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蒸馏问题 > 蒸馏水的粒径

蒸馏水的粒径

发布时间:2020-12-20 17:45:47

1. 润滑油密度

密度是润滑油最简单、最常用的物理性能指标。润滑油的密度随其组成中版含碳、氧、硫的数量的增权加而增大,因而在同样粘度或同样相对分子质量的情况下,含芳烃多的,含胶质和沥青质多的润滑油密度最大,含环烷烃多的居中,含烷烃多的最小。
将润滑油放入量杯测其体积V,再称其重量G,计算密度:密度=G/V 。

2.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薄膜材料的化学方程式

均匀沉降法:按硝酸锌浓度0.1mol/L,尿素浓度0.4mol/L配置500mL混合溶液,放入95。C的恒温水浴中,搅拌保温8h,待所得溶液冷却后,放入离心机中,用蒸馏水洗涤2—3次;再放入烘箱中干燥24~48h,烘箱温度保持在60。C左右;最后,将干燥后的样品放入马弗炉内煅烧4h,温度为450。C.
连续微波法:微波炉(Panasonic);磁力真空泵,上海西山泵业有限公司;液体流量计,苏州流量计厂;D/Max一ⅢC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仪,日本理学公司;H一600一II透射电镜、S一570扫描电镜,日本日立公司;876—1型真空干燥器,上海浦东跃欣科学仪器厂;72卜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ZnSO ·7H (),AR,上海金山区兴塔美兴化工厂;尿素,AR,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将ZnSO ·7H ()和尿素按一定比例配成混
合溶液,装入图1所示的装置中,在90℃ 微波辐
射下恒温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取出沉淀。分别
用pH一9.0的氨水、无水乙醇洗涤2~3次。将
所得的固体粉末,干燥12 h。取出试样充分研磨
后,在450℃焙烧一定时间,即得纳米ZnO粉末。
微波辐照下,ZnSO ·7H O和尿素制备纳
米Zn()反应机理如下:
90℃ 时尿素发生分解:
CO(NH 2)2+H 2O= C()2+2NH 3
3Zn + + C() + 4OH + H 2()=ZnCO3 ·2Zn(OH )2 ·
H 2()
450℃ 焙烧时:
ZnCO ·2Zn(OH),·H O=3ZnO+C(),+2H PO
原位生成法:
称取一定量的ZnClz,溶于水中,滴入HC1并用玻璃棒搅
拌得无色透明溶液。在搅拌的同时滴加NaOH溶液至PH=
8 ,得到大量白色rZn(OH) 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数次,得
到纯Zn(OH),。再称取一定量的PVP溶于水中,然后与zn
(OH) 混合搅拌均匀。将混合液置于高压釜内,常温下充压
至lMPa,在160oC下热压反应3h,得到产物。

还有
物理法
物理法包括机械粉碎法和深度塑性变形法。机
械粉碎法是采用特殊的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技
术,将普通级别的氧化锌粉碎至超细。其中张伟l_J
等人利用立式振动磨制备纳米粉体,得到了a—Alz
O3、Zn0、MgSiO3等超微粉,最细粒度达到0.1 m。
此法虽然工艺简单,但却具有能耗大,产品纯度低,
粒度分布不均匀,研磨介质的尺寸和进料的细度影
响粉碎效能等缺点。最大的不足是该法得不到1一
lOOnm的粉体,因此工业上并不常用此法;而深度
塑性变形法是使原材料在净静压作用下发生严重塑
性形变,使材料的尺寸细化到纳米量级。这种独特
的方法最初是由IslamgalievE‘]等人于1994年初发
展起来的。该法制得的氧化锌粉体纯度高、粒度可
控,但对生产设备的要求却很高。
总的说来,物理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存在着耗能
大,产品粒度不均匀,甚至达不到纳米级,产品纯度
不高等缺点,工业上不常采用,发展前景也不大。
2.2 化学法
化学法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易放大进行工业
化生产等特点。主要分为溶胶一凝胶法、醇盐水解
法、直接沉淀法、均匀沉淀法等。
2.2.1 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工作开始于20世
纪6O年代。近年来,用此法制备纳米微粒、纳米薄
膜、纳米复合材料等的报道很多。它是以金属醇盐
Zn(OR) 为原料,在有机介质中对其进行水解、缩聚
反应,使溶液经溶胶化得到凝胶,凝胶再经干燥、煅
烧成粉体的方法[引。此法生产的产品粒度小、纯度
高、反应温度低(可以比传统方法低400-500"C),
过程易控制;颗粒分布均匀、团聚少、介电性能较好。
但成本昂贵,排放物对环境有污染,有待改善。
水解反应:Zn(OR)2+2H2 O— Zn(OH)2+
2ROH
缩聚反应:Zn(OH)2一ZnO+H2O
2.2.2 醇盐水解法
醇盐水解法是利用金属醇盐在水中快速水解,
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沉淀再经水洗、干燥、煅烧而得
到纳米粉体的方法 引。该法突出的优点是反应条件
温和,操作简单。缺点是反应中易形成不均匀成核,
且原料成本高。例如以Zn(OC2H )。为原料,发生
以下反应:
Zn(OC2H5)2+2H20一Zn(OH)2+2G H5OH
Zn(OH)2— ZnO+H2O
2.2.3 直接沉淀法
直接沉淀法是制备纳米氧化锌广泛采用的一种
方法。其原理是在包含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
溶液中加人沉淀剂,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沉淀并使其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再将阴离子除去,沉淀经热分解
最终制得纳米氧化锌。其中选用不同的沉淀剂,可
得到不同的沉淀产物。就资料报道看,常见的沉淀
剂为氨水 、碳酸氢铵 引、尿素 。 等。
以NH。·H。O作沉淀剂:
Zn。++2NH3·H20一Zn(OH)2+2NH4+
Zn(OH)2— ZnO+H2O
以碳酸氢铵作沉淀剂:
2Zn。++ 2NH4 HCo3一Zn2(OH)2 CO3+
2NH4+
Zn2(OH)2CO3— 2ZnO + CO2+ H2O
以尿素作沉淀剂:
CO(NH2)2+ 2H20一CO2+2NH3·H2O
3Zn。++CO3。一+4OH一+ H20一ZnCO3·
2Zn(OH)2 H2O
ZnCO3·2Zn(OH)2 H20一ZnO+C02+ H2O
直接沉淀法操作简单易行,对设备技术要求不
高,产物纯度高,不易引人其它杂质,成本较低。但
是,此方法的缺点是洗涤沉淀中的阴离子较困难,且
生成的产品粒子粒径分布较宽。因此工业上不常
用。
2.2.4 均匀沉淀法
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
晶微粒从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释放出来。所加入
的沉淀剂并不直接与被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
过化学反应使其在整个溶液中均匀缓慢地析出。常
用的均匀沉淀剂有尿素(CO(NHz)z)和六亚甲基四
胺(C6 H 。N。)。所得粉末粒径一般为8—6Onm。其
中卫志贤 加 等人以尿素和硝酸锌为原料制备氧化
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温度是影响产品粒径的最
敏感因素。温度低,尿素水解慢,溶液中氢氧化锌的
过饱和比低,粒径大;温度过高,尿素产生缩合反应
生成缩二脲等,氢氧化锌过饱和比低,溶液粘稠,不
易干燥,最终产品颗粒较大。另外,反应物的浓度及
尿素与硝酸锌的配比也影响溶液中氢氧化锌的过饱
和比。浓度越高,在相同的温度下,氢氧化锌的过饱
和比越大。但是过高的浓度和尿素与硝酸锌的比
值,使产品的洗涤、干燥变得困难,反应时间过长,也
将造成后期溶液过饱和比降低,粒径变大。因此他
们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30~C、反应
时间150min、尿素与硝酸锌的配比2.5—4.0:1(摩
尔比)。
由此可看出,均匀沉淀法得到的微粒粒径分布
较窄,分散性好,工业化前景佳,是制备纳米氧化锌
的理想方法。
2.2.5 水热法
水热法最初是用来研究地球矿物成因的一种手
段,它是通过高压釜中适合水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实现从原子、分子级的微粒构筑和晶体生长。该法
是将双水醋酸锌溶解在二乙烯乙二醇中,加热并不
断搅拌以此得到氧化锌,再经过在室温下冷却,用离
心机将水分离最终得到氧化锌粉末[]。此法制备的
粉体晶粒发育完整,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团聚程度
小,在烧结过程中活性高。但缺点是设备要求耐高
压,能量消耗也很大,因此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2.2.6 微乳液法
微乳液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通
常为醇类)、油(通常为碳氢化合物)和水(或电解质
水溶液)组成的透明的、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
系。微乳液中,微小的“水池”(water poo1)被表面
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单分子层界面所包
围而形成微乳颗粒,其大小可控制在几个至几十纳
米之间。微小的“水池”尺度小且彼此分离,因而不
构成水相,这种特殊的微环境已被证明是多种化学
反应的理想介质 ]。徐甲强[n 等人在硝酸锌溶液
中加入环己烷、正丁醇、ABS搅拌,再加入双氧水,
并用氨水作为沉淀剂,最终合成了颗粒小(19nm)、
气体灵敏度高和工作温度低的氧化锌。微乳液法制
备的纳米氧化锌,粒径分布均匀,但是团聚现象严
重 H]。这是由于微乳液法制得的纳米材料粒径太
小,比表面大,表面效应较严重所致。

3. 土壤粒径的测量方法

干筛法是将土壤充分压碎,用不同孔径的筛子筛分。

吸管法即土粒经充分分散后在沉降内筒内于静水中按容斯托克斯定律进行沉降。一定时间后,在一定深度上只有小于某一粒径的土粒均匀地分布着;这时在这个深度层吸取一定量的悬液烘干称其质量,可以计算出小于该粒径土粒的含量。

比重计法也是以斯托克斯定律为依据,用特制的甲种比重计于不同时间内测定某深度处土粒悬液的密度,即可计算出小于某粒径土粒的含量。

(3)蒸馏水的粒径扩展阅读

土壤单粒是在岩石矿物风化、母质搬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在完全分散时 可以单独存在,用简单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不能再细分,只能通过研磨、溶解或化学处理才能细分的单个的土壤矿物颗粒。

包括各种矿物碎片、碎 肩和胶粒以及有机残体碎屑。复粒是由各种单粒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下复合而成的,包 括黏团、有机矿质复合体和微团聚体。

单粒、复 粒可以进一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作用而黏结或团聚,形成各种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结构体。单粒、复粒和结构体构成了土体的固相部分,土粒及粒间孔隙的大小、 形状和分布对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

4. 细沙过滤器中的石英砂怎么分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部标准
水处理用石英砂滤料
CJ 24•1—88
石英砂滤料垂询:0539-6817758;
15963915858
山东临沂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生活饮用水过滤用石英砂滤料(或以含硅物质为主的天然砂)及砾石承托料(用于池中承托滤料的砾石)。用于工业用水过滤的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可参照执行。
2 石英砂滤料的技术要求
2.1 石英砂滤料的破碎率和磨损率之和不应大于1.5%(百分率按质量计,下同)。2.2 石英砂滤料的密度不应小于2.55g/cm3。使用中对平均密度有特殊要求者除外。2.3 石英砂滤料应不含可见泥土、云母和有机杂质,滤料的水浸出液应不含有毒物质。含泥量不应大于1%。密度大于2g/cm3的轻物质的含量不应大于0.2%。2.4 石英砂滤料的钓烧减量不应大于0.7% 2.5 石英砂滤料的盐酸可溶率不应大于3.5%2.6 石英砂滤料的粒径2.6.1 单层或双层滤料滤池的石英砂滤料粒径范围,一般为0.5~1.2mm。三层滤料滤池的石英砂滤料粒径范围,一般为0.5~0.8mm。2.6.2 在各种粒径范围的石英砂滤料中,小于指定下限粒径的不应大于3%,大于指定上限粒径的不应大于2%。2.6.3 石英砂滤料的有效粒径和不均匀系数,由使用单位确定。
3 砾石承托料的技术要求
3.1 砾石承托料中的大部分颗料宜接近球形或等边体。3.2 砾石承托料的密度不应小于2.5g/cm3。
3.3 砾石承托料应不含可见泥土、页岩和有机杂质,承托料的水浸出液应不含有毒物质。含泥量应大于1%。3.4 砾石承托料的盐酸可溶率不应大于5%。3.5 砾石承托料的粒径
3.5.1 用于单层或双层滤料滤池的砾石承托料粒径范围,一般为2~4、4~8、8~16、16~32和32~64mm。
3.5.2 在各种粒径范围的砾石承托料中,小于指定下限粒径的不应大于5%;大于指定上限粒径的不应大于5%。
4 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
5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5.1 标志
5.1.1 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的包装袋上应印字标明产品名称、粒径范围和生产厂名。
5.1.2 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的包装袋上,应按表1规定的颜色印字。
表1

分类 石英砂滤料 砾石承托料mm
2~4 4~8 8~16 16~32 32~64
字的颜色 棕 黄 蓝 绿 黑 紫
5.2 包装
5.2.1 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宜使用耐用织物袋包装运输。粒径大于16mm的粒石承托料,其包装要求可适当降低。
5.2.2 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的每袋包装质量为40±0.5kg2。
5.3 运输和贮存
5.3.1 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在运输和贮存期间应防止包装袋破损,以免漏失或混入杂物。
5.3.2 石英砂滤料不宜与承托料及其它滤料一起堆放。
5.3.3 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不宜与其它材料一起堆放。
附录A 石英砂滤料检验方法(补充件)
A.1 总则
A.1.1 本检验方法适用于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
A.1.2 称取石英砂滤料和砾石承托料样品时应准确至所称样品质量的0.1%。样品用量与测定步骤,应按照本方法的规定进行。
A.1.3 本方法所用的容量器皿,应进行校正。
A.1.4 本方法用的试验筛,按照GB6003—85规定执行。
A.2 取样
A.2.1 堆积石英砂滤料的取样。在滤料堆上取样时,应将滤料堆表面划分成若干个面积相同的方形块,于每一方块的中心点用采样器或铁铲伸入到滤料表面150mm以下采取。然后将从所有方块中取出的等量(以下取样均为等量合并)样品置于一块洁净、光滑的塑料布上,充分混匀,摊平成一正方形,在正方形上划对角线,分为四块,取相对的二块混匀,作为一份样品(即四分法取样),装入一个洁净容器内。样品采取量应不少于4kg。
A.2.2 袋装石英砂滤料的取样。取袋装滤料样品时,由每批产品总袋数的5%中取样,批量小时不少于3袋。用取样器从袋口中心垂直插入二分之一深度处采取。然后将从每袋中取出样品合并,充分混匀,用四分法缩减至4kg,装入一个洁净容器内。砾石承托料的取样量可根据测定项目计算。
A.2.3 试验室样品的制备。试验室收到石英砂滤料试样后,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进行筛选和缩分。然后在105~110º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置于磨口瓶中保存。
*本方法中的“灼烧或干燥至恒量”,系指灼烧或烘干,并于干燥器中冷却室温后称量,重复进行至最后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所称样品质量的0.1%时,即为恒量,取最后一次质量作为计算依据。
A.3 检验方法
A.3.1 破碎率和磨损率
称取经洗净干燥并通过筛孔径1mm而截留于筛孔径0.5mm筛上的滤料样品50g,置于内径50mm,高150mm的金属圆筒内。加入6颗直径8mm的轴承钢珠,盖紧筒盖,在行程为140mm、频率150次/min的振荡机上振荡15min。取出样品,分别称量通过筛孔径0.25mm的样品质量和截留于筛孔径0.25mm筛上的样品质量。
破碎率和磨损率分别按式(A1)和式(A2)计算。
破碎率(%)=G1/G×100 (A1)
磨损率(%)=G2/G×100 (A2)
式中 G1——孔径0.25mm筛上的样品质量,g;
G2——孔径0.25mm筛下的样品质量,g。
G——样品的总质量,g;
A.3.2 密度
向李氏比重瓶中加入煮沸并冷却至约20°C的蒸馏水至零刻度,塞紧瓶盖。在20±1ºC的恒温水槽中静置1h后,调整水面准确对准零刻度,擦干瓶颈内壁附着水,通过长颈玻璃漏斗慢慢加入洗净干燥的砂滤料样品50g,边加边向上提升漏斗,避免漏斗附着水及瓶颈内壁粘附样品颗粒。旋转并用手轻拍比重瓶,以驱除气泡。塞紧瓶盖,在20±1ºC的恒温水槽中静置1h后,再用手轻拍比重瓶,以驱除气泡,记录瓶中水面刻度体积。
样品的密度按式(A3)计算。
p=G/V (A3)
式中 p——样品的密度,g/cm3;
G——样品的质量,g;
V——加样品后瓶中水面刻度体积,cm3。
A.3.3 含泥量
称取干燥滤料样品500g,置于1000mL洗料筒中,加入清水,充分搅拌5min,浸泡2h,然后在水中搅拌淘洗样品,约1min后,把浑水慢慢倒入孔径为0.08mm的筛中。测定前筛的两面先用水湿润。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砂粒损失。再向筒中加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筒中的水清澈为止。用水冲洗截留在筛上的颗粒,并将筛放在水中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8mm颗粒。然后将筛上截留的颗粒和筒中洗净的样品一并倒入搪瓷盘中,置于105~110°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
含泥量按式(A4)计算。
含泥量(%)=G-G1/G ×100 (A4)
式中 G——淘洗前样品的质量,g;
G1——淘洗后样品的质量,g;
A.3.4 轻物质含量
A.3.4.1 配制氯化锌水溶液(相对密度为2.0)。向1000mL的量杯中加水至500mL刻度处,再加入1500g氯化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锌全部溶解(氯化锌在溶解过程中将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待冷却至室温后,取部分溶液倒入250mL量筒中,用比重计测其相对密度。如溶液相对密度大于要求值,则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混合均匀,再测其相对密度,直至溶液相对密度达到要求数值为止。
A.3.4.2 称取干燥滤料样品150g置于盛有氯化锌溶液(约500mL)的100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5min后,将浮起的轻物质连同部分氯化锌溶液倒入筛网中(剩余的氯化锌溶液与滤料表面相距2~3cm时即停止倒出),轻物质留在筛网上,而氯化锌溶液通过筛网流入另一容器,再将通过筛网的氯化锌溶液倒回烧杯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无轻物质浮起为止。
A.3.4.3 用清水冲净留在筛网中的轻物质,然后将其移入已恒量的蒸发皿中,在105~110°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
轻物质含量按式(A5)计算。
轻物质(%)=G1/G ×100 (A5)
式中 G——干燥滤料样品的质量,g;
G1——干燥的轻物质的质量,g。
A.3.5 灼烧减量
称取干燥滤料样品10g,置于已灼烧至恒量的瓷坩埚中,将盖斜置于坩埚 ,从低温升起,在850±10°C高温下灼烧30min,冷却后称量。
灼烧减量按式(A6)计算。
灼烧减量(%)=G-G1/G ×100 (A6)
式中 G——灼烧前干燥样品的质量,g;
G1——灼烧后样品的质量,g。
A.3.6 盐酸可溶率
将滤料样品用蒸馏水洗净,在105~110°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称取洗净干燥样品50g,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1+1盐酸(1体积分析纯盐酸与1体积蒸馏水混合)160mL(使样品完全浸没),在室温下静置,偶作搅拌,待停止发泡30min后,倾出盐酸溶液,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样品(注意不要让样品流失),直至用pH试纸检查洗净水呈中性为止。把洗净后的样品移入已恒量的称量瓶中,在105~110°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
盐酸可溶率按式(A7)计算。
盐酸可溶率(%)=G-G1/G ×100 (A7)
式中 G——加盐酸前样品的质量,g;
G1——加盐酸后样品的质量,g;
A.3.7 筛分
称取干燥的滤料样品100g,置于一组试验筛(按筛孔由大至小的顺序从上到下套在一起)的最上一只筛上,底盘放在最下部。然后盖上顶盖,在行程140mm、频率150 次/min的振荡机上振荡20min,以每分钟内通过筛的样品质量小于样品总质量的0.1%,作为筛分终点。然后称出每只筛上截留的滤料质量,按表A1填写和计算所得结果,并以表A1中筛的孔径为横坐标,以通过该筛孔样品的百分数为纵坐标绘制筛分曲线。根据筛分曲线确定石英砂滤料的有效粒径和不均匀系数。
表A1
筛孔径
mm 截留在筛上的样品质量
g 通过筛的样品
质量g 百分数%
表A1中:G——石英砂滤料样品的总质量,g。
A.3.8 砾石密度
砾石密度的测定,按照砾石承托料的辅料层次及粒径范围分组测定。测定前将样品洗净和干燥至恒量,并按下述步骤分别测定。
粒径2~4mm的样品,按照本检验方法A.3.2条的规定测定。
粒径4~8mm或8~16mm的样品,称取300g,慢慢加入盛有250mL(V1)煮沸并冷却至20°C左右水的500mL量筒中,以驱除气泡,记录量筒中水面刻度体积(V2)。
粒径16~32mm的样品,称取量为1000g,用1000mL量筒,加500mL水。粒径32~64mm的样品,称取量为1500g,用2000mL量筒,加1000mL水,按照上述方法测定。
砾石的密度按式(A8)计算。
p=G/ V2-V1 (A8)
式中 p——样品的密度,g/cm3;
G——样品的质量,g;
V1——加样品前量筒中水面刻度体积,cm3;
V2——加样品后量筒中水面刻度体积,cm3。
A.3.9 砾石含泥量
将样品在105~110°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并按表A2规定分别测定。
称取上表中规定的样品质量,置于搪瓷盆中并加入清水浸泡2h后,在水中搅拌淘洗样品。以下操作按照本检验方法A.3.3条作。其含泥量按式(A4)计算。
表A2 样品粒径
mm 2~4 4~8 8~16 16~32 32~64
样品质量
g 500 1500 2500 5000 5000

A.3.10 砾石盐酸可溶率
将样品用蒸馏水洗净,在105~110°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并按表A3的规定分别测定。
表A3;样品粒径;mm 2~4 4~8 8~16 16~32 32~64
样品质量
g 100 100 250 250 500
1+1盐酸量
mL 320 320 800 800 1600
称取上表中规定的样品质量,置于1000mL的烧杯中(样品质量500g用2000mL烧杯),加入上表中规定的盐酸量,在室温下静置,待停止发泡30min后,倾出盐酸溶液,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样品(注意不要让样品损失),直至用pH试纸检查洗净水呈中性为止。把洗净后的样品在105~110°C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量。
盐酸可溶率按照式(A7)计算。
附录B 滤料和承托料的铺装方法(参考件)
本铺装方法适用于单层和多层滤料滤池。
B.1 准备
B.1.1 配水系统安装完毕以后,先将滤池内杂物全部清除,并疏通配水孔眼和配水缝隙,然后再用反冲洗法检查配水系统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B.1.2 在滤池内壁按承托料和滤料的各层顶高画水平线,作为铺装高度标记。
B.1.3 仔细检查不同粒径范围(三层滤料滤池中还要检查不同种类)的承托料,按其粒径范围,从大到小依次清洗,以备铺装。
B.2 铺装
B.2.1 铺装最下一层承托料时,应注意避免损坏滤池的配水系统。待装承托料应吊运到池内,再行铺撒;或者使池内充水至排水槽顶,再向水中均匀撒料,然后排水,使水面降至该层顶面高度水平上线,用锹铺匀,铺装人员不应直接在承托料上站立或行走,而宜站在木板上操作在池内的操作人员应尽量少,以免造成承托料的移动。在下一层铺装完成后,才能铺装上一层承托料。
B.2.2 每层承托料的厚度应准确、均匀,用锹或刮板刮动表面,使其接近于水平面,高度应与铺装高度标记水平线相吻合。
B.2.3 在铺毕粒径范围等于或小于2~4mm的承托料后,应用该滤池上限冲洗强度冲洗。停止冲洗前,应先逐渐降低冲洗强度,以完成有效的水力分级,使轻物质升至承托料的表面。再排水、刮除轻物质。
B.2.4 承托料全部分层铺装就位后,采用从池顶向水中均匀撒料的方法,撒入预计数量的滤料(包括应刮除的轻物质和小于指定下限粒径的细颗粒)。然后进行冲洗,冲洗后刮除轻物质和小于指定下限粒径的颗粒。按上述方法操作后如滤料厚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应重复上述操作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如果是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则应在冲洗下层滤料并完成刮除轻物质和小于指定下限粒径颗粒后,才能铺装上一层滤料。无烟煤滤料投入滤池后,应在水中浸泡24h以后,方可进行冲洗和刮除的操作。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建设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山东沂南鑫鑫石英砂厂负责起草及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允涛、乐丽孙、徐均官、徐广祥。

5. 细碎、中碎、粗碎粒径多少,怎么划分的

我国的粒级分级制
这个标准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石粉粒径:粒径小于0.075 mm的岩石颗粒,
粗砂粒径:2~0.5mm
中砂粒径:0.5~0.25mm;
细砂粒径:0.25~0.05mm
石子粒径:5—40mm
片石粒径:80mm以上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按照土中单个颗粒(指碎石、砾石和砂颗粒,不指土块和土团)的粒径大小和组成,将土分为下列三种:

细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10mm,且其中小于2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95%;

中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30mm,且其中小于20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85%;

粗粒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小于50mm,且其中小于40mm的颗粒含量不少于85%。

石灰稳定土: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土(包括各种粗、中、细粒土)中掺入足量的石灰(水泥)和水,经拌和、压实及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石灰(水泥)稳定土。

石灰土:用石灰(水泥)稳定细粒土得到的混合料,简称石灰(水泥)土。

水泥砂:用水泥稳定砂得到的混合料,简称水泥砂。

石灰砂砾土:用石灰(水泥)稳定粗粒土和中粒土得到的混合料,视所用原材料而定,原材料为天然砂砾土时,简称石灰砂砾土(水泥砂砾)。

石灰碎石土:原材料为天然碎石土时,称为石灰碎石土(水泥碎石)。

废渣稳定土:一定数量的石灰和粉煤灰或石灰和煤渣与其它集料相配合,加入适量的水,经拌和、压实及养生(养护)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简称石灰工业废渣)。其中,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细粒土(含砂)、中粒土和粗粒土时,视具体情况可分别简称二灰土、二灰砂砾、二灰碎石、二灰矿渣等。

碎石土

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 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的土,按粒径和颗粒形状可进一步划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具体划分见表1-5。

表1-5 碎石土的分类(GBJ 7-89)

土的名称
颗粒形状
粒组含量

漂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 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

块石
棱角形为主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 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 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

角砾
棱角形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用卵石、碎石国家标准一
www.concrete365.com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2005-3-11]
内容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用卵石、碎石的定义、分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用卵石和碎石。其他工程用卵石和碎石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75—199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T177—1985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
GB/T2419—1994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GB/T6003.1—1997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eqvISO3310—1:1990)
GB/T6003.2—1997金属穿孔板试验筛(equISO3310—2: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卵石 Pebble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

3.2 碎石 crushed stone

天然岩石或卵石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

3.3 针、片状颗粒 elongated flaky particle

卵石和碎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3.4含泥量 material finer than75 um in pebble and crushed stone

卵石、碎石中粒径小于75um的颗粒含量。

3.5 泥块含量 clay lump

卵石、碎石中原粒径大于4.75mm,经水浸洗、手捍后小于2.36mm颗粒含量。

3.6 坚固性 soundness

卵石、碎石在自然风化和其它外界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3.7 碱集料反应 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指水泥、外加剂等混凝土构成物及环境中的碱与集料中碱活性矿物在潮湿下缓慢发生并导致混凝土开裂破坏的膨胀反应。

4 分类与规格

4.1 分类

a) 卵石;
b) 碎石。

4.2 规路

按卵石、碎石粒径尺寸分为单粒粒级和连续粒级。亦可以根椐需要采用不同单粒级卵石、碎石混合成特殊粒级的卵石、碎石。

4.3 类别

按卵石、碎石技术要求分为I类、II类、III类。

4.4 用途

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I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混凝土。

5 技术要求

5.1 颗粒级配

卵石和碎石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颗粒级配

方筛孔,mm累计筛余%公称粒径,mm 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53.0 63.0 75.0 90

连续粒级 5~10 95~100 80~100 0~15 0
5~16 95~100 85~100 30~60 0~10 0
5~20 95~100 90~100 40~80 0~10 0
5~25 95~100 90~100 30~70 0~5 0
5~31.5 95~100 90~100 70~90 15~45 0~5 0
5~40 95~100 70~90 30~65 0~5 0

单粒粒级 10~20 95~100 85~100 0~15 0
16~31.5 95~100 85~100 0~10 0
20~40 95~100 80~100 0~10 0
31.5~63 95~100 75~100 45~75 0~10 0
40~80 95~100 70~100 30~60 0~10 0

5.2 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卵石、碎石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含泥量和泥块含量

项目 指标
I类 II类 III类
泥量(按质量计),% <0.5 <1.0 <1.5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 <0.5 <0.7

5.3 针片状颗粒含量

卵石和碎石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针片状颗粒含量

项目 指标
I类 II类 III类
针片状颗粒(按质量计),% 〈 5 15 25

5.4 有害物质

卵石和碎石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和炉渣等杂物。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有害物质含量

项目 指标

I类 II类 III类
有机物 合格 合格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0.5 1.0 1.0

5.5 坚固性

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卵石和碎石经5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坚固性指标
项目 指法标
I类 II类 III类
质量损失,%〈 5 8 12

5.6 强度

5.6.1岩石抗压强度

在水饱和状态下,其抗压强度火成岩应不小于80Mpa,变质岩应不小于60Mpa,水成岩应不小于30Mpa.

5.6.2 压碎指标

压碎指标值应小于表6的规定。

表 6 压碎指标

项目 指标
I类 II类 III类
碎石压碎指标,〈 10 20 30
卵石压碎指标,〈 12 16 16

5.7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如下规定: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3 ;松散堆放积密度大于1350 g/m3 空隙率小于47%。

5.8 碱集料反应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卵石、碎石制备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击规定的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6试验方法

6.1 试样

6.1.1 取样方法

6.1.1.1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5份(在料堆放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均匀分布的15个不同部位取得)组成一组样品。

6.1.1.2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8份,组成一组样品。

6.1.1.3
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6份,组成一组样品。

6.1.2 试样数量
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表7的规定。做几项试验时,如确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表7 单项试验取样数量 kg

序号 试验项目 不同最大粒径(mm)下的最少取样量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0 75.0
1 颗粒级配 9.5 16.0 19.0 25.0 31.5 37.5 63.0 80.0
2 含泥量 8.0 8.0 24.0 24.0 40.0. 40.0 80.0 80.0
3 泥块含量 8.0 8.0 24.0 24.0 40.0 40.0 80.0 80.0
4 针片状颗粒含量 1.2 4.0 8.0 12.0 20.0 40.0 40.0 40.0
5 有机物含量 按试验要求的粒级和数量取样
6 硫酸盐和硫化物含量
7 坚固性
8 岩石抗压强度 随机选取完整石块锯切或钻取成试验用样品
9 压碎指法标值 按试验要求的粒级和数量取样
10 表观密度 8.0 8.0 8.0 8.0 12.0 16.0 24.0 24.0
11 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40.0 40.0 40.0 40.0 80.0 80.0 120.0 120.0
12 碱集料反应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6.1.3 试样处理

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堆放体,然后沿互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堆体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堆体。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6.1.4 堆积密度检验所用试样可不经缩分,在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6.2 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6.2.1 试验环境: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

6.2.2 试验用筛:应GB/T6003.1、GB/T6003.2中方孔筛的规定,筛孔大于4.00mm的试验筛采用穿孔板试验筛。

6.3颗粒级配

6.3.1 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台秤:称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筛:孔径为2.36mm、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31.5mm、37.5mm、53.0mm、63.0mm、75.0mm 及9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筛框内径为300mm);
d) 摇筛机;
e) 搪瓷盘、毛刷等。

6.3.2 试验步骤

6.3.2.1 按6.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8规定的数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8 颗粒级配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最大粒径,mm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0 75.0
最少试样质量,kg 1.9 3.2 3.8 5.0 6.3 7.5 12.6 16.0

6.3.2.2
称取按表8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行筛分。

6.3.2.3
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min;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0.1%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下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注: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19.0mm时,在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拨动颗粒。

6.3.2.4
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

6.3.3

结果计算与评定

6.3.3.1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质量之比,计算精确至 0。1%.

6.3.3.2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分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1%。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筛余量之和该号筛以上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1%。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筛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时,须重新试验。

6.3.3.3
根椐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6.4 含泥量

6.4.1 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筛:孔径为75um及1.18mm的筛各一只;
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
e) 搪瓷盘,毛刷等。

6.4.2 试验步骤

6.4.2.1 按6.1

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9规定的数量,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分备用。

注:恒量系指试样在烘干1h~3h的情况下,其前后质量之差不大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

表9 含泥量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最大粒径,mm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5 75.5
最少试样量,kg 2.0 2.0 6.0 6.0 10.0 10.0 20.0 20.0

6.4.2.2
称取按表9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将试样放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上表面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草药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石子颗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1.18mm及75um的套筛上(1.18mm筛放在75um筛上面),滤去小于75u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小心防止大于75um颗粒流失。

6.4.2.3
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流为止。

6.4.2.4
用水淋洗剩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75u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石子颗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掉小于75u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筛余的颗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搪瓷盘中,置于烘箱中(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6.4.3 结果计算与评定

6.4.3.1 含泥量按式(1)计算,精确至0.1%;
Qa= G1—G2G1 ×100………………………………(1)

式中:Qa —含泥量,%;
G1—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
G2—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6.4.3.2 含泥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6.5 泥块含量

6.5.1 仪器设备

a) 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b) 天平:称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筛:孔径为2.36mm及4.75筛各一只;
d) 容器:要求淘洗试样时,保持试样不溅出;
e) 搪瓷盘,毛刷等。

6.5.2 试验步骤

6.5.2.1
按6.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9规定的数量,庆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6.5.2.2
称取按表9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上表面。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2.36m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流为止。

6.5.2.3
保留下来的试样小心地从筛中取出,装入搪瓷后,放在烘箱中于(105±5)℃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到1g。

6.5.3 结果计算与评定

6.5.3.1 泥块含量按式(2)计算,精确至0.1%;
Qb= G1—G2G1 ×100……………………………………(2)

式中:Qb —泥块含量,%;
G1—4.75mm筛筛余试样的质量,g;
G2—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6.5.3.2 泥块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6.6 针片状颗粒含量

6.6.1 仪器设备

a) 针状规准仪与片状规准仪(见图1和图2)
b) 台秤:称量10kg,感量1g;
c) 方孔筛:孔径为4.75mm,9.50mm,16.0mm,19.0mm,26.5mm 31.5mm,及37.5mm的筛各一个;

6.6.2 试验步骤

6.6.2.1
按6.1条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10规定的数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10 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最大粒径,mm 9.5 16.0 19.0 26.5 31.5 37.5 63.0 75.0
最少试样质量,kg 0.3 1.0 2.0 3.0 5.0 10.0 10.0 10.0

6.6.2.2
称取按表10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然后按表11规定的粒级按6.3条规定进行筛分。

表11 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的粒级划分及其相应的规准仪孔宽或间距 mm

石子粒级 4.72~9.50 9.50~16.0 16.0~19.0 19.0~26.5 26.5~31.5 31.5~37.5
片状规准仪相对应孔宽 2.8 5.1 7.0 9.1 11.6 13.8
针状规准仪相对应间距 17.1 30.6 42.0 54.6 69.6 82.8

6.6.2.3
按表11规定的粒级分别用规准仪逐粒检验,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者,为片状颗粒。称出其总质量,精确至1g。

6.6.2.4
石子粒径大于37.5mm的碎石或卵石可用卡尺检验针片状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大于37.5mm颗粒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的粒级划分及其相应的卡尺卡口设定宽度 mm

石子粒级 37.5~53.0 53.0~63.0 63.0~75.0 75.0~90.0
检验片状颗粒的卡尺卡口设定宽度 18.1 23.2 27.6 33.0
检验片状颗粒的卡尺卡口设定宽度 108.6 139.2 165.6 198.0

6.6.3 结果计算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式(3)计算,精确至1%;
Qc= G1—G2G1 ×100……………………………………(3)

式中:Qc —针、片状颗粒含量,%;
G1— 试样的质量,g;
G2—试样中所含针片状颗粒的总质量,g.

6.7 有机物含量

6.7.1 试剂和材料

a) 台秤:称量10kg,感量10g;
b) 天平:称量1kg,感量1g及称量100g,感量0.01g各一台;
c) 量筒:100L及1000mL;
d) 方孔筛:孔径为19.0mm的筛一只;
e) 烧杯、玻璃棒、移液管等。

6.7.3 试验步骤

6.7.3.1
按6.1 规定取样,筛除大于19.0mm以上的颗粒,然后缩分至约1.0kg,风干后备用。

6.7.3.2
向1000Ml容量筒中装入风干试样至600ml刻度处,然后注入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至800ml刻度处,剧烈搅动后静置24h.

6.7.3.3
比较试样上部溶液和标准溶液的颜色,盛装标准溶液与盛装试样的容量筒大小一致.

6.7.4 结果评定

试样上部的溶液颜色时,则表示试样有机物含量合格,若两种溶液的颜色接近,应把试样连同上部溶液一起倒入烧杯中,放在60℃~70℃的水浴中,加热2h~3h,然后再与标准溶液比较,如浅于标准溶液,认为有机物含量合格;如深于标准溶液,则应配制成混凝土作进一步试验.即将一份原试样用3%氢氧化钠溶液洗除有机质,再用清水淋洗干净,与另一份原试样分别按相同的配合比制成混凝土,测定28d的抗压强度,当原试样制成的混凝土强底不低于淘洗试样制成的混凝土强度的95%时,则认为有机物含量合格.

6.8 硫化物和硫酸含量

6.8.1 试剂和材料

a) 浓度为10%氯化钡溶液(将5g氯化钡溶于50Ml蒸馏水中);
b) 稀盐酸(将浓盐酸与同体积的蒸馏水混合);
c) 1%硝酸银溶液(将1g硝酸银溶于1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5ml~10ml硝酸,存于棕色瓶中)。

6. 水稳层碎石粒径是多少

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方孔筛),碎石颗粒组成应符合规范要求,对于碎石的压碎值不大于30%,有机物含量不大于2%,硫酸盐含量不大于0.25%。

"水泥稳定碎石"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一定级配的碎石中,掺入足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在压实和养生后,当其强度符合规定的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具有良好的板体性,它的水稳性和抗冻性比石灰稳定土好,但常会因水分变化而引起干缩裂缝。

下面为水泥4%、粉煤灰10%、级配碎石86%的重型击实试验报告

经实验得知:经过对集料为砂、碎石、水泥和集料为粉煤灰、碎石、水泥的两种配比试验,结果发现掺加粉煤灰的水泥稳定混合料不仅其和易性较好,而且试块容易成型,成型后的试块外观较好,7天平均强度也较高。

不同配比灰土试件,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在1.0mpa左右;而不同配比水稳试件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在4~7mpa之间(采用325号普通水泥,水泥掺量5%~6%)

不同配比灰土试件经几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几乎没有;而掺有水泥和粉煤灰的不同配比的水稳试件,经10次冻融循环后,仍可测得一定的强度。

(6)蒸馏水的粒径扩展阅读

水稳材料主要由粒料和灰浆体积组成。粒料为级配碎石,灰浆体积包括水和胶凝材料,胶凝材料由水泥和混合材料组成。

水泥作为集合料的一种稳定剂,其质量对集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时选用终凝时间较长,标号较低的水泥。

为使稳定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不应使用快凝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水泥。

按合同要求本标段使用由业主指定的水泥厂家提供的优质免检水泥:徐州市淮海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合材料分活性和非活性两大类。活性材料是指粉煤灰等物质,可与水泥中析出的氧化钙作用。非活性材料是指不具有活性或活性甚低的人工或天然的矿物材料,对这类材料的品质要求是材料的细度和不含有害的成分。

集料,应用人工集配碎石,道路工程用作底基层时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mm;用做基层时,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0mm。 石料的磨耗值不超过35%,石料的压碎值不超过30%

水,通常适合于饮用的水,均可拌制和养护水稳。如对水质有疑问,要确定水中是否有对水泥强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物质时,需要进行试验。从水源中取水制成的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与蒸馏水制成的水泥砂浆抗压强度比,低于90%者,此种水不许用于水稳施工。

7. 实验条件和实验参数

根据地质模型构造实验模型,考虑到断裂带开启时为高渗透带,故将用粒度较粗的亲水石英砂构造断裂带,用粒度不等的亲水石英砂构造各砂层,用橡胶构造盖层或隔层。实验用砂为沈阳玻璃珠厂生产的各种粒度的纯净白色石英砂。石英砂为亲水性,润湿角近于0℃。实验用油为中性煤油,密度为0.75g/cm 3,黏度(25℃)约42MPa·s。为了使油水间有明显的反差,用微量天然色素将煤油染成棕红色,实验用水为蒸馏水,密度为1.0g/cm 3,黏度(25℃)1MPa·s。

1.断裂单侧与砂体相连

断裂带F的粒度为0.3mm~0.35mm,渗透率为7.816×10-3μm2,砂层1和砂层2的物性参数考虑两种情况,一种为砂层1的粒度为0.05mm~0.1mm,渗透率(k1)为0.416×10-3μm2,砂层2的粒度为0.1mm~0.15mm,渗透率(k2)为1.15 ×10-3μm 2,即k1<k2;另一种与其刚好相反,即k1>k2。从断裂带F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2.断裂两侧与砂体相连

断裂带F的渗透率为为41.61×10-3μm2,断裂两侧砂体考虑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均质(k1=k2为5.596×10-3μm 2);第二种为层内非均质(分两种情况,一种k1为10.406×10-3μm2, k2为2.96×10-3μm2;另一种与其相反,即k1为2.96×10-3μm 2,k2为10.406×10-3μm 2;第三种为层间非均质(分两种情况,一种k1为10.406×10-3μm 2, k2为2.96×10-3μm2;另一种与其相反,即kl为2.96×10μ-3m 2,k2为10.406 ×10-3μm 2)。采用单一油相连续稳态充注,注入速率0.03mL/min。各个砂层均设置出口,四出口等高,高于顶部20cm(图5.11)。

3.顺向阶梯状断裂

断裂带F1的粒度为0.7mm~0.8mm,渗透率为41.6×10-3μm2,断裂带F2和F3的粒度为0.3mm~0.35mm,渗透率为7.816×10-3μm 2,砂层1和砂层2的物性参数考虑两种情况,一种为砂层1的粒度为0.05mm~0.1mm,渗透率(k1)为0.416D,砂层2的粒度为0.1mm~0.15mm,渗透率(k)2为1.15×10-3μm 2,即k1<k2;另一种与其刚好相反,即k1>k2。从断裂带F1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图5.11 断裂两侧与砂体相连实验模型示意图

4.反向阶梯状断裂

断裂带F1的粒度为0.7mm~0.8mm,渗透率为41.6×10-3μm 2,断裂带F2和F3的粒度为0.3mm~0.35mm,渗透率为7.816×10-3μm2,砂层1和砂层2的物性参数考虑两种情况,一种为砂层1的粒度为0.05mm~0.1mm,渗透率(k1)为0.416×10-3μm2,砂层2的粒度为0.1mm~0.15mm,渗透率(k2)为1.15×10-3μm 2,即k1<k2;另一种与其刚好相反,即k1>k2。从断裂带F1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5.地垒构造

断裂带F1和F1´的粒度为0.3mm~0.35mm,渗透率为7.816×10-3μm2,断裂带F:和F2´的粒度为0.25mm~0.3mm,渗透率为5.59×10-3μm 2,砂层1和砂层2的物性参数考虑两种情况,一种为砂层1的粒度为0.05mm~0.1mm,渗透率(k1)为0.416m2,砂层2的粒度为0.1mm~0.15mm,渗透率(k2)为1.15×10-3μm2,即k1<k2;另一种与其刚好相反,即k1>k2。从断裂带F1和F1´的底部用ISCO泵同时注油,断裂带F1的注油速率0.03mL/min,断裂带F1´的注油速率0.02mL/min。

6.主、次断裂系统

主断裂带Fl的粒度为0.3m m~0.35m m,渗透率为7.816×10-3μm 2,主断裂带F2的粒度为0.25mm~3mm,渗透率为5.59×10-3μm 2,次断裂带F3的粒度为0.2mm~0.25mm,渗透率为3.746×10-3μm 2,砂层1和砂层2的物性参数考虑两种情况,一种为砂层1的粒度为0.05mm~0.1mm,渗透率(k1)为0.416×10-3μm 2,砂层2的粒度为0.1mm~0.15mm,渗透率(k2)为1.15×10-3μm2,即kl<k2;另一种与其刚好相反,即k1>k2。从断裂带F1的底部用ISCO泵注油,注油速率0.02mL/min。

8. NLC马尔文粒径测定 多少浓度最佳

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 风干和去杂
从田间采回的土样,要及时风干。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又无特殊的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牛皮纸上,摊成薄薄的一层,并且经常翻动,加速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结成硬块后难以磨细。样品风干后,应拣出枯枝落叶、植物根、残茬、虫体以及土壤中的铁锰结核、石灰结核或石子等,若石子过多,将其拣出并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

2 磨细、过筛和保存
取风干土样100—200g,放在牛皮纸上,用木块碾碎,使其全部通过60号筛(孔径0.25mm),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牛皮纸上重新碾磨。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通过为止。不得抛弃或遗漏,但石砾切勿压碎。筛子上的石砾应拣出称重并保存,以备石砾称重计算之用。同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重,以计算石砾重量百分数,然后将过筛后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后盛于广口瓶中。
样品装入广口瓶后,应贴上标签,并注明其样号、土类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日期、筛孔径、采集人等。一般样品在广口瓶内可保存半年至一年。瓶内的样品应保存在样品架上,尽量避免日光、高温、潮湿或酸碱气体等的影响,否则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二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方法原理
土壤与浓硫酸及还原性催化剂共同加热,使有机氮转化成氨,并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无机的铵态氮转化成硫酸铵;极微量的硝态氮在加热过程中逸出损失;有机质氧化成CO2。样品消化后,再用浓碱蒸馏,使硫酸铵转化成氨逸出,并被硼酸所吸收,最后用标准酸滴定。主要反应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NH2?CH2CO?NH-CH2COOH+H2SO4=2NH2-CH2COOH+SO2+〔O〕
NH2-CH2COOH+3H2SO4=NH3+2CO2↑+3SO2↑+4H2O
2NH2-CH2COOH+2K2Cr2O7+9H2SO4=(NH4)2SO4+2K2SO4+2Cr2(SO4)3+4CO2↑+10H2O
(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NH3+H3BO3=H3BO3?NH3
H3BO3?NH3+HCl=H3BO3+NH4Cl

操作步骤
1.在分析天平上称取通过60号筛(孔径为0.25mm)的风干土壤样品0.5—1g(精确到0.001g),然后放入150ml开氏瓶中。
2.加浓硫酸(H2SO4)5ml,并在瓶口加一只弯颈小漏斗,然后放在调温电炉上高温消煮15分钟左右,使硫酸大量冒烟,当看不到黑色碳粒存在时即可(如果有机质含量超过5%时,应加1—2g焦硫酸钾,以提高温度加强硫酸的氧化能力)。
3.待冷却后,加5ml饱和重铬酸钾溶液,在电炉上微沸5分钟,这时切勿使硫酸发烟。
4.消化结束后,在开氏瓶中加蒸馏水或不含氮的自来水70ml,摇匀后接在蒸馏装置上,再用筒形漏斗通过Y形管缓缓加入40%氢氧化钠(NaOH)25ml。
5.将一三角瓶接在冷凝管的下端,并使冷凝管浸在三角瓶的液面下,三角瓶内盛有25ml 2%硼酸吸收液和定氮混合指示剂1滴。
6.将螺丝夹打开(蒸汽发生器内的水要预先加热至沸),通入蒸汽,并打开电炉和通自来水冷凝。
7.蒸馏20分钟后,检查蒸馏是否完全。检查方法:取出三角瓶,在冷凝管下端取1滴蒸出液于白色瓷板上,加纳氏试剂1滴,如无黄色出现,即表示蒸馏完全,否则应继续蒸馏,直到蒸馏完全为止(或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8.蒸馏完全后,降低三角瓶的位置,使冷凝管的下端离开液面,用少量蒸馏水冲洗冷凝的管的下端(洗入三角瓶中),然后用0.02mol/L盐酸(HCl)标准液滴定,溶液由蓝色变为酒红色时即为终点。记下消耗标准盐酸的毫升数。
测定时同时要做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其它操作相同。

结果计算
N%=[ (V-V0)×N×0.014]/样品重×100
式中:
V—滴定时消耗标准盐酸的毫升数;
V0—滴定空白时消耗标准盐酸的毫升数;
N—标准盐酸的摩尔浓度;
0.014—氮原子的毫摩尔质量g/mmol;
100—换算成百分数。

注意事项
1.在使用蒸馏装置前,要先空蒸5分钟左右,把蒸汽发生器及蒸馏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含氮杂质去除干净,并用纳氏试剂检查。
2.样品经浓硫酸消煮后须充分冷却,然后再加饱和重铬酸钾溶液,否则作用非常激烈,易使样品溅出。加入重铬酸钾后,如果溶液出现绿色,或消化1—2分钟后即变绿色,这说明重铬酸钾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补加1g固体重铬酸钾(K2Cr2O7),然后继续消化。
3.若蒸馏产生倒吸现象,可再补加硼酸吸收液,仍可继续蒸馏。
4.在蒸馏过程中必须冷凝充分,否则会使吸收液发热,使氨因受热而挥发,影响测定结果。
5.蒸馏时不要使开氏瓶内温度太低,使蒸气充足,否则易出现倒吸现象。另外,在实验结束时要先取下三角瓶,然后停止加热,或降低三角瓶使冷凝管下端离开液面。

仪器、试剂
1.主要仪器:
开氏瓶(150ml)、弯颈小漏斗、分析天平、电炉、普通定氮蒸馏装置。
2.试剂:
(1) 浓硫酸(化学纯,比重1.84)。
(2)饱和重铬酸钾溶液。称取200g(化学纯)重铬酸钾溶于1000ml热蒸馏水中。
(3)40%氢氧化钠(NaOH)溶液。称取工业用氢氧化钠(NaOH)400g,加水溶解不断搅拌,再稀释定容至1000ml贮于塑料瓶中。
(4)2%硼酸溶液。称取20g硼酸加入热蒸馏水(60℃)溶解,冷却后稀释定容至1000ml,最后用稀盐酸(HCl)或稀氢氧化钠(NaOH)调节pH至4.5(定氮混合指示剂显葡萄酒红色)。
(5)定氮混合指示剂。称取0.1g甲基红和0.5g溴甲酚绿指示剂放入玛瑙研钵中,加入100ml95%酒精研磨溶解,此液应用稀盐酸(HCl)或氢氧化钠(NaOH)调节pH至4.5。
(6)0.02mol/L盐酸标准溶液。取浓盐酸(HCl)(比重1.19)1.67ml,用蒸馏水稀释定容至1000ml,然后用标准碱液或硼砂标定。
(7)钠氏试剂(定性检查用)。称氢氧化钾(KOH)134g溶于460ml蒸馏水中;称取碘化钾(KI)20g溶于50ml蒸馏水中,加碘化汞(HgI)使溶液至饱和状态(大约32g左右)。然后将以上两种溶液混合即成。

9. 胶体金中含有氯金酸,三价金具有强氧化性,为什么不氧化蛋白质

● 氯金酸易潮解,应干燥、避光保存。
● 氯金酸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配制氯金酸水溶液时,
不应使用金属药匙称量氯金酸。
● 用于制备胶体金的蒸馏水应是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
或者是高质量的去离子水。
● 是以制备胶体金的玻璃容器必须是绝对清洁的,
用前应先经酸洗并用蒸馏水冲净。最好是经硅化处理的,
硅化方法可用5%二氯甲硅烷的氯仿溶液浸泡数分钟,
用蒸馏水冲净后干燥备用。
● 胶体金的鉴定和保存:胶体金的制备并不难,
但要制好高质量的胶体金却也并非易事。
因此对每次制好的胶体金应加以检定,主要检查指标有颗粒大小,
粒径的均一程度及有无凝集颗粒等。
肉眼观察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和方便的检定方法,
但需要一定的经验。良好的胶体金应该是清亮透明的,
若制备的胶体金混浊或液体表面有漂浮物,
提示此次制备的胶体金有较多的凝集颗粒。
在日光下仔细观察比较胶体金的颜色,
可以粗略估计制得的金颗粒的大小。
当然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扫描λmax来估计金颗粒的粒径。
结制备的胶体金最好作电镜观察,并选一些代表性的作显微摄影,
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定胶体金的平均粒径。
胶体金在洁净的玻璃器皿中可较长时间保存,加入少许防腐剂(
如0.02%NaN3)可有利于保存。
保存不当时会有细菌生长或有凝集颗粒形成。
少量凝集颗粒并不影响以后胶体金的标记,
使用时为提高标记效率可先低速离心去除凝集颗粒。
免疫金的特性和制备

阅读全文

与蒸馏水的粒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染废水中cod排放量是多少 浏览:245
冷干机的滤芯如何拆下来 浏览:552
海尔净水器出水管接口怎么拆 浏览:13
河北水垢漏斗 浏览:689
白云区农村ppp污水项目 浏览:498
安吉尔水壶滤芯怎么拆 浏览:318
电厂化学废水调整及注意事项 浏览:892
什么叫纳米微晶技术净化器 浏览:43
百佳境界净水器如何 浏览:695
甲醇蒸馏塔再沸器的原理 浏览:268
ro膜氯化 浏览:984
洁厕灵能除垢 浏览:459
油烟机净化器的价格多少钱一台 浏览:334
净化器电源怎么测量 浏览:332
wq污水提升泵 浏览:415
污水处理50户需多少立方池 浏览:656
树脂是不是ab胶 浏览:694
减压蒸馏怎么拆 浏览:544
饮水机为什么加热一会就保温 浏览:287
电解法处理污水基于什么原理 浏览: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