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头镇与兴福镇那个富
水头镇富
㈡ 永定县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作出什么努力
仙师乡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见成效 昔日光头山如今绿油油
永定县仙师乡过去的120多座“光头山”,经过近几年坚持开展“以煤代赈”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封山育林10万亩,如今封山区已树木苍翠,森林覆盖率从治理前的43%提高到现在的63%,水果产量从不足10吨发展到现在的237吨,初步摘掉了“红帽子”。
过去,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永定县成为闽西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份之一,其中仙师乡戴上了“闽西第二河田”的“红帽子” 。为此,永定县采取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庭院经济和大田生产结合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山、田、水、林、路综合规划,治理开发,对小流域停垦还林,增强土地保土保水性能,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2002年8月,永定县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以后,这个县以此为契机,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封育保护政策,在仙师乡等项目试点区内全面实行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手段为辅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的能力,达到以最省的钱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林业部门对当年造林50亩以上的除无偿提供苗木外,每亩补助50元;农业部门对兴建沼气池除无偿提供技术图纸外,按容量每立方米给予补贴100元;对人口在100人以下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实行生态移民,由政府统一规划,无偿提供土地,每人补助1000元。
资料来源: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xrb/040810/1_22.html
山水绿”崛起“产业绿”
青山绿水为土楼增色
永定是闻名于世的“土楼之乡”。土楼的美,不仅美在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还美在它依山而建,逐水而居。被树木、毛竹、花草环抱的振成楼,俨然是一个绿色的世界。楼里的主人们看到了这绿色与“土楼、田园”浑为一体的效应,山门一开,海内外游客进来,大把的钞票进了农民的腰包。几年来,永定土楼、龙湖、国家森林公园王寿山、东华山等一批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得到开发,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一批相关产业也被带动起来……
绿色带来了财富,发展绿色产业便成为永定人的自觉行动,他们试图把每个产业都做“绿”。新发展起来的红柿、美蕉等特色产业,在金砂、古竹等乡(镇)形成了“生态长廊”; 仙师乡的“六月红”早熟芋,漂洋过海出口日本;依托园东山食品公司生产的青梅果、五华李、芥菜干等,飞越千山万水进了大城市的超市;依托 兴华生态农业花木有限责任公司,蝴蝶兰、大花惠兰、文心兰、石斛兰、建兰等名贵花卉销往江苏、福建、广东等地。
科学技术助产业添“绿”
科技是产业的“血脉”,没有科技的投入,永定的绿色不会这样浓。几年来,永定县与全国10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姻”,引进推广“果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名优果苗的培育繁殖技术”,使该县改良果园、新开发果园面积达到10多万亩。
科技搅活了一江春水。现在,该县已建起了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食品加工企业,研究开发出“好日子”柿叶茶、银杏茶、杭白菊、柿叶茶、酸甜开胃茶、绞股蓝茶、苦丁茶、夏桑菊茶、人参乌龙茶;“大红喜”、“百二岁”、“园东山”、“金秋红”、“嘉鹏”、“万鹏”等近10种品牌的柿糕、柿饼等系列产品。其中土楼精品系列“好日子”酸甜开胃茶是1997年福建省新产品开发项目,荣获1998年福建省乡镇企业精品展销会金奖;“好日子”苦丁茶荣获2000年福建省农业精品展销会金奖;“好日子”绞股蓝茶、“嘉鹏”红柿饼等荣获2001年福建省农业名优新产品展销会金奖。
环境保护让绿色永驻
蓝天碧水,清新的空气,是永定县人努力多年的结果。决策者认为,“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县里明确提出,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在下洋、峰市、湖雷、堂堡等乡(镇),一批死灰复燃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被依法取缔、关闭。
仙师乡过去水土流失严重,戴上了“闽西第二河田”的“红帽子” 。为此,永定县采取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庭院经济和大田生产结合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山、田、水、林、路综合规划,治理开发,对仙师小流域停垦还林,增强土地保土保水性能,保护生态环境。如今,走在仙师乡,绵延百里,绿的是果树、蔬菜, 甜的是脐橙、柑桔、沙田柚。这个乡过去的120多座“光头山”,经过近几年坚持开展“以煤代赈”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封山育林10万亩,封山区已树木苍翠,森林覆盖率从治理前的43%提高到现在的63%,水果产量从不足10吨发展到现在的237吨,初步摘掉了“红帽子”。
资料来源:http://www.fjyd.gov.cn/ydxw/9.htm
㈢ 河源市建工环保水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河源市建工环保水务有限公司是2018-09-11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竹港南西四路1号。
河源市建工环保水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1600MA528LWP7C,企业法人华松桦,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河源市建工环保水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河源市建工环保水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㈣ 岷县污水处理厂地址和相关资料
东源县城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建成 2009-11-17河源日报 据了解,该项目是东源“十一五”治污减排工程的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占地70.7亩,总投资1.09亿元,建成投产后日处理生活污水3万吨,工程于去年底开工建设,近日已完成项目投资3600多万元,占总投资的40%以上,预计年底可建成。 2008年10月22日东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率先动工后,12月24日至29日,河源市其他县区污水处理厂BOT项目陆续动工建设。至此,该市县区11个污水处理厂全面动工,成为我省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全面动工建设最早的地级市。 11个污水处理厂BOT特许经营项目分别是:东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龙川县城污水处理厂、鹤市污 水处理厂,和平县县城污水处理厂、谭头岗污水处理厂,源城区污水处理厂,连平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忠信污水处理厂、三角污水处理厂,紫金县古竹镇污水处理厂和临江污水处理厂。项目总设计规模达日处理量36.18万吨,项目总投资达8.225亿元。 11个污水处理厂由河源市政府牵头,采取BOT特许经营方式建设,是政府公益工程在投资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工程全部实行监理制度。河源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企业筹资,政府监管,从参与投标的众多单位中,优中选优,确定由省环境工程装备总公司、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联合体中标投资建设。 据了解,为推进县区11个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河源市将建立市污水处理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要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一次污水处理工程进展情况;各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和跟踪监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未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导致污染减排目标实现不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各县政府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一个星期内,向市污水处理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上季度当地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D%A追问:%D%A我问地址不是新闻%D%A
㈤ 古竹镇是哪个市的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古竹镇
㈥ 马山镇的介绍
马山镇是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地处无锡西南美丽的马山半岛,总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地域分布在太湖十八湾(12平方公里)、马圩圩区(20平方公里)、马迹山岛(33平方公里),下辖灵山景区管理处、生命科学园区管理处、吴都阖闾城管理处三个管理处和古竹、群丰、嶂青、西村、和平、万丰、栖云、耿湾、阖闾、湖山、峰影、乐山、迎晖13个社区,常住人口3.9万。度假区生态环境优美。这里三面环湖,拥有42公里风景优美的湖岸线,区内有57座峰峦、38处津湾,山地面积4万亩,森林覆盖高达70%。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山中的空气与水质没有遭受无锡城市发达的工业污染,且四季阳光充沛,日照充分,雨水适宜,因此这里是名符其实的山清水秀。常年从湖面上吹来的洁净空气中,负氧离子成分与周边城市相比要高出几百倍,享有“山水氧吧”之美誉。度假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成了8000亩沿湖生态林,完成太湖清淤共计125万方,建成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是华东地区少有的一块“净土、净水、净空”之地。
㈦ 谁知道东源县城污水处理厂地址
东源县城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建成 2009-11-17河源日报 据了解,该项目是东源“十一五”治污减排工程的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占地70.7亩,总投资1.09亿元,建成投产后日处理生活污水3万吨,工程于去年底开工建设,近日已完成项目投资3600多万元,占总投资的40%以上,预计年底可建成。 2008年10月22日东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率先动工后,12月24日至29日,河源市其他县区污水处理厂BOT项目陆续动工建设。至此,该市县区11个污水处理厂全面动工,成为我省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全面动工建设最早的地级市。 11个污水处理厂BOT特许经营项目分别是:东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龙川县城污水处理厂、鹤市污 水处理厂,和平县县城污水处理厂、谭头岗污水处理厂,源城区污水处理厂,连平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忠信污水处理厂、三角污水处理厂,紫金县古竹镇污水处理厂和临江污水处理厂。项目总设计规模达日处理量36.18万吨,项目总投资达8.225亿元。 11个污水处理厂由河源市政府牵头,采取BOT特许经营方式建设,是政府公益工程在投资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工程全部实行监理制度。河源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企业筹资,政府监管,从参与投标的众多单位中,优中选优,确定由省环境工程装备总公司、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联合体中标投资建设。 据了解,为推进县区11个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河源市将建立市污水处理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要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一次污水处理工程进展情况;各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和跟踪监督。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未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导致污染减排目标实现不了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各县政府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一个星期内,向市污水处理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上季度当地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有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㈧ 河源市江东新区的产业基地
【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产业是新区发展的“命脉”。没有产业,新区就没有美好的明天。河源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产城融合”是江东新区立区之本,新区起步区建设必须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要在加快建设宜居新城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项目,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园区,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宜居城市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这片区域上布局产业之棋?江东新区给出的关键词是:绿色、高端、新兴。
诠释这三个关键词,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指出,江东新区的产业体系设计,要围绕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新兴制造业和以生态为基础的高端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市长彭建文则指出,要突出江东新区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承担的特殊作用,这个特殊作用就是“绿富双赢”。
基于这样的定位,江东新区确定了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即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比较优势原则。其产业发展定位为:岭南休养旅游聚集区、广东低碳制造示范区、粤东北自主创新基地、区域性绿色金融中心。根据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课题组编制的河源江东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江东新区将打造形成“两带、十组团”的产业布局,其中“两带”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十组团”即中央商务、旅游健康、物流、文教创意、先进制造、低碳制造等10个现代产业发展组团。
在国家信息中心系统合作处处长刘波看来,河源江东新区可通过打造有吸引力的政策“洼地”,进一步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有望成为对整个粤东北经济走廊中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最具活力的区域产业增长极。
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蔡志敏亦认为,河源江东新区按照“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原则,以独特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为依托,高起点构建结构优化、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将打造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岭南休养旅游集聚区、粤东北自主创新基地和区域性绿色金融中心。
【建设】两起步区助江东新区起航
2013年11月25日,《广东省河源江东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河源江东新区正式获得“出生证”。
江东新区甫一成立,就有了先人一步的优势。新区毗邻现有城区,与现在建成区仅一江之隔,市区现已有4座跨东江大桥,今后3年还将贯通3座大桥,形成新区与现有城区、东源县、市高新区的良好对接、互动与融合。目前,江东新区范围内已有5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和碧桂园·东江凤凰城等数个大型成熟住宅社区建成投入使用,3平方公里的临江工业园热火朝天建设,现有居住人口12万,江东新区已经具备较好的开发基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今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将江东新区起步区建设列为中心工作之一,提出集中全市资源和力量,投入40亿元资金全力推进两个起步区的开发建设。两个起步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是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起步区,重点打造商务商贸中心,为产业提供商业、金融、居住等服务;二是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起步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
目前,已动工建设的项目有碧桂园二期和碧桂园学校;已完成项目选址正在进行可研论证等前期工作的,有河源市第一中学高中部、方红变电站、安置小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大道东、东江东路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调研论证还有一大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起步区范围土地房屋征收调查摸底和成本测算工作已完成,江东新区产业起步区正在开展控规编制工作。同时,上报了6个项目作为申报省股权资金的项目,今年力争获得省第一批股权式资金约10亿元。近期,将全力加快起步区第一期土地房屋的征收工作;全面启动和推进起步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包括“4路2桥”交通建设,3个安置小区,3所学校,污水处理厂及其主管网、变电站等共计20个重大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建设。
中共河源江东新区委员会书记蓝岸、江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小卫表示,江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吹响号角,接下来就是甩开膀子干了!
据介绍,江东新区成立后,将通过搭建新区投融资平台、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争取金融机构项目贷款等多途径筹措新区建设资金,创新新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开放更多领域,吸引更多的、成本更低的社会资金,参与新区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重大机遇,做好与深圳合作共建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这四个方面推进深圳的对口帮扶和合作共建,通过与深圳共建产业园区,承接深圳相关产业,引进优质项目,努力将其打造成深圳相关产业群、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建立起新区自身的产业体系。力争3年-5年内新区起步区将初现规模、大见成效。
【链接·沿革】江东新区的“前世今生”
江东新区范围含“两镇三村(居)”(紫金县临江镇、古竹镇,源城区源南镇胜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会)。北连赣闽,南通广府,自古以来,是东江流域客家地区重要商埠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江东新区属百越地区;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析龙川置河源、新丰二县,属广州南海郡,该区域属河源县;南朝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置归善县,临江镇、古竹镇范围为归善县,其余属河源县。此后,朝代更迭,明隆庆三年(1569年),临江、古竹两镇隶属永安县(今紫金县)宽得都上江东社、下江东社、苦竹派社,胜利村、和平村与河紫路居委会辖地属河源县古云约。清承明制,为永安县宽得都江东约、苦竹派约及河源县古云约。
1988年3月改属河源市,两镇仍归紫金;两村划归源城区东埔镇,1997年属源城区源南镇管辖。1995年,东江水运公司改为河紫路居委会,1997年后划归源城区源南镇。2014年5月,河源市设立江东新区,统一管理上述区域。
㈨ 古竹镇的基本介绍
全镇总面积278.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6814公顷、耕地 2275公顷。2005年,全镇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为56530人。1992年经省批准成立的紫金经济开发试验区设在古竹镇,2005年9月,经省发展改革委初审公示,保留该省级开发区。 古竹镇位于紫金县西部,东江中游东岸,居二市四县八镇交会处,北接临江镇,东与义容镇、凤安镇相连;南邻好义镇、惠城区芦洲镇;西与博罗县石坝镇、源城区埔前镇隔江相望,镇府驻地距县城68公里,距河源市区33公里。
全镇面积278.1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9867人。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建有东江沥口水电站、秋香江亚公角电站、中二型新坑水库。旅游景区有越王山景区、河源石窟景区、道姑岩景点、潮沙玫瑰园景区、中共东江特委和中共东江后东特委旧址红色旅游景点;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有吉安白马石、东江潮沙洲等。主要特产有红瓜、龙眼、荔枝。古竹素有“鱼米之乡、工业重镇、商贸之埠”之美誉,是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中心镇、省级眼镜生产专业镇、省卫生先进镇,是紫金实施“西部带动”战略的重镇。2010年,古竹镇以眼镜制造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省级眼镜专业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13亿元,引进新江船舶修造厂、台金数控配件厂、污水处理厂等3个项目。
镇内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间、小学25间,幼儿园3间。有文化站、电视站、老干活动中心,老年人体育协会。有古竹人民医院、紫金县甘洞医院和民营慢病站精神医院。古竹人民医院下设卫生站(所)22间,个体医疗站1间。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0118人,占农村人口的100%。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创建省卫生镇村工作,古竹镇水东村评为省级卫生村。是年,古竹镇农村人均钢混结构住房22.3平方米,拥有摩托车8990辆,小车998辆,网络宽带用户1950户。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10亿元,其中工业13.82亿元,农业3.28亿元。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685.6万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640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