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养白对虾池出现泥皮飘浮在水体上面怎样处理
.池水表层起泥皮 这是底层藻类死亡引起的,水质问题,应及时捞除干净,不必太过担心,下面我将水质调控技术发给你几种主要养虾模式对改良水质的作用
1.封闭式海水再循环和零交换水的养殖模式 养殖一茬对虾只用一池水,也就是现在提倡的零交换水系统(循环用水)。整个养殖过程中池水除渗漏、自然蒸发及吸底污损失一些水而采用井水补充外,一律不补充海水的养殖模式称为循环水生态精养对虾模式。虾池的水流程循环路线:虾池一接污池一沉淀池一水生生物沟一过滤池一细菌池一虾池。该模式是以投放有益细菌来取代药物防治病害,养殖全过程绝对禁用药物,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养虾效果。
2.半封闭淡化养殖模式 在有淡水资源的地区,无论低位池还是高位池,均应首先采用地下淡水添加养殖模式。在养殖前一次性注足海水,消毒以后不再添加海水,在养殖过程中逐渐添加淡水。淡水每次进入量不超过10%,且盐度日变幅在5‰以内,最终盐度为3‰左右。在纯淡水也可养殖,但虾苗要淡化。在高密度养殖时保证溶解氧在5mg/L以上,低密度养殖则溶解氧在4mg/L以上,改良水质以降低WSSV的发病率,促进对虾生长。
3.过滤和净化海水防病养殖模式该系统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养殖技术管理方面都与传统的养虾模式有显著不同。该系统以自然海水为养虾水源,通过对海水水源进行过滤或净化处理后用于养殖对虾,养殖系统产生的废物通过特别设计的膜底池塘、中央排污系统等设施随时排出系统之外,排出的废物经过适当处理再排入大海。
4.高位池养殖模式 高位池包括水泥池、砌砖池、地膜池等,以动力提水方式引海水入虾池。提水养殖不受潮水限制,水质环境较易控制,使用增氧机、引进井水、水质改良剂、有益微生物和调控单胞藻等措施可以保持水质良好稳定,可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机会,从而提高养虾的成功率。还有多级高位池养虾模式,为避免放养密度过高,在养殖中、后期因残饵、排泄物以及败坏的藻类等有机物的堆积而造成水质恶化或池底老化,可将养殖期分为二级、三级养虾。
5.混养模式 混养是将食性和生态位互补的两种或多种养殖生物以一定比例放养在同一池塘中,目前较多的是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蟹混养、虾藻混养等,它使得虾池中各生态位和营养级均有适宜的养殖对象与之相对应,水体中的各种天然饵科生物和投入的人工饲料能尽可能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虾池中物质和能量的总转化效率。但两种或多种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之中,一方面养殖生物在生存空间和溶解氧上产生直接竞争,以及自身产生代谢废物会造成的相互危害,另一方面混养的杂食性鱼类可摄食高品质的对虾饲料,造成对虾对投入饲料的利用率相对降低。
6.对虾封闭式综合生态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从优化养殖系统的结构人手,把虾鱼混养、虾贝混养、虾藻混养进行技术组合,变单种养殖为多种综合养殖,把利用生态环境与饵料生物资源上有互补作用的经济水生生物以合理的比例养殖于同一封闭区内。在养殖过程中除虾池投喂外其他养殖区不投喂,投入的对虾饲料在多级养殖池中通过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各种养殖生物的多层次利用,饲料利用率可以获得最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优化有益微生物群落,对水质进行生态调控,进一步净化水质。每个养殖区既是生产区又是生物净化区,具有生产产品和净化水质的双重功能。养殖用水经生物净化和物理、化学处理得以循环利用,实现养殖期间废水的零排放,减少对海区环境污染,提高海水利用率,减轻对海区环境污染,是一种无公害生态型综合养殖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贰』 井水养虾的处理方法
/skill_content.asp?id=1553一、虾池条件虾池所处海区水质要洁净,无糖厂、造纸厂、淀粉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染,自然纳水水深60厘米以上,海水周年盐度变化最低不低于1‰。二、进水闸设置由于采取土池封闭式养殖,其中、后期不需从海区纳水,因此,池塘只需设进水闸即可。每10亩虾池配置宽1米的进水闸1座,闸室设3道闸槽,外槽安装滤杂网,中槽设闸板,每块闸板宽约20厘米,便于调节虾池水位,内槽安装锥形滤水密网。三、放苗前准备1.在虾池虾坝上打井,井的深度必须能满足虾池连续注水需要,每5亩池塘配置流量100立方米的水泵1台。2.晒池后进水10厘米,每亩施生石灰80公斤,当生石灰乳化后,用铁铲或竹耙将石灰乳泼洒均匀。3.消毒后将池水排干,安装上60目筛绢锥形网袋(长8米~100米),闸槽间底用棉布或麻袋塞严,不留缝隙。首次进水,闸门底部保留1块~2块闸板,防止过急的水流将大量的泥沙冲入网袋造成网袋破裂。2天~3天内把水进到60厘米~70厘米深,然后用粘土把闸门封严,防止池水从闸板缝隙往外渗透。四、虾苗放养放苗密度根据虾池的蓄水深度来确定。水深1米~1.3米,斑节对虾每亩投苗0.8万~1万尾,南美白对虾每亩投苗1万~1.2万尾;水深1.4米~1.8 米,斑节对虾每亩投苗1.1万~1.3万尾,南美白对虾每亩投苗1.3万~1.5万尾。放养规格(体长):斑节对虾为1厘米~1.2厘米,南美白对虾为 0.8厘米~1.2厘米。五、饵料投喂饵料投喂应实行少量多餐的原则,体长6厘米以前每天投喂3次,超过6厘米以后,每天投喂4次。六、水质问题投苗5天后开始往虾池内加井水,每隔2天加水1次,每次添水5厘米,直至虾池达到蓄水深度。夏季高温天气应把池水加满。暴雨来临前1天~2天把水加到虾池蓄水上限,使降落的雨水通过闸板上缘自然外溢,防止雨水使虾池盐化,pH值大幅下降,影响对虾生长或引起死虾。七、病害防治视水色变化及池底黑化情况对虾池进行池水消毒及底质改良。坚持每15天用1.5ppm漂白粉对虾池进行消毒,用沸石(每亩20公斤)或石灰渣改良底质。每15天投喂药饵一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5天,药饵用3‰维生素C、2%大蒜素及适量鱼肝油拌饲制成。稻田:一、养青虾稻田选择。养青虾稻田应选择在排水比较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有条件的地方,则集中连片更佳,以便管理。二、稻虾共生的田间工程。养虾稻田应开挖环沟形或“田”字形田间工程。环沟形工程为沿田埂四周开挖一条宽2-3米,深0.5-1米的环形虾沟,沟土加筑四周田埂,并使其不漏水,环形沟要离田埂1-1.5米,在环形沟的一端要加挖成宽5米,深1.2米的青虾暂养池。“田”字形工程即在开好环形的同时,在田块中间加挖“+”字形虾沟,此沟宽2米,深0.5-0.7米,并与环形沟连通。同时,每块稻田都要建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三、水稻适时插种和管理。水稻品种要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早熟单季或单季杂交晚稻品种。水田每亩施畜禽粪肥20-30担,然后上水翻耕,平田整地,并每亩泼洒生石灰100公斤或清塘净1公斤。以杀灭水田里泥鳅、鳝等敌害。插秧前,每亩再施碳铵40公斤,磷肥30公斤,6月中旬开始进行秧苗栽插和水稻生产管理,应注意的是,水稻施用农药时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敌百虫和菊脂类农药,农药使用方法采用喷洒在水稻茎叶上,避免落入水中,施药后及时注入新水,确保青虾安全。养虾稻田烤田应采取轻搁,即水位降至田露出即可,烤田时间要短,结束后应立即加水到原来位置。四、虾苗放养。7月上旬开始进行虾苗放养,每亩放养虾苗2-3万尾,放苗时间选择在上午9点前进行,虾苗在四周环沟内均匀放养。在四周环沟内适量种植革命草或空心菜,给青虾提供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