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助环氧树脂乳化
制备乳状液的乳化方法,除了初生皂法、剂在水中法、剂在油中法之外,还有:
1、油水混
2、转相乳化
3、LEE
2. 聚氨酯树脂生产乳化打开延迟是什么原因
纵观水性聚氨酯树脂、水性环氧树脂等水性树脂发展历史过程,水性树脂(包括水性聚氨酯树脂和水性环氧树脂等)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次重要阶段:
第一次:外乳化法,通过外加乳化剂强力机械分散实现树脂水性化。特点:实现了水性化,但水性树脂很不稳定,性能差。
第二次:自乳化法,通过水性树脂合成时引入亲水基团实现树脂水性化。特点:树脂稳定性好,但成膜后亲水基团依然留在涂膜中,因而耐水差,性能一般。
第三次:自交联法,通过水性树脂合成时引入亲水自交联官能团实现树脂水性化。特点:水性树脂中含有亲水自交联官能团,因而很容易分散溶解于水中,便于施工;但该亲水自交联官能团在树脂干燥成膜时自我交联,自我反应掉,且形成致密保护网及三维立体结构,因而耐水好,附着好,光泽高,综合性能很全面。自交联水性树脂无须加固化剂,无须高温烘烤,常温自干成膜,是最新高科技产品。目前,自交联水性树脂中技术成熟的是自交联水性丙烯酸树脂,市面上已有这种产品。
自交联水性丙烯酸树脂。
3. 环氧树脂加T31固化剂后发生乳化是怎么回事
你说的是将E51与T31混合调胶过程中乳化发白现象吧?这是由于T31固化剂中含水量过高所至,水与E51树脂不相容,所以会乳化发白,一般T31中含水量超过6%就会有这种现象。
4. 环氧树脂乳化方法(倾尽所有)
制备乳状液的乳化方法,除了初生皂法、剂在水中法、剂在油中法之外,还有:
油水混
通常此法是水、油两相分别在两个容器内进行,将亲油性的乳化剂溶于油相,将亲水性乳化剂溶于水相,而乳化在第三容器内(或在流水作业线之内)进行。每一相以少量而交替地加于乳化容器中,直至其中某一相已加完,另一相余下部分以细流加入。如使用流水作业系统,则水、油两相按其正确比例连续投入系统中。
转相乳化
在一较大容器中制备好内相,乳化就在此容器中进行。(如若要制取O/W型乳状液,就在乳化容器中制备油相。)将已制备好的另一相(外相,在例中为水相),按细流形式或一份一份地加入。起先形成W/O型乳状液,水相继续增加,乳状液逐渐增稠,但在水相加至66%以后,乳状液就突然发稀,并转变成O/W型乳状液,继续将余下地水相较快速加完,而最终得到O/W型乳状液。类似本例可制得W/O型乳状液。此种方法称为转相乳化法,由此法得到的乳状液其颗粒分散的很细,且均匀。
LEE
通常的乳化方法大都是将外相、内相加热到80℃(75-90℃)左右进行乳化,然后进行搅拌、冷却,在这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从理论上看进行乳化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乳化需要的能量只影响乳状液的分散度和由表面活性剂引起的表面张力的降低,理论上可以计算出所需的能量,它与通常乳化所消耗的能量相比少得很多,即表明通常的乳化方法存在着大量能量的浪费,如冷却水所带走的热量都是白白丢弃了。因此,J.J.Lin(林约瑟夫)提出了低能乳化法。其方法原理是,在进行乳化时,外相不全部加热,而是将外相分成两部分,α相与β相,α和β分别表示α相与β相的重量分数(此处α+β=1),只是对β相部分进行加热,由内相与β相进行乳化,制成浓缩乳状液,然后用常温的α外相进行稀释,最终得到乳状液。其原理可表示如下图 显然,这种乳化方法节省了许多能量,节能效率随外相/内相和α/β的比值增大而增大。这种方法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可提高乳化产品的效率,如缩短了制造时间,因为可大大缩短冷却过程时间,且可减少冷却水的使用节约了能量。这种低能乳化法不仅用于制造乳液和膏霜,还可以用于制造香波,但它主要适用于制备O/W型乳状液。上述所介绍的低能乳化法,其实只是一个基本原理,实际应用时,可依据乳状液的类型,油、水相的比例及其粘度等具体要求,设计出可行的低能乳化方案,其具体操作过程,对乳状液的质量都有影响。
5. 环氧树脂加T31固化剂后发生乳化是怎么回事产生乳化的T31好还是不乳化的好
环氧树脂加T31固化剂后发生乳化是由于T31固化剂中含水量偏高,一般T31固化剂中含水超过6%就会内有乳化现象,容含水量越高乳化越严重。有的T31生产厂家会往T31固化剂中间加溶剂,加入溶剂后可以消除含水T31与环氧树脂混合乳化现象,但做出来的胶层质量也不行。你最好是找正规生产厂家订货要求含水量低于3%且无溶剂的,这样做出来的成品质量才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