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在不同溫度下的密度
純水在4度('c)時最大為1g/cm^3再高於或低於這個溫度時會減小(不均勻變化)
⑵ 水的密度隨溫度的變化
水的反常膨脹及其微觀解釋
在一般情況下,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物體的體積膨脹、密度減小,也就是通常所講的「熱脹冷縮」現象。然而水在由0℃溫度升高時,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人們通過實驗得到了如圖2-3所示的P-t曲線,即水的密度隨溫度變化的曲線。由圖可見,在溫度由0℃上升到4℃的過程中,水的密度逐漸加大;溫度由4℃繼續上升的合過程中,水的密度逐漸減小;水在4℃時的密度最大。水在0℃至14℃的范圍內,呈現出「冷脹熱縮」的現象,稱為反常膨脹。水的反常膨脹現象可以用氫鍵、締合水分子理論予以解釋。
物質的密度由物質內分子的平均間距決定。對於水來說,由於水中存在大量單個水分子,也存在多個水分子組合在一起的締合水分子,而水分子締合後形成的締合水分子的分子平均間距變大,所以水的密度由水中締合水分子的數量、締合的單個水分子個數決定。具體地說,水的密度由水分子的締合作用、水分子的熱運動兩個因素決定。當溫度升高時,水分子的熱運動加快、締合作用減弱;當溫度降低時,水分子的熱運動減慢、締合作用加強。綜合考慮兩個因素的影響,便可得知水的密度變化規律。
在水中,常溫下有大約50%的單個水分子組合為締合水分子,其中雙分子締合水分子最穩定。圖2-4為雙分子、三分子、多分子締合水分子的示意圖。
多個水分子組合時,除了呈六角形外(如雪花、窗花),還可能形成如圖2-5所示的立體形點陣結構(屬六方晶系)。每一個水分子都通過氫鍵,與周圍四個水分子組合在一起。圖中只畫出了中央一個水分子同周圍水分子的組合情況。邊緣的四個水分子也按照同樣的規律再與其他的水分子組合,形成一個多分子的締合水分子。由圖可知,締合水分子中,每一個氧原子周圍都有——4個氫原子,其中兩個氫原子較近一些,與氧原子之間是共價鍵,組成水分子;另外兩個氫原子屬於其他水分子,靠氫鍵與這個水分子組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這種多個分子組合成的締合水分子中的水分於排列得比較鬆散,分子的間距比較大。由於氫鍵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此在單個水分子組合為締合水分子後,水的結構發生了變化。一是締合水分子中的各單個分子排列有序,二是各分子間的距離變大。
在液態水變成固態水時,即水凝固成冰、雪、霜時,呈現出締合水分子的形狀。此時,水分子的排列比較「鬆散」,雪、冰的密度比較小。
將冰熔化成水,締合水分子中的一些氫鍵斷裂,冰的晶體消失。0℃的水與0℃的冰相比,締合水分子中的單個水分子數目減少,分子的間距變小、空隙減少,所以0℃的水比0℃的冰密度大。用倫琴射線照射0℃的水,發現只有15%的氫鍵斷裂,水中仍然存在有約85%的微小冰晶體(即大的締合水分子)。若繼續加熱0℃的水,隨著水溫度的升高,大的締合水分子逐漸瓦解,變為三分子締合水分子、雙分子締合水分子或單個水分子。這些小的締合水分子或單個水分子,受氫鏈的影響較小,可以任意排列和運動,不必形成如圖2-4、圖2-5那樣的「縷空」結構,而且單個水分子還可以「嵌入」大的締合水分子中間。在水溫升高的過程中,一方面,締合數小的締合水分子、單個水分子在水中的比例逐漸加大,水分子的堆集程度(或密集程度)逐漸加大,水的密度也隨之加大。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溫度的升高,水分子的運動速度加快,使得分子的平均距離加大,密度減小。考慮水密度隨溫度變化的規律時,應當綜合考慮兩種因素的影響。在水溫由0℃升至4℃的過程中,由締合水分子氫鍵斷裂引起水密度增大的作用,比由分子熱運動速度加快引起水密度減小的作用更大,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水的密度隨溫度的增高而加大,為反常膨脹。
水溫超過4℃時,同樣應當考慮締合水分子中的氫鍵斷裂、水分子運動速度加快這兩個因素,綜合分析它們對水密度的影響。由於在水溫比較高的時候,水中締合數大的締合水分子數目比較小,氫鍵斷裂所造成水密度增加的影響較小,水密度的變化主要受分子熱運動速度加快的影響,所以在水溫由4℃繼續升高的過程中,水的密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即呈現熱脹冷縮現象。
在4℃時,水中雙分子締合水分子的比例最大,水分子的間距最小,水的密度最大。
⑶ 水的密度會不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呢
會的。液體也有熱脹冷縮,升高溫度體積變大,密度減小,降低溫度則相反。
⑷ 溫度對純水有哪些影響
當溫度值小於4℃,溫度越低,水的密度越小(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可以浮在水面上。);當溫度值等於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溫度值大於4℃,溫度越高,密度也會越來越小,100℃時會變成肉眼看不見的水蒸氣。
⑸ 隨溫度升高,水的密度是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
在溫度由0℃上升到4℃的過程中,水的密度逐漸加大;溫度由4℃繼續上升的過程中,水的密度逐漸減小;水在4℃時的密度最大.水在0℃至4℃的范圍內,呈現出「冷脹熱縮」的現象,稱為反常膨脹.
溫度高於4度隨溫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變小
溫度低於4度隨溫度的降低,水的密度變小
⑹ 密度與溫度有什麼關系
一般物體都是熱脹冷縮的,因此,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但也有例外,如純水,在溫度是0--4℃時,卻是熱縮冷脹的,此時的水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水在4℃時密度最大)。由於ρ=m/V ,對於給定物質,質量不變,其密度與體積有關。
熱脹冷縮是指物體受熱時會膨脹,遇冷時會收縮的特性。由於物體內的粒子(原子)運動會隨溫度改變,當溫度上升時,粒子的振動幅度加大,令物體膨脹;但當溫度下降時,粒子的振動幅度便會減少,使物體收縮。
(6)純水密度隨溫度變化擴展閱讀
柴油的密度和溫度以及產品本身有關。通常情況下天氣溫度不同成品油密度也會不一樣,一般二季度和三季度氣溫較高,平均密度較低。晚上的溫度一般比白天要低,所以晚上的密度比白天要高,故理論上晚上要比白天省一點油。
一般來說,油品計量中的密度分為標准密度、視密度、計重密度,與之對應的是三個溫度,即(標准溫度)20攝氏度、觀察溫度、和油溫。
⑺ 水的密度與溫度的關系
水的密度是在4攝氏度的時候最大 也就是一克每立方厘米 所以說 水在變成冰的時候 密度先增大後減小
⑻ 水的溫度和密度的關系
水比較特殊:存在『異常膨脹』。即0-4℃時熱縮冷脹,此時,溫度升高,水的密度反而增大;而4℃以上則正常,溫度升高,水的密度減小。
⑼ 密度隨溫度改變嗎
物質的密度與溫度的變化當然有關:由於ρ=m/V
,對於給定物質,質量不變,其密度與體積有關。一般物體都是熱脹冷縮的,因此,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但也有例外,如純水,在溫度是0--4℃時,卻是熱縮冷脹的,此時的水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水在4℃時密度最大)
參考http://..com/link?url=TXgkTB6oqQCo3__Xt0ZyE3D4EAzLzsWUqCiq
⑽ 水的密度是多少
密度:水的密度在3.98℃時最大,為1×103kg/m3,水在0℃時,密度為0.99987×103 kg/m3,冰在0℃時,密度為0.9167×103 kg/m3。
水通常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沸點:99.975℃(氣壓為一個標准大氣壓時,也就是101.375kPa)。
凝固點:0℃
三相點:0.01℃
比熱容:4.186kJ/(kg·℃)
臨界溫度:374.2℃
導熱率:在20℃時,水的熱導率為0.006 J/s·cm·K
冰的熱導率為0.023 J/s·cm·K
(10)純水密度隨溫度變化擴展閱讀:
密度主要由分子排列決定。也可以說由氫鍵導致。由於水分子有很強的極性,能通過氫鍵結合成締合分子。液態水,除含有簡單的水分子(H₂O)外,同時還含有締合分子(H₂O)2和(H₂O)3等,當溫度在0℃水未結冰時,大多數水分子是以(H₂O)3的締合分子存在。
當溫度升高到3.98℃(101.375kPa)時水分子多以(H₂O)2締合分子形式存在,分子占據空間相對減小,此時水的密度最大。如果溫度再繼續升高在3.982℃以上,一般物質熱脹冷縮的規律即佔主導地位了。
水溫降到0℃時,水結成冰,水結冰時幾乎全部分子締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巨大的締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個氧原子有四個氫原子為近鄰兩個氫鍵這種排布導致成是種敞開結構,冰的結構中有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溫度的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