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蒸馏滴定法测氨氮时,馏出液呈现黄色,影响滴定终点,不知道是为什么
浓度高要稀释后用抄比色法袭测定。如果加入显色剂后仍有黄色,说明氨氮浓度很低(只是猜测)。
污泥浓度测定要用100ml混合液在量筒沉降后的污泥来测定,污泥浓度控制的范围要根据装置的实际污泥负荷来定,不能一概而论的。
⑵ 测氨氮遇到的问题
可能你的操作有问题,纳什试剂比色法的国标检测限是2mg/L(按最大体积50ml计算),蒸馏滴定法测的国标检测限1000mg/L(按10ml试分),而你两者都超出其检测限,是否可以考虑到你的方案有问题?
⑶ 162.怎样用蒸馏滴定法测定氨氮
一、蒸馏
1、蒸馏装复置预处理:加250mL去离子水制于500mL凯氏烧瓶中,加0.25g轻质氧化镁和数粒玻璃珠,连接定氮球、直形冷凝管和吸收导管,加热蒸馏,值馏出液不含氨为止,弃去烧瓶内残夜。
2、分取250mL水样(若氨氮含量较高,可分取适量水样并加去离子水至250mL,使氨氮含量不超过2.5mg),移入500mL凯氏烧瓶中,加数滴溴百里酚蓝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pH至7左右,加0.25g轻质氧化镁和数粒玻璃珠,立即连接定氮球、直形冷凝管和吸收导管,导管下端插入吸收液(50mL2%硼酸溶液)液面下。加热蒸馏,至馏出液达200mL时,停止蒸馏。定容至250mL。
二、滴定
1、水样滴定:于上述蒸馏定容的250mL馏出液中,加两滴混合指示剂(两份甲基红溶液与一份亚甲蓝溶液的混合指示液),用0.o20mol/L硫酸溶液滴定至绿色转变成淡紫色停止,记录硫酸用量Y。
2、空白试验:以无氨水代替水样,同水样全程序步骤进行蒸馏和滴定 ,记录用量K。
3、计算:
氨氮(N,mg/L)=(Y-K)×硫酸浓度×14×1000÷水样体积
⑷ 用蒸馏-滴定法做废水氨氮时,检出值低于正常值,然后用100ml标样检验,只有3.几,请问什么原因会造成这种
如果标样测定值也偏低,说明应该不是样品问题,你标样是现配现用的么回?一般氨氮标样要现配吧,如答果放久了氨氮会转化或者挥发的,样品也一样,一般要尽快测定,如果不是尽快测,可能要放冰箱冷冻着。如果放常温,时间长了,氨氮值测定肯定会偏低的。
然后检查一下是否蒸馏前样品中所添加试剂有问题?或者滴定的酸标定有误?还有指示剂也要保证是没问题的,我一般用溴甲酚绿甲基红。
⑸ 用蒸馏-滴定法测氨氮,为什么每次馏出液刚加指示剂就变成紫色了,都没办法滴定了啊,做的我很懊恼啊
最好按流程检查:
1.确保样品中的氮是以氨氮形式存在的,若是有机氮需要消解后蒸馏;
2.蒸馏前需要采用NaOH调整pH至10以上,最好是12以上,且加入NaOH后应立即密封;
3.吸收液用硼酸液面要盖住出气管;
4.考虑是否有管路漏气。
⑹ 《水质 氨氮的测定 蒸馏-中和滴定法》征求意见稿中已经用硫酸代替盐酸滴定,为什么正式稿中又改回用盐酸滴
可能是担心硫酸的强氧化性吧
⑺ 氨氮 蒸馏-中和滴定法 HJ537-2009
最近我刚刚采用蒸馏-中和滴定法进行了氨氮测试,馏出液滴加两滴混合指示剂后呈内绿色,只是终点颜色淡紫容色很浅。出现你说的没有绿色的情况,我认为有两种可能:①指示剂时间长了,里面的有效物质随着乙醇的挥发流失了;②混合指示剂是甲基红和亚甲基蓝按体积比2:1混合得到的,得确认比例没有出错。
希望对你有用。
⑻ 氨氮用蒸馏中和滴定法测生活污水,为何测出来会很高。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回防治法》,保答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氨氮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氨氮的蒸馏-中和滴定法。本标准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本标准是对《水质
铵的测定 蒸馏和滴定法》(GB7478-87)的修订。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年3月14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 铵的测定
蒸馏和滴定法》(GB7478-87)废止。
⑼ 蒸馏法测定氨氮时 蒸馏装置怎样做预处理
如果用纳氏试剂法或滴定法测定氨氮则用50mL硼酸吸收,如果用水杨酸法-次氯酸盐法则用内50mL0.01mol/L硫酸吸收。没有听说容过用蒸馏水做预处理的方法。建议用絮凝法做预处理测氨氮,预处理的时间也就是絮凝的时间20mins(需要小试试验确定氢氧化钠和硫酸锌的加入量和比例),如果用蒸馏法,蒸馏时间就需要大约200mins。
蒸馏法和絮凝法只是测氨氮时预处理法方法,你主要是确定测氨氮时的方法,如:纳氏试剂法、滴定法、水杨酸-次氯酸盐法。
⑽ 用蒸馏-滴定法测定水中氨氮,其中蒸馏和滴定的原理方程式是什么
滴定原理是用抄硫酸或者盐酸滴定硼酸氨,生成硫酸铵或者氯化铵和硼酸;蒸馏原理具体是什么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不确定所以不能误导你,反正最后就是蒸馏出的氨气与硼酸反应生成硼酸铵,我现在在外地,手上没有资料,你可以查阅鲁如坤编写的《土壤农化分析》,里面有写原理方程式,不过这本书可能比较难找,最好找找土壤学的教授看看有没有,祝你好运,如果你不急以后可以再跟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