A=316000m2,因此qhs=0.095m3/(d.m2)。
根据国家标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 要求,表面流人工湿地qhs控制范围应为<0.1,本次设计面积满足表面水力负荷要求。
2、表面有机负荷
指每平方米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式中:qos—表面有机负荷,kg/(m2·d);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C0—人工湿地进水BOD5浓度,mg/L;C1—人工湿地出水BOD5浓度,mg/L;A—人工湿地面积,m2。
本项目中,Q=30000m3/d;C0=10mg/L(一级A);C1=10mg/L(地表Ⅴ类水),故表面有机厅大负荷不需计算,满足要求;
3、水力停留时间
指污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驻留时间。
式中:t—水力停留时间,d;V—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包括基质实体及其开口、闭口孔隙,m3;Q—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本项目中,据计算可知,V=316000×0.7×1=221200m3,Q=30000 m3,因此t=7.4d,满足国家标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要求(4~8d)。
经过上述计算,本工程无论从表面水力负荷、表面有机负荷及水利停留时间上均满足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需要的指标。
三、结论
通过对表流湿地的水处理效果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本项目人工湿地建成以后,运转后,每天将大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保护周边地区的环境和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⑶ 人工湿地的技术要求

随着环境保护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湿地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由于城市中天然湿地的逐渐减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如何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并且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中成了我们在营建人工湿地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1)(2)
1.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1.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
① 抗冻、抗热能力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 抗病虫害能力
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 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1.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1.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1.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
1.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若所处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其综合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作饲料,一般选择粗蛋白的含量>20%(干重)的水生植物;②作肥料,应考虑植物体含肥料有效成分较高,易分解;③生产沼气,应考虑发酵、产气植物的碳氮比,一般选用植物体的碳氮比为25~30.5/1;④工业或手工业原料,如芦苇可以用来造纸,水葱、灯心草、香蒲、莞草等都是编制草席的原料。
由于城镇污水的处理系统一般都靠近城郊,同时面积较大,故美化景观也是必须考虑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者和建设者考虑得最多的是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没有考虑到栽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长效果、湿地的运行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导致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功能骤降或运行费用剧增,最后导致系统瘫费或闲置。
2.人工湿地植物特性的研究及植物配置分析
2.1 根据植物类型分析
2.1.1 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中常用作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的有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李氏禾、浮萍、水蕹菜、豆瓣菜等。
根据对这些植物的植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好,根系发达;②生物量大,生长迅速;③具有季节性休眠现象,如冬季休眠或死亡的水葫芦、大薸、水蕹菜,夏季休眠的水芹菜、豆瓣菜等。生长的旺盛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或9月-次年5月;④生育周期短,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需求量最高。
由于漂浮植物具有上述的植物学特性,因此,在进行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各自的优点:①由于这类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当作地方优势品种予以优先考虑;②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中养分的去除主要依靠植物的吸收利用,因此,生物量大、根系发达、年生育周期多和吸收能力好的植物成为我们选择的目标;③利用植物季节性休眠特性,我们可以给予正确的植物搭配,如冬季低温时配置水芹菜而夏季高温时则配置水葫芦、大薸等适宜高温生长的植物,以避免因植物品种选择搭配单一而出现季节性的功能失调现象;④由于这类植物以营养生长为主,对N的吸收利用率要高,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重视其对N的吸收利用效果,可作为N去除的优势植物而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系统对N的去除效果。
2.1.2 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
这类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荷花、马蹄莲、慈姑、荸荠、芋、泽泻、菱角、薏米、芡实等。它们或具有发达的地下根茎或块根,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果实,多为季节性休眠植物类型,一般是冬季枯萎春季萌发,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4-9月。
根茎、球茎、种子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①耐淤能力较好,适宜生长在淤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长离不开土壤;②适宜生长环境的水深一般为40-100CM左右;③具有发达的地下块根或块茎,其根茎的形成对P元素的需求较多,因此,对P的吸收量较大;④种子果实类植物,其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需要大量的P和K元素。(3)
由于这类植物具有以下特点,因此在进行人工湿地植物应用配置时应予以充分考虑:①基于这些植物的特性,其应用一般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和湿地的稳定系统;②利用这些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块根、球茎和果实的生长)需要大量的P、K元素的特性,将其作为P去除的优势植物应用,以提高系统对P的去除效果。
2.1.3 挺水草本植物类型
这类植物包括芦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皇竹草、藨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等,为人工湿地系统主要的植物选配品种。这些植物的共同特性在于:①适应能力强,或为本土优势品种;②根系发达,生长量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对N和P、K的吸收都比较丰富;③能于无土环境生长。
根据这类植物的生长特性,它们可以搭配种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也可以种植于表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
根据植物的根系分布深浅及分布范围,可以将这类植物分成四种生长类型,即深根丛生型、深根散生型、浅根丛生型和浅根散生型。
(1)深根丛生型的植物,其根系的分布深度一般在30CM以上,分布较深而分布面积不广。植株的地上部分丛生,如皇竹草、芦竹、旱伞竹、野茭草、薏米、纸莎草等。由于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较大,根系接触面广,配置栽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中更能显示出它们的处理净化性能。
(2)深根散生型植物根系一般分布于20-30CM之间,植株分散,这类植物有香蒲、菖蒲、水葱、藨草、水莎草、野山姜等,这类植物的根系入土深度也较深,因此适宜配置栽种于潜流式人工湿地。
(3)浅根散生型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芦苇、荸荠、慈姑、莲藕等,其根系分布一般都在5-20CM之间。由于这些植物的根系分布浅,而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适宜配置于表流式人工湿地中。
(4)浅根丛生型的植物如灯心草、芋头等丛生型植物,由于根系分布浅,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环境,因此仅适宜配置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
2.1.4 沉水植物类型
沉水植物一般原生于水质清洁的环境,其生长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因此,沉水植物只能用作人工湿地系统中最后的强化稳定植物加以应用,以提高出水水质。
2.1.5 其它类型的植物
一些如水生景观植物之类的,由于长时间的人工选择,使其对污染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弱,因此也只能作为最后的强化稳定植物或湿地系统的景观植物而应用。
2.2 根据植物原生环境分析
根据植物的原生环境分析,原生于实土环境的一些植物如美人蕉、芦苇、灯心草、旱伞竹、皇竹草、芦竹、薏米等,其根系生长有一定的向土性,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中,生长会更旺盛。但由于它们的根系大都垂直向下生长,因此,净化处理的效果不及应用于潜流式湿地中;对于一些原生于沼泽、腐殖层、草炭湿地、湖泊水面的植物如水葱、野茭、山姜、藨草、香蒲、菖蒲等,由于其生长已经适应了无土环境,因此更适宜配置于潜流式人工湿地;而对于一些块根块茎类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慈姑、芋头等则只能配置于表面流湿地中。
2.3 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类型分析
根据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情况分析,由于潜流式人工湿地湿地系统填料之间的空隙大,植物根系与水体养分接触的面积要较表流式人工湿地湿地广,因此对于营养生长旺盛、植株生长迅速、植株生物量大、一年有数个萌发高峰的植物如香蒲、水葱、苔草、水莎草等植物适宜栽种于潜流湿地;而对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生长相对缓慢,一年只有一个萌发高峰期的一些植物如芦苇、茭草、薏米等则配置于表面流湿地系统。
2.4 根据植物对污水的适应能力分析
不同植物对污水的适应能力不同。一般高浓度污水主要集中在湿地工艺的前端部分。因此,在人工湿地建设时,前端工艺部分如强氧化塘、潜流湿地等工艺一般选择耐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品种。末端工艺如稳定塘、景观塘等处理段中,由于污水浓度降低,因此可以更多考虑植物的景观效果。
3.小结
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建立,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在系统建立和植物栽种配置时要将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充分结合起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不同植物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处理净化效果。
湿地植物的栽种配置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和系统工艺来确定,对于一些应用工艺范围较广的植物类型,要充分考虑其在该工艺中的优势,能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居于主导地位。
为达到全面的处理和利用效果,应进行有机的搭配,如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丛生型植物与散生型植物搭配,吸收N多的植物与吸收P多的植物搭配,以及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在进行综合处理的一些工艺或工艺段中,切忌配置单一品种,以避免出现季节性的功能下降或功能单一。作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人工湿地还要考虑景观搭配。

⑷ 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原理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内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容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植物的作用。
谷腾环保网上有很多关于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处理中的工程案例经验,可以参考下~

⑸ 湿地生态系统是怎样用于污水处理的

人工湿复地技术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发制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污水生态处理新技术
,
其特点是投资少、效率高、抗冲击、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维护方便和景观生态相容
性好。目前已被用于处理各种类型的废水
,
如居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酸性矿排水、暴雨
径流、
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河流、
湖泊湿地恢复和重建
,
同时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般认为
,
人工湿地是通过植物
-
土壤
-
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实现对污染物去除的
,
其中微生物
是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的主要生物群体和承担者
,
微生物在湿地基质中与其他动物和植
物共生体的相互关系往往起着核心作用。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过程中
,
基质中的微生物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方面它们既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另一方面又是有机污染
物去除的积极分解者
,
它们的组成以及功能的发挥将直接影响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⑹ 人工湿地处理工业废水的工艺设计

1工艺设计
1.1工艺流程
工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处理出水的水质指标能否稳定可靠的达到处理要求、运行管理是否方便、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是否节省,以及占地和能耗指标的高低,因此,工艺方案的选择非常关键。项目湿地的进水水质具备以下特征:
(1)废水进入人工湿地前,预先经过芬顿工艺处理,有机污染物大部分被分解,剩余部分难分解的高分子有机物;
(2)废水中含有一定盐度(主要为铁盐、硫酸盐与氯盐),约1%~2%;(3)水质波动大,进水水质的氨氮指标有较大浮动,最高氨氮可达120mg/L;水中磷以元素磷、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和有机团结合的磷酸盐等形式存在,而项目进水以除正磷酸盐外的形式为主,不利于植物吸收。因此,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水质、水量、设计出水要求、以及当地的温度、工程地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具体工程的选择原则为:
(1)工艺选择保证合理性、先进性和成熟性的有机结合,确保处理后的污水再生水达到排放标准,无二次污染;
(2)在出水达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节能、高效的处理设备,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
(3)工程操作、运行与维护管理简单、方便,设备运行性能可靠;本设计方案选定的工艺为“提升泵池+垂直流人工湿地+景观水池”。项目废水通过一系列环保处理工艺处理至湿地进水标准后排入清液缓存池中均质,缓存池设有氨氮在线分析仪以及COD在线监测仪,对水质中的COD指标与氨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当进水水质满足湿地进水要求时,则PLC进行“模式一”的进水方案(正常运营),清液缓存池内的水泵将废水动力提升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同时经砂石填料的过滤、特殊填料的吸附作用、湿地植物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后,水中污染物得到去除,出水由底部集水管道输送至景观池中,与景观池连接的管道末端设置可调节式管接,根据实际运行需要调整人工湿地的好氧—厌氧比重,进而微调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对污水中氨氮、硝态氮进行针对性控制,达到污水的高效效率处理。景观池出水通过管道输送至指定排放点中计量排放。当进水水质超出湿地进水要求时,则PLC进行“模式二”的进水方案(事故运营)。当末端氨氮在线检测设备检测水质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开启应急吸附阀,同时关闭总排水阀,污水通过应急循环水泵,将污水抽至I级应急吸附池与II级应急吸附池中进行处理,净化后的水进入排放池中,经操作员检测合格后排放;当末端COD在线检测设备检测水质超过设定值时,或氨氮与COD同时超标时,只开启内循环阀,同时关闭总排水阀,应急循环水泵将超标水质抽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布水主管中,由配水支管与配水电动阀进行脉冲配水,实现污水循环不外排,直至末端在线检测设备合格后恢复正常运行状态。出水达到目标水质标准后排放。
1.2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
污水通过管道流入提升泵池,再进入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通过均匀布水,植物吸收分解、湿地净化后,出水最终流入景观水池,实现处理流程的完结。
1.2.1提升泵池及泵房
1.2.1.1提升泵池
设计流量:Q=900m3/d,数量:1座,有效水深:h=4.0m,有效容积:V=150m3,结构:钢砼。
1.2.1.2进水泵房
设计流量:900m3/d,数量:1座,尺寸:平面尺寸为7×5m。其中,提升泵的Q=20m3/h,H=8m,N=4kW,共3台(两用一备)。
1.2.2垂直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是一种生态工程处理技术,是人工湿地的一种类型,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待处理的污水以垂直潜流的方式通过湿地处理系统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最终使水质得到净化[4-7]。设计参数方面,垂直流人工湿地面积为4064m2,湿地高度设计为1.6m,湿地内填料层高度设计为1.5m。
1.2.3景观水池
设计流量:900m3/d,数量:1座,有效水深:1.0m,池体尺寸:r=4.5m,结构:钢混,其他:种植部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以增强景观效果。
2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2.1填料及微生物菌种
本工程所选用填料主要为不同的砂砾级配,填料厚度1.5m,从上至下依次为50cm厚粒径0~5mm砂石填料层(包括10cm的特殊填料),30cm厚特殊填料层,40cm厚粒径10~30mm砂石填料层,30cm厚粒径20~40mm碎石填料层。特殊填料由活性炭与沸石按比例混合而成,为湿地长效运行,活性炭与沸石配比设定为25%:75%。为增强特殊填料对COD、NH4+-N的去除作用,将特殊填料分两部分,其中0.3m铺设在原来的位置,包裹植物根系,0.1m铺设在上层布水管管沟中。由于人工湿地对TP去除效果一般,为增加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可在碎石层中混合铺设0.1m石灰石。与此同时,在垂直流湿地系统中添加高效微生物菌种,利用复合微生物进行污染环境治理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污染治理技术[8-10]。它以处理工艺简单,对污染位点的干扰、破坏小、污染物降解速度快、降解彻底、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势被认为是一项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本项目中所用高效微生物菌种主要由含铜绿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海洋假单胞菌、粪产碱菌、脱氮副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其中既有分解性细菌,又有合成性细菌,既有厌氧菌、兼性菌,又有好氧菌,是一个多种菌共存的生物集合。高效微生物菌种主要用于人工湿地投加,菌种的投加可加快菌群形成速度和污水处理效率,同时菌种的投加还可优化微生物群落,强化处理效果。
2.2防渗设计
人工湿地在安装工作时也需做好严格的防渗处理,达到双保险的目的。按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人工湿地底部和侧面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的渗透系数不低于10~8m/s。本项目垂直流人工湿地的防渗层也按此规范进行,具体做法为修筑好湿地池体后,铺设垃圾填埋场专用光面HDPE防渗膜(厚度1.0mm)。
2.3配水管与运行
为了保证湿地系统布水均匀,人工湿地划分成21个配水单元,每个配水单元约200m2。本次900m3/d规模的尾水治理工程的工艺管道由两部分组成,上层布水管道与下层集水管道。通过水泵将清液储存池的原水动力提升至垂直流人工湿地,进入布水区域后东西向分成2条,最终由蝶阀控制每个配水单元的穿孔管进行布水。
2.3.1上层布水管设计
尾水由项目进水动力系统通过DN80PE主管输送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后,东西向分为2条DN80PE布水主管,布水干管(DN65,PE材质)与主管垂直相接,主管两侧干管各设一控制阀门,干管两侧对称驳接DN40PE穿孔管,向各湿地单元均匀布水。穿孔管间距2.0m,管孔φ5mm,孔间间距200mm,采用热熔连接。不同管径使用转接头进行变换连接。
2.3.2垂直流人工湿地下层集水管设计
在湿地床体中间位置设置集水管,集水主管采用管径为DN150PE管,穿孔集水干管采用管径为DN100PE管,斜向下30°双侧间隔开孔,穿孔集水管间距16m。出水收集后汇入景观池中,在景观池中的集水主管向上蔓延,向上蔓延的长度可进行手动调节,最终引至排放渠内计量排放。每个人工湿地下层管道均设置有通气管,用于消除湿地内部负压,提高配水下渗速度。
2.3.3管道阀门的选用及布置
阀门选用首先掌握介质的性能、流量特性,以及温度、压力、流速、流量等性能,然后,结合工艺、操作、安全诸因素,选用相应类型、结构形式、型号规格的阀门。本项目垂直流人工湿地配水系统中,需要对进水进行调节,结合阀门的特点及本项目的需要,选择蝶阀作为进水调节阀,通过蝶阀的圆盘控制管道污水的开关。首先在湿地进水主管上调压阀、安装手动蝶阀、电动蝶阀和电磁流量计,其次在湿地进水管以及布水干管上安装水表、手动蝶阀和电动蝶阀。应急事故管道以及最终排水管道(均为PE管)各安装一个手动蝶阀和电动蝶阀。
2.4植物设计
设计种植植物与厂区环境相协调,重点选择去污能力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的植物品种。种植方式为分区种植,具体分区和造型根据周围景观情况布置,以保证与整体景观协调一致。
2.4.1设计原则
根据污水性质及当地气候、地理实际状况以及相关文献的论证结果,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才能建立良好的填料—植物系统,保证良好的净化效果。湿地水生植物的选择原则如下:
(1)能适应当地生长的植物或天然湿地原存的优势种。
(2)根据处理对象即污水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植物;如多年生的芦苇、风车草、花叶芦荻等去除BOD5、N、P的效率高。这些植物根系发达,根状茎粗壮,形成不定芽,是微生物栖息生长的良好介质,在根区能形成巨大的生物量,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一些维管组织的茎、根状茎具有发达的呈海绵状空腔组织,氧气能通过这些空腔利用叶从大气中将氧输送至根部,这样其根区恰如一个好氧反应区,具有生物膜法的净化功能。
(3)多种植物混植或串联种植,发挥各自优点,提高系统的总体净化能力。
(4)景观效果好,能美化环境,为户外休闲娱乐提供良好的环境。
2.4.2湿地植物选择
通过试验及查阅相关文献,筛选对高盐废水有较高适应性的人工湿地植物,得出芦苇、花叶芦荻和香根草长势最好;蜘蛛兰、风车草、柽柳长势一般;红树林类植物、鸢尾、纸莎草、千屈菜和水葱长势较差,因此,芦苇、花叶芦荻和香根草为高盐废水湿地项目的主要植物用于大面积栽植,而蜘蛛兰、风车草、柽柳可作为次要植物,可小面积种植。红树林类植物、鸢尾、纸莎草、千屈菜和水葱长势较差,将不予以考虑。
3结论
经过工艺设计的分析,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工业废水尾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可以实现高标准排放。进水主要特征为低COD、低氨氮,高盐度,水质波动较大,有机污染物以难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进水满足一定标准后,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出水主要指标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⑺ 污水处理项目中的人工湿地有什么优缺点啊

很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站点可以看到设备的控制柜和几个井盖外,最常见是还有小型的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在天然湿地的净化功能基础上,人工将砾石、砂、土壤等介质按一定比例结构的底部封闭并有选择的植入水生植物的污水处理系统。它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靠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

对于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人工湿地是性价比较高的污水处理系统。它拥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美化景观等特点,还可以供水产、畜产、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等。不过对于规模较大的农村,一般会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合使用,以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

当然,人工湿地也有一定的缺点。占地面积较大,内部需栽种水生植物,所以真正能稳定运行需要几年的时间,周期相对长。人工湿地还易受病虫害影响,加之污水性质复杂,常有水质不达标的现象出现,处理不当人工湿地反而会成为污染源。

⑻ 什么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土地处理工艺,它是将污水投放到土壤中,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且生长有芦苇、香蒲等耐水植物的沼泽地上,使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动,通过耐水植物和土壤联合作用,污水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特别适合处理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区附近的生活污水或直接对受污染水体的水进行处理,或者为这些水体提供清洁的水源补充。 主要特点:适应性强,能高效的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建设和运营费用低,要求的管理水平不高,非常适合经济不发达的小城镇污水处理。缺点就是占地面积比较大,对气候要求比较高,适应性较差。

⑼ 人工湿地如何有效发挥湿地的净化作用

湿地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净化污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地方都开展了人工湿地建设工程。
但是,目前人工湿地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人工湿地受环境条件特别是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比如在黄河以北建设的湿地,冬季难以发挥净化作用,夏季暴雨雨水对湿地造成致命破坏。二是湿地净化效果受进水水质及水量变化影响。三是非专业湿地管理人员的技术及素质直接影响湿地管理,间接影响湿地净化水质效果。四是湿地长期运行,积累的悬浮固体增多,影响水质净化效果。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湿地的净化作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探索,引进技术。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加严,湿地是污水处理系统不可缺少的处理单元,要积极引进创新型技术,因地制宜地管理湿地。
统筹考虑,预先调节。湿地处理工程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既是庞大、复杂的工程,又是稳定、慢节奏的工程,进入湿地处理的污水量可小不可大,不能超过设计流量。湿地处理污水需要时间,必须按照设计停留时间进行规范操作,不可污水快进快出或慢进快出。
培养人才,加强管理。湿地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保、水利、林业等行业,要求管理者知识面广。要引进知识型人才,经营好湿地工程。
收割植物,清理杂物。湿地的净化处理功能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污水中悬浮物及营养元素进行吸附、截留沉降,通过水体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消化分解,再由植物体吸收净化,最终去除污染物。需要专人负责对水生植物果实、枯枝进行收割、清运,配备水上交通工具及打捞设备。
制定制度,注意防火。在秋冬季节,地表种植的湿生植物地表以上部分将枯死,而北方秋冬季节降水较少,要制定严格的防火制度。作者单位:山东省茌平县环保局

阅读全文

与200亩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干洗机蒸馏锅炉温度开路 浏览:496
九亭污水处理 浏览:753
饮水机下面接水叫什么 浏览:120
中央净水如何设置自动冲洗 浏览:430
饮水机小桶多少毫升卡 浏览:546
H3C3600mac过滤 浏览:74
步进式开水器除垢视频 浏览:20
嗯纯水为什么发涩 浏览:775
纸坊净水机质量怎么样 浏览:356
废水ph值11 浏览:73
逆流再生离子交换再生步骤 浏览:639
建果酒厂蒸馏设备多少钱 浏览:691
用探针检测蒸馏水水位 浏览:380
含苏打的纯净水为什么不结冰 浏览:564
油水分离滤芯的纸怎么区分好坏 浏览:49
粗过滤50公分多少 浏览:754
构成EDI系统的三要素分别是 浏览:235
edi可处理的原水含盐量 浏览:411
金属离子交换顺序 浏览:269
饭店油烟用水过滤效果 浏览: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