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蒸馏问题 > 蒸馏酒的发展历史

蒸馏酒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1-23 07:36:37

蒸馏酒源于中国古代的

唐朝。

据历史记载所谓“溜酒”(即蒸馏酒),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法国《世界风俗·酒》载:“中国酿酒,远在基督纪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纪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窃饮之。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其非蒸馏酒无疑。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前面已说过它是一种酿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1)蒸馏酒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由于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因此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浓度般不会超过20%。采用蒸馏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可以将易挥发的酒精(乙醇)蒸馏出来。

蒸馏出来的酒汽往往酒精含量较高,经冷凝、收集就成为浓度约为65% ~70%的蒸馏酒。所以,蒸馏器的采用是酿酒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且蒸馏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行业,尤其是现代的石油工业广泛使用蒸馏器,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蒸馏酒分为“白酒”(古时也称'烧酒”)、“白兰地”、“威土忌”、“兰姆酒”等。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白兰地是葡萄酒蒸馏而成的,威土忌是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经蒸馏而成的,兰姆酒则是甘蔗酒经蒸馏而成的。

发酵容器的多样性也是造成烧酒香型各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发酵容器分为陶缸和地窖两大类型。陶缸还有地缸(将缸的大部分埋人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内的缸。自古以来,酒的发酵便离不开容器,黄酒发酵的容器多数为陶质容器,有的烧酒仍继承陶质容器发酵的传统。

如南方的烧酒发酵容器几乎都是采用陶器,即使是糟烧酒,也是如此。但自从出现蒸馏酒后,这一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地窖这一特殊的容器应运而生。所谓地窖发酵就是掘地为窖将原料堆积其中,让其自然发酵。

⑵ 中国酒的历史和白酒的历史(区分)

中国白酒
白酒是中国传统蒸馏酒。又称「烧酒」及「白干」。据《本草纲目》纪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白酒以谷物及薯类等富含淀粉的作物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而成。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但目前已有40度以下之低度酒。

中国白酒之酒液清澈透明,质地纯净、无混浊,口味芳香浓郁、醇和柔绵、剌激性较强,饮后余香,回味悠久。中国各地区均有生产,以山西、四川及贵州等地产品最为著名。不同地区的名酒各有其突出的独特风格。

中国白酒以黄酒演化而来,虽然中国早已利用酒曲及酒药酿酒,但在蒸馏器具出现以前还只能酿造酒度较低的黄酒。蒸馏器具出现以后,用酒曲及酒药酿出的酒再经过蒸馏,可以得到酒度较高的蒸馏酒,即中国白酒。

中国白酒之分类:

白酒品种繁多,制法和风味都各有特式。白酒大致可分为:

1、按生产原料分:

粮食白酒以高粱、玉米、大米及大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出名及优良白酒中绝大多数为此类酒。

薯干白酒

以甘薯、马铃薯及木薯等为原料酿制而成。薯类作物富含淀粉和糖分,易于蒸煮糊化,出酒率高于粮食白酒,但酒质不如粮食白酒,多为普通白酒。

其它原料白酒

以富含淀粉和糖分的农副产品和野生植物为原料酿制而成。如大米糠、高粱糠、甘蔗、土茯苓及葛根等。这类酒的酒质不如粮食白酒和薯干白酒。

2、按酿造用曲分:

大曲法白酒以大曲(麦曲)(一种粗制剂,由微生物自然繁殖而成)作为酿酒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因其形状像大砖块而得名。酒醅经蒸馏后成白酒。具有曲香馥郁、口味醇厚、饮后回甜等特点。多为名酒和优质酒。但因耗费粮食,生产周期长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

小曲法白酒

以小曲(米曲)(相对于大曲而言,又因添加了各种药材而又称为药曲或酒药)作为酿酒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此酒适合气温较高的地区生产。具有一种清雅的香气和醇甜的口感,但不如大曲酒香气馥郁。

麸曲法白酒

以麸曲(用麸皮为原料,由人工培养而成。因生产周期短,又称快曲)为糖化剂,酵母菌为发酵剂制成。以出酒率高,节约粮食及生产周期短为特点,但酒质不如大曲白酒及小曲白酒。

小曲、 大曲合制白酒

先用小曲,后用大曲酦造而成,酒质风格独特。

3、按香型分:

酱香型白酒以芧台白酒为代表,特点是酒质醇厚,酱香浓郁,香气幽雅,绵软回甜,倒入杯中放置较长时间香气不失,饮后空杯留香。

浓香型白酒

以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特点是芳香醇厚,回味悠长,饮后幽香。

清香型白酒

以汾酒分代表。特点是酒液晶莹透亮,酒气幽雅清香,酒味醇厚绵软,甘润爽口。

米香型白酒

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这类酒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发酵成的小曲酒。特点是酒气蜜香清柔,幽雅纯净,回味怡畅。

其它香型白酒

因具体酒种不同,又细分为几种小香型。如:

药香型白酒,以董酒为代表

芝麻香型白酒,以景芝白干为代表

豉香型白酒,以豉味玉冰烧为代表

4、按白酒中酒精含量分:
˙高度酒(51%-67%)
˙中度酒(38%-50%)
˙低度酒(38%以下)

⑶ 威士忌酒的历史起源

截至2014年,威士忌酒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是能确定的是,威士忌酒在苏格兰地区的生产已经超过500年的历史,因此一般也就视苏格兰地区是所有威士忌的发源地。
根据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cotch Whisky Association)的说法,苏格兰威士忌是从一种名为“Uisge Beatha”(意为“生命之水”)的饮料发展而来的。
苏格兰的威士忌在15世纪时,更多的是作为驱寒的药水。
公元11世纪的时候,爱尔兰的修道士到达了苏格兰传达福音,由此带来了苏格兰威士忌的蒸馏技术。
1780年,合法的蒸馏厂仅有8间,而那些大大小小的非法蒸馏厂则达到了400多间。他们只能通过偷工减料的方式来生产威士忌,苏格兰威士忌的名声也日趋“败坏”。
1823年,英国国会通过颁布《消费法》(Excise Act)为合法蒸馏厂营造比较宽松的税收环境,同时又大力“围剿”非法蒸馏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苏格兰威士忌产业的发展。
1831年,苏格兰引进的塔式蒸馏锅(column still),这种蒸馏锅可以进行连续蒸馏,极大地提高了蒸馏效率,从而降低了威士忌的价格,使威士忌更加平民化。
威士忌(Whisky、Whiskey),是一种由大麦等谷物酿制,在橡木桶中陈酿多年后,调配成43度左右的烈性蒸馏酒。英国人称之为“生命之水”。按照产地可以分为: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美国威士忌和加拿大威士忌四大类。

⑷ 关于中国白酒的历史

白酒历抄史:白酒又名烧酒,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
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
元代传入印度白酒。
明代白酒自成体系。
清代白酒发扬光大。
工艺原料:凡含有淀粉的物质都可以用来酿酒。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⑸ 我国哪个历史时期出现了蒸馏酒

唐朝时期,我国除了自然发酵的葡萄酒,还有葡萄蒸馏酒,也就是白专色白兰地,即出现了烧酒属。烧酒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蒸烤取酒。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唐太宗在破高昌国时,得到过西域进贡的蒸馏酒,故有“唐破高昌始得其法”“用器承取滴露”的记载,说明唐代已出现了烧酒。

唐朝时期,我国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因此,在唐代文献中,出现了烧酒、蒸酒之名。

⑹ 蒸馏酒的历史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前面已说过它是一种酿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东汉蒸馏酒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
"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
阿剌吉酒(元代<<饮膳正要>>;
南番烧酒(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原注为"阿里乞");
轧赖机(元代<<轧赖机酒赋>>);
法酒(明初<<草木子>>,原书又称为" 哈剌基");
汗酒,气酒(清代<<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引元代人李宗表诗);
火酒(明代<<本草纲目>>);
酒露(清代<<滇海虞衡志>>);
高粱酒,高粱滴烧(清代<< 随园食单>>)。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往往是蒸馏酒的统称。
白酒和老白干,这是现代才启用的名称。 蒸馏酒器皿糟烧或糟烧酒,是黄酒过滤后的酒糟经再次发酵, 并经蒸馏得到的蒸馏酒。有的书将糟烧酒称为“酒汗”。
据考证,阿剌吉,轧赖机,阿里乞,哈剌基等名称都是个来语"Arrack" 的译音。关于"Arrack"这个字,在人认为在语源上它是"汗"的同义词。本来是指"树汁",后来发展成植物的液汁自然发酵成的酒。这个字即可指未经蒸馏的树汁及其自然发酵而成的酒,又可用来指经蒸馏而成的酒。"Arrack"这个字在世界各国古代都通行过,写法上稍有不同,如法语"Arac",德语"Arrck","Rack", 荷兰语 "Arak" 或 "Rak",葡萄芽语"Araca"。(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代>>,成都出版社,1993年)。通过对一些国外酒史资料来看,古代用"Arrack" 等名称所指的酒一般都是蒸馏酒。
对于蒸馏这一过程的描述,古人及现代人所用的词汇也有不少。如“蒸酒”, “烧酒”,“吊酒”,“烤酒”。
对于蒸馏器的称呼,则更多,有:蒸锅、烧锅、酒甑。赫艄?⑸展?⒕脐怠鲎旨纯芍肝淳?袅蟮氖髦?捌渥匀环?酵而成的酒,又可用来指经蒸馏而成的酒。"Arrack"这个字在世界各国古代都通行过,写法上稍有不同,如法语"Arac",德语"Arrck","Rack", 荷兰语 "Arak" 或 "Rak",葡萄芽语"Araca"。(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代>>,成都出版社,1993年)。通过对一些国外酒史资料来看,古代用"Arrack" 等名称所指的酒一般都是蒸馏酒。

⑺ 蒸馏酒的历史有哪些

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是由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古代居民凯尔特人在公元前发明的。当时的凯尔特人使用陶制蒸馏字》中记载: “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梁,这段话的意思是杜康最早发明的箕帚和高梁酒。这说明中国至时造的还都是黄酒,直到公元10世纪,中国人掌握了蒸馏技术之后才开始酿造白酒。中国的蒸馏酒大多使用陶缸泥窑酿制,所以酒中不含色素。而国外的蒸馏酒多使用各种木桶酿制,并添加有香料和调色的焦糖等,故呈现不同的颜色。
白兰地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蒸馏酒,含酒清40%─50%,白兰地的原产地是西亚。公元10─13世纪十字军东侵时,从阿拉伯人那里把白兰地的酿造酒,是糖蜜蒸馏酒。它约在1650年诞生于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为美洲人所喜爱。它曾被称为 “辟邪酒”(rumhullion),1667年起简称为朗姆酒(rum)。味道厚重浓烈型的朗姆酒含酒精43%─49%。
伏特加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独特香气和风味的蒸馏酒,含酒精33%─45%。它最早由俄国在14世纪发明,伏特加用最廉价的发酵原料制成,俄国和波兰用马铃薯,其它产地多用谷物。因在加工时除去了香味成分,因此质地非常纯。伏特加(Vodka)─一名来自于俄语中的水(Voda)。它最初流行于俄国和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了美国和西欧。由于伏特加无色无味,欧美多用其代替其它烈性酒配制不带原烈性酒色味的鸡尾酒等混合饮料。

⑻ 蒸馏酒的历史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设备是蒸馏器。故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前提条件,但蒸馏器的出现并不是蒸馏酒起源的绝对条件。因为蒸馏器不仅可用来蒸酒,也可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从古代起就有人关注过。历来众说纷纭。现代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仍在进行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随着考古资料的充实及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查询,人们对蒸馏酒的起源的认识逐步深化。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酒的蒸馏,而且还涉及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馏器。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 主要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是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其二是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从外国传入的,还是本国发明的,或者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否向国外输出? 所谓“溜酒”(即蒸馏酒),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法国《世界风俗·酒》载:“中国酿酒,远在基督纪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纪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窃饮之。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其非蒸馏酒无疑。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溜酒”起于元代,太迟,亦有问题。“溜酒”之名,早已见于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
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 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 这个观点经过现代学者的大量考证提出的。现将主要依据罗列于下。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 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吴德铎先生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至迟在宋以前,中国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烧酒所必需的蒸馏器“。当然, 吴先生并未说此蒸馏器就一定用来蒸馏酒。
(2)考古发现了金代的蒸馏器
70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认为很难肯定是金代制品)。邢润川认为:” 宋代已有蒸馏酒应是没有问题“(邢润川:”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微生物学报>>, 1981年第8卷第一期)。从所发现的这一蒸馏器的结构来看,与元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所描述的蒸馏器结构相同。器内液体经加热后,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内壁所冷却,从内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载的南番烧酒所用的蒸馏器尚未采用此法,南番的蒸馏器与阿拉伯式的蒸馏器则相同,器内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较长。从器形结构来考察,我国的蒸馏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国在宋代自创蒸馏技术。
(3)宋代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 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蒸酒“ 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 “。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但” 蒸酒“一词清代却是表示蒸馏酒的。<<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的记载较多。采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大酒,也有人认为是烧酒。但宋代几部重要的酿酒专著(朱肱的<<北山酒经>>,或苏轼的<<酒经>>等)及酒类网络全书<<酒谱>>中均未提到蒸馏的烧酒。北宋和南宋都实行酒的专卖,酒库大都由官府有关机构所控制。如果蒸馏酒确实出现的话,普及速度应是很快的。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
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 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 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吴德铎先生和马承源先生认为我国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蒸馏器了。但他们并未认定此蒸馏器是用来蒸馏酒(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吴德铎先生在1986 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后,这一轰动世界科技史学界的论文引起了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巨著编撰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高度重视。并表示要对其原著作中关于蒸馏器的这部分内容重新修正。这篇论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暂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在古希腊时代,Aristotle曾经写到:“通过蒸馏,先使水变成蒸汽继而使之变成液体状,可使海水变成可饮用水”。这说明当时人们发现了蒸馏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馏术制造香料。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酒的蒸馏。在十世纪,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学家曾对蒸馏器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但当时还未提到蒸馏酒(alcohol),有人认为尽管没有提到蒸馏酒, 但蒸馏酒肯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于西班牙等国的人)教授,也许是第一次记载了蒸馏酒(alcohol)的人(上述资料来自Alexis Lichine`s,< < New EncyclopEdia of Wines and Spirits>>)。
国外已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2世纪,人们第一次制成了蒸馏酒。据说当时蒸馏得到的烈性酒并不是饮用的,而是作为引起燃烧的东西,或作为溶剂,后来又用于药品(引自<< Comprehensive Biotechnology>>,Vol. 3,P862,Edited by Murray Moo-Young,pergamon Press)。国外的蒸馏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馏。英语中的spirits来源于拉丁语spiritus vini。后来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馏的烈性酒称为al ko hol(意指:the fiest, the noblest)。从时间上来看, 公元12世纪正相当于我国南宋初期,与金世宗时期几乎同时。我国的烧酒和国外的烈性酒的出现时间又是一个偶合吗?蒸馏酒的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是由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古代居民凯尔特人在公元前发明的。当时的凯尔特人使用陶制蒸馏器酿造出酒清含量较高的烈性,这也是威士忌酒的起源。威士忌一词出自凯尔特人的语言,意为“生命之水”。公元43年,罗马大军征服了不列颠,也带来了金属制造技术,从而使凯尔特人传统的蒸馏方法得到改进,改善了蒸馏器的密封性,减少了酒精蒸气的逃逸,提高了蒸馏效率,导致威士忌酒产量大为提高。到公元10世纪,威士忌酒的酿造工艺已基本成熟。
在中国汉代许慎怕著《说文解字》中记载:“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粱,这段话的意思是杜康最早发明的箕帚和高粱酒。这说明中国至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粮食酿酒了,但当时造的还都是黄酒,直到公元10世纪,中国人掌握了蒸馏技术之后才开始酿造白酒。中国的蒸馏酒大多使用陶缸泥窑酿制,所以酒中不含色素。而国外的蒸馏酒多使用各种木桶酿制,并添加有香料和调色的焦糖等,故呈现不同的颜色。
白兰地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蒸馏酒,含酒清40%─50%,白兰地的原产地是西亚。公元10─13世纪十字军东侵时,从阿拉伯人那里把白兰地的酿造技术带回了欧洲。
朗姆酒又译作兰姆酒,是糖蜜蒸馏酒。它约在1650年诞生于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为美洲人所喜爱。它曾被称为“辟邪酒”(rumhullion),1667年起简称为朗姆酒(rum)。味道厚重浓烈型的朗姆酒含酒精43%─49%。伏特加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独特香气和风味的蒸馏酒,含酒精33%─45%。它最早由俄国在14世纪发明,伏特加用最廉价的发酵原料制成,俄国和波兰用马铃薯,其它产地多用谷物。因在加工时除去了香味成分,因此质地非常纯。伏特加(Vodka)─一名来自于俄语中的水(Voda)。它最初流行于俄国和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了美国和西欧。由于伏特加无色无味,欧美多用其代替其它烈性酒配制不带原烈性酒色味的鸡尾酒等混合饮料。

⑼ 中国酒的历史,源自哪里,有何发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言:“杜康作秫酒。”杜康,是我国酿(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业的鼻祖、酒神。考证发现,今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为当年杜康造酒之处。明万历年间《直隶汝州全志》载:“杜康(石+八)就是现在的杜康村。该村三山环抱,一溪旁流。村南杜康河里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其中酒泉沟一段,百泉喷涌,清冽碧透,夹岸树木葱郁,景色宜人。

1972年,汝阳县在杜康村建起杜康酒厂,采用酒泉沟水,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酿造出浓香型杜康酒系列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产品称号,捧回的金银杯(牌)至1992年就达62个,且出口到59个国家和地区。

酒泉沟旁有杜康祠,为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始建。近年,汝阳县酒厂投资300多万元,修复重建了杜康祠、香醇园、杜康墓园、杜康酒家、酒泉亭、二仙桥、葫芦湖、知恩亭、古酿斋、七贤遗址、魏武居、饮中八仙献殿等20多个景点,并办起中国酒类博物馆等,使杜康仙庄大放异彩,成为我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圣地。

杜康造酒

传说杜康是周朝人,他的祖父叫杜伯,是周宣王的御史大夫。有一回,宣王辇(多指皇帝坐的车)行至市上,听到街头有群小儿拍手念歌,大意是说“月亮将升,太阳将落,周朝就要亡国。”

宣王大怒,命随行御使抓起小儿审问保人教此反歌。小儿说是,是三天前一行路人教的,说常念此歌,可消灾避难。

第二天,宣王当朝时,怒冲冲将此事讲于大臣,并问太史伯阳父:“此语何解?”

伯阳父善解阴阳八卦,专靠装神弄鬼在朝中得宠。他旋动罗盘,皱眉推敲了一阵说:“月为阴,日为阳。阴气上升,阳气没落,当是妖人乱政,请万岁早防。”

正在这时,宫中太监上朝奏道:“启禀万岁,今日酉时宫中八十岁的老宫娥无孕临盆,生下一个女婴,落地能言宫中之事,还喊当朝天子您的威名呢!”

周宣王一听,甚觉奇怪:“真乃天下奇事,待寡人(皇帝自称)前去探视一下,看她是何方神童,可知这人乱政的端倪。”说着便从御座上站起来。

这时伯阳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口诵《周易》,旋动罗盘,口中念念有词了一会儿,趋前几步跪在宣王面前说:“启禀万岁,怒臣直言,大王千万不要去。”

“为什么?”宣王问。伯阳父接着说:“今为酉日,这女又生于酉时,酉日酉时,忧日忧死。女人为阴,这正是要乱周国的妖女,快快斩杀,以保社稷平安。”

宣王闻言信以为真。遂发旨差杜伯前去杀害女婴。

这杜伯是宫中三世老臣,为人厚道,有一副菩萨心肠。伯阳父经常胡说八道,冤杀无辜,满朝文武怨声沸沸,他今天怎会听信釜伯阳父一派胡言乱语,去杀害那不懂事的孩子!他先差手下人去暗地周旋,把女孩送出宫去,然后才带上大队人马赶往后宫,虚晃一枪,就回殿交差了。

谁知杜伯做事不密漏了风声,这事很快让宣王知道了。宣王气得眉毛倒竖,钢牙紧咬,一蹦三尺高道:“好你个杜伯,阳奉阴违,竟敢戏弄寡人,我要把你满门抄斩,五马分尸。”遂传令太宗伯召虎去捉拿杜伯,伯召虎与杜伯一生南征北战,怎忍心使杜伯一家无辜受害,他也赶紧差人给杜伯家通风报信,让杜伯一家四散逃命,然后才赶到杜伯家只拿了杜伯,一把大火把杜府化为灰烬,上朝复命去了。

那年杜康才七岁,正在家中后花园玩耍,忽见家中火光冲天,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叔父杜隰跑来背起杜康窜出了后花园。

他们出门一直向东南走,一路晓行夜宿,当来到人烟稀少的伏牛山时已是五黄六月天了。

这年的天格外热,日头火毒,把土地荒山晒得龟裂张嘴,把树木野草晒得萎萎蔫蔫。这一天,他们来到汝阳地面,顶着日头爬上凤凰岭,热得汗珠儿“吧嗒、吧嗒”直往地上掉,渴得嗓子“呼哧、呼哧”直往上冒火。正在这时,前面出现一片大桑林,林边有一股泉水“咕嘟、咕嘟”往外冒。他们急忙跑到泉水边去喝水。谁知一跑进桑树林,这里竟像又换了一个天地:草绿绿、水清清、地阴阴、气森森。汗水一丁点儿也没有了。杜康说:“叔父呀,落难人四处都是家,这么好的去处咱们也难找,我看咱们就在这里住上吧!”

杜隰听杜康说得有理儿,就在这里找了个山洞住下来,渴喝泉中水,饥采林中果,馋捕河中鱼,乐打树上鸟。虽然日子清苦,不似家中富贵,但自食其力免得官府通缉倒也心情舒畅。

谁知没过多久,一天,杜隰正要带着杜康上山打猎,从岭下走来一个人,他叫胡大,是这凤凰岭一带有名的泼皮。他见杜隰年轻力壮有一身好气力,杜康虽年少,但眉清目秀,聪明机灵,就小眼一眨巴想出了个歪主意。胡大说:

“你们是何方人士,怎么住在我家的山林宝泉上?怪不得这些天我家尽出倒霉事儿,原来是你们侵了我祖上的洪福荫德,毁了俺家的财气。”

杜隰急忙上前赔礼道:“官人息怒,我们是河西人士,不知这里规矩,请您海涵。”

那胡大一听杜隰说是外地人,知道好欺侮,赵发楞起来,说:“并非是我有意欺侮你,俺这里规矩,凡侵他人祖荫,要论为人奴,你随我下山去吧!”

杜隰是个老实人,怎会知道这其中有诈,随着胡大下了山。从此,杜隰给胡大家干农活,杜康就给胡大家放羊。

七岁的娃娃去放羊,你想那日子可咋过哩!杜康暗地不知落过多少泪,哭过多少场。每天刚麻麻亮,杜康就赶着羊上了山,他知道有桑树林那个好地方,天天都把羊赶到那里放。这胡大是个掉粒芝麻也要寻三天的吝啬鬼,光想让人干活,舍不得让人吃饭,每天杜康上山放羊,只发给杜康一个秫(高梁)米团做干粮。

杜康每天把羊赶到桑树林,就把干粮放在一棵老桑树的树洞里,然后躺在树下歇息。每到这时候,他就想心事。他想,过去山珍海味吃不完,出门香车宝马相接相送。现在,秫米团团也不让吃饱,还挨打受气。他越想越生气,连那放在树洞中的秫米团也不想吃了。就这样,天长日久,放在桑树洞中的秫米越来越多,杜康不思饮食,身子骨越来越瘦。

且说杜康的叔父见杜康一天比一天消瘦,心里很难过,认为杜康是常吃秫米受不住得了病,找人打听,才知道用曲粉能治这病儿,就找了些曲粉让杜康吃。

这一天,杜康又把羊赶上山,坐在老桑树下嚼曲粉,他想:“都是宣王那老东西不讲理儿,才逼得俺有家难归沦为奴隶,积在心里的是仇恨,吃这曲粉有何用?”一气之下,他顺手把一把曲粉也扔在桑树洞中,躺在地上就气呼呼地睡着了。

突然,“轰轰隆隆”,天空响起风闷雷,把杜康从梦中惊醒。他睁开眼一看,不好,黑压压的乌云已经遮住了半个天空,冷飕飕的狂风也从西天狂卷而来,眼看就要下雨了。杜康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拿起鞭子赶着牛羊就往山下跑。没跑出半里路,“喀嚓嚓”一阵炸雷,“忽刹刹”几道电光,雨就像天上银河扒开了豁子,一个劲往地上浇起来。杜康的身子本来就很虚弱,怎经得住这暴雨淋、狂风吹。他到家就病倒了,卧床不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仨月过去了。杜康的病越来越重,一会儿热汗淋漓,一会儿发抖,每天不知要热热冷冷多少次,被折磨得颤额大高,肋骨外张,浑身上下只剩下一张皮包在骨头上。杜康知道自己的病没得治了,早晚要死在这地方。他想,我来这里受尽磨难,本想成家立业光宗耀祖。怎料想,世事坎坷,苍天不留杜家之后,竟让我这样窝窝囊囊地去互,如趁我还有一口气,到桑树林去,在那棵大桑树上刻字留记,占了那块风水宝地,家里人来也能寻到我的遗骨。

主意拿定,杜康撑着虚弱的身子往老桑林走去。刚到桑林边,忽觉一阵芳香飘来,顿觉目清气顺,身上也有了劲儿。

这是啥味儿恁让人开心,他一边想着,两眼滴溜溜四处瞅,瞅来瞅去瞅到他扔秫米团的那棵桑树上。天哪,原来这香味是从那桑树上飘来的。他三步并成两步来到桑树下,细细一瞅,只见从他扔秫米团的桑树洞里有一种浓浓的香汁沿着树的裂缝往下沿。杜康爬在桑树身上,用舌头去舐那香汁,“哎呀,好香甜啊!”他爬在树身上贪婪地吸吮起来,一会儿,他感到浑身轻松,一点病也没有了。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神仙搭救俺?杜康站在老桑树下皱眉思索,只不过一眨眼工夫,再看那桑树洞下,流出的香汁隐隐约约显出两行字迹:

宦海无望兮莫强求,

造福民间兮乐千家。

杜康看着这两行字想:呵,是神仙告诉俺,我不能做高官,还能为人们做点好事,可是,怎样才能造福民间呢?

秫米加上曲,兑上水就能生成这香汁,为人治病儿,喝着有味儿,能造福民间的可能就是这东西,这真是上苍赐给俺杜康的洪福啊!他急忙跪在地上感谢神灵,突然,天空一黑,数不清的小鸟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落满桑树枝头,“啾--啾--啾--啾--”小鸟欢快地叫着。

“酋--酋--酋--酋--”杜康在细细品味着。

“对,这旨水是上苍赐予的,是上苍告诉俺就把这东西叫酋。”杜康站起来。这时他又想,不行啊,酋是百首之领,这东西怎能和百首之领同名呢,不犯忌吗?他灵机一动,“哎,这东西是一种酋水生成的,干脆就在酋字的前面再加三点水(氵+酋)不就成了。”到了后来,杜康做酒于酉日死,人们说做酒人没有头儿了,为了纪念杜康,就去掉了“(氵+酋)字头上的两点,变成了现在的“酒”字。从此,酒就有了正儿八经的名字。

杜康越想越高兴,砍根竹筒尽接了桑树洞中的酒蹦蹦跳跳回家去。

全村的人见杜康摇摇晃晃抱病而去,都为杜康悲伤,不过半天工夫,他竟又高高兴兴地回来了,人们又感到惊奇,纷纷跑来问杜康是怎么回事。杜康告诉大家说,是酒救了俺的命,并拿出美酒让大家尝。

那酒众人一尝,老年人耳灵聪明青年人满面红光,姑娘们光彩照人。杜康揣摸,酒有这么多好处,我何不想法多造出一些让大家喝?于是,杜康就常在桑树洞里放秫米团酿酒喝。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胡大耳朵里,他也想尝尝酒是啥滋味,就找着杜康说:

“杜康,听说你会做酒,很好喝,为啥不送来让我尝尝。”

“好,好,好,我这就去给你拿。”杜康说着走进屋去抱了一竹筒酒递给胡大。胡大接过竹筒一闻,噫,好香啊,他忙把酒筒送到嘴边,“咕嘟,咕嘟”美滋滋地喝起来,一口气竟把一竹筒酒喝得净光,还逼着杜康再去取酒让他喝。

杜康说:“做酒可不恁容易,俺仨月操心挂意才酿出点酒,你一口气就喝光了,你要想常常有酒喝,就把那片桑林给俺让俺做酒。”

胡大想,那山林尽是树木野草,没有一寸土地,本来就不是我的,是我想让他们叔侄给我干活才诳他们。只要能让我喝酒,就把桑林给他们,因此道:

“好,我把山林给你,从此你要天天供我喝饱酒。”

杜康有了这片桑林,就把林中的大桑树都挖出洞来做酒,从此杜康就以酿酒为业了。后来,这里渐渐形成一个村落,叫成了“杜康村”。

因为杜康在老桑树下发明了酒,后来人们就把那棵老桑树叫酒树,至今,在杜康村还有一棵暴皮粗根、老态龙钟的大桑树呢!

空桑秫饭发明酒,这故事可信吗,晋人江统在《酒诰》中也记载过这件事。

阅读全文

与蒸馏酒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空压过滤器350AA表示 浏览:55
洗衣机废水怎么自动排出来 浏览:708
污水厂出水余氯标准 浏览:198
宽居空气净化器怎么样 浏览:412
污水水解速率常数 浏览:482
饮水机e2怎么回事 浏览:262
滞回区间有什么用 浏览:968
净水器选多少容量的 浏览:757
污水处理服务费交什么印花税 浏览:520
废水除氟新方法 浏览:777
乱倒厨余污水怎么处罚 浏览:788
污水处理盐度是什么 浏览:4
综合执法以什么凭据收污水 浏览:115
举报偷排污水是什么行为 浏览:850
高效高性能超滤膜应用 浏览:977
电厂的废水 浏览:193
大孔树脂吸附处理废水流程 浏览:266
安吉尔净水器好不好多少钱1台 浏览:678
赛欧2空调滤芯怎么装 浏览:512
哪些液体普通蒸馏 浏览: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