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处理厂,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净水的工厂。
净水被我们广泛用于:生活饮用、化工、医疗、养殖、种植、食品、饮料等。
净水处理厂是指以市政自来水或其他集中式供水为水源,经过进一步处理,旨在改善饮用水水质,去除水中某种有害物质为目的的饮用水水质。
经过进一步处理,旨在改善饮水水质,增加某种对人体有益成分;采用反渗透技术净水,旨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获得纯水。
污水处理厂,是强化处理从污染源排出、含污染物总量或浓度较高,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或不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污(废)水,从而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功能的场所。
一般分为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和各污染源分散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城市管道。
有时为了回收循环利用废水资源,需要提高处理后出水水质时则需建设污水回用或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流程是由各种常用的或特殊的水处理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包括各种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费用最省。
从处理深度上,污水处理厂分别采取一级、二级、三级或深度处理。
污水处理厂由各种污水处理的构筑物、附属建筑物、管道、道路、绿化、管道综合、厂区给排水、污泥处置及处理系统管理自动化等构成。
Ⅱ 污水处理工和水处理工有什么区别
水处理包含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是水处理的一部分~
水处理除了污水外还要循环冷却水、锅炉水、纯水等设备也需要操作人员~
Ⅲ 水处理的概念
水处理设备英文:water treatment
简单讲,“水处理”就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的过程。是为了适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以及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的过程。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因此,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应用。
水处理包括: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处理两种,有些地方还把污水处理再分为两种,即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两种。经常用到的水处理药剂有: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碱式氯化铝,聚丙烯酰胺,活性炭及各种滤料等。
水处理的效果可以通过水质标准衡量。
为达到成品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或可排放废水)的水质要求而对原料水(原水)的加工过程。
加工原水为生活或工业的用水时,称为给水处理;
加工废水时,则称废水处理。废水处理的目的是为废水的排放(排入水体或土地)或再次使用(见废水处置、废水再用)。
在循环用水系统以及水的再生处理中,原水是废水,成品水是用水,加工过程兼具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性质。水处理还包括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泥的处理及最终处置(见污泥处理和处置),有时还有废气的处理和排放问题。水的处理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种方式:①最常用的是通过去除原水中部分或全部杂质来获得所需要的水质;②通过在原水中添加新的成分,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后来获得所需要的水质;③对原水的加工不涉及去除杂质或添加新成分的问题。
水中杂质和处理方法 水中杂质包括挟带的粗大物质、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粗大的物质如河中漂浮的水草、垃圾、大型水生物、废水中的砂砾以及大块污物等。给水工程中,粗大杂质由取水构筑物的设施去除,不列入水处理的范围。
废水处理中,去除粗大的杂质一般属于水的预处理部分。悬浮物和胶体包括泥沙、藻类、细菌、病毒以及水中原有的和在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溶解物质等。溶解物有无机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气体。去除水中杂质的处理方法很多,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可以大致按杂质的粒度来划分(图1)。由于原水所含的杂质和成品水可允许的杂质在种类和浓度上差别很大,水处理过程差别也很大。
就生活用水(或城镇公共给水)而论,取自高质量水源(井水或防护良好的给水专用水库)的原水,只需消毒即为成品水;取自一般河流或湖泊的原水,先要去除泥沙等致浊杂质,然后消毒;污染较严重的原水,还需去除有机物等污染物;含有铁、锰的原水(例如某些井水),需要去除铁、锰。生活用水可以满足一般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但工业用水有时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如进行软化、除盐等。
当废水的排放或再用的水质要求较低时,只需用筛除和沉淀等方法去除粗大杂质和悬浮物(常称一级处理);当要求去除有机物时,一般在一级处理后采用生物处理法(常称二级处理)和消毒;对经过生物处理后的废水,所进行的处理过程统称三级处理或深度处理,如当废水排入的水体需要防止富营养化所进行的去除氮、磷过程即属于三级处理(见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法)。当废水作为水源时,成品水水质要求以及相应的加工流程随其用途而定。理论上,现代的水处理技术,可以从任何劣质水制取任何高质量的成品水。 采用合理的水处理工艺,配合水的深度处理,处理水可达到GB5084-1992、CECS61-94中水回收用水标准等,可以长时间循环使用,节约大量水资源。
水处理(water treatment )对水源水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
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有生物化学法,如活化污泥法(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生物结层法(Fixed Biofilm Processes),混合生物法(Combined Biological Processes)等;物理化学法,如粒质过滤法(Granular Media Filtration),活化炭吸附法(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化学沉淀法(Chemical Precipitation),膜滤/析法(Membrane Processes)等;自然处理法,如稳定塘法(Stabilization Ponds),氧化沟法 (Aerated or Facultative Lagoons),人工湿地法(Constructed Wetlands),化学色可赛思树脂处理法.纳滤膜分离原理
纳滤膜又称为超低压反渗透膜,日本学者大谷敏郎曾对纳滤膜的分离原理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1.50mPa,截留分子量200~1000,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纳滤膜分离技术已经从反渗透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超滤和反渗透技术之间的独立的分离技术,己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超纯水制造、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成为水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纳滤技术原理
溶解、扩散原理:渗透物溶解在膜中,并沿着它的推动力梯度扩散传递,在纳滤膜的表面形成物相之间的化学平衡,传递的形式是:能量=浓度o淌度o推动力,使得一种物质通过膜的时候必须克服渗透压力。
电效应:纳滤膜与电解质离子间形成静电作用,电解质盐离子的电荷强度不同,造成膜对离子的截留率有差异,在含有不同价态离子的多元体系中,由于道南(DONNAN)效应,使得膜对不同离子的选择性不一样,不同的离子通过膜的比例也不相同。
纳滤过程之所以具有离子选择性,是由于在纳滤膜上或者膜中有负的带电基团,它们通过静电互相作用,阻碍多价离子的渗透。纳滤膜可能的荷电密度为0.5~2meq/g。
纳滤膜的分离原理
纳滤膜介于RO与UF膜之间,对NaCL的脱除率在90%以下,反渗透膜几乎对所有的溶质都有很高的脱除率,但纳滤膜只对特定的溶质具有高脱除率;
纳滤膜主要去除直径为1个纳米(nm)左右的溶质粒子,截留分子量为100~1000,在饮用水领域主要用于脱除三卤甲烷中间体、异味、色度、农药、合成洗涤剂,可溶性有机物,Ca、Mg等硬度成分及蒸发残留物质。
Ⅳ 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到哪里去
污水和自然水源一样,都可以作为水源使用。但由于水的使用用途不同,对水回中的杂质的种类浓答度要求不同,处理要求也不相同。水的处理可以分为两块,给水和排水,二者统称为水处理。其中污水的处理一般划归至排水,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可以划归为给水处理,二者的界限为针对使用水源的单位的水的流向。污水处理有1 :地面冲洗;2:绿化浇花;3:厕所冲洗;4:车辆冲洗;5:景观补水;6:消防用水;7:地下水补水;8:农田灌溉;9:生产回用;10:锅炉/空调冷凝水;11其它杂用。其中部分高危废水不允许回用或限制回用,如传染病医院废水,含毒性物质废水(如含氰化物等危险毒性物质的电镀废水,部分化工废水等可以处理后回用生产,但不得回用于绿化;冲厕;灌溉等生活杂用。)
Ⅳ 我想知道水处理是怎么回事
鄙人是学水处理的,对这方面了解颇深。
一般来讲,水处理分为给水处理与污水处理,
一般说的水处理是指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一般分为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
其中,
生活污水生化性质较为稳定,可生化性也较好,处理较为简单,
各个地方一般都有规范与标准,没有规范的借鉴相邻或相似地区的亦可;
工业废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波动较大,处理较为复杂,
且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特征,一般需要进行实验来测定水质情况,
而后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水处理的处理水究竟要达到何种程度,去处如何?
这点值得深思。
一般的,经过处理的水的去处主要分为直接排放或者回用。
对于直接排放的水,该地区一般水量较为充足;
对于回用的水,则该地区一般较为缺水,或者水量充足但是经济条件好较为发达的地区。
回用的水,一般的处理程度较深,
直接排放的水一般只进行到二级处理即可达标,
回用的水,则一般进行到三级处理,
即在二级处理后加上深度处理。
回用的水一般不用于生活饮水,
而是用于市政用水的较多,比如冲厕、路面洒水、城市绿化用水、洗车或者建筑用水等等。
水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简单来讲,一般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或者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或者好氧处理、兼氧处理、厌氧处理。
这三种分法较为常见。
一般的,关键技术有,
格栅除渣、破碎、沉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氧化、还原、曝气、中和、电解、气浮、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扩散渗析、微滤、超滤、纳滤、离心分离、吹脱、萃取、升华、溶解、脱盐、湿地、浓缩、稀释、脱水、消化、干燥、焚烧、堆肥、填海、建筑。。。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比如高级氧化、超临界等等,
尚未一一列举,此略。
其中污泥的处理亦包含其中。
现在,以及以后较为盛行的方法是生物处理方法。
节省化学原料,处理效果较好,但是动力消耗多,控制较为困难。
其一般分为好氧处理、兼氧处理、厌氧处理,
又分为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
简言之,就是利用微生物体(现实生活中中表现为污泥)处理水中污染物,使之达标。
具体较为复杂,一言难尽,在此不再赘述。
推荐相关课本如下:
《给水排水工程》严煦世、张自杰等编,上、下册,共三本;
或《水质工程学》李圭白等编,全册,共一本。
可了解较深。
飘过,
不足之处,望哥们批评海涵。。。
Ⅵ 水处理和给排水怎么区分
水处理和给排水的区分:
水处理工程属于排水工程的一部分。水处理课内程隶属于环境工程。目前大多数容工科大学都设有环境工程专业。前些年环境工程属于给排水专业的一个分支。排水工程包括:
1)生活排水:包括生活污水(粪便污水),生活废水(洗涤)的排放。
2.)建筑物雨水
3)建筑物外的小区排水。
水处理工程是指把经过水处理使污水达到相应排放标准的排水。
Ⅶ 你认为水处理是什么
水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水处理设备将被污染的工业废水或河水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水处理(包括给水处理、污废水及雨水处理等)是指水经人为或自然现象,而改变其内容物成份变化的过程。人工的水处理可分为将自然界的水处理之后为人类使用,和将人使用过后的废水加以处理后排入大自然中。处理的方式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在循环用水系统以及水的再生处理中,原水是废水,成品水是用水,加工过程兼具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性质。水处理还包括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污泥的处理及最终处置,有时还有废气的处理和排放问题。水的处理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种方式:①最常用的是通过去除原水中部分或全部杂质来获得所需要的水质;②通过在原水中添加新的成分来获得所需要的水质;③对原水的加工不涉及去除杂质或添加新成分的问题。
水中杂质和处理方法,水中杂质包括挟带的粗大物质、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粗大的物质如河中漂浮的水草、垃圾、大型水生物、废水中的砂砾以及大块污物等。给水工程中,粗大杂质由取水构筑物的设施去除,不列入水处理的范围。废水处理中,去除粗大的杂质一般属于水的预处理部分。悬浮物和胶体包括泥沙、藻类、细菌、病毒以及水中原有的和在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溶解物质等。溶解物有无机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气体。去除水中杂质的处理方法很多,主要方法的适用范围可以大致按杂质的粒度来划分。由于原水所含的杂质和成品水可允许的杂质在种类和浓度上差别很大,水处理过程差别也很大。
Ⅷ 废水处理与给水处理有什么本质区别
废水处理是将被污染的废水通过处理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能够达到允许的、环境体系许可的浓度之后排放,通常是达到国标或地方标准。
给水处理一般指对使用水进行净化,使其能够达到使用要求。
Ⅸ 给水处理构筑物和污水处理构筑物的区别是
功能方面:给水相对简单,主要去除SS、细菌等;污水要复杂,如要去除COD、SS、氨氮、总氮、总磷等。
防护方面:给水构筑物要注意防雨水、防冲洗走道板水污染池内水;污水相对要求不严,只是今年要求加盖除臭。
保养方面:给水受进水腐蚀程度小,水中氯化物、盐度很少,污水水中氯化物、盐类、工业类水有毒成分都对构筑物造成腐蚀,保养及防护等级要高。
(9)给水处理与污水处理的界限扩展阅读:
给水处理的水源
国内大部分水厂多采用地面水源,分别取自江河、湖泊和水库。按照原水水质条件和水处理要求的不同,地面水源大致有以下5类:
1、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地面水。
水体符合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体的水质指标,且浊度和水温均属正常范围,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浊度和达到微生物学卫生指标。
2、微污染的地面水。
水体受环境污染,某些指标已超过《地面水体环境质量标准》中III类水体的规定。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近年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在工业发达和城市化集中地区尤为严重,主要污染物指标为氨氮、高锰酸钾耗氧量、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等。
3、高浊度地面水。
黄河以及长江上游河段,洪水期大量泥砂流入水体,形成高含砂量的原水。黄河中游及其支流的最高含砂量可达1000kg/m3以上。长江上游嘉陵江最高含砂量也达252kg/m。黄河与长江的高浊度水有较大差别。
黄河的高浊度水一般指沉淀过程中出现浑液面的河水,长江高浊度水则指洪水期经常出现(20~30d)浊度大于1000NTU,且数次出现5000NTU以上的浑水。
4、低温低浊地面水。
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一年内低温延续时间长,且原水浊度又较低,给水处理带来困难,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才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低温低浊水一般是指冬季水温在0~4℃,浊度低于30NTU的地面水。
5、高含藻地面水。
高含藻地面水主要出现在湖泊和水库。由于受污染水排放和农业施肥等影响,我国不少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氮、磷的含量高,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在富营养化湖泊水中,藻的数量一般为每升几十万到每升几千万个,给常规处理工艺带来困难。
针对上述不同水源的特点,广大给水工作者进行了不同水源水处理工艺的科学研究,并不断实践、充实和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给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