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污水处理率是多少
根据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十二五”全国城镇专污水处理及再属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和县城具有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县级市处理率达到70%,县城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7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30%。
此外,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
现在也就是80%左右
❷ 污水处理政策
法律分析:污水处理政策如下:1、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2、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3、水环境敏感地区污水处理基本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4、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30%;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❸ 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
关于太原市污水处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多旱少雨,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 6.6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 243 立方米,仅为全省及全国人均拥有量的 42% 和 7.4%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太原市每天产生的55.5万立方米污水中,有49.6%的污水在未经任何净化处理的情况下,被直接排入汾河;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约 31万立方米污水中,只有约 1 万多立方米达到了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的要求。 污水净化处理工艺落后问题严重威胁到了太原市稀缺的水资源。
近日,为了解太原市污水处理现状,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走访了相关部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太原市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目前,太原市市区范围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6座。其中:杨家堡污水净化厂、河西北中部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北郊污水净化厂和殷家堡污水净化厂,属于太原市市政部门管理,主要处理生活污水。太钢赵庄污水处理厂和太化南堰污水处理厂属于大型企业污水处理厂,太钢赵庄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工业废水,太化南堰污水处理厂,既处理工业废水又处理生活污水。除太钢赵庄污水处理厂外,其余五座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处理能力合计为 41 万立方米 / 日,实际处理能力为 35 万立方米 / 日。其中,市政管理局下属的 4 个污水净化厂,设计处理能力合计为 29.64 万立方米 / 日,服务太原市城区范围。
由于近年来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太原市污水污染源分散复杂,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加。据调查, 2007 年太原市城市污水排放量为 20267.67万立方米,实际处理量为10217.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1281.87万立方米,实际处理量为7095.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后回用量为342.5万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2.9%。可见,目前我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不足,每天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
二、城市污水处理设计标准较低
据了解,全国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从 2002 年开始执行国家新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要求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一级 A 标准。但是,目前太原市市政部门下属的污水净化厂处理水平只有升级改造后的北郊污水净化厂可以达到国家一级 A 标准,杨家堡污水净化厂和河西污水净化厂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而殷家堡污水净化厂因设施严重老化只能达到三级标准,与新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三、城市污水管网老化建设滞后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及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产生污水的领域越来越广,污水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多。由于我市的收集管网老化,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管网、污泥处理等配套设施滞后且布局不合理,使现有管网无法收集到足够的污水。就处理标准最高的北郊污水净化厂而言,设计处理能力为 4 万立方米 / 日,而实际处理能力仅为 1.5 万立方米 / 日。尽管 2007 年我市城市道路进行了大面积改造,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解决。预计2008年在大同路修好后,情况将会有所好转。
四、资金短缺城市污水处理升级困难
据了解,按照国家规定污水净化处理成本要达到每吨水 1.2 元以上才能维持基本运行。而目前,太原市市政管理局下属的 4 个污水净化厂的平均处理成本却是每吨水 0.40 元到 0.5 元左右,其中处理能力排在前两位的杨家堡污水净化厂和河西污水净化厂,处理成本分别为 0.46 元和 0.39 元。 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这几个厂的设备只能勉强维持基本运转。按国家新的污水处理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想解决污水处理的现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使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太原市的污水处理率将有望达到国家新的处理标准。
五、 “十一五”污水处理率将达到 90%
按照国家“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将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代替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做为城市污水处理情况的定量考核指标。 “十一五”期间太原市要实现的重要环保目标之一,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 90% 以上。 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仅有 50.4% 的污水得到净化厂处理。 据从有关部门获悉,2010年前为提高我市污水处理能力,将完成以下三项工程建设。(1)新开工城南污水处理厂,厂区位于南内环高速北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 20 立方万米 / 日,一期工程 10 万立方米 / 日。(2)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工程,在原址建设,建设规模为 7.5 万立方米 / 日,建成后该厂处理能力将达到 15 万立方米 / 日。(3)杨家堡污水净化厂升级改造工程,该工程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全部出水水质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 A 标准。三项工程完工后,对设施严重老化的殷家堡污水净化厂将关闭。届时太原市的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 50.4% 增至 90% 以上,而中水回用率也将由 3.35%增至50% 。
❹ 我国每年污水处理率是多少
我国每年污水处理率为25左右。
污水处理就是采用各种技术瞎历和手段,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水得到净化。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集处理,三级处理有时又称深度处理。
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污染誉山物是多种多样的,往往需要采用几种处理方法的结合,才能去除不同性质的污染物或污泥,实现净化的目的。我国每年污水处理率为25左右,有大量的污水需要处理,因为我国有很多工业园区在进行工作,导致污水比较多。
污水处理流磨虚搜程
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悬浮状态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方法,可分为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和筛滤截留法等。属于重力分离法的处理单元有沉淀、上浮(气浮)等,相应使用的处理设备是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气浮池及其附属装置等。
离心分离法本身就是一种处理单元,使用的处理装置有离心分离机和水旋分离器等。筛滤截留法有栅筛截留和过滤两种处理单元,前者使用的处理设备是格栅、筛网,而后者使用的是砂滤池和微孔滤机等。
❺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是什么意思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量除以根据供水量系数法计算或实得城镇污水产生总量即为城镇污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一般是用来衡量是否收集完善的一个指标。
❻ 我国每年污水处理率为( )
我国每年污水处理率空派为(25%左右)。
污水处理率指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污水处理率=污族亏枯水处理量÷污水排放总量×100%。截至2013年底,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9.21%。
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有条件的村庄,应联村或单村建设污水处理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雨污分流时,将污兆洞水输送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2、雨污合流时,将合流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在污水处理站前,宜设置截流井,排除雨季的合流污水。
3、污水处理站可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或稳定塘等生化处理技术,也可根据当地条件,采用其他有工程实例或成熟经验的处理技术。
❼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率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逐年增长,城市污水处理率由93.44%提升至97.53%,县城污水处理率由87.38%提升至95.05%,目前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增长缓慢,从52.64%增长至60.98%,且差距较为明显。
❽ 我国每年污水处理率是百分几
目前,水污染在中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而日益膨胀的城镇每天产生的大量生产生活污水也成了水污染的元凶之一。污水处理,这一人类自身能够采取的应对补救措施也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镇污水处理现状不容乐观
“2004年,全国661座城市有污水处理厂708座,处理能力4912万m3/d,全年城市污水处理量162.8亿m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45.7%;全国的1636个县城有117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73万m3/d,污水处理率只有11.2%。” 近日,在2006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社会事业部城建环保处副处长于晓东指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我们对1995年和2004年的745个国控断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Ⅰ类到Ⅲ类水质从1995年的27.4%增加到了2004年的37.7%,同时劣Ⅴ类水质下降到了28.2%。虽然水环境整体情况还不是很乐观,但它已经开始从一个不好的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在近十年GDP增长迅速、环境承载量巨大的情况下,我们的水环境发生转变,说明我国’十五’对污水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还是非常正确的。”于晓东介绍,从1998年以来,各地就加大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的投入力度,至2005年国家共投入国债资金600亿元,带动其他资金1500亿元。
通过对1990年~2004年我国的用水量分析,于晓东发现用水量在1994年达到最高点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我国这几年经济整体增长非常快,但是用水量并没有一起增长,说明我国经济在向节约型转变。
“2004年,全国城市污水管道长度是7.8万千米。单位污水排放量的平均长度为8.1km/(万m3/d),但是低的省份可能连1km/(万m3/d)都不到,各个城市相差非常大,大部分城市的污水管网建设整体处于明显不足和滞后状态。”于晓东指出,我国城镇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偏大、负荷率普遍较低是目前污水处理设施的主要问题。
而除了投资不足之外,于晓东认为,影响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不科学,建设归建设,规划放在规划一边,双方根本没有衔接。部分污水处理厂建设时未充分调查并合理预测污水量,没有充分考虑到工业企业、城市建设布局调整或水价提高等原因导致规划范围内的用水量下降等因素,造成设施建设脱离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贪大求洋”,设计规模偏大。加之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污水再生利用激励机制,再生水管线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资金不足、设计建设缺陷、执行标准逐步趋严等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不达标或不能同时达标的问题。
“收费不到位,相关运行机制尚未完善也是大的问题。”于晓东介绍,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有475个城市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还有186个城市没有开征污水处理费,已经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普遍存在收费标准低、征缴率低的问题。同时,政府和污水处理企业之间的职责分工仍然不明确,部门协调与征地、收费、运行等方面相应配套机制不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进展比较缓慢,“这造成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现在总量很大,但是效率不高的局面”。
“十一五”污水处理:严格对接重点流域保护
“当前工作要优先建设配套管网,保障污水处理率,加快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十一五’末要保证达到1亿m3/d的能力,到’十二五’希望再增长三千万的规模。”于晓东说。
据悉,2004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了5185万m3/d,如果加上各省市自治区目前在建规模,“十一五”初期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可望达到近9000万m3/d。
“对新增能力要进行一个总体布局的分析,布局总体效果要与污染贡献和水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相吻合,达到治理效果最优。”于晓东建议,目前,尚未建成污水处理厂的297个城市,尤其是地级以上城市,应优先启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考虑水源保护区、沿江与河流上游城镇、国家重点保护区和风景区;重点流域区域及大江大河沿岸城市应严加要求,达到较高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程度;饮用水水源地周围及影响区的城市和县镇,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从严确定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程度;重点国家级保护区、风景区和自然遗产等,城镇污水处理率尽可能满足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他非重点领域、区域,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城镇污水处理率。
“城镇污水处理要与国家几个重点流域的保护规划严格对接,到2010年,南水北调东线、三峡库区及上游影响区、21世纪首都水资源影响区、滇池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达到75%,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达到70%,黄河流域、珠江流域、长江中游达到60%。”
于晓东说,“十一五”期间要完成以上规划目标,新增投资将比“十五”期间更大,投资额度排序为:管网、新增污水能力、污泥处理处置、旧厂升级改造、再生水。同时保障措施必须跟上,如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组织技术开发、示范,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行有利于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水价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完善法律法规,规范项目建设,加强运营和市场监管等。
“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0%以上,其中省会以上城市达到80%以上,地级市达到60%,县级市达到50%,县城达到30%,北方地区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以上。到’十一五’末,全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亿m3/d左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处理量达到300亿m3/年左右,预计污染物每年削减量为COD600万吨以上。”最后,于晓东用这一连串数字描绘出五年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的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