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軟HoloLens 2現身:科技魔法走進真實世界
作者現在正處微軟公司總部,親身體驗HoloLens 2的演示項目。通過位於地下的長長走廊,穿過一扇沉重的金屬側拉門,我在微軟員工的引導下進入了這個如 汽車 生產車間般的項目所在地。這里彌漫著一股橡膠輪胎的味道。在我面前的底座上,擺有一輛ATV全地形車。另外,房間各處都堆放著工具與零件。
這時候,工作人員將一部HoloLens 2交到我手中,並提醒我如何用它學習修車。
微軟公司的HoloLens終於回來了。3年前,該公司發布了這款混合現實頭戴設備的初代版本,而如今的新版本已經開始接受預訂,價格為3500美元,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全面出貨。通過試戴,我發現不用摘眼鏡就能很輕松地將它套在頭上。這種感覺有點像 配戴 一台工業工具,或者焊工面具。設備顯示內容非常清晰,我進行了眼動追蹤設置,眼前出現了一個網格點。我跟隨著該點從一個角落看向另一個角落,又從一側望向另一側。整個過程完全沒問題,效果也很好。據了解,接下來微軟最新打造的Dynamics 365 Guides還將引導應用正式啟動,負責為使用者提供使用指令集。
更確切地說,這台設備就像是擁有了實際轉向指示的谷歌地圖,或者是能夠直接顯示拼裝手冊的樂高產品。當我把目光移向漂浮在面前空中的一張張指示卡片時,系統就會提醒我首先要讓車子保持穩定。現在,一個浮動的箭頭從3D空間中延伸向前,提醒我車子上的換檔部位以及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切 換。 完成之後,我眨了眨眼睛並進行下一步。接下來,我開始調整車子底部已經鬆掉的鏈條。一個長長的虛線箭頭指向靠近牆壁的一隻工具箱,並進一步提示使用其中的棘輪。在這一步操作中我差一點抓錯了,好在及時意識到箭頭指向的是另一個工具。我把目光投向下一張卡片,有一條弧線向我展示了前往螺絲盒的路徑,並將其擰進正確的孔位。
有時候,箭頭的排列會出現一些問題。同時,我也很好奇,我會不會抓到錯誤的工具?如果我犯了錯誤,程序會及時加以糾正嗎?我真的應該試著抓起錯誤的工具,看看設備會有什麼反應——有點後悔。而且必須承認,在空間當中放置指向箭頭有點像構建一個大型3D導航器,感覺上有點奇怪。在試用過程中,我不禁想到任天堂產品特別是Labo的使用經驗——這是一款任天堂專門為其Nintendo Switch開發的 游戲 ,能夠指導玩家通過屏幕上的指示利用精美的紙板進行創作小玩具。想像一下,配合HoloLens 2,這款 游戲 可能會到處彈出指導信息,並指向玩家面前的真實物體,而且整個系統完全以3D方式呈現。這樣,世界一下子變會成樂高主題套裝的模樣!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試用沒有出現蜘蛛織網 游戲 ,我也沒有玩到《我的世界》或者《光環》。四年之前,微軟公司一直在強調HoloLens當中的 游戲 載體屬性,但如今微軟的整體態度也發生了轉變,更多地展示其在企業應用場景下的巨大潛能。HoloLens 2是一台能夠切實幫助企業員工的實用性設備,這意味著AR技術開始成為員工完成工作的重要助力。這台頭戴式設備非常舒適,能夠提供更好的視頻以及更出色的眼睛與手部追蹤體驗。另外,它還與更多微軟雲服務相關聯,而這些服務又能夠進一步對接各類iOS與Android應用。
我還記得去年曾在Magic Leap上體驗過《查理的巧克力工廠》,而微軟HoloLens 2在使用感受上就像是Magic Leap的終極追求。當然,雙方可能還需要溝通以確定這項技術的下一步發展方向。
顯然,增強現實技術不再只是痴人說夢。蘋果與谷歌公司一直在手機領域中 探索 這一技術,而包括Magic Leap在內的不少頭戴設備廠商也在努力設計出一種舒適、功能性強且能夠隨身攜帶的全息顯示解決方案。
第一款HoloLens的問世更像是一項成就或者一種標志,因為它可以自成一體、不需要電線甚至完全無需接入任何設備。而微軟如今推出的新一代HoloLens 2也並沒有引入什麼全新概念,但卻確立了一款頭戴式設備必須具備的三大核心要素:眼動追蹤、更大的視野以及更出色的手部追蹤能力。當然,它也更加舒適,而且對需要佩戴眼鏡的用戶非常友好(包括我本人以及我的同事們),能夠讓我們輕輕鬆鬆罩在眼鏡之上,帶來非常好的體驗。另外,HoloLens當中使用了一塊高通850移動處理器負責運算執行,同時還配合微軟自己的AI引擎以替換上一代HoloLens所使用的英特爾處理器。
對於沒有實際比較的朋友們來說,這一次的新設計在觀感上似乎與上代產品沒什麼區別。但我得告訴大家,新一代版本明顯沒那麼笨重,份量也確實輕了一點。通過咨詢,我們確定本代版本的重量減少至566克,摺合1.25磅。雖然相較於初代版本的579克,摺合1.28磅,減去的重量似乎非常有限,但之所以使用感受得到極大提升,主要歸功於其重心分布的大幅調整。這一次的新版本加厚了用戶後腦部位的護墊,而前部布置則相對較小。如今產品的整體重心位於耳朵再靠後一點的地方,這意味著使用感受有點像「戴上一頂棒球帽」。我松開頭帶,將設備戴在眼鏡之上,仍然沒有任何問題。新的重心轉換意味著我們再也不用花整整5分鍾時間才找到舒服的配戴的位置。通過試用,我們覺得新版本更像是背上一個背帶設計更出色的背包。
另外,新版本甚至還提供了翻蓋式的顯示部分設計。顯示鏡處能夠向上掀起,用戶可以輕松回歸真實視覺或者更輕松地執行常規工作——此前由合作夥伴開發的微軟Windows Mixed Reality品牌VR設備就一直採用這樣的設計。我很喜歡這種自在的感覺,現在我可以在演示當中隨時擦擦自己的眼鏡,或者撓撓額頭。
HoloLens 2的硬體仍然自成一體,與前代設計一樣,它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腰部配戴裝置(Magic Leap One就使用了這樣的設計)。當然,這同時意味著HoloLens的頭戴本體部分要比Magic Leap One更大(後者價格為2295美元),售價也比其貴上1000多美元。這樣的差價無可厚非,因為Magic Leap One逼迫我戴上隱形眼鏡,或者再配一副能夠與其槽位匹配的鏡片——目前,Magic Leap還不支持我的這種鏡片。相比之下,HoloLens 2能夠直接容納我的眼鏡,我非常喜歡這樣的設計。
眼動追蹤並不是VR及AR當中最重要的因素,至少目前還不是。第一款HooLens並不提供眼動追蹤功能。當然,Magic Leap One已經支持這項功能,HTC Vive Pro Eye以及Varjo VR-1等高端企業級VR設備也開始引入。眼動追蹤功能可以識別出用戶使用內置攝像頭時的位置,這意味著大家不再需要移動頭部。
HoloLens 2的眼動追蹤主要用於兩大場景:它能夠測量眼球運動並藉此與虛擬物體進行交互。另外,微軟也開始利用新的眼動追蹤攝像頭進行生物識別以保障安全。HoloLens 2通過Windows Hello進行虹膜掃描,因此用戶可以立即登錄Windows並啟動個人賬戶,或者藉此保存自己的個人設置選項。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之前體驗過的大部分眼動追蹤技術都會因為配戴眼鏡而受到一定影響。比如,必須把帶子調松一些,才能避免HTC Vive Pro Eye早期版本的演示無法正常起效。使用Tobii的眼動追蹤VR技術時,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好消息是,在進行幾輪HoloLens 2演示體驗的過程中,這種問題一次也沒有出現。
在此次體驗當中,我試用過的唯一一項眼動追蹤實際用途,就是利用自己的快速眼動在無需移動頭部的情況下選定某個虛擬物體。我可以直接盯著這些物體並通過指令使其爆開,從而製造出大量虛擬水晶碎片。當然,這項功能還有更多實際用途:以Tobii為代表的眾多企業軟體廠商正在利用眼部追蹤技術為用戶創建所需要的分析結果與熱圖,從而改進培訓效果。
但在談到其它眼動追蹤技術的應用方向時,似乎出現了一點偏差。微軟公司技術研究員Alex Kipman表示,HoloLens 2的眼動追蹤攝像頭能夠通過微小的眼部變化以及用戶的注視位置來測量相應情緒。
但是,如果HoloLens都開始預測用戶的感受,甚至是腦中的想法了,那接下來又會怎樣?我不太確定。
在微軟的Human Factors實驗室當中,這款硬體經歷了舒適性與可訪問性測試。我們走進一個擺放著無數原型設備模型的房間,裡面還有一張放著大量不同橡膠耳朵的桌子。微軟公司高級設計總監Carl Ledbetter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針對各種頭型與耳廓特徵對這款新設備進行舒適度、疲勞感以及眼部觀看效果測試。另外,在某個角落的桌子上,還擺著一個嵌有感測器網的人體模型頭部,這是一個腦電感應頭盔。一眼望過去,我還以為自己來到了《少數派報告》電影里的場景。
Ledbetter介紹稱:「我們用它來測量腦波活動,甚至可以測量對象的思維負荷有多大。當然,我們並沒有把所有成果都真正引入HoloLens。不過我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相關的結論可以被應用到其它一些項目當中。」
跟我一起參加這次體驗的同事Ian SHerr問道,「HoloLens 3是不是就能讀心了?」
「這個嘛……有可能吧」,我猜Ledbetter是在半開玩笑。當然,他沒準是說真的。
全息顯示就像一場魔術,而如果栩栩如生的顯示效果在用戶的視野之內就被硬生生切斷,那麼觀感體驗必然要大打折扣。第一代HoloLens的縱向可視角度約為30度,這種感覺就像是通過一扇窗戶觀看虛擬物體,而窗戶的大小則是一張距離用戶的臉只有幾英寸的撲克牌。
HoloLens 2將視野擴展到了52度,微軟公司表示這意味著新一代產品的有效可視區域達到了上代產品的兩倍。這感覺就像是通過一扇與課本差不多大的窗戶觀看全息圖像,縱向觀察空間提升了不少。具體來看,如今的虛擬顯示空間類似於使用台式機上的大號顯示器,而上代HoloLens的使用感受則像是使用筆記本上的小屏幕。雖然HoloLens 2上仍然存在著某些3D效果被攔腰截斷的情況,畢竟我的餘光視覺沒有受到任何遮擋,因此上下左右都存在著顯示斷層。但是,它的視野仍然要比Magic Leap One好得多,而Magic Leap One又比初代HoloLens好得多。
除此之外,HoloLens 2的有效解析度也得到有效提升,如今它能夠實現單眼顯示內容的2K解析度——遠高於初代HoloLens的單眼720p解析度。然而,圖像顯示的密度仍然相同,為每度47像素(單位為PPD)。PPD是一種用於測量光學顯示中像素密度的方法,類似於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的每英寸像素數。Kipman將其稱為等同於蘋果「視網膜顯示」效果的解析度。但老實說,雖然觀感上已經非常接近,我仍然能夠從中看到像素,這與我的日常視覺體驗有所不同。不過,這已經比許多傳統的VR設備好上太多了。(Varjo的全新VR頭戴設備在視覺中心位置提供更高的PPD解析度,但周邊區域的解析度則有所下降。)另外,其中的全息圖視覺效果仍然比較怪異,這一點與Magic Leap以及初代HoloLens差不多。畫面很明亮,足以讓我在室內空間中清晰識別並遵從指引。而微軟同時也表示,在戶外環境下的顯示效果也一樣出色。
新版本的圖形處理效果與上一代HoloLens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最顯著的應該就是以上提到的觀看區域的大幅擴展。另外,考慮到處理器配置,Magic Leap提供的圖形效果可能仍然優於HoloLens 2——至少在雙方都不依賴雲計算資源時是這樣。
簡單說一下其中的工作原理:HoloLens的基本目標就是讓用戶出現「對眼」。微軟公司光學工程總經理Zulfi Alam解釋了顯示內容如何配合多份圖表及放大鏡功能共同起效。與初代HoloLens一樣,新版本的顯示鏡處同樣擁有波導管,可以利用LCOS(片上液晶)通過MEMS(微電子機械繫統)彎曲光線以使其投射至眼部。
下面來看HoloLens 2中的新特性:初代HoloLens採用的是一塊尺寸較小的顯示屏,因此視野相對比較有限。如今,HoloLens 2上的顯示屏採用了基於鏡面的激光系統進行蝕刻。該系統能夠生成每秒120幀的圖像與三道激光速,如同老式顯示器一樣,只是響應速度更快。另外,它還支持超寬視野,這意味著我們觀看暗光區域時鏡片將完全透明。從體驗上來看,我只能說,雖然原理聽起來非常復雜,但最終結果看起來確實不錯。
HoloLens 2並不提供任何物理控制器:微軟公司決定完全依賴於手部追蹤加語音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手部追蹤技術同樣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感測器如今可以通過手腕與手指在一隻手上識別最多25個關節點。此外,其還能夠識別手掌的方向,這意味著手指彎曲、手部動作以及拾取物體等功能全部可以直接實現。初代HoloLens只能基於手勢支持手指點擊與其它一些簡單的動作。這一次,HoloLens 2已經能夠支持捏、拉、按等操作。這感覺要比Magic Leap One的手部追蹤更加先進。
此外,我們還嘗試了微軟公司提供的「Shell演示」全體驗。在一個類似於起居室的園區大房間,我看到一張擺著大量全息虛擬物體的桌子,其中包括一部引擎以及一架風車。我走到旁邊,並看到它們被納入一個框體輪廓。系統提示我抓住框體的一角然後向外拉,依樣操作之後整個全息圖即可快速縮放,類似於拖動Windows中窗口的一角。
這就是HoloLens 2上提供的3D窗口。為了移動物體,我需要將手伸進物體的中心,握拳,而後移動自己的拳頭。我也可以把兩只拳頭一起放進去,然後把拳頭分開,這樣物體就會放大。整個操作過程有點奇怪,因為沒有觸覺反饋會讓人覺得操作很「假」。但這一切都能夠正常起效。
接下來,我觀察了整個房間,並發現沙發那邊放著一個發光的水晶狀物體。這里也有自己的框體,只是附帶的是一個三角形的播放按鈕。我用手指按下按鈕,隨之開啟了眼動追蹤的演示。
我望著四塊水晶,目光掠過時對應的水晶就會閃閃發光。這種感覺很好,輕松愉快。當我說出「爆炸」這個詞時,我望著的水晶就會立刻炸裂。微軟隨後展示了另一個眼動追蹤的示例:一隻飄逸的蜂鳥以全息圖的形式懸停在一個類似維基網路的文本框旁邊,上面有一篇關於蜂鳥的文章。我讀了一會,並在眼睛向下望時觸發了文本框滾動操作。有時候滾動速度可能太快或者太慢,但我很快學會了如何用眼睛控制滾動速度。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也可以用眼部控制的方式移動物體,這讓我的雙手能夠休息一下。
這一切在真實場景下的配合體驗是怎樣的?
說回引導程序中包含的虛擬修車環節。讓我好奇的是——我以後還會記得這些操作說明嗎?是繼續上一次未結束的引導培訓,還是依賴一步步的後續提示?幾周之後,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真的完全想不起自己當時在那個房間里進行過哪些操作。有人提醒我,現在的人在開車的時候,也經常會變成「導航地圖依賴症患者」——完全依靠導航指引,而忘記了自己到底想去哪。有一些計程車司機喜歡背下地圖從而實現知識內化。我想知道的是,這種導航式的分步教學是否會降低學習或者幫助效果?對此,微軟方面回應,這確實是個很好的問題,值得他們認真研究。
很明顯,這個問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但HoloLens 2確實展現出了一種可能性。分步指引與PowerPoint deck一樣易於開發。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上,人們將會在現實世界當中留下指引,以便其他人稍後發現並藉此「導航」——這有點像賽車 游戲 中的「幽靈對手」,以幻影的形式存在提示玩家對方的先進軌跡與當前成績。此前,谷歌公司在手機版本的谷歌地圖上就曾經發布過類似的AR功能。
微軟公司這一次反復強調了多用戶混合現實的重要意義,也就是通過微軟Azure提供雲服務。這些服務使得人們能夠在HoloLens甚至是自己的手機上體驗混合現實。谷歌公司去年發布了自己的多用戶AR項目,而蘋果也推出了iOS平台上的ARKit。
想像一下,如果能夠共享同一個3D對象,進而在同一3D模型之上協同工作,那麼未來的辦公場景會是怎樣。微軟公司的Dynamics 365 Layout應用可以通過雲端存儲對象,以確保這些對象始終被綁定在某一位置以供他人查找。另外,其提供的「雲錨點」機制也可以確保每一位用戶都共享同樣的顯示內容,甚至可以在iPhone上利用相同的AR工具通過微軟應用程序在iPad與Android設備之間建立AR體驗。
在這一次的演示當中,我們得以體驗大房間、圓桌子以及一套面向合作小組的簡短操作展示。我頭戴著HoloLens 2,坐在身邊的是我的同事Ian Sherr與Gabriel Sama——他們同樣戴著HoloLens 2。整個場景就像是星際代表團的成員們圍坐在一起。桌面上顯示的是微軟園區的一份發光3D虛擬地圖,由HoloLens 2設備創建而成。一位女士從桌上的圖形中出現,向我們介紹微軟公司的未來園區擴展計劃。Ian與Gabriel也在觀看。我們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觀看著同樣的內容。有趣的是,他們頭頂彈出了自己的姓名。如果能望向自己,相信我的頭頂也浮現出了自己的名字。微軟公司明顯希望藉此展示混合現實的未來發展方向:協作與多用戶。為了展示這一切是如何跨平台實現的,幾位手持手機的助理來到我們身旁,並向我們示範如何通過手機屏幕看到同樣的全息圖。是的,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內容。
我立刻注意到視野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我在桌子上看到的一切對象,都不存在被硬生生切斷的情況。
當然,這一切還遠達不到完美。微軟方面提醒,我們使用的只是早期工程模型。果然,當我轉向觀察自己所處的房間時,以半透明3D形式呈現在桌面上的微軟園區圖出現了一次傾斜。雖然其隨後自動完成了調整,但這不禁讓我好奇——如果企業客戶需要利用空間計算以精確渲染現實,那麼他們對於這樣的小問題又有怎樣的容忍度?
微軟公司的雲服務旨在進一步提升混合現實質量。如果現有HoloLens設備能夠實現厘米級別的精度,那麼在雲計算的加持之下,其精度將提升至毫米級別。同樣的,3D渲染的質量也將大幅提高。Kipman通過幾張幻燈片向我們展示了當前混合現實圖形只支持觀看,但還無法實現創建。他展示了一個引擎對象,介紹如何通過添加Azure雲渲染向其中添加更多細節。
據透露,微軟還計劃利用Azure服務渲染HoloLens中所顯示的更多對象,從而改善設備上的圖形展示效果——具體來講,單憑HoloLens能夠渲染3D對象上的10萬個多邊形,但對接雲端後多邊形數量可提升至1億個。微軟公司的最終目標是縮小頭戴設備的尺寸並盡可能將資源負擔轉移至雲端。就目前來看,這意味著HoloLens 2應該能夠更多地使用雲賬戶與雲文檔,但我還沒想明白這一切將如何被結合在一起。
當前,HoloLens 2設備的設計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如前文所說,它自成一體,能夠實現離線工作,它通過Wi-Fi接入網路,但不支持蜂窩網路連接。根據微軟方面的說法,這主要是考慮到HoloLens 2的設計使用方式。但最終,當5G網路將高速數據覆蓋至全球之後,HoloLens也一定會迎頭趕上,成為一款高度依賴雲端資源且更為強大的設備。
值得注意的是,HoloLens 2當中仍然沒有提供任何物理控制器。與初代HoloLens一樣,這款頭戴設備是專門針對手勢與語音控制而設計。雖然使用手感已經大大改善,但觸覺控制器或者力反饋功能的缺失仍令人非常失望,甚至讓我覺得有些不安。相比之下。Magic Leap One就提供一個單手物理控制器——雖然有限但卻能夠增加一點與事物互動時的真實感,而且通過振動反饋提供觸覺響應。
微軟公司表示正在考慮控制與觸覺問題,但目前還未提供相關解決方案。
Alex Kipman告訴我:「我們當然很喜歡觸覺。我可以先朝你扔一份全息圖,然後你接住它再推回來,這種沉浸感確實要好得多。我在抓住全息圖時,應該能夠感受到它的溫度——是冷、是暖、還是溫度適中。這將徹底改變渲染感與體驗可信度的水平。」
然而,Kipman補充稱這樣的觸覺「顯然只存在於夢想當中,」而且微軟並沒有使用Windows VR頭戴設備中出現過的那些控制器。「我們認為手上沒有實物或者觸覺回饋,並不代表著用戶就無法做出操作的行動。事實上,在我們的Windows VR頭戴設備中,我們有著一些相當不錯的方案,可以用到與HoloLens相同的感測器套件。」遺憾的是,雖然微軟已經決定為這些周邊產品冠以「混合現實」品牌的名號,但Kipman到目前還沒有見過任何能夠實際體驗的Windows VR控制器。
也許這一切會在HoloLens 3當中成為現實?「在我們的發展路線圖當中,自然也會考慮到物體交互時的觸覺需求,讓用戶不僅僅能夠拿起我們創造的東西,還能與虛擬對象交互。例如,如果我手裡拿著一把真實世界中的錘子,那麼該如何進行虛擬對象交互?如果我的手沒有閑著,比如端著一個咖啡杯,但仍想操作自己的全息圖,又該怎麼辦?」
我也好奇隨著時間推移,新的控制機制會帶來怎樣的使用變化。現在抓取物體與按下按鈕的感覺已經更加真實,但這究竟是我真正想要的真實感,還是僅僅只屬於一種剛剛上手的新鮮感以及心理安慰?這些將如何在HoloLens 2上發揮作用?
顯而易見,微軟公司正在利用其Azure雲計算為HoloLens 2持續注入能量。這意味著HoloLens 2將能夠在3D空間中更准確地放置物體,同時提供更為詳細的圖形顯示與繪圖能力。Kipman還強調稱,像HoloLens這樣的產品將成為未來大規模連續性體驗中的組成部分。支持計算機視覺功能的HoloLens 2能夠實現真實世界追蹤,這意味著這款頭戴設備能夠像自動駕駛 汽車 與無人機安裝的導航攝像頭感測器一樣起效,並在一定程度上趨近於家庭、工廠以及家用電器中的掃描攝像頭。(如今,微軟公司正在銷售一款採用HoloLens感測器的新型雲連接版Kinect。)
聽起來,整個世界似乎都將被大量邊緣計算設備所佔據,並依靠雲環境帶來越來越快的執行速度。也許在5G技術的支持下,一切未來推出的HoloLens設備乃至其它VR頭戴設備都將高度依賴於雲端。雖然HoloLens 2還不支持蜂窩網路——其僅提供Wi-Fi與藍牙,但這只是因為LTE領域尚未做好准備。
就連Kipman本人也承認,HoloLens 2並不適合每一位用戶,也不適合一切使用場景。雖然Kipman自己每天都會花上幾個小時來使用HoloLens,「但只要待在辦公室里,我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寧願使用鍵盤、滑鼠加上PC顯示屏來完成工作。」
但是,如果5G成為現實,觸覺技術也成為現實,結果會如何?正如AR/VR/MR領域的所有參與廠商一樣,微軟公司顯然也有著自己的大棋。畢竟下一代HoloLens距離我們可能並不遙遠。Kipman本人甚至也無法斷言接下來五年當中這方面技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老實說,我沒法面向未來五年做出預期。我只能談談這款產品生命周期之內的趨勢,而且只能專注於其中的一到兩個發展方向。我認為一切成功的產品都將圍繞企業使用場景進行設計。」
也許到那個時候,新的產品將真正成為我個人長久以來所期待的5G超級裝備!
⑵ 微軟在進博會:以創新力和韌性,為數字化注入持久動能
2020年11月4日,上海 —— 微軟連續第三年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宣布持續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技術投入,圍繞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混合雲、遠程協作、低代碼開發等領域,推出數十項微軟智能雲矩陣的新服務、新功能;微軟全力支持中國合作夥伴生態系統建設,為全球及中國的合作夥伴提供8500萬美元的發展獎勵,並推出「2020行業深耕升級計劃」,以微軟全球和中國資源及龐大的客戶網路,大力拓展合作夥伴的技術能力、市場影響、銷售渠道和盈利規模;微軟穩步推進在華的戰略落地與業務發展,進一步完善研發、工程、實驗室、加速器、孵化器、銷售、市場、服務以及生態圈等全鏈條布局,並一如既往地加大技術合作與人才投入;未來一年,微軟計劃在華增招1500人,通過不斷夯實並提升技術服務能力,滿足中國市場各行業客戶加速數字化轉型的需要。
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睿傑(Alain Crozier) 表示:「當前全球各地、各行各業都不約而同地加快了數字化轉型的節奏,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個走出疫情影響、並取得顯著增長的主要市場,尤其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 科技 創新力、頑強蓬勃的生機與韌性。從混合辦公模式的興起、產品與服務全面數字化的趨勢,到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真思考,以及對提升數字技能的迫切需求,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在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開啟了技術創新的巨大機遇。微軟始終堅定支持中國的創新發展,我們將與合作夥伴生態系統共同發力,以構建創新力和業務韌性為突破口,為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作為微軟數字化轉型戰略的核心部署,微軟智能雲矩陣日趨完善。從安全可靠的Microsoft Azure 雲服務平台、全面支持遠程協作的 Microsoft 365 雲生產力平台、將現代商業流程融會貫通的 Dynamics 365 智能商業應用平台、讓快捷開發觸手可及的 Power Platform 低代碼應用開發平台,到世界最大的開源社區 GitHub,以及服務全球的 LinkedIn 職場社交平台,不斷發展壯大的微軟智能雲矩陣,為全球客戶、合作夥伴、開發者,提供了業界最為完整的技術鏈條與生態服務。微軟智能雲矩陣通過運營合作夥伴世紀互聯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融合發展,不但能夠為客戶提供高度一致的認證、安全、管理、合規保障,還能一舉打通從物聯網和邊緣設備到數據智能,從混合雲基礎設施運維到業務應用開發的各個環節,以全平台合力加速數字化轉型的創新發展。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企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包括混合雲與邊緣計算數據服務需求快速增長、遠程協作混合辦公廣泛普及、企業商業模式加速數字化、線上線下業務流程快速更新迭代等。為了應對這些需求,微軟智能雲矩陣推出了一系列新服務、新功能。
其中, Microsoft Azure 推出一些列數據相關的產品與服務,如安全可靠的 Azure Data Box 設備;將 SQL 數據引擎帶到了物聯網網關和邊緣設備上的 Azure SQL Edge;基於 Apache Spark 的協作分析服務 Azure Databricks;以及將企業數據倉庫與大數據分析相結合且對數據進行統一的導入、准備、管理和服務的 Azure Synapse Analytics,幫助企業客戶解鎖數據洞察並構建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作為微軟生產力平台的集大成者, Microsoft 365 中的 Microsoft Defender、雲安全態勢管理、合規中心、Azure Sentinel 都得到增強;Microsoft Teams 新增同框模式、自定義布局等諸多功能,並深度整合人工智慧與 Power Platform 低代碼開發平台;最重要的是,由世紀互聯運營的企業移動及安全性套件(EMS)即將正式落地中國市場,為客戶建立起全球領先的一站式移動設備和企業安全保障。
Dynamics 365 發布用於全渠道客戶服務方案的第一方全新智能語音服務,Project Operations 項目運營服務正式商用。
Power Platform 新增一系列服務專業開發者的低代碼開發功能和服務;推出用於創建 RPA 機器人自動化流程的 Power Automate Desktop;基於 RPA 的 UI Flow 功能也將在中國市場正式推出,以端到端的業務流程自動化,對本地和雲應用中原有的手動業務流程進行全面自動化升級改造。
疫情顯著加速了全球各地、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積極擁抱技術創新、構建起靈活應對外界變化與挑戰的業務韌性,正成為全球各地商業企業的共同選擇,而中國市場已經走在了引領世界變革的最前端。IDC 與微軟面向亞太地市場進行的一項為期六個月的研究[1]顯示,疫情爆發以來,有63%的中國企業加快了創新和數字化進程,以增強企業復甦的動力和業務韌性。過去六個月,中國企業的創新力文化提高了19%,明顯高於亞太市場的平均增長(11%)。
新常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出了加速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這為微軟合作夥伴生態系統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微軟在中國市場擁有近17000家專注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擁有各自技術專長的合作夥伴,他們是微軟技術能夠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並始終確保提供一流品質技術服務的關鍵基石。為了幫助合作夥伴鎖定核心競爭力,從容應對潛在的風險和挑戰,共同把握當前的發展機遇,微軟推出了 「2020行業深耕升級計劃」 ,從聯合構建、市場落地、能力提升、聯合銷售到整體業務模式轉型升級等維度鼎力支持合作夥伴的業務發展。針對製造業、零售業、醫療衛生、教育等重點行業,微軟全力支持有成功實踐經驗的合作夥伴打造「行業優先解決方案」,為行業需求最突出的問題和應用場景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圍繞雲基礎設施與運維管理、現代生產力與安全、業務應用開發、數據與人工智慧等熱門應用領域,微軟為合作夥伴提供大量的技術培訓和技術認證服務,其中包括以周為單位舉辦的雲培訓日、每月的黑客松、每季度的技術訓練營,以及每個合作夥伴數百小時的平台和社區學習機會。
「2020行業深耕升級計劃」全方位支持和引導合作夥伴持續增強自身技術優勢、強化業務能力,通過構建和增強創新力與業務韌性,推動業務模式的轉型升級。微軟希望這一計劃能真正幫助合作夥伴未來 實現營收2到5倍的增長 。為了推進合作夥伴向雲解決方案的轉型,微軟切實提升合作夥伴在雲服務上的激勵比例, 向全球及中國的合作夥伴提供的發展獎勵將達8500萬美元 。
微軟植根中國近30年,一貫積極參與、全力支持中國的創新發展。微軟於1992年成立北京代表處,1995年成立微軟(中國)公司,199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前身微軟中國研究院成立,2011年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成立。從最初只看重產品服務與市場銷售,到立足中國引領全球 科技 創新,再到將全球前沿的科研突破轉化為成功的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微軟不斷完善著在中國的戰略規劃,逐漸實現了覆蓋產學研商用各個環節的業務藍圖。
隨著由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引領的數字化轉型的興起,微軟公司成功轉型為一家雲計算與生產力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微軟與中國的創新合作,也變得更加全面和多樣。在過去五年中,微軟通過一系列創新加速平台,為超過1200家早期和中期創業企業提供了創業技術支持。僅過去12個月,就有600多家企業依託微軟的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推動技術創新。微軟支持的全部創業企業得到風險投資總額超過20億美元,企業估值總額超過30億美元。
微軟與上海的合作,則是微軟持續參與和推動中國技術創新、產業合作、創新創業的縮影。2010 年,微軟在上海紫竹微軟園區組建微軟中國雲計算創新中心,由此開啟微軟智能雲的中國藍圖;2014年,由世紀互聯運營的微軟智能雲 Azure 和 Office 365 先後在上海宣布正式商用,成為首個在中國正式商用的國際公有雲;2016年9月,微軟「雲暨移動技術孵化計劃」-徐匯雙創社區雲暨移動應用孵化基地-雲賽空間正式運營,吸引138家初創企業入駐、舉辦大中型活動70餘場、提供培訓超過1500小時,孵化企業估值增長高達284%;2017年1月,微軟加速器落地上海,累計加速企業82家,總估值超過1000億元,超過93%的企業獲得下一輪融資;201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軟–儀電人工智慧創新院落戶徐匯區,亞研院(上海)目前已經組建完成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組、計算機系統組、創新工程組和學術合作部等研究團隊,並積極服務於金融、醫療等行業的技術創新,創新院參與發起設立上海人工智慧發展聯盟/上海市人工智慧行業協會,並為上千名人工智慧人才提供了多層次的技術培訓;2019年,微軟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實驗室在浦東正式啟用,一年多來對接企業400餘家,現已完成包括畢馬威等三期90家企業入駐賦能,產出成果45個,目前第四期入駐企業正在火熱招募中。
疫情爆發以來,微軟在中國實施了以居家辦公、遠程協作為主的混合辦公模式,微軟業務的正常運行並沒有受疫情的影響而停滯,而是在有條不紊地持續發展。過去幾個月,微軟僅在上海一地新招員工就有近500人。在2021年,微軟計劃在中國市場再新增加1500個招聘職位,滿足未來業務持續發展的需要。
在本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微軟在技術裝備展區4.1號館設立了以「 科技 賦能」為主題的現場展區,圍繞智能製造、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零售、智能交通、智慧空間等創新領域,集中展示了微軟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最新解決方案、應用場景,以及助力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走向全球的成功實踐。其中:
作為中國環境管理和恢復領域的領先企業,微軟合作夥伴、功夫國際孵化器校友企業 蒙草 善於通過因地制宜的科學規劃,幫助各地保護和恢復森林、草原植被。藉助微軟智能雲 Azure 的物聯網、數據分析服務及 Power BI,蒙草為內蒙古開發的減貧環保解決方案成功恢復了530公頃的乾旱牧場,可支持300多戶牧民的生產生活,每年每戶還可增收數千元。
針對重型機械設備操作復雜、工作環境復雜、設備價值高、安全生產要求高、對操作人員要求高等特點, 嘉訊廣源 基於 Microsoft HoloLens 2 的混合現實技術,構建了重型機械操作培訓平台。通過將數字虛擬模擬與物理控制相結合,該平台為重型機械的操作培訓和考核提供了高保真的模擬體驗,能幫助學員通過反復的操作訓練熟練掌握操作流程,識別操作風險,並在安全條件下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狀況進行模擬訓練,從而全方位地提升操作員的技術水平和風險防範意識。
InnerEye 項目 將先進的機器學習方法用於三維醫學影像的自動分割和定量分析。這項影像AI技術有助於提升臨床診斷的效率,也可以輔助醫生實現精準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後。該項目的目標是希望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分析方面被普及化使用,並讓研究機構、醫院、生命科學組織和醫療服務提供者,通過使用微軟 Azure 雲平台構建自己的醫學影像人工智慧模型。
微軟亞洲研究院基於計算生物學、數據分析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經驗,構建了 新冠數據分析網站 COVID Insights(covid.msra.cn) ,讓人一目瞭然地看到病毒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特性、病毒學分析結果和最新研究熱點。其提供的「傳播與干預模型」,以交互方式展現隔離措施、醫療能力等方面投入力度的變化對病毒傳播的潛在影響,對於防範病毒卷土重來和二次爆發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錦瑟醫療 利用微軟 HoloLens 及其混合現實技術研發了 MR 醫學教育解決方案、MR 醫學臨床解決方案、MR 遠程協作解決方案,以及用來精確導航醫療器械和植入物、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MR 手術導航解決方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胡懿郃教授團隊進行的一次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鍾達教授提前將患者皮膚、骨骼、神經和血管等組織信息生成全息模型,然後佩戴 HoloLens 將全息模型擬合在病灶部位,使手術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如同擁有一雙「透視眼」,精確避開病人的血管和神經,極大減小了出血量和手術風險。
作為第一個走出疫情陰影,逐漸實現復甦和增長的全球主要市場,中國已經成為以 科技 創新助推企業轉型發展、業態創新升級、經濟復甦發展的成功典範。 微軟希望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資源,與合作夥伴生態系統一起,為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創新,貢獻積極力量。
⑶ Visual Studio 2010 裡面的水晶報表怎麼弄
我也遇到同樣的問題,編譯以前的項目,遇到有水晶報表的,編譯無法通過,vs2010裡面的報表只是一個殼,提示可以免費下載。
其實現在微軟在推廣使用自身的RDLC報表,不過,rdlc是和sql2005(2008)捆綁的,自己做區域網運用還可以,而發布到虛擬伺服器或者合租伺服器上,目前部署sql2005以上版本,並且配置好了reporting server的還很少,我以前只有在速度吧上用過,很多設置網站客服也不懂,都要我自己下載微軟官方的文件傳送給客服進行配置,很是麻煩。
⑷ 為何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海底,而華為挖空大山置放,誰更勝一籌
微軟和華為都是世界頂級的 科技 公司。
微軟是老牌PC軟體提供商,近幾年大刀闊斧業務整改,重點向雲服務方向發展。
華為是中國最值得驕傲的民族企業之一,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里,做到了世界通信領域的No.1。近幾年消費者業務更是增長迅猛,如果沒有美帝制裁,也許去年就已經把三星打趴在地。雖然受到了美帝的各種制裁,仍屹立不倒。
無論是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海底,還是華為挖空大山置放,其中一個主要因素都包含運維成本。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還有許多其他原因。而且這兩個項目性質其實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下面我們就先來詳細看下這兩個項目。
微軟伺服器沉入海底實驗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海底的項目叫納蒂克(Natick) ,取自美國一座小城市的名字。
該項目試驗最早始於2015年,最開始在加州數據中心進行灌水試驗,以驗證項目在水下的可行性。
後來於2018年,在蘇格蘭正式將一整個數據中心沉入35米深的海底,包含了864台伺服器和27.6PB的存儲設備。直到今年9月14日,微軟宣告了其最新實驗的成功,表明未來水下數據中心是一個可行的方案。那麼,微軟的這個實驗有什麼好處呢?
1.降低成本,同時結合可再生能源
伺服器維護的電力成本中,很大一部分都被伺服器的冷確過程所消耗。 將伺服器置於海底,冰冷的海水天然地為伺服器冷卻提供了幫助,與陸地相比會節約一大筆能源開銷。 微軟與Naval Group合作,該公司是一家有400年 歷史 的法國公司,在製造和維護軍用船舶和潛艇方面具有全球領先技術,為該項目應用了潛艇的熱交換技術。
同時 微軟還期望能與海洋中可再生能源比如潮汐能,海上風能結合,通過這些可再生能源,實現海底數據中心自給自足的運營。
還有一點, 在海底連租金都省了。
2.位置優勢、快速部署
微軟海底數據中心是模塊化概念的。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20公里以內,所以將數據中心分塊放置在沿海城市的海域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可以 大大降低數據傳輸上的時延,讓用戶上網體驗更好。
同時 快速部署,一個數據中心模塊從規劃到落地部署只需要90天 ,以目前技術來說比在陸地上建立數據中心要快很多。
3.低故障,免運維,可回收
因為在海底環境封閉,不會有人為因素影響。封閉容器中也會被填充惰性氣體,讓伺服器可以在一個恆溫恆濕的環境中運行。 微軟表示,水下數據中心的故障率僅為陸地數據中心的八分之一。 不過一旦出現了問題,水下數據中心的維護成本和難度要遠遠高於陸地。所以微軟期望一個數據中心模塊,可以在水下持續運行5年免維。當其使用壽命結束時,可以進行再次回收利用。
華為挖空大山置放伺服器接下來看華為挖空大山置放伺服器, 該項目是華為在貴州正在進行的七星湖數據存儲中心的建設。
1.政府優惠政策
之所以選擇在貴州,離不開國家各種優惠政策。
貴陽市是中國首個將大數據產業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發展的城市。華為也不是唯一一個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的公司。騰訊、阿里、蘋果等眾多公司也紛紛在貴州投資建設數據中心。電能消耗是數據中心運維成本中最大一筆開銷。 貴州有豐富電能,再加上當地政府大力優惠政策 ,最低電價0.35元/度,讓企業大大降低了運維成本。同時 政府還提供了大面積低價地皮,讓數據中心建設成本又降低了一成。
2.穩定的地質帶,適宜環境
貴州所處位置為穩定的地質帶,不會發生地震、火山或洪水等其他自然災害。同時貴州氣候適宜,常年溫度比較平均,不會過高過低,適宜伺服器運維。
華為採用挖山放置伺服器方法,不僅巧妙利用了山體結構充當建築,又利用了山體穩定和恆溫的特性,一舉兩得。
誰更勝一籌?了解了上面兩個項目,再回頭看誰更勝一籌呢?其實兩個項目並不是同等屬性和具可比性的。
微軟的納蒂克目前還是一項應用研究項目,還沒有完全轉成商用,而且其數據模塊的部署模式,主要是為了用戶提供更好的上網和雲服務體驗。
而華為選擇在貴州挖山,建立數據中心則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商業項目。並且華為建設的是IDC數據中心,我猜與之前蘋果的類似,是用來做為華為雲存儲中心來用的,如我們華為手機中雲空間的存儲數據,是一個冷數據存儲中心。
總結如果非要評判,我覺得微軟的海底模塊化數據服務中心,結合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很環保並有創意性的項目。並從消費者體驗角度出發,未來在更深入更廣泛的雲服務中,也許項目不一定能落地,至少也為大家提供了創造性思路。華為挖山建數據中心,腳踏實地跟隨時代的節奏,符合華為一貫作風,看準某一領域,勇敢的向前沖鋒,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近日華為車BU與消費者業務CBG進行整合,由余承東來帶隊,期待未來會為華為打開另一片天,也為中國企業塑造一個榜樣。華為,不僅僅是世界500強!同時也祝願從華為賣出的榮耀,雖然不再屬於華為,但仍能繼承來自華為的優良傳統,延續華為手機上的「榮耀」!
無論是微軟的沉海還是華為的挖山,他們都是在為數據中心降低能耗尋找解決方案。而他們兩家找的解決方案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來對數據中心進行冷卻,從而減少數據中心巨額的製冷費用。至於誰更勝一籌?不太好下定論,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對比一下:
1、從降溫效果來看2017年,華為選址在貴州貴安新區建設全球最大的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直接將一座小山挖空,然後通過當地的天然的低溫環境來對數據中心進行降溫。貴州屬於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區,兼有高原性和季風性氣候特點,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貴陽全年平均氣溫才15.7 ,非常貼合數據中心運行要求的溫度18 -25 。
從上圖全年溫度曲線來看,華為數據中心選擇在貴州,全年只有2個月超過了25 。而且,在山洞裡的溫度相對恆定,就連夏天也可以穩定在25 左右。其他月份就更不必說了。所以,在這樣的山洞裡建數據中心,基本全年都可以採用風機自然冷切。非常少的時間需要用一下空調。 相比北上廣深、減少了大量的空調製冷。至少可以節約80%的製冷費用 。
在2018年,微軟將一個裝載了864台伺服器的Northern Isles數據中心沉入蘇格蘭北部的海域中。試驗海底數據中心,嘗試利用海水對數據中心進行降溫。根據數據顯示,世界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 ,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 5 。對微軟來說,完全可以在淺海中找到1個全年不用空調降溫的地方。 這個降溫效果和華為挖山的相差不大 。
2、從建設角度來看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和我們挖隧道建房子差不多。一次性基建工程投入比較大 。而微軟的沉海數據中心,則需要生產使用類似集裝箱一體化數據中心,然後再用圓形的潛水器將集裝箱一體化數據中心放置在裡面。並在這里部署海水換熱系統。從建設速度來看, 微軟沉海數據中心可以工廠規模化生產 ,而且海底位置非常廣闊,建設時間比較短,成本也會較低。而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基建時間比較長,但一次性建設好,可以放置較多伺服器。 從建設角度來看,微軟略勝一籌 。
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使用和我們平常的數據中心一樣,使用和維護都非常方便 。而微軟沉海數據中心就麻煩很多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而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就沒有這些問題。所以, 從使用維護上來看,華為略勝一籌 。
總結無論是微軟沉海數據中心,還是華為挖山數據中心。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降低數據中心製冷的能源消耗,做到節能環保。兩者的節能降溫效果是差不多的。建設上微軟的沉海數據中心似乎速度更快些,而使用維護上,則華為的挖山數據中心更強很多。
微軟是美國互聯網的巨頭,伺服器的研究方面也是全球最先進的,所以他們設計把伺服器沉入海底是經過相關的科學原理。而中國的華為卻把伺服器安排在大山置放,這其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科學原理呢?兩國 科技 巨頭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散熱的問題一直是伺服器開發商最頭疼的問題,那麼華為和微軟這兩家大公司究竟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伺服器主要由硬碟、內存、CPU等系統組成,是一種比普通計算機運行更快,負載更高,價格更昂貴的物件。由於伺服器的負載比較高,所以經常出現熱量過高的問題,如果一旦散熱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將會影響到伺服器的運轉功能。
美國互聯網巨頭微軟公司採用了海水散熱法。海水散熱法顧名思義就是把伺服器放在海水的下面, 海水的質量密度比較大,流動性比較強,一旦伺服器沉入到海水下面,海里的水通過不斷地流動可以降低伺服器產生熱量的溫度,達到降溫散熱的效果 。但是另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是電器都是怕水的,一旦伺服器遇到大量的水侵入就會產生短路的現象,嚴重的話可造成電器報廢的結果。所以微軟公司刻意重金聘請了某國著名的專業團隊來解決這個難題。 這個專業團隊利用了潛艇的密閉性和防水性的功能原理設計了一個水下伺服器中心,經過多次的研究測試,終於成功了。
華為公司利用了地理散熱法。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南北方氣候相異巨大的國家。 在中國的貴州,一直以來是一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地方,地勢特點都是西高東低,地貌都是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這四種為主。光照條件比較差,降雨的天數也比較多,相對濕度比較大。 所以華為公司的科學家都是利用貴州獨特的涼爽氣候把散熱問題解決掉。
但是令華為科學家頭痛的問題是貴州都是大山,所以伺服器的安裝連接比較麻煩。 華為公司把伺服器置放在貴州大溶洞里,大大降低倉庫的成本。貴州的溶洞之間都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只要採用擴充連接網路體系,就可以解決伺服器連接的問題。再加上貴州獨一無二的喀斯特地貌,減少了地震,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發生而導致伺服器數據丟失的問題 。電器的核心就是電,那麼在大山裡高耗電的伺服器是如何解決電量運輸的問題? 貴州這地方有豐富的水電資源,所以華為科學家根據因地制宜很好的降低了華為公司伺服器的供電問題。
貴州洪家渡水電站
往往發展的代價都是以生態環境為犧牲,那麼伺服器放在海底或者放在大山裡究竟會不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呢?兩國的 科技 巨頭如何解決這個生態問題呢?
人造珊瑚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麼華為公司是如何解決在貴州大山裡的伺服器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呢?在貴州的貴安新區,國家大數據中心,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都紛紛落戶在這里,讓寧靜的貴州大山一下子成為全球最龐大的數據存放中心之一。 所以當地都會建立許多環境監測站,命名為環保雲(線下監測站線上APP),環保雲的建成改變了基層工作人員的以往的眼睛看,鼻子聞,耳朵聽的狀態。對全省的水文環境,空氣環境情況實施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監控,很好的把控了貴州整體環境的監督。這個環保雲APP功能中也有群眾投訴的功能,如果公眾一旦發現貴州深山裡有環境污染的事件,可以通過手機拍照,留下證據通過APP進行環境信訪投訴,相關的部門會根據群眾的投訴來展開調查 。所以貴州大山裡的華為伺服器都是經過防污染環境設備把污染環境的程度降到最小。
總結相對散熱的處理方法,兩國的 科技 巨頭公司都不相上下。
相對於生態環保問題的處理方式,兩家 科技 巨頭公司的設計研究都十分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
相對伺服器供電處理方式,我比較認可華為公司的因地制宜降低電費成本和解決供電的方法,這一方面華為公司更勝一籌。
我在想,微軟公司的高層是不是經常手機發熱時用冰箱來來降溫、頭腦發熱時用冰塊來撫,然後一下子腦洞大開想到了解決伺服器發熱的問題,將自家的伺服器深入海底冷藏保存。
不過,微軟不是先例,早在1850年的時候,在英吉利海峽就鋪設了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通訊電纜,百來年後微軟也將自己的數據中心沉入海底。
據了解,微軟是將一個長約12米,直徑3米的鐵桶沉入了蘇格蘭水域內,這個鐵桶內一共裝有864台伺服器,而這個鐵桶將為蘇格蘭群島周圍海域提供雲計算能力和互聯網的鏈接。
根據微軟公司的解釋,將這巨大的伺服器沉入水中也是為了成本考慮,如果放在陸地上,將面臨這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水電等,十分讓人頭疼,而放在海里就十分的簡單了,海底就像是一個天然的冰箱一樣。
這里我得說一下,微軟為何會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肯定不僅僅是因為節約成本那麼簡單。微軟作為一個老牌且知名的互聯網 科技 公司,它的產品服務全世界,而且質量還很不錯,就說我們國內吧,幾乎我們每天都和微軟打交道,打開電腦你用到的就是微軟的系統,使用的辦公軟體也基本來自微軟的,可以說在國內微軟有很大的影響力。
伺服器作為電腦數據的心臟,發熱一個普遍的現象,那麼將數據沉入海底既能解決發熱的問題,也能使伺服器所在海域周邊的居民能夠及時體驗到互聯網。另外,除了解決發熱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環保。
那麼,既然微軟把數據中心沉入海底有這么高的成效,華為為何不學微軟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而是在深山老林里放置呢?
首先,華為的數據中心與微軟的數據中心不一樣,微軟能用一個幾米寬十二米長的箱子裝下伺服器沉入海底,但是華為不行,華為的數據中心很大,如果沉入海底工程量和成本費用就會很高,越大的數據中心放入海底越不安全。
華為選擇在貴州大山裡建數據中心,而不是在國內其他地方,首先就是成本問題,再者就是環境和就業問題。
貴州地勢相對偏高,土地資源有待開發,又有國家政府對貴州地區的扶持,貴州也在大面積推廣和招商引資,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的優惠。
另外貴州這個地區高原山地多,個別地帶氣溫相對較低,環境上比較適合數據中心的建設。華為在貴州建數據中心而不是在海底,其實華為並不少只在考慮自己,也在為國家考慮,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了就業。
大型 科技 公司每天產生的數據越來越多,如何存放這些數據成為了難題,不少公司選擇興建自己的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的位置特別重要,需要的因素比較多,比如防震、安全、節能以及方便維護等。
存儲數據的伺服器運營時,會消耗大量的電力,尤其是數千台伺服器同時運轉,整個機房產生的電量堪稱恐怖。而CPU等零部件運行時,伺服器又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還需要設專門的散熱系統。
所以不同廠商對於伺服器存放的位置會有不同的方案。微軟與華為選擇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微軟選擇將部分伺服器放到海底,而華為卻選擇將伺服器放到貴州的大山裡面。後者的做法是目前國內很多 科技 公司通用的做法。
那麼兩種方案誰更勝一籌呢?
經濟成本華為一次性將山洞掏空,需要付出巨大的建設成本,但是除了拿地與建設成本外,幾乎不再有其他的費用。而微軟只需要選擇一個地質條件較好的海底就行。
當然,微軟的伺服器需要用鋼制密封艙包裹起來。華為的建設成本要更高一些。不過華為存放的伺服器數量要更多,目前華為在七星湖數據中心存儲了60萬台伺服器,而蘋果存放到海底的伺服器數量有限,目前只有數百台試驗性質的伺服器存放在海底。
維護成本貴州的電力資源豐富,電費價格相對便宜,而存放在山洞的伺服器可以隨時進行人工維修,反而微軟的伺服器一旦出現故障,維修時會相當麻煩,不僅需要用吊船將伺服器打撈出來,也需要將伺服器從密封艙中取出來,同時連接伺服器的光纜也有可能被海洋動物破壞 。所以微軟的維修成本比較高。
安全性貴州喀斯特地貌地質比較穩定,泥石流與地震發生的概率特別小,華為的伺服器基本上能夠保證穩定運行,而海洋生態環境比較復雜,洋流、海嘯、地震頻發,哪怕選擇的位置特別好,也不能夠保證無憂。當然,密封艙外殼也許不怕海洋生物 ,但是也難免會出現疏漏,總之,海底存放伺服器安全性不如陸上。
散熱效果貴州海拔高,氣候條件好,而貴州的山洞裡面氣溫恆定,通風條件好,堪稱天然的空調,企業無需付出額外的空調費用,而海底的溫度同樣比較穩定,海洋溫度常年保持在17攝氏度,海底的溫度更低一些,同時海水流動會帶走熱量。從散熱效果來看,兩者基本上半斤八兩。
那麼誰更勝一籌呢?我個人覺得建在山洞裡面比較好。 微軟將伺服器投放到海底,只是做了個試驗,實際上並沒有大規模採用,而目前已經有數百家大型 科技 公司將數據中心建設到貴州,貴州的優勢十分明顯。另一方面,伺服器建設到地面,也能夠被當地帶來崗位與稅收,本身也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肯定挖山的優勢大!降溫只是一方面,挖山加固就是一個天然的防空洞!出現戰爭是,數據中心被毀的後果,大家想想都明白
幾大互聯網企業都把數據中心建設在貴州,主要基於以下考慮:1、從安全考慮,山高林密地理位置偏僻,遠離沿海,戰略位置偏後,有足夠的戰略縱深,
2、氣候偏低,有利於設備散熱,
3、存儲設備巨耗電,貴州電力充裕,電價有優勢,
4、遠離重工業基地,電磁環境好,
5、數據中心集中建設,便於大數據相互交換,
6、地方政府支持,稅收優惠幅度大。
顯然挖空大山,可能更靠譜一些。
現在為了給伺服器降溫,節省電費,確保伺服器穩定運轉,可以說各個公司都是想方設法,採取各種措施。其中微軟公司將伺服器沉入海底,而華為在貴州挖空了大山,這兩個方法都相當好,但是相對來說,華為公司挖空大山可能更勝一籌。
1、挖空大山更好一些華為為了節省能源,節省費用,能夠有足夠的空間放置大量伺服器,採取的措施就是在貴州挖空大山。在貴州,常年溫度可能也就是12-19度左右,而在大山的山洞裡面,可能溫度就穩定一些了,可能溫度會維持在十二三度甚至更低的樣子。這樣伺服器在運行的時候,可能發熱就會更低一些,而且散熱損耗等能源也會更少一些。
而且在山洞裡面,如果發生一些情況,能夠隨時進行解決,而且在山洞裡面,地質結構也更穩定,可能長期來看,成本會更低一些。
因此,感覺華為挖空大山放置伺服器更勝一籌。
2、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水底,稍微差一些微軟公司將伺服器沉入水底,也是為了降低能耗,保障伺服器穩定運轉。在大洋底部區域,很多地方常年的溫度也不高,在1000米深度的海洋底部,大概水溫在四五度的樣子。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微軟可能沉入水底大概也就是三四十米左右的深度,可能溫度也在十四五度的樣子,因為再深的話,可能伺服器殼體成本會大幅度上升。
而且相對來說,把伺服器沉入水底的成本可能會更大一些,而且可能還會受到海浪,侵蝕等影響,而且以後運行維護也不是很方便。
因此,微軟將伺服器沉入水底,感覺上就稍微差一些了,可能成本更高,而且運行維護也不是很方便。
3、結論綜上所述,感覺上華為挖空大山更勝一籌,運行維護方便,而且長期成本可能更低。
絕對是在大山裡更方便。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誰更勝一籌?一目瞭然。
單說降溫的效率,肯定是沉入海底見效更快。華為把伺服器放在貴州大山裡,雖然環境溫度也低,畢竟沒有海水的低溫和全包裹覆蓋。
但是,伺服器不是永動機,用到一定的年限一定會出問題,不管是系統問題還是硬體問題,需要維修的時候,在大山裡,可以人進去,或者取出來。
在大海里,維護伺服器還需要專門打撈,也不太可能讓工程師潛入海底,還涉及到安全問題,萬一進水也是大麻煩。
綜上所述,從後續維護成本來看,還是放在大山裡比較好。
⑸ 如何解決水晶報表10的部署問題
vs2008 水晶報表10.5 怎麼部署
安裝很簡單,先到以下地址下載一個最新的zip包:
下載完以後解壓縮到你喜歡的目錄下,假設是JUNIT_HOME,然後將JUNIT_HOME 下的junit.jar包加到你的系統的CLASSPATH環境變數中,對於IDE環境,對於需要用到的junit的項目增加到lib中,其設置不同的 IDE有不同的設置,這里不多講。
如何使用JUnit寫測試看
最簡單的範例如下:
創建一個TestCase的子類
package junitfaq;
import java.util.*;
import junit.framework.*;
public class SimpleTest extends TestCase {
public SimpleTest(String name) {
super(name);
}
⑹ 水晶報表的用法和用途
水晶報表是一款商務智能(BI)軟體,主要用於設計及產生報表。水晶報表是業內最專業、功能最強的報表系統,它除了強大的報表功能外,最大的優勢是實現了與絕大多數流行開發工具的集成和介面。在VS.Net平台做過報表開發的程序員,一定都對水晶報表強大、高效、集成等特性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開發新程序外,在工作中我們常需要接觸到很多較早的軟體系統報表功能升級的需求,如果能結合水晶報表這一強大的工具,往往能事半功倍。
水晶報表的使用方法:
在VS2010中新建一個「Windows
窗體應用程序」項目,在該項目中添加一個水晶報表「CrystalReport1.rpt」,然後在項目上點擊滑鼠右鍵屬性,將「目標框架」改為「.Net
Framework 4」
打開app.config文件,在「startup」節點一個「="true"」屬性
在Form1窗體中,從工具箱拖出一個Crystal Report Viewer控制項,雙擊Form窗體,是雙擊Form窗體,不是Crystal Report
Viewer,在後台的Form_Load事件中寫入代碼。
這樣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