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处理厂的回流,回流的目的是什么回流是从哪到哪里回流量是根据什么确定
污水处理厂的回流,回流的目的是要把污水从设备当中转成纯净水或再循环水利用。
B. 活性污泥法中污泥回流量的如何控制各位前辈给点实际建议啊~~
活性污泥法中调节回流污泥量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的相对稳定,而污水处理厂的回流量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活性污泥的回流污泥浓度一般介于7-10g/L,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的回流污泥浓度可超过15g/L,回流污泥沉降比一般在90%左右。因此在进水水质水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根据每日测定的SV值为根据、通过调整剩余污泥的排放量来达到维持污泥回流量固定的目的。在进水水量发生大的波动时,就需要调整回流量,以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不因进水量的增大或减少而出现大的波动。
C. 污水厂异常情况处理
一、水量不足
当水量不足时,工艺控制如下:
1. 提升泵房尽量保持水泵平稳进水,但需避免水泵低液位运行。
2. 水量在设计水量的50%以下,污水处理系统单组运行(双组系统)或间歇运行(单组系统),注意监控生化系统运行参数(DO、pH、MLSS等),及时调整工艺。
3. 回流比控制在50-100%。
4. 二沉池投入一半。
二、水量超过设计负荷
当水量超过设计负荷时,工艺控制如下:
1. 提升泵房满负荷生产,但不超过设计负荷的变化系数。
2. 粗、细格栅现场连续开启,并及时清除栅渣。
3. 水量突增初期,污水处理系统曝气设备全开,注意监控生化系统运行参数(DO、pH、MLSS等),及时调整工艺。
4. 加大生化池上清液、二沉池出水及总出水的抽检频次。
5. 二沉池全部投入使用。
6. 随着生化系统逐渐稳定,DO上升,系统氨氮较低,可考虑减少曝气设备的开启台数及开启频率。
三、污泥膨胀
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值班人员应马上向生产主管汇报,通知化验室立刻采集水样,对水样BOD、COD、MLSS、DO、PH、SV进行测定和进行生物镜检,再根据现场情况初步分析污泥决定采取下列何种措施。污泥膨胀最突出的表现是污泥沉降性能指标SVI大于150%。污水中如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养料,水温高或pH值较低情况下,均易引起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畅则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针对引起膨胀的原因工艺调整如下:
1. 缺氧、水温高等加大曝气量,或降低水温,减轻负荷,或适当降低MLSS值,使需氧量减少等;
2. 污泥负荷率过高,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必要时还要停止进水“闷曝”一段时间;
3. 缺氮、磷等养料,可投加硝化污泥或氮、磷等成分;
4. pH值过低,可投加石灰等调节pH(6-8);
5. 污泥大量流失,可投加5-10mg/L氯化铁,促进凝聚,刺激菌胶团生长,也可投加漂白粉或液氯(按干污泥的0.3%-0.6%投加),抑制丝状繁殖,特别能控制结合水污泥膨胀。此外,投加石棉粉末、硅藻土、粘土等物质也有一定效果。
四、污泥解体
当出现污泥解体现象时,表现现象为: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
工艺应如下调整:
1. 对进水水质进行化验分析,确定是污水中混入有毒物质时,应考虑这是新的工业废水混入的结果,应减少进水水量加大曝气量,尽快使生化系统恢复活性。
2. 调整进水量。
3. 调整回流污泥量控制MLSS。
4. 调整曝气量,控制溶解氧在2.0mg/L左右。
5. 调整排泥量。
五、污泥脱氮效果差
污泥在二沉池呈块状上浮的现象,并不是由于腐败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在曝气池内污泥龄过长,硝化过程进行充分,在沉淀池内产生反硝化,硝酸盐的氧被利用,氮即呈气体脱出附于污泥上,从而比重降低,整块上浮。所谓反硝化是指硝酸盐被反硝化菌还原成氨或氮的作用。反硝化作用一般溶解氧低于0.5mg/L时发生。
试验表明,如果让硝酸盐含量高的混合液静止沉淀,在开始的30-90mm左右污泥可以沉淀得很好,但不久就可以看到,由于反硝化作用所产生的氮气,在泥中形成小气泡,使污泥整块地浮至水面。在做污泥沉降比试验,只检查污泥30mm的沉降性能。
因此,往往会忽视污泥的反硝化作用。这是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中应当注意的现象,为防止这一异常现象的发生,应采取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或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龄和降低溶解氧浓度等措施,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
六、沉淀池异常
6.1 出水带有大量悬浮颗粒
1. 原因
水力负荷冲击或长期超负荷,因短流而减少了停留时间,以至絮体在沉降前即流出出水堰。
2. 解决办法
均匀分配水力负荷;调整进水、出水设施不均匀,减轻冲击负荷影响,有利于克服短流;投加絮凝剂,改善某些难沉淀悬浮物的沉降性能,如胶体或乳化油颗粒的絮凝;调整进入初沉池的剩余污泥的负荷。
6.2 出水堰脏且出水不均
1. 原因
污泥粘附、藻类长在堰上,或浮渣等物体卡在堰口上,导致出水堰脏,甚至某些堰口堵塞导致出水不均。
2. 解决办法
经常清除出水堰口卡住的污物;适当加药消毒阻止污泥、藻类在堰口的生长积累。
6.3 污泥上浮
1. 原因
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有机质腐败。
2. 解决办法
一是保持及时排泥,不使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太长;检查排泥设备故障;清除沉淀池内壁,部件或某些死角的污泥。二是在曝气池末端增加供氧,使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内有足够的溶解氧,保持污泥不处理于反硝化状态。对于反硝化造成的污泥上浮,还可以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降低SRT,控制硝化,以达到控制反硝化的目的。
6.4 浮渣溢流
1. 原因
浮渣去除装置位置不当或去除频次过低,浮渣停留时间长。
2. 解决办法
维修浮渣刮除装置;调整浮渣刮除频率;严格控制浮渣的产生量。
6.5 污泥管道或设备堵塞
1. 原因
二沉池污泥中易沉淀物含量高,而管道或设备口径太小,又不经常工作造成的。
2. 解决办法
设置清通措施;增加污泥设备操作频率;改进污泥管道或设备。
6.6 刮泥机故障
1. 原因
刮泥机因承受过高负荷等原因停止运行。
2. 解决办法
缩短贮泥时间,降低存泥量;检查刮板是否被砖石、工具或松动的零件卡住;及时更换损坏的连环、刮泥板等部件;防止沉淀池表面积冰;调慢刮泥机的转速。
七、生化池泡沫问题
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当发现生化池中产生大量泡沫时。立刻向生产主管汇报,根据现场情况决定采取何种措施消除泡沫。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第一,用自来水或处理后的出水喷洒生化池水面。第二,投加消泡剂,如柴油,煤油。第三,加大回流污泥量,增加生化池中活性污泥的浓度。
八、生物除磷效果差
厌氧区应保持严格厌氧状态,即溶解氧低于0.2mg/L,此时聚磷菌才能进行磷的有效释放,以保证后续处理效果。而好氧区的溶解氧需保持在2.0mg/L以上,聚磷菌才能有效吸磷。因此,当出水出现总磷不达标时(>1 mg/L),则视具体情况可通过调整鼓风机的充氧量和调节回流污泥量使得溶解氧在厌氧区控制低于0.2mg/L,好氧区控制在2 mg/L以上。
D. 污水处理厂内回流泵起什么作用
O池的混合液回流到A池,作用是将O池的硝态氮回流到A池进行反硝化,将硝态氮转内化为氮气,从而容实现脱氮。
回流污泥是由二次沉淀(或沉淀区)分离出来,回流到生物段的活性污泥。
曝气池混合液经二次沉淀池沉淀浓缩下来的污泥中回流至曝气池的那部分污泥。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
(4)污水处理厂的回流控制扩展阅读:
污泥回流是必须的,但是,应该首先明确回流量QR多少,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回流污泥比R。则回流污泥量QR与污水流量(一般为最大时流量)Q的关系为 :QR=RQ
在废水处理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回流设备主要是污泥泵及空气提升系统。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螺旋泵或轴流式污泥泵;小型污水处理厂,采用小型潜污泵或空气提升器。
曝气池按传统活性污泥法和阶段曝气法运行,回流比一般控制在50%左右。若按吸附再生法运转,回流比则掌握在50%~100%。
曝气池按MO法运行,其回流比需达100%~200%,甚至还设内回流。此外,曝气池进水负荷变化,还需调整、控制一定的污泥浓度,所以应根据需要决定开启回流泵台数或调整曝气池进泥管路闸阀的开启度。
E. 污水处理 内回流操作
内回流又称内循环就是将处理后的硝化池中的硝化液回流至反硝化池,以增强反硝化脱内氮效果。
如果想要提高容脱氮率,则可以增大内回流量。但回流比也不能无限制的增大,因为这样做一方面会使运行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反硝化池为缺氧环境,回流的硝化液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氧,回流量过大会使反硝化池难于保持理想的缺氧状态,影响反硝化进程。所以要将进出水的水质水量情况和运行费用综合考虑,确定内回流比。
也就是说循环比的取值与要求达到的处理效果以及反应器类型有关,应当说,适宜的循环比,应通过试验或对运行数据的分析确定。
运行数据确证,循环比在50%以下,脱氮率很低,循环比在200%以下,脱氮率随循环比增高而显著上升。循环比高于200%以后,脱氮率提高就比较缓慢了。一般循环比取值不宜低于200%。对活性污泥系统最高取值600%,而对流化床,为了使载体硫化,要求更高的循环比。
F. 污水处理加大回流有什么作用
1、水量不足时来补充源水量,维持运行。
2、用于降低处理污水的浓度。
3、系统调试或长期停运后,启动时需要调节回流比,逐渐提高负荷。
4、进行反硝化脱氮。
回流比从最小值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所需理论板数起初急剧减少,设备费用亦明显下降,足以补偿能耗费用的增加;但当回流比继续增大时,所需理论板数减少趋势缓慢 ,此时设备费用的减少将不能补偿能耗费用的增加。
(6)污水处理厂的回流控制扩展阅读:
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污水处理成本能耗情况:基本都是高能耗低效率,污水处理加大回流就可以减少能耗。
将污水引往集水池,对集水池末尾一格调节pH,用一级溶气水泵提升到一级压力溶气罐,同时吸入空气和聚凝脱色剂,将在一级压力溶气罐内的一级饱和溶气水骤然释放到一级气浮池形成一级处理水。
一级处理水溢入缓冲池,再在控制pH用二级溶气水泵将一级处理水提升至二级压力溶气罐内,同时吸入空气和聚凝脱色剂,将二级压力溶气罐内的二级饱和溶气水骤然释放到二级气浮池形成二级处理水并自溢至沉淀池沉淀后排放。
G. 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艺的研究
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艺的研究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0.导言
近年来,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城市降雨的减少,使得再生水成为城市的第二供水水源。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收技术就是对污水进行改造升级,使再生水达到地表IV类水质标准,为居民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
1.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1.1以磁技术为核心的污水去除工艺
为减轻清河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提高污水厂的处理效果,污水处理厂采用磁分离水处理技术,实施临时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应急工程。磁分离技术工艺简单,可对原污水中主要污染物COD的去除率可以达族历誉到7O%以上。磁分离技术是利用外加磁加载物的作用增强絮凝以达到高效沉降和过滤的目的,其原理是向污水中投加少量混凝剂、磁种等与污染物絮凝结合成一体,然后通过高效沉淀和磁过滤将水中的污染物去除磁种通过磁鼓分离器,在外加磁场下磁性介质表面产生高梯度磁场,捕集经过它烂返的磁性颗兆段粒。在雨季时期,超水量和上游来水会造成冲击负荷问题,采用磁技术可防止超负荷状况下污水对河道景观的局部污染。
1.2污水处理中脱氮除磷工艺研究
1.2.1A2/O工艺改造和运行参数优化
A2/O是最基本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但传统的A2/O工艺难以同时实现高效的脱氮和除磷,本工艺根据需去除的TN和TP的量及其所需要的碳源确定A2/O工艺三段进水的不同比例。通过规模为150m3/h的试验表明,在预缺氧段、厌氧段、缺氧段的进水比例分别为15%、5O%、35%时,出水TN和TP的均值分别为O.41mg/L和15.3mg/L,能够稳定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
溶解氧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很大影响,对硝化反硝化和除磷的都有影响。在处理工艺中,溶解氧自动控制在工艺设定的参数范围内,可保证硝化的顺利进行,并同时防止对反硝化和除磷造成不利影响。厌氧/缺氧/好氧水力停留时间是污水厂设计的重要参数,根据工艺研究,预缺氧段容积为0.5~1HRT,厌氧段容积为1~1.5HRT.缺氧段容积为3.5~4.5HRT,好氧段容积为6~9HRT,脱氧段容积为0.3-0.5HRT时,可达到最佳的效果。硝化细菌的存在时间较短,要达到较好的硝化效果需要保证足够长的好氧泥龄,通过工艺研究,得出当温度从15℃上升到25℃时,好氧泥龄从9~1O天下降到4.5~9天。同步脱氮除磷系统应适当延长好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或污泥浓度,使系统能够在冬季同时满足硝化和除磷所需的泥龄。
1.2.2碳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工艺研究
当进水中碳源不足时,反硝化反应就不能进行完全,脱氮率就会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脱氮除磷中的碳源竞争,一可利用初沉污泥发酵技术增加碳源的供给量,其二是开发污泥消化液自养生物脱氮等新技术节约碳源的需求量。目前,国内外利用污泥开发碳源的应用上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初沉污泥,将污泥的厌氧消化过程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实现酸化产物的积累。通过试验竖流式和折板式活性初沉池水解初沉污泥改善污水特性的效果,实现了高效生物脱氮除磷。试验结果表明竖流式和折板式活性初沉池出水VFA、SBOD5、SCODcr、SBOD5/SCODcr。值比进水均有增加,表明活性初沉池具有较好的水解酸化效果。通过试验对比2小时、4小时、6小时三个水力停留时间下的水解酸化效果.得出折板式水解酸化池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
1.2.3消化液高效脱氮工艺研究
在两级完全混合式浓缩发酵工艺中,污泥发酵和囿液的分离在两个独立的系统中进行。两级完全混合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系统的高效HRT为32到36小时.SRT为4到7天时,污泥回流比在0.75―1之间。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是实现污泥消化液高效脱氮的基础和前提。在高溶解氧(6~9mg/L)、常温(15-29℃)、长SRT条件下,成功地在缺氧滤床加好氧悬浮填料生物膜连续流工艺中实现了部分亚硝化,并通过综合调控进水ALR、进水碱度/氨氮和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控制进水碱度氨氮这些工艺技术,来实现ANAMMOX工艺的部分亚硝化,和TN的去除。
1.2.4基于进水负荷变化的A2/O工艺过程优化控制
A2/O工艺处理单元较多.而且各单元顺序串联对进水负荷的抗冲击能力较弱,需要建立适应进水负荷动态变化的过程控制模式。溶解氧的开始响应时间和峰值响应时间与系统的实际水力停留时间相同。对水力负荷变化为瞬间响应;而氮磷由于其微生物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其响应时间有一定的滞后。在实际污水厂的控制中,有必要对进水负荷变化进行前馈控制,抑制进水负荷对后续氮、磷以及溶解氧的影响,保证出水水质的稳定。工艺建立了一套A2/O工艺前馈和反馈控制策略,该策略根据水量、COD浓度及氨氮浓度.通过计算系统进水的负荷水平,在线调整工艺运行中的外回流量、内回流比及曝气方式等参数的设置,建立A2/O工艺前馈动态控制系统。
2.高品质再生水工艺技术研究
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改造后可以使二级出水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可使再生水出厂水质达到地表Ⅳ类水水质标准。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选择中应考虑氨氮和总氮的进一步降低并保持稳定,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是工艺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悬浮物、色度和臭味也需在深度处理过程中得到去除以使再生水清澈可观。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可实现有机物降解和硝化反应,将COD和氨氮进一步去除,而反硝化生物滤池通过强化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可将硝酸盐或者亚硝酸盐进一步转化为氮气,进一步降低出水中TN浓度。BAF和DNBF均具有抗冲击能力强,受气候、水量和水质变化影响小和工艺流程简单等优点,为可选择的经济有效的深度处理工艺。砂滤池为给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采用的常规处理工艺,其运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生物滤池和砂滤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二级出水中的色度,但可能难以达到再生水的要求,投加O3不但能够进一步去除色度,而且能够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一般情况下,可选择的再生水工艺组合形式有BAF―DNBF→SF→O3(后置反硝化滤池工艺);DNBF→BAF→SF→O3(前置反硝化滤池工艺)DNBF→SF→O3。
BAF―DNBF→SF→O3组合工艺,在实现DNBF碳源精确控制的条件下.除TN外出水可实现地表四类水要求,出水TN可小于10mg/L。但DNBF碳源投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情况下由于DNBF碳源投加过量可能造成出水COD浓度升高难以满足再生水对COD浓度的要求。
DNBF→BAF→SF→O3组合工艺中,DNBF对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高于90%,BAF对氨氮和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如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等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同时BAF还能够进一步降解DNBF过量投加的外碳源,有利于保证再生水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
DNBF→SF→O3组合工艺出水水质主要受二级出水水质和DNBF处理效果的影响,当二级出水中氨氮浓度已经满足再生水水质要求时.可考虑采用采用该工艺,同时由于DNBF探源投加控制的稳定性对出水中的TN和COD有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对组合工艺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根据上述对各组合工艺的研究,采用DNBF→BAF→SF→O3组合工艺可稳定生产高品质再生水,最终工艺技术方案如下: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全面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就需针对性地研究污水厂脱氮除磷改造和优质再生水生产集成关键技术,从而保证水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H. 污水处理加大回流有什么作用
简单的说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让污泥更好回到生化池里,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降低水中的氨氮,回流大了消化液就可以跟好的进行反硝化
I. 废水处理工艺的回流比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公式:来
R·源Q·Xr = (R·Q + Q)·X
式中:Xr——回流污泥的悬浮固体浓度,mg/L。
R——污泥回流比。
X——混合液污泥浓度,mg/L。
Q——流量
为了实现污泥回流浓度及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的相对稳定和操作管理方便,控制污泥回流的方式有三种:
1、保持回流量恒定。
2、保持剩余污泥排放量恒定。
3、回流比和回流量均随时调整。
(9)污水处理厂的回流控制扩展阅读
一、当回流水质水量变化时,希望能随时调整回流比。污水在活性污泥中一般要停留8h以上,以回流比进行某种调节后,其效果往往不能立即显现,需要在几小时之后才能反应出来。
因此,通过调节回流比,无法适应污水水质水量的随时变化,一般保持回流比恒定。但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通过调整回流比作为应付突发情况是一种有效的应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