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6MS201标准图集中检查井的踏步安装、和脚窝是多少怎么看
都是±10,应该是毫米
2. 市政排水检查井图集中所说的流槽和脚窝分别指的什么,请举例说明!谢谢
污水井需要使用溜槽,主要是增加流动性能;
雨水井根据设计需要加装沉泥池,即井座下面有大约20公分深的空间,方便污物沉淀定期进行清理。
3. 污水检查井踏步规范
排水检查井设置踏步是通用做法,规范和标准图集均有明示;具体建议查阅《室外排回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 年版答)、02S515和97s501标准图集。
一、《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 年版)摘录:
4.4.3 检查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4.4.3条文说明:......以往爬梯发生事故较多,爬梯设计应牢固、防腐蚀,便于上下操作。砖砌检查井内不宜设钢筋爬梯;
二、97s501标准图集
4. 检查进脚窝是什么 尺寸是多少
5. 污水检查井的做法
现代城市内的污水管道施工,主要采用的是顶管的施工方法。
在顶管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开挖工作坑和接收坑,等管道顶进完成后,工作坑和接收坑内开始砌筑(或浇注)检查井,然后回填和恢复路面,这是顶管施工最普遍的施工方法。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放线定点-管道就位-确定开挖尺寸-人工开挖第一段-第二段施工-第三段施工(挖土、绑钢筋、支模、浇筑混凝土)……第n段。
根据接收坑处检查井的作用和特点,我项目部经过对多个顶管施工工程的摸索和实践,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接收坑处检查井施工的新方法—“改型检查井——骑马井”施工方法。
此工艺方法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污水管道顶管检查井施工的一次革命。
骑马井施工原理主要是根据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原理并参照《排水检查井图集》(图集号02S515)整合而成的。
骑马井的上半部分(井壁和井筒部分)采用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原理,挖孔然后浇筑钢筋混凝土护壁。
下半部分(井室部分)参照《排水检查井图集》(图集号02S515)中直线型砖砌污水检查井井室的样式进行施工。
(5)污水检查井脚窝是什么扩展阅读:
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 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2 检修室高度在管渠埋深许可时一般为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起算, 雨水(合流)检查井由管底起算,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
当道路纵坡大于0.02 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其型式、数量和 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 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
遇特殊情况需要 浅埋时, 应采取加固措施。 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 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6. 雨污水井下面的脚窝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它的作用是:起到污水在流淌过程中沉淀残渣,便于清理。
7. 什么叫脚窝
脚掌没挨着鞋的那部分
8. 检查井脚窝是什么意思
就是供人员上下落脚的地方,通常做成凹槽式的,可以把脚伸进去,供人上下。
9. 检查井的位置
检查井的位置,应设在管渠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 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 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等具体情况确定,检查井最大间距 管径或暗渠净高最大间距(m) (mm) 污水管道雨水(合流)管道 200~400 40 50 500~700 60 70 800~1000 80 90 1100~1500 100 120 >1500,且≤2000 120 120 检查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应便于养护和检修,爬梯和脚窝的尺寸、位置应 便于检修和上下安全;
2 检修室高度在管渠埋深许可时一般为1.8m,污水检查井由流槽顶起算, 雨水(合流)检查井由管底起算。 检查井井底宜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5 倍大管管径相平,雨水 (合流)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5 倍大管管径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 修要求。在管渠转弯处,检查井内流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按转角大小和管 径大小确定,但不宜小于大管管径。 位于车行道和经常启闭的检查井,应采用有足够承载力并具防盗功 能的井盖与井座。位于路面上的井盖,应与路面持平;在绿化带内井盖可高出地 面。在污水干管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需要时可设置闸槽。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接管)管径大于300mm 时,支管数不 宜超过3 条。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应采取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泵站前一检查井,应设置沉泥槽。压力管渠上应设置压力检查井。 雨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 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确定。 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3 个。 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 当道路纵坡大于0.02 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其型式、数量和 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 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遇特殊情况需要 浅埋时, 应采取加固措施。 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 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欢迎选购我公司生产的检查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