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来球滤过率就是肾脏排水、源排毒的能力。人体肾脏主要的作用就是往外排毒、排水,但是当患者患有了肾脏疾病以后,损伤到了肾功能,往外排毒、排水的能力就会下降。为了评估这种能力有多少,就需要用到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是以ml/min来计算的,它的正常值在100ml/min左右,如果低于100ml/min,就考虑存在肾功能异常。这时候要积极的寻找病因,从病因上进行处理,导致肾功能异常的因素有急性和慢性,急性的因素相对来说愈后比较好,而慢性的因素预后比较差。但是也需要强调一点,并不是肾小球滤过率越高越好,如果太高,也可能导致肾功能逐渐恶化,有可能发展成为慢性肾衰。
(1)肾小球产生的血浆超滤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肾小球滤过率的计算公式:MDRD公式
eGFR=(186×Scr)-(1.154×年龄)-0.203×(如果是女性0.742)
Scr为血清肌酐(mg/dl),血肌酐的单位换算:1mg/dL=88.41umol/L
㈡ 1.肾小球过滤的是什么 2.肾小管重吸收什么重吸收水和糖类吗
1.肾小球滤过,是指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分子大小不同的溶质,滤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原尿)的功能,即肾脏清除代谢产物、毒物和体内过多的水分的功能。
2.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质,部分地或全部地转运到血液的过程。比有些原尿和终尿的质和量可发现,成人每天生成的原尿量约有180L,但终尿量每天只有1.5L,表明肾小管的重吸收量达99%,排出量只占原尿的1%前后;
重吸收包括: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碳酸氢离子的重吸收;钾离子的重吸收和其他物质的重吸收.
重吸收的作用:吸收原尿中的钠离子、钾离子、水、葡萄糖等,实现对上述物质的重复利用,实现对水、渗透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整,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㈢ 肾小球超滤什么意思
肾小球超滤就是肾小球处于一个高滤过,高灌注状态, 病变早期往往表现为一个超滤状态
㈣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用微穿刺法实验证明,肾小球的滤过液就是血浆中的超滤液。
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外径6-10μm的微细玻璃插入肾小体的囊腔中。在与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内,注入石蜡油防止起滤液进入肾小管。用微细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图8-2)。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之外,各种晶体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浓度都与血浆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的相似,由此证明囊内液确是血浆的超滤液。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据测定,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照此计算,两侧肾每一昼夜从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总量将高达180L。此值约为体重的3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经测算,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所以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滤过分数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幔有小球小茁到囊腔中。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KFR)
㈤ 肾小球过滤给肾小管中的液体与血浆的区别
蛋白质
㈥ 麻烦告诉我,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的作用。分别吸收了什么过滤,形成了什么,一些物质到那还有多少
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通过滤过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超滤液(原尿),这就是所谓的肾小球滤过作用。
重吸收(reabsorption):是人体尿液生成过程中的第2个过程。人体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等外,血浆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和尿素等经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被进一步地吸收,称为重吸收。重吸收的对象是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大部分的氨基酸、维生素和部分无机盐等,这些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到毛细血管中。无机盐中67%的钠离子和一定数量的氯离子被主动转运出去。99%的水会被重吸收。最终原尿仅有1%会成为尿液。
重吸收包括: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碳酸氢离子的重吸收;钾离子的重吸收和其他物质的重吸收.
重吸收的作用:吸收原尿中的钠离子、钾离子、水、葡萄糖等,实现对上述物质的重复利用,实现对水、渗透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㈦ 超滤与透析的区别
一、原理不同
超滤:超滤是血液通过机器泵或者血压流经体外滤器,在人工肾小球跨膜压的作用下,液体从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通过对流的方式获得超滤液。
透析:透析依靠半透膜进行弥散和渗透。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就是驱动溶质移动的原动力,溶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平衡膜向浓度低的一侧(弥散作用),水分子移向渗透浓度高的一侧(渗透作用)。
二、使用的膜不同
超滤:超滤膜的孔径在0.05 um–1 nm之间,主要用于截留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粒、细菌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
透析:透析所使用的半透膜厚度为10-20微米,膜上的孔径平均为3纳米,所以只允许分子量为1.5万以下的小分子和部分中分子物质通过,而分子量大于3.5万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三、装置不同
超滤:超滤装置一般由若干超滤组件构成。
透析:透析所使用的装置是血液透析器。
(7)肾小球产生的血浆超滤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超滤的操作影响因素:料液流速、操作压力、温度、运行周期、进料浓度、料液的与处理、膜的清洗。
操作温度主要取决于所处理的物料的化学、物理性质。由于高温可降低料液的黏度,增加传质效率,提高透过通量,因此应在允许的最高温度下进行操作。
超滤膜透过通量与操作压力的关系取决于膜和凝胶层的性质。超滤过程为凝胶化模型,膜透过通量与压力无关,这时的通量称为临界透过通量。
㈧ 生理学问题
肾小管中的液体是在肾小囊中滤过的超滤液,超滤液是在肾小球中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至肾小囊的,超滤液在肾小管被重吸收,所以肾小管中的叫小管液
大量喝水的血浆晶体渗透压不是指肾小管的晶体渗透压指的就是循环血液的晶体渗透压
肾小管中的液体相当于是血液滤出的,正常人肾小管中的液体是没有蛋白质的,而血浆中有
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液中的离子形成的,而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两个概念,胶体渗透压降低是应为注入生理盐水候,循环血量增加,但是血浆蛋白质的量没有增加
㈨ 肾小球的解剖学
肾小球滤过器由20~40个毛细血管袢及覆盖其上的肾球囊的内层所组成。人的肾小球毛细血管总表面面积超过1.5m2。 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其值=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形态学研究表明,滤过膜是由下列三层膜所组成的:
①内层是衬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
②中层是非细胞性基底膜;
③外层是构成肾小球囊的上皮细胞层。内皮细胞与上皮细胞层的膜厚度都约为400×10-10m,人的基底膜厚度约为3250×10-10。血浆滤过时,必须经过两层比较薄的和一层比较厚的膜(图10-4)。
滤过膜的内皮细胞层,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窗孔,孔径为400×10-10m,滤过膜的外层,是一些具有足突的上皮细胞,在足突之间有裂隙。中层基底膜显示网状结构,网眼可能代表滤过膜孔,决定肾小球膜的分子通透性。
肾滤过膜的通透性比肌肉毛细血管壁大100倍或更多些,这是因为肾滤过膜孔的总面积占毛细血管总面积的5%~10%,而肌肉毛细血管壁孔的总面积只占毛细血管壁总面积的0.2%,所以肾滤过膜通透性比较大。
㈩ 在生理学中,什么是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在组织液生成和回流中,以及尿液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囊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阻力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囊内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均可使得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超滤液与血浆中晶体物质成分浓度基本一致,故血浆晶体渗透压对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不大。
(10)肾小球产生的血浆超滤称为什么扩展阅读
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便停止了。
肾血浆流量主要通过改变滤过平衡点来影响肾小球滤过率,但不能增加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部位有效滤过压并不相同,因为不断有超滤液形成,越靠近入球小动脉血浆胶渗压约低,越靠近出球小动脉血浆胶渗压越高,滤出也就越难,直到滤过阻力等于滤过动力。
因肾小囊内超滤液中蛋白质浓度极低,故在正常生理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粗而短,血流阻力较小,出球小动脉细而长,血流阻力较大。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血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