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智慧水务的智慧水务的应用
污水处理行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中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对城镇污水处理提出更高要求,并明确要求县级镇、尤其是重点镇必须建立污水处理厂,市场上产生许多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水务集团公司,有些集团公司拥有全国各地上百家的污水处理项目。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建成运营对国内污水运营管理能力和相关资源提出挑战,而其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又对集团公司管理手段提出更高要求。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城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为污水运营企业安全管理、生产运行、水质化验、设备管理、日常办公等关键业务提供统一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对企业实时生产数据、视频监控数据、工艺设计、日常管理等相关数据进行集中管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为不同层面的生产运行管理者提供即时、丰富的生产运行信息,为辅助分析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规范管理、节能降耗、减员增效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从而形成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武汉市污水处理综合运营管理平台,依托云计算技术构建、利用互联网将各种广域异构计算资源整合,以形成一个抽象的、虚拟的和可动态扩展的计算资源池,再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按需提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等服务。系统可以对污水处理企业的进、产、排三个主要环节进行监控,将下属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水量、水位、水质、电耗、药耗、设备状态等信息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处理,建立各个环节的相互规约模型,分析生产环节水、电、药的消耗与处理水排水、生产、排放之间的隐含关系找出污水处理厂的优化生产过程管理方案,实现对污水处理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与精细化管理,达到规范管理、节能降耗、减员增效的目的。 智慧城市的提出各大城市纷纷响应,成都也不例外。智慧成都的核心建设点之一就是建设智慧水务,利用水务物联网技术更加高效的管理城市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活的源泉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监管和治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困扰,水质监控不及时、水灾预警不及时更是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而智慧水务的发展则能非常及时、准确的解决问题。
假设一个地方下了一场暴雨,当地的水务、防汛部门往往会手忙脚乱。倘若有一个覆盖全域的水务物联网,在区域中心的监控指挥室里,就可以把各种情况、数据看得一清二楚,那该多好?
别以为这样的场景还只是想像。我市新津县已经在全省率先做到了。
据悉,围绕水务三大任务(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治理),新津县在全省第一个探索建立了“水务物联网”系统,截止目前已投资518万元完成一期8个监测站点建设,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系统化管理,初步形成了新津县智能化水务信息系统。今年内,该县还将尽快启动新津县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二期工程项目,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形成集水质监测、防洪抗旱和城市管理的综合指挥平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
实时监控 数据15分钟自动刷新
美丽的南河边,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着一个不起眼的铁箱子。打开箱门,DO(溶解氧)、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仪表盘上,各种数据映入眼帘。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目前最先进的自动监测仪了。
笔者看到,监测仪一头有一根管道连接到河流中,依靠信息传感器和自动监测设备,便可实现数据自动、快速生成。“这里面涵盖了河水水量、水流速度、水温以及8个水质指标,以前要掌握这些数据,我们起码要分几拨人,用一两天才能完成,2012年依靠自动监测仪,15分钟就会刷新一次,最新、最全的即时数据都能即时掌握”,工作人员表示。
打开物联网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软件,金马河、西河、南河、杨柳河、羊马河等流过新津的5条主要河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29个监测点。再进一步点开监测点的图标,横断面水位、流量、流速、压力、水质等实时数据一应俱全,安装在河流上的红外摄像头更是让各监测点现场的水位、水流情况变得一目了然。在监控人员的演示中,镜头跟随鼠标不断转动,观者得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监测点的详细情况。
据介绍,通过水务物联网系统和数据分析处理软件,新津县在饮水安全监测、水文监测及预警、污水处理排放、地下水监测、防汛抗旱、山洪灾害监测及预警、水资源信息等多方面实现了平台整合。负责系统技术支持的四川炜麒信息科技公司总经理曾庆华说,就运用物联网技术而言,这套系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下一步会在全市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并力争将这一产业市场扩大到全国范围。 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和带动水务现代化、提升水务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局在水利部、省水利厅以及深圳市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按照服务“低碳水务、安全水务、民生水务、效益水务”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筹谋划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了我市水务信息化建设的跨跃式发展。
在信息采集方面,已建成雨量站63个,水文站32个;建成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站点99个,可监控全市主要供水主干管的PH值、压力、浊度及总氯,建成10座污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站点23个,整合政府投资和社会BOT模式新建的8座污水处理厂、1个再生水厂的17个水质在线监测站数据,将全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数据(COD、氨氮、HP、总磷等)纳入统一监管;建成视频监视点118个,并通过共享市交通部门的视频资源,可对全市中型水库、重点海堤、特区内主要河道和城区易涝易浸点进行实时监控。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局早已通过省水利专网、市政务内外网形成了连通省、市、区,包括省水利厅、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气象局、各区水务局和三防办及大部分局属单位的网络系统,并在2012年重点加强与局属单位的网络互联及省水利政务外网的拓展工作。2012年已完成市大鹏水源工程管理处、市北部水源工程管理处、市西丽水库管理处等7家局属事业单位的内网接入工作,正在开展将各区三防部门接入省水利专网的建设工作。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我局已建成了水雨情、水资源、气象、基础工情、供水水质、污水水质、水土保持、政务信息和视频资源为一体的水务基础数据库,实现水务数据资源“一数据一源”;建成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对内完成与局属单位间的水雨情数据、水质数据和视频资源的共享与交换;对外实现了市气象局的雨情数据交换,与省水利厅、市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资源的共享,并利用深圳市统一建设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市监察局、市行政服务大厅、市府办公厅间的行政审批、信息公开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⑵ 求关于水务局污水处理的演讲稿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据统计地球表面的水储量大约有140亿亿立方米,但淡水资源只有3.5亿亿立方米,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仅有0.3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由于分布不平衡,生活浪费,全世界60%的地区供水不足,严重缺乏用水,情况严峻。
各种有害的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以及各种废弃放射性物质……,被人为地排入水中,并超出了水本身的进化能力,于是就发生了水污染。大量的污水物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继而使湖泊和海湾污染,就连地下水也难逃厄运。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各种工业废水、农药等有毒物质排入水中,可使饮水人中毒。重金属污染的水进入人体,会使人慢性中毒等等。
因而,我们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使用无磷的洗衣粉……。我们要大力宣传水资源的保护知识,看见破坏水资源的行为,要向有关部门举报。
保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任重道远
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体系。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尤其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5%以上。水污染严重,全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有关专家指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人口增长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从经济增长看,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到本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可能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将更加尖锐。从粮食生产看,我国北方产粮区水资源条件并不富余,2050年前国家需要增加1.4亿吨粮食的要求,将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开源节流和保护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水资源善也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地广水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是该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有效保护是实施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据了解,国家将在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采取实际步骤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在计划上,改变以往单纯的工程计划方式,将节水、水资源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和发展。在体制上,切实加强流域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城市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订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价、水资源费等经济杠杆,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在法治上,坚决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管理水资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学的科研模式,不仅要加强水利基础科学,而且要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别是枢组工程问题,而且要紧紧围绕我国水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各种治理措施的相互关系,科学配置,促进水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⑶ 有关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水也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全世界都为洁净水危机的面临而惧怕,尽管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但仍然属于严重的缺水国之一。我市和其他各地一样,许多原来清澈见底的小河,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臭气熏天的臭水沟。为弄清其原因,减少水污染对人们的危害,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利用暑假期间对我市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了观察、讨论,并想出办法,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探究目的: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文化部门、环保部门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珍惜人们的宝贵生命之源——水。
调查过程:
根据暑假前老师的安排,我们两人利用暑假期间,进厂入村,进村入户,访问住在河边的村民,查阅有关资料,听取别人的介绍,把照片拍摄下来,对我市部分地区的水污染进行实地调查、讨论。
综合集中,形成了该调查报告。
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
我们首先来到我市地质队附近的那条小河,据当地的老人说,这条小河原先可美了,河水清澈见底,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三五成群的小孩子在河里嬉戏、打闹。岸边杨柳依依,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为小河增添了许多生趣,幽静极了!那时侯的小河是居民的骄傲。可现在呢?它被污染的不成样子了,变成了一条黑乎乎,臭烘烘,人见人厌的臭水沟了。我失去了自己以前美丽的外貌,被人们强迫地换上了一副丑陋的外表。河边垃圾成堆,而且臭气熏天,鱼儿在河里奄奄一息,`再也无法生存了,两岸的杨柳早已枯死,路上的行人望而生畏,居民们连水都不能喝了,由于这气味的刺激以及水质的恶化,许多居民常常生病,而且都已经搬家了。
河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① 据我们调查所知,工业废水、生活废弃物不经过专业的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会污染水资源……受污染的水如果不经过处理的话,一般是不能作为饮用水的。
② 人们往往为了图省事,把垃圾随手的扔在了清澈的小河里,使水变脏、变臭,成为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严重的污染了周围的环境、空气,造成了三项损失。
③ 有些人经常随便地把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杯,还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随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只要有风刮起,塑料制品就四处乱飞,刮到水里、树枝上,往往就动不了了,日积月累,里面的污染物就会渗透到深水里。水就会污染,也会造成白色污染。
④ 有些卖蔬菜的小摊,买完蔬菜后,剩下了一些坏的蔬菜,往往扔在一边,就不再管了,有些住在河边的家庭,经常也把一些坏了的菜扔到了水里,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臭菜腐烂了,就严重的污染了水资源,从而使小河变成了臭气冲天的臭水沟。
⑤ 大部分船只排放的油污、废水,把鱼儿们都毒死了。有些要使用水的工厂,用完水后,又把脏水再排回到河里,快速的污染了水资源,还有一些工厂把颜料排到了河里,更严重的污染了水资源。真可恨!
⑥ 有一些隐蔽的池塘都被污染了,池塘里的水都成了可口可乐的颜色了。池塘边堆了数都数不清的垃圾、臭菜,不远处,还有工厂正在排放污水,这是多么的可怕呀!
调查后的疑问:
本调查结束后,我们产生了许多的疑问:
1. 人们为什么不珍惜小河的美丽呢?
2. 当地的工厂为什么不对污水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呢?
3. 人们为什么要把小河给污染了呢?
解开谜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又走访了几位居民和考察专家。原来在水污染刚开始时,就有当地居民找过有关部门反映,要求解决水污染问题。有关部门也想解决关于水污染的问题,但是一套现代化的有效污水处理程序,价钱是非常昂贵的,并且要在好几年之后才能见经济成效。所以谁也不愿意花这冤枉钱,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当地有些居民在气愤之余,也加入到对河水污染的队伍中去,把垃圾不时的抛入了小河中。致使潺潺流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变成了漂着果皮,废纸等垃圾的臭水沟。
得出的结论:
调查工作结束后,我们便在一起讨论并分析总结我市河水污染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的:
1. 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乱扔垃圾。
2. 工业生产中排出了大量的油污,废水和废渣。
3. 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牧业的排水等等。而所有污染中,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废水的污染尤为严重。通过查阅资料,听取别人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钢铁厂等排出的生产废水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和氰化物。人们在洗澡,洗衣服、洗菜时,要用洗涤剂,含有洗涤剂的水流入下水道,而后进入河流,这些生活污水虽然无毒,但水中无机盐类、病原生物等等增多,也会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
我们的建议:
1. 我们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水。
2. 建议每个公民自觉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 工厂里排出的脏水,要经过回收处理,直到不污染任何东西,才可以排出。
4. 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管理和执行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要经过治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5. 从今以后,要宣传“只有一个地球”,呼吁所有的人们、工厂,不要再制造污染了,要保护好我们美好的地球
6. 建议我市化工厂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废水、废渣的治理效果,实行达标排放,保证厂区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
7.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千万注意不要再污染其它水域了,更不要污染地下水了。
我们要尽快让地球母亲恢复它以前美丽的样子吧!
⑷ 200分跪求一篇关于湘江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南省水利厅水政处提供的一份湘江污染状况示意图上,蜿蜒的湘江被标成深浅不同的两种颜色。从中游的衡阳以下,湘江颜色由绿转红,渐至褐色,污染渐重。曾担任过11年省环保局局长的傅玉辉感慨地说:“湘江污染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据了解,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大肠菌群、非离子氮、石油类、溶解氧、总砷、总汞等,其中以矿物污染和化学污染最为严重。湖南省政府参事、老水利专家聂芳容说,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即使在枯水期湘江也从未出现过四类以下的水质,而现在丰水期的七八月份四类以下的水质也常有出现。湖南省水质监测中心对湘江43个河段进行一次监测中,只有11个河段水质在三类标准以内,达标率仅为25.6%。32个河段水质为4类,属已污染水体,其中湘江干流有2个河段水质为五类,已根本无法饮用。
不久前,记者随湖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三湘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从湘江上游永州市一直溯源至湘江发源地之一广西兴安县。这是整个湘江流域中保护得最好的一段,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以上。
然而,在茂密的森林和清清江水之下也隐藏着湘江保护的隐忧。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的想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认为,源头地区的绿色湘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的,但恰恰由于经济落后,这些地区对“母亲河”的潜在索求没有释放出来。由于目前国家无力对源头地区进行合理的补偿,导致源头地区与中下游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也造成了源头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失衡。如果这种不平衡继续扩大,难保上游和源头地区不会再走中下游的老路。
另一种现实的担忧是源头区的小水电站开发热。据了解,仅湘江一级支流潇水源头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已建和在建、报建的小水电站多达180多个。从江华县城溯潇水而上至湘粤交界的码市镇,一路上随处可见在建的小水电站。这些电站最近的相距不到两公里。记者看到,建有电站的河段水位被人为地一再抬高。据当地干部介绍,由于小水电开发成本低、见效快,开发小水电在当地已成为一股热潮,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也纷纷入股办电。据随行水利专家介绍,小水电的开发固然有诸多益处,但如果开发过多过密,不仅会对两岸防洪、交通等造成不便,而且还会形成废渣污染。由于过度开发违背了河流的自然规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是不可挽回的。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小水电开发热波及区域,许多地方提出了“以水发电、以电兴工”等口号,大力发展冶炼、轧钢等高能耗企业,而这些企业很有可能给湘江造成新的污染。
尽管近年来湖南省和湘江沿岸各城市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湘江水质恶化的趋势却没有明显改观。
湘江污染难以根治,首先源于沿岸城市的地方保护主义。上游肆意污染,下游叫苦不迭在湘江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如湘江长沙段的水质,在经过多层净化处理后仍只能“勉强符合饮用标准”。长沙水质恶化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上游的株洲、湘潭治污不力。今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就查处了这样一起恶性事件:特大型国有企业株洲化工集团公司一个下属企业竟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处理站停止运行,将高浓度酸性废水直接排入湘江。
相对城市而言,环保意识的缺乏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处偏远的地区尤甚。自1931年发现锡矿后,潇水支流泡水河沿岸11万群众就饱受污染之苦。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这里非法小锡矿蜂拥而起,泡水河水因矿渣排放变成了一条“红河”,河水铅、砷含量分别超出国家标准180多倍和60多倍,上游近36公里河道水生生物绝迹,连下河戏水的鸭子都未能幸免。离污染源最近的老屋田自然村,100多人中竟有35人因污染而致残。由于缺乏环保意识,泡水河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深受其害,但当地一些群众仍将采锡作为“致富手段”。直到2000年,在政府强行关闭了上游锡矿后,泡水河水质才逐渐恢复正常。
市场机制的缺位也严重影响了湘江治理污染的进程。近几年来。每年排入湘江的污水多达30多亿吨,其中大部分为城市排污。为了根治污染,株洲、长沙、衡阳等地都投入巨资建起了污水处理厂,但目前这些污水处理厂都处于一种停停开开的状况,能保证长期运行的几乎没有一个。污水厂闲置的原因是经费不足。据了解,目前每处理一吨污水需要0.5元左右的成本,而污水处理厂所能收到的污水处理费却只有每吨0.2元。这种状况使得“谁污染、谁治理”变成了一句空话。傅玉辉等专家认为,有必要用市场手段提高用水单位和个人的污水处理费标准。如果不确立一种“人人有责”的治污机制,不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那么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意识就无法真正深入人心。
⑸ 菏泽市水利局的大事件
治淮60年来,菏泽市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挖治理河道,加强涝洼地治理,初步建成防汛排涝、抗旱灌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为保障全市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时,菏泽地区水系紊乱,排水能力极弱,内涝灾害频繁。在1952年郓城县十二连洼试办沟洫畦田工程取得较好效果后,相继在全市范围内兴修沟洫畦田,以拦截径流、分割雨水、就地入渗、减少洼地积水。这项工程的兴办,在一般雨型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治涝作用,但是这项工程治涝标准低,遇超标准降雨量时,涝灾仍不能避免。在当时缺乏排水设施条件下,通过对涝洼治理中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使人们认识到,只有以排水为基础,按水系进行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涝灾之苦。为此,从1965至1972年,菏泽市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开”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水系调整,先后开挖了东鱼河、洙赵新河。东鱼河开挖治理,对降低南阳湖水位,减轻万福河流域洪涝灾害效益非常显著。洙赵新河开挖后,为洙水河、赵王河上游排水打通了出路,减轻了梁济运河的洪水压力。期间,还对万福河、太行堤河和黄河故道的干、支流进行了开挖治理。通过连续几年的水系调整和河道治理,菏泽市境内形成了东鱼河、洙赵新河、万福河、太行堤河和黄河故道五个水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雨大成内涝、雨小客水淹的历史局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治水工程仍以治涝为主,重点对排水骨干河道进行了支流配套,先后开挖了东鱼河南支、东鱼河北支、胜利河、鄄郓河、郓巨河等较大支流,建成了一大批排涝泵站和控制建筑物,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同时相应治理了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5条,50至100平方公里的支流41条,50平方公里以下的排水沟92条,整个菏泽市的排水能力是解放初期的6.5倍。洙赵新河流域遭遇1993年连续特大暴雨后,当年开始又对该流域内的洙赵新河干流和支流进行了清淤治理,同时清淤拓宽了闫潭引黄送水干线,2000年后再度清淤治理东鱼河干支流。进入二十一世纪,菏泽市又大规模对河道和灌区进行了工程配套,实施了东鱼河和洙赵新河二期工程配套,以及六大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004-2006年维修改造市管桥梁370座、县管桥梁500座。
菏泽市先后成立了东鱼河、洙赵新河、闫谭、谢寨引等工程管理处,加强了对市级骨干水利工程的管理。1980年前后,全市水利工作重点由建设转向管理,开展了水利工程查安全、查标准、查效益、定措施、定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的“三查三定”工作,摸清了工程现状,建立了技术档案,加强了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2008年对未完成了四个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造,使工程管理处的经费来源由单位自理改为财政拨款。2005年开始实施以队伍建设优秀、工程管理优良、综合经营优化、闸所环境优美、安全运行无事故为内容的“四优一无”闸管所达标创建活动,有力促进了闸管所基层队伍稳定、管理水平提升。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夏季防汛除涝建设会战,加上每年一次的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改善了田间排灌条件。
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菏泽市流域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199条,长3157公里。其中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条,长949公里;100-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条,长832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支流151条,长1376公里。骨干河道主要有洙赵新河、洙水河、鄄郓河、郓巨河、郓城新河、万福河、东鱼河、东鱼河南支、东鱼河北支等。设计除涝流量1619m3/s,防洪流量3330m3/s,除涝面积达到552万亩。全市现有机井保有量达到13.5万眼,年均引黄河水12亿立方米。目前,菏泽市基本实现了“河河相连,河沟相通”和“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汛抗旱建设目标。
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
治淮60年来,菏泽市平原水库建设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以蓄水发展灌溉为目的,兴修了太行堤水库、浮岗水库等;以向城乡居民和企业供水为目的,兴建了西城水库、临濮沙河水库、南湖水库等。现在菏泽境内有1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总库容为2.15亿立方米,总兴利库容为2.00亿立方米。
1958年至1960年,菏泽市以引蓄黄河水、发展农业灌溉为目的,利用黄河故道和背河洼地,在曹县兴建了竹节式太行堤水库群,同时兴建了浮岗、智楼、党楼三座附属水库。成武县智楼和党楼水库库容分别为0.4、0.22亿立方米,是利用常年积水的死洼而成,浮岗水库是利用了单县南部咸丰故道和二堤之间的洼碱地而成,库容0.95亿立方米。太行堤水库的南堤利用了高出地平线近10米的故黄河高滩,水库总面积为248平方公里,自上而下由白茅、魏湾、刘同、万楼、土山集、仲堤圈、望鲁集等七个水库串联而成,总库容为9.4亿立方米,各库之间均筑有格堤,格堤之间用连通沟连接,并建有节制闸,以调节水位。1958年建成并蓄水。但由于施工质量差、截渗工程弱、灌区工程不配套,造成水库倒闸塌方、周边土地盐碱化、灌区内涝现象严重,1962年停蓄还耕,库区移民陆续返库定居。随着农业发展抗旱用水的需要,1972年恢复了太行堤三库的小面积蓄水工作,1983年菏泽市开始利用曹县太行堤三库和单县浮岗等水库等进行调蓄。浮岗水库1997年被列入山东省平原水库投资计划,次年开工建设,水库面积19平方公里,总库容1.04亿立方米,总投资9828万元,2000年蓄水运行。
2009年,菏泽对浮岗水库和太行堤三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单县浮岗水库工程总投资941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大坝工程、连库闸工程、泄水洞工程、入库涵洞工程、出库涵洞工程,泵站工程。曹县太行堤水库工程总投资546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围坝工程、引水闸工程、泄洪闸工程、退水闸工程、放水洞工程、排渗泵站工程。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2010年底完工。
为向工业供水,1990年建成了鄄城县临濮沙河水库,水库距菏泽电厂24.8公里,总库容1225万立方米,自建成以来一直向菏泽电厂供水。2008年建成的开发区南湖水库,是东鱼河截污导流扩大治理工程中的一部分,占地1300亩,库容400万立方米,主要向城区工业供水,兼做城市水利风景区。为向城区居民供水,2007年建成了牡丹区西城水库,水库呈不规则八边形,占地3380亩,库容1290万立方米。西城水库较好解决了菏泽城生产生活供水不足、饮用水水质差的问题。2009年5日,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调研菏泽水利工作时指出,要利用平原水库保障群众饮水安全。随后在6月召开的全市饮水安全暨防汛除涝工程建设现场会上,对饮水安全工作提出了“四个转变”,即工作目标上由喝“方便水”转变为喝“安全水”,水源选择上由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规划思路上由行政区划为主转变为供水区域为主,工作重心上由进度质量并重转变为质量优先兼顾进度。地表水源主要就是利用平原水库引黄黄河水。
近年来,菏泽市平原水库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建成了浮岗水库、太行堤水库、界牌水库、鸭子圈水库、西城水库、临濮沙河水库、南湖水库等;正在建设的大野水库、文亭湖水库、坝头水库即将完工。今后再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达到每县至少有一个平原水库,并逐步把所有水库逐步串联起来,进一步提高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治淮60年来,菏泽市水土保持事业跨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累积投资889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8.34平方公里。
菏泽市地处黄泛平原,由于受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影响,致使风沙区面积大,微地貌复杂,岗坡洼相间,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境内水土流失有风蚀和水蚀两种,并以风蚀为主。风蚀一般在2-5月份最为严重,其次是11月至次年的1月,水蚀一般在6-9月份为最强。另外,随着生产建设、资源开发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菏泽市水土流失重点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东沟、临濮沙河、郓城新河,以及东明县境内因黄河决口遗留下的三条沙带。1984年菏泽地区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各县也相继设立了水土保持办公室。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得到规范和加强,全市共有监督执法队伍280人,累计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360次,查处违法案件50多起,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1995年出台了《菏泽地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随后各县(市)政府相继颁发了《水土保持法》的实施办法,全市风沙区重点乡镇,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细则,重点治理片内的行政村也都制订了水土保持村规民约。
60年来,菏泽市为全面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实行集中、连续、综合治理。以治沙改土为中心,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把治理水土流失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菏泽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农田114696公顷、水保林43814.1公顷、农田林网28239公顷,种草1104公顷,建成小型蓄水保土工程921座,落实治理成果管护面积62367.5公顷,完成土石方2755.78万方,总投资8896万元。全市涌现出了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示范工程。如巨野太平、定陶陈集、郓城西沙河、曹县邵庄、单县高韦庄、鄄城张楼风沙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凡是经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地区,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治理区林木覆盖率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万立方米,保土量35.7万吨,年可增加粮食产量746.7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1482.3万元。
近几年来,菏泽市水利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以保护水土资源为中心,以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示范小流域为目标,在继续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的同时,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885公顷。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筑路、采矿、房地产、取土等,对地貌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加剧,造成了水土流失。菏泽市水利局主动与项目业主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加大宣传力度,向项目单位积极宣传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及履行水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深入一线,调查取证,建立项目档案,积极为市县招商引资项目补编了水保方案。通过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使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执行工作得到了有效实施。全市共收缴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800余万元。今后,菏泽市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实施,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治淮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菏泽市水资源管理事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着力强化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绩。
菏泽市可利用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黄河客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56毫米,每年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地下水16.7亿立方米,当地人均水资源量243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198立方米。自1965年以来每年平均引黄河水12.78亿立方米。
菏泽市出台了《菏泽市地表水源地保护办法》、《菏泽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强化了水资源管理职能,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力量,提升了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社会认知度。通过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增强群众惜水节水意识,营造节水社会氛围,使节约用水工作深入人心。大力推广普及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摒弃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溉方式,着力发展喷灌、微灌以及小白龙等节水灌溉方法。在城市新建小区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加强工业企业节水改造项目落实的监管,严格审查新上项目“节水”三同时,把节水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2006年以来全市万元GDP取水量连续每年下降幅度都在9%以上。
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立法,严格落实各项水资源保护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细化水源地保护各项措施,落实水源地保护责任,对省划定的8个地表水一级水功能区和14个二级水功能区进行严格分类管理,开展了全市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对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进行经常性化验检查,加强河道取水口、排污口的巡查工作。2008年开展了大规模封闭自备井和严查违法打井的活动,出台《菏泽市地温空调用水管理办法》,推进地热井开采、低温空调用水的规范化管理。
2001年菏泽市各县区相继挂牌成立水务局。2007年开始着手谋划推进城乡水务统筹工作,编制了《关于加快实施城乡水务统筹示范工程的调查报告》、《菏泽市水务统筹示范工程规划方案》等文件,2008年12月25日,菏泽市委召开常委会确定启动实施市级水务统筹改革工作。将原隶属于市建设局的市自来水公司、西城引黄供水水库、污水处理厂、节水办,原隶属于市市政局的城市防汛、排水所、赵王河公园管理办公室、环城公园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职能、资产和人员全部划转市水利局。菏泽市市级城乡水务统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务一体化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积极开展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加强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编制完成《菏泽市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等水资源规划,为全市水资源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凡是新上项目需用水的,必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依法办理取水许可,2009年全市统一换发了新版取水许可证;2007年开始投资100余万元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建成了以用水大户为主的水量监测系统、以市管河道节制闸为监测点的地表水监测体系、以城区地下水监测为主的地下水位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规范自备井用户的管理,对全市所有自备井进行了登记,对取水井拍照存档,为加强取用水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按照省政府135号的要求,我市积极推进水资源费的征管工作,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征管秩序明显得到规范,征收数额逐年上升,全市水资源费征收总额已由2003年的不足400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0多万元。 菏泽治淮60年的历史,经历了从“人定胜天”思维方式到“尊重自然、维护生态”治水理念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菏泽治淮坚持人水和谐目标,形成了以生态河道为线,以水利风景区为点,以水生态价值为魂的生态水利发展框架,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
加快生态河道治理。在基本完成骨干河道清淤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堤防全线绿化美化,构筑了1000公里的生态长廊。严格河道排污口审批管理,加强22个水功能区管理,坚持对3条河流断面水质进行经常性监测,努力促进水质改善。对东鱼河截污导流工程进行扩大治理,调蓄能力由400万方增至800万方。
加强水资源生态性开发。出台《菏泽地表水源地保护办法》,对重点水库、河道和城市供水水源地实施严格保护。确立以黄河水为水源的饮水安全思路,加快水库功能置换,规划新建10座平原水库,积极构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有效涵养地下水源,关闭菏泽城区自备井210眼,地下水超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实行集中、连续、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农田114696公顷、水保林43814.1公顷、农田林网28239公顷,种草1104公顷。治理区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万立方米,保土量35.7万吨。
加强水体生态性治理。菏泽市区现有污水管网130公里,覆盖率为30%;建成和在建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9万吨,污水处理率为85%。年均为赵王河公园和环城公园补水换水近1亿立方米,加强公园水体日常物业化保洁管理,在赵王河公园投放260万尾鱼苗,水体生态系统结构逐步建立。
加强水工程的生态性建设。力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中,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正在实施的东鱼河截污导流工程,不仅是拦蓄部分县区下泄中水、加强中水回用的公益性工程,还将是横贯菏泽城区南部的独特景观带。工程完工后,将建成长达15.1公里的生态水域,河面宽度190米,水域面积约5350亩,构筑成菏泽城南一条碧绿的飘带。
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步伐。全市已形成11处水利风景区。赵王河公园全长8公里,总面积为3046亩,其中水面面积1457亩,从南至北分为城市公园、文化休闲绿地、多样性主题公园、湿地生态保护及旅游区4个景观区,已成为菏泽市区最具现代气息、地方特色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景观带。依托原护城河建设的环城公园周长6公里,包含一条环城水带、两个文化聚落、三处广场、十大公园景点和众多的休闲绿地,规划总面积1950亩,其中水面面积830亩,形成树木繁茂、绿草茵茵、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园,有效改善了菏泽老城区生态环境。
⑹ 新建污水处理厂需要征求水务部门意见吗 规划管理
水务局以前叫水利局,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搞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所以是需要得到批录的。
⑺ 请问:污水处理或污水处理厂重要性(概括总结性在100-200字左右)
我仅从污水的危害来说明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也许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说明
(1)危害人的健康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
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进而变成沼泽。这种现象称为水的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断鱼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