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不能用蒸馏法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搜索得来答案
因为汽油是一种混合物,汽油里面最轻的组分在30摄氏专度就蒸发了属,最重的组分要170摄氏度才蒸发.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而汽油的沸点是没有的,从30度开始到180度它一直在沸腾.我们有个专业名词叫沸程.是30度到170度.在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水和汽油就开始一起蒸发了所以水和汽油不能用蒸馏的方式分离.在化工厂里油和水都是静置分离的,靠密度的不同分离
B. 蒸馏是利用什么原理发什么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蒸馏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
C. 为什么油与水混合物分离不用蒸馏
因为二者本来就不互溶,并且二者的密度不同,静置后油水分层——自动分离!没必要蒸馏!
D. 水蒸气蒸馏时,为什么混合物的沸点比期中任何单一组分的沸点都低,原因
这个要用无机化学
1.物质的饱和蒸气压P,对温度T做图。
左侧是冰,水,水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图。
随着温度的升高,冰,水,溶液的饱和蒸气压都升高.
在同一温度下,溶液的饱和蒸气压低于H2O的饱和蒸气压.
冰的曲线斜率大,随温度变化大。
2.37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强(),故373K是H2O的沸点.
如图中A点.在该温度下,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小于,溶液未达到沸点.只有当温度达到T1时(T1>373K,A’点),溶液的饱和蒸气压才达到,才沸腾。
可见,由于溶液的饱和蒸气压的下降,导致沸点升高.即溶液的沸点高于纯水。 3.冰线和水线的交点(B点)处,冰和水的饱和蒸气压相等.此点的温度为273K,P≈611Pa,是H2O的凝固点,即为冰点.
在此温度时,溶液饱和蒸气压低于冰的饱和蒸气压,即:P冰>P溶,当两种物质共存时,冰要融化(熔解),或者说,溶液此时尚未达到凝固点.
只有降温,到T2时,冰线和溶液线相交(B’点),即:P冰=P溶液,溶液开始结冰,达到凝固点.T2<273K,即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比纯水低.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导致其冰点下降。
E. 水蒸气蒸馏时,为什么混合物的沸点比期中任何单一组分的沸点都低,原因
这是无机化学原理:
1.物质的饱和蒸气压P,对温度T做图.
左侧是冰,水,水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图.
随着温度的升高,冰,水,溶液的饱和蒸气压都升高.
在同一温度下,溶液的饱和蒸气压低于H2O的饱和蒸气压.
冰的曲线斜率大,随温度变化大.
2.37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强(),故373K是H2O的沸点.
如图中A点.在该温度下,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小于,溶液未达到沸点.只有当温度达到T1时(T1>373K,A’点),溶液的饱和蒸气压才达到,才沸腾.
可见,由于溶液的饱和蒸气压的下降,导致沸点升高.即溶液的沸点高于纯水.x093.冰线和水线的交点(B点)处,冰和水的饱和蒸气压相等.此点的温度为273K,P≈611Pa,是H2O的凝固点,即为冰点.
在此温度时,溶液饱和蒸气压低于冰的饱和蒸气压,即:P冰>P溶,当两种物质共存时,冰要融化(熔解),或者说,溶液此时尚未达到凝固点.
只有降温,到T2时,冰线和溶液线相交(B’点),即:P冰=P溶液,溶液开始结冰,达到凝固点.T2<273K,即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比纯水低.
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导致其冰点下降。
F. 蒸馏,萃取为什么可以分离混合物如何操作
蒸馏的原理就是通过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通过控制温度(高于低沸点物质沸回点,低于高沸点物答质沸点)使低沸点的物质变成气体被蒸馏出来,而留在蒸馏瓶中的高沸点物质浓度就会增加,从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萃取的原理又和蒸馏不同,它是利用不同物质可能在某种溶液当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
至于如何来操作,单纯用文字不好解释,你可以看看化学实验一类的教材,上面图文并茂,很容易理解。
G. 为什么蒸馏方法适用于互溶的液态混合物
如果不混溶直接用分液就行了,就不用麻烦了.如果液态混合物其不同成分沸点不一样,通过蒸馏,沸点低的先蒸发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H. 为什么分离Cao与C2H5OH的混合物要用蒸馏而不用过滤
过滤时乙醇易挥发,且易附着在
氧化钙
表面,难以除去。利用二者沸点的差异进行蒸馏,可以得到纯的氧化钙和乙醇。
I. 哪些液体混合物可用蒸馏
通常是均来相的液体混合物采用蒸源馏这种分离法。
蒸馏就是利用混合物在一定压力下各组分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单元操作。
1、对象及依据
所以可以依据混合物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蒸馏,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分离。
J. 什么叫蒸馏在化工生产中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蒸馏和精馏的关系是什么
蒸馏:一种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英文名称:distillation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炼油、[wiki]化工[/wiki]、轻工等领域.
其原理以分离双组分混合液为例.将料液加热使它部分汽化,易挥发组分在蒸气中得到增浓,难挥发组分在剩余液中也得到增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组分的分离.两组分的挥发能力相差越大,则上述的增浓程度也越大.在工业精馏[wiki]设备[/wiki]中,使部分汽化的液相与部分冷凝的气相直接接触,以进行汽液相际传质,结果是气相中的难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液相,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部分转入气相,也即同时实现了液相的部分汽化和汽相的部分冷凝.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溢出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体置于密闭的真空体系中,液体分子继续不断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最后使得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的速度相等,蒸气保持一定的压力.此时液面上的蒸气达到饱和,称为饱和蒸气,它对液面所施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实验证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即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蒸气压.这是指液体与它的蒸气平衡时的压力,与体系中液体和蒸气的绝对量无关.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很明显,蒸馏可将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物质分离开来,也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在常压下进行蒸馏时,由于大气压往往不是恰好为0.1MPa,因而严格说来,应对观察到的沸点加上校正值,但由于偏差一般都很小,即使大气压相差2.7KPa,这项校正值也不过[wiki]±[/wiki]1℃左右,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将盛有液体的烧瓶放在石棉网上,下面用煤气灯加热,在液体底部和玻璃受热的接触面上就有蒸气的气泡形成.溶解在液体内的空气或以薄膜形式吸附在瓶壁上的空气有助于这种气泡的形成,玻璃的粗糙面也起促进作用.这样的小气泡(称为气化中心)即可作为大的蒸气气泡的核心.在沸点时,液体释放大量蒸气至小气泡中,待气泡的总压力增加到超过大气压,并足够克服由于液柱所产生的压力时,蒸气的气泡就上升逸出液面.因此,假如在液体中有许多小空气或其它的气化中心时,液体就可平稳地沸腾,如果液体中几乎不存在空气,瓶壁又非常洁净光滑,形成气泡就非常困难.这样加热时,液体的温度可能上升到超过沸点很多而不沸腾,这种现象称为“过热”.一旦有一个气泡形成,由于液体在此温度时的蒸气压远远超过大气压和液柱压力之和,因此上升的气泡增大得非常快,甚至将液体冲溢出瓶外,这种不正常沸腾的现象称为“暴沸”.因此在加热前应加入助沸物以期引入气化中心,保证沸腾平稳.助沸物一般是表面疏松多孔、吸附有空气的物体,如碎瓷片、沸石等.另外也可用几根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以引入气化中心(注意毛细管有足够的长度,使其上端可搁在蒸馏瓶的颈部,开口的一端朝下).在任何情况下,切忌将助沸物加至已受热接近沸腾的液体中,否则常因突然放出大量蒸气而将大量液体从蒸馏瓶口喷出造成危险.如果加热前忘了加入助沸物,补加时必须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至沸点以下后方可加入.如果沸腾中途停止过,则在重新加热前应加入新的助沸物.因为起初加入的助沸物在加热时逐出了部分空气,再冷却时吸附了液体,因而可能已经失效.另外,如果采用浴液间接加热,保持浴温不要超过蒸馏液沸点20��C,这种加热方式不但可以大大减少瓶内蒸馏液中各部分之间的温差,而且可使蒸气的气泡不单从烧瓶的底部上升,也可沿着液体的边沿上升,因而可大大减少过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