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感器在数码相机里有什么作用
传感器抄,无论CMOS还是CCD,像素袭数并非唯一的标准,实际上除了像素数之外,更应该重视类似高感光表现,读取速度等等方面的性能,更高的像素数只是给你一个有更多后期裁切余地的大尺寸文件,而更好的高感光表现则可以让你记录下某些极限状况下的影像,画质好坏且另说,能不能拍到最重要。
说到传感器的尺寸,其实是说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这里就包括了CCD和CMOS。
感光器件的面积越大,CCD/CMOS面积越大,捕捉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CCD/CMOS是数码相机用来感光成像的部件,相当于光学传统相机中的胶卷。 传感器尺寸越大,感光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1/1.8英寸的300万像素相机效果通常好于1/2.7英寸的400万像素相机(后者的感光面积只有前者的55%)。而相同尺寸的传感器像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也会导致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缩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 传感器尺寸较大的数码相机,价格也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响数码 相机的体积重量。超薄、超轻的数码相机一般传感器尺寸也小,而越专业的数码相机,传感器尺寸也越大
2. 传感器像素的概念是什么是不是像素越高越好
以上各位解释传感器的像素概念,对你来说,估计不是太好理解:
现我用较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传感器的像素概念:
传感器的像素就像一幅画,你在画上横竖均匀画上很多垂直和平行的线条,这样画面就会有很多小方格,每一个小方格就如同一个像素。假如你水平画了3000条线,垂直画了4000条线,则有1200万个小方格,就如同是1200万像素。
假如每个方格里的图画只能用一种颜色来表达的话,你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方格较大的话,(方格的总数就少(即像素低))就较难表达准确,因为方格越大,其包含的色彩越多、越复杂。反之,如果方格很小的话,每个方格包含的色彩就越简单,越容易表达准确。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就是类似这样的原理照相的,如果最高是1200万像素的相机,其感光元件里就包含有1200万个小感光元件,影像照在每个元件上的部分,就被该小元件进行“描述”为数据。
小元件越多,其数据也就越多,影像文件的容量就越大,所以不同像素下,相机计算出来的剩余拍照量就不一样。
至于是否像素越高越好?这跟你输出相片的方式有关,
如果仅仅是放在电脑显示器中显示,因为电脑显示器像素较低低,如:19寸的显示器大约只有130万像素左右,所有照片在该显示器全屏显示时,都要压缩到100万像素左右,这时相片的像素只要大于显示器的像素就可以了,再高的像素,全屏看图片时,清晰度都一样。(假如你找一张600x480的相片,全屏显示时,你就会看到区别了)。
如果你要冲洗(或打印)很大的照片才能体现出看出高像素的重要性,也就是:像素越高,在保证清晰度的情况下,像素越高,可冲洗出的照片尺寸越大(如:800万像素,冲洗20寸以上照片才会看出其模糊)。
3. 像素和传感器尺寸到底是什么关系
像素只起到放大照片的作用,传感器是底片起到感光作用,卡片机的感光器只有几毫米大配一千六百万像素放大的照片不清晰,为了吸引消费者厂家都把数据加到一千四百万以上
4. 数码相机的参数怎么理解(像素传感器和有效像素)
像素传感器:影像传感器上有许多感光单元,它们可以将光线转换成电荷,从而形成对应于专景物的电子图像。而属在传感器中,每一个感光单元对应一个像素(Pixels),像素越多,代表着它能够感测到更多的物体细节,从而图像就越清晰。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除了在影像处理方面做出提高以外,增加传感器的感光单元的数量即提高传感器像素也是一个主要的办法。后面那个1600万是指能够照片能够打印的大小,一般1000万就够用了,而且不建议选像素太高的。图2是指的有效像素。
5. 谈一谈像素和影像传感器面积比,哪个对画质影响更大
通常传感器面积的大小对画质的影响更大。这就像是拼图,同样的质量,大版的拼图上的图案肯定比小版的有更多细节,至于块数多少,只要不是极端情况,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6. 照相机中传感器影响相机的什么性能
传感器就是我们常说的CCD
是英文Charge Coupled Device 即电荷耦合器件的缩写,它是一种特殊半导体器件,上面有很多一样的感光元件,每个感光元件叫一个像素。CCD在摄像机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件,它起到将光线转换成电信号的作用,类似于人的眼睛,因此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摄像机的性能。
衡量CCD好坏的指标很多,有像素数量,CCD尺寸,灵敏度,信噪比等,其中像素数以及CCD尺寸是重要的指标。像素数是指CCD上感光元件的数量。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可以理解为由很多个小的点组成,每个点就是一个像素。显然,像素数越多,画面就会越清晰,如果CCD没有足够的像素的话,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清晰度就会大受影响,因此,理论上CCD的像素数量应该越多越好。但CCD像素数的增加会使制造成本以及成品率下降,而且在现行电视标准下,像素数增加到某一数量后,再增加对拍摄画面清晰度的提高效果变得不明显,因此,一般一百万左右的像素数对一般的使用已经足够了。
单CCD摄像机是指摄像机里只有一片CCD并用其进行亮度信号以及彩色信号的光电转换,其中色度信号是用CCD上的一些特定的彩色遮罩装置并结合后面的电路完成的。由于一片CCD同时完成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的转换,因此难免两全,使得拍摄出来的图像在彩色还原上达不到专业水平很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出现了3CCD摄像机。3CCD,顾名思义,就是一台摄像机使用了3片CCD。我们知道,光线如果通过一种特殊的棱镜后,会被分为红,绿,蓝三种颜色,而这三种颜色就是我们电视使用的三基色,通过这三基色,就可以产生包括亮度信号在内的所有电视信号。如果分别用一片CCD接受每一种颜色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过电路处理后产生图像信号,这样,就构成了一个3CCD系统。
http://..com/question/20460668.html
CCD原理:
说到CCD的尺寸,其实是说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这里就包括了CCD和CMOS。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CCD/CMOS面积越大,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CCD/CMOS是数码相机用来感光成像的部件,相当于光学传统相机中的胶卷。
CCD上感光组件的表面具有储存电荷的能力,并以矩阵的方式排列。当其表面感受到光线时,会将电荷反应在组件上,整个CCD上的所有感光组件所产生的信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如果分解CCD,你会发现CCD的结构为三层,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
第一层“微型镜头”
我们知道,数码相机成像的关键是在于其感光层,为了扩展CCD的采光率,必须扩展单一像素的受光面积。但是提高采光率的办法也容易使画质下降。这一层“微型镜头”就等于在感光层前面加上一副眼镜。因此感光面积不再因为传感器的开口面积而决定,而改由微型镜片的表面积来决定。
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
CCD的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目前有两种分色方式,一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个则是CMYK补色分色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两种分色法的概念,RGB即三原色分色法,几乎所有人类眼镜可以识别的颜色,都可以通过红、绿和蓝来组成,而RGB三个字母分别就是Red, Green和Blue,这说明RGB分色法是通过这三个通道的颜色调节而成。再说CMYK,这是由四个通道的颜色配合而成,他们分别是青(C)、洋红(M)、黄(Y)、黑(K)。在印刷业中,CMYK更为适用,但其调节出来的颜色不及RGB的多。
原色CCD的优势在于画质锐利,色彩真实,但缺点则是噪声问题。因此,大家可以注意,一般采用原色CCD的数码相机,在ISO感光度上多半不会超过400。相对的,补色CCD多了一个Y黄色滤色器,在色彩的分辨上比较仔细,但却牺牲了部分影像的分辨率,而在ISO值上,补色CCD可以容忍较高的感光度,一般都可设定在800以上
第三层:感光层
CCD的第三层是“感光片”,这层主要是负责将穿过滤色层的光源转换成电子信号,并将信号传送到影像处理芯片,将影像还原。
传统的照相机胶卷尺寸为35mm,35mm为对角长度,35mm胶卷的感光面积为36 x 24mm。换算到数码相机,对角长度约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越大。在单反数码相机中,很多都拥有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例如尼康德D100,CCD/CMOS尺寸面积达到23.7 x 15.6,比起消费级数码相机要大很多,而佳能的EOS-1Ds的CMOS尺寸为36 x 24mm,达到了35mm的面积,所以成像也相对较好。
现在市面上的消费级数码相机主要有2/3英寸、1/1.8英寸、1/2.7英寸、1/3.2英寸四种。CCD/CMOS尺寸越大,感光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1/1.8英寸的300万像素相机效果通常好于1/2.7英寸的400万像素相机(后者的感光面积只有前者的55%)。而相同尺寸的CCD/CMOS像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也会导致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缩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但如果在增加CCD/CMOS像素的同时想维持现有的图像质量,就必须在至少维持单个像素面积不减小的基础上增大CCD/CMOS的总面积。目前更大尺寸CCD/CMOS加工制造比较困难,成本也非常高。因此,CCD/CMOS尺寸较大的数码相机,价格也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响数码相机的体积重量。超薄、超轻的数码相机一般CCD/CMOS尺寸也小,而越专业的数码相机,CCD/CMOS尺寸也越大。
7. 镜头分辨率和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大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镜头的分辩率是指在成像平面上1毫米间距内能分辨开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对数,单位是“线对专/毫米”(lp/mm,line-pairs/mm)。
图像属传感器由许多感光元件组成,每一个元件称为一个像素。像素的数量对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像素数越多,对细节的展示越明显,图像的清晰程度越好。是CCD的主要性能标准,决定了显示图像的清晰程度,分辨率越高,图像的细节表现越好。CCD是由面阵感光元素组成,每个元素称为像素,像素越多,图像越清晰。
镜头分辨率是无限大的,机身的分辨率由CMOS或者CCD来决定。
8. 传感器尺寸对画质有什么影响最好详细点。
传感器尺寸越大,像素点之间的空间局越大,像素不会过于拥挤,这样像素点之间的干扰就会减小,像素点的性能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画面效果就更加清晰自然。
9. 传感器和像素的联系是什么!
虽然数码相机普及的速度实在太快,但对于数码相机真正了解的人却非常少。由于经常去卖场和经销商沟通,自然有了很多与普通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
“麻烦问一下,这里有8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吗?”
“怎么才300万像素呀,听说这样的机器拍出来照片效果很差”
“我就是买画质好的数码相机,500万以下的您就别给我介绍了”
其实这些只是我选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由于消费者对于像素认识上的误区,所以很容易将画质和像素联系在一起,错觉上认为高像素,拍出来的照片就一定清晰,其实不然。
对于消费级数码相机来说,特别是强调性价比的家用型数码相机,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像素,则很可能损失相机本身的功能,例如像变焦、微距、甚至镜头素质,就单一的成像而言,画质的优良与镜头、CCD、数字处理芯片等多个部件都有关系,特别是CCD感光元件,并非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像素越高,画质就越清晰,相反,如果在CCD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像素越高,画质就越不清晰。接下来我们就从原理来给大家分几个点介绍什么是CCD感光元件,像素值多少才最合适。
CCD究竟是什么?
CCD传感器又叫电荷耦合器,它是一种特殊的半导体材料,由大量独立的感光二极管组成,一般按照矩阵形式排列,相当于传统相机的胶卷。
目前,CCD的种类有很多,其中面阵型CCD是主要应用在数码相机中。它是由许多单个感光二极管组成的阵列,整体呈正方形,然后像砌砖一样将这些感光二极管砌成阵列来组成可以输出一定解析度图像的CCD传感器。
它的成像原理是使用感光二极管将光线转换为电荷,当拍摄者对焦完毕按下快门的时候,光线通过打开的快门(目前消费级数码相机基本都是采用电子快门)透过马赛克色块射入在CCD图像传感器上,感光二极管在接受光子的撞击后释放电子,所产生电子的数目与该感光二极管感应到的光成正比。当本次曝光结束之后,每个感光二极管上含有不同数量的电子,而我们在显示器上面看到的数码图像就是通过电子数量的多与少来进行表示和储存,然后控制电路从CCD中读取图像,进行红R、绿G和蓝B三原色合成,并且放大和将其数字化,这些数字信号被存入数码相机的缓存内,最后写入相机的移动存储介质完成数码相片的拍摄。(由于CCD技术发展很快,此成像原理只适用目前大部分消费级数码相机,像索尼4color super HAD CCD等产品的原理都不相同)
SUPER CCD真的很神奇吗?
SuperCCD是富士独创的一项CCD技术,至今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的SuperCCD。这项CCD技术与前面介绍的普通型CCD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改变了矩阵CCD四个原色点合成一个象素点的原理,八边形几何构造和间断排列,使蜂窝状的感光单元能更好的利用了CCD表面空间,在象素相等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
应该说,采用SUPER CCD技术的富士相机在画质上的确要比普通CCD的相机好,特别是在色彩方面,表现比较突出。但自从富士推出这项技术开始,实际象素和最大输出象素之间的争论就没有停止,特别是在中端民用产品S602和S7000上面体现的更为突出,S7000的插值输出可产生1230万像素,而它的实际像素只达到600万。
评价CMOS是好还是坏?
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中,最高端和最低端的机型中,我们都会发现它们采用的是CMOS感光元件。为什么没有采用大众型的CCD?COMS和CCD两种感光元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CCD和CMOS传感器的构造图对比
CMOS结构相对简单,它与CCD最大的不同在于,CCD是以行为单位的电流信号,而CMOS是以点为单位的电荷信号。相比,CMOS具有敏感度高,解析度高,功率低,高整合度的特性,但由于目前生产技术还不成熟,特别是量产的良品率还比较低,所以高质量的CMOS还只是应用在专业级的数码相机上面。之所以在低端产品中使用COMS,主要由于较小尺寸的COMS,价格比CCD便宜很多,其工艺也很差,从而造成自身反差小,在噪点的控制上和成像质量方面问题很大。
未来COMS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的是量产良品率,第二是控制噪点,因为CMOS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由
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会产生过热的现象,这也是很多厂商为寻求产品升级的一个突破口。
为什么说CCD是决定像素的关键?
前面我们也说到,CCD在数码相机中的作用就像传统相机中的胶片一样,胶片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影像投影出来,而CCD则是由很多“感光单元”构成,它们将经过镜头的光按照强度转换成电讯号。在相同像素的情况下,相机CCD的面积越大,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也就越大,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强,成像的质量自然就越好。相反,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越小,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弱,成像的质量自然就很差了。
像素数的多与少,决定了一块CCD上有多少个感光单元,也体现了CCD的分辨率。当厂商和经销商正为每提高一个百万像素欢欣雀跃的时候,消费者眼中往往最容易忽略的是CCD的尺寸,而这恰恰很重要。打个的简单比方,如果一个房间内,原来住着4个人,大家住的很舒适,而突然又多出来一个人,也就是说,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住了5个人,那住着有原来舒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面积只有1/2.7英寸的CCD上已经排列几百万个像素点,如果想在这样的芯片面积上再增加像素数,就会带来图像信噪比降低、等效感光度降低等大量问题。
通常CCD分为四种尺寸,由大到小依次为:APS、2/3英寸、1/1.8英寸、1/2.7英寸。CCD面积越小,制造成本就越低,通常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会明显感觉,CCD面积小的数码相机在光线比较弱的情况下,快门速度会非常慢,在暗部的表现不理想,即便在光线很好的时候,在色彩方面也不能完全的还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镜头有关系,但CCD不能摆脱干系。大家如果对这一说法不相信的话,可以拿起自己家里面5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例如索尼F828、柯达DX7590等,在某一固定位置,设置成最大像素拍一张,再设置成最小像素拍一张,放大局部,对比一下看看图像质量就会明白。
CCD面积肯定是越来越好,但和COMS一样,面积越大,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在提高,成品率也无法保证,所以目前大部分消费级高端数码相机使用的都是2/3英寸的CCD。而800万高像素之风的降温,和CCD的研发停滞有一定关系,估计年内不大有可能有厂商推出800万以上像素的数码相机。
插值有意义吗?
我想“插值”这个词,出现最多的就是在我们国货数码相机和一些摄像头的广告中。那么究竟何为插值呢?它只是将 CCD 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实际像素数,利用特定的软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模糊处理后,在空隙间进行填充,从而增加图像的像素值。它并不是由CCD直接生成,只是通过程序的不断计算之后生成了一个放大图像,放大的图像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平滑、干净,我们从表面参数来看,总像素的确提高了,但CCD所生成的实际像素值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提高”会对图像本身的质量产生影响,局部放大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细节部分有可能丧失,就好像拔苗助长一样。
这种所谓的文字游戏,有点和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是通过镜头的变换来进行图像的远近变化,而另外一个是通过对图像的放大,来实现局部的表现,所以以后看到类似的词语,后面的那个插值数据就没有必要在意了,反正是个摆设。
这里还特别提一下前面说到的SUPER CCD技术,由于CCD原理的不同,富士所有采用SUPER CCD的数码相机几乎都会在显著位置标注实际象素和最大输出象素,虽然它也是采用插值放大,来生成最大输出像素,但根据国内某些专业网站的测试,像S602这样实际像素300万,插值输出600万象素的相机,插值图像能和实际像素输出500万相机拍出的图片去媲美,所以采用SUPER CCD技术的富士算是一个插值计算的特例来看待。
10. 传感器和像素的关系
成像效果主要和像素密度有关(当然,传感器的制造工艺,镜头素质,机内算法等都有影响),密度越高,画质相对较差,通常可以参考像素和传感器面积之比
1/1.8英寸的具体尺寸是7.17mm*5.32mm,
1/2.5是5.38mm*4.39mm,你可以换算一下
相机的像素密度一般是固定的,10MP的相机拍5MP的照片时,使用的并不是全尺寸的传感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画质不会有所提高,但拍出10MP的照片后缩成5MP,则画质会有所提升
具体的差别不好说,上面提到,传感器的制造工艺,镜头素质,机内算法等对画质都是有影响。比如富士的supperCCD的感光点是六边形的,效果会比一般的四边形好;nikon采用EXPEED处理器的机型会比没有的好……
现在新出的数码DC,为了迎合市场,通常追求更高的像素,更花俏的功能,照片的画质往往比不上以前低像素的旧相机(100%尺寸时比较),不过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功能还是不能忽视的,例如光学防抖,人面识别,高清视频……
楼主可以参考富士经典的F30/F31和后续的F50/F100,CCD尺寸差不多,但像素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