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给水处理中常用技术概述
由于水是一种溶解力很强的溶剂,又与外界环境如空气、地壳、土壤等广泛接触,故而水中必然含有很多杂质,而水的处理或者净化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水处理技术去除水中有关杂质,以获得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水供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水处理技术包括混凝、过滤、吸附、膜分离和消毒等。
1 混凝技术
混凝技术的处理对象是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其关键技术是选择和投加适当的混凝剂,经混凝过程使水中悬浮物和胶体形成大颗粒絮凝体,然后通过澄清、沉淀进行分离。历史上很早以前就有以明矾净水的记载,直至今日,我国的水厂大都采用铝盐或铁盐作为无机混凝剂,近年来也研究开发和应用了一些新的混凝剂如无机聚合态的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铝(PAS)等,也包括一些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等。
给水和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为了满足用水水质和环境排放的要求,一般在预处理中采用混凝沉淀法,即向水中投加混凝剂或絮凝剂以破坏溶胶稳定性,使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颗粒絮凝成较大的絮凝体,以便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混凝处理实际上包括凝聚和絮凝两种胶体颗粒物的聚集过程,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水处理工艺,应用十分普遍。近年来,在絮凝动力学、絮凝形态学、新型高效混凝剂以及高效絮凝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推动了混凝技术的进步。
2 过滤技术
过滤技术是选择和利用多孔的过滤介质(或称滤料截面)使水中的杂质得到分离的固液分离过程。它通常与混凝、澄清或沉淀结合使用,这样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水的浊度,而且对去除水中某些有机物和细菌、病毒也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在生活饮用水处理中,过滤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数工业用水处理中也常采用作为预处理过程。根据过滤技术的特点可知,在过滤技术中选择适当的过滤介质-滤料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常用的过滤介质--滤料从砂、无烟煤、微孔塑料、陶瓷,到各种高分子分离膜等可以有多种选择,它们可以去除水中不同粒度的杂质,此外,通过对过滤器进行优化设计可对过滤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原水经过混凝澄清处理以后,大部分悬浮物已被去除,但此时水质仍无法满足饮用水标准和后续处理工艺的水质要求,所以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过滤常被安排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经过滤后的出水浊度可以降到小于1单位。在原水浊度较低时(25单位以下),也可采用不经澄清直接过滤。
3 吸附技术
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的过程,他可以发生在气--液、气--固和液--固两相之间,在水处理中主要讨论物质在水与固体吸附剂之间的转移过程。许多多孔的固相物质可以作为吸附剂,例如活性炭、木屑、活化煤、焦炭、吸附树脂等,其中以活性炭使用作为广泛。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力可分为分子引力(范德华力)、化学键力和静电引力三种,故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影响吸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吸附剂、被吸附物质的性质和吸附过程操作条件等,吸附剂的性质又可分为吸附剂微孔的大小、比表面积以及其表面化学特性等。吸附过程操作条件主要与pH值、温度、接触时间等因素有关。
活性炭吸附技术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在给水处理中去除微量有害物质和嗅味等,尤其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效果较好,因而可单独或与臭氧结合用于给水深度处理。此外,活性炭吸附在废水处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新的吸附剂方面又发展了有关的离子交换树脂和KDF等吸附剂已在给水处理中应用较广,值得重视。
4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特殊的有机高分子或无机材料制成的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些溶质或水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膜分离的优点是分离截面效果好,一般没有相的变化,设备容易操作,便于产业化等。当然,膜分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待处理的原水水质要求严格,处理能力相对较小,需要注意膜的堵塞与清洗等,目前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反渗透(RO)、电渗析(ED或ERD)、纳滤(NF)、超滤(UF)、和微滤(MF)等,主要用途也各不相同,ED或ERD的局限性是可去除带电杂志,但对病菌和大多数有机物效果较差;UF和MF去除颗粒直径较大,但运行时所需压力较低,膜的成本和运行费用较低;而RO和NF由于它们分离的颗粒直径小,对病菌、有机物和无机物均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具有较广泛的处理能力和应用范围,既可用于工业水处理,也可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NF技术,因其运行压力较低,膜的成本和运行成本大幅减少,目前正成为水处理中优先发展的技术和领域。由于水资源紧缺是21世纪全球的一个突出矛盾,而且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与严格,水质分析检测技术不断改进,膜的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有下降趋势,因此,膜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 消毒技术
水的消毒主要是为了杀灭或抑制水中对人体有害的致病微生物。水的消毒技术可分为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大类,化学消毒中采用的消毒剂又可分为氧化型消毒剂和非氧化型消毒剂,氧化型消毒剂中应用最广的是氯及其制品,这是由于氯的价格低廉、消毒效果良好、使用较方便等特点,在非氧化型消毒剂中如季铵盐等在工业冷却水的杀菌,灭藻中应用较多。物理消毒中应用较多的是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的特点是杀菌效果好,不需很长的接触时间,受水中的PH值和氨氮影响较小,能通过强氧化作用消除水中的有机物,对水中的铁、锰、色度和嗅味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缺点是耗电较多,运行费用高,同时,臭氧需边生产、边使用,不易存储;紫外消毒的缺点是消毒作用有一定的作用距离和范围,当水中的悬浮物和浊度高时会妨碍紫外线的透射等。
近年来以氯为主要消毒剂已发展了一些新品种,如二氧化氯(ClO2)、
氯代异氰酸盐(TCCA与DCCA)以及一些加氯的增效剂,如等三嗪类化合物等,此外,含溴的消毒剂也有相应的发展,在非氧化型消毒剂中出现了异噻唑啉酮、季铵盐等新品种。物理消毒中臭氧和紫外消毒也发展较快,这可能和加氯后产生消毒副产物有关,如卤代甲烷类化合物等,有的已确认为致癌物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非氯消毒剂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6 结语
给水处理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必要的处理技术改善原水水质,使他们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的要求,因此水处理需要根据原水水质和出水水质的要求加以确定,为了达到处理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技术,有时往往将几种处理技术结合或复合使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Ⅱ 目前水体消毒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水的消毒就是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杀灭水中的病原体,以防止疾病传染,维护人群健康。物理消毒法有加热法、γ辐射法和紫外线照射法等;化学消毒法有投加重金属离子(如银和铜)、投加碱或酸、投加表面活性化学剂、投加氧化剂(氯及其化合物、溴、碘、臭氧)等的消毒法。在这些方法中以氧化剂消毒应用最广,其中以氯及其化合物消毒尤为通用,其次是臭氧消毒。紫外线照射法和投加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方法用于小规模水厂或特殊设施(如游泳池)用水的消毒。
二、物理消毒介绍
紫外线消毒的生物学原理
a.饮用水紫外线消毒技术应用分析 氯消毒会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氯化消毒副产物,而近些年来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发现,使现有的氯消毒工艺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替代消毒技术有效地提高消毒效果,并且可以降低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同时保证饮用水的微生物学安全性和化学安全性。在众多的替代消毒技术中,由于紫外线消毒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消毒效果好及不产生消毒副产物等优点而引起人们的重视。紫外线消毒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欧洲,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10年,法国的马赛一家自来水厂最先安装了一套紫外线消毒系统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已在污水处理厂安装了近4000套大型紫外线消毒系统,应用该技术的厂家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数的10%。同时,至2001年底已有2000多家自来水厂采用了紫外消毒技术,占自来水厂总数的10%以上,并且大量的紫外消毒技术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之中。由于紫外线消毒在环保及人身安全方面的突出优点,欧洲及北美的许多国家将紫外线消毒列为用水终端和用户进水端及小型给水系统中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发现自来水中存在隐孢子虫后,美国已经将紫外消毒工艺作为自来水消毒的最佳手段写入供水法规中。
紫外线位于X射线和可见光之间,在物理学上一般将紫外线分为真空紫外线区(<190nm)、远紫外区(190-300nm)和近紫外区(300-400nm);按其生物学作用的差异,紫外线可分为UV-A(320-400nm)、UV-B(275-320nm)、UV-C(200-275nm)和真空紫外线部分。水处理中实际上是使用紫外线的UV-C部分,在该波段中260nm 附近已被证实是杀菌效率最高的紫外线。紫外线灭菌的原理是基于核酸对紫外线的吸收。紫外杀菌本质上是一个光化学过程,每一粒波长253.7nm的紫外线光子具有4.9eV的能量,紫外光子必须被吸收才具有活性。
核酸是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和生命基础,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其共同点是由磷酸二脂键按嘌呤与嘧啶碱基配对的原则而连接起来的多核苷酸链。当微生物体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吸收紫外线的能量,从而引起DNA的损伤,最常见的两种损伤形式为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mer,CPD)和嘧啶-嘧啶酮光产物(pyrimidine pyrimidone photoprocts, PP)。当DNA受到紫外线照射后,相邻的嘧啶碱基共价交联形成环丁烷四圆环,使两个碱基的5、6位双键饱和,形成CPD。嘧啶-嘧啶酮光产物是通过5嘧啶的5和6位碳原子或3嘧啶的4位碳原子和位于4位碳的氧原子或亚氨基异构体间形成的二氧乙烷或氮杂丁烷4圆环而形成的,这些都是比较稳定的化学键,从而阻止了DNA的复制;另一方面,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以产生自由基引起光电离,造成微生物不能复制繁殖,就会自然死亡或被人体免疫系统消灭,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b.紫外线消毒对水中微生物的灭活效果紫外线消毒具有较高的微生物灭活效果,对水中多种微生物都具有良好的灭活效果,并且杀菌速度快,大多数都是在1秒之内。另外,紫外线消毒技术对近些年发现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贾第虫和隐孢子虫也具有良好的灭活效果。隐孢子虫孢囊通过人畜的粪便排入环境,它们可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隐孢子虫卵囊和贾孢子虫孢囊比其它水传染病源微生物的存活时间长,因而可引起多次疾病的爆发。隐孢子虫引起的疾病非常严重,其普遍的的症状是腹泻、呕吐、低烧,类似流感的症状,而对免疫机能不健全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其疾病更为严重,导致死亡。
如199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市爆发隐孢子虫病,20名艾滋病患者死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使用低压汞灯和中压汞灯的辐射剂量在30J/m2时,能灭活隐孢子虫99.9 %以上,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低压汞灯和中压汞灯均能有效地灭活隐孢子虫。紫外线消毒对军团菌也有良好的效果,Muraca比较了臭氧、紫外线和氯和加热对军团菌的灭活情况,紫外线和加热(60度)1个小时产生了5log的灭活,氯和臭氧需5个小时才能达到同样的灭活效果。
c.紫外线消毒与其它消毒方法的比较五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在消毒效果、费用及安全性方面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几种中化学消毒剂灭活微生物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紫外线消毒仅需几秒钟即可达到同样的灭活效果。化学消毒剂都会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并且操作及管理也比较复杂,紫外线消毒在灭菌的过程中不产生消毒副产物,而且运行操作简便,其基建投资及运行费用也低于其他几种化学消毒方法。
d. 紫外线消毒应用的优缺点紫外线消毒工艺具有其他消毒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克服了现有传统消毒技术的缺点。欧洲许多国家以及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已在九十年代分别修改了环境立法,在废水处理后的消毒,以及饮用水的消毒上,推荐采用紫外线消毒技术。
紫外线消毒的优势
(1) 紫外线消毒技术具有较高的杀菌效率,运行安全可靠。紫外线消毒对细菌和病毒等具有较高的灭活效率并且由于不投加任何化学药剂,因此它不会对水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2) 对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有特效消毒效果,常规的氯消毒工艺对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灭活效果很低,并且在较高的氯投量下会产生大量的消毒副产物,而紫外线消毒在较低的紫外线剂量下对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就可以达到较高的灭活效果。
(3) 不产生有毒有害副产物,不增加饮用水的AOC含量。紫外线消毒不改变有机物的特性,并且由于不投加化学药剂,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副产物,并且不会增加AOC和BDOC等损害管网水生物稳定性的副产物。
(4) 能降低臭味和降解微量有机物,紫外线对水中多种微量有机物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并且能够降低水的臭和味。
(5) 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简单、费用低。对每天5万吨污水用氯消毒来说,需建有一个130米长、3米宽的接触渠。采用紫外线消毒只需20米长3米宽的面积;紫外线消毒运行维护简单,运行成本低,可达每吨水仅4厘人民币甚至更低,其性能价格比具有很大优势。(6) 消毒效果受水温、pH影响小。
紫外线消毒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缺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无持续杀菌能力,消毒后的水如果遇到新的污染源,会再次被污染,需与氯配合使用;(2) 浊度及水中悬浮物对紫外杀菌有较大影响,降低消毒效果;
(3) 紫外灯套管容易结垢,影响紫外光的透出和杀菌效果,因此需要对套管进行定期的清洗以及采取表面降温措施来防止管垢的形成;
(4) 细菌的复活现象,一些细菌被紫外照射失活的病毒细菌可通过光的协助修复自身被破坏的组织,达到复活目的,另外一些细菌可能存在着暗复活现象(无需光照);
(5) 国内使用经验少,在国内,虽然工程上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紫外线系统,但是对于紫外线消毒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对于紫外线消毒的应用也还存在较多问题。
紫外线消毒技术应用前景
紫外线消毒具有广谱性,对多种病源微生物都有较好的作用效果。欧洲许多国家以及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已在九十年代分别修改了环境立法,在废水处理后的消毒以及饮用水的消毒上,都推荐采用紫外线消毒技术。目前紫外线在饮用水消毒、再生回用水消毒、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消毒处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尽管紫外线消毒技术存在无持久杀菌能力、细菌光修复问题及灯管的使用寿命等问题,但是相信随着人们对紫外线消毒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杀菌效率更高的中压灯、脉冲灯的出现,灯管使用寿命的延长,以及对紫外线消毒系统设计研究的深入,紫外线消毒装置产品的商业化、国产化,绿色环保高效的紫外线消毒技术在我国饮用水消毒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总之,各种消毒剂均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应根据原水、水厂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
三、化学消毒介绍
饮用水中常见的消毒工艺包括液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和膜消毒等.分析了各种消毒工艺的机理、运行特点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处理效率.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能够很好地去除水中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及病原微生物,提出以氯胺或二氧化氯作为最终的消毒剂,而臭氧氧化可以作为预处理的处理方案.分析了紫外线消毒技术的应用范围.
Ⅲ 生活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1、漂白粉直接消毒法。我们会取用适当的漂白粉和清水一起搅拌均匀,然后等待一些时间,最后取一些直接投入到需要使用的水中,一般需要等到12小时候以后才能饮用。
•2、使用消毒灵进行消毒。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有的农村如果需要消毒的话会用到这种方法,因为携带和操作都很方便,而且经济实惠。
•3、二氧化氯消毒法。这是一种很强的强氧化剂。在饮用水中具有很强的消毒作用,高效灭菌、杀毒、去味,而且消毒比较快,还能防止再次污染。是卫生组织最提倡的一种方法,还能用于医疗或水果等消毒,但是成本太高了。
•4、用臭氧消毒。臭氧在常温下有一股很大的味道,但是在水中会比较好用,在处理水的时候,能够无色无味,口感好,消毒的效果也很好,但是制作成本比较高,一般都不太会用于农村的饮用水消毒。
•5、漂白粉持续消毒。漂白粉的消毒有很多使用方法,刚第一步介绍的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持续消毒,将需要的用量和清水搅拌成糊状,然后装入容器中,将边缘或者底部弄一个开口,将线缠住,放到水中,使消毒液一点一点的深入到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