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耗材问题 > 树脂平面导板

树脂平面导板

发布时间:2022-04-16 05:50:21

① 电缆桥架安装规范

电缆数量、电缆直径和电缆间距决定了电缆桥架的型号、规格、臂长、支柱长度、间距、桥架宽度和层数。的安装条件决定桥的固定方法,选择悬挂式、直立式、侧壁式或混合式。连接件和连接件通常成套供应,另外根据桥结构选择合适的盖子进行折弯。

支柱、支柱或非标准支柱、骨架的间隔、安装方法、型号规格、高程等桥架支撑点,可以在平面上列举说明,也可以用分段不同的截面图、单线图或大样本图表示。电缆引出点的位置和引出方式一般来说,大多数电缆的引出可以垂直于垂直弯曲板安装在架子上,少量电缆的引出可以用导板或导管注明引出方式。

② 误食整牙齿口腔含的屏导(口语音)怎么办

那个东西叫平面导板,是塑料的。它对放射线不阻射,也就是说,它不能阻挡放射线的通过,因此不能通过X线等射线检查到它。是不是需要核磁之类的检查呢?也许B超行?问问影像学科的医生吧?大医院都该有影响学科的。

③ 电缆桥架的规格一般是如何来选择

桥架的类型主要看置放电缆的分量和运用环境等因从来决议的,下面为我们供给一些市面上常用的电缆桥架类型作为参阅:

槽式电缆桥架:槽式电缆桥架 是全密封型桥架,如盒子一般形状,用于敷设电缆。

梯式电缆桥架:它外型一起像梯子形状,中心焊有横杆加固支撑使得重量轻、成本低、承受能力极强、透气性好。

托盘式电缆桥架: 托盘式电缆桥架 是半密封型桥架,它跟 槽式电缆桥架 的姿势非常相似,他底部打孔,用于散热。

下面为我们介绍市面上常用的标准参阅:

标准适用于:槽式桥架(C)、梯式桥架(T)、托盘式桥架(P)(特别标准可联络定制)

厚度:0.8mm、1.0mm、1.2mm(非标)/1.5mm、1.8mm、2.0mm、2.5mm、3.0mm(国标)

④ 电缆桥架的规格一般是如何来选择

桥架的类型主要看置放电缆的分量和运用环境等因从来决议的,下面为我们供给一些市面上常用的电缆桥架类型作为参阅:

槽式电缆桥架:槽式电缆桥架 是全密封型桥架,如盒子一般形状,用于敷设电缆。

梯式电缆桥架:它外型一起像梯子形状,中心焊有横杆加固支撑使得重量轻、成本低、承受能力极强、透气性好。

托盘式电缆桥架: 托盘式电缆桥架 是半密封型桥架,它跟 槽式电缆桥架 的姿势非常相似,他底部打孔,用于散热。

下面为我们介绍市面上常用的标准参阅:

标准适用于:槽式桥架(C)、梯式桥架(T)、托盘式桥架(P)(特别标准可联络定制)

厚度:0.8mm、1.0mm、1.2mm(非标)/1.5mm、1.8mm、2.0mm、2.5mm、3.0mm(国标)

⑤ 喇叭的电声元件分类

1940年末,一位年轻的加拿大发明家Gilbert Hobrough使用扩大机时,一时大意在音乐播出中拆下喇叭线,并让发热的导线靠近电线的接地端。这是很危险的动作,但Hobrough惊讶的发现电线开始拌动,并发出音乐声,这个「具有增益的金属线」不久后才明白是静电效果。Hobrough进一步研究,才知道1910年左右已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1925年在磁场内使用导电金属片的喇叭已经于德国取得专利,当时人说这是带状喇叭。1920年与1930年代分别有两种带状喇叭上市,不过昙花一现很快就沉寂了。带状喇叭的原理是在两块磁铁中装设一条可以震动的金属带膜,当金属带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磁场变化而震动发声。在Hobrough重新发现带状喇叭时,Quad创办人Peter Walker也在英国推销一种号角负载的带状高音,这个高音并不成功,反而是1960年左右英国Decca推出很成功的带状高音。另一种类似的带状喇叭Kelly Ribbon由Irving Fried引进美国,他将Kelly高音配上传输线式低音而产生不错的效果。1970年代,Dick Sequerra为金字塔(Pyramid)发展的带状喇叭,首次扬弃号角的设计。Hobrough发现带状喇叭后的三十年中,他以经营空中绘图和靠着自动机械的专利贴补,持续进行研究,终于在1978年发展成功频率响应低至400Hz仍然平直的带状单体(当时产品只能到600Hz),并且不会融化、破碎或变形,失真则只有1%。Hobrough与他的儿子Theodore Hobrough还获得一项专利:与带状高音搭配的多丙烯低音所使用的无谐振特殊音箱。不过他们以Jumetite Lab为品牌所制造的喇叭,一心想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大家使用,在市场上却没有红起来。后来包括加州柏克莱的VMPS Audio、爱荷华市Gold Ribbon Concepts、麻州的Apogee Corporation,都发展出比Jumetite Lab频宽更大的带状喇叭系统。
Gold Ribbon制造了频宽最大的带状驱动器(200Hz-30KHz),它们不是用铝,而是以厚度仅1微米(百万分之一公尺)的金制成振膜。不过最成功的,却是Apogee公司。身兼艺术经纪人与音响玩家的Jason Bloom,加上他的岳父Leo Spiegel - 一个退休的航空工程师,共同组成Apogee。它们用古典带状驱动器负责中高音,100Hz以下使用另一种准带状驱动器,近年来也加入锥盆低音作混和设计,评价都相当的高。另外有一个带状喇叭家族的远亲 - BES(Bertagni Electroacoustic System)脉动振膜喇叭。BES跟典型的静电喇叭或Magneplanar平面喇叭一样,都有一个开放的架子与一块平面振膜,声音向前后辐射。不过BES不是很薄的金属板,而是厚度不一的泡沫塑料,外表有点像立体地图。BES的设计使振膜表面有多种谐振模式,振膜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频率部分振动,振动的方式不是机械活塞式,倒像随着宽广音频而均匀振动的音叉。BES的设计引起很大争议,最后当然就不了了之了。平面喇叭在带状喇叭演化的过程中,衍变出一种平面动态喇叭,也称为假带状喇叭,它的问世要归功于美国3M的工程师Jim Winey。Jim Winey原本是业余音响爱好者,他很喜欢静电喇叭,但又觉得KLH-9太过昂贵,应该有办法降低成本才对。有天他获得灵感,他发现用于冰箱门边的软性陶片磁铁,质量轻、成本低、切割制造容易,很适于做磁性结构。这种磁铁可均匀的驱动扁平、宽大的整个振膜表面,可用在双极辐射型态的塑料振膜喇叭。Jim Winey设计的喇叭振膜上有许多细小的金属导线,金属线接收来自扩大机的讯号,并配合永久磁铁的磁场产生吸、推作用。1971年,Winey正式推出新型态的喇叭,起初命名「静磁」(Magnestatic),后来改名为「平面磁」(Magneplanar)。Magneplanar上市后得到很大的回响,包括Strathearn、Wharfedale、JVC、Cerwin-Vega、Thorens等公司纷纷发展不同型态的平面动态喇叭,其中最有名的是Infinity。Infinity推出的Quantum Reference Standard附有双扩大机与电子分音器,它不是用一整块振膜,而是由许多小振膜组成。QRS高两米,宽一米,一共有20个高音单体,其中13个向前,其余向后,垂直成一直线排列。中音则有三个单体,也是垂直排列。加上一只15吋低音,使得QRS可以发出极为震撼的音量,频率也超出可闻范围。后来的EMIT高音(Electro Magnetic Inction)与EMIM中音,也是一种平面振膜,与后来Genesis所用的高音已经不太一样,Genesis的高音可以视为带状单体与平面单体的混合设计,而中音部分Genesis的大喇叭都采用带状单体,与Infinity分道扬镳。不过我们可以看到Infinity从IRS所建立的巨型喇叭架构,这么多年来仍是Hi-End扬声器的最高典范。平面喇叭也有其限制,它的磁结构使得只有磁场的边缘通量能与振膜上分布的「音圈」相互作用,因此效率都不高,到目前这个现象能然存在。再一方面,平面喇叭所用的振膜比静电喇叭或带状喇叭都来得重,因此会限制它的频宽,过去只有Audire一家公司使用全音域的平面驱动器,连Magneplanar自己的喇叭后来都改采带状单体的中高音,加上平面振膜低音组合而成。Burwen与日本山叶曾利用平面振膜制成耳机,Pioneer则放弃磁性平板,改用高分子聚合物来制造耳机,但这些产品似乎都没有获得肯定。海耳喇叭非传统式喇叭中最成功的要属海尔式设计,就在Winey完成第一个平面动态喇叭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海尔(Oskar Heil)研究出一种很高雅的带状喇叭变形物,他称为气动式变压器(Air Motion Transformer)。
海尔的发明与平面动态喇叭很像,使用一层很薄的塑料振膜,上面覆以导电的铝制「音圈」。不过海尔式喇叭的振膜不是拉紧的,而是打褶的、松松的挂在架子上,因此导线音圈位于一堆垂直磁铁的间隙内,当磁力交替挤压弯曲皱褶的振膜,再将它们推开,空气就随着音频而挤压发声。这样的设计有很高的效率,振膜上的强大磁力可降低有效质量电抗或音频阻抗,这也是「气动式变压器」名称的由来。事实上这种喇叭就是声音变压器,跟号角一样,较低的有效质量使它的高频可以往上延伸,普通的海尔驱动器有300Hz-25kHz的频宽,完全不需要等化。虽然海尔博士对自己的设计信心满满,认为自己的喇叭才是合理,别人的喇叭都是奇特,但因为制造品质掌控不佳,低音单体的配合又过于简陋,所以海尔喇叭逐渐淡出市场。会冒火的离子喇叭当贝尔实验室的Rice与Kellogg面对许多未知时,称为响弧(Singing Arc)或环形放电喇叭的怪物,大概是最令人敬畏的。早于1920年代,无线电技术员就发现,用来调变发射机的高压电讯号有时会形成蓝色的球状发亮气体,广播的声音会从发亮的球体传出来,声音不大但很清楚,有人形容:简直很火舌一样。Rice与Kellogg并没有认真去研究这个现象,因为这种发音装置频宽不足,还会发出大量臭氧。1940年代,法国核物理学家Siegfried Klein再度发现此现象,并尝试开发新的喇叭,1950年他替新产品命名为「离子喇叭」。这种设计没有机械谐振,没有质量,有无限的顺服性,似乎是喇叭的一大突破。英国的Decca、法国Audax、德国Telefunken、英国Fane与日本Realon都纷纷投入离子喇叭的研究,但首先商业化上市的却是美国Dukane(Electro Voice),它们在1962年推出名为Ionovac的新产品,后来改由AmericanAudioC om.生产,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于Siegfried Klein本身并未参与生产,他继续研究,神奇的离子喇叭犹如烛光一样,可以朝它用力吹气而丝毫不损音乐播放。离子喇叭的另一优点是效率很高,105dB的音压只需10瓦的扩大机即可达成,频率响应也可降至1000Hz左右。Siegfried Klein的设计由德国Magant生产,但美国禁止出售,因为臭氧量超过标准,而且另一个Hill Plasmatronic的品牌也威胁Magant独占地位。雷射物理学家Alan Hill所设计的Plasmatronic喇叭原理与Siegfried Klein的离子喇叭相同,使用一只装有特殊气体的石英管产生放电现象,使空气电离而发出声音,最简单的说,它们的发声过程好象是闪电过后的雷鸣现象。这种喇叭高频特性极佳,但石英管寿命有限(每隔几个月就要补充氦气),成本又高,使用上并不方便。Hill的离子喇叭频率从700Hz-20kHz,在10呎外仍有90dB的音压,低音则交给传统锥盆喇叭处理。这对喇叭有完美的相位与振幅线性,失真小于1%,可惜售价高达一万美元(附赠A类扩大机一部推动高音,并且有电子分频器),想当然的没有几个人购买。不过Hill与Magant的离子喇叭,仍在市场上存在许久。真正的锥型喇叭1985年由Ohm所推出的Walsh,其创意足以和BES相提并论,也是第一对真正的锥型喇叭,不但用锥型单体,喇叭本身就是个锥型。Walsh只用一个单体处理20Hz-20kHz的广阔频率,锥型驱动器放在音箱顶端,音圈和磁铁在上面,振膜朝向音箱内部。Walsh以管制的分解方式工作,频率上升时,对音圈起反应的纸盆范围缩小;频率较低时纸盆活动范围增加。
未达到此一目标,纸盆由数种不同材料的同心环组成,同心环的作用等于低音滤波器。环越大,处理的频率越低,最低的频率使整个纸盆运动;高频则只用很轻的振膜维持,以阻尼的方式维持频率响应平直。这种设计不论相位或振幅都有很好的线性,最主要是它能180度发声。另一个锥型喇叭的典范,是德国mbl的101喇叭。1975年左右,一家计算机仪控公司老板Meletzky发现,球面单体最能符合他的理想,球型单体的振膜大于传统喇叭单体,更能仿真出自然乐器在空间中的表现。于是他结合柏林大学的两位教授以铝片作成百褶裙状的圆形单体,这个称为100的产品并没有正式上市。1987年mbl以碳纤维当材料,制造了可以360度发声的中高音单体,再加上许多铝片黏合成的葫芦状低音,推出令人惊讶的101喇叭。还有一种Orthophase喇叭,在整片塑料膜上黏附很轻的铝带,然后放在强磁场中,铝带通电而产生震动发声。 1919年,美国物理学家Arthur G. Webster发明了指数型号角喇叭,由于高达50%的效率(一般的动圈式喇叭的效率只有1-10%,Klipsch的号角喇叭效率约为30%),很快就被普遍运用在剧院、体育场等需要大音量的场所。号角喇叭最大的特色就是效率高,一点点功率就能发出极大的声响。它的缺点则是不利于低频回放,如果要回放低频,需要有很长的号角,以回放50Hz频率为例,号角的开口直径要两公尺,长度则要大于五公尺才行。1940年美国工程师Paul W. Klipsch设计了一种体积较小适合家庭用的折叠式低音号角扬声器,利用房间角落装置驱动器,把房间的墙壁当成一个超大的号角,在Klipschorn庆祝五十岁生日时,这型喇叭仍然老当益壮的继续生产中。1927年就创立的Altec Lansing公司是另一个号角喇叭的传奇,1956年所推出的A7「剧院之声」,到现在仍有人捧场。1932年成立的英国Vitavox,在1947年推出可媲美Klipschorn的CN191号角喇叭,频率响应已经可达20Hz-20kHz,目前也仍在预约生产中。号角喇叭的特性会因号角长度、形状与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早期的铁制、铝、锌号角,逐渐演变而有塑料、水泥、木头号角、合成材料号角等多种材料。设计得当,可以把号角喇叭音质较不细致的问题做部分解决;设计不当,甚至会有吼声效应出现。号角按照形状可分为双曲线型、抛物线型、指数型和圆锥型等,其中指数型号角最常被使用。有些号角的指向性过强,还必须在前端加挂音响透镜(Acoustic Lens),以增加声音扩散的角度。一些简化的折叠号角陆续被提出,有些设计以短的号角和房间墙壁加强喇叭背面所发出的低频,同时直接从锥盆前方发出中、高音,这种背后负载的折叠式号角喇叭通常都有不错的效果。目前的号角喇叭多半搭配锥盆式低音使用,由于号角通常效率都在100dB以上,所以运用上并不是那么容易,比较成功的厂商有JBL、Electro-Voice、北欧的Einstein、法国Jadis(独特的Eurythmie 11足可留名青史)、美国Westlake,以及意大利Zingali等。气垫式喇叭除了单体本身的改良,从五○年代开始,工程师也在音箱上动脑筋,希望用同样的单体就能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其中最著名的设计有两种, 一种是气垫式喇叭,一种是传输线式喇叭。 1958年立体声唱片问世,音响进入立体世界,喇叭不像唱头等需重新设计,消费者多买一只同型喇叭就可以了。但也正因如此,体积庞大的喇叭不再受到青睐,大家需要小巧又有足够低频的新产品,气垫喇叭应运而成。造成气垫喇叭流行的背后功臣,应该是晶体扩大机,他提供了不发热的大功率,来应付气垫式设计带来的低效率问题。气垫喇叭同时也是大功率扩大机的幕后原凶,70年代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不是大出力扩大机就不好,不是气垫式喇叭就不够高级。
气垫式也就是密闭式的一种设计。当单体运动时,如果背波传到前方,会造成低频讯号抵消,所以有无限障板的概念产生。一个密闭的箱子也可以当作无限大障板,使前、后波彼此作用的机会降到最低。低音反射式则是无限大障板的衍生设计,由于锥盆的尺寸大小与共振频率会限制喇叭的低频表现,所以在装一个具有开口的音箱可延伸低频响应。开口的大小由音箱体积和单体的共振频率所决定,当音箱反射发声相移,使开口和锥盆发出的低频相同而产生加强效果。
1954年AR的创办人Edgar Villchur推出气垫式喇叭,改善一般密闭式音箱的刚性空气导致低频快速衰减的问题。动圈式单体通常是由锥盆与音圈构成,锥盆边缘由弹性物质支撑,这使得它无法有自由空气振动频率。如果在气密式音箱中塞满吸音材料,扬声系统会产生有比单独驱动器还高的振动频率,Edgar Villchur把自由空气振动频率约10Hz的单体装到1.7立方呎的气密音箱中,扬声器共振频率提高为43Hz。这种设计一方面使系统的失真大为减少,一方面还能发出深沉的低频,缺点则是效率大为降低。 传输线式喇叭最早称为迷宫式设计,喇叭单体被装在音箱的一端,透过一个复杂而且很长的调协信道,单体的背波从另一端的开口被扩散出来。第一个迷宫式设计是Banjamin Olney在1936年为Stromberg-Carson所设计的,他将一个共振频率为50Hz的单体装入迷宫式音箱中,结果其共振频率降到40Hz,并且在40Hz的半波75-80Hz获得增加,从而产生良好的低音。但他同时发现响应曲线产生不少峰值,这些峰值来自音箱信道本身的共鸣,于是他在信道里铺设吸音材料与导板,把150Hz以上的频率在开口处截止。迷宫式设计可以获得良好的低频延伸,但它的制作麻烦,又比不上经济的低音反射式获致做简单的密闭式有竞争力,所以五○年代Carson再度推销迷宫式设计,仍然没有成功。等到六○年代中期迷宫式喇叭重出江湖时,它有了新的名字 - 传输线式喇叭。
传输线式可以说就是在信道中塞满阻尼物的迷宫式,其理论是由英国布拉福特技术协会(Bradfor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R. Bailey教授所提出来。他认为低音反射式音箱由于急遽的低频衰减,容易导致铃振,就像用电子方式突然的把低频切掉。如果在扬声器背后设计一个无限信道可以吸收背波的反射,就能消除扰人的驻波,所以他用长纤羊毛等吸音阻尼物来替代无限的信道,极低频的音波波长较长而可以从信道口逸出,增强了喇叭的低频效果。Bailey教授的设计一度被许多厂商采用,包括IMF、Infinity、ESS、Radford等,它们有的是把信道当成增强低音之用,有些则专做阻尼之用。迷宫式的出口截面积通常等于或大于单体振膜的面积;传输线式的信道是逐渐缩小,出口截面积小于振膜面积。
英国Robert Fris曾推介一种传输线的变体设计,名为「分离耦合抗共鸣线」DaLine(Decoupled Anti-resonant Line),这种设计号称没有共鸣现象,而且可以使用小尺寸的单体而获得良好的低音,也比大尺寸单体有更好的瞬时效果。目前并没有标榜以DaLine设计的喇叭,不过一些低音反射式音箱却从这里得到灵感而进行改良。习惯于密闭式或低音反射式设计的人,对传输线式设计一直有意见,传输线式较大的体积、复杂的结构,以及难以预期的效果,也阻碍了他的发展。目前生产传输线式较有名气的厂商,只剩英国TDL(前身就是IMF)与PMC,PMC以传输线式成功的设计了录音室鉴听喇叭,再度引起大家对传输线式的兴趣。 喇叭单体从单一的全音域设计,逐渐发展成多音路设计,工程师发现到不同频率单体间有许多衔接的问题,包括分频点、分频斜率、灵敏度、相位等都可能产生误差,于是有两种新的思考方向被提出来,一种是全音域喇叭,一种是同轴喇叭。英国Goodmans曾请E.G. Jordan设计AXIOM80单体,是针对录音鉴听所设计的,也是全音域单体的长青树。Jordan与另一位英国人Watts在1964年组成了Jordan Watts公司,当时所推出的Model Unit单体一直持续生产了20多年。这个单体采用十公分的金属振膜,铍青铜制的音圈,以及方形的框架,非常有特色。1975年Jordan Watts推出的Flagon花瓶状全音域扬声器,一直到今天还在生产,是少数像艺术品的喇叭。1932年创立的英国Wharfedale,在二次大战前后也推出不错的全音域单体,1958年老板换人后,开始往计算机等尖端科技发展,放弃了全音域单体的发展。英国另一家Lowther倒是始终坚持,60多年来一直浸淫于全音域单体领域中,它们单体的特色是白色独立边缘、中心均衡器等,现在台湾仍可买到它们的产品。
日本方面有多家全音域单体制造商,一度与Pioneer、Onkyo并称为扬声器三大老铺的Coral,曾推出20公分大的全音域单体。Diatone在1946年成为战后最早生产全音域喇叭的公司,它们采用OP磁铁得到很大成功。1947年与NHK合作开发了P-62F单体,作为广播鉴听之用,之后改款为P-610,整个系列畅销将近40年,成为日本音响史上的一个传奇。在庆祝50周年前夕,Diatone曾推出限量纪念产品,造成一阵小小的轰动。1973年因石油危机而脱离Foster电机独立的Fostex,曾推出许多有创意的产品,如双锥盆全音域单体、生物振膜单体等,它们也推出全世界最大的低音单体EW800(80公分)。 Guy. R. Foundtain于1926年成立Tannoy公司,1947年所设计的LSU/HF/15L单体,是38公分大的两音路同轴设计,这颗单体开启了同轴喇叭的新纪元。1953年Tannoy开始以同轴单体制造Monitor 15 Silver等录音室用鉴听喇叭,获得许多大唱片公司采用,Decca的许多发烧天碟就是这个时代以Tannoy喇叭鉴听录制的。Tannoy的同轴概念来自三○年代全音域点音源设计,构造简单,具有线性的对称与方向性、失真低,音像准确等优点。为了得到足够的低音,Tannoy不断在尺寸上加码,最后把38公分的同轴单体运用在Westminster Royal等顶级喇叭上,可产生相当深沉的低频。近年来Tannoy除了设计双音圈同轴单体外,也在高音单体装置了郁金香型导波器,提高频率响应的平顺。在Tannoy 70周年庆时,它们推出新的旗舰Kingdom喇叭,中音部分仍采用同轴设计,另外加上超高音与超低音单体,这款喇叭也说明了同轴设计的限制。
Tannoy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英国同胞KEF(Kent Engineering and Foundary),它们的动作比Tannoy积极,1984年推出空腔耦合技术(Coupled Caviy),104/2喇叭的独特构思与丰富低频引起许多讨论,这一年它们加入同轴喇叭市场。 1989年KEF进一步改良,推出称为Uni-Q的同轴技术,105/3喇叭同时使用空腔耦合技术与Uni-Q单体,表现更上层楼。KEF的Uni-Q单体是在同一个底盘上装设大、小两个磁铁,发音时高音利用低音的振膜当作号角,达到同轴同时的目的;Tannoy的同轴单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并非真正同轴同时。
各种仿同轴的设计纷纷出笼,美国洛杉矶专门制造PA与录音室鉴听用喇叭的Gauss,把高音套上一个碗状的盖子放在低音中间,有不错的评价。德国Siemens也设计了一个同轴单体,把9公分高音单体放在25公分低音前面,再以声学透镜改善扩散角度,七○年代进军剧院市场引起很大话题。 压电式单体,目前仅见于少数高音使用。所谓压电材料(Piezo-electric),是指施加电压后会伸展、收缩或弯曲的材料,像是酒石酸钾钠(Rochelle salt)、钛酸钡、钛酸盐、锆酸盐等合成物,它们曾被运用在唱头、耳机等组件上。至于用在喇叭上,要等到能轴向伸展的多元氟化乙烯树脂作成,并在两边加以真空气化铝处理过的高聚合体出现以后,才得以实现。这种单体有良好的线性、失真少、瞬时佳,也因为质量轻而能设计成各种形状。它的缺点则是他具有电容性阻抗,有时需要特别设计的转接放大器。
此外还有气阀式扬声器(让空气由受压缩的空气槽流经号角而发声)、感应型、热摩擦型,以及正式商品化的薄膜型等设计。荷兰Philips曾推出一种MFB喇叭,在喇叭箱内装有扩大机与主动性回授组件,把扩大机的回授环路延伸到喇叭音圈。Philips的产品没有成功,倒是让Infinity、Genisis等厂商获得灵感,在低音部分制造了伺服扩大机,降低低音的失真。

⑥ 电缆桥架要怎么选型

电缆桥架作为布线工程的一个配套项目,目前尚无专门的规范指导,个生产厂家的规格程式缺乏通用性。

因此,设计选型过程应根据弱电各个系统缆显得类型、数量,合理选定适用的桥架。

电缆桥架执行标准你可以去参考【JB/T10216-2000】里面有详细的介绍,以及和电缆桥架的所有相关知识。

电缆桥架的规格选择:

1、电缆桥架的宽度和高度就按下表选择,并应符合电缆填充率不超过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值,动力电缆可取40-50%,控制电缆可取50-70%,另外需予留10-25%的式程发展余量。

2、各种弯通及附件规格应符合工程布置条件并与桥架相配套。

3、支、吊架规格的选择,应按桥架规格、层数、跨距等条件配置。并应满足荷载的要求。

4、电缆桥架横截面积的选择见表桥架上电缆网络中任一线路的最大自动过电流保护的额定电流值或整定值(A) 桥架横截面充许最小值(mm2)

0-60 129

61-100 258

101-200 452

201-400 645

401-600 968

⑦ 模具的原理是什么

不知道你是说的什么模具原理,一下有几种,希望可以帮到你。。。一、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注塑模具是在成型中赋予塑料以形状和尺寸的部件。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三部分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浇注系统是指塑料从射嘴进入型腔前的流道部分,包括主流道、冷料穴、分流道和浇口等。成型零件是指构成制品形状的各种零件,包括动模、定模和型腔、型芯、成型杆以及排气口等。1.主流道它是模具中连接注射机射嘴至分流道或型腔的一段通道。主流道顶部呈凹形以便与喷嘴衔接。主流道进口直径应略大于喷嘴直径(O.8mm)以避免溢料,并防止两者因衔接不准而发生的堵截。进口直径根据制品大小而定,一般为4—8mm。主流道直径应向内扩大呈3°到5°的角度,以便流道赘物的脱模。它是设在主流道末端的一个空穴,用以捕集射嘴端部两次注射之间所产生的冷料,从而防止分流道或浇口的堵塞。如果冷料一旦混入型腔,则所制制品中就容易产生内应力。冷料穴的直径约8一lOmm,深度为6mm。为了便于脱模,其底部常由脱模杆承担。脱模杆的顶部宜设计成曲折钩形或设下陷沟槽,以便脱模时能顺利拉出主流道赘物。 2.分流道 它是多槽模中连接主流道和各个型腔的通道。为使熔料以等速度充满各型腔,分流道在塑模上的排列应成对称和等距离分布。分流道截面的形状和尺寸对塑料熔体的流动、制品脱模和模具制造的难易都有影响。如果按相等料量的流动来说,则以圆形截面的流道阻力最小。但因圆柱形流道的比表面小,对分流道赘物的冷却不利,而且这种分流道必须开设在两半模上,既费工又易对准。因此,经常采用的是梯形或半圆形截面的分流道,且开设在带有脱模杆的一半模具上。流道表面必须抛光以减少流动阻力提供较快的充模速度。流道的尺寸决定于塑料品种,制品的尺寸和厚度。对大多数热塑性塑料来说,分流道截面宽度均不超过8m,特大的可达10一12m,特小的2-3m。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截面积,以免增加分流道赘物和延长冷却时间。3.浇口它是接通主流道(或分流道)与型腔的通道。通道的截面积可以与主流道(或分流道)相等,但通常都是缩小的。所以它是整个流道系统中截面积最小的部分。浇口的形状和尺寸对制品质量影响很大。浇口的作用是:A、控制料流速度:B、在注射中可因存于这部分的熔料早凝而防止倒流:C、使通过的熔料受到较强的剪切而升高温度,从而降低表观粘度以提高流动性:D、便于制品与流道系统分离。浇口形状、尺寸和位置的设计取决于塑料的性质、制品的大小和结构。一般浇口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形,截面积宜小而长度宜短,这不仅基于上述作用,还因为小浇口变大较容易,而大浇口缩小则很困难。浇口位置一般应选在制品最厚而又不影响外观的地方。浇口尺寸的设计应考虑到塑料熔体的性质 二、冲压模具的工作原理冲压模具又被称之为冷模,它是利用冲压机压力作用在模具上,使放在模具中的金属产生形状的变化。从模具的功能分有拉伸模.冲裁模.折弯模.铆接模等.拉伸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相同形状的凸凹模通过压料板压住料将金属材料按设计需要加工出各种几何立体的产品。其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冲床压力,金属材料的拉伸率,产品几何图形的复杂程度,模具压料力,模具间隙等。冲裁模有简单的单冲模和结构复杂的连续模,主要考虑的是机床压力,模具冲裁力,模具卸料力,冲裁间隙及复杂形状的结构合理性问题。折弯模有很多种,有冲直角的,锐角的,钝角的,还有折复杂的几何形状的。铆接模一般很简单,主要是铆接冲头的直台和R角要取合适就OK 三、压铸模具的工作原理 压力铸造是近代金属加工工艺中发展较快的一种少无切削的特种铸造方法。1)主要特征:熔融金属是在高压、高速下充填铸型,并在高压下结晶凝固形成铸件。压铸模具是铸造液态模锻的一种方法,一种在专用的压铸模锻机上完成的工艺。它的基本工艺过程是:金属液先低速或高速铸造充型进模具的型腔内,模具有活动的型腔面,它随着金属液的冷却过程加压锻造,既消除毛坯的缩孔缩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内部组织达到锻态的破碎晶粒。毛坯的综合机械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2)压铸模具设计流程1、按照产品使用的材料类别;产品的形状和精度等各项指标对该产品进行工艺分析,订出工艺。 2、确定产品在模具型腔中摆放的位置,进行分型面;排溢系统和浇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3、对各个活动的型芯拼装方式和固定方式进行设计。 4、抽芯距和力的设计。 5、顶出机构的设计。 6、确定压铸机,对模架和冷却系统设计。 7、核对模具和压铸机的相关尺寸,绘制模具及各个部件的工艺图。 8、设计完成。 四、真空吸塑成型模具的设计工作原理:(上面有人说了就不重复了)

⑧ 3d打印的材料有哪些

3d打印的材料有:光敏树脂复合材料、高分子粉末材料、石蜡粉末材料、陶瓷粉末材料、熔丝线材料、FDM陶瓷材料、木塑复合材料、FDM支撑材料。

最常用的光敏树脂、PLA、、ABS、尼龙、不锈钢等材料。

光敏树脂即树脂,由聚合物单体与预聚体组成,其中加有光(紫外光)引发剂(或称为光敏剂)。在一定波长的紫外光(2500~300nm)照射下能立刻引起聚合反应完成固化。光敏树脂一般为液态,可用于制作高强度、耐高温、防水材料。

而陶瓷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低密度、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等优异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陶瓷材料硬而脆的特点使其加工成形尤其困难,特别是复杂陶瓷件需通过模具来成形。模具加工成本高、开发周期长,难以满足产品不断更新的需求。

(8)树脂平面导板扩展阅读:

不同原理的3D打印使用的材料不同,材料种类非常多,应用不同所使用的的材料也不同,需要具体到某种原理、某种应用的3D打印,才能具体说用到什么材料。

3D打印材料一般是和具体工艺相连的,选择不同的材料,也就决定了工艺,也就决定了工艺所带来的限制,比方说尺寸精度、最小细节,壁厚,反之,如果知道目标成品必须要达到的尺寸精度、最小细节和壁厚,也可以反过来决定可选的3D打印材料。

⑨ 隐形牙套和透明牙套有什么区别

隐形矫正又叫“隐形无托槽矫正”,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牙齿矫正技术。 隐形矫治技术继承了传统的牙颌畸形矫治理念,是现代口腔医学、计算机辅助三维诊断、个性化 设计及数字化成型技术的更好结合,具有以下优点:

一、美观 : 隐形矫治器具有轻薄、透明、可摘戴的优点。矫治器是透明的,几乎完全隐形,将在别人无察觉中完成牙齿矫正。

二、舒适 : 没有托槽、钢丝等矫正装置,不会对牙周组织及颊黏膜造成刺激。

三、卫生 : 自行摘戴,方便维护口腔卫生,不影响正常饮食及生活。不用再担心会有牙龈炎、牙齿脱矿、变色等问题。

四、方便省时: 隐形矫治器只需每两周自行更换一副牙套,复诊次数少。

⑩ 什么是 轴向分模 径向分模 水平分模 这3个老是搞不清楚!

在一般情况下,凸模的强度是足够的,不必进行强度计算。但是,对细长的凸模,或凸模断面尺寸较小而毛坯厚度又比较大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承压能力和抗纵向弯曲能力两方面的校验。� 1.凸模承载能力校核凸模最小断面承受的压应力σ,必须小于凸模材料强度允许的压力[σ],即:� σ=P/Fmin�≤[σ]� 故非圆凸模 Fmin�≥P/[σ] (2—27)� 对圆形凸模 dmin�≥4tτ[σ](2—28)� 式中σ——凸模最小断面的压应力 (MPa);� P——凸模纵向总压力(N);� Fmin�——凸模最小断面积(mm�2);� dmin�——凸模最小直径(mm);� t——冲裁材料厚度(mm)� τ——冲裁材料抗剪强度 (MPa);� [σ]——凸模材料的许用压应力 (MPa)。 2.凸模抗弯能力校核凸模冲裁时稳定性校验采用杆件受轴向压力的欧拉公式。根据模具结构的特点,可分为无导向装置和有导向装置的凸模 (图2.8.4)进行校验。� 对无导向装置的凸模,其受力情况相当于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压杆,其纵向的抗弯能力可用下列公式校验: 对圆形凸模 Lmax�≤30d�2/(2—29)� 对非圆形凸模 Lmax�≤135(2—30)� 图 2.8.4 凸模的自由长度 (a)无导向装置的凸模(b)有导向装置的直通式凸模 (c)有导向装置的阶梯式凸模 有导向装置的凸模,其不发生失稳弯曲的凸模最大长度为:� 对圆形凸模 Lmax�≤85d�2/P (2—31)� 对非圆形凸模 Lmax�≤380 (2—32)� 以上各式中, I为凸模最小截面的惯性距(mm�4);P为凸模的冲裁力(N);d为凸模最小直径(mm)。�据上述公式可知,凸模弯曲不失稳时的最大长度 Lmax�,与凸模截面尺寸、冲截力的大小、材料机械性能等因素有关。同时还受到模具精度、刃口锋利程度、制造过程、热处理等影响。为防止小凸模的折断,常采用如图 2.8.5所示的结构进行保护。� (五)凸模的护套� 图 2.8.5a、b是两种简单的圆形凸模护套。图a所示护套1、凸模2均用铆接固定。图b所示护套 1采用台肩固定,凸模2很短,上端有一个锥形台,以防卸料时拔出凸模,冲裁时,凸模依靠芯轴 3承受压力。c所示护套1固定在卸料板(或导板)4上,护套1与上模导板5呈H7/h6的配合,凸模 2与护套1呈H8/h8的配合。工作时护套1始终在上模导板5内滑动而不脱离(起小导柱作用,以防卸料板在水平方向摆动 )。当上模下降时,卸料弹簧压缩,凸模从护套中伸出冲孔。此结构有效地避免了卸料板的摆动和凸模工作端的弯曲,可冲厚度大于直径两倍的小孔。d)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凸模护套,三个等分扇形块6固定在固定板中,具有三个等分扇形槽的护套 1固定在导板4中,可在固定扇形块6内滑动,因此可使凸模在任意位置均处于三向导向与保护之中。但其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比较困难。采用 c、d两种结构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上模处于上止点位置时,护套 1的上端不能离开上模的导向元件(如上模导板5、扇形块6),其最小重叠部分长度不小于 3~5mm。其二,上模处于下止点位置时,护套1的上端不能受到碰撞。 图 2.8.5凸模护套(六)凸模的固定方式� 平面尺寸比较大的凸模,可以直接用销钉和螺栓固定 (图2.8.6)。中、小型凸模多采用台肩、吊装或铆接固定 (图2.8.7)。对于有的小凸模还可以采用粘接固定(图2.8.8)。对于大型冲模中冲小孔的易损凸模,可以采用快换凸模的固定方法,以便于修理与更换,如图 2.8.9所示。图 2.8.6大凸模的固定 1—凸模;2—凸模固定板;3—垫板;4—防转销� 5—吊装螺钉;6—吊装横销;7—上模座图 2.8.7中小凸模的固定方式 a)环氧树脂固定 ;b)低熔点合金固定;�c)无机粘结剂固定图 2.8.8 凸模的粘结固定� 图2.8.9 快换式凸模的固定方法 2.8.3 凹模的结构设计� (一)凹模洞口的类型� 常用凹模洞口类型如图 2.8.10所示,其中a)、b)、c)型为直筒式刃口凹模。其特点是制造方便,刃口强度高,刃磨后工作部分尺寸不变。广泛用于冲裁公差要求较小,形状复杂的精密制件。但因废料 (或制件)的聚集而增大了推件力和凹模的涨裂力,给凸、凹模的强度都带

阅读全文

与树脂平面导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污水井周围多少米不能有设备基座 浏览:277
丁村污水项目征用赔偿方案 浏览:28
抽油烟机什么的过滤网好 浏览:168
常熟有环评污水处理的厂房 浏览:487
在国外可以用香港护照回香港吗 浏览:42
怎么做人造雪不用吸水树脂 浏览:171
两支反渗透膜4040如何连接 浏览:281
去掉空调滤芯多少钱 浏览:926
phpurl过滤后台 浏览:318
米家净水器多少钱一升 浏览:851
废水中的甲醛如何测量 浏览:807
换净水器的过滤器多少钱 浏览:331
超滤机里面矿物质是什么 浏览:717
污水指标有哪些如何检测 浏览:643
纯水电导度是什么意思 浏览:125
工业水处理杂质 浏览:800
中空纤维离心超滤 浏览:151
酚醛树脂浇注固化剂 浏览:348
杭州市污水管管内底标高 浏览:919
玻璃纸可以做半透膜吗 浏览: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