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分别电动车电池是铅电池还是锂电池,
判断方法:
1、耐用性:铅酸电池一般深充深放电300次以内,有记忆,寿命在两年左右。并且回铅酸电池内有答液体,消耗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电池发烫或者充电时间变短,就需要补充液体,锂电池耐用性较强,消耗慢,充放超过500次,并且无记忆,一般寿命在4—5年。
2、体积、质量:一般铅酸电池重量是16—30公斤,体积较大。锂电池一般在2.5—3公斤,体积相对较小,所以骑行轻便、搬运方便。
3、质保期:铅酸电池质保期约为1年价格较低。而锂电池价格相对较贵,但是质保期为两年。
4、行驶公里:锂电池和铅酸电池行驶公里相差不大,同样是48伏的电池,在充满电的情况下,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的电动车都可以行驶30—40公里。
5、环保:铅酸电池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污染,如果回收不当也可能造成污染;锂电池在生产和回收方面则相对绿色环保。
(1)蒸馏过程主要取决于什么扩展阅读:
铅酸电池中的铅和铅的氧化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污染具有周期长、隐藏性大等特点。其潜在的环境危害十分严重,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灾害,比一般的尾气、废气和废水危害更大。
② 对于一种液体混合物,根据哪些因素决定是采用蒸馏还是萃取方法进行分离
液体混合物之间沸点相差比较大的用蒸馏方法;在不同类型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比较大的用萃取方法。
③ 对宽沸程的精馏过程,其各板的温度变化由进料热焓决定,故可由热量衡算计算各板的温度
帟JK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呀L!M!
④ 决定酱香白酒风格的三种香型体各是什么它们各由窖池中哪些部分的酒醅蒸馏所得
再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专次属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茅台调酒大师以“酱味”、“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种酒体理论的提出,对于保障茅台酒质量稳定性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使勾兑有了可以依据的基础。
⑤ 萃取,蒸馏,膜分离的特点,分离使用的差异,混合液体根据哪些因素决定采用分离方式
萃取一般有溶剂萃取,化学萃取,采取的是载体的问题。
蒸馏的话,那是采用物质的沸点不同,采取的精制工艺。
膜分离的话,更接近于筛网过滤,物质的孔径不同而采取的精制工艺。
⑥ 在多组分精馏中塔顶温度是由泡点方程决定的
降低!因为塔顶、塔底温度是由轻重组分含量及其沸点决定的,进料轻组分增加,则塔顶轻组分增加,温度降低!
⑦ 反应精馏实验中塔内各段的温度分布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实验八催化反应精馏法制甲缩醛;反应精馏法是集反应与分离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精馏技术;A实验目的;(1)了解反应精馏工艺过程的特点,增强工艺与工程;(2)掌握反应精馏装置的操作控制方法,学会通过观;(3)学会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4)获得反应精馏法制备甲缩醛的最优工艺条件,明;B实验原理;本实验以甲醛与甲醇缩合生产甲缩醛的反应为对象进行;该反应
实验八 催化反应精馏法制甲缩醛
反应精馏法是集反应与分离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精馏技术,该技术将反应过程的工艺特点与分离设备的工程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利用精馏的分离作用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抑制串联副反应的发生,又能利用放热反应的热效应降低精馏的能耗,强化传质。因此,在化工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A 实验目的
(1)了解反应精馏工艺过程的特点,增强工艺与工程相结合的观念。
(2)掌握反应精馏装置的操作控制方法,学会通过观察反应精馏塔内的温度分布,判断浓度的变化趋势,采取正确调控手段。
(3)学会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工艺条件的优选。
(4)获得反应精馏法制备甲缩醛的最优工艺条件,明确主要影响因素。
B 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甲醛与甲醇缩合生产甲缩醛的反应为对象进行反应精馏工艺的研究。合成甲缩醛的反应为: CHOH?CHO?CHO?2HO 2 (1) 32362
该反应是在酸催化条件下进行的可逆放热反应,受平衡转化率的限制,若采用传统的先反应后分离的方法,即使以高浓度的甲醛水溶液(38—40%)为原料,甲醛的转化率也只能达到60%左右,大量未反应的稀甲醛不仅给后续的分离造成困难,而且稀甲醛浓缩时产生的甲酸对设备的腐蚀严重。而采用反应精馏的方法则可有效地克服平衡转化率这一热力??????学障碍,因为该反应物系中各组分相对挥发度的大小次序为:?,可甲醇甲醛甲缩醛水
见,由于产物甲缩醛具有最大的相对挥发度,利用精馏的作用可将其不断地从系统中分离出去,促使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大幅度提高甲醛的平衡转化率,若原料配比控制合理,甚至可达到接近平衡转化率。
此外,采用反应精馏技术还具有如下优点:
(1) 在合理的工艺及设备条件下,可从塔顶直接获得合格的甲缩醛产品。 42
(2) 反应和分离在同一设备中进行,可节省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
(3) 反应热直接用于精馏过程,可降低能耗。
(4) 由于精馏的提浓作用,对原料甲醛的浓度要求降低,浓度为7%—38%的甲醛水溶冷却水
93
810
11
712
13
14
6
5
4
14
3
215
116
图8-1 催化精馏实验装置
1–电热碗;2–塔釜;3–温度计;4–进料口;
5–填料;6–温度计;7–时间继电器;
8–电磁铁;9–冷凝器;10–回流摆体;
11–计量杯;12–数滴滴球;13–产品槽;
14–计量泵;15–塔釜出料口;16–釜液贮瓶;
液均可直接使用。 本实验采用连续操作的反应精馏装置,考察原料甲醛的浓度、甲醛与甲醇的配比、催化剂浓度、回流比等因素对塔顶产物甲缩醛的纯度和生成速率的影响,从中优选出最佳的工艺条件。实验中,各因素水平变化的范围是:甲醛溶液浓度(重量浓度) 12% — 38%,甲醛:甲醇(摩尔比)为1:8—1:2 ,催化剂浓度 1%—3%,回流比 5 — 15。由于实验涉及多因子多水平的优选,故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组织实验,通过数据处理,方差分析,确定主要因素和优化条件。 C 预习与思考 (1) 采用反应精馏工艺制备甲缩醛,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工艺与工程相结合所带来的优势? (2) 是不是所有的可逆反应都可以采用反应精馏工艺来提高平衡转化率?为什么? (3) 在反应精馏塔中,塔内各段的温度分布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4) 反应精馏塔操作中,甲醛和甲醇加料位置的确定根据什么原则?为什么催化剂硫酸要与甲醛而不是甲醇一同加入?实验中,甲醛原料的进料体积流量如何确定? (5) 若以产品甲缩醛的收率为实验指标,实验中应采集和测定哪些数据?请设计一张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 (6) 若不考虑甲醛浓度、原料配比、催化剂浓度、43
回流比这四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请设计一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计划表。
D 实验装置及流程
实验装置如图8-1所示。反应精馏塔由玻璃制成。塔径为25 mm,塔高约2400 mm,共分为三段,由下至上分别为提馏段、反应段、精馏段,塔内填装弹簧状玻璃丝填料。塔釜为1000ml四口烧瓶,置于1000W电热碗中。塔顶采用电磁摆针式回流比控制装置。在塔釜,塔体和塔顶共设了五个测温点。
原料甲醛与催化剂混合后,经计量泵由反应段的顶部加入,甲醇由反应段底部加入。用气相色谱分析塔顶和塔釜产物的组成。
E 实验步骤
(1) 原料准备:
1) 在甲醛水溶液中加入1%、2%、3%的浓硫酸作为催化剂。
2) CP级或工业甲醇。
(2) 操作准备:检查精馏塔进出料系统各管线上的阀门开闭状态是否正常。向塔釜加入400ml,约10%的甲醇水溶液。调节计量泵,分别标定原料甲醛和甲醇的进料流量,甲醇的体积流量控制在4—5 ml/min。
(3) 实验操作:
1) 先开启塔顶冷却水。再开启塔釜加热器,加热量要逐步增加,不宜过猛。当塔头有凝液后,全回流操作约20分钟。
2) 按选定的实验条件,开始进料,同时将回流比控制器拨到给定的数值。进料后,仔细观察并跟踪记录塔内各点的温度变化,测定并记录塔顶与塔釜的出料速度,调节出料量,使系统物料平衡。待塔顶温度稳定后,每隔15分钟取一次塔顶、塔釜样品,分析其组成,共取样2—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
验结果。
4)
水。
注意:本实验按正交表进行,工作量较大,可安排多组学生共同完成。
44 依正交实验计划表,改变实验条件,重复步骤(2),可获得不同条件下的实实验完成后,切断进出料,停止加热,待塔顶不再有凝液回流时, 关闭冷却
F 实验数据处理
(1) 列出实验原始记录表,计算甲缩醛产品的收率。
甲缩醛收率计算式:
(2) 绘制全塔温度分布图,绘制甲缩醛产品收率和纯度与回流比的关系图。
(3) 以甲缩醛产品的收率为实验指标,列出正交实验结果表,运用方差分析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G 实验结果讨论
(1) 反应精馏塔内的温度分布有什么特点?随原料甲醛浓度和催化剂浓度的变化,反应段温度如何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2) 根据塔顶产品纯度与回流比的关系,塔内温度分布的特点,讨论反应精馏与普通精馏有何异同。
(3) 本实验在制定正交实验计划表时没有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影响,您认为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应该考虑哪些因子间的交互作用?
(4) 要提高甲缩醛产品的收率可采取哪些措施?
H 主要符号说明
xd——塔顶馏出液中甲缩醛的质量分率;
xw——塔釜出料中甲缩醛的质量分率;
xf——进料中甲醛的质量分率,g/min;
D——塔顶馏出液的质量流率,g/min;
F——进料甲醛水溶液的质量流率,g/min;
W——塔釜出料的质量流率,g/min;
M1、M0——甲醛,甲缩醛的分子量;
η——甲缩醛的收率。
⑧ 为什么许多优质酱香酒都是53度
人们要搞清楚一点,白酒的度数意思是白酒中乙醇体积的百分比,通常情况下是以二十摄氏度时的体积比来标识的。比如说五十度的白酒,意思是每一百毫升的白酒中含有五十毫升的乙醇。表示酒精含量也是可以用重量比的,体积和重量比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有人做过相关科学实验,将53.94m的酒精加上49.83的水,混合物体积并不是加起来的总数,而是妥妥的100ml。酱香型白酒也是如此,只有五十三度,才能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牢牢固定在一起,度数才能长久的稳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仍然不失那份浓醇,历久弥新。
53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它是自然和科学的完美结合。
⑨ 润滑油基础油分为五类,这五类各有什么区别和优点
五类区别和优点:
I类基础油是主要用物理方法提炼生产的,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并不会改变原材料的分子化学结构,一切性能都基于原材料,原材料性能好这类基础油性能就好点。反之亦然。所以这类基础油在性能上受到限制。
II类基础油是使用了化学方式生产的,采用组合工艺(溶剂工艺和加氢工艺结合)生产所得,性能不受原料性能的限制,能改变原来的化学分子结构。所以II类基础油的杂质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芳烃的含量要小于10%),饱和烃的含量更高一些,热安定性和抗氧性都比较好,低温和烟炱分散性能都要优于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是用全加氢工艺制得,与II类基础油相比,属高黏度指数的加氢基础油,又称作非常规基础油(UCBO)。III类基础油在性能上远远超过I类基础油和II类基础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数和很低的挥发性。某些III类油的性能可与聚α-烯烃(PAO)相媲美,其价格却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类基础油指的是聚α-烯烃(PAO)合成油。常用的生产方法有石蜡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别用来调制不同的油品。这类基础油与矿物油相比,无S、P和金属,由于不含蜡,所以倾点极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数一般超过140。但PAO边界润滑性差。另外,由于它本身的极性小,对溶解极性添加剂的能力差,且对橡胶密封有一定的收缩性,但这些问题都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酯类得以克服。
V类基础油(合成烃类、酯类、硅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础油等。
(9)蒸馏过程主要取决于什么扩展阅读:
润滑油基础油在大类别上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植物油基础油三大类别。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0%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和植物油基础油调配的产品,酯类油做为滑油高端使用。
矿物基础油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1995年修订了我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