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滤芯资讯 > 肾小球超滤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肾小球超滤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

发布时间:2022-04-19 21:14:32

A.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一般治疗 患者无明显水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不严重,无肾功能不全表现,可以自理生活,甚至可以从事轻微劳动,但要防止呼吸道感染,切忌劳累,勿使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明显高血压、水肿者或短期内有肾功能减退者,应卧床休息,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至2~3g。对尿中丢失蛋白质较多,肾功能尚可者,宜补充生物效价高的动物蛋白,如鸡蛋、牛奶、鱼类和瘦肉等,已有肾功能减退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在30ml/min左右),应适量限制蛋白质在30g左右,必要时加口服适量必需氨基酸。
(二)激素、免疫抑制剂。由于反复性及强烈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排斥对治疗药物,需要新的慢性肾炎治疗方法)
(三)对氮质血症处理
1.短期内出现氮质血症或第一次出现,或在近期有进行性升高者均应卧床休息、限制过多活动。
2.饮食与营养 对无明显水肿和高血压者不必限制水分和钠盐摄入,适当增加水分以增加尿量十分重要。对轻、中度氮质血症患者不限制蛋白质摄入,以维持体内正氮平衡,特别是每日丢失蛋白质量较多的患者更应重视。对大量蛋白尿伴轻度氮质血症时可增加植物蛋白如大豆等。重度氮质血症或近期内进行性氮质血症者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
3.关于尿量与尿渗透浓度 一般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尿渗透浓度常在400mOsm/L或以下,若每日尿量仅1L,则不足排出含氮溶质,故应要求尿量在1.5L或以上,适当饮水或喝淡茶可达到此目的,必要时可间断服用利尿剂。
4.控制高血压 慢性肾炎氮质血症和肾实质性高血压常提示预后不良,持续或重度肾性高血压又可加重氮质血症。用一般降压药虽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但不一定就降低肾小球内血管阻力。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阻力增强使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钙通道阻断剂如硝苯地平等能否降低肾小球内压力保护肾功能尚有异议,现已公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仅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它尚可抑制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张力,改善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作用,ACEI尚使组织内缓激肽降解减少,缓激肽扩张效果增强。缓激肽尚可刺激细胞膜磷脂游离出花生四烯酸,促进前列腺素生成又增强血管扩张的效应。ACEI尚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肾小球系膜细胞收缩作用。这些作用机理反映在肾组织内,可改善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对中、重度高血压,心脏肥厚患者使用ACEI尚可减少或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促心肌、血管平滑肌增生肥大和血管壁中层增厚的作用,此对防止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血管壁增厚和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十分有助。但ACEI引起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张力降低,有时可使GFR下降,故在氮质血症时使用ACEI剂量不宜过大,且应密切观察肾功能,更不宜使用保钾利尿剂,以免发生高钾血症。常用药物为卡托普利12.5~25mg一次,每日2~3次;或苯那普利(洛汀新)每日1~2次,每次10mg,或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或西那普利2.5~5mg,每日一次,苯那普利、西那普利与依那普利为长效ACEI,若未能控制高血压可加用氨氯地平(络活喜)5~10mg每日1~2次。
5.肾病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出现氮质血症的处理 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期和水肿消退期GFR常有不同程度降低。它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病理活动性病变程度;②肾间质水肿;③肾小球超滤系数减少;④血容量减少(7%~38%病例);⑤较大量激素应用引起体内高分解代谢;⑥对肾脏有损害药物的应用;⑦间质性肾炎;⑧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及时判断原因常不容易,除①、⑥和⑦项须及时处理外,其他若无感染情况,有时需耐心等待,不能过分积极;合并急性间质性肾炎,无论是疾病本身免疫反应,药物过敏反应使用短程偏大剂量激素常可降低氮质血症应及时处理。
6.抗凝治疗 我院对400多例各种病理类型肾小球肾炎伴高凝状态及肾内纤维蛋白样坏死者联合应用肝素50~80mg/日和尿激酶2~8万u/d静脉滴注(2~8周)的治疗,肾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发生严重的出血。对顽固性或难治性肾静脉血栓形成者,经肾动、静脉插管技术注射尿激酶20万u治疗肾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良好疗效。
7.高尿酸血症的处理 少数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增高与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并不呈比例,说明高尿酸血症不是氮质血症的结果,使用别嘌呤醇降低血尿酸可改善肾功能,但剂量宜小,用药时间要短,减药要快。不宜用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8.其他 肾小球肾炎时肾组织中浸润的炎症细胞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肾小球系膜细胞受到免疫复合物,膜攻击复合物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刺激也可产生活性氧。氧自由基可直接损伤或通过膜脂质过氧化反应破坏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此外,许多肾小球疾病患者抗氧化能力低下,表现为血抗氧化酶如血清超氧歧化酶减少和抗氧化剂维生素B2、E及锌和硒等降低。因此,临床上如何抑制肾组织氧自由基产生,需否应用抗氧化剂、用哪种抗氧化剂为好均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积累经验。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常伴有不同程度高脂血症。已知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变可引发肾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损伤。提高血白蛋白水平可降低血脂浓度。
总之,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是站在走向慢性肾衰或病情稳定的十字路口线上,对短期内进行性的氮质血症或第一次出现的氮质血症应仔细寻找原因,切勿简单地认为是慢性肾炎发展的阶段。不少病例在去除诱发因素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尚可保持良好的肾功能。

B.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主要有肾脏的血液灌流量、血液的胶体渗透压,以及肾小球囊腔的压力。肾小球的滤过都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完成的,滤过膜的一侧是毛细血管,而另一侧就是肾小囊腔,血液就是从毛细血管一侧滤过到肾小囊腔一侧。如果患者的血压升高,肾脏的血流量就会比较充足,肾动脉的灌注压就会增高,滤过率就增加。

C. 有关病理生理:为什么系膜细胞收缩引起肾小球血管阻力增加滤过面积减少超滤系数降低

系膜细胞收缩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的基底膜也发生收缩,基底膜面积减小,从而减小肾小球滤过率。

D.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肾小球滤过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肾小囊内的原尿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 及其含量与血浆基本一致,渗透压和酸碱度也与血浆相近,说明原尿是血浆的滤液。
(1)滤过膜:这是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在这三层滤过膜结构中,内皮下基膜是主要的阻挡大分子物质滤过的机械屏障。此外,各层滤过膜上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它们构成滤过膜的电学屏障,主要阻碍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的通过。对不带电分子来说,能否通过滤过膜主要决定于它的有效半径。当有效半径小于2.0nm时即可自由滤过,如葡萄糖;有效半径大于4.2nm时则不能滤过;而有效半径在2.0~4.2nm之间时,滤过量将随有效半径的增大而降低。对带电分子来说,除有效半径外,还决定于它所带电荷的性质。以有效半径相同但所带电荷不同的右旋糖酐进行实验,可发现带正电荷的右旋糖酐较易通过,而带负电荷的右旋糖酐则较难通过。有效半径约3.6nm的血浆白蛋白(分子量为 69000)很难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因为白蛋白带负电荷。
(2)有效滤过压:与组织液的生成类似,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由于肾小囊内滤液蛋白质含量极低,肾小囊内滤液的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所以: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凡能影响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和功能、滤过动力和肾血浆流量 (或肾血流量)的因素都能影响肾小球滤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可维持肾小球滤过不变,但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减少。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口径由于硬化而变小,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明显降低,致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减少而导致少尿。
(2)肾小囊内压: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较稳定。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都可使肾盂内压力升高而导致肾小囊内压升高,结果使得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减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人体正常情况下变动不大,但当肝脏病变引起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肾病引起大量蛋白尿时,可使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也随之增加。
(4)肾血浆流量: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并不都有滤液形成。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滤液的不断生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迅速升高,有效滤过压也很快下降到零,即达到滤过平衡,滤过在尚未到达出球小动脉端便已停止。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浆流量加大时,滤过平衡位置移向出球小动脉端,使更长或全段肾小球毛细血管都有滤液形成,从而增加肾小球滤过量。肾血浆流量减少时,则发生相反变化。
(5)滤过膜(滤过系数):滤过系数(Kf)是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k)和滤过膜的面积(s) 之乘积(Kf = k·s)。
1)通透性(有效通透系数):滤过膜病变引起通透性增大,可导致尿量增多、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通透性减小,则可导致少尿。
2)滤过面积:人两肾全部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在1.5m2以上,肾小球病变晚期,肾小球纤维化或玻璃样变,可使滤过面积明显减小而导致少尿。

E. 肾小球滤过率影响因素有哪些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超滤系数,静水压差,血浆流量。

F. 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

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能影响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肾小球滤过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的改变实验证明,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关于自身调节的机制,多数人认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入球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受牵张刺激而收缩,血流阻力增大,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压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入球动脉管壁舒张,血流阻力减小,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减少,血压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无明显变化。这说明机体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实现的,以保证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但如果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时(如大失血),超出了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少尿,当动脉血压降至5.3~6.7kPa(40~50mmHg)时,可导致无尿。高血压病晚期,因入球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而狭窄时,亦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甚至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波动。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才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增大,尿量增多。例如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所致。
3、肾小囊内压的改变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当发生尿路梗阻时,如肾盂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肿瘤压迫等,可引起患侧囊内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此外,有的药物,如某些磺胺,容易在小管液酸性环境中结晶折出,或某些疾病发生溶血过多使滤液含血红蛋白时,其药物结晶或血红蛋白均可堵塞肾小管而引起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下降。 1、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允许通过的物质分子量大小来衡量。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很容易通过滤过膜上各种大小孔道;但大分子物质,如分子量为69000的血浆白蛋白则很难通过,而且还存在涎蛋白的选择性阻挡作用,因而它在滤液中的浓度不超过血浆浓度的0.2%;分子量超过69000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根本不能通过滤过膜。此外,血浆中分子量为64000的血红蛋白,本可以滤过,但它是与珠蛋白结合成为复合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能通过。发生大量溶血时,血中所含血红蛋白量超过与珠蛋白结合的量,这时未与珠蛋白结合的血红蛋白便可滤过由尿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
正常情况下滤过膜通透性比较稳定,只有在病理情况下才发生改变而影响尿的成分。例如肾小球炎症或缺氧时,常伴有蛋白尿。过去认为这是滤过膜通透性增大所致。蛋白尿的出现是由于病变使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涎蛋白减少或消失,对带负电荷白蛋白的同性电荷相斥作用减弱,使白蛋白易于滤过所致。当病变引起滤过膜损坏时,红细胞也能滤出形成血尿。
2、肾小球滤过膜总面积约1.5~2平方米。人在正常情况下,全部肾小球都处于活动状态,因而滤过面积保持稳定。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肿胀,基膜也肿胀加厚,引起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致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小,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G. 肾小球滤过率时高时低你知道吗

一般说肾小球滤过率(GFR)在90ml/min以上属正常,但由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患者也会存在偏低或偏高的情况,如果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10ml/min,基本上没实质性问题。

肾小球滤过率(GFR)≤90ml/min,为肾病1期,肾脏炎症反应早期;

60ml/min≤GFR≤90ml/min,为肾病2期,明显出现下降,肾小球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肾脏炎症反应中后期;

对抗感染的关键是提升免疫力,除了肾脏基底膜炎症,日常中一些常发的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感染、口腔感染等都与免疫力低有一定关系,日常要多运动,加强营养,强身健体,同时讲卫生,降低感染风险。

二、稳定血流情况,避免急性因素

除了慢性的发展之外,一些急性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也不可能忽视。比如严重高血压引起血流缓慢,肾脏细胞血氧供应不足,造成肾功能不稳定;药物性损伤,导致肌酐等指标急剧升高,加重肾脏过滤负担,滤过率也会出现波动。

维持肾功能稳定,预防肾衰竭,也要重视这些急性因素带来的伤害。

肾小球滤过率(GFR)被认为是肾脏功能综合评价的最佳指标。由于近年来GFR作为首要标准被纳入肾脏疾病国际分类系统,其重要性明显增加。


常规评估GFR增强了慢性肾病(CKD)的鉴别诊断,但是单一的GFR评估不足以预测患者的不良后果风险。并不是所有GFR降低的人群(特别是没有白蛋白尿的人群),CKD不良后果的风险都增加。

H. 人体解刨生理学,影响肾小球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1. 毛细血管血压。通常情况下血压在80~160mmHg内波动时,肾脏通过自身调节来稳定毛细血管血压。

  2. 囊内压。正常情况下保持恒定,但在有肿瘤压迫等任何使输尿管阻塞的因素影响下,会使囊内压逆行性增高。

  3. 血浆胶体渗透压。随着血浆渗透到肾小囊中,毛细血管中的胶体渗透压增大,故滤过阻力增大,降低肾小球滤过率。

  4. 肾血浆流量。它通过改变滤过平衡点来调节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增大,有效滤过长度增加,滤过率增加。反之降低

  5. 滤过系数。与滤过面积成正比关系,滤过面积越大,滤过率越大。

I.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计算公式及影响滤过的因素

一、有效滤过压

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能影响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的改变实验证明,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关于自身调节的机制,多数人认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入球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受牵张刺激而收缩,血流阻力增大,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压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入球动脉管壁舒张,血流阻力减小,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减少,血压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无明显变化。这说明机体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实现的,以保证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但如果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时(如大失血),超出了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少尿,当动脉血压降至5.3~6.7kPa(40~50mmHg)时,可导致无尿。高血压病晚期,因入球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而狭窄时,亦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甚至无尿。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波动。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才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增大,尿量增多。例如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所致。

肾小囊内压的改变正常情况下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当发生尿路梗阻时,如肾盂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肿瘤压迫等,可引起患侧囊内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此外,有的药物,如某些磺胺,容易在小管液酸性环境中结晶折出,或某些疾病发生溶血过多使滤液含血红蛋白时,其药物结晶或血红蛋白均可堵塞肾小管而引起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下降。
二、肾小球血浆流量

肾小球入球端到出球端,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造成有效滤过压递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必然影响有效滤过压递减的速度。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与肾小球血浆流量密切相关。当血浆流量增多时,其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变慢,有效滤过压递减速度随之减慢,肾小球毛细血管生成滤液的有效长度延长,滤过率增大;相反,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生成滤液的有效长度缩短,滤过率减少。正常情况下因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肾小球血浆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或处于大失血、严重缺氧等病理情况下,因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减少时,才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三、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允许通过的物质分子量大小来衡量。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很容易通过滤过膜上各种大小孔道;但大分子物质,如分子量为69000的血浆白蛋白则很难通过,而且还存在涎蛋白的选择性阻挡作用,因而它在滤液中的浓度不超过血浆浓度的0.2%;分子量超过69000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根本不能通过滤过膜。此外,血浆中分子量为64000的血红蛋白,本可以滤过,但它是与珠蛋白结合成为复合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能通过。发生大量溶血时,血中所含血红蛋白量超过与珠蛋白结合的量,这时未与珠蛋白结合的血红蛋白便可滤过由尿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

正常情况下滤过膜通透性比较稳定,只有在病理情况下才发生改变而影响尿的成分。例如肾小球炎症或缺氧时,常伴有蛋白尿。过去认为这是滤过膜通透性增大所致。近年来研究发现,此时滤过膜通透性是减小而不是增加。蛋白尿的出现是由于病变使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涎蛋白减少或消失,对带负电荷白蛋白的同性电荷相斥作用减弱,使白蛋白易于滤过所致。当病变引起滤过膜损坏时,红细胞也能滤出形成血尿。

肾小球滤过膜总面积约1.5~2m2。人在正常情况下,全部肾小球都处于活动状态,因而滤过面积保持稳定。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肿胀,基膜也肿胀加厚,引起毛细血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致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小,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J.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一)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滤过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当动脉血压在10.7~24.0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肾小球滤过率保持不变。但当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以下时(如大失血),超过了自身调节范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动很小。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如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量增多。
3、肾小囊内压正常时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当某些原因使肾小管或输尿管阻塞(如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尿量减少。
(二)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
正常时,肾小球血浆流量约为每分钟660ml.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血管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使肾小球血浆流量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人体进行剧烈运动、大...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一)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滤过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当动脉血压在10.7~24.0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肾小球滤过率保持不变。但当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以下时(如大失血),超过了自身调节范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动很小。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如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量增多。
3、肾小囊内压正常时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当某些原因使肾小管或输尿管阻塞(如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尿量减少。
(二)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
正常时,肾小球血浆流量约为每分钟660ml.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血管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使肾小球血浆流量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人体进行剧烈运动、大失血、剧痛、严重缺氧和休克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可使肾血管收缩,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使原尿量减少。
(三)肾小球滤过膜的改变
1、滤过膜的面积正常人双肾全部肾小球均处于活动状态,总滤过面积可达l.5~2m2.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使炎症部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管径变窄或完全阻塞,有效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随之降低,导致原尿量减少。
2、滤过膜的通透性正常人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较为稳定,一般只允许分子量小于69000的物质通过。当肾小球受到炎症、缺氧或中毒等损害时,某些部位的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阅读全文

与肾小球超滤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净水电导率怎么计算 浏览:547
明月镜片树脂 浏览:558
冷水鱼用什么代替净水剂最好 浏览:193
城市污水处理有什么影响 浏览:63
蒸馏葡萄酒口感 浏览:873
抽奖的净化器怎么保修 浏览:220
背包过滤设计图 浏览:303
家庭水处理小设备价格 浏览:727
广州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多少钱 浏览:2
挂式饮水机是什么价格呢 浏览:204
提升器利弊 浏览:890
动物细胞的半透膜是指 浏览:755
空压机滤芯烂了怎么回事 浏览:369
白沙县邦溪村污水项目 浏览:813
净水器废水比最高 浏览:657
污水管有流沙怎么补 浏览:426
史密斯即热式饮水机怎么样 浏览:835
水垢重的水喝了 浏览:504
机油滤芯是怎么排气 浏览:285
日本铁壶的水垢该清理吗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