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华大学王浩为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1]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52年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恰如清华园工字殿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Ⅱ 太原理工大学培养的的院士有哪些
太原理工大学培养的的院士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王一德、王安、牛憨笨、王浩、岳光溪、赵沁平、赵连城、雷清泉(含双聘)[4]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黄维、赵淳生、周孝信、林学钰、赵淳生(含双聘)
巴西国家科学院院士:袁锦昀(双聘)
Ⅲ 南师附中院士的姓名
http://ke..com/view/218354.htm?from_id=636836&type=syn&fromtitle=南师附中&fr=aladdin#5
南师附中在科技学术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其中有50多位南师附中学子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廷以:历史学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国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施蕴渝: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钟秀:计算机科学家。南京大学技术学院院长。
程镕时: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
许靖华:地质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刁锦寰:统计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赓武:历史学家、教育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大学校长。
王浩:逻辑数学家、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外藉院士。
鲍亦兴:力学家、物理声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兆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水产工程协会首任主席。
胡先骕:生物学家、古典文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钱崇澍:生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焕庸: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严济慈: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家楫:生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凌纯声:人类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Ⅳ 兰州交通大学有院士吗
在兰州交通大学9月15日上午举行的双聘院士聘任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被聘为该校双聘院士,填补了兰州交通大学建校50多年来没有院士的空白。
Ⅳ 《开讲啦》王浩院士说自己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作为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走遍万水千山,由南向北,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版、松花江、额权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主持人还笑称他是“行走的中国地图”。
Ⅵ 我国内陆湖泊的主要污染因子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主要污染因子:总氮、总磷等营养物质以及耗氧有机物污染
危害:快速提高湖泊营版养水权平,加快湖泊向富营养化甚至沼泽化的演变进程,影响湖泊生态,降低湖水的使用功能,严重的更会产生藻类爆发,破坏湖泊生态环境,使湖泊变成死湖。
Ⅶ 请问水科院水文水资源方向的博导哪个能量比较大,给学生待遇比较高(王浩院士除外)
博导一般有正副两个,水资源所一般情况正导都是王浩;副导可以选秦大庸,专贾仰文,严登华老师等等;属待遇水科院是有规定的,大家都一样,不存在谁高谁低,只是说平时项目面向的对象不同,可能会在外面食宿好坏有差别罢了!!
Ⅷ 水之缘的水之缘 —王浩
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王浩:水之缘。以下为节目内容节选:
王浩,55岁,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2001年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至今。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统计北京现在的地下水开采平均已经达到了27米深,最深的达到了40米,而按照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标准,在城区这个数字应该是10到11米,在郊区这个数字应该是6到7米,而大家都知道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其实不仅北京在面对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局面,全国莫不如此。有这样一个排名,世界上153个有用水统计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到了第121位,我们又应当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水资源的形势呢?
2008年9月28号,“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向北京供水,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由西线、中线和东线组成,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此次通过“南水北调”输送进京的水,不仅能缓解北京水资源供求紧张的局面,也将对北京的供水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市每年的用水量,过去是40亿立方米,41亿,42亿,这是在80年代,现在北京市政府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推行节水,已经把用水量消减到了34亿立方米,35亿的样子。南水北调的水来了,沿程有一些损失,到北京是10亿立方米,在35亿的总用水格局里有10亿是南水北调的水,它就起这么一个作用,剩下5、6亿立方米,可以从密云水库来供水。另外就是再生水,杂用水,市政用水,绿化用水,河、湖的生态用水,可以用再生水来替代,再生水的资源,将来也能有6、7亿立方米这个样子。剩下再用地下水补充一点,这样子,地下水来说,它的总补给量大于它的总开采量,它的水位就能逐步地回升。
那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北京现在的人口是1700万的样子,实际上每年还要增加30多万,总体规划限定是1800万,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但是现在看来,还不容易控制到,我个人的看法恐怕要发展到2000万人的量级。因为城市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的水资源支撑不住这个,没有南水北调的话,是支撑不住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的。
北京实际上一般老百姓是感觉不到缺水的,因为市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力气,把北京尽可能维持市民的正常供水,北京的供水系统,应该说在南水北调通水以前是四大供水系统,一个就是密云供水系统,一个是官厅供水系统,这两个是地表水,另外北京得天独厚,有一个地下水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是一个主力水源,再同时,利用再生水,再生水系统,也是北京的一个主要的水源,并且越来越主要。南水北调通水以后,北京就变成了五个系统,加上南水北调系统。过去在南水北调通水以前,北京主要是依靠地下水的超采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北京的地下水位从过去就是2、3米深的地下水埋深,现在已经到了27、8米的地下水埋深了,地下水位一直在持续下降,应当说,这个是不能持久的,再有几年就不行了。
北京地处中国北方的海河流域,由于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十分有限,地下水资源成为海河流域城市供水系统的支柱,但随着城市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急剧增长,海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因为持续开采已经逐渐枯竭,作为长期关注海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的专家,王浩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你比如说海河流域自己缺水是缺得很厉害,缺到什么程度呢,海河流域是3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535毫米,折合成下的雨的水是1712亿立方米,这些水只有30亿立方米流到海里,1712亿的水降下来,只有30亿流到海里,剩下全部被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用掉了,这还不算,每年还要超采8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每年还要从黄河流域,黄河本身也是贫水流域,还要从黄河流域引到海河流域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
就是说海河流域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有些浪费,怎么浪费呢,就是海河流域的引黄系统,是现在流域内用水效率比较低的,附近的农民都怕没有水用,从黄河引水,拼命地大水漫灌,把整个地灌足,因为下一次引水没有保证,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引水,所以好容易逮住了一次,就拼命地引,结果用水定额,灌溉定额就偏高,这样子等于浪费了一些水。
这个办法是很多的,首先一个就是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就是要把海河流域总的水量,有多少家底给它算清,算清这个家底以后,要留出一块儿大伙的公共财产,给生态,给环境用的水,这块要留出来,剩下的水发展经济用,发展经济用的这些水,各省市之间总量要控制住,然后再给各地市进一步分配,给各县进一步分配,给各乡进一步分配,把用水总量层层承包,层层分配,分配到具体的用水户,到用水户还有一个取水许可管理,定额管理,就是说要拿这个定额来,用先进的用水定额来衡量每一个取用水户,来看你用水是不是超过了平均标准,是不是达到了较高的效率,这个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是很要紧的。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中国水资源的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十分缺乏,尤其在中国的北方地区。王浩出生在北京,上个世纪80年代,北方干旱缺水的情景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
第一次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去三夏三秋劳动,当时我记得是1981年,那时候华北地区大旱,整个我们三夏三秋劳动,麦子地里的庄稼收成很不好,那还是有水利灌溉设施的麦田,灌溉的沟全都有,但是没有水,麦子有的缺苗断垄很厉害,麦子结的籽粒也不行,那个产量就谈不到了。
那时候咱们的人口也就是8亿多一点,那么到现在13亿多了,水还是这么多,但是人多多了,并且这个水文是有周期的,就是丰一些年,枯一些年,从有水文记录,从1956年到1979年,这一段水文周期是偏丰的,对北方地区来说。那么从80年到现在,一直都是处在一个偏枯的阶段,始终没有大的丰水年过来。
中国是一直是比较缺水的,/就是水资源南北方分布还不均匀,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GDP,人口,国土面积,都占了全国的一半,但是水资源占到了全国的84%,北方地区6个一级流域,黄河,海河,淮河,辽河,松花江,内陆河,这6个一级流域,GDP,人口,国土面积,也占了全国一半,可是水资源只有16%,所以北方整个从大面积来说,都是比较缺水的。
这个想法最早还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毛主席在1952年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过来也是可以的。这样子开始了,1952年开始就研究南水北调的事情,从来这几十年没有停过,/一直是水利部有专门的南水北调办公室,后来国家又专门成立了国务院的南水北调办公室。
从大的方面看,还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要发展,北方也要发展,北方要发展有个瓶颈,就是水资源的制约,那么北方体现水资源制约以后,用水竞争性很强烈,就是社会经济需要对水有个很大的需求,生态对水也有很大的需求,结果问题是什么,社会经济的水,把生态的水就挤占掉了,结果河道就断流,地下水位就下降,湿地湖泊就萎缩,海水就入侵,地面就沉陷了,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这样子,从南方弄来一点水,把大面积北方的生态搞好,把北方的社会经济的基本用水搞好,/但是具体另一个方面看,到了你调水点,本来这条河有一百个流量,有一千个流量流过去,我调走了四五十,调走了一两百,调走了三四百个流量,那么对调水点的生态是有影响的,调水点的水深,流速,水生生态系统都会发生一些改变,但是经过研究,这种改变不是致命性的,它没有濒危的这种物种,没有特别稀有珍贵的这种物种,都是地带性一些物种。所以从调水点上调一些水,/对全局生态的影响,正面的大于负面的这么一个情况。
1995年,王浩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专家组成员,主要负责黄河、淮河、海河这三大流域水资源的总体优化配置,作为南水北调的受水区,这三大流域的面积有14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亿。要让这里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应该从南方调多少水?怎样调水?这一直都是王浩和其他专家参与论证的核心问题。
我参与其中的,主要就是对南水北调规模的问题争论,特别是中线规模的问题争论比较大。有一种观点认为,中线沿程44个城市,大约缺水60亿左右,有一种观点认为,缺水大约150亿左右,147亿,我的观点就是最后的这个被采用的方案,是95到102亿之间。
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也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案。/95亿的方案,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接受实践的检验,先修通规模,不把规模一次搞得过大,让工程去晒太阳,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不确定性,先给它修通运行若干年,再看看是不是要修第二期工程。从这个理论上说,确实是方案越大越好,/把南方的水向北方来运,运100多亿,运1000亿也不嫌多,但是实践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所以要一步一步地,走着看,经受实践的检验。这样子,现在采用的是第一阶段,先通水95亿,运行一段以后看看,是不是要上第二阶段的方案,再进一步扩大三四十亿的规模。
就是说道理,光喊没有用。从工农业长期的发展情况看,从当地水资源挖潜的情况看,从节水型社会的趋势上看,另外也要看很多的长期的地下水的恢复问题,河口的水量入海的问题,农业用水的问题,兼顾生态用水的问题,湿地的保育问题,很多问题都要综合地考虑。
当时讲究的师资的根底要更扎实,我全部的中学学历只读了20个月,我中学没有学完了,这样子都是靠自学来学的,所以这可能是一个考虑。第二,考虑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有农田水利的实际工作经验,可能学起来方便一点,这样子可能上面有这么两个考虑,给我录取到这个专业,我就没找他们。开始接到录取通知书这两三个礼拜里头,有些想法,想去谈谈,结果一入学的第一堂课,请张光斗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堂,什么是水利,水利到底是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的,我一听和我当初生产劳动这些关系很紧密,是国家经济建设比较缺,比较急需的这么一个专业,/再加上当时就是特别地想读书,有了这么一个读书机会以后,珍惜得不得了,生怕失去,所以也就没反映,也就没去找谁,就在这个专业就学下来了。
就是说,一个国家离不开水利,当时还说我也不记得是/哪一位先哲者说的了,甚哉!水为之利害也,就是对中国来说,大陆季风气候造成的这种水多,水少这些问题很突出,需要水利工程把这些丰、枯之间的不均匀,地域之间的不均匀,给它调换均匀,把大自然的来水,变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稳定的高质量的用水,觉得这个工作也挺有意义,就学了。
1982年,王浩从清华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专业毕业,随后又进入工程水文和水电专业攻读研究生,1985年,王浩被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工作,工作两年后,王浩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长达10年的系统学习让王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他也急切地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
到工作中结合实际学,/在内部的技术交流会上,你也提出个方法,他也提出个方法,为什么他提出的方法,有的地方就采用了,你提的方法就没有采用。
遇到过。//比如说水库群系统的综合调度,人家提了一个调度方案,我提了一个调度方案,从纯数学的角度上说,我提的那个优化程度还更高,比如说提高发电量8%,别人提的也许提高发电量5%,但是我提个那个发电量提高8%的那套调度方案,它实践操作的时候遇到很多不可行的问题。你举个例子说,黄河上游,有十几个梯级,每一个水电站/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你做的数学模型是,假设他们都属于同一个部门,一个人说了算,所谓单决策者的决策模式,这样的时候,在实际工作中是多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它是行不通的,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要协商,要妥协,要折中。所以表面上看两个方案,一个方案优化程度8%,一个方案优化程度5%,但是5%那个能够行得通,所以就被采用了。
结合实践学习成为王浩工作的一个准则,而上个世纪90年代,在对中国北方,尤其是西部极端干旱地区展开实地调研后,王浩更加意识到对中国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紧迫性。
举个例子,宁夏是个极端干旱区,宁夏哪个县我忘了,有一个乡,名字就叫喊叫水乡,这个乡不是说现在缺水,它把名字改了,叫喊叫水乡,是老辈自古以来就叫喊叫水乡,那个地方一条河也没有,什么地表水也没有,降雨量就一百多毫米,然后又是黄土高原的地区,黄土高原地下水含水层是很弱的,基本不存水,所以它既没有地表水,也没有地下水,怎么办呢,国家就花了很大的力气,从黄河提水600米,给这个地方老百姓调来了水。
提水就是黄河的河面比这个地方低600米,然后从这个低的河谷,把水提高高程600米以后,水才流到这个地方来。
当地老百姓也支付一部分,国家有很大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咱们用的电是4毛多,5毛多一度,提水的那个成本,国家只收他4、5分钱,这个最低的一种优惠价格,这样子农民一亩地浇水,也还要四五十块钱。
那是非常穷苦的,就拿喝的水来说,在扬黄,刚才说的提水工程没有兴建以前,老百姓吃水都靠水窖,就是把这个山坡找一片,比较光滑的,给它铲平,用石碾子给它轧实,形成小篮球场这么一个斜坡,然后在底下挖成一个大水窖,跟菜窖似的,里面给它用水泥衬砌一下,然后一年就下这一两场雨,下到集水坡上的水,就回流到这个水窖里,存一年,吃的水,用的水都是这里面。所以老百姓只舍得拿它来喝,根本就不舍得洗脸,脏兮兮的,洗衣服更谈不到了,洗澡就完全谈不到了,有时候就是极端的例子,就是小孩子生下来洗一回澡,大姑娘出嫁的时候洗一回澡,如此而已。
现在这么极端严重的情况,可以说基本消除了,/但是现在广大的农村,对饮用水安全来说,还有3亿左右的人口没有解决,没有解决比较高标准的饮用水困难的问题。你比如说提水的高程超过100米,垂直的距离超过100米,取水的水平距离超过一公里,或者说饮用水的水质不达标,就是很多地方高氟,高砷,就含这些化学元素,高铁,高锰,另外,有时候是大肠杆菌超标,这些饮用不合格水质的水,现在还有大约是有3亿人。
从1985年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所,王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3个年头,在所里年轻人的心目中,他是德高望重的工程院院士,工作之余,王浩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水格外珍惜。
节水,那就很多了,得注意,举几个小例子,一个是我刮胡子,刮几下开一下水龙头涮几下,关上,然后再接着刮。
我不知道别人,但是我看到过在旅馆里,别人就是开着水龙头在那刮胡子。
我说,再有像上厕所什么的,我都是上两三回冲一次。再有就是淋浴的时候,我急得不得了,就是迅速地把身体湿了一下,完了关住水龙头打肥皂,打完肥皂以后,我不停地在淋浴头下面转圈,尽可能地让水冲得,利用的效率高,不停地又抹又转圈,就是尽可能地节水吧。
但是还有节水器具也很要紧,你比如说节水型的水龙头,节水型的淋浴器,节水型的洗衣机,节水型的马桶,这些生活节水器具它的准入制度和研发,也是一个比较要紧的事情。
因为长期从事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王浩不仅对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身体力行,还极力反对水资源在现实生活中被贬值的现象,对于当前实行的水价,他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是低得很厉害了,3块7是低得很厉害,/那么按照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这种价格理论,就是资源价值理论,它是讲究一个全成本水价,/首先是资源水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在对资源勘察,资源评价,资源的管理的过程中,它要发生很多成本,所以要计入到资源水价里面,再有就是环境水价,你供了水,用了水,排了水,污染了水,就对水处理,所以得有水处理的钱,这叫环境水价,还有,我们把自然水循环的水提出来,送到社会水循环圈去用水,那么就把原来自然水的生态自然服务功能给它减损了,所以要补偿,这就叫生态水价,我们把水从自然水循环,弄到社会水循环来,要有一套工程设施,所以这就发生了工程水价。
另外,为了这些水源地区,水源地的涵养,好多的老百姓不能够开矿,不能够搞工业,农业也不能施农药化肥,这时候他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所以机会成本,因此,按照全世界的这种比较先进的这种资源价值的理论来说,资源水价,环境水价,生态水价,机会成本,工程水价,再加上利润和税金,这样子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水价,从完整的水价的意义上说,北京的老百姓用的水,就不是3块7了,就要超过10块钱了。这是从水的供给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从水的需求的角度,就是从用户的承受能力的角度,我挣多少钱,花多少钱,多少钱花在水上,这在全世界也有一个统计,就是主要的发达国家,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居民的用水支出,占居民总支出,一个人也好,一个家庭也好,占到3%左右,我们是1%不到一点,按照这个叫做水的支付意愿法,按照这种。举个例子说,我给算了一下,拿着北京市2006年的统计年鉴,上头有人均的收入,按照这个人均的收入,有支出的情况,乘上2.5%的支付意愿,北京的水价应该是11块4毛2。
我就是叙述一个客观的事实,就是告诉大伙,就是说大伙接受了11块4毛2的水价,仍然是国际平均标准偏低一点,国际的平均标准是总支出的3%,2.5%就是11块4毛2,像中东各国都比较缺水,他都是6%,7%的水费支出的比例。/另一个调价,也要注意一些弱势群体的保护,你比如说社会低保的人,你就要有额外的政策的出台,对农民的水价还要更复杂,那里头还要专门的研究,我刚才说的,主要是对城市,对工业这一块儿的问题。
它这个事情分几方面来说,一方面就是自然资源的这种低价被各种经济成分利用,是一个国有资产的巨额流失,就是水也是自然资源,森林,土地,这种自然资源低价的转让,低价地被不同程度经济利用,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是一个方面。第二,就是中国这么缺水,物以罕为贵,水价和实际的价值背离,/这样子会使得节水没有经济机制,没有动力,等于谁节水谁吃亏。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要节这一方水,他要花10块钱,他要买一方自来水,他花3块钱就够了,所以就没有人去节水。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曾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如今这一警告已经变成摆在人们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有限的水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否真正走出水的困局,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应该说更加深刻了。中国是这么个情况,全国有28000亿的水资源量,现在这是自然水循环,它其中一部分,从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引到了城市,引到了灌区,这部分水是5700亿,引到了我们叫它社会水资源,就是给工农业,给生活用的水,这部分水,随着以后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这部分水要从目前的5700亿要增加到6600亿左右,如果节水型社会搞得不好,或者说投入的力度没有这么大,下的精力没有这么大,那么这个水恐怕要突破7000亿,这个社会水循环的量,这样给生态,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付出的代价就更大。
它不尽然,它是这样子,首先从人口规律说,中国只要坚定地实行计划生育,现行的人口政策,这样子到2030年前后,由最高峰的15.2亿人口,逐步地就停滞一段时间,然后就开始缓慢地回落,坚持这个政策不能动摇,我们的人太多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有限的水资源是能够支撑这种无限的经济增长的,并不是完全是外延的,就是说纵观这一二百年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用水规律之间的这个关系来看,它有这么一个关系,就是一开始,都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用水阶段,经济发展到三千美元到三五千美元人均GDP的时候,他就进入用水的缓慢增长阶段,超过五千美元以后,它的用水就呈现一个非常缓慢,乃至零增长的这么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了。那么在用水零增长阶段以后,甚至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随着节水技术的提高,还能逐步地往下降一点。像美国和日本的情况,从1975年以后,它的用水都没有增长,但是经济一直在持续增长,这个现象已经持续40年了。
我是在想这个,一方面国家兴建南水北调,调剂南北方先天的水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不适应的情况。另一个方面,作为中国北方的老百姓来说,也要加强节水和保护水,和节约水,珍惜水的这个意识,要全民动员,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但是现在看来,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的经济机制,建立节水的高技术支撑系统,还要假以时日,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从长远来看,“南水北调”不仅调水救急,还将真正改革目前不合理的供水体制和用水机制。而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重视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王浩院士说,这才是“南水北调”的终极意义所在。
Ⅸ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的解读
“湖北省是水资源大省,又是三峡大坝库区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全省人民福祉、关乎湖北未来发展的大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月19天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鸣就《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向大会作了说明。今日,代表们将在分组会议上对条例草案进行审议。该条例草案,创下湖北省地方立法两个“首次”,首次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立法提交代表大会会议表决,首次要四审通过。严禁餐馆、工厂私设暗管排污,最高罚50万元;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养殖珍珠,最高罚10万……1月19日,记者采访了省人大专家,对条例草案八大亮点进行了解读。条例草案也引来本地乃至全国专家们的热议。他们纷纷表示,条例抓住了水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最终的执行效果值得期待。
■条例亮点亮点一最严处罚私设暗管排污最高罚50万要点:餐饮、洗涤、洗车经营者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私设暗管排污或者以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污的,处5万以上10万以下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处20万以上50万以下罚款。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养珍珠的,处5万以上10万以下罚款,投肥养殖污染水体的,处以5万以上10万以下罚款。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条例草案贯彻了这一精神。王建鸣介绍,在符合立法法、行政处罚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上位法的前提下,草案坚持从严处罚。亮点二责任清单首长负责制防“九龙治水”要点:实行水污染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和水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省政府对未完成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的政府负责人实行约谈。解读:目前,水污染防治中,“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现象多见。一些部门有利就上,无利躲。为此,草案按照“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别负责”的原则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水污染防治职责做了规定。“可以说,这份‘权力清单’亦是‘责任清单’。”省人大常委会经济法规处处长付正中认为。行政首长负责也是一大亮点。许多地方环境污染的背后,总能看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子,环境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将是斩断地方保护主义的利剑。亮点三区域限批为环保部门增添“杀手锏”要点:未按照计划完成重点水污染物减排任务、重点保护水域水质未达标,规划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符合规定要求等,环保部门应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解读:我省以法规形式授予环保部门“区域限批”权,为环保部门依法监督管理增添了一个“杀手锏”。现在,明确“区域限批”,对相关部门的审批行为给予约束,无疑会大大增强治污的力度。亮点四集中处理重点水污染项目进开发区要点:新建排放重点水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地。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解读:过去,重点水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所在地分散、管理混乱,现在将这些项目纳入一个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有利于节约成本,也有利于地方部门进行监管。亮点五区域补偿上游污染下游得给予补偿要点:跨市、县的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实行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对于交界断面考核不达标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并向下游受影响地区人民政府作出补偿。解读:一直以来,交界断面水质超标,是影响区域水质改善的“痼疾”。上下游之间责任不清,矛盾重重。如今,草案对交界断面水质超标有了明确“说法”,就是实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下一步,省政府将制定出具体考核和补偿办法。”亮点六公众参与政府和企业均接受公众监督要点: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与公众水环境权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必须公开,并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征求意见。听证会的结果应当作为决策的参考。解读:条例草案专设一章谈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涉及8个方面的内容。这在地方立法中是首次,也是草案最大的亮点。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公开水污染防治有关的信息,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重点排污单位也应当向社会公开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方式、浓度和总量,以及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公众不仅监督企业,还对政府进行监督。同时也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展舆论监督。亮点七诚信档案排污行为纳入社会征信体系要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排污者环保诚信档案,并纳入社会征信体系。解读:违法排污不仅要受到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而且还必须承担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负面评价。这意味着,违法排污者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银行信贷、外贸出口、企业信用、上市融资、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认定等方面,将承担不利的社会后果。亮点八公益诉讼支持打环保官司获取赔偿要点:对污染水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援助机构对水环境污染公益诉讼和经济困难公民因水污染受到损害请求赔偿案件提供法律援助。解读: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渐成热词,全国各地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的案件越来越多,草案第六十六条专门设一段讲公益诉讼。武汉大学教授王树义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并没有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的内容。而条例草案提出公益诉讼,具有适度超前性,让水污染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可究。
出台经过18项调研 20万人参与 上千条建议《水污染防治条例》如何破土而出;在昨日下午人大全体会议上,《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摆在了不少代表面前。这是我省首次就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法规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这部条例是如何从提出到最后确立的?省人大常委会经济法规处处长付正中表示:“湖北是水资源大省,淡水资源排名全国第一,水污染防治有重要意义。湖北有必要有制度性、刚性地立法保障湖北省的生态水资源。”通过征集社会意见,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列入正式立法项目和全年重点工作计划。条例起草采取了专家立法模式,聘请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承担立法起草任务并完成初稿。2013年9月,数易其稿后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交由省人大常委会审议。2013年10月,草案经过省人大常委会一审后,在媒体公布并征集意见。此后,省人大带队先后赴环保厅、应城市、潜江市等实地调研考察河渠、污水处理设施。2013年10月至12月,关于该草案,开展了18项调研。不仅人大代表和60多名专家参与,更有20多万公众参与,提出了上千条建设性建议。2014年1月,《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进入“四审期”。“一般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即通过,此次水污染防治条例最终被决定在大会上接受审议并表决。”付正中表示,此次是“四审”,也是我省首次就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法规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本地专家·期待李广兵:下一步还应针对大气污染立法人物名片:武汉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全程参与条例制定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环境法研究所,省环保厅托付该所起草条例草案,李广兵全程参与其中。他对记者说:“一般地方法规会照搬上位法较多,特色并不突出,但是我们这部法规从文本表现、法规框架,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尽相同,有很大的创新。”其实早在2000年12月,湖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就通过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不过办法实施过程中,违法行为却屡禁不止。“为什么群众不满意,这里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起草法规时就要抓关键环节。”李广兵说。专家组认为,首要的关键环节就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针对“执法不严”问题,草案落实政府的责任,强调行政首长负责制,“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治理水污染”,并将各个相关部门职责明晰化。对于水污染工作中,政府工作人员不履职的,草案也规定给予行政处理和法律责任。“总的来说,是加重了对政府法律责任的追究。”“不过,立法是一方面,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配套、技术与资金支持。”他说,下一步,我省还应该针对大气污染立法。而此次立法,对其他地方法立法程序上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对湖北省立法的科学性、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周敬宣:莫让条例成空文,莫让规划成空话人物名片: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多次参与条例制定对于正在审议的条例,周敬宣表示,该条例不论是从增强环境保护力度,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都可谓意义重大。不过他同时表示,制定条例制度和达成初衷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了好的制度,更需要把这一制度落到实处,只有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下去才有意义。在周敬宣看来,条例的严格程度和执行力度,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他认为,目前的《水污染防治条例》对相关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严苛,“我们制定的相关规定条例不少,规章制度更多,我现在比较关心的是条例的落实情况。”周敬宣表示,莫让条例成空文,莫让规划成空话,就是要让条例的相关条款更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在他看来,正在审议的条例中有关生态补偿机制的条款是极有意义的亮点。“只有算清楚了污染和治理之间的经济账,才会有决心为保护环境动真格,才会舍得投入真金白银。”周教授很认真地告诉记者:希望有越来越多像《水污染防治条例》这样的法规出台,社会不管怎么发展,都得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他期盼着这一条例能认真执行,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连天。
■外地专家·点赞孙佑海:这是抓住了“牛鼻子”人物名片: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对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职责进行了阐述,就是实行水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将水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抓住了‘牛鼻子’。”孙佑海说。孙佑海认为,首先,强化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政府的责任,是建立在以往防治水污染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的。强化政府责任,对环境保护工作、督促企业重视水环境问题和地方环保问题,有重要意义;其次,加强政府责任,符合最近以来中央有关文件以及全国人大立法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GDP合理增长,“不留后遗症”。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孙佑海表示,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在于其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之间的联系。《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加强政府责任,并且将水环境保护责任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良性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水网密集的千湖之省,水污染防治问题十分重要。加大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责任,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改善饮用水质量,甚至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都尤为重要。”(梁敉静19日电)王浩:水污染预防是重中之重人物名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力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这就对了。”王浩在听到本报记者介绍《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强化了政府责任时,高兴地说,“加强政府监管,对所有污染企业的批准落地,都必须进行严格把关。”以往一些涉及环境保护的地方条例中,通常设立“污染防治”这一章节。然而,与这些条例不同的是,《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将水污染预防与治理,分别进行了规定。王浩认为,专门规定水污染的预防,并将其与水污染治理分开,表明了地方政府对水污染预防的重视。“环保实际上都是以预防为主。”王浩表示,政府应当重视水污染预防。因为水污染发生后,治理的成本非常大。如果能从源头上控制,防止水污染,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王浩表示,加强群众监督,是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加强公众对水环境质量的监督,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