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农村生活污水调研报告
农村生活污水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埋式无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是一项以农村能源技术为主的生态环境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要求,以“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抓手,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目标,结合“百千”工程,通过对农居、乡镇企业等所排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能源、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从而达到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既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难题,也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一个重点。本文分析了xxx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提出xxx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一、xxx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
近年来,xxx市通过生态市建设,工农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已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正逐步开展治理。2005年~2007年,全市在39个村或集镇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推广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1430立方米,年污水处理能力到达139万吨,为全市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启了个好头。然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仍落后于生态市建设的要求,在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仍未被纳入村庄整体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1、污水设施改造标准过低,明污转为暗污。
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建了漂亮的公厕,部分农户家中也有了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目前全市农村及集镇大部分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建后的设施真正达到无害化标准者甚少。所谓的“三格式”,实际为直排式。生活污水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排出室外空地后任意渗入地下,少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任意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水和井水,从明污转为暗污,致使一些河道和水塘成了天然的集污池。
2、少数铺设污水管道的集镇和农村。
一般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污水由明渠或明沟形式任意排放,而且沟渠的排水断面普遍偏小,常被垃圾堵塞,街巷污水漫流,严重影响周围环境。随着xxx市农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产生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已给xxx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带来严重的危害。“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发黑致癌,新千年代熏臭无奈!”这是老百姓对河道水塘水质变化的感官评价,也是河道水塘水质逐年恶化的见证。水体的污染,使富春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雪上加霜,并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3、布局不够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在农村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节约用水的意识相对不强。而且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注重形式、应付检查者居多,治标不治本。各集镇行政村缺乏系统整体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设施不到位、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冲洗厕所座便器的水都是自来水,然排出去的水却是污水。特别在一些地区,由于属于砂石土壤,极易污染地下水或下游的河道水。“世界上没有垃圾,它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世界上也没有污水,它是排错方向的财富”。生活污水原本就是最稳定的水资源和的有机肥源,当用水和需水量增加时,污水的产生量和可再利用量的潜力也更大。中国有句俗语“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今,却把这些供应最稳定的宝贵的“肥水”当作“废水”排向了河海,成了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二、xxx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对农村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抓住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应用环保节能技术,农村生活污水不仅要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更要资源化利用;不仅要节约处理成本,更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对新时期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针对xxx市地形多样,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经济状况各异等特点,xxx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要结合各农村特点,兼顾农村之间较大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高度关联性,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和协同性,合理建设镇村污水处理设施。
首先应当确定其生活污水的处置方式采用分散型、集中型或是分散型与集中型的有机结合。若为集中型处理,则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管道收集系统。对于少数城中村及城区周边镇村,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的,即可纳入城市排水体系统一处理。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达到投资省、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效果。对于其他大多数中心镇和行政村,应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合理的处理方法,尽量减少基础投入和处理成本,有效提高污水资源利用率。
如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取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以达到布局灵活、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效果。而对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镇村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即对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把村容整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农村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则是环境污染整治的重要内容。
一、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根据对全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情况的调查,每年全市人粪尿产生总量约180万吨,人粪尿使用总量约132万吨,使用率约为73.7%,其中还田总量约121万吨,还田率约为67.8%。人粪尿经化粪池处理量约为23.03万吨,处理率仅为12.9%。目前,全市农村及集镇基本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许多粪便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水源和环境,这也是导致农村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基本上不作处理,处理率为零。据调查,我市农村的重要湿地系统--池塘的水质已很少有3类水以上水质,一些养殖业发展比较多的村甚至是劣5类,农村湿地生态系统已遭受严重破坏,丧失了原有水体自净的功能。特别是莲都的碧湖平原、松阳的松古平原及我市其它小平原地区,农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浅表层地下水已不同程度的受污染。据2003年10月市水利等部门对9县(市、区)乡镇水厂、村水厂(供水站)和未通自来水的农民家庭现状用水水质情况进行抽样检测,63个水样结果中大肠杆菌、浑浊度等四项主要指标超标的占72%。据分析,这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200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将其列入生态省建设考核任务中,并作为省级生态乡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核查的基本条件。市环保局于去年3月份在松阳召开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技术培训会,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专门邀请了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安程教授进行技术讲座。之后,市生态办及部分县(市、区)生态办又组织有关人员,到温州、瑞安、安吉、建德等地参观学习。结合丽水实际,市生态办提出了2005年各县(市、区)开展一个村以上污水处理试点的要求,并将其列入生态市建设任务书中。
从实施情况看,2005年全市共投入500余万元在10余个村开展农村污水处理试点,主要采取集中、联户或分户形式,结合氧化塘、人工湿地、生化处理等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净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探索出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处理模式。如景宁县结合当地农村的地理位置,采用改造现有的排水沟,将生活污水与畜禽污水接入农户的化粪池,再用素砼管道,直接汇集污水进收集池,通过好氧池、兼性池、厌氧池、过滤池来集中处理全村污水;龙泉市、云和县采用管网统一收集,并以厌氧加湿地的方法进行处理;遂昌县和浙江林学院共同研究开发,采取生物改性竹炭吸附和微生物净化能力相结合的生产工艺进行处理;莲都区在小安村、老竹村铺设污水管网,采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进行集中处理;松阳县在大东坝以沼气为依托,结合改厕、改厨、改栏,进行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地域面积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规划滞后,农村污水处理工作难度特别大,目前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属于公益性项目,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由于各地财政比较困难,加上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污项目很难开展。
二是认识不到位,农村污水治理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三是总体上还缺乏适合我市实际的处理技术。就我市而言,特别需要研究开发建设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运行无费用或低费用、适合分散型处置的处理技术,目前,这方面成熟技术不多。
三、对策措施
我市绝大部分农村在山区,村庄主要以群落式分布,临水而居、依山而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村内也是地势高低不平。这些特点给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极大的困难,建设投入和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设施共享率却很低。此外,我市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原本几乎是个空白,再加上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居民收入低,这就决定了不能走发达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的路子,而要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丽水特点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路子。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开展。
水环境是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灵魂",也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目前,我市农村水环境质量普遍很差,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甚至造成了地下水污染,继而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其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已占到全市水污染负荷的一半左右,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关系到为我市发展工业腾出环境容量,为加快我市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各地要加强领导,根据本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要制订和完善各项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起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要借鉴本省兄弟市县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温州瑞安市每年安排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每个开展污水治理的村,85%的费用从生态市建设专项经费中支出。安吉县每年用于农村污水治理的经费不少于1000万。地级市除衢州等个别地方外,每年的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都超过1000万,其中杭州市达9000万,各地都在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经费。而我市虽然也建立了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但资金量小,主要用于监测监控设施建设,难以安排用于农村污染治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市"十一五规划"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议各级财政能够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开展。
3、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
要按照生态市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部署,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生态乡(镇)、村建设。2006年要全面完成全市20个乡镇、25个村的生态乡镇、村建设任务,以生态乡镇、村建设来推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
二是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今年我市安排10个村,今后要坚持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办法,每年选择一批地处环境敏感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所在地或中心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
三是以"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为契机,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村建设,争取每年建成几个。
四是充分利用国债项目,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结合"一池三改"方案,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今年各县(市、区)至少要新增一个村全面开展沼气建设,其中龙泉、遂昌、庆元、松阳等有条件的地方应多增加3—4个村的沼气建设,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
4、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我省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经验和办法,如《浙江日报》曾报道用美人蕉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技术,刘希平市长为此专门作过批示。该项技术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安程教授所设计,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流程简单,采用生活污水→化粪池→厌氧池→人工湿地(种植根系发达、喜湿、吸收能力强的美人蕉、水葱、菖蒲等植物)经"过滤"后排放的方法进行处理。建设成本的情况是,建设费用一般在800元/m3*d,如果土地、工程开挖等由村民自行处理和投工投劳,一户大约所需费用在1000元左右,费用相对较高,但处理效果较好,建成后运行费用基本为零,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主要适用于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可以单户处理或多户集中处理)。目前,我市松阳县樟溪乡、缙云县的新川乡正在按此项技术开展试点,已建成的龙泉市的宏阳村、云和县的雾溪乡污水处理设施的原理与此基本一致。
5、着眼长远,合理规划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与高度关联性,城乡一体化发展通常并不排除差异性,但更多的是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互补性和协同性。
首先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考虑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能纳入城镇体系的尽量纳入。
二要做好村镇建设的规划,目前我市农村普遍存在规划滞后,或规划不科学,杂乱无章等问题。要加强村镇规划工作,将污水垃圾处理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留有建设余地。
三是要结合丽水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畜牧业较发达的农村,采用沼气处理技术,结合改厕、改厨、改栏,综合处理畜禽粪尿和生活污水。积极推广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模式,充分利用农村池塘、水田的自净能力,结合农村景观建设,开展清淤清洁、养鱼养萍行动,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对农村新区和化粪池建设比较完善的村,可以增添污水净化设施,予以集中或分散处理。
;❷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获奖名单
序号 编号 作品名称 学校 最终奖
001 A-Ⅰ-05 高效节能开水壶 北京科技大学 特等奖
002 A-Ⅳ-04 高效节能型一体化船舶污水处理装置 哈尔滨工程大学 特等奖
003 A-Ⅱ-16 上下行一体化变频节能自动扶梯 华中科技大学 特等奖
004 A-Ⅲ-17 石油套管伴生气回收系统 重庆科技学院 特等奖
005 A-Ⅴ-15 微型太阳能光热蒸汽利用系统 浙江大学 特等奖
006 A-Ⅱ-15 气压混合动力概念车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特等奖
007 A-Ⅲ-11 节能型踏步发电照明装置 大连大学 特等奖
008 A-Ⅴ-21 摇摆帆式风力发电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特等奖
001 A-Ⅰ-02 不耗水的冷却塔—盐水冷却塔节水原理与应用前景研究 浙江大学 一等奖
002 A-Ⅳ-11 井下电源 华中科技大学 一等奖
003 A-Ⅴ-01 按照主人活动范围自动调整房间温度的节能型自采暖装置 华北电力大学 一等奖
004 B-Ⅲ-01 城市居民区多层建筑立体绿化潜力及DIY成本评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一等奖
005 B-Ⅰ-01 大学生节水心理意识调研及解决方案——设计心理学原理节水水龙头 北京科技大学 一等奖
006 B-Ⅲ-02 大学生碳足迹调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等奖
007 A-Ⅱ-03 低能耗低成本深井泵的研究与开发 江苏大学 一等奖
008 A-Ⅲ-02 低浓度抽放瓦斯燃烧利用装置 中国矿业大学 一等奖
009 A-Ⅴ-03 电镀清洗废水减排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一等奖
010 B-Ⅱ-02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现状调查及绿色回收路线探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等奖
011 A-Ⅳ-05 功能性太阳能服装 德州学院 一等奖
012 A-Ⅴ-06 供暖终端用光温双敏节能控制器 北京科技大学 一等奖
013 A-Ⅲ-06 基于多孔介质强化换热的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等奖
014 A-Ⅰ-11 基于蒸腾作用的太阳能取水装置及其综合利用系统设计 山东大学 一等奖
015 A-Ⅲ-10 节能炉灶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奖
016 A-Ⅴ-09 节能型倒流防止阀 长沙理工大学 一等奖
017 A-Ⅱ-12 垃圾变身记——利用餐厨垃圾发酵生产Bt生物农药 北京科技大学 一等奖
018 A-Ⅱ-13 利用汽车引擎废热驱动的金属氢化物空调 西安交通大学 一等奖
019 A-Ⅳ-14 燃气热水器节能烟囱 上海理工大学 一等奖
020 A-Ⅱ-17 生物质暗光发酵耦合产氢和CO2综合利用系统 浙江大学 一等奖
021 A-Ⅴ-16 稀土-多孔介质辐射器余热利用型热光伏系统 浙江大学 一等奖
022 A-Ⅴ-20 新型微水力发电装置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等奖
023 A-Ⅰ-18 遥控电器零功耗待机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 一等奖
024 A-Ⅰ-19 一种无耗能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浙江工商大学 一等奖
025 A-Ⅳ-20 致密陶瓷蜂窝自对流取暖器 北京科技大学 一等奖
026 A-Ⅳ-22 自净化、无动力、水回用的节水型洗衣洗漱台 东北电力大学 一等奖
027 A-Ⅰ-01 “烟气加热与水蒸气吹扫复合”的脱硫活性焦再生方法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等奖
028 A-Ⅲ-20 新型高效无间断产气无需搅拌沼气罐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一等奖
029 A-Ⅳ-18 液化天然气冷能驱动的海水淡化方法及装置 浙江大学 一等奖
030 A-Ⅳ-17 小型聚光式太阳能淡水提取装置 华北电力大学 一等奖
031 A-Ⅱ-10 基于多重传感技术的厨房综合参数自动控制节能系统 山东大学 一等奖
032 A-Ⅰ-13 旅游风景区节能减排设计及绿色能源利用——以南京大石湖风之谷景区为例 东南大学 一等奖
001 A-Ⅱ-08 关于饮水机节能设计方案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二等奖
002 B-Ⅳ-01 “节能减排”推进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全国“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中南大学 二等奖
003 B-Ⅴ-01 保定市太阳能进小区的发展现状与可行性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 二等奖
004 B-Ⅴ-02 北京地区纯电动车充电网络建设与规划 北京工业大学 二等奖
005 B-Ⅱ-01 北京市居民用电阶梯式定价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 二等奖
006 A-Ⅴ-02 玻璃熔化炉烟气深度回收系统的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 二等奖
007 A-Ⅱ-02 城市路灯节能控制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二等奖
008 B-Ⅳ-02 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天津理工大学 二等奖
009 B-Ⅴ-03 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研究----基于上海松江区的实证分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二等奖
010 A-Ⅲ-01 磁力耦合海流发电装置的研制 东北师范大学 二等奖
011 A-Ⅳ-01 磁种絮凝-高梯度磁分离装置处理综合废水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二等奖
012 B-Ⅳ-03 大学校园冬季供暖中的节能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 二等奖
013 A-Ⅰ-03 低温烟气余热自用式空气除湿机组 安徽工业大学 二等奖
014 A-Ⅰ-04 地铁闸机发电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 二等奖
015 A-Ⅲ-03 电子智能节能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 二等奖
016 A-Ⅱ-04 对心型低脉动率脉动式无级变速器 福州大学 二等奖
017 B-Ⅳ-04 废旧电池回收系统规划与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 二等奖
018 A-Ⅱ-05 废弃印刷线路板资源化新工艺 浙江大学 二等奖
019 A-Ⅳ-02 废水再用节水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等奖
020 A-Ⅴ-04 风能磁制热热水器的设计 广西大学 二等奖
021 A-Ⅲ-04 封闭海水预热一盖板冷却的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 大连理工大学 二等奖
022 A-Ⅴ-05 蜂巢强化换热多燃料取暖器 北京科技大学 二等奖
023 A-Ⅳ-03 钢铁企业余热余能整体梯级利用方案 浙江大学 二等奖
024 A-Ⅱ-06 高光效大功率感应耦合等离子光源 河海大学 二等奖
025 A-Ⅲ-05 高碳灰和造纸黑液的综合利用 浙江大学 二等奖
026 A-Ⅰ-06 固体废弃物烧结新型多孔节能环保砌块 温州大学 二等奖
027 A-Ⅱ-07 固体吸附独立除湿装置 南京工业大学 二等奖
028 B-Ⅰ-02 关于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二等奖
029 A-Ⅳ-06 焊接摆动器节能控制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 二等奖
030 A-Ⅰ-07 户式空气能量回收装置 北京工业大学 二等奖
031 A-Ⅳ-07 环保型全封闭病理组织脱水机 安徽理工大学 二等奖
032 A-Ⅴ-07 环抱式气升生活污水净化罐(科技作品) 天津科技大学 二等奖
033 A-Ⅴ-08 火电厂厂级实时负荷优化分配系统设计与开发 武汉大学 二等奖
034 A-Ⅱ-09 基于被动人体红外探测传感器主动扫描的教室节能系统 郑州大学 二等奖
035 A-Ⅰ-08 基于厨房烟气余热利用的半导体式小厨宝 南京工业大学 二等奖
036 A-Ⅳ-08 基于低品位热源的小型海水淡化装置 清华大学 二等奖
037 A-Ⅰ-09 基于低碳照明娱乐的新型健身器材的设计与实现 华东交通大学 二等奖
038 A-Ⅲ-07 基于废渣利用及废水处理的全新制氢技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二等奖
039 A-Ⅰ-10 基于环路热管的低温余热海水淡化系统 武汉大学 二等奖
040 B-Ⅴ-04 济南市快速公交的节能减排效益调查与分析 山东大学 二等奖
041 A-Ⅲ-08 家用复合热源多功能热泵 江苏科技大学 二等奖
042 B-Ⅴ-05 江苏大学用水及节水现状调查与对策 江苏大学 二等奖
043 B-Ⅲ-03 江浙地区村镇居民低碳化用能方式研究 同济大学 二等奖
044 A-Ⅳ-09 教室节能系统模型 北京交通大学 二等奖
045 A-Ⅲ-09 秸秆煤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等奖
046 B-Ⅱ-03 节能,让城市更美好——从节能减排视角看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建设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 二等奖
047 A-Ⅳ-10 节能环保空调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二等奖
048 A-Ⅲ-12 具有发电功能的烟气除尘装置 北京科技大学 二等奖
049 A-Ⅱ-11 聚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研究 天津大学 二等奖
050 A-Ⅰ-12 空心聚苯乙烯夹芯板 大连海洋大学 二等奖
051 A-Ⅲ-13 绿色发电环保鞋 德州学院 二等奖
052 A-Ⅲ-14 煤矿低浓度瓦斯回收利用系统 安徽理工大学 二等奖
053 A-Ⅱ-14 纳米盐差发电技术 武汉大学 二等奖
054 A-Ⅲ-15 南方高校教室照明系统节能减排改造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 二等奖
055 B-Ⅰ-03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楼、学生公寓用电情况调查及节能线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内蒙古工业大学 二等奖
056 B-Ⅲ-04 农村烤烟烤房能源利用现状调查及节能评估 中南大学 二等奖
057 A-Ⅳ-12 暖气管道温差发电驱动热量表 山东大学 二等奖
058 A-Ⅴ-10 配套马桶的方便节水器 郑州轻工业学院 二等奖
059 A-Ⅳ-13 汽车发动机降噪储能装置 华南农业大学 二等奖
060 A-Ⅰ-14 墙体相变材料的遴选与制备及其传热特性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 二等奖
061 A-Ⅰ-15 轻型低成本太阳能汽车 华中科技大学 二等奖
062 A-Ⅴ-11 热管式新型湿蒸汽消毒柜 南京工业大学 二等奖
063 A-Ⅲ-16 热水箱自动节水龙头 南京师范大学 二等奖
064 A-Ⅴ-12 三面角形光伏电板遮阳幕墙系统 湖南大学 二等奖
065 B-Ⅳ-05 生活中的节能减排——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与展望 厦门大学 二等奖
066 A-Ⅰ-16 生物质秸秆能源化利用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 二等奖
067 B-Ⅱ-04 市域污染企业退出与补偿机制研究——以湘江流域湘潭市为例 湖南科技大学 二等奖
068 A-Ⅲ-18 隧道风力发电系统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二等奖
069 B-Ⅰ-04 塔里木大学校园节能减排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塔里木大学 二等奖
070 A-Ⅱ-18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新疆喷灌灌溉中的应用 塔里木大学 二等奖
071 A-Ⅱ-19 太阳能光伏及温差发电联合驱动新型冰箱的设计 上海电力学院 二等奖
072 A-Ⅴ-13 太阳能全自动水体治理瀑布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 二等奖
073 A-Ⅲ-19 太阳能热泵联合驱动的低温吸附干燥系统 中山大学 二等奖
074 A-Ⅴ-14 外燃机动力代步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二等奖
075 A-Ⅳ-15 涡轮式初雨弃流系统 大连理工大学 二等奖
076 B-Ⅰ-05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居民节能灯使用状况 新疆农业大学 二等奖
077 A-Ⅱ-20 厢式货车减阻节能装置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等奖
078 A-Ⅳ-16 小户型连续式太阳能生物质能发酵装置 贵州大学 二等奖
079 A-Ⅰ-17 小区灯杆节能控制系统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 二等奖
080 A-Ⅴ-17 小型低风速风力发电机样机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 二等奖
081 A-Ⅴ-18 小型节能废纸打包机 西安理工大学 二等奖
082 A-Ⅴ-19 新型节能电化学反应器 东北大学 二等奖
083 A-Ⅱ-21 新型气体-粉料直接热交换装置 北京科技大学 二等奖
084 A-Ⅰ-20 一种新型便携式烟气分析仪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 二等奖
085 A-Ⅰ-21 一种新型液冷式家用空调 浙江大学 二等奖
086 A-Ⅴ-22 一株高效稠油降粘菌开发及利用设计说明书 北京化工大学 二等奖
087 A-Ⅳ-19 用于燃煤锅炉的小型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的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二等奖
088 A-Ⅰ-22 用于污水处理及产电的MSBR/MFC集成系统 四川大学 二等奖
089 B-Ⅱ-05 长株潭“两型实践类”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火电厂节能减排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长沙理工大学 二等奖
090 A-Ⅲ-21 制动能量(电动车)高效安全回收系统 河北科技大学 二等奖
091 A-Ⅳ-21 智能光控白光LED路灯 中国计量学院 二等奖
092 A-Ⅲ-22 重庆大学分布式新能源系统 重庆大学 二等奖
093 A-Ⅱ-22 轴承套圈锻后智能控冷工艺及设备 大连交通大学 二等奖
094 A-Ⅲ-23 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实验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二等奖
095 A-Ⅱ-01 自制SBBR垃圾渗滤液反应器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二等奖
❸ 污水处理属于什么专业
污水处理属于环境工程专业,本专业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环境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污水处理技术一般分为生产污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生产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以及医疗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杂混合物。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