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蒸馏法提取
蒸馏法,是复基于两种同位素制分子的挥发性(沸点)的差异,藉助于加热液态同位素混合物来实现同位素分离的方法。常用的蒸馏方法: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加压蒸馏,分子蒸馏等等、常压蒸馏指在常压条件下操作的蒸馏过程。在石油炼制中习惯上是专指原油的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是借助于真空泵降低系统内压力,降低液体的沸点。 减压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它特别适用于那些在常压蒸馏时未达沸点即已受热分解、氧化或聚合的物质水蒸气蒸馏法指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植物材料与水共蒸馏,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经冷凝分取挥发性成分的浸提方法。该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在水中稳定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加压蒸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等领域。分子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下操作的蒸馏方法,这时蒸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利用料液中各组分蒸发速率的差异,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B. 分子蒸馏的应用
1、单甘酯的生产
分子蒸馏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主要用于混合油脂的分离。可得到w(单脂肪酸甘油酯)>90%的高纯度产品。从蒸馏液面上将单甘酯分子蒸发出来后立即进行冷却,实现分离。利用分子蒸馏可将未反应的甘油、单甘酯依次分离出来。单甘酯即甘油一酸酯,它是重要的食品乳化剂。单甘酯的用量目前占食品乳化剂用量的三分之二。在商品中它可起到乳化、起酥、蓬松、保鲜等作用,可作为饼干、面包、糕点、糖果等专用食品添加剂。单甘酯可采用脂肪酸与甘油的酯化反应和油脂与甘油的醇解反应两种工艺制取,其原料为各种油脂、脂肪酸和甘油。采用酯化反应或醇解反应合成的单甘酯,通常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双甘酯和三甘酯,通常w(单甘酯)=40%~50%,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可以得到w(单甘酯)>90%的高纯度产品。此法是目前工业上高纯度单甘酯生产方法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所得到的单甘酯达到食品级要求。分子蒸馏单甘酯产品以质取胜,逐渐代替了纯度低、色泽深的普通单甘酯,市场前景乐观,开发分子蒸馏单甘酯可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2、鱼油的精制
从动物中提取天然产物,也广泛采取分子蒸馏技术,如精制鱼油等[8]。鱼油中富含全顺式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简称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此成分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不仅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而且还具有抗炎、抗癌、提高免疫能力等作用,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天然药物和功能食品。EPA、DHA主要从海产鱼油中提取,传统分离方法是采用尿素包合沉淀法[9]和冷冻法[10]。运用尿素包合沉淀法可以有效地脱除产品中饱和的及低不饱和的脂肪酸组分,提高产品中DHA和EPA的含量,但由于很难将其他高不饱和脂肪酸与DHA和EPA分离,只能使w(DHA+EPA)<80%。而且产品色泽重,腥味大,过氧化值高,还需进一步脱色除臭后才能制成产品,回收率仅为16%;由于物料中的杂质脂肪酸的平均自由程同EPA、DHA乙酯相近,分子蒸馏法尽管只能使w(EPA+DHA)=72 5%,但回收率可达到70%,产品的色泽好、气味纯正、过氧化值低,而且可以将混合物分割成DHA与EPA不同含量比例的产品。因此分子蒸馏法不失为分离纯化EPA、DHA一种有效方法。
3、油脂脱酸
在油脂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从油料中提取的毛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脂肪酸,从而影响油脂的色泽和风味以及保质期。传统工业生产中化学碱炼或物理蒸馏的脱酸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油品酸值高,化学碱炼工艺中添加的碱量大,碱在与游离脂肪酸的中和过程中,也皂化了大量中性油使得精炼得率偏低;物理精炼用水蒸气气提脱酸,油脂需要在较长时间的高温下处理,影响油脂的品质,一些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溢出,从而会降低保健营养价值。
马传国等在对高酸值花椒籽油脱酸的研究中,利用分子蒸馏对不同酸值的花椒籽油进行脱酸,能获得比较高的轻(脂肪酸)、重(油脂)馏分得率,这是目前化学碱炼或物理蒸馏等工艺所不能达到的。对酸值为28mgKOH/g和41 2mgKOH/g的高酸值油脂用分子蒸馏法脱酸后,油脂的酸值分别下降到2 6mgKOH/g和3 8mgKOH/g,油脂的得率分别为86%和80 9%,中性油脂基本没有损失。所以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对高酸值油脂脱酸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高碳醇的精制
高碳脂肪醇是指二十碳以上的直链饱和醇,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二十八烷醇和三十烷醇,它们具有抗疲劳、降血脂、护肝、美容等功效,可做营养保健剂的添加剂,某些国家也作为降血脂药物,发展前景看好。
精制高碳醇,其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醇相皂化,多种及多次溶剂浸提,然后用多次柱层析分离,最后还要采用溶剂结晶才能得到一定纯度的产品。日本采用蜡脂皂化、溶剂提取、真空分馏的方法得到w(高碳醇)=10%~30%的产品。而刘元法等对米糠蜡中二十八烷醇精制研究中得出,经多级分子蒸馏后,可得到w(高碳醇)=80%的产品。张相年等利用富含二十八烷醇的长链脂肪酸高碳醇酯,还原得到二十八烷醇。即以虫蜡为原料,在乙醚中加氢化铝锂(AlLiH4),在70~80℃还原2 5h得到高碳醇混合物,经分子蒸馏纯化,高碳醇纯度达到w(高碳醇)=96%,其中w(二十八烷醇)=16 7%。利用分子蒸馏技术精制高碳醇,工艺简单,操作安全可靠,产品质量高。 (二)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
分子蒸馏技术在精细化工行业中可用于碳氢化合物、原油及类似物的分离;表面活性剂的提纯及化工中间体的制备;羊毛脂及其衍生物的脱臭、脱色;塑料增塑剂、稳定剂的精制以及硅油、石蜡油、高级润滑油的精制等。在天然产物的分离上,许多芳香油的精制提纯,都应用分子蒸馏而获得高品质精油。
1、芳香油的提纯
随着日用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天然精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精油来自芳香植物,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精油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浸提法、压榨法和吸附法。精油的主要成分大都是醛、酮、醇类。且大部分都是萜类,这些化合物沸点高,属热敏性物质,受热时很不稳定。因此,在传统的蒸馏过程中,因长时间受热会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而使油的品质下降。
陆韩涛等用分子蒸馏的方法对山苍子油、姜樟油、广藿香油等几种芳香油进行了提纯,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分子蒸馏技术是提纯精油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将芳香油中的某一主要成分进行浓缩,并除去异臭和带色杂质,提高其纯度。由于此过程是在高真空和较低温度下进行,物料受热时间极短,因此保证了精油的质量,尤其是对高沸点和热敏性成分的芳香油,更显示了其优越性。
此外,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分离毛叶木姜子果油中的柠檬醛可得到w(柠檬醛)=95%,产率53%的产品;对干姜的有效成分的分离中,通过调节不同的蒸馏温度和真空度可得到不同的有效成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调节适宜的蒸馏温度和真空度可获得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效成分。
2、高聚物中间体的纯化
在由单体合成聚合物的过程中,总会残留过量的单体物质,并产生一些不需要的小分子聚合体,这些杂质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传统清除单体物质及小分子聚合体的方法是采用真空蒸馏,这种方法操作温度较高。由于高聚物一般都是热敏性物质,因此温度一高,高聚物就容易歧化、缩合或分解。例如,对聚酰胺树脂中的二聚体进行纯化,采用常规蒸馏方法只能使w(二聚体聚酰胺树脂)=75%~87%,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则可以使w(二聚体聚酰胺树脂)=90%~95%。在对酚醛树脂和聚氨酯的纯化中,采用分子蒸馏的方法可以使酚醛树脂中的单体酚含量脱除到w(单体酚)<0 .01%,使w(二异氰酸酯单体)<0 .1%。分子蒸馏技术能极好地保护高聚物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纯度,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3、羊毛脂的提取
羊毛脂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羊毛脂成分复杂,主要含酯、游离醇、游离酸和烃。这些组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高,具热敏性。用分子蒸馏技术将各组分进行分离,对不同成分进行物理和化学方法改性,可得到聚氧乙烯羊毛脂、乙酰羊毛脂、羊毛酸、异丙酯及羊毛聚氧乙烯脂等性能优良的羊毛脂系列产品。 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在医药工业中可提取天然维生素A、维生素E;制取氨基酸及葡萄糖的衍生物;以及胡萝卜和类胡萝卜素等。现以维生素E为例:天然维生素E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植物油种子中,特别是大豆、玉米胚芽、棉籽、菜籽、葵花籽、米胚芽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由于维生素E是脂溶性维生素,因此在油料取油过程中它随油一起被提取出来。脱臭是油脂精练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馏出物是脱臭工序的副产品,主要成分是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以及由它们的氧化产物分解得到的挥发性醛、酮碳氢类化合物,维生素E等。从脱臭馏出物中提取维生素E,就是要将馏出物中非维生素E成分分离出去,以提高馏出物中维生素E的含量。曹国峰等将脱臭馏出物先进行甲脂化,经冷冻、过滤后分离出甾醇,经减压真空蒸馏后再在220~240℃、压力为10-3~10-1Pa的高真空条件下进行分子蒸馏,可得到w(天然维生素E)=50%~70%的产品。采取色谱法、离子交换、溶剂萃取等可对其进一步精制。此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可以将分子蒸馏技术作为生物研究的一种前处理技术,以保存原有组织的生物活性和制备生物样品等。
综上所述,分子蒸馏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分离技术,主要应用于高沸点、热敏性物料的提纯分离。实践证明,此技术不但科技含量高,而且应用范围广,是一项工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高新技术。它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单体提取和纯化过程的应用还刚刚开始,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C. 甘油二酯到底是什么
甘油二酯
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 DG),是一类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G)中一个脂肪酸被羟基取代的结构脂质。DG 是天然植物油脂的微量成分及体内脂肪代谢的内源中间产物,它是公认安全(GRAS)的食品成分。近年来发现,膳食DG 具有减少内脏脂肪、抑制体重增加、降低血脂的作用,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中文名
甘油二酯
外文名
Diacylglycerol, DG
属于
结构脂质
食用作用
内脏脂肪、抑制体重增加、降血脂
快速
导航
结构与功能应用研究进展生产和工业化甘油二酯的前景
物质介绍
DG具有安全、营养、加工适性好、人体相容性高等诸多优点,是一类多功能添加剂,在食品、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已有广泛的应用。对DG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DG作为多功能添加剂,除了日本花王、美国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等公司申报的相关专利,世界主要生产商一般将其制备技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在国内外文献中鲜有报道。关于DG制备的研究,日本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内近几年对DG酶法生产进行了研究开发,申请了DG的相关专利,但目前国内DG尚未见产业化报道。
DG生产方法早期多采用化学法生产,但反应专一性差、反应步骤繁冗且需大量的化学试剂或有机溶剂。采用脂肪酶催化合成DG,可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的需要。DG的工业化生产需要采用连续高效的生产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固定化脂肪酶的选择:是决定生产DG的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固定化脂肪酶可反复利用,降低脂肪酶成本;反应体系中酶浓度高,反应速度快,周期短;酶的专一性强,副反应少,降低纯化费用。
(2)固定化酶反应器:为实现DG工业化生产,间歇的搅拌式反应器并不适合,因为固定化酶不能高密度地装填到这种反应器中,同时搅拌所产生剪切力很容易使酶蛋白脱落载体变性并失活。填充床(固定床)式反应器是适合工业化长期连续操作的,并能达到固定化酶的最大利用化。
(3)分离提取方法:己报道过的甘油酯提纯方法主要有四种:溶剂结晶分离法,柱层析分离法,超临界CO2 萃取法,分子蒸馏法。经分析比较分子蒸馏法可为实现DG的工业化生产提供高效的纯化方法。
甘油二酯是油脂的天然成分,也是油脂代谢的中间产物,具有安全、营养、加工适性好、人体相容性高等诸多优点,是一类多功能添加剂,在食品、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已有广泛的应用,而以普通油脂为原料制取的具营养保健功能的甘二酯油近来成为了油脂开发的主攻方向之一,成为各大油脂公司竞相开发的焦点,国内有关部门已将甘油二酯列入建议重点发展的新产品。
D. 如何去除酒中塑化剂
酒中的塑化剂 能不除去,目前没有专家给出方法。
但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二次 蒸馏法,应当有效!
即:通过二次蒸馏,利用酒精沸点低的特性,将酒精和部分水份 通过蒸馏分离出来,可以控制塑化剂。
E. 分子蒸馏单甘酯的应用领域
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卫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子蒸馏单甘酯,来自于天然原料,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的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更多领域。比如:
1.食品领域:蛋糕油、奶油、咖啡伴侣、冷食、液固体饮料、乳制品、奶糖、饴糖、水果糖、巧克力、面包、饼干、花生/核桃/豆/芝麻/椰子酱(奶)、香肠、火腿肠、米面制品、面条、淀粉、麻辣食品等。
2.化妆品领域:润肤脂、雪花膏、发乳、洗发香波等配方中,作乳化剂及增稠剂。
3.医药领域:膏剂、营养液等
4.塑料助剂领域:珍珠棉包装、食品包装膜、水果网套、PVC稳定剂、卫生材料等。
5.农业领域:在农用大棚膜的生产中,单甘酯是流滴剂的主要原料。 单甘酯可作为硝酸纤维素的增塑剂、醇 酸树脂的改性剂、胶乳分散及合成石腊的配合剂。 应用范围 功效 建议用量 蛋白饮料 提高脂肪和蛋白质的稳定性防止分层和沉淀 物料总量的0.05-0.1% 冰淇淋 防止形成粗大冰晶,增加细腻幼滑口感,提高保型性和稳定性 物料总量的0.1-0.2% 面制品 面包 改善瓤结构、延缓硬化、延长货架期 面粉的0.3-0.8% 蛋糕 提高体积、改善质构、延长货架期 油脂的3-10% 饼干 改善操作性能,增加饼干的酥脆性,防止油脂渗出,并使面团易于脱模 油脂的1.5-2% 方便面 改善操作性能,降低吸油率、减少蒸煮损失 面粉的0.1-0.2% 油脂制品 人造奶油 调整油脂结晶,增强油包水体系的稳定性,防止油水分离 按不同目的调整使用 起酥油 调整油脂结晶,并提高起酥油及其他配料的混合型及搅打起发性 按不同目的调整使用 糖果、巧克力 使油脂易于分散,降低浆料粘度及糖的结晶度,提高产品食用质量 油脂的1.5-2% 肉制品 使油脂易于分散,并与水、淀粉牢固结合,同时防止淀粉回生,改善口感 物料总量的0.1-1.0% 塑料行业 发泡助剂、润滑剂、抗静电剂、防雾滴剂 按不同目的调整使用
F. 白酒里塑化剂怎么处理
可以
白酒塑化剂去来除设备
石家自庄森棣机构联合多家高校实验室及大型白酒酿造企业历时半年的研究,开发出了针对高含塑化剂的白酒过滤装置。
本装置采用筛分原理与分子间化学键相互作用的原理相结合的纳米材料。
说明如下
1) 该装置可以完全剔除白酒中的塑化剂
经测试表明,最高塑化剂高达25ppm的原酒经过该装置都可以达到完全去除的效果
2) 对白酒中的营养成分及脂类香料基本无损耗,同时可以有效去除白酒在发酿过程中产生的异味,使得白酒的风味更加纯正。
我机构希望,白酒企业作为特殊食品企业能切实关注消费者的健康,有效降低白酒中塑化剂含量。
G. 卵磷脂型DHA的新发现
(一)卵磷脂型DHA的来源
卵磷脂型DHA只存在于蛋黄中,因此只能来源于蛋黄。而鱼油DHA、藻油DHA不是甲酯型,就是乙酯型或甘油三酯型。
(二)卵磷脂型DHA的分子结构
卵磷脂Lecithin是一类含磷脂类物质,最早由Uauquelin于1812年从人脑中发现, Golbley于1844年从蛋黄中分离出卵磷脂(也称为蛋黄素),并于1850年按照希腊文lekithos(蛋黄)命名为Lecithos。广义的卵磷脂是各种磷脂的总称,包括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thanolamine,PE)、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SM)、肌醇磷脂(Phosphatidylinositol,PI)、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serine,PS)等,狭义的卵磷脂是指磷脂酰胆碱(PC)。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鸡蛋黄中卵磷脂主要为磷脂酰胆碱(70%~75%)和磷脂酰乙醇胺(15%~20%),当卵磷脂成分中的R1,R2为DHA时即形成了卵磷脂型DHA。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的结构式(R1,R2代表脂肪酸)如下:
(三)新一代卵磷脂型DHA具备的特点
1、纯天然
市售的甲酯型和乙酯型DHA是通过分子蒸馏等方法把鱼油或海藻中的DHA水解下来分离纯化得到的,而蛋黄中含有的卵磷脂型DHA是鸡吃了含有DHA或α-亚麻酸的饲料,在鸡体内经过一系列消化吸收等生理反应自然形成的,具有纯天然特性。至于鸡为什么会在体内转化、吸收并特异性的积累形成卵磷脂型DHA还需要科学界进一步探索研究。
2、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DHA存在形态不同,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效率差异很大。乙酯型DHA在人体内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被吸收,吸收率仅为20%左右;甘油三酯型吸收率远高于乙酯型,也只有50%左右。因为卵磷脂可促进脂肪酸代谢,因此蛋黄卵磷脂型DHA在人体内吸收方式为主动吸收,吸收率接近100%。
3、安全性高
众所周知,蛋黄因为其营养丰富及安全性高是婴幼儿添加辅食的第一选择。蛋鸡是“生物筛”,鸡蛋形成过程中的屏蔽效能可将对婴幼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物质阻挡在鸡蛋之外,因此蛋黄卵磷脂型DHA既不含对人体有升高胆固醇和破坏血管内膜作用的豆蔻酸、月桂酸等;也不存在被重金属污染而超标问题,产品更安全,妈妈和宝宝的健康更有保障。
同时,从人体对各种DHA的消化吸收过程来看,甲酯型DHA在人体内分解为甲醇和DHA;乙酯型DHA分解为乙醇和DHA;卵磷脂型DHA分解为卵磷脂和DHA。甲醇具有毒性,乙醇对胚胎和婴幼儿具有刺激性,而磷脂是很好的乳化剂,能促进乳糜微粒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乳糜的稳定性和运输脂肪酸的能力。因此可以促进DHA的运输能力,进而提高吸收率。磷脂的乳化能力具有与胆汁的协同作用,具有节约胆汁的作用,对于肝胆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具有更大价值。
4、营养丰富
蛋黄中卵磷脂型DHA属于动物胚胎磷脂,除了卵磷脂和DHA外,还富含人体所必须的其他营养素: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钙、铁、锌、硒、钾、镁等)和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2、B12,还含有丰富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以及多种氨基酸,打破了单纯补充DHA的模式,实现了生命所需营养的全方位补充,能对孕产妇和婴幼儿进行全面营养补充。
5、稳定性好
卵磷脂和DHA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比游离DHA更稳定,不易被氧化,保质期更长。
6、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防止胆结石
体内过多的胆固醇会发生沉淀,从而形成胆结石,蛋黄卵磷脂型DHA中的卵磷脂可将胆固醇乳化为极细的颗粒,这种微细的乳化胆固醇颗粒可透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故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及防止胆结石的作用。
7、产品气味、滋味好
新一代蛋黄卵磷脂型DHA气味芬芳,有淡淡的蛋香味,作为辅食添加在牛奶、面条、粥等主食里,使主食的滋味、气味更好,能够增加食欲;即使直接用温水冲服,也很容易被孕妇和婴幼儿接受和喜爱。
附:
卵磷脂型DHA与普通乙酯型DHA对比表 项 目 蛋黄DHA 普通DHA制品 来源 蛋黄 鱼油、海藻油 DHA类型 卵磷脂型 乙酯型 生产工艺 生物技术 分子蒸馏等方法 产品形态 粉末 油状 溶剂残留 无 有 豆蔻酸,月桂酸等 无 有(藻油) 消化吸收方式 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 DHA消化吸收率 ≥99% 21% 人体消化产生的物质 卵磷脂+DHA 乙醇+DHA 稳定性 稳定,不易氧化 不稳定,易氧化 口感及风味 蛋香味,无腥味 腥味重 适宜人群 孕产妇,婴幼儿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 主要营养成分对比 DHA含量(例) 100mg/袋 100mg/粒 卵磷脂(PC) 丰富 无 蛋白质 丰富 无 多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2、B12等) 富含 少量或无 多种矿物质(钙、铁、锌、硒、钾、镁等) 富含 无 油酸(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丰富 无 亚油酸(长链不饱和脂肪酸) 富含 无 多种氨基酸 丰富 无 (四)卵磷脂型DHA的研究进展
卵磷脂型DHA只存在于蛋黄中,但由于含量极低,吃普通鸡蛋无法起到补充卵磷脂型DHA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创新的复合植物提取物促进技术,采用纯植物提取物,根据生物富集和转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经过反复试验,把纯植物提取物进行科学配比,再与饲料充分发酵融合,充分释放了纯植物提取物的活性,使其在生物富集、转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发挥了强有力地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了富集率和转化率,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卵磷脂型DHA创造了条件。
卵磷脂+DHA是1+1>2
卵磷脂存在于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细胞中,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占细胞膜干重的70—80%,并集中存在脑及神经系统,磷脂酰胆碱因此被称为“细胞膜的建筑砖”。卵磷脂肩负着细胞的营养代谢、能量代谢、信息传递等功能,是生命和健康的必需物质,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
牛奶、动物的脑、骨髓以及大豆和鸡蛋等食物中都含有卵磷脂,其中蛋黄卵磷脂是营养成分最完整,营养价值最高的。卵磷脂的质量差异取决于所含活性成分的含量,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即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
DHA是脑细胞增殖和大脑沟回形成所必须的重要构成成分的物质,但是仅有独立的脑神经细胞,大脑仍不能够正常思维,只有当各神经细胞间建立起信息传递的通道时,大脑才能具备思维的能力。信息传递的通道,就象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路面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DHA促进了高速公路的延伸,保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而高速公路的护栏,可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防止信息“上错路”,卵磷脂不但是高速公路路面的物质前体,同时也是护栏的重要组成部分。DHA和卵磷脂二者紧密合作才能保证信息安全高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二者对大脑的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同时补充卵磷脂和DHA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1+1>2。
参考文献:
1、Beckermann B, Beneke M, Seitz I. (1990). Comparativebioavailability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fromtriglycerides, free fatty acids and ethyl esters in volunteers.Arzneimittelforschung; 40(6): 700-704.
2、Best CA, Laposata M. (2003). Fatty acid ethylesters: toxic non-oxidative metabolites of ethanol and markers of ethanolintake. Front Biosci; 8: 202-17.
3、Bondía-Martínez E,López-Sabater MC,Castellote-BargallóAI,Rodríguez-PalmeroM,González-CorbellaMJ,Rivero-Urgell M,Campoy-Folgoso C,Bayés-García R.(1998).
4、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plasma and erythrocytes interm infants fed human milk and formulae with and without docosahexaenoic andarachidonic acids from egg yolk lecithin.Early Hum Dev.; 53 Suppl:S109-19.
5、Carlier H., Bernard A, Caseli A. (1991). Digestionand absorption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Reprod Nutr Dev; 31: 475-500.
6、Carlson SE,Ford AJ,Werkman SH,Peeples JM,Koo WW.(1996). Visual acuity and fatty acid status of term infants fed human milk andformulas with and without docosahexaenoate and arachidonate from egg yolklecithin.Pediatr Res; May;39(5):882-8.
7、DyerbergJ, Madsen P, Moller JM, Aardestrup I, Schmidt EB. (2010).Bioavailability of marine n-3 fatty acid formations. Prostaglandins Leutkot.Essent. Fatty Acids 83,137-141.
8、Fave G, Coste TC and Armand M. (2004).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pids: New strategies to manage fatty acid bioavailability.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TM 50 (7), 815-831.
9、Habber TS., Wilson JS, Minoti VA, Pirola RC. (1991).Fatty acid ethyl esters increase rat pancreatic lysosomal fragility. J. Lab.Clin. Med. 121:75-764.
10、HansenJB, Olsen JO, Wilsgård L, Lyngmo V, Svensson B. (1993). Comparativeeffects of prolonged intake of highly purified fish oils as ethyl ester ortriglyceride on lipids, homeostasis and platelet function in normolipaemic men. EurJ Clin Nutr;,47: 497-507.
11、Harris WS, Zucker ML, Dujovne CA. (1988). Omega-3fatty acids in hypertriglyceridemic patients: triglycerides vs methyl esters. AmJ Clin Nutr; 48: 992-997
12、Ikeda I, Sasaki E, Yasunami H, Nomiyama S, NakayamaM, Sugano M, Imaizumi K, Yazawa K. (1995). Digestion and lymphatic transport ofeicosapentaenoic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s given in the form oftriacylglycerol, free acid and ethyl ester in rats. Biochim Biophys Acta; 1259:297-304.
13、Krokan HE, Bjerve KS, Mørk E. (1993). The enteral bioavailability ofeicosapentaenoic acid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is as good from ethyl esters asfrom glyceryl esters in spite of lower hydrolytic rates by pancreatic lipase invitro. Biochim Biophys Acta; 1168: 59-67.
14、Lambert MS, Botham KM, Mayes PA. (1997).Modification of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dietary oils and fats onincorporation into chylomicrons and chylomicron remnants. Br J Nutr.;76:435-45
15、Lange, L. G., and B. E. Sobel. (1983).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ced by fatty acid ethyl esters, myocardialmetabolites of ethanol. J. CZin. Invest. 72: 724-731,1983.
16、Lawson LD, Hughes BG. (1988). Human absorption offish oil fatty acids as triacylglycerols, free acids, or ethyl esters. BiochemBiophys Res Commun, 52, 328-335.
17、MogelsonS, Pieper SJ, Lange LG. (1984). Thermodynamic bases for fatty acid ethyl ester synthase catalyzedesterification of free fatty acid with ethanol and accumulation of fatty acidethyl esters. Biochemistry. 1984 Aug 28;23(18):4082-7.
18、Neubronner J, Schuchardt JP, Kressel G, Merkel M,Schacky C and Hahn A. Enhanced increase of omega-3 index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n-3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from triacylglycerides versus ethyl esters.Eur. J. of Clin. Nutr.(2010),1-8.
19、NordøyA, Barstad L, Connor WE, Hatcher L. (1991). Absorption of the n-3eicosapentaenoic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s as ethyl esters and triglycerides byhumans. Am J Clin Nutr 53:1185-90.
20、Saghir M, Werner J, Laposata M. (1997). Rapid invivo hydrolysis of fatty acid ethyl esters, toxic nonoxidative ethanolmetabolites. Am J Physiol.;273:G184-90.
21、Song JH, Inoue Y, Miyazawa T. (1997). Oxidativestability of docosahexaenoic acid-containing oils in the form of phospholipids,triacylglycerols, and ethyl esters.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61(12):2085-8
22、Szczepiorkowski, Z. RI., G. R. Dickersin, and M.Laposata. (1995)Fatty acid ethyl esters decrease human hepatoblastoma cellproliferation and protein synthesis. GastroenteroZogy 108: 515- 522.
23、Visioli F, Rise P, Barassi MC, Marangoni F, Galli C.(2003). Dietary intake of fish vs. formulations leads to higher plasmaconcentrations of n-3 fatty acids. Lipids; 38: 415-418.
24、Valenzuela A, Valenzuela V, Sanhueza J, Nieto S.(2005). Effect of supplementation with docosahexaenoic acid ethyl ester andsn-2 docosahexaenyl monoacylglyceride on plasma and erythrocyte fatty acids inrats. Ann Nutr Metab; 49: 49-53.
25、Werner J, Laposata M, Fernandez-del Castillo C,Saghir M, Iozzo RV, Lewandrowski KB, Warshaw AL. (1997). Pancreatic injury in rats inced by fatty acid ethyl ester, a nonoxidativemetabolite of alcohol. Gastroenterology;113: 286–94.
26、Yang LY, Kuksis A, Myher JJ. (1990). Lipolysis ofmenhaden oil triacylglycero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fatty acid alkyl esters bypancreatic lipase in vitro: a reexamination. J Lipid Res. 31(1):137-47.
27、Yang LY, Kukis A, Myher JJ. (1990). Intestinalabsorption of menhaden and rapeseed and their fatty acid methyl and ethylesters in the rat. Biochem Cell Biol.;68:480-91
28、曹万新,孟橘,田玉霞。DHA的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中国油脂,2011,36(3)
29、常皓,王二雷,宫新统,刘静波。蛋黄卵磷脂研究概况,食品工业科技,2010,5
30、丁慧萍,李艳红,丁倩,张福东,王涛,王俐,蔡美琴。藻油及鱼油二十二碳六烯酸复方制剂对儿童记忆功能的影响,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2)
31、傅利军,赵蔚蔚。蛋黄来源卵磷脂的应用及进展,食品安全导刊。2011,12
32、宫新统,林松毅,刘静波,李丹,黄金枝。HPLC在高纯度蛋黄卵磷脂提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食品科学,2008,12
33、古绍彬,虞龙,向砥,于洋,余增亮。利用海洋微藻生产DHA和EPA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中国水产科学,2001,8(3)
34、郝颖,汪之和。EPA、DHA的营养功能及其产品安全性分析。现代食品科技,2006,22(3)
36、李扬。高纯度蛋黄卵磷脂制备工艺的研究。吉林大学,2007
梁井瑞,胡耀池,陈园力,蒋露,张红漫。分子蒸馏法纯化DHA藻油。中国油脂,2012,37(6)
37、刘伟民,马海乐,李国文。鱼油生理活性物质EPA和DHA分离进展。食品科学,2002, 23(10)
38、刘艳,丰利芳,唐庆,徐三清,罗小平。孕期补充DHA对脂多糖所致宫内感染仔鼠脑组织TLR4表达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4)
39、孟丽萍,张坚,赵文华。母亲DHA摄入与胎儿、婴儿DHA营养状况及发育的关系。卫生研究,2005,34(2)
40、彭云,李汴生,林应胜,黄巍峰,张影霞。微藻DHA在蛋糕中的应用。现代食品科技,2012,28(2)
41、任国谱,黄兴旺,岳红,肖莲荣,申衍豪。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氧化稳定性研究。中国乳品工业,2011,39(1)
42、阮征,吴谋成,胡筱波,薛照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中国油脂,2003,28(2)
43、谭利伟,麻丽坤,赵进,尹兆正。蛋黄卵磷脂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家禽,2005,21
44、田冰,刘亚军,刘继明。高效快速提取蛋黄卵磷脂的新方法。食品科技,2000,2
45、王卫飞,马永钧,范海星,王永华,杨博。酶法合成富含DHA、EPA甘油三酯的研究。中国油脂,2011,36(2)
46、吴克刚,孟宏昌。婴幼儿配方奶粉强化DHA和AA的研究。中国乳品工业,2004,32(2)
47、张娟梅,柯崇榕,黄建忠。DHA单细胞油脂的萃取与浓缩。中国油脂,2008,33(10)
48、丁宗一,杜丽蓉。不同喂养方法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影响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1)
49、张义明。DHA的来源及合理应用。食品工业科技,2003,24(8)
50、周远扬,雷百战,潘艺。鱼油EPA与DHA提取方法研究进展。广东农业科学,2009,(12)
51、周冉,王飞,常明,岳红坤,史兰香,刘司婕。从微藻中提取分离EPA和DHA的方法。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
52、朱路英,张学成,宋晓金,况成宏,孙远征。n-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研究进展。海洋科学,2007,31(11)
H. 单甘酯的用途
用途: 1. 食品糖果的添加剂,作乳化剂添加巧克力、人造奶油、冰淇淋等或作表面活性剂用。 2....炼奶、麦乳精、乳酪、速溶全脂奶粉等乳制品,单甘酯是其良好的乳化剂,可提高速溶性,防止沉淀、结块结粒、改善产品质量。...
单甘酯是用途广泛的食品添加剂,酶法合成具有转化率高、专一性好等特点,关键是催化用酶制剂的研制,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产生专用脂肪酶的菌株,经诱变育种获得了产酶较高的脂肪酶产生菌。
产品性能与用途
良好的乳化、分散、稳定作用:
在食品加工中经常出现油水分离现象,加入乳化稳定剂可使混合相形成均匀的乳状液,避免和防止食品、饮料油水分离、分层、沉淀现象,提高产品质量,延长货架期。
淀粉抗老化作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可与蛋白质和淀粉形成络合物,与直链淀粉形成不溶性络合物可防止淀粉冷后重结晶,防止淀粉老化回生,从而使面包、蛋糕、马铃薯制品等富含淀粉的食品长时间保持新鲜、松软。
就目前应用的几乎所有食品乳化剂类型,对比其直链淀粉络合效应,络合指数最大的是蒸馏单甘酯,约大92,而单双酯的复合指数仅为28。
改进油脂的结晶:
分子蒸馏单甘酯能在油脂表面定向排列,起到控制和稳定油脂结晶的作用,尤其是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油脂产品,能起到改善塑性和延展性,防止析油分层等作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在各种产品加工的应用与效果
饮料和速溶食品上的应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加入到含油脂和蛋白质饮料(椰子奶、花生奶、豆奶、杏仁奶、可可粉、豆浆晶)中可以显著提高溶解性和稳定性,防止沉淀、分离,并具有赋香着色作用,单甘酯热稳定性好,很适合各种饮料生产。
冰淇淋上的应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是制作优质冰淇淋最理想的乳化剂和稳定剂,可改进脂肪分散性,使脂肪粒子微细均匀;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互相作用;防止和控制粗大冰晶形成,使组织细腻幼滑;提高产品保型性和储存性;改善口融性。
分子蒸馏单甘酯在冰淇淋中参考用量:0.3%-0.5%。
油脂类产品上的应用:
应用于 人造奶油、黄油、起酥油、花生酱、椰子酱、蚝油等产品,可以调整油脂结晶作用,防止析油分层现象发生,提高制品质量;应用于炼奶、麦乳精、乳酪、速溶全脂奶粉等乳制品,可提高速溶性,防止制品沉淀、结块结粒;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粉未油脂制品,如咖啡伴侣作乳化剂。
面包类制品上的应用:
能促进面包快速发酵,增大面包体积,改善面团组织结构,延长面包保鲜期。参考用量0.3%。
糖果、巧克力上的应用:
不仅可使糖和脂肪类原料迅速均匀混合,而且冷却后也不分离;从而防止了起纹、粒化和走油等现象。还能防止制品粘牙、粘附和变形、提高制品的防潮性。
分子蒸馏单甘酯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方法一:因为分子蒸馏单甘酯易溶于油脂,将分子蒸馏单甘酯与油脂一起熔化后搅拌混合,再投料,本方法适用于人造奶油、糕点油等产品。是为了乳化目的而将分子蒸馏单甘酯掺合在油相中的,所以,乳化剂以无水状态为好。
方法二:将分子蒸馏单甘酯粉末与其它原料粉末(如面粉、奶粉)直接混合均匀投料,然后依法制成各种产品。
方法三:制成水合物,再投料使用,具体步骤如下:
1. 将一份分子蒸馏单甘酯置于容器内,用电炉或其它加热方法把分子蒸馏单甘酯加热熔化成液体;
2. 将4-5份约70℃的热水加入高速搅拌机或打蛋机内,启动搅拌机,将热水激烈搅动。
3. 将熔化成液体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如果搅拌设备良好,也可以直接加入珠粒或粉末单甘酯),徐徐地加入正在被搅拌的热水中搅打混合,即可以生成乳白的水合物膏体,后冷却到室温待用。
由于乳化效果受产生装备、工艺原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分子蒸馏单甘酯的作用,建议用户采用方法三来使用,其乳化效果最为理想。这是因为,把分子蒸馏单甘酯制成水合物后,其表面比喷雾结晶的分子蒸馏单甘酯粉末的表面约大700倍,有利于分子蒸馏单甘酯在水基中分散。
用量:用量0.3%-0.5%(按产品配方原料重量计),若产品油脂、蛋白质等成份较多,或含不易乳化的原料,则应增加分子蒸馏单甘酯的用量至1%-5%。
I. 简述什么是蒸馏法以及常用的蒸馏方法
蒸馏法,是基于两种同位素分子的挥发性(沸点)的差异,藉助版于加热液态同位素混合物来权实现同位素分离的方法。
常用的蒸馏方法: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加压蒸馏,分子蒸馏等等、
常压蒸馏指在常压条件下操作的蒸馏过程。在石油炼制中习惯上是专指原油的常压蒸馏。
减压蒸馏是借助于真空泵降低系统内压力,降低液体的沸点。 减压蒸馏是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它特别适用于那些在常压蒸馏时未达沸点即已受热分解、氧化或聚合的物质
水蒸气蒸馏法指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植物材料与水共蒸馏,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经冷凝分取挥发性成分的浸提方法。该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在水中稳定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
加压蒸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等领域。
分子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下操作的蒸馏方法,这时蒸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利用料液中各组分蒸发速率的差异,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J. 分子蒸馏单甘酯与单硬脂酸甘油酯有什么区别
单硬脂酸甘油酯
分子式:C21H42O4
分子量:358.56
分子蒸馏单甘酯商品名:单甘酯、GMS
化学名称:单硬脂酸甘油酯
英文名称:GLycerol Monostearate
分子式:C21H42O4
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用途: 1. 食品糖果的添加剂,作乳化剂添加巧克力、人造奶油、冰淇淋等或作表面活性剂用。 2....炼奶、麦乳精、乳酪、速溶全脂奶粉等乳制品,单甘酯是其良好的乳化剂,可提高速溶性,防止沉淀、结块结粒、改善产品质量。...
单甘酯是用途广泛的食品添加剂,酶法合成具有转化率高、专一性好等特点,关键是催化用酶制剂的研制,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产生专用脂肪酶的菌株,经诱变育种获得了产酶较高的脂肪酶产生菌。
产品性能与用途
良好的乳化、分散、稳定作用:
在食品加工中经常出现油水分离现象,加入乳化稳定剂可使混合相形成均匀的乳状液,避免和防止食品、饮料油水分离、分层、沉淀现象,提高产品质量,延长货架期。
淀粉抗老化作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可与蛋白质和淀粉形成络合物,与直链淀粉形成不溶性络合物可防止淀粉冷后重结晶,防止淀粉老化回生,从而使面包、蛋糕、马铃薯制品等富含淀粉的食品长时间保持新鲜、松软。
就目前应用的几乎所有食品乳化剂类型,对比其直链淀粉络合效应,络合指数最大的是蒸馏单甘酯,约大92,而单双酯的复合指数仅为28。
改进油脂的结晶:
分子蒸馏单甘酯能在油脂表面定向排列,起到控制和稳定油脂结晶的作用,尤其是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油脂产品,能起到改善塑性和延展性,防止析油分层等作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在各种产品加工的应用与效果
饮料和速溶食品上的应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加入到含油脂和蛋白质饮料(椰子奶、花生奶、豆奶、杏仁奶、可可粉、豆浆晶)中可以显著提高溶解性和稳定性,防止沉淀、分离,并具有赋香着色作用,单甘酯热稳定性好,很适合各种饮料生产。
冰淇淋上的应用:
分子蒸馏单甘酯是制作优质冰淇淋最理想的乳化剂和稳定剂,可改进脂肪分散性,使脂肪粒子微细均匀;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互相作用;防止和控制粗大冰晶形成,使组织细腻幼滑;提高产品保型性和储存性;改善口融性。
分子蒸馏单甘酯在冰淇淋中参考用量:0.3%-0.5%。
油脂类产品上的应用:
应用于 人造奶油、黄油、起酥油、花生酱、椰子酱、蚝油等产品,可以调整油脂结晶作用,防止析油分层现象发生,提高制品质量;应用于炼奶、麦乳精、乳酪、速溶全脂奶粉等乳制品,可提高速溶性,防止制品沉淀、结块结粒;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粉未油脂制品,如咖啡伴侣作乳化剂。
面包类制品上的应用:
能促进面包快速发酵,增大面包体积,改善面团组织结构,延长面包保鲜期。参考用量0.3%。
糖果、巧克力上的应用:
不仅可使糖和脂肪类原料迅速均匀混合,而且冷却后也不分离;从而防止了起纹、粒化和走油等现象。还能防止制品粘牙、粘附和变形、提高制品的防潮性。
分子蒸馏单甘酯的使用方法及用量:
方法一:因为分子蒸馏单甘酯易溶于油脂,将分子蒸馏单甘酯与油脂一起熔化后搅拌混合,再投料,本方法适用于人造奶油、糕点油等产品。是为了乳化目的而将分子蒸馏单甘酯掺合在油相中的,所以,乳化剂以无水状态为好。
方法二:将分子蒸馏单甘酯粉末与其它原料粉末(如面粉、奶粉)直接混合均匀投料,然后依法制成各种产品。
方法三:制成水合物,再投料使用,具体步骤如下:
1. 将一份分子蒸馏单甘酯置于容器内,用电炉或其它加热方法把分子蒸馏单甘酯加热熔化成液体;
2. 将4-5份约70℃的热水加入高速搅拌机或打蛋机内,启动搅拌机,将热水激烈搅动。
3. 将熔化成液体的分子蒸馏单甘酯(如果搅拌设备良好,也可以直接加入珠粒或粉末单甘酯),徐徐地加入正在被搅拌的热水中搅打混合,即可以生成乳白的水合物膏体,后冷却到室温待用。
由于乳化效果受产生装备、工艺原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分子蒸馏单甘酯的作用,建议用户采用方法三来使用,其乳化效果最为理想。这是因为,把分子蒸馏单甘酯制成水合物后,其表面比喷雾结晶的分子蒸馏单甘酯粉末的表面约大700倍,有利于分子蒸馏单甘酯在水基中分散。
用量:用量0.3%-0.5%(按产品配方原料重量计),若产品油脂、蛋白质等成份较多,或含不易乳化的原料,则应增加分子蒸馏单甘酯的用量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