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色素出现断层的原因
因为大孔树脂在水中溶胀,导致浮力大于重力,于是漂浮,你可以在柱子上方加一片滤纸后再加个玻璃球
㈡ 大孔树脂装柱后。。。提取色素。。应该怎样提取。。求具体步骤。。
大孔树脂用95乙醇装柱?是什么意思?不是用树脂装柱吗?、
孔树脂出现断层,很多气泡,树脂柱没有填装严实,不知道你的柱径是多少,如果比较细的话,可以用细铁丝之类的,边装边戳。
树脂吸附完后,用什么洗脱剂是要自己摸索的,可以查看相关文献。常见的有酸洗(比如盐酸,硝酸),醇洗(乙醇),等等,用什么浓度的最佳也是自己实验探索的。
下一步可以计算吸附量,洗脱率,做一下树脂的重复利用性。在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拟合一下,类容就很充实了。要是觉得还不够,在做一下树脂吸附色素前后的红外图谱还有热重等。还有固体核磁可以做。
㈢ 我最近在用大孔树脂进行多糖的脱色,我在选择色素测定波长时遇到问题,求指导帮助!
采用水提、絮抄凝脱色、树脂吸附袭、重结晶工艺提取纯化。结果杜仲叶的水浸提液浓缩后用1%壳聚糖絮凝去杂、活性碳脱色得到进样液,进样液用NKA-9树脂吸附,50%乙醇解吸,洗脱液浓缩后的粗品经甲醇重结晶得到纯度≥97%的绿原酸,提取率 ≥65%。结论 优化完善了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纯化方法,为杜仲资源的充分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参考。
㈣ 大孔树脂的新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大孔吸附树脂新技术的引进,使中草药有效单体成分或复方中某一单体成分的指标得到提高。它具有快速、高效、方便、灵敏、选择性好等优点,因而发展速度很快,应用面很广。
1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有效成分纯化中的应用
大孔吸附树脂用于白芍总苷、甜叶菊苷、刺玫果苷、三七总苷、西洋参总皂苷、绞股蓝总皂苷
甘草酸、三棵针生物碱、丹皮酚、银杏叶黄酮、制川乌和制草乌中总生物碱、薄盖灵芝中尿嘧啶和尿嘧啶核苷、川芎嗪和阿魏酸的分离。
2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
章氏采用D型大孔吸附树脂法测定了三七及其制剂冠心宁总皂苷。也有人将三七蜂王浆用D201柱处理,测定三七皂苷的含量,回收率为104.4%.刘氏等在对复肢胶囊(含有三七等25味中药)的复方制剂进行内控试验中,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有效地分离三七皂苷,并进行了TLC定性鉴别,结果斑点分离度好,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任氏等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型(天津骨胶厂)纯化气血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中的人参总皂苷。胡氏等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比色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的人参总皂苷,结果提高了分离效果。减少了影响因素,使样品含量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达100.1%以上。苯乙烯苷类是肉苁蓉的有效成分,大孔吸附树脂(AB/B型)对苯乙醇苷类成分有较好的分离性能。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能纯化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寿氏用低极性的GDXl04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疏肝止痛片中芍药苷成分。钟氏以壳聚糖为絮凝剂,采用树脂M为吸附剂,对龟鹿补肾液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结果新工艺比原工艺减少了一步浓缩,而且壳聚糖、树脂M的成本比酒精低,可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王氏等采用南开大学生产的X5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龟鹿补肾液中的淫羊藿苷成分。经X5吸附树脂处理后的样品,可有效地除去部分杂质,使其在高效夜相色铺中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
鉴于大孔吸附树脂一般是以聚苯乙烯为骨架,合成时使用了小分子的致孔剂、交联剂等,用前需要处理,并在提取物和制剂中检测其残留量。应符合要求。另外,由于大孔吸附树脂属于极性吸附,一种树脂只能对某一极性段的成分具有良好的吸附,故一般适宜于单味药中某类成分的定向提取。中药复方成分非常复杂,仅用某种树脂很难兼顾到所有成分,国家不鼓励中药复方使用大孔吸附树脂精制,使用时应该非常慎重。
㈤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的技术优点
第一:能缩小剂量,提高中药内在质量和制剂水平。经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处理后得到的精制物可使药效成分高度富集,杂质少,提取得率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一般水煮法为20-30%左右,醇沉法为15%左右,可见,剂量缩小了,杂质少了,内在质量提高了,有利于制成现代剂型的中药,也便于质量控制。药效学和临床使用都证实了同一类药采用此工艺后药效的提高。该工艺1次完成了除杂和浓缩两道工序。如人参茎叶中也含人参皂甙,可以提取出来作为药用,但含量低,用一般方法提取麻烦,而用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提纯后人参皂甙含量可达70%以上,很方便。再如,中药水煎提取物体积大,有效成分含量低,剂量太大剂型选择困难,给生产带来难题,如果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处理,问题就较好解决了。
第二:减少产品的吸潮性。
传统工艺制备的中成药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吸潮性,是中药生产及贮藏中长期存在的难题。而经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处理后,可有效地去除水煎液中大量的糖类、无机盐、黏液质等吸潮成分,有利于多种中药剂型的生产,增强产品的稳定性。第三: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能缩短生产周期、所需设备简单。免去了静置沉淀、浓缩等耗时多的工序。节约包装,降低成本,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㈥ 请问怎么样提取番茄红素
一、番茄红素有机溶剂提取法?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等有机溶剂。而在诸多的有机溶剂中,选用氯仿作有机溶剂来提取番茄红素效果最好。主要步骤包括:新鲜番茄或番茄皮干燥、粉碎,选用一种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作为萃取液进行固液萃取,最后将萃取液真空浓缩,得到番茄红素的粗制品,此法简单易行。但由于番茄中还含有其它成分,而且有机溶剂会有痕量残留,只单单采用溶剂萃取,得到的产品一般纯度不高,番茄红素含量约在5%~15%左右,而且通常不会产生番茄红素晶体,而是一种呈油状的物质即番茄红素油树脂。 二、番茄红素酶法提取?日本一专利介绍了利用番茄皮自身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其工艺为:番茄打浆粉碎→加碱调节pH值7.5~9. 0→45℃~60℃加热搅拌5h→过滤除去表皮、种子和纤维等残渣,得提取液将抽提液pH值调整为4.0一4.5,类胡萝卜素凝聚沉淀静置,虹吸除去上部浑浊液,得番茄红素沉淀→沉淀调整pH后干燥真空浓缩→成品加食盐保存。而Dubodel等人通过外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方法来提取番茄红素。其工艺流程为:清洗鲜番茄→100℃热烫去皮→用高速搅拌机打浆粉碎→添加0.2%~0.5%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在50℃条件下处理3h,除去90%的果胶、纤维素等非色素物质→离心→沉淀用96%的乙醇洗涤、过滤→乙醇和植物油提取→分离油相、产品。 三、番茄红素超临界CO2萃取法?Sun,Q,J等人(1998)采用超临界CO2作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物料中萃取、分离和纯化有效成分,共考察了四个因素:萃取压力(7.5mPa~30.0mPa),温度(40℃~50℃),C仇流速(5kg/h~50kg/h),萃取时间(0.5h~4.0h),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为15mPa~20mPa,温度40℃~50℃,流量20kg/h,时间1h~2h,其得率可达到卯%以上[10-11]. 四、高速逆流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简称HSCCC)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新型液一液分配色谱技术,与传统的柱色谱需使用固体填料不同,该分离方法是在两相之间进行,在高速运转产生重力场的条件下,使固定相在分离柱中实现高的保留而进行分离,因而没有不可逆吸附,具有样品无损失、无污染、高效、快速和大制备量分离的优点。国外有报道在实验中首次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来提取番茄红素,所得到的样品是从100mg含有9%番茄红素的番茄粗提物中分离出来的.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检验出其纯度达到98.5%。采用的溶剂是由己烷、二氯甲烷、乙腈按10:3.5:6.5组成的非水混合物。 五、微波辐射萃取法?微波辐射萃取技术(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简称为MAE)是指使用微波及合适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各种物质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与方法。由于番茄红素是一种脂溶性色素,不易渗透穿过物质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因此提取时间较长,不能很好的将提取物从细胞壁中溶出。而采用微波辐射萃取的最大优点就是大大缩短了萃取时间,且提取率较高,产品品质好,质地纯且无环境污染等,在天然色素的提取工艺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张卫强等人经过实验得出了一种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溶剂为6#溶剂油,微波频率为2450mHz,功率为200W,萃取时间80s,液固比(mL/g)2:1,经过二级提取可使番茄红素的提取率达到97.56%。
㈦ 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它具有防癌抗癌,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版能。本文权主要研究了从天然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粗产品,并进一步将粗产品纯化的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 采用皂化法对番茄进行预处理不仅可除去脂肪酸甘油酯及各种游离脂肪酸,而且在番茄细胞组织的保护下,番茄红素不容易在碱性条件下被破坏。番茄皂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70℃,KOH浓度0.5mol/L,皂化时间0.5h。从皂化后的番茄中提取的番茄红素产品有番茄红素晶体出现,产品的色价由原来的21.2提高到66.7。 分别采用固液浸取法、索氏提取法和微波萃取法用石油醚从皂化后干燥番茄粉末中提取番茄红素,考察了温度、时间、液固比、功率等各种提取条件对番茄红素提取量的影响。固液浸取法最佳工艺条件:温度50~60℃,提取时间1h,液固比40:1,番茄红素产量为22.54mg/g(干燥番茄粉末);索氏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45℃,提取时间4h,液固比100:1,番茄红素产量为22.69mg/g(干燥番茄粉末);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功率400w,萃取时间50s,番茄红素提取量23.25mg/g(干燥番茄粉末)。三种方法...
㈧ 如何证明花青素的存在
如何证明花青素的存在?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花青素(anthocyanins)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经由苯基丙酸类合成路径(phenylpropanoid pathway)和类黄酮生合成途径(flavonoids biosynthetic pathway)生成。影响花青素呈色的因子包括花青素的构造、pH値、共色作用(copigmentation)等。果皮呈色受内在、外在因子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光可增加花青素含量;高温会使花青素降解。花青素为植物二级代谢产物,在生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花瓣和果实的颜色可吸引动物进行授粉和种子传播 (Stintzing and Carle, 2004)。常见於花、果实的组织中及茎叶的表皮细胞与下表皮层。部分果实以颜色深浅决定果实市场价格。花青素属於酚类化合物中的类黄酮类(flavonoids)。基本结构包含二个苯环,并由一3碳的单位连结(C6-C3-C6)。花青素经由苯基丙酸路径和类黄酮生合成途径生成,由许多酵素调控催化。以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花翠素(delphinidin)、芍药花苷配基(peonidin)、矮牵牛苷配基 (petunidin)及锦葵色素(malvidin)六种非配醣体(aglycone)为主。花青素因所带羟基数(-OH)、甲基化(methylation)、醣基化(glycosylation)数目、醣种类和连接位置等因素而呈现不同颜色 (范和邱, 1998)。颜色的表现因生化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受花青素浓度、共色作用、液胞中pH値的影响 (Clifford, 2000)。本文目的为了解影响花青素生合成的因子,以作为田间栽培管理的参考。
橙色和黄色是胡萝卜素的作用。1910年在胡萝卜中发现了β-胡萝卜素,以后共发现另外2种胡萝卜素异构体,分别是:α、β、γ三种异构体。1958年β-胡萝卜素获得专利(US2849495,1958年8月26日,专利权人:Hoffmann La Roche),目前主要从海洋中提取,也可人工合成
自然界有超过300种不同的花青素。他们来源于不同种水果和蔬菜如越橘、酸果蔓、蓝莓、葡萄、接骨木红、黑加仑、紫胡罗卜和红甘蓝、颜色从红到蓝。这些花青素主要包含飞燕草素(Delchindin)、矢车菊素(Cyanidin)、 牵牛花色素(Petunidin)、芍药花色素(Peonidin).
花青素颜色随PH值发生变化,从当PH值为3时的覆盆子红到当PH值为5时的深蓝莓红。在大多数应用中这些色素具有良好的光、热和PH稳定性,并且能够承受巴氏和UHT热处理。花青素广泛地应用在饮料、糖果、果冻和果酱中。
近年来对作为多酚的花青素对健康可能带来的好处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将来花青素的这种特性在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中有可能得到日益应用。目前市场上有比较成熟的花青素产品,这些花青素主要是越橘花青素、蓝莓花青素、蔓越橘花青素、接骨木花青素、黑莓花青素和黑豆皮花青素等,含量均为25%或40%。国内西安天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 薛西峰先生做了详细的提取工艺研究,并于2001年开始大规模生产25%的花青素成品。
花青素的作用
花青素为人体带来多种益处。从根本上讲,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够保护人体免受一种叫做自由基的有害物质的损伤。花青素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下面列出花青素的部分功效:
1.有助于预防多种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过早衰老和关节炎;
2.通过防止应激反应和吸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来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
3.增强免疫系统能力来抵御致癌物质;
4.降低感冒的次数和缩短持续时间;
5.具有抗突变的功能从而减少致癌因子的形成;
6.具有抗炎功效,因而可以预防包括关节炎和肿胀在内的炎症;
7.缓解花粉病和其它过敏症;
8.增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弹性;
9.保护动脉血管内壁;
10.保持血细胞正常的柔韧性从而帮助血红细胞通过细小的毛细血管,因此增强了全身的血液循环、为身体各个部分的器官和系统带来直接的益处,并增强细胞活力;
11.松弛血管从而促进血流和防上高血压(降血压功效);
13.防止肾脏释放出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所造成的血压升高(另一个降血压功效);
14.作为保护脑细胞的一道屏障,防止淀粉样β蛋白的形成、谷氨酸盐的毒性和自由基的攻击,从而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病;
15.通过对弹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抑制使皮肤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从内部和外部同时防止由于过度日晒所导致的皮肤损伤等等。
㈨ 如何保持肉类产品中的血红素色素
1 辣椒红色素:
属于胡萝卜素,是从红辣椒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为橙红色粉末成膏状,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油脂及有机溶剂,生产时可按需要量添加。
2 胡萝卜色素:
大量存在植物组织中,也是人类食品中的主要营养素之一,可用于油质食品或人造奶油,酥油着色,也可用于饮料,面制食品的着色,安全性高,着色力匀衡,最大使用量为0.2克/千克。
3 高梁红色素:
从高梁壳中提取出的砖红色不定型粉末物,溶于水和稀乙醇液,耐较高温度加工,添加于畜肉、鱼、植物蛋白、糕点中,可染成很好的咖啡色或巧克力色,最大使用量为0.4克/千克。
4 萝卜红
从四川产的红心萝卜中提取,为紫红色粉末,溶于水,能增加食品风味和营养,用于饮料、配制酒、罐头、蜜饯等食品的着色,可按生产需要量添加。
5 黑豆红色素
野大豆种皮的提取物,为紫红色粉末,易溶于水和稀乙醇,耐热、耐光性较好,特别适用于果酒饮料和可乐型饮料的着色,最大使用量为0.8克/千克。
6 越桔红
是野生越桔浆果中花生素类色素,适用于果汁、冰淇淋等食品生产,可按生产需要量添加。
7 玫瑰茄红色素
是从玫瑰茄的花萼中提取出的酚类色素,食用安全且具有清热降火、消炎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糖果、果脯、果酱、饮料等食品的着色。
8 红曲米色素
是我国传统使用的天然红色素,主要由紫红曲霉菌接种在大米上培育而成,可供生产肉制品、饮料和配制酒着色使用。
9 甜菜红
是红甜菜(紫菜头)根中提取的甜菜花青和甜菜黄素,为红或紫红色粉末,可溶于无水乙醇,耐热性差,对光和氧敏感,着染性较好。主要用于果子露、汽水、罐头浓缩果汁,青梅等生产中,可按生产需要量增加。
10 菊花黄
是从菊科植物大花金鸡菊的花中提取的棕褐色浸膏,易溶于水和乙醇,耐温和光,着色力较强,最大使用量为0.3克/千克。
11 玉米黄
由黄粒玉米提取物蛋白中提出的β-胡萝卜素混合物,为柠檬黄色,无异味,不溶于水、乙醚、丙酮等,适用于非液体食品着色,在人造黄油中添加,比使用维生素B2效果最佳,最大使用 量为5.0克/千克
12 桅子黄
是桅子中的黄色素,为黄豆橙黄色粉末,不溶于油脂,易溶于水,在饮料,配制油、糕点生产中着色,最大用量为0.3克/千克。
13 红花黄色素
由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中提制而成,为黄色粉末,不溶于油脂,能溶于水、乙醇和丙二醇。在食品中使用量不超过0.02克/千克。
14 姜黄色素:
是姜黄色的块茎中含有的黄色色素,为橙黄色粉末,不溶于冷水,溶于乙醇、丙二醇、冰醋酸和碱性溶液。遇铁离子易变色,对光,热稳定性较差,着色力较好,尤其对蛋白质着色力较强,用量按正常生产需要量增加。
15 可可色素
是从可可豆及可可外皮中提取出的褐色色素,为棕色粉末,无臭,有巧克力香味,易溶于水及稀乙醇,耐热性及耐还原性均好,对淀粉和蛋白质着染性较好,主要用于汽水、可乐型饮料及糖果等生产中,最大使用量为3克/千克。
16 虫胶色素
是紫胶虫在寄生植物上分泌的原胶中的一种色素成分,为蒽酮衍生物,虫胶色素有溶于水和不溶于水两大类,最大使用量为0.5克/千克。
17 酱色(焦糖)
是我国传统的天然食用色素,为黑褐色的胶状物或固体粉块状。易溶于水和稀乙醇溶液,不溶于油脂,主要用于罐头、饮料、糖果等生产中。目前,我国只允许使用不加铵盐生产的酱色。
18 叶绿素铜钠:
是以菠菜或蚕沙为原料制成的,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粉末状或绿色的膏状,耐热性好,在100℃加热,仍可长期保存不变色,食品生产中最大使用量为0.5克/千克。
至于安不安全是看你用的剂量的多少,根据国家的标准用量是不会危害身体健康的。中国食品添加剂交易网上有很多这种知识,我觉得你可以去看看。
㈩ 大孔树脂吸附原理
大孔树脂吸附原理:
大孔树脂吸附作用是依靠它和被吸附的分子(吸附质) 之间的范德华引力,通过它巨大的比表面进行物理吸附而工作,使有机化合物根据有吸附力及其分子量大小可以经一定溶剂洗脱分开而达到分离、纯化、除杂、浓缩等不同目的。
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性和筛选性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实质为一种物体高度分散或表面分子受作用力不均等而产生的表面吸附现象,这种吸附性能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生成氢键的结果。
同时由于大孔吸附树脂的多孔性结构使其对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具有筛选作用。通过上述这种吸附和筛选原理,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的不同及分子量的大小,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经一定的溶剂洗脱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0)大孔树脂吸附法提取玫瑰茄红色素扩展阅读:
大孔树脂吸附的用途: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技术最早用于废水处理、医药工业、化学工业、分析化学、临床检定和治疗等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已广泛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工作中。
与中药制剂传统工艺比较,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所得提取物体积小、不吸潮、易制成外型美观的各种剂型,特别适用于颗粒剂、胶囊剂和片剂,改变了传统中药制剂的粗、黑、大现象,有利于中药制剂剂型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02~2010《医药科学技术政策》明确提出:研制开发中药动态逆流提取、超临界萃取、中药饮片浸润、大孔树脂分离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