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石化
中石化在青岛一共三家单位 青岛石化 青岛炼化 青岛安工院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原油加工为主生产各类石油化工产品的国有大一型企业。是全国1948家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山东省企业集团100强之一、青岛市十大企业集团之一。2000年12月划转中国石化。2003年分别由股权持有者中国石化、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完成股权回购,2008年完成工商变更,成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 青岛石化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原油加工能力为300万吨/年。生产装置主要包括3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25万吨/年催化重整、6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1万吨/年硫磺回收、20万吨/年及15万吨/年气体分馏、8万吨/年苯抽提、7万吨/年聚丙烯及汽油脱硫醇、干气回收等10余套。装置工艺技术先进、达到环保生产条件。此外还有供水、供电、供汽、油品储运、环保、消防等相应配套的辅助生产设施及原油、成品油输油管线各两条、干气外输管线一条。生产的产品主要有:93#和90#无铅汽油、0#柴油、-10#柴油、煤油、石脑油、燃料重油、200#溶剂油、石油液化气、车用液化气、商品干气、丙烯、精丙烯、聚丙烯、硫磺、环烷酸等近20个品种。 青岛石化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厂区占地1600余亩。原油输油管线直接通往黄岛油港、油库,成品油输油管线直接通往石油公司油库,自备铁路专用线与胶济铁路相连,厂外公路与济青、青银高速公路相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在加速发展创新的基础上,青岛石化秉承“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经营理念,本着“与时俱进,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永创一流”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精、做特、做强,为国家石化产业、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地址:青岛市李沧区滨海路8号
邮编:266043
Ⅱ 丰富多彩的石油“大家庭”都有哪些
一般讲,石油的颜色从棕色到黑色都有,比如我国玉门原油是黑褐色,大庆原油是黑色的,四川盆地开采出来的原油是黄绿色,塔里木的石油比较复杂,有黑色的,也有淡黄色的。如果洞察石油内部,它是一个成员众多的丰富多彩的“大家庭”。
其实,石油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并不多,按重量计算,碳元素占83%~87%,氢元素约为12%~24%,这两种元素合起来,可以达到石油总重量的99%。其余的是硫、氧、氮和微量的氯、磷、钾、钠、铁、镍等十几种元素。
虽然石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很简单,但它是由上述元素构成的许多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人们迄今依然无法完全弄清楚石油内究竟含有多少种化合物。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碳氢化合物,是石油中最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简称为“烃”,它的含量可以占到石油的97%~99%。若按烃类物质的碳、氢原子结构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不饱和烃,还有少量的含硫(如硫醇、硫醚、噻吩)、含氧(如环烷酸、苯酚)、含氮(如吡咯、吡啶)之类的化合物。
当石油“大家庭”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压力改变或加入其他的化学药品),这个“大家庭”中烃的成员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小的烃分子会“手拉手”地聚集成大的烃分子,相反,大的烃分子会“分手”变成小的烃分子,同时也会形成原来石油中少见的烯、炔等烃分子。
由于烃类分子大小不同,它们的沸点也不同,分子越小的,沸点越低。含碳原子仅有1~4个的是小分子,它们呈气体状态,含有5~16个碳原子的是液体状态,含16个碳原子以上的是大分子,是固体。在石油这个“大家庭”中,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烃类分子。
既然石油“大家庭”是这么一种混合体,那么人们就可以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把其中的各类“成员”分离出来,变成成千上万种产品,目前有两大类方法。
第一类方法是把石油“大家庭”拆开(图53)。
图53原油加工图
图54石油产品温度范围我们知道,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沸点,比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是100℃,甲烷为-161℃,苯是80℃。一般石油的沸点在30~600℃左右。石油内烃类分子的沸点随碳数的增加而升高。例如,含有5个碳的烃(戊烷),只要加热到36℃就会沸腾;而含有12个碳的烃(称为十二烷)则需加热到216℃才可沸腾。这样,把石油加热后,就能按各类烃沸点的高低不同依次把它们蒸发出来,加工石油的炼油厂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图54)。
石油产品温度范围注:表中所示沸点范围不是绝对的,在生产中常常根据具体情况和产品质量要求,会有一定的变动。
油 品沸点(℃)碳原子数理想的组分车用汽油79~200C4—C11芳香烃、异构烷烃车用煤油200~300C11—C16烷烃、环烷烃航空煤油60~280 150~280 C5—C15 C8—C15单侧链环烷烃、异构烷烃轻柴油200~350C11—C20烷烃、环烷烃中质润滑油轻质润滑油400~470 300~420 C25—C35 C15—C26少环侧链烷烃类重质润滑油>470>C35在通常情况下,石油被加热到350℃时送入常压分馏塔,其中沸点较低的烃,立即被汽化上升,经过一层一层的塔盘直达塔顶。由于塔体的温度由下而上是逐渐降低的,所以,当石油蒸气自下而上经过塔盘时,不同的烃就按各自沸点的高低分别在不同温度的塔盘里凝结成液体。这样就使石油“大家庭”中烃的成员实现了第一次“分家”,人们即可获得不同的产品。塔底未能分解的是沸点高的重油(又叫蜡油)。
但是,人们从第一次“分家”中获得的产品数量十分有限。就中国的石油组分来说,一般可以获得25%~40%的直馏轻质油品和20%~30%的蜡油。也就是说,炼制100吨石油,只能获得25~40吨的轻质油品和20~30吨蜡油。剩下的渣油虽然可做燃油,但也是一种浪费(图55)。
图55常减压蒸馏流程这就需要采用第二类方法:用裂化和精制的方法改造石油“大家庭”。主要方法有“热裂化”、“催化裂化”和“加氢催化”3种裂化方法,就是靠加热、加入催化剂和加入氢气使重油中的主要成分长链烃变成短链烃。这样就会使石油“大家庭”中增加许多低分子烃类的新成员,这不仅可以增加轻质油产量,而且是当今石油工业制取烯烃的重要途径(图56、图57)。
图56催化裂化原理流程
图57加氢裂化流程此外,人们还采用清除石油“大家庭”第一次“分家”后所得产物中有害成分(如硫化物)和对石油“大家庭”中的烃类有“分”有“合”的措施,获得大量而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比如利用化学上的聚合反应使许多短链烯烃连接起来,形成十分有用的高分子化合物等。
人们就是通过对石油“大家庭”的第一次分家和以后对石油“大家庭”的一系列改造、变更等方法,使石油真正变成了工农业、国防建设和人们生活中的“黑金”。
Ⅲ sae5w-30是什么标准
SAE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是美国及世界汽车工业(包括航空和海洋)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体。
5w-30是润滑油的标号,服从粘度等级分类法,为世界通用的润滑油粘度表示方式。
SAE 5W-30为一种冬夏通用油的一种牌号。5W耐外部低温-30°C,后面的30意思是能耐最高温度零上30度(夏季温度)。
(3)常减压蒸馏装置的环烷酸腐蚀扩展阅读:
该协会的标准化工作,除汽车制造业外,还包括飞机、航空系统、航空器、农用拖拉机、运土机械、筑路机械以及其它制造工业用的内燃机等。
SAE所制定的标准不仅在美国国内被广泛采用,而且成为国际上许多国家工业部门和政府机构在编制标准时作为依据,为国际上许多机动车辆技术团体广泛采用,美国及其它许多国家在制定其汽车技术法规时,也在许多技术内容或环节上常常引用SAE标准,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标准体系。
同时,在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的支持和领导下,SAE协会代表美国汽车工业界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TC22)的工作。
可以说,SAE 在汽车领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完善的标准体系,目前总数已达到1743项,其中与汽车直接相关的标准可以按如下类别进行分类:
与汽车有关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标准
道路车辆灯光标准
燃油及润滑油标准
轻型、中型及重型车辆车载诊断系统
紧固件标准
汽车织物和内饰标准
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标准
活塞环标准
内部气候控制标准
车辆乘客约束系统和部件标准
道路车辆制动系统标准
道路车辆排放标准
车轮标准
道路车辆噪声测量标准
燃油喷射系统及试验方法标准
车辆冷却系统标准
车辆液体及气体管路与接头
电动车能量传输系统标准
摩托车标准
农用拖拉机及相关标准
参考资料:网络-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Ⅳ 保证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常减压蒸馏装置是石油加工中最基本的工艺设备,随着减压蒸馏技术的改造和发展、原油蒸馏装置的平均能耗大幅下降、轻油拔出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危险、危害因素也随之增加。
常减压蒸馏装置的重点设备包括加热炉、蒸馏塔、机泵和高低压瓦斯缓冲罐等几部分。加热炉的作用是为油品的汽化提供热源,为蒸馏过程提供稳定的汽化量和热量。加热炉的平稳运行是常减压装置生产运行的必要保证,加热炉发生事故不能运行,整个装置都将被迫停工。而塔则是整个常减压蒸馏装置的核心,包括初馏塔、常压塔、常压汽提塔、减压塔及附属部分。原油在分馏塔中被分馏成不同组分的各测线油品,同时,塔内产生大量的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装置的安全运行。机泵是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动力设备,它为输送油品及其他介质提供动力和能源,机泵故障将威胁到装置的平稳运行,特别是塔底泵的事故将导致装置全面停产。高低压瓦斯缓冲罐因其储存的介质为危害极大的瓦斯,瓦斯一旦发生泄漏将可能导致燃烧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高低压瓦斯缓冲罐在开工前要按照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试压和验收,检查是否泄漏。运行中要时常对其检查维护,如有泄漏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处理,同时还要定期排残液。
常减压蒸馏装置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避免或减轻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可以采取相应的一些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开工时危险因素及其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常减压装置的开工按照以下顺序步骤进行:
开工前的设备检查→设备、流程贯通试压→减压塔抽真空气密性试验→柴油冲洗→装置开车。
装置开车的顺序是:原油冷循环→升温脱水→250℃恒温热紧→常压开侧线→减压抽真空开侧线→调整操作。
在开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机泵、换热器泄漏着火、加热炉升温过快产生裂纹等,其危险因素为油品泄漏、蒸汽试压给汽过大、机泵泄漏着火等,具体介绍如下:
油品泄漏
(1)事故原因:
①开工操作波动力大,检修质量差,或垫片不符合质量要求。
②改流程、设备投用或切换错误造成换热器憋压。
(2)产生后果:换热器憋压漏油,特别是自燃点很低的重质油泄漏,易发生自燃引起火灾。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平稳操作。
②加强检修质量的检查。
③选择合适的垫片。
④改流程、设备投用或切换时,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
⑤发生憋压,迅速找出原因并进行处理。
蒸汽试压给汽过大
(1)事故原因:开工吹扫试压过程中,蒸汽试压给汽过大。
(2)产生后果:吹翻塔盘,开工破坏塔的正常操作,影响产品质量。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调节给汽量。
机泵泄漏着火
(1)事故原因:
①端面密封泄漏严重。
②机泵预热速度太快。
③法兰垫片漏油。
④泵体砂眼或压力表焊口开裂,热油喷出。
⑤泵排空未关,热油喷出着火。
(2)产生后果:机泵泄漏着火。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报火警灭火。
②立即停泵。若现场无法停泵,通过电工室内停电关闭泵出入口,启动备用泵。
③若泵出入口无法关闭,应将泵抽出阀及进换热器等关闭。
④若塔底泵着火,火势太大,无法关闭泵入口时,应将加热器熄火,切断进料。灭火后,迅速关阀。
停工时危险因素及其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在停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炉温降低过快导致炉管裂纹,洗塔冲翻塔盘。停工主要危险因素有停工时炉管变脆断裂、停工蒸洗塔时吹翻塔盘等。
停工时炉管变脆断裂
(1)事故原因:停工过程中,炉温降温速度过快,可能会造成高铬炉管延展性消失而硬度增加,炉管变脆,炉管受到撞击而断裂。
(2)产生后果:炉管出现裂纹或断裂。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停工过程中,炉温降温不能过快,按停工方案执行。
②将原炉重新缓慢加到一个适当的温度,然后缓慢降温冷却,可以使炉管脆性消失而恢复延展性,继续使用。
③停工,将已损坏的炉管更换。
停工蒸洗塔时吹翻塔盘
(1)事故原因:停工蒸洗塔过程中,蒸汽量给的过大,又发生水击,吹翻塔盘。
(2)产生后果:停工蒸洗塔时吹翻塔盘。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适当控制吹气量。
正常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及其安全预防管理
开工正常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原油进料中断加热炉炉管结焦、炉管破裂、瓦斯带油、分馏塔冲塔真空度下降、汽油线憋压、减压塔水封破坏、常顶空冷器蚀穿漏洞转油线蚀穿等。
原油进料中断加热炉炉管结焦
(1)事故原因:
①原油进料中断。
②处理量过低,炉管内油品流速低。
③加热炉进料流。
④加热炉火焰扑炉管。
⑤原料性质变重。
(2)产生后果:
①塔底液位急剧下降,造成塔底泵抽空,加热炉进料中断,加热炉出口温度急剧上升。
②结焦严重时会引起炉管破裂。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加强与原油罐区的联系,精心操作。
②若发生原油进料中断,联系原油罐区尽快恢复并减低塔底抽出量,加热炉降温灭火。
③炉管注汽以增加加热炉炉管内油品流速,防止结焦。
④保持炉膛温度均匀,防止炉管局部过热而结焦,防止物料偏流。
炉管破裂
(1)事故原因:
①炉管局部过热。
②炉管内油品流量少,偏流,造成结焦,传热不好,烧坏漏油。
③炉管质量有缺陷,炉管材料等级低,炉管内油品高温冲蚀,炉管外高温氧化爆皮及火焰冲蚀,造成砂眼及裂口。
④操作超温超压。
(2)产生后果:烟囱冒黑烟,炉膛温度急剧上升。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多火嘴、齐水苗可防止炉管局部过热造成破裂。
②选择适合材质的炉管。
③平稳操作,减少操作波动。
瓦斯带油
(1)事故原因:
①瓦斯罐排凝罐液位上升,未及时排入低压瓦斯罐网。
②瓦斯罐排凝罐加热盘管未投用。
(2)产生后果:烟囱冒黑烟,炉膛变正压,带油严重时,炉膛内发生闪爆,防爆门开,甚至损坏加热炉。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控制好瓦斯罐排凝罐液面,及时排油入低压瓦斯罐网。
②投用瓦斯罐排凝罐加热盘管。
③瓦斯带油严重时,要迅速灭火,带油消除后正常操作。
分馏塔冲塔真空度下降
(1)事故原因:
①原油带水。
②塔顶回流带水。
③过热蒸汽带水,塔底吹汽量过大。
④进料量偏大,进料温度突然。
⑤塔底吹汽量过大(湿式、微湿式),或炉管注汽量过大(湿式),汽提塔吹汽量过大(润滑油型),或炉出口温度波动或塔底液面波动。
⑥抽真空蒸汽压力不足或中断,减顶冷却器汽化,抽真空器排凝器气线堵,设备泄漏倒吸空气。
(2)产生后果:
①塔顶压力升高。
②油品颜色变深,甚至变黑。
③破坏塔的正常操作,影响产品质量。
④倒吸空气造成爆炸。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加强原油脱水。
②加强塔顶回流罐切水。
③调整塔底吹汽量。
④稳定适当进料量和进料温度。
⑤控制好塔底液位。
⑥保持适当的吹汽量,稳定的抽真空蒸汽,稳定的炉温。
⑦调整好抽真空系统的冷却器,保证其冷却负荷。
⑧加强设备检测维护。
汽油线憋压
(1)事故原因:管线两头阀门关死,外温高时容易憋坏管线。
(2)产生后果:管线爆裂,汽油流出,易起火爆炸。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夏季做好轻油的防憋压工作。
减压塔水封破坏
(1)事故原因:
①水封罐放大气线中存油凝线或堵塞,造成水封罐内压力升高,将水封水压出,破坏水封。
②水封罐放大气排出的瓦斯含对人有害的硫化氢,将其高点排空,排空高度与一级冷却器平齐。若水封罐内的减顶污油排放不及时,污油憋入罐内,当污油积累至一定程度时,水封水被压出,水封水变油封,影响末级真空泵工作。
(2)产生后果:易造成空气倒吸入塔,发生爆炸事故。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加强水封罐检查。
②水封破坏,迅速给上水封水,然后消除破坏水封的原因。
③若水封罐放大气线堵或凝,迅速处理畅通。
④水封变油封,迅速拿净罐内存油,并检查放大气线是否畅通。
常顶空冷器蚀穿漏洞转油线蚀穿
(1)事故原因:
①油品腐败,制造质量有问题或材质等级低。
②转油线高速冲刷及高温腐蚀穿孔,制造质量有问题或材质等级低。
(2)产生后果:
①漏油严重时,滴落在高温管线上引起火灾。
②高温油口泄漏。
(3)安全预防管理措施:
①做好原油一脱四注工作,加大防腐力度。
②报火警消防灭火,汽油罐给水幕掩护(降温)原油降量,常炉降温,关小常底吹汽,降低常顶压力,迅速切换漏油空冷器,灭火后检修空冷器。
③做好防腐工作。
④选择适当材质。
⑤将漏点处补板焊死或包盒子处理。
设备防腐
随着老油田原油的继续开采,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日益明显,原油的含酸介质量不断增加,加上对具有高含酸量的进口高硫原油的加工,都对设备的防腐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油中引起设备和管线腐蚀的主要物质是无机盐类及各种硫化物和有机酸等。常减压装置设备腐蚀的主要部位:
(1)初馏塔顶、常压塔顶以及塔顶油气馏出线上的冷凝冷却系统。
①腐蚀原因及结果:蒸馏过程中,原油中的盐类受热水解,生成具有强烈腐蚀性的HCl,HCl与H2S的蒸馏过程中随原油的轻馏和水分一起挥发和冷凝,在塔顶部和冷凝系统易形成低温HCl-H2S-H2O型腐蚀介质,使塔顶及塔顶油气馏出线上的冷凝冷却系统壁厚变薄,降低设备壳体的使用强度,威胁安全生产。原油中的硫化物(参与腐蚀的主要是H2S、元素硫和硫醇等活性硫及易分解为H2S的硫化物)在温度小于120℃且有水存在时,也形成低温HCl-H2S-H2O型腐蚀性介质。
②防腐预防管理措施:在电脱盐罐注脱盐剂、注水、注破乳剂,并加强电脱盐罐脱水,尽可能降低原油含盐量。在常压塔顶、初馏塔顶、减压塔顶挥发线注氨、注水、注缓蚀剂,这能有效抑制轻油低温部位的HCl-H2S-H2O型腐蚀。
(2)常压塔和减压塔的进料及常压炉出口、减压炉转油线等高温部位的腐蚀。
①腐蚀原因及结果:充化物在无水的情况下,温度大于240℃时开始分解,生成硫化氢,形成高温S-H2S-RSH型腐蚀介质,随着温度升高,腐蚀加重。当温度大于350℃时,H2S开始分解为H2和活性很高的硫,在设备表面与铁反应生成FeS保护膜,但当HCl或环烷酸存在时,保护膜被破坏,又强化了硫化物的腐蚀,当温度达到425℃时,高温硫对设备腐蚀最快。
②防腐预防管理措施:为减少设备高温部位的硫化物和环烷酸的腐蚀,要采用耐腐蚀合金材料。
(3)常压柴油馏分侧线和减压塔润滑油馏分侧线以及侧线弯头处。常压炉出口附近的炉管、转油线,常压塔的进料线。
①腐蚀原因及结果:220℃以上时,原油中的环烷酸的腐蚀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到270℃~280℃时腐蚀性最强。温度升高,环烷酸汽化,液相中环烷酸浓度降低,腐蚀性下降。温度升至350℃时环烷酸汽化增加,汽相速度增加,腐蚀加剧。温度升至425℃时,环烷酸完全汽化,不产生高温腐蚀。
②防腐预防管理措施:为减少设备高温部位的硫化物和环烷酸的腐蚀,要采用耐蚀合金材料。
机泵易发生的事故及处理
机泵是整个装置中的动设备,相对装置的其他静设备如塔等更容易发生事故。机泵的故障现象有泵抽空或不上量;泵体振动大、有杂音和密封泄漏。
泵抽空或不上量
(1)产生原因:
①启动泵时未灌满液体。
②叶轮装反或介质温度低黏度大。
③泵反向旋转。
④泵漏进冷却水。
⑤入口管路堵塞。
⑥吸入容器的液位太低。
(2)处理措施:
①重新灌满液体。
②停泵联系钳工处理或加强预热。
③重新接电机导线改变转向。
④停泵检查或重新灌泵。
⑤停泵检查排除故障。
⑥提高吸入容器内液面。
泵体振动大、有杂音
(1)产生原因:
①泵与电机轴不同心。
②地脚螺栓松动。
③发生气蚀。
④轴承损坏或间隙大。
⑤电机或泵叶轮动静不平衡。
⑥叶轮松动或有异物。
(2)处理措施:
①停泵或重新找正。
②将地脚螺栓拧紧。
③憋压灌泵处理。
④停泵更换轴承。
⑤停泵检修。
⑥停泵检修,排除异物。
密封泄漏
(1)产生原因:
①使用时间长,动环磨损。
②输送介质有杂质,磨损动环产生沟流。
③密封面或轴套结垢。
④长时间抽空。
⑤密封冷却水少。
(2)处理措施:
①换泵检查。
②停泵换泵处理。
③调节冷却水太少。
Ⅳ 原油铁含量异常
摘要 主要做加氢裂化原料,铁超标严重。 我现在想知道原油在常减压蒸馏过程中铁会不会从塔底
Ⅵ 润滑油配方
润滑油成分是基础油加添加剂,各个品牌配方不同,主要还是添加剂的成分与含量,也就是添加比,另外有些添加剂之间是否能共容!也是配方要考虑的因素,润滑油的工艺的话,主要就是基础油的加工工艺,而且影响润滑油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基础油的质量。
基础油的生产是将蒸馏装置来的润滑油馏分或残渣油,根据其性质,采用不同的工艺过程,除去原料中的非理想组分,生产出符合一定质量指标的润滑油基础油料。
生产过程:常减压蒸馏、丙烷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等。
1、 丙烷脱沥青
利用丙烷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对于减压渣油中的润滑油组分和蜡有相当大的溶解能力,而对于胶质和沥青质几乎不溶解的特性,将减压渣油中的胶质、沥青质除去,以生产高精度的润滑油,同时还得到沥青。这是精制渣油型润滑油的一道准备工序
2、 溶剂精制
润滑油溶剂精制就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利用溶剂的活性极性分子的选择性溶解能力,溶解润滑油中的一些非理想成分(多环短侧链的芳烃和环烷烃、胶质、沥青质及硫、氮、氧化合物等),将它们分离出来,从而改善油品的粘温性能,降低残碳值与酸值,提高油品的安定性。将分离物蒸出溶剂后,便获得抽出油,抽出油可作调合车轴油等的原料。
常用溶剂:糠醛、酚、丙烷等。
3、 润滑油加氢处理:
在中、高压(7.85~14.71MPa),氢气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对润滑油进行精制和改质的工艺过程。通过加氢处理,使原料中的多环芳烃、胶质、沥青质等不理想组分发生适度的加氢裂解,使之变成有益组分,从而达到精制润滑油和提高精油品粘指数的目的。
4、 白土精制
白土是一种含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天然陶土,用盐酸处理后,活性大增,它不仅吸附能力强,且选择性好。
白土精制工艺是用于除去经酸、碱精制或溶剂精制后的油品中残留的胶质,沥青质、环烷酸、酸碱渣、硫酸酯及抽提溶剂等的加工方法,同时也把精制油中存在的影响色度的物质以及一些光安定性极坏的物质吸附掉,从而保证精制油色度良好。
优点:提高油料的安定性、降低残碳值及酸值,并对粘度指数和粘度密度常数稍有改善。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
缺点:劳动条件差,生产效率低,污染环境。
5、 脱蜡。
为了改善油的低温流动性,在生产润滑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的过程中,因此根据原料油中的含蜡量和对各种润滑油料的质量要求不同,必须进行不同程度的脱蜡。
润滑油中的蜡一般溶解在油中,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数值,蜡在油中达到饱和状态,则开始析出结晶。温度继续下降,结晶不断增大,最后采用过滤方法将结晶蜡与油分离,这一过程称为结晶脱蜡过程。
溶剂脱蜡和冷榨脱蜡同属结晶脱蜡过程。其不同之处是溶剂脱蜡除降低油料温度外,还在油料中加入具有选择性溶解能力的溶剂,这种溶剂能较好的溶解油,而对蜡的溶解度则很小,经过滤则可使蜡与油分离。加入的溶剂除了起选择性溶解作用外,还起到降低油的粘度,使蜡容易形成大颗粒、有规则的结晶,同时还可减少过滤阻力,使蜡容易从油中分离出来。
脱蜡方法:冷榨脱蜡、分子筛脱蜡、尿素脱蜡、催化脱蜡、溶剂脱蜡。
Ⅶ 石油“大家庭”情况如何
一般讲,石油的颜色从棕色到黑色都有,比如我国玉门原油是黑褐色,大庆原油是黑色的,四川盆地开采出来的原油是黄绿色,塔里木的石油比较复杂,有黑色的,也有淡黄色的。如果洞察石油内部,它是一个成员众多的丰富多彩的“大家庭”。
其实,石油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并不多,按重量计算,碳元素占83%~87%,氢元素约为12%~24%,这两种元素合起来,可以达到石油总重量的99%。其余的是硫、氧、氮和微量的氯、磷、钾、钠、铁、镍等十几种元素。
虽然石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很简单,但它是由上述元素构成的许多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人们迄今依然无法完全弄清楚石油内究竟含有多少种化合物。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碳氢化合物,是石油中最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简称为“烃”,它的含量可以占到石油的97%~99%。若按烃类物质的碳、氢原子结构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不饱和烃,还有少量的含硫(如硫醇、硫醚、噻吩)、含氧(如环烷酸、苯酚)、含氮(如吡咯、吡啶)之类的化合物。
当石油“大家庭”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温度、压力改变或加入其他的化学药品),这个“大家庭”中烃的成员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小的烃分子会“手拉手”地聚集成大的烃分子,相反,大的烃分子会“分手”变成小的烃分子,同时也会形成原来石油中少见的烯、炔等烃分子。
由于烃类分子大小不同,它们的沸点也不同,分子越小的,沸点越低。含碳原子仅有1~4个的是小分子,它们呈气体状态,含有5~16个碳原子的是液体状态,含16个碳原子以上的是大分子,是固体。在石油这个“大家庭”中,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烃类分子。
既然石油“大家庭”是这么一种混合体,那么人们就可以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把其中的各类“成员”分离出来,变成成千上万种产品,目前有两大类方法。
第一类方法是把石油“大家庭”拆开(图53)。
图56催化裂化原理流程
图57加氢裂化流程
此外,人们还采用清除石油“大家庭”第一次“分家”后所得产物中有害成分(如硫化物)和对石油“大家庭”中的烃类有“分”有“合”的措施,获得大量而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比如利用化学上的聚合反应使许多短链烯烃连接起来,形成十分有用的高分子化合物等。
人们就是通过对石油“大家庭”的第一次分家和以后对石油“大家庭”的一系列改造、变更等方法,使石油真正变成了工农业、国防建设和人们生活中的“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