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药合剂 名词解释
中药合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它是在汤剂应用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中药合剂既是常用汤剂的浓缩制品,也常按药材成分的性质,综合运种多种浸出方法,故能综合浸出药材中多种有效成分,临床疗效可靠。有较为固定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且可成批生产,省去临时煎煮的麻烦。同时,由于缩小体积,浓度高,用量小,便于服用、携带和贮存。但是,中药合剂不能随症加减,因而还不能完全代替汤剂。
『贰』 中药合剂可以兑水喝吗
当然不可以啦!
兑了水后,浓度就稀释了,药效会受到影响的!用“喂药器”嘛!
至于伤不伤胃这问题,得看药里有什么成分!清肺热祛痰的合剂最好饭后喝!
『叁』 影响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如何克服
影响中药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中药液体制剂是按形态分类的一大类制剂,系指中药提取物溶解或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态制剂。目前,中药液体制剂存在澄明度差、放置过程中析出沉淀、发生颜色变化、出现絮凝、分层、药效降低、甚至变质等稳定性问题。下面就分别讲一下影响中药溶液剂、中药混悬剂和中药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1 . 中药溶液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影响中药溶液剂稳定性的因素有: 药物的溶解度低,放置过程中易出现沉淀,空气中的氧使药物氧化分解,溶液的 pH不适药物发生水解,光照使药物降解、色泽变化等。因此,保持和稳定分子分散状态,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溶解成分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制剂的外观、性状,是解决中药溶液型制剂稳定性的关键问题。
1.1 选择合适的溶剂
溶剂对药物起溶解和分散作用,其本身质量直接影响制剂的制备和稳定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制剂的澄明度,提高稳定性尤为重要。溶剂选择应依据“相似者相溶”原理,同时溶剂应具有较好溶解性和分散性、化学性质稳定、不影响药效和含量测定、毒性小等特点;常用的溶剂有很多,下面我就以乙醇为例,乙醇含量达20%时具有防腐作用;大于40%时能延缓许多药物水解,如脂类、苷类成分的水解;小于50%适于提苦味质,蒽醌苷类;50%-70%时用于提纯生物碱苷类;大于75%可除蛋白质多糖;70%-80%用于消毒;大于90%用于提挥发油、有机酸、树脂。
1.2 调节制剂的pH
中药制剂中的蒽醌类、酰胺类等有效成分常受H+或OH一作用,发生水解反应,导致药物的含量降低,影响制剂的稳定性;药液的碱性较强时,生物碱易析出,酸性较强时,部分皂苷可沉淀。
1.3 制备包合物
许多药物都可以用包合的方法,改善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环糊精广泛应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可以形成主客分子复合物,非极性药物分子位于非极性的笼状结构内部,环糊精外部的多羟基与极性的水分子亲和力强,从而增溶。
1.4 改进制剂工艺
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提取、分离、浓缩和成型等阶段,须经水、醇和热的处理,各阶段都可能发生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降解和损失,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因此,选择适宜的制剂工艺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中药溶液剂的稳定性。超滤法,甲壳索絮凝沉淀法、膜分离技术等。
2 .中药混悬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巾形成的非均相液态制剂,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微米之间。中药混悬剂存在颗粒不细腻均匀、易沉降、不易再分散,甚至结块,粘度大,不易于倾倒与涂布等物理不稳定性问题。其影响因素有:微粒荷电与水化、混悬微粒的沉降、微粒的成长与晶型的转变、絮凝与反絮凝、分散相的浓度与温度。因此,为改善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主要通过合理应用助悬剂、润湿剂、絮凝与反絮凝剂这儿种混悬剂的稳定剂来改善其稳定性。
2.1 优选助悬荆
助悬剂(Suspending Agents)的作用是增加混悬剂分散介质粘度,降低药物微粒沉降的速度,能被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的保护膜,防止微粒问相互聚集或结晶的转型,或者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助悬剂的应用一般宜通过流变学参数测定,选择具塑性或假塑性,并兼具触变性的助悬剂为最理想。
2.2 应用润湿剂
用疏水性药物配置混悬液时,必须加入润湿剂,其作用原理是降低固-液二相界面张力。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不少具有疏水性,如大黄素、葫芦素等,药物不能被润湿是很难制备成稳定混悬剂的,因此要加入润湿剂。现常用的润湿剂有两类,一类是表面张力小能与水混溶的液体,如乙醇、甘油等,此类润湿效果不佳;另一类是表面活性剂,有很好的润湿效果,宜根据给药途径不同而选用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
2.3 加入絮凝剂或反絮凝剂
絮凝剂是指使混悬剂Zeta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致部分微粒絮凝的适量电解质;反絮凝剂则是指使混悬剂Zeta电位增加,防止其絮凝的电解质;可见二者均是调整混悬剂Zeta电位的电解质,为了保证混悬剂的稳定性,一般控制zeta电位在20~25mv,使其恰好发生絮凝。制备混悬剂时常加入絮凝剂或反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絮凝状态,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常用的有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等。
3 中药乳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提高方法
乳剂是一种彼此均匀分散的混合液而非真溶液,其中分散相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连成一片的连续相(分散介质)中,主要是有水包油(O/W)型乳剂和油包水(W/O)型乳剂二种。乳剂的物理不稳定性表现为分散液滴可自动由小变大、分层絮凝、转相、破裂及酸败等。影响乳剂物理稳定性主要因素分别是:乳化剂的乳化能力、分散介质的粘度、以及温度等因素。
3.1 乳化剂的选择与用量考察
乳化剂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天然或合成乳化剂、固体粉末乳化剂三大类;选择适宜的乳化剂足配制稳定乳剂的重要环节,在选择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油的类型、电解质是否存在、欲制备的乳剂的类型、乳剂的黏度以及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乳剂量的0.5%一10%,用量少不能够完全包裹小液滴,形成的乳剂必然不稳定;过量乳化剂可以分配在油水两相或在油水界面形成液晶,有利于乳剂稳定,但用量过多也可能会引起乳化剂小完全溶解等问题。
乳化剂增加乳剂稳定性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牢固的界面膜、形成电屏障三个方面。例如:莪术油含有挥发性质的组分,在被乳化后,由于其挥发性更易聚集成大的油滴,而导致破乳。因此,在莪术挥发油亚微乳处方中以泊洛沙姆188与蛋黄磷脂组成复合乳化剂,在乳滴油水界面组成复合乳化剂膜,增加磷脂吸附膜的强度,使乳滴相互之间碰撞时更加稳定,减少粒子之间的聚结作用,改善乳剂的稳定性。
3.2 控制乳滴大小
乳剂的稳定性与乳滴的大小有关,乳滴越小乳剂越稳定,稳定性顺序为纳米乳>微乳>普通乳。微乳制备过程中加入较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滴表面张力,得到粒径均匀、乳滴较小,通过微乳增加中药复方制剂中难溶性挥发油类药物的溶解度,可提高中药复方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形成的微乳,可稳定分散于制剂中。
3.3 筛选分散相浓度和乳化温度
一般稳定的乳状液分散相的浓度为50%左右,25%以下时均易发生不稳定现象,当乳剂中分散相的浓度达到74%以上时,容易转相或破裂;乳剂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一70℃。
4其他因素对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影响
中药液体制剂多以水为溶媒,易为微生物所污染,产生沉淀、变色和腐败,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同时在药品贮存过程中,光、温度、湿度、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对制剂的稳定性也有影响;因此在液体制剂中加入防腐剂,以及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对保证制剂稳定性和确保药品质量有重要作用。
4.1 微生物因素
中药液体制剂受现有生产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医院制剂室)以及中药原料本身洁净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含有糖类、蛋白质等物质时,微生物更易在其中滋生与繁殖。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用水应用饮用水、纯化水。液体制剂常用的防腐剂为苯甲酸类及尼泊金酯类,苯甲酸或苯甲酸钠,用量不超过0.3%,尼泊金类0.02%一0.05%,在制剂制备中一般应用苯甲酸钠和尼泊金乙酯混合防腐。某些挥发油在糖浆中除有矫味作用外,也有一定的防腐性能0.01%的桂皮醛能抑制真菌生长,0.1%可抑制发酵,桔子油和八角茴香油单独使用(0.3%)都能抑制真菌生长和发酵;在40%的稀糖浆中仅用桔子油0.04%,八角茴香油0.01%和乙醇5%的混合液可以达到抑制真菌生长、发酵的要求。
4.2 包装材料(容器)
包装材料与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关系密切,药品通常贮存于室温环境中,主要受热、光和空气(氧)的影响,易使药物发生氧化、降解。包装材料通常使用的有塑料、玻璃和金属。药品的包装设计既要考虑外界环境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又要注意包装材料和药物制剂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稳定性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对光敏感的药物用遮光材料,易氧化的药物,除注意选择包装材料外,还应选用小包装,甚至单剂量熔封于充CO2或N2气体的容器中,控制其药品的质量。
塑料包装材料中通常含有增塑剂、催化剂、引发剂,如上成份与药品长期接触可能会有迁移,尤其是对于液体制剂。目前三类液体药品不宜用塑料容器:以油剂为溶媒的药品;乙醇为溶媒的药品;丙二醇为溶媒的药品。另外,配制液体制剂时不宜用铝制品,如果使用铝制品,由于药物和配制条件不同,铝会不同程度的释入到制剂中,食用后会引起慢性铝中毒,导致及加重中枢神经、骨骼和血液系统的疾病。用钠钙玻璃输液瓶做内包装效果较好。
5.结语
液体药剂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剂型,具有吸收快,作用较迅速;给药途径广泛,服用方便,易于分剂量,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等优点,但复方中药合剂、糖浆剂、多数口服液、甚至酊剂等存在澄明度差、色泽改变、沉淀、甚至结块、絮凝以及分层、含量下降等稳定性问题,严重影响制剂质馘和用药安全。因此中药液体制剂剂型设计时,应根据所含组分理化性质,用药剂量,进行明确开发,制成稳定的溶液剂、混悬剂、以及乳剂等,以达到确保中药液体制剂质量,推动中药液体制剂的现代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肆』 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有何异同点
合剂是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单剂量包装的合剂又称口服液。
糖浆剂指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糖水溶液。含糖量应不低于65%(g/ml), 分类 可分为:单糖浆(85%)、药用糖浆、芳香糖浆。
『伍』 我得了冠心病很多年了,一直吃鲁南欣康,但朋友说鲁南心通也不错,中药制剂副作用小到底哪个好
你好,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治疗之一,是否药物治疗还是其他治疗的根据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下面是冠心病的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药物治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减轻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为原则。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和心脏移植手术。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之一:药物治疗冠心病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基础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病情,在医师的指导下单用或者联合应用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和稳定病情,某些药物也可以延缓或减轻冠状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积极控制引起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达到既治疗又预防的作用。
1、治疗冠心病之心绞痛发作时的药物治疗
心绞痛发作时可以服用硝酸甘油或心痛定,以迅速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的现状,防止心肌因缺血发生坏死。硝酸甘油:硝酸甘油1片(每片0.3~0.5毫克)嚼碎后舌下含服,1至2分钟后心绞痛即可缓解,如5分钟后疼痛仍无缓解可再含服1片。心痛定:可治疗和预防心绞痛发作、抗心律失常作用。用法为每次1至2片,每日3次症状减轻后改为1片。
2、治疗冠心病之缓解期药物治疗
冠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可以用下列药物治疗:
① 硝酸酯类和中药合剂等扩张冠脉;
② 应用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组织剂缓解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
③ 应用ACEI类减低心脏后负荷。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之二: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方法是采取办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从而改善血液动力学,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有三种方法。
1、再灌注治疗冠心病之溶拴治疗
是通过静脉滴注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达到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的目的。
2、再灌注治疗冠心病之介入疗法
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将球囊导管通过血管穿刺置入狭窄的血管内,在体外将球囊加压膨胀,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血管恢复畅通。1-2处狭窄且放支架容易可选择介入治疗。
3、再灌注治疗冠心病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主要原理是使用自身血管(乳内动脉、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大隐静脉)在主动脉和病变的冠状动脉建立旁路(“桥”)使主动脉内的血液跨过血管狭窄的部位直接灌注到狭窄远端,从而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之三:心脏移植手术
对于以下情况:冠心病发展至晚期,经药物治疗无效;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无法矫治、修复、疏导;出现顽固的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危及生命,估测1年内死亡风险极高,均应及早施行心脏移植手术。
通过上述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的分析,相信大家对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已经有所了解。治疗冠心病,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心病确诊方法
冠心病最准确的诊断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简介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
虽然心电图等其它检查亦可诊断冠心病,但有时并不准确,最准确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意义
冠状动脉造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明确冠心病诊断:对于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者,以及中、老年患者心脏扩大、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或畸形,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2)用于指导治疗:对临床上确认的冠心病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不佳而考虑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必须先进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左心室的功能情况,以正确选择适应症,制定治疗方案。
『陆』 杜非合剂怎么用
药品通用名称: 度非合剂
药品其它名称: 杜非合剂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
用法用量 1.5 ml。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15 min时。
不良反应症状 血压突然下降,烦躁,面色青紫。
杜非合剂 :
意识,最简单的定义是机体处于觉醒状态,对自身及周围环境能感知并能做出正确反应。它包括...常用冬眠合剂(含氯丙嗪、非那根、杜冷丁或喜得镇等药),并辅以冰袋头部降温。
小儿在接受各种手术麻醉以前,特别是在行臂丛麻醉,椎管内麻醉之前,为了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及麻醉,按照常规要求都要给予一定剂量的麻醉前用药又称为术前药,以减轻和消除手术麻醉中出现的紧张及烦躁情绪.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2月三年间对所做。
『柒』 简述口服液的制备有哪些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点:药物要溶于水中,添加的辅料毒性要低,口服液服用后,生物利用度要高,要稳定,无菌。
口服液具有服用剂量小、吸收较快、质量稳定、携带和服用方便、易保存等优点,尤其适合工业化生产。有些品种可适于中医急症用药,如四逆汤口服液、银黄口服液,故近几年来多将片剂、颗粒剂、丸剂、汤剂、中药合剂、注射剂等改制成口服液,使之成为药物制剂中发展较快的剂型之一。但口服液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要求都较高,成本较昂贵。
制备一般用煎煮法(方法同中药合剂) 。先将煎液适当浓缩后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以沉淀水溶性杂质,或以醇提水沉法除去脂溶性杂质,然后加入适宜附加剂(常用的有矫味剂、抑菌剂、抗氧化剂、着色剂等),溶解混匀,滤过澄清,按注射剂工艺要求,灌封于安瓿或易拉盖瓶中,灭菌即得。
药液一般要求澄清,因此,将提取液浓缩后,一般都采用热处理、冷藏等办法,过滤以除去杂质。由于药液浓度较大,一般都用板框压滤机、微孔滤器或中空纤维超滤设备过滤,以保证澄明度。
『捌』 中药口服合剂使用湿热灭菌工艺会影响产品质量----产生沉淀 请说明原因
关于中药合剂的沉淀问题,中药合剂的组成及成分相当复杂,有些成分在加热时溶于水,但冷却后又析出沉淀;有些成分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在热时能溶于水,冷时则逐渐沉淀析出;有些成分经水解、氧化、聚合等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不溶物析出;还有胶态成分或混悬微粒,经凝聚后也能产生较多的沉淀。所以,中药合剂的用法指出“用时摇匀”。现在,所采用的净化处理方法,可使沉淀明显减少,但有效物质是否可能过滤丢失,值得注意和研究,特别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尚不明确的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