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浸没式超滤技术的应用
虽然超滤可以有很多的应用领域,但大规模的水处理通常集中在以下方面:
饮用水供水终端
地表水处理
海水处理
流体的回用
B. 浸没式超滤技术的介绍
浸没式超滤英文是:Flow Split,Flow Split SMF(专利号:ZL 2007 2 0007883.4)基于Flow Split超滤膜组件开发出的一种浸没式超滤系回统。SMF是MBR(膜生物答反应器)的改进型工艺,用膜组件替代了传统工艺中的二沉池进行固相和液相分离的一种新型技术工艺。
C. 膜生物反应器(MBR)和浸没式超滤功能和使用时的区别。什么情况用什么 优缺点~谢谢,希望劲量详细
MBR是放置在曝气池或者二沉池里面,进水中有大量的活性污泥,浸没式超滤是相对于压力式回超滤而答言的,浸没式超滤放置在膜池中,进水要求比压力式超滤宽泛,抗污染的能力强。一般来说生化法之后不进行深度处理,直接采用超滤过滤的话用MBR,如果还需进一步处理(主要是去除COD),则在最后一步采用浸没式超滤。
优点:MBR流程简单,投资少,浸没式超滤运行通量大,回收率高,产水水质好
缺点:MBR运行通量低,同样的产水量需要更多的膜;浸没式超滤流程复杂,外围配套设备多。
具体用MBR还是浸没式超滤要看你的进水水质以及产水要求
D. 浸没式管式超滤膜如何进行清洗
管式超滤膜正确的清洗方法:
1、对于一般的膜孔不是特别细小的可拆式的回超滤滤芯,可直接拆开答用柔软物质一边擦拭一边用清水冲洗。
2、用海绵球擦洗,根据膜管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的海绵球,利用专用设备通过膜管进行擦拭清洗,可以反复使用。
3、热水冲洗法将水加热到(30-40℃),然后冲洗膜表面,去除那些粘稠或者是热溶的杂质效果很好。
E. 什么是浸没式超滤
浸没式复超滤
1.采用化学稳定性制很好的聚偏氟乙烯材料,膜丝的耐氧化性药剂性能强。
2.高强度聚偏氟乙烯超滤膜丝的生产工艺,确保膜丝的高强度,延长膜丝的使用寿命。
3.分布窄且均匀的超滤孔径保证了超滤可以截留微生物,病毒,细菌和胶体等。
4.膜组件的独特结构设计使得曝气更均匀。
5.低运行成本,运行稳定。
F. 浸没式与压力式、外压式与和内压式微超滤膜的比较
外压式超滤膜与内压式超滤膜的区别:
1.外压超滤膜;又称复合膜,这种超滤有2层膜壁,有独立内壁支撑层,不会出现说被压坏的事况。内压膜:没有独立内壁支撑层,但是也可以外压过滤(膜组件的反冲洗就是)必须比正常运行压力低50%。
2.外压式超滤一般都采用PVDF材料,内压式超滤一般都采用PE或PES,PVDF材料的优势有很多相信很多地方都能查到,我就不再敷述了,这里只谈一点,PVDF材料韧性比较好,不易折断,PESPE比较脆,易折断。所以说是内压超滤压根就不能气洗,在空气摩擦的情况下,PEPES的材料会断丝的。要不然谁会放着高回收率的方法不采用,而浪费大量的过滤水来反洗超滤膜呢。
3、直观上内压式超滤内壁光滑,不容易污堵,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中空纤维过滤都采用全流过率模式,所以污染物在膜表面上的停留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个样子。要分析内压外压的优缺点要从材料特性、膜结构,水力模型,流体力学,工艺设计等多方面来分析,综合评判,从任何一个角度以偏盖全都是不可取的。
4.外压式的超滤膜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进行自动冲洗,大家都知道超滤膜使用久了,膜的截留作用,有一些被截留物会附着在膜表面上,甚至膜孔也会被更为细小杂质堵塞而使膜的产水量下降。进水的预处理的好坏,只是解决污染问题。而外压式有个专门改变自来水流向的阀门,使本来流经膜丝管外壁的自来水从管内壁流经,然后利用压力差将水渗过管壁,这样就能把超滤膜表面上的截留物冲走,实现自动冲洗的功能。由于有自动洁净功能,因此外压式超滤膜滤芯的寿命也更长,而且避免了二次污染。
G. 浸没式超滤技术的超滤膜
使用于水处理,尤其是大规模的水处理设施,能耗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重要指标。版如果膜技术要成为大规模的水权处理设施的主要技术之一,就一定要降低能耗。因此,许多膜制造商开始开发低能耗的膜过滤系统,即所谓的死端过滤或半死端过滤。
此系统的工作原理类似咖啡过滤机,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沉降在膜的表面。这部分固体通常被成为“污垢”,只要水中含有固体悬浮物,就必然会有“污垢”产生。为保证膜的产水量保持不变,膜过滤压力必然不断增加,因此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从与过滤相反的方向对膜进行清洗,因此有时我们也称为“半死端过滤”。
H. 浸没式超滤技术的超滤技术
近几年发展的半死端过滤技术是XIGATM的核心技术,它是根据8寸半死端过滤超滤膜组件回发展起来的答。XIGATM的核心技术采用8寸压力容器,这是通常反渗透的标准设计。在每个压力容器中,可以放入多个膜组件。每个膜组件为1.5米长,毛细管式膜,膜丝内径0.8或1.5mm,每个膜组的膜面积为22或35m2。膜过滤的过程分为过滤、反洗、和化学加强反洗三个步骤。
成功应用半死端过滤技术的关键,是将过滤、反洗、化学加强反洗三个过程合理设计,从而使最终用户获得最低的运行费用。因此没有必要将单位膜面积的出水率总是保持在尽可能大的水平上。因为反冲洗不必加入任何化学药剂,并且进行时间很短(通常为20~60秒)因此反冲洗的费用远远低于化学加强反洗,我们认为反冲洗是去除膜表面沉积污垢的首选方法。
I. 工业超滤膜组件运行常规操作步骤是什么
超滤膜组件运行抄的操作步袭骤如下:
1.溶质的预处理。在对溶质进行微滤之前,必须保证溶质的温度在35度以下,操作时温度不高于45度。溶质的ph值应控制在2-13之间,过滤采用10-50微米的预处理。
2.预处理后将溶质放入桶中。
3.溶质微滤操作:关闭超滤膜排风阀和进口阀,打开约三分之二大小的回流阀。通过液体到液桶的阀门完全打开,使溶质通过,然后阀门关闭。此时需要打开泵,缓慢打开微滤进水阀,压力控制在0.1Mpa左右。在回流阀打开大约一到五分钟后,进口阀缓慢关闭,泵最终关闭。
4.微滤后,必须用纯水清洗设备,并用纯水保养。如果溶质是水,这个步骤可以省略。
工业超滤膜组件按照正确步骤进行操作,就能确保其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J. 简单描述通过浸没沉淀法制备聚砜膜的过程
接上单选填空 1透析膜是( )膜。疏水膜 荷电膜 亲水膜 离子交换膜 2 透析过程的推动力( )。压力差 浓度差 速率差 电位差 3. 人工肾是( )膜过程。膜吸收 超滤 透析 膜萃取 4. 蛋白质脱盐可以采用 ( )。超滤 微滤 透析 膜生物反应器 5.电渗析采用的膜是( )。疏水膜 荷电膜 亲水膜 离子交换膜 6. 电渗析过程的推动力是( )。压力 范德华力 浓度差 直流电场 7. 电渗析的主要应用领域( )。苦咸水淡化 血液透析 共沸精馏 氢气回收 8. ( )不能进行脱盐。反渗透 离子交换 电渗析 超滤 9. 渗透汽化是以( )推动力。压力差 组分的蒸汽压差 浓度差 电位差 10. 渗透蒸发采用( )膜。疏水膜 透析 亲水膜 离子交换膜 11.( )不是提高渗透蒸发推动力的方法。低压侧抽真空 低压侧冷凝 溶剂吸收 降低料液温度 12. 共沸物分离可以采用( )过程。超滤 透析 电渗析 渗透蒸发 13.膜分离过程是以( )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时,把物质分开的过程。溶解 选择 渗透 扩散 14. 膜两侧的推动力不包括( )。压力差 浓度差 电位差 温度差 15. 溶解-扩散模型解释的气体透过膜的控制步骤 是( ) 。气体与膜的接触 气体在膜表便的解吸 气体在膜表面的溶解 气体在膜内的扩散 16 ( )不是典型的气体分离膜的材质。聚砜 聚酰亚胺 聚丙烯 聚二甲基硅氧烷 17. 原料气与透过气的三种流型中,逆流可获得最大的分离效果,因为其( ). 剪切力最小 浓差极化严重 平均推动力最大 流动阻力最小 18. 以一选择透过溶剂的膜将溶剂与溶液分开,左侧为溶剂,右侧为溶液,( )是反渗透。右侧溶剂向左侧传递 左侧溶剂向右侧传递 右侧溶质向左侧传递 左侧溶质向右侧传递 19. 反渗透传质机理可以用“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解释,该模型认为反渗透膜材料为( )。荷电膜 疏水膜 离子交换膜 亲水摸膜 21. 超滤和微滤是利用膜的筛分性质以( )为传质推动力。渗透压 压力差 扩散 静电作用 22. 超滤和微滤的通量( )。与压力成反比与料液粘度成正比 与压力成正比与料液粘度成正比 与压力成正比与料液粘度成反比 与压力成反比与料液粘度成反比 23. 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 )分子的截留率最大。线状 球形 带有支链 网状 24. 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 )分子的截留率较低。线状 球形 带有支链 网状 25. 两种以上溶质共存时与单一溶质存在的截留率相比要( ). 高 低 无变化 低很多 26. 当pH( )溶质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胶极化层最大。大于溶质等电点 小于溶质等电点 等于等电点 等电点附近 27. 真实截留率和表观截留率在( )时相等。出现浓差极化 不存在浓差极化 料液浓度很大 料液浓度很低 28. 菌体分离可以选择____。 A 超滤 B 反渗透 C 微滤 D 电渗析 29. 孔径越大的微滤膜,其通量____。 A 下降速度越快 B 下降速度越慢 C 上升速度越快 D 上升速度越慢 30膜表面的流速增大,则____。 A 浓度极化减弱,截留率增加 B 浓度极化减弱,截留率减小 C 浓度极化增强,截留率增加 D 浓度极化增强,截留率减小孔径越大的微滤膜,其通量____。 A 下降速度越快 B 下降速度越慢 C 上升速度越快 D 上升速度越慢 2.纳滤膜截留的分子为纳米级而得名,一般可截留______。 A. 单价离子 B. 二价离子 C. 三价离子 D. 分子 3._____过程可以用“孔模型”解释其传质机理。 A.气体分离 B.超滤 C.反渗透 D.纳滤 4.从制作成本和装填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择_______组件是适宜的。 A.卷式 B.中空纤维 C.毛细管式 D.平板式 5.反渗透的前处理通常需要加FeCl3 进行絮凝,目的是去除水中的______。 A.胶体 B.金属氧化物 C.微生物 D.有机污染物 6.膜过程中动力消耗最大的是______过程。 A.纳滤 B.气体分离 C.微滤 D.反渗透 10.聚丙烯中空纤维膜采用_______制备。 A.相转化法 B.溶液浇铸法 C.熔融挤压法 D.湿纺反渗透的分离对象主要是( )亲和结合作用消失。 A.离子 B.大分子 C.粒子 D.小分子 23.超滤膜主要用于( )的分离。 A.菌体 B.细胞 C.电解质溶液 D.不含固形物 24.微滤主要用于( )的分离。 A.悬浮物 B.不含固形物 C.电解质溶液 D.蛋白质脱盐.透析主要用于( )。 A.蛋白质脱盐 B.细胞分离 C.悬浮液分离 D.大分子物质分离 27.除去发酵液中的热原可选用( )。 A.超滤 B.微滤 C.反渗透 D.电渗析 28.蛋白质的回收与浓缩可选用( )。 A.超滤 B.微滤 C.反渗透 D.电渗析 29.孔径越大的微滤膜通量( )。 A.下降速度越快 B.下降速度越慢 C.上升速度越快 D.上升速度越慢 32.当压力较低膜面尚未形成浓差极化时,通量与压力成( )。 A.正比 B.反比 C.对数关系 D.指数关系 33.当压力逐渐增加,膜面形成浓差极化时,通量( )。 A.增加放缓 B.下降 C.维持不变 D.达到极大值 34.欲使溶质浓度高的一侧溶液中的溶剂透过溶质低的一侧时,在溶质浓度高的一侧( )。 A.施加压力大于渗透压 B.施加压力小于渗透压 C.施加压力等于渗透压 D.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