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超滤膜的原理是什么孔径与分子量之间有关系吗
超滤膜原理
超滤膜筛分过程,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专压力下,当属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超滤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液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超滤膜孔径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
超滤膜是一种具有超级“筛分”分离功能的多孔膜。它的孔径只有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也就是说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在膜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能筛出大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粒径大于2~20纳米的颗粒。超滤膜的结构有对称和非对称之分。前者是各向同性的,没有皮层,所有方向上的孔隙都是一样的,属于深层过滤;后者具有较致密的表层和以指状结构为主的底层,表层厚度为0.1微米或更小,并具有排列有序的微孔,底层厚度为200~250微米,属于表层过滤。工业使用的超滤膜一般为非对称膜。超滤膜的膜材料主要有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氟乙烯、聚砜、聚丙烯腈、聚酰胺、聚砜酰胺、磺化聚砜、交链的聚乙烯醇、改性丙烯酸聚合物等等。
B. 超滤膜的分子量是表达的什么意思
超禹超滤膜的分子量是一个重量单位,不同的材质的超滤膜的重量单位是不一样的,同种材质的超滤膜也会有不同的重量单位,虽然都是超滤膜技术,但是不同的材质可以用开生活中的不同领域
C. 什么是膜的截留分子量
截留分子量为500的话不是UF的 截留范畴 大约在1纳米
D. 超滤膜以什么为截流指标
超滤膜的3项标准中,关于截留性能的测试,都采用标准HY/T050—1999的方法。在该标版准中,权规定用于超滤膜截留性能的测量的基准物质为以下几种:聚乙二醇(分子质量为6000、10000、20000u);细胞色素C(分子质量为13000u);卵清蛋白(分子质量为45000u);牛血清蛋白(分子质量为67000u)。
详细可见:网页链接
E. 生物高纯度超滤和生分子精馏法是什么意思
生物高纯度超滤:
是采用中空纤维过滤新技术,配合三级预处理过滤清除自来水中杂质;超滤微孔小于0.01微米,能彻底滤除水中的细菌、铁锈、胶体等有害物质,保留水中原有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超滤原理也是一种膜分离过程原理,超滤利用一种压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动力(压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胶体、颗粒和分子量相对较高的物质,而水和小的溶质颗粒透过膜的分离过程。通过膜表面的微孔筛选可截留分子量为3x10000—1x10000的物质。当被处理水借助于外界压力的作用以一定的流速通过膜表面时,水分子和分子量小于300—500的溶质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微粒、大分子等由于筛分作用被截留,从而使水得到净化。也就是说,当水通过超滤膜后,可将水中含有的大部分胶体硅除去,同时可去除大量的有机物等。
生分子精馏法:
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不同于传统蒸馏依靠沸点差分离原理,而是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实现分离。当液体混合物沿加热板流动并被加热,轻、重分子会逸出液面而进入气相,由于轻、重分子的自由程不同,因此,不同物质的分子从液面逸出后移动距离不同,若能恰当地设置一块冷凝板,则轻分子达到冷凝板被冷凝排出,而重分子达不到冷凝板沿混合液排出。这样,达到物质分离的目的。
F. 分子截流量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用来表征膜孔用的,也叫切割分子量,就是用膜来过滤含5000分子量物质的溶液时,如果这种膜对5000分子量的物质的截留率是90%,那么这种膜的截留分子量就是5000道尔顿。
G. 水处理中超滤膜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呢
超滤膜是什么?
超滤(UF)基本上是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的压力驱动膜过程。超滤膜的孔径一般在—100nm之间,能够截留分子量在300—500,000道尔顿的物质,包括多糖、生物分子、聚合物和胶体物质等。大多数超滤膜所标称的切割分子量一般定义为膜具有90%以上截留率的最小分子量。
超滤膜具有哪些特点?
1. 亲水性膜丝,通量大
超滤膜通过降低膜表面张力,大幅改善了膜的亲水性,使水通量大幅增加,膜表面涂覆牢度强,衰减慢,经过相对高温的水洗和碱洗不易脱落,膜丝抗污染能力提高,耐化学腐蚀性增强。
2. 过滤精度高
超滤膜丝空隙分布均匀,膜孔数量繁多,结构稳定,过滤精度高达0.01微米,彻底滤除原水中的细菌、病毒、胶体、铁锈等各种杂质,出水稳定,水质可达国家饮用水标准,真正实现优质净化水效果。
3. 截留高,抗污染性强
超滤膜的膜丝分布狭窄,且微孔形状呈倒喇叭状,起稳定截留作用的表皮层孔径小,支撑层孔径大,污染物不能进入到支撑层,避免不可恢复的堵塞,使膜丝抗污染性强,在原水水质波动频繁,水质较为恶劣的条件下运行仍能保证良好的过滤效果。
4. 膜丝强度高
超滤膜膜丝拥有的机械强度大,每一根超滤膜丝在各种复杂的工况条件下运行稳定,不易出现断丝,保证超滤出水水质优良。
5. 易清洗,易恢复,使用寿命长
膜公司独特的制膜工艺,使超滤膜膜丝内外壁平整光滑,具有永久亲水性的特质,从而使超滤膜在过滤介质中:胶体、油、蛋白质与污染物质在膜的表面聚结成球状,这种聚结物很容易从膜表面脱离,通过简单的反洗就可以清洗干净,不易污堵,可有效减少化学清洗频率,延长超滤膜使用寿命。
H. 名词解释:超滤膜截留分子量
超滤膜,是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微米的微孔过滤膜。在膜专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属能筛出小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原子质量单位)、粒径大于10纳米的颗粒。
I. 超滤膜能去除水中有机物吗
是不可以的。超滤可以很容易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这是一种误解。
1.关于水中有机物的形态
按形态来分,水中有机物也和水中无机物一样,可以分为悬浮态、胶态和溶解态三大类。
对溶解态有机物的定义,是依据测定方法来理解。目前普遍应用的测定方法是将水样通过0.45μm(或0.15μm)滤膜过滤,通过滤膜后的水中有机物作为溶解态有机物,没有通过滤膜的有机物作为悬浮态和胶态有机物。有人选用0.15μm滤膜,这是因为在无浊度水制备中将透过0.15μm滤膜的水作为零浊度水。试验表明,水通过0.45μm或0.15μm滤膜后,对水中有机物量影响不大,所以目前一般均将通过0.45μm滤膜的水中有机物作为溶解态有机物。
根据这种观点,水分析中测定的COD,也可以分为悬浮态和胶态有机物的COD和溶解态有机物的COD二部分。原水都是先经过混凝、澄清、过滤之后才作为离子交换的进水,反渗透的进水在过滤之后还要再经过二次混凝或细砂过滤,这样的水,应该说其中的悬浮态和胶态有机物已大部分去除,水的COD中大部分是溶解态有机物的COD。试验表明,原水在混凝、澄清、过滤阶段,对水中溶解态有机物去除甚微,有时甚至为0,而对水中悬浮态和胶态有机物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所以,我们笼统讲某种处理方法可以去除水中多少有机物,即COD去除率为多少是不确切的,也不全面的。水处理中面临的困难不是总的有机物(COD)的去除率能提高到多少,因为在悬浮态和胶态有机物含量高的水中,应用一般的混凝、澄清、过滤的方法,就可以把总有机物(COD)去除率提高到很高的数值。
因此,反渗透(或离子交换)进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溶解态有机物,反渗透(或离子交换)进水的COD指标也主要是指溶解态有机物的COD。要使反渗透(或离子交换)进水的COD达到标准,其主要任务也是降低水中溶解态有机物的量。
2.水中溶解态有机物分类
天然水中有机物有的来源于工业排放,也有的来源于生活污水的排放或其它来源,但不管来源为何,排到天然水体中后,都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大部分(或一部分)转变为腐殖质类化合物,这种转变可以在几小时至几百小时内完成。腐殖质类物质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多种有机物的混合物,我们现在所说的腐殖酸和富里酸就是用一个简单办法(在稀酸中溶和不溶)把腐殖质分为二类,这种方法是粗略的,简单的。
由于水中有机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对水中有机物目前尚不能像无机物一样按种类来区分和测定浓度。
目前对水中有机物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水中溶解态有机物按分子量大小来分,即所谓的水中溶解态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水中溶解态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方法目前有二类:一类是凝胶色谱法(GPC),一类是超滤法。超滤法比较简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超滤法就是用不同孔径(截留分子量)大小的超滤膜来将水中有机物按分子大小进行筛分。
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是用不同分子量的球状蛋白来做试验,当某个分子量的球状蛋白有90~95%以上被这个超滤膜截留时,就将这个蛋白质的分子量定义为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
J. 超滤管截留分子量与孔径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第一超滤管达不到100%的与孔径完全一致。任何滤膜都达不到和标称孔径完全内一致,只能是无限的接容近孔径。
其二分子量是质量,而孔径是长度单位,原则上不具有匹配性。原因是,标的物的结构会直接影响过滤精度。球状的和链状的,分子量相同,但是用相同孔径可以截住球状的,而链状的就会透过去。
因此,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