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油藏中地層水的粘度一般是多少單位用cp或mpa.s表示
油田水的粘度一般比純水高,且隨礦化度的增加而增加。溫度對粘度影響較大,隨溫度升高,粘度快速降低。油田水因含有鹽分,粘度比純水高,其粘度一般都大於1.5mPa•s。(參考的是採油地質工初級理論知識題)。
『貳』 地層水物理性質
在油氣田中,油、氣、水三者往往是共存的,地層水(油氣田水)是與油氣共存的地下水。地層水中由於溶解相當多的鹽類成分,且不同地區、不同層位的地層水總礦化度變化大,因而常常影響其物性。地層水密度比純水大,普遍大於1.0g/cm3,最大可達1.3g/cm3以上。從圖3-1可見,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地層水密度與總礦化度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圖3-1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地層水密度與總礦化度(TDS)的關系
地層水由於受溶解物、膠質、有機烴類、礦物質及生物沾染的影響而帶色,部分地區含有硫化氫的地層水,其氧化時分解出遊離硫而呈淡黃綠色。若含Fe3+的膠狀體時,呈淡黃色、褐色;Mn含量高的地層水呈褐色。例如,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陝12、陝58、陝37等井奧陶系馬家溝組地層水呈淡黃色、黃色;松遼盆地北部朝陽溝階地的四深1井地層水中Mn的含量達127.18mg/L,地層水呈褐色(黃福堂等,1999)。
一般來說,遠離油藏的地層水水質無色透明,而與油藏接觸的地層水中,因含有油脂乳化物而透明度較差,常呈渾濁狀。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奧陶系馬家溝組地層水多數呈無色透明,水質較清,也有部分水樣透明度較差,較為渾濁,如陝12井、陝37井等。
地層水因地區、層位差異,所含NaHCO3有高有低,使pH值變化大,從酸性變化到鹼性,pH值一般為4~9。遠離油藏的地層水無味,與油藏接觸的地層水,由於水中溶解一定量的烴類,則具有汽油和煤油味,略帶咸澀味。有些地區因水中含有H2S氣體(如松遼盆地北部),則有腐爛雞蛋臭味(黃福堂等,1996,1999)。
對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116個奧陶系馬家溝組地層水樣統計表明,其pH值介於3.7~8.7之間(圖3-2),屬於偏酸性—弱鹼性,以5.0~6.5為主(偏酸性—酸性),這可能與該區高的總礦化度有關。Hanor等(1994)認為,高的總礦化度使H+活度增高,導致地層水變得偏酸性。
圖3-2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馬家溝組地層水pH值直方圖分布
通過對中部氣田32個奧陶系馬家溝組地層水樣的實測,氧化還原電位(Eh)均呈低的負值(分布在-404.6~-139.6mV之間),反映出比較還原的水化學條件。
『叄』 為什麼鹽水的凝固點比純水低
純水的冰點是0度,而鹽水的冰點都在0度以下.
你可以在網上找到不同濃度鹽水的冰點對照表,記得15%鹽水的冰點好象在-20度左右.
高速公路冬天常用鹽水溶雪.
『肆』 蘇林地層水分類標準是什麼
蘇林認為,天然水就其形成環境而言,主要是大陸水和海水兩大類。大陸水含鹽度低(一般小於500mg/l),其化學組成具有HCO3->SO42->Cl-,Ca2+>Na+<Mg2+的相互關系,且Na+>Cl-,Na+/Cl-(當量比)>1。海水的含鹽度較高(一般約為35,000mg/l),其化學組成具有Cl->SO42->HCO3-,Na+>Mg2+<Ca2+,且Cl->Na+,Na+/Cl-(當量比)<1的特點。大陸淡水中以重碳酸鈣占優勢,並含有硫酸鈉;而海水中不存在硫酸鈉。 蘇林就是根據上述認識,以Na+/Cl-、(Na+-Cl-)/SO42-和(Cl--Na+)/Mg2+這三個成因系數,將天然水劃分成四個基本類型。 裸露的地質構造中的地下水可能屬於硫酸鈉型,與地表大氣降水隔絕的封閉水則多屬於氯化鈣型,兩者之間的過渡帶為氯化鎂型。在油氣田地層剖面的上部地層水以重碳酸鈉型為主;隨著埋藏加深,過渡為氯化鎂型;最後成為氯化鈣型。有時重碳酸鈉型直接被氯化鈣型所替代,缺少過渡型。油田水的水化學類型以氯化鈣型為主,重碳酸鈉型次之,硫酸鈉型和氯化鎂型較為罕見。 蘇林分類存在的問題在於:①把地下水的成因完全看成是地表水滲入形成的,沒有考慮其它成因水的加入,還有自然界經常發生的水的混合作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水中成分的多種分異和組合;②將本來具有成因聯系作為一個整體的大量無機組分,簡化成僅是天然水鹽類成分的分類,過於簡單;③忽略了水中氣體成分及微量元素等一些具有標型性質的組分,同時缺少作為區分油田水與非油田水的特徵參數。隨著油氣勘探的進展和對油田水地球化學研究的深入,比較普遍的意見是應把礦化度和陰離子組合作為油田水化學分類的基礎,再根據油田水的特徵參數或標志,區分油田水和非油田水。
『伍』 地層水的黏度
地層水的黏度在水驅油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層油、水黏度比(μo/μw)越大,對驅油越不利,會引起油井過早見水而被水淹掉。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希望水的黏度大一些更好,對原油則希望其黏度越小越好。
地層水黏度與油氣黏度一樣,都表示流體內摩擦阻力的大小。地層水的黏度與壓力、溫度和含鹽量的關系如圖2-10所示。由圖可以看出,地層水的黏度隨著溫度的增高而大大降低,但隨著壓力的增加卻幾乎不變。例如,在0.1MPa時與在50MPa時,水的黏度溫度曲線幾乎完全一致。
含鹽量對地層水的黏度也影響不大,例如,含鹽量為60000mg/L的水與純水的黏度溫度曲線A和B也相差很小(圖2-11)。
由於地層水中溶解氣很少,故天然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對水的黏度影響不大,一般都不需要對此進行校正。
圖2-10 不同壓力下地層水黏度與溫度的關系
圖2-11 不同礦化度地層水黏度與溫度的關系
『陸』 一般低層水進入泥漿後會出現那些現象
你問的是一般地層水進入泥漿會出現哪些現象吧。是一般地層水進入泥漿會出現哪些現象,粘度下降和失水量增加。
地層的過濾作用,可流動的地層水和泥漿沉澱於井壁形成泥餅,導致失水量增加。
在高滲透性含油或者含氣地層內,由於相對滲透率的差別,導致粘度下降。
『柒』 純凈水的粘度值是多少
純水的溫度.密度、粘度
溫度內 (℃) 0 10 20 30 40 50 60
密度容 (gcm^-3) 0.9999 0.9997 0.9982 0.9957 0.9922 0.9881 0.9832
粘度 (泊10^-3) 17.92 13.10 10.09 8.00 6.54 5.49 4.69
『捌』 許多物質水溶液的凝固點比純水低.沸點比純水高.有些物質的水溶液能導電請舉例說明這些現象在生產生活化學
冬天的時候,道路上結了冰,會往冰上撒鹽,並且冰會融化,就是用的鹽的水溶液凝固點比純水低的原理,冰災的時候就用過這種方法消除高速公路上的冰
很多設備的冷卻液並不使用水,而是一些溶液,應該是因為水溶液的沸點比純水高的原因吧。
一般來說,鹽(化學意義上的)的水溶液都能導電,應用的話,電鍍,電解,原電池都應該算吧。
『玖』 地層水的分類及其物理性質
地層水指岩石孔隙中所含有的水。為了與地球表面的水相區分,一般將地層水稱為地下水。在油氣地層中,水一般存在於油氣層的邊部、底部、層間或層內。
根據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可將其分為束縛水(結合水)和自由水(重力水)。由於水分子相當於電耦極子,在固體顆粒的表面附近要受到很強的靜電吸引力,因此不能在重力的作用下運動。這部分水稱為束縛水或結合水。在遠離固體顆粒的地方,由於靜電引力衰減遵循反平方定律,水分子主要受重力作用。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動的水稱為自由水或重力水。
地層水是良好的溶劑。由於長期與岩石顆粒、石油或天然氣接觸,在地層水中總是含有相當多的金屬鹽類和一些氣體。這一點與地面水完全不同。
在地層水中常見的離子有7種:①氯離子(Cl-);②硫酸根離子(
地層水中的含鹽量多少用礦化度來表示。根據定義,礦化度表示水中礦物鹽的濃度,用mg/L或10-6來表示。地層水的總礦化度表示水中正、負離子的總和。實驗證明,礦化度對地層水的物理性質有重要的影響。
地層水中含有的鈣、鎂等2價陽離子的含量多少用水的硬度來表示。水的硬度高,說明鈣、鎂離子的含量高。在油田的開采階段,如果地層水的硬度過高,會使化學驅油劑產生沉澱,導致驅油效果降低。因此,在地層水的硬度很高時,可以考慮事先用清水對目的層進行清洗,降低水的礦化度和硬度。
由於在地層水中溶有大量的鹽類,所以天然氣在地層水中的溶解量很小(一般在10.0 MPa下的溶氣量不超過1~2 m3/m3)。天然氣在地層水中的溶解量用溶解度來表示。如果地面上體積為1 m3的水被放置於地層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則其所能溶解的天然氣的體積稱作天然氣在地層水中的溶解度。天然氣在地層水中的溶解度與溫度、壓力及礦化度有關(圖2-4-1)。
圖2-4-1 地層水中天然氣的溶解度與壓力和溫度的關系
對於地層水可以從化學成分及其形成原因兩方面進行分類。按其化學成分的形成原因進行分類,則分為溶濾水、沉積水、再生水和初生水。溶濾水的化學成分由對岩石和土壤的溶解作用獲得。沉積水是在沉積過程中或在沉積過程後進入孔隙並被地質構造封存起來的水,其化學成分主要來源於形成沉積物的水體。再生水是在高溫變質過程中從礦物結構中分離出來的水。初生水是直接由岩漿析出的水。
地層水的物理性質主要通過地層水的體積系數、壓縮系數、綜合彈性壓縮和黏度等參數來表徵。
1.體積系數
體積系數是地層水在地下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的體積與其在地面條件下的體積之比:
岩石物理學基礎
式中:Bw為地層水的體積系數;Vw為地層水的體積,其在地面上的體積用Vws代表。
地層水的體積系數是溫度、壓力及天然氣溶解度的函數,其值在1.01~1.02之間。如圖2-4-2所示,地層水的體積系數隨著溫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壓力的增加而減小;溶解有天然氣的地層水比純水的體積系數大。
圖2-4-2 地層水的體積系數與壓力和溫度的關系
實線:溶有天然氣的水;虛線:純水
2.壓縮系數
壓縮系數是指在恆溫條件下,單位體積的地層水在壓力改變一個單位時所發生的體積變化:
岩石物理學基礎
式中:αw為地層水的壓縮系數,MPa-1;Vw為地層水的體積;T為溫度。
地層水的壓縮系數與壓力、溫度及所溶解的氣量有關(圖2-4-3)。
3.黏度
地層水的黏度與壓力、溫度和礦化度有關。圖2-4-4說明,地層水的黏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大大降低,但幾乎與壓力的變化無關。另外,地層水的黏度也幾乎與礦化度和溶氣量的變化無關。
圖2-4-3 不含有溶解氣時的地層水壓縮系數與溫度、壓力的關系
『拾』 地層中的流體是什麼
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儲藏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礦產,它們與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水共存在一起,但它們的化學組成及物性卻截然不同。
一、石油的化學組成及物性
石油是一種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液態烴,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地下的液態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氣,並溶有固態烴及非烴。
(一)石油的元素組成
石油主要由C、H、O、S、N等元素組成,其中C含量為84%~87%,H含量為11%~14%,O、S、N及微量元素一般只佔1%~4%,個別情況下,S含量可高達7%。從石油成分中現已發現33種微量元素,如Fe、Ca、Mg、S、Al、V、Ni等。雖然它們的質量僅占石油質量的萬分之幾,但有些元素(如V、Ni)明顯來自於生物體,且在不同地區的石油中含量相差較大,被用來進行油源對比,並作為有機成因的證據。
(二)石油的化合物組成
石油的各種元素並不是呈游離狀態存在,而是相互化合形成不同的化合物,以烴類化合物為主,還含有非烴類化合物。
1.烴類化合物
烴類化合物由碳、氫元素組成,據結構可分為三類:
(1)烷烴,又稱脂肪烴,化學通式為CnH2n+2,屬飽和烴。在常溫常壓下C1~C4的烷烴是氣態;C5~C16是液態;C17+是固態。石油中正構烷烴和異構烷烴均存在。
(2)環烷烴,是碳和氫的環狀化合物,也屬於飽和烴,化學通式為CnH2n。根據環的數目,環烷烴分為單環、雙環、三環和多環烷烴,其中以五元環、六元環化合物為主。
(3)芳香烴,化學通式為CnH2n-6。單環化合物中以苯、甲苯、二甲苯為主,出現於原油的低沸點餾分中,稠環芳香烴存在於重質餾分中。
以上三種烴類化合物在不同地區的原油中含量不同,主要是生物的原始物質組成、演化程度及次生變化的差異造成的。
2.非烴化合物
非烴化合物是指含有雜原子O、S、N的有機化合物。這些雜原子在石油中通常含量不多,但有時也可達30%。原油中含硫化合物主要以H2S、硫醇(RSH)、硫醚(RSR′)、環硫醚等形式存在,含量從萬分之幾到百分之幾不等。硫是石油中的有害雜質,易生成硫化氫(H2S)、亞硫酸(H2SO3)或硫酸(H2SO4)等化合物,對金屬設備造成嚴重腐蝕,因此,含硫量是評價石油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按含硫量將原油分為高硫原油(含硫量大於2%)、低硫原油(含硫量小於0.5%)、含硫原油(含硫量0.5%~2%)。我國多為低硫原油和含硫原油。
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含量為萬分之幾,主要為雜環化合物(如吡啶、吡咯、喹啉、吲哚等及同系物)。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卟啉類化合物,它來自於動物的血紅素和植物的葉綠素,卟啉類化合物在180~200℃下分解,而原油中卻存在,這為石油的有機成因提供了重要證據。
原油中含氧量僅千分之幾,個別地方原油可達2%~3%,主要為環烷酸、脂肪酸及酚,統稱為「石油酸」,還有一些醛、酮化合物。環烷酸在含氧化合物中的含量最高,其鹼金屬鹽極易溶於水,在儲集油氣的地層水中常含有它,故環烷酸的存在作為找油的一種直接標志。
石油中,除上述各種烴類、非烴類化合物外,還含有一些高相對分子質量的非烴化合物,它們常構成原油的重質部分,結構十分復雜,目前尚不太清楚,統稱為膠質、瀝青質。
(三)石油的餾分和組分
1.石油的餾分
石油的餾分是利用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點的特性,加熱蒸餾將其切割成不同沸點范圍的若幹部分,每一部分即為一個餾分。以各餾分的質量分數或體積分數表示石油的組成,稱為石油的餾分組成。石油中各餾分的名稱及溫度范圍見表2-3。
表2-3石油中各餾分名稱及溫度范圍2.石油的組分
石油的組分是利用石油中不同的化合物對有機溶劑和吸附劑(如硅膠)具有選擇性的溶解和吸附的特性而將其分成若幹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個組分。石油的組分包括四個部分:
(1)油質——是石油中可溶解於石油醚而不被硅膠吸附的物質,主要是飽和烴和一部分低分子芳香烴,為色淺的黏性液體,是石油的主要組分。
(2)膠質——是石油中可溶解於石油醚(或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並可被硅膠吸附的物質,主要為芳香烴和非烴化合物,顏色較深(淺黃、紅褐到黑色),呈黏稠狀的液體或半固體狀態。
(3)瀝青質——是石油中不溶於石油醚,但溶於苯、三氯甲烷、二硫化碳等有機溶劑的物質,為黑色脆性的固體粉末,是稠環芳香烴和烷基側鏈組成的復合結構的化合物。
(4)炭質——不溶於任何有機溶劑的黑色固體顆粒,也稱「殘炭」,含量很少或無。
(四)石油的物性
認識石油的物性,對於認識石油、進行石油地質研究、評價石油的質量、勘探開發油氣藏具有重要的意義。
1.顏色
石油顏色多樣,從無色、淡黃色、黃褐色、淡紅色、黑綠色到黑色都有。我國四川黃瓜山油田的石油近於無色,而玉門、大慶、勝利油田的石油均為黑色。石油中膠質、瀝青質含量越高,顏色越深。
2.密度
石油的密度是指單位體積石油的質量,其單位為g/cm3或t/m3,通常用相對密度表示,是指在標准狀況下(20℃,0.101MPa)原油密度與4℃下純水的密度之比值。石油的相對密度一般介於0.75~1.0之間。常把相對密度大於0.90的石油稱為重質石油;小於0.90的石油稱為輕質石油。石油中膠質、瀝青質含量高,密度大;油質含量高,密度小。
3.黏度
石油的黏度可用動力黏度表示,單位為Pa·s。石油的黏度變化很大,如我國孤島油田館陶組的原油在50℃時的黏度為(103~645)×10-3Pa·s,大慶油田原油黏度在50℃時為(9.3~21.8)×10-3Pa·s。若石油的黏度大於100×10-3Pa·s為高黏原油,小於100×10-3Pa·s為低黏原油。高黏原油會給石油開采和集輸帶來困難。
石油的黏度取決於石油的化學組成、溫度、壓力及溶解氣量。原油中輕烴組分含量高,地層溫度高,溶解氣量大,黏度降低。
4.凝點
將液體石油冷卻到失去流動性時的溫度稱石油凝點。石油凝點的高低,取決於石油中含蠟量及蠟分子碳數的高低。含蠟量及蠟分子碳數高的石油,其凝點高。高凝點的原油易使井底結蠟,給採油工作帶來困難。因此,油井的清蠟、防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5.導電性
石油具有極高的電阻率(109~1016Ω·m),相對於地層孔隙水(常含有電解質)的電阻率高得多。利用此特點,油田採用視電阻率測井法確定含油層。
6.溶解性
石油難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如苯、石油醚等)。因此,在油、水共存的油藏中,由於油比水的密度小,油位於水的上方。
7.熒光性
石油在紫外線的照射下產生熒光。鑽井過程中用紫外線照射砂岩岩屑,以確定和發現含油氣層,這種方法很敏感,即使岩屑中含有極少量的油砂,也可發現,稱為「熒光錄井」。
8.旋光性
旋光性是指石油能使偏振光發生轉動一定角度的特性。旋光性是生物成因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特性。因此,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機成因的證據。
9.熱值
石油的熱值可達(10000~11000)×4.18kJ/kg,是優質燃料。
二、天然氣的化學組成及物性
從廣義的角度說,自然界中一切天然因素形成的氣體(包括可燃氣和不可燃氣、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的氣體)統稱為天然氣。但在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中所講的天然氣,是指與生物成因有關的油田氣和氣田氣,是可燃性氣體。
(一)天然氣的化學組成和類型
1.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天然氣中主要是甲烷(稱輕烴氣),其次是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等重烴氣,另外還有一些非烴氣體,如CO2、H2S、N2、CO、H2,以及He、Ar等惰性氣體。
2.天然氣的類型
據天然氣中甲烷同系物的含量將天然氣分為干氣和濕氣兩種。
干氣也稱為氣田氣。甲烷含量大於95%、乙烷以上的重烴氣含量小於5%的氣體稱為干氣。干氣不與石油伴生,可單獨形成純氣藏,如煤成氣多屬干氣。干氣燃燒火焰成藍色,通入帶冰的水中,無油膜出現。
濕氣也稱油田氣,指甲烷含量小於95%、重烴氣含量大於5%的天然氣。濕氣常與油藏和油氣藏有關,如氣頂氣、溶解氣。濕氣燃燒時火焰呈黃色,通入水中有油膜出現。
(二)天然氣的物理性質
天然氣的物理性質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相對密度
天然氣的相對密度是指在標准狀況下(20℃,0.101MPa),單位體積天然氣的質量與同體積空氣的質量的比值,一般為0.6~0.7,隨天然氣中重烴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2.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
在低溫高壓下,任何氣體都可以變為液體。溫度越低,使氣體變為液體所需的壓力越小;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單組分氣體都有一個特定的溫度,高於此溫度時不管加多大的壓力都不能使該氣體轉化為液體,該特定的溫度稱為臨界溫度。在臨界溫度時氣體液化所需的最低壓力稱為臨界壓力。如甲烷的臨界溫度為-82.5℃,臨界壓力約為45.8MPa,因此甲烷在地下除溶於油和水的部分,呈氣態存在;丁烷的臨界溫度為152.0℃,臨界壓力約為37.4MPa,在地下以液態存在。
在自然條件下,天然氣通常是烴類氣體及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其臨界溫度及臨界壓力隨組成成分不同而不同。
3.蒸氣壓
氣體液化時所需施加的壓力稱為該氣體的飽和蒸氣壓。蒸氣壓隨溫度升高而升高,在同一溫度、壓力條件下,烴類的相對分子質量越小,其蒸氣壓越大。
4.溶解性
天然氣在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可用溶解系數表示。溶解系數是指當溫度一定時,每增加一個大氣壓(101325Pa)溶解在單位體積石油中的氣體量。在一定條件下,氣體在單位體積石油(或水)中的溶解量稱為溶解度,單位是m3/m3。天然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但天然氣在油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得多。如在標准狀況下甲烷在油中的溶解度約等於在水中的9倍。天然氣組成中重質組分越多,石油含輕質組分越多,天然氣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越大。因此,國外有的油田用天然氣(尤其是用濕氣)來混相驅油,提高原油採收率。
5.熱值
單位體積天然氣完全燃燒所釋放出的熱量稱為天然氣的燃燒熱值,簡稱熱值。甲烷的熱值為8870×4.18kJ/m3,而天然氣的熱值較高,可達20000×4.18kJ/m3,比煤和石油的熱值高。
三、油田水的化學組成及物性
廣義上的油田水是指油氣田區域內的地下水,包括油層水和非油層水。我們通常所說的油田水是狹義上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圍內儲集有油氣的地層中的地下水。在儲集層中,油田水以孔隙水的形式存在,是在沉積岩形成時遺留下來的,能反映沉積岩形成時的環境。
石油是在有地層水存在的狀況下生成、運移、聚集和演化的,因此油層水具有與地表水不同的特性。研究油層水對油氣勘探和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油田水的化學組成
1.常見的離子和種類
油田水含有約30種離子,但主要的有以下六組離子:陽離子有Na++K+、Ca2+、Mg2+;陰離子有Cl-、SO24-、HCO3-+CO23-。由這些離子化合而成的鹽類中,以NaCl含量最豐富,硫酸鹽含量最少。
2.有機物質和氣體
油層水除含有無機鹽之外,還含有有機物質和氣體。有機質中的酚、有機酸易溶與水,常作為找油的直接標志;烴類氣體,尤其是重烴氣一般與石油有關,也是找油的直接標志。油層水由於是在生油的還原環境中生成,一般不含氧氣,但常含有H2S,數量不定。一般來講,油層水中的稀有氣體He、Ar含量甚微,但在某些油氣聚集周圍的地下水中可出現氦氣正異常。
3.微量元素
油層水中的微量元素有幾十種,其中I、Br、B、Sr含量高時可作為找油的間接標志。它們的存在反映了一種封閉的還原性環境,有利於油氣轉化。
油田水中的各種離子(分子和化合物)的總含量稱之為總礦化度,可以用乾涸殘渣(將水加熱蒸發後剩下的殘渣質量)或離子總量來表示,單位是mg/L。
(二)油田水的物理性質
(1)密度:油田水的密度隨油田水中含鹽量多少而變化,一般大於1.0g/cm3。
(2)黏度:油田水的黏度比純水高,且隨水中鹽分增大而增大。
(3)透明度:油田水常含有各種膠體物質[如Fe(OH)3]和H2S等,通常呈半透明或透明狀。
(4)氣味和顏色:油田水中常含有有機物質或氣體,會帶有某種氣味,如混有石油時,會有汽油、煤油味;含有H2S時,具臭雞蛋味。油田水都帶有苦澀味或鹹味。
在採油過程中,油井通常采出的是油、氣、水混合物,必須進行油氣、油水分離。分離後的油輸往煉油廠煉制。分離後的污水,因含有機械雜質、各種鹽類和溶解氧,須進行絮凝、防垢、緩蝕處理,回注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