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写一篇“我的家乡——贵州”的社会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贵州省简介
2009-9-16 23:21 29253
赞(0)
评论(1)
分享(1)
收藏
更多
自然地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地理环境独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气候舒适宜人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植被丰厚多样 贵州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的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河流数量众多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GFDA1Q艉印⒔踅、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 “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在“西电东送”的推动下,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32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786.78亿千瓦小时。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7%;磷矿储量26.8矿石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资源储量23.33万金千克,居全国第十位,是中国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
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9%,人均森林面积0.1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GFDA3!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
迷人的天然的“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尔;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人口·民族
贵州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慢。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4.59‰,死亡率为7.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8‰。与上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4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35个千分点,自2000年以来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六年持续下降。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达到3931.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42万人。其中,女性人口为1906.99万人,男性人口为2024.1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4∶100。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
2005年人口及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指标 年末数 比重(%)
全省常住总人口 3931.12 100.0
其中:城镇 1056.29 26.9
乡村 2874.83 73.1
其中:男性 2024.13 51.5
女性 1906.99 48.5
贵州省行政区划一览表(2005年)
市、州、地 所辖县、市、特区、区名称及ZF驻地
贵阳市
(辖6区3县,代管县级清镇市,市人民ZF驻乌当区林城东路1号)
南明区(区人民ZF驻箭道街)云岩区(区人民ZF驻贵乌路)小河区(区民ZF驻黄河路)花溪区(区人民ZF驻贵筑街道办事处贵筑路)乌当区(区人民ZF驻新天街道办事处航天路)白云区(区人民ZF驻艳山红镇)修文县(县人民ZF驻龙场镇)息烽县(县人民ZF驻永靖镇)开阳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清镇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贵阳市代管,市人民ZF驻青龙街道办事处)
六盘水市
(辖1区1特区2县,市人民ZF驻钟山区钟山大道)
钟山区(区人民ZF驻凤凰街道办事处碧云路)六枝特区(区人民ZF驻平寨镇)盘县(县人民ZF驻红果镇) 水城县(县人民ZF驻滥坝镇)
遵义市
(辖2区8县2自治县,代管县级赤水市、仁怀市,市人民ZF驻汇川区人民路)
红花岗区(区人民ZF驻海尔大道)汇川区(区人民ZF驻汇川大道)赤水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遵义市代管,市人民ZF驻人民街)仁怀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遵义市代管,市人民ZF驻中枢街道办事处城南社区)正安县(县人民ZF驻凤仪镇)桐梓县(县人民ZF驻娄山关镇)遵义县(县人民ZF驻南白镇)凤冈县(县人民ZF驻龙泉镇)余庆县(县人民ZF驻白泥镇)湄潭县(县人民ZF驻湄江镇)绥阳县(县人民ZF驻洋川镇)习水县(县人民ZF驻东皇镇)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玉溪镇)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都濡镇)
安顺市
(辖1区2县3自治县,市人民ZF驻西秀区东关街道办事处中华中路)
西秀区(区人民ZF驻东关街道办事处黄果树大街)普定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平坝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关索镇)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松山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2县级市9县1自治县,州人民ZF驻都匀市文峰街道办事处环东中路)
都匀市(市人民ZF驻文明路)福泉市(市人民ZF驻金山街道办事处市府路)瓮安县(县人民ZF驻雍阳镇)贵定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惠水县(县人民ZF驻和平镇)长顺县(县人民ZF驻长寨镇)独山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荔波县(县人民ZF驻玉屏镇)平塘县(县人民ZF驻平湖镇)罗甸县(县人民ZF驻龙坪镇)龙里县(县人民ZF驻龙山镇)三都水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三合镇)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1县级市7县,州人民ZF驻兴义市向阳街道办事处沙井路)
兴义市(市人民ZF驻黄草坝街道办事处市府路)普安县(县人民ZF驻盘水镇)晴隆县(县人民ZF驻莲城镇)贞丰县(县人民ZF驻珉谷镇)册亨县(县人民ZF驻者楼镇)望谟县(县人民ZF驻复兴镇)安龙县(县人民ZF驻新安镇)兴仁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市15县,州人民ZF驻凯里市)
凯里市(市人民ZF驻遵义西路)雷山县(县人民ZF驻丹江镇)黎平县(县人民ZF驻德风镇)施秉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麻江县(县人民ZF驻杏山镇)锦屏县(县人民ZF驻三江镇)台江县(县人民ZF驻台拱镇)剑河县(县人民ZF驻革东镇)三穗县(县人民ZF驻八弓镇)黄平县(县人民ZF驻新州镇)从江县(县人民ZF驻丙妹镇)镇远县(县人民ZF驻GFDA1Q粽颍天柱县(县人民ZF驻凤城镇)榕江县(县人民ZF驻古州镇)岑巩县(县人民ZF驻思旸镇)丹寨县(县人民ZF驻龙泉镇)
铜仁地区
(辖1市1特区4县4自治县,行政公署驻铜仁市)
铜仁市(市人民ZF驻环西路)万山特区(特区人民ZF驻万山镇)德江县(县人民ZF驻青龙镇)思南县(县人民ZF驻思唐镇)江口县(县人民ZF驻双江镇)石阡县(县人民ZF驻汤山镇)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和平镇)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峨岭镇)松桃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蓼皋镇)玉屏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平溪镇)
毕节地区
(辖1市6县1自治县,行政公署驻毕节市)
毕节市(市人民ZF驻解放路)大方县(县人民ZF驻大方镇)黔西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金沙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纳雍县(县人民ZF驻雍熙镇)织金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赫章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草海镇)
环境质量状况
200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内。全省两大流域八大水系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其中,优于或达到所在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监测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3.5%,比上年有所提高。12个出境断面水质较好,均优于或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纳入监测的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其中,满足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达到58.3%,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局部地区酸雨污染强度持续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噪声污染控制取得成效,区域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稳定,仍然维持在天然本底值涨落范围。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十五”计划的6.4%,其中,酸雨控制区超过21.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十分艰巨。地表水水质劣于所在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数的37.5%,其中,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达到31.1%。湖(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劣于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监测垂线占到总监测垂线的88%。酸雨污染区域总体格局未变,酸控区内88.9%的城市出现过酸雨,个别城市酸雨污染还较严重。
水环境 全省两大流域八大水系中,共监测了33条河流的74个断面。监测结果表明,水质优于或达到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的断面有47个, 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3.5%,其中优于规定类别标准的断面33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44.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在这74个断面中,有39个断面达到Ⅰ类和Ⅱ类水质,8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4个断面为Ⅳ类水质,而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有23个,比上年增加了7个。
纳入全省水质监测的湖(库)共有8个,分别为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乌江水库、梭筛水库、虹山水库、万峰湖和天然湖泊草海。在这8个湖(库)的25个监测垂线中,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3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12%;劣于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有22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88%。湖(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溶解氧和氨氮。
全省对九个中心城市的二十一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了逐月水质监测。这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分别是:贵阳市的阿哈水库、南明河、南门河、红枫湖,遵义市的南郊水库、北郊水库,六盘水市的窑上水库、水厂地下水源、玉舍水库,安顺市的梭筛水库、水对沉水厂,凯里市的普舍寨水厂、金泉湖水厂、龙井水厂,都匀市的九龙湖水库、铁路地下水源,铜仁市的鸳鸯岩、桐梓坳,毕节市的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和兴义市的兴西湖。其中,六盘水市的玉舍水库为新增饮用水源。2005年1月—12月的《贵州省各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显示,全省九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月水质良好,均全部达标。
根据对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和凯里5个城市的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各城市地下水水位受降水和开采量影响明显,高水位大多出现在5月—9月,低水位大多出现在1月—5月。在这5个城市中,贵阳市降水量虽有所增加,但由于开采量增大,地下水水位反为下降;遵义市降水量虽有所减小,但由于开采量减小,地下水水位反为上升;安顺和六盘水虽然开采量有所增加,但因降水量增加,地下水水位以上升为主。在贵阳、遵义的群井开采地段所形成的降落漏斗依然存在。2005年,上述5个城市地下水开采量为14917.527万立方米/年,较上年增加了518.287万立方米,各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率在30%—51%之间。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监测控制面积为1986.18平方公里,与上年相同,其中优良级—较好级为1822.62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55.91平方公里;较差级—极差级163.56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55.91平方公里。在地下水水质检测的21个项目中,超标的项目主要有总硬度、化学需氧量、固形物和氨氮等。另外,城市地下水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普遍超标。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的分布情况与上年相比,贵阳、遵义、安顺、凯里的优良—较好级水分布面积减少,较差—极差级水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六盘水的优良—较好级水分布面积增加,较差—极差级水分布面积有所减少。
全省全年废水排放总量达5.57亿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49亿吨,比上年减少7.9%;生活污水排放量4.08亿吨,比上年增长3.2%。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2.56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4万吨,比上年减少2.9%;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31万吨,比上年增长1.5%。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为1.75万吨,比上年减少1.8%。其中, 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18万吨,比上年减少23.5%;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1.5%。2005年,全省完成工业废水治理项目175个,完成投资额2.21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34.9万吨/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7.7%,比上年增加9.5个百分点。到年末,全省共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6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26.5万立方米/日,全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21.07%,比上年增加10.8个百分点。
大气环境 2005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比上年有所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根据全省12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六盘水、安顺、铜仁、毕节、清镇、赤水和仁怀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贵阳和兴义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遵义、凯里和都匀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仍然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在统计的12个城市中,贵阳和兴义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遵义、凯里和都匀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全省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6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7.7%。全省12个城市年均降水pH值范围在4.32—6.74之间,其中,最低值出现在都匀,最高值出现在六盘水。除六盘水和赤水外,其余10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酸雨,占统计城市数的83.3%,其中,遵义酸雨频率最高,达87.7%。全部城市的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省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19毫克/立方米。全部城市的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12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1.6%。
2005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35.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5.94万吨,比上年增长9.9%;生活及其他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9.86万吨,比上年减少2.3%。烟尘排放总量36.38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业废气中烟尘排放量20.51万吨,比上年增长11%;生活及其他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5.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工业粉尘排放量19.12万吨,比上年下降23.3%。全省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为21.26%,烟尘去除率95.99%,工业粉尘去除率86.09%,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当年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142个,完成投资额2.87亿元,新增废气治理能力1093.38万标立方米/小时。到年末,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4个,面积344.6平方公里。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达54.59%。
声环境 2005年,全省12个城市进行了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6.2—74.4分贝(A),其中,最低值出现在清镇,最高值出现在兴义。根据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兴义为重度污染,六盘水和安顺为轻度污染,贵阳和铜仁声环境质量较好,遵义、毕节、凯里、都匀、仁怀、清镇和赤水7个城市声环境质量好。
全省12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2.4—60.0分贝(A),其中,最低值出现在毕节市,最高值出现在安顺市。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分析,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兴义、都匀、赤水和清镇8个城市为轻度污染,铜仁、毕节、凯里和仁怀4个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
Ⅱ 什么是人工湿地
湿地是由复水、永久性或制间歇性处于水饱和状态下的基质及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所组成的、具有较高生产力和较大活性、处于水陆交界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人工湿地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系统。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于土壤和基质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床的表面流动,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
Ⅲ 玉溪市哪些县的经济条件比较好
玉溪市通海县 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介于东经102°30′25″- 102°52′53″,北纬23°65′11″- 24°14′49″之间,东西最长39公里,南北最宽36.15公里,县城所在地秀山镇距省会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公里。总面积721平方公里,四周分别与华宁县、峨山县、红河州建水县、江川县、红塔区相邻,是历史有名的滇南重镇及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杨广、九街、纳古、兴蒙7个乡(镇)为坝区乡镇,里山、高大为山区乡镇。
【自然环境】县境以中山、平坝、河谷三大区组成,中山占77.07%,平坝占21.63%,河谷占1.3%,在四面环山的平坝中镶嵌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成为供给坝区用水及调节气候的重要因素,湖四周为平坦肥沃的农田,是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全县湖、山、河相间,最高峰为位于河西镇的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低处为位于建水与通海交界处的马脖子,海拔仅为1350米,高差1091米。
【气候概述】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相对较大,2002年平均气温为16.5�0�2C,极端最高气温为29.9�0�2C(6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0�2C(1月13日);全年降水量为1123.4毫米,最高日降水134.1毫米(6月30日);全年无霜期为276天,有霜日17天;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286.3小时,日照率52%,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28.079千卡。
【行政区划】2002年末,全县有6镇3乡,即:秀山镇、河西镇、四街镇、九街镇、杨广镇、纳古镇、里山彝族乡、兴蒙蒙古族乡及高大傣族彝族乡,下属6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30个村(居)民小组,360个自然村。
【人口民族】2002年末,全县有总人口265457人,总户数75320户,总人口比上年增加1110人,增0.42%。总人口中,男性130981人,占总人口的49.34%;女性134476人,占总人口的50.66%。农业户63179户,农业人口231320人,占总人口的87.14%;非农业户12141户,非农业人口34137人,占12.86%;少数民族人口37139人,占总人口的13.99%;人口自然增长率5.85‰,比上年下降0.41个千分点;全县计划生育率97.43%,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8人。
【综合经济指标】2002年,通海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克服了工业产品市场疲软、农业先旱后涝等困难,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77128万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5384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0244万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1500万元,增长10.4%;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工农业总产值330598.6万元,比上年增长9.06%;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384万元,比上年增13.1%,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3041万元,比上年增15.9%,农村集体完成投资5912万元,比上年增54.1%,城乡居民个人完成投资16692万元,比上年增61.6%,房地产开发投资2739万元,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872万元,比上年增39.6%,其他投资完成173万元,比上年减98.42%;按工程用途分:第一产业投资8910万元,比上年减12.7%,第二产业投资6511万元,比上年减22.32%,第三产业投资32963万元,比上年增36.333%,在三产业中,旧村改造969户,投资9260万元;本年度用于住宅建设投资15349万元,比上年增38.7%,施工房屋面积466122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64261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30370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348886平方米,房屋竣工率达82.3%。
【农业】农业是通海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经济支柱。2002年,通海县农业经济遭受了先旱后涝、频繁单点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业现价总产值7001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13.9%,农业增加值为45384万元,比上年增4.5%。烤烟、蔬菜、畜牧业、花卉等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4912.31万公斤,比上年减11.24%,烤烟总产1222.6万公斤,比上年增39.31%,蔬菜总产40239.15万公斤,比上年增12.96%,油料总产144万公斤,比上年减17.37%,水果总产852.32万公斤,比上年增8.5%。
2002年,全县造林面积15000亩,四旁植树71万株,育苗52亩。主要林产品:核桃1.19万公斤,板栗3.74万公斤,松脂0.89万公斤,花椒1.01万公斤。
2002年末生猪存栏104794头,比上年增2180头,增2.1%,肉猪累计出栏189230头,比去年增3328头,增1.8%,出栏率为184.4%,比去年上升5.6个百分点;大牲畜存栏13342头,比上年减1.2%;猪牛羊肉产量合计1538.48万公斤,比上年增3.19%;禽肉产量266.09万公斤,比上年增53.7%;禽蛋产量742.89万公斤,比上年增99.1%,奶类产量6.25万公斤,比上年增11.21%。全年水产品产量1219吨,比上年增2.01%。
2002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化程度基本稳定。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714.36万瓦特,比上年增2.66%;全年农村用电2417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28.7%;有效灌溉面积153986亩,水利化程度达86.4%,稳产高产农田130821亩,占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8218亩的73.41%;全年施用化肥57983吨,比上年增1644吨。
【工业】2002年,通海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入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鼓励和扶持发展个私经济。在全县各级政府及各企业的努力下,2002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65253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5%,其中:国有工业完成5943.7万元,比上年增10.3%,集体工业完成11496万元,减22.6%,个体、私营工业完成267064.5万元,增9.1%,与港澳台合资及中外合资工业完成20705.9万元,增2.8%,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60043万元,增16.2%;实现工业增加值7852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10%;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5401.1万元,产销率达95.31%。
主要工业产品为:布7058万米、印染布39.01万米;服装7.10万件;皮鞋1.23万双;机制纸5893吨,纸制品1354吨;多色印刷品315.22万对开色令;合成氨24922吨,氮肥7088吨,甲醛5929吨,精甲醇6232吨,油墨1141吨,塑料制品1969吨,水泥47.59万吨,石棉水泥瓦121.42万平方米,砖1386.6万块,生铁28250吨,成品钢材26000吨,建筑用金属品3978吨,轴承11.10万套,工业链条88吨,变压器135.63万千伏安。伞14.6万把,铸件15353吨;发电量1806万千瓦时。
【乡镇(个私)企业】2002年全县共有乡镇企业7188户,其中:集体企业1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6户,有限责任公司18户,私营企业379户,个体企业6773户。在乡镇企业中有农业企业1户,采矿企业84户,制造业1990户,交通运输及仓储企业104户,批发零售业2689户,住宿餐饮业955户,社会服务业825户,其他企业425户。乡镇企业总数比去年的6871户增加317户,增长4.6%。年末,有职工人数44930人,比上年的41073人增长9.4%。全县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8541万元,人均装备水平28600元。实现营业收入547916万元,比上年的477558万元增长14.7%。完成现价产值447246万元,比上年的388974万元增长15%。年内完成新上技改、扩建投资项目91项,新增固定资产9860万元,比上年增加6179万元。
【交通、邮电】2002年,交通邮电业实现增加值9721万元,比上年增5.8%。至年末,江(川)—通(海)路建设计划总投资19956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9564万元,已建成通车;通(海)—建(水)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现已完成投资1.24亿元。年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为810.15公里;汽车拥有量11537辆,其中,营运客车707辆,营运货车4222辆;全年实现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975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4.1%,旅客周转量889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4.0%。
2002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647万元。邮政储蓄余额10267万元,比上年增32.44%;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3218户,比上年净增9948户,电话普及率达16.2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6195部。
【商业】200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429万元,比上年增3.74%;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960万元,增5.56%;商品销售总额54912万元,增3.41%,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9015万元,增16.75%;其中,烤烟收购1164.6万公斤,收购金额为1044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41.56%和22.18%;贸易粮收购总量1969.5万公斤,减15.42%;食用植物油收购17.9万公斤,增30.7%;干鲜菜收购金额1659万元,增1.24倍。
【财政、金融、保险】200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含基金收入)实现15455万元,比上年减2.91%。其中:中央收入6788万元,增12.66%,占总收入的43.9%;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收入)8667万元,减12.4%,占总收入的56.1%,;地方财政总支出(含基金支出)18009万元,增2.4%。
金融存、贷款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237023万元,比上年增6.12%;各项贷款余额120610万元,增10.45%;累计现金收入571307万元,增25.02%;累计现金支出612679万元,增26.45%;全年累计净投放货币41372万元,比上年多投放1381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6325万元,比上年增7.27%;市场货币流通量为87936万元,增19.05%。
2002年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通海县支公司共开办四大类险种计30个,承保金额121939.9万元,保险收入达2043.8万元,完成年计划数100.18%,比上年增2.18%,已决赔案数3628件,已决赔款1629.46万元,综合赔付率79.8%,实现利润40.1万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海县支公司共开办险种65种,年度保险费总额3124.6万元,比上年增59.26%,赔付额238.8万元,比上年减46.61%,参保人数112304人,比上年增22.2%。
【科教卫体】2002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各类科技人员3464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13人,中级职称994人,初级职称2357人。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县有88所中、小学及教师进修学校、职中。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乡镇中学13所、进修学校1所、私立学校1所、小学69所、幼儿园14所。全县中学班数313个,其中高中班56个,初中班257个;职业高中班15个;小学班792个。在校学生计45429人,比上年增加110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528人;初中在校生1327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16人;小学在校生28109人。全县共有14所幼儿园(包括私立幼儿园),共设班307个。全县在园幼儿数11476人,比上年增6.6%。
全县有专任教师2510人,比上年增301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187人;初中专任教师768人,职中专任教师36人,小学专任教师1366人,幼儿教师153人。年内,各学校毕业生9452人,其中高中毕业生661人,初中毕业生3694人,职中毕业生153人,小学毕业生4944人。3-6岁幼儿入园率78.74%,学龄前儿童入学率99.98%,小学升学率96.3%,初中升学率57.3%,高考录取率达58.81%,比上年增8.21%。
2002年卫生事业主要抓好医证、药证、体制三项改革。积极推进全县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建立新的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使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药及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发展,全年未发现大的疫情。年末,全县有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12个,其中,医疗机构10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在医疗机构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8个。有工业及其他部门所属门诊部(所)、医务室18个,个体办诊所、医疗室51个,有病床587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52人,有村设医疗点8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230人,个体开业医生159人。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2.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5人。全县传染病发病率为287.9/10万,全年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2771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7.11%。7岁以下儿童保健人数24342人,儿童保健覆盖率92.98%,比上年上升1.53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继续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年内,全县体育人口达35.6%。中小学体育达标率99.34%,均比上年有所上升。举办县内各种竞赛活动10次,参赛人数2863人次。全年有10队82人参加国家、省、市比赛12次,取得团体第一名4次,分别为国家级1次,省级2次,市级1次;团体第六名2次,分别为国家级1次,市级1次。个人成绩也较突出,1人获国家级第二名,1人获国家级第6名,3人获市级第一名。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4人,考入体育大中专学校21人。
【文化旅游】2002年文化旅游事业稳步发展。旅游接待能力大为改善,县城有宾馆饭店14个,床位2020个,其中星级饭店3个,床位567个。全年旅游总投入48万元,新开辟旅游景点(线路)1个(条)。制作介绍通海秀山风景及通海古洞经音乐VCD光盘6000盘。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3.58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者137人,旅游总收入7879.79万元,比上年增76.6%。
2002年,县内有文化馆1座,乡镇文化站9个,举办展览19次,举办各种培训班20次,组织各种文艺活动76次。有非公有艺术表演组织3个,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6.41万册,总流通人次13.7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设有限电视广播站1座,乡广播站9个,通广播的村69个,广播覆盖率98%;全县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69座,有电视发射机63部,有线电视网络总长3407千米,电视覆盖率100%。
【环境保护】2002年通海县环保工作全面完成与市政府签订的“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全年污染源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54.1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总额250万元,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404.1万元。杞麓湖林业生态建设完成工程造林5000亩,低效林改造2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干线总长8.5千米、汇水面积6.25平方公里,日收集污水8500 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完成红旗河口生物净化工程试验栽种菱角54亩、莲8亩;继续建设面积达82127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0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9267公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2100公顷。完成杞麓湖底泥疏浚计84.2万立方米,垫田764亩。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座,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00吨,城市生活垃圾总清运量4.4万吨,生活垃圾处理率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6.2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59%。全县纳入环保重点管理的企业94个,其中:已达标71个,达标率75.53%;发放排污许可证15个。全年共征收排污费62.6万元,比上年的60.1万元增2.5万元。
【人民生活】2002年末全县在岗职工13362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581.4万元,按同口径比上年增长8.42%。职工(含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平均工资11664元,同口径比上年增1317元,增12.7%。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均工资12186元,增加1007元,增9%;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工资8003元,增加1362元,增20.5%;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077元,增83元,增2.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5913.63元,比上年增6.7%,人均持币3326.54元,比上年增18.4%。
Ⅳ 如何建设美丽玉溪
��颇勘辏�焖����平�鹆俨鹞ヒ约袄ビ窀咚佟⒂窠�蟮谰肮鄞�ㄉ韬退芰洗笈锊鸪�ぷ鳌J腥舜蟠�怼⒑焖���ふ判×妓担�己玫纳��肪呈怯裣�纳�嬷�尽⒎⒄怪��⒔】抵�矗�匦爰岢职焉��拿鹘ㄉ璋谠诜⒄拐铰缘耐怀鑫恢茫���ㄉ柘执�司由��鞘小⑿腋C览黾以埃�欢贤卣咕�蒙缁岱⒄沟母�罅煊蚝涂占洌�迪忠匀宋�荆�托撤⒄埂� “做好抚仙湖周边与星云湖周边的拆临拆违以及大棚拆除和退田退房还湖工作,是提升江川对外形象、吸引外来投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市人大代表、江川县县长葛勇认为,拥有抚仙湖和星云湖,使江川具备建设美丽江川的良好条件,拆临拆违又为解决困扰两湖多年的面源污染、村庄规划、旅游升级等问题提供了契机。 “建设美丽玉溪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工作生活两相宜的居住环境,这就需要以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市人大代表、市住建局局长朱映辉说,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必须做精城市、做活产业、做美乡村。中心城区的10条主干道,将在拆临拆违后,通过路面硬化、两侧绿化、墙体美化、立体亮化,做出各自特色,带活商业气氛,并结合城市综合体建设,招商引资完善城市功能。 关键词 调整结构 “调整种植结构能够切实解决抚仙湖污染与保护、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实现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最终打造一个美丽和谐的玉溪。”市人大代表、澄江县县长李朝伟说,澄江通过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引进苗木公司,实现了发展与保护两不误。目前,澄江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在抚仙湖以北区域打造全省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苗木种植基地,切实保护好抚仙湖。 红塔区在田间大棚拆除后,将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组建农投公司,进行项目包装,多渠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绿化苗木、观光休闲、农业庄园等生态、环保型农业,兼顾发展葡萄、草莓、有机蔬菜等露天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实现种植结构优化,使农户在享受美好田园风光的同时土地收益不减。 关键词 生态建设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华宁生态环境,为美丽玉溪建设交出自己的一份答卷。”市人大代表、华宁县县长黄云鹍说,华宁的生态相对脆弱,32.7%的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今后将继续抓好植树造林和中低产林改造,鼓励农民大栽林果,通过实施“三棵树”工程,达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目的。 “加大生态建设光靠投入还不够,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自发来保护杞麓湖。”市人大代表、通海县县长资武说,在投入4.26亿元实施“12345”综合治理工程后,杞麓湖水质有所好转,达到五类水标准,下一步还将在径流区植树造林,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治理,让沿湖工业逐步上山。 “生态是澄江的魂、澄江的根,也是澄江的本,要实现美丽澄江就要抓好生态建设,全力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今年,澄江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进行环湖截污、入湖截污整治和农村综合整治,启动4条入湖河道的清水产流机制工程和2个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以及退田还湖和村庄变迁规划建设,切实保护抚仙湖。”李朝伟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