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純水知識 > 水增加土體容重軟化岩層

水增加土體容重軟化岩層

發布時間:2021-12-24 19:23:29

㈠ 為什麼會發生次的山體滑坡

可作為考題答案
1.自然因素:下雨使滑坡體重量增加
地震使滑坡體失衡
海拔高坡度陡(具體看地方)
2.人為因素:在滑坡體上施工
河流切割或人為破壞山體

㈡ 土體的幾種重度

土體的重度包括:天然重度、飽和重度、乾重度及有效重度。

1、天然重度是天然含水率條件下土體的重度,等於土總重量(=空氣+水+土粒)除以土總體積;

2、飽和重度是當土孔隙全部充滿水(或從地下水位以下取土)時,對應的天然重度即為飽和重度(此時土總重量=水+土粒);

3、乾重度是土的固相(土粒)重量與土總體積的比值;

4、有效重度是當土浸沒在水中時,土粒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土體重量需扣除浮力,即等於扣除浮力後的土粒重量除以土總體積。


(2)水增加土體容重軟化岩層擴展閱讀:

地下水對淺基礎地基承載力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1、水位下的土,由於失去由毛細管應力或弱結合水形成的表面粘聚力,使承載力下降。同時含水量的變化也會影響土的內摩擦角大小。

2、地下水的存在,使土的有效重度減小從而降低了土的承載力。第一種情況對地基承載力的影響程度還難以確定,一般忽略這種因素,即假定水位上下土的各強度指標相同。

3、在實際工程中,這些強度指標是由天然狀態下土樣直接試驗得到的,上述影響已反映在試驗參數中, 所以地下水對地基承載力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二種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有效重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重度

㈢ 山體滑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山體滑坡(landslides)指山體斜坡某部岩土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水靜壓力)作用沿著定軟弱結構面(帶)產剪切位移整體向斜坡移作用現象俗稱走、垮山、滑、土溜等 產原:、理原 理條件主要與幾面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產滑坡物質基礎般說各類岩、土都能構滑坡體其結構鬆散抗剪強度抗風化能力較低水作用其性質能發變化岩、土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岩層所構斜坡易發滑坡 (2)質構造條件組斜坡岩、土體各種構造面切割離連續狀態才能向滑條件同、構造面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斜坡、特別平行垂直斜坡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構造面發育易發滑坡 (3)形貌條件處於定貌部位具備定坡度斜坡才能發滑坡般江、河、湖(水庫)、海、溝斜坡前緣闊山坡、鐵路、公路工程建築物邊坡等都易發滑坡貌部位坡度於10度於45度陡緩陡、部環狀坡形產滑坡利形 (4)水文質條件水滑坡形起著主要作用作用主要表現: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強度產水壓力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岩、土 容重透水岩層產浮托力等尤其滑面(帶)軟化作用降低強度作用突 二、內外應力原原 內外應力作用影響言現今殼運區類工程頻繁區滑坡發區外界素作用使產滑坡基本條件發變化誘發滑坡主要誘發素:震、降雨融雪、表水沖刷、浸泡、河流等表水體斜坡坡腳斷沖刷;合理類工程挖坡腳、坡體部堆載、爆破、水庫蓄(泄)水、礦山采等都誘發滑坡海嘯、風暴潮、凍融等作用誘發滑坡

㈣ 中國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

一、崩塌形成原因

1、形成崩塌的內在條件

(1)岩土體類型。通常堅硬的岩石和結構密實的黃土容易形成規模較大的崩塌;軟弱的岩石及鬆散土層,往往以墜落和剝落為主。

(2)地質構造。坡體中的裂隙越發育,尤其產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裂隙,越易產生崩塌。

(3)地形地貌。坡度大於45度的高陡邊坡、懸崖、危岩均為崩塌所形成的有利地形。

2、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

地震、雷震、融雪、降雨、河流沖刷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修路、建房開挖坡腳、堆渣填土等都會引起崩塌。

二、滑坡形成原因

1、形成滑坡的內在條件

(1)岩土類型。結構鬆散、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體,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黏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最易發生滑坡。因為岩體只有被各種裂隙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而且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2、誘發滑坡的外界因素

誘發滑坡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融雪、河流沖刷和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開挖坡腳、坡體上部堆載、爆破、礦山開采等。

三、泥石流形成原因

1、溝谷泥石流

溝谷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洪流。

地形上,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溝谷形狀便於水流匯集。溝谷上游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溝谷中游地形多為峽谷,溝底縱向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夠向下游快速流動;溝谷下游出山口的地方地形開闊平坦。

溝谷內有厚度較大的鬆散土石堆積物,可為泥石流形成提供豐富的固體來源。另外人類工程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礦堆棄在溝谷的棄渣堆土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潰決下泄水體等。

2、坡面泥石流

一般發生在坡面小沖溝部位,當山坡上存在較厚的碎石土層,草木茂盛,遇較大降雨時,在土石層與岩石界面處存大量積水,在水頭壓力的作用下,坡面土體與水流傾泄沿坡而下,形成坡面泥石流。坡面泥石流又稱「水崩」。

四、地面塌陷形成原因

1、岩溶塌陷

覆蓋在溶蝕洞穴之上的鬆散土體,在外動力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的突發性地面變形破壞,其結果多形成圓錐形塌陷坑。岩溶地面塌陷多發生於碳酸鹽岩、鈣質碎屑岩和鹽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區。

2、采空塌陷

由於采礦活動形成采空區而誘發的地面突然出現塌陷坑。采空塌陷在煤礦中普遍發生,在一些大中型有色金屬礦山亦較發育。

激發塌陷的直接誘因是降雨、洪水、地震以及抽水、排水、蓄水、采礦、機械震動等其它人類工程活動。

五、地裂縫形成原因

地裂縫按照形成原因可分為三類:一是內動力成因,如地震、火山、新構造蠕動造成的地裂縫;二是外動力成因,如脹縮土、崩塌、滑坡、乾旱、塌陷、凍融、泥火山等造成的地裂縫;三是與人類活動有關,如采礦、採油形成的塌陷和沉陷地裂縫,由於人類修路和其他工程活動挖坡角引發的滑坡、崩塌後緣張裂縫,由於人類爆破和機械振動引起岩土體開裂而成的地裂縫等。

六、地面沉陷形成原因

地面沉陷主要是由於地下礦產開采,采空區整體緩慢下沉所形成。

㈤ 三峽庫區重慶市巫山縣滑坡災害分布發育規律

高文軍1葉曉華1陳中富2

(1四川九〇九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江油,621701;2重慶市巫山縣地質環境監測站,重慶,404700)

摘要巫山縣自然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以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發育,對庫區移民遷建實施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嚴重。通過本次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監測預警專項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查明了滑坡的成生環境、類型與分布、形成機制、發育規律、危害狀況等,為巫山縣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

關鍵詞三峽庫區滑坡災害發育規律巫山縣

前言

重慶市巫山縣地處四川盆地褶皺山區的東緣,位於重慶市東部,地處長江三峽腹地,扼長江「黃金水道」,有「渝東大門」之稱。自然地質條件復雜,地質災害發育,所造成的危害嚴重。隨著三峽工程建設和移民遷建工程的逐步實施,頻繁的人類工程活動,對原有地質環境的改變在進一步增強,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頻率、規模及危害性在進一步增加,對三峽工程建設、移民遷建工程實施及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影響在進一步加劇,已成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多發區和重災區之一。2004年3月我公司受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委託承擔了三峽庫區巫山縣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監測預警專項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查清了巫山縣地質災害的分布發育規律,為有效的防治巫山縣的地質災害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性資料。

1滑坡的成生環境

1.1地形地貌

庫區地貌類型為侵蝕溶蝕中山地形和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從北至南兩種地貌類型相間分布,以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為主。低山丘陵地貌區地勢較低緩,呈波狀起伏,地形坡度一般為20°~400,以流水地貌為主,地表水系較發育,主溝長、坡降緩、谷底較寬,山體多被沖溝切割較深,坡型以凹型和階狀坡為主,坡上植被一般不發育,多為農耕地帶,以旱地為主,該類地貌區滑坡強發育,分布集中。中山地貌區地勢高陡,呈脊狀起伏,地形坡度一般30°~600,部分達700以上,以岩溶地貌為主,地表水系弱發育,主溝深切,支溝短、坡降陡、谷地狹窄,坡型以凸型和直線型為主,坡上植被較發育,多為林地和草灌地,該類地貌區滑坡弱發育,分布零散。

1.2地層岩性

地層岩性以三疊系巴東組的砂質泥岩為主,大面積分布於庫區北部大昌、福田、雙龍一帶的大寧河及中部三溪、巫山、南陵一帶的長江岸坡地段,其次為南部官渡、石碑、培石一線的谷坡地段,為低山丘陵地貌區的主要地層,岩性軟弱,力學強度低,易風化破碎,組成的斜坡表層普遍分布第四系殘積、坡積和崩積的鬆散土石,多形成土質斜坡,易被降雨浸潤軟化和沖蝕,為庫區易滑地層。三疊系嘉陵江組地層與巴東組地層相間分布,呈條帶狀,志留系至三疊系大治組地層分布零星,面積小,與嘉陵江組地層構成中山地貌區的主要地層,岩性為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岩石較堅強,力學強度較高,抗風化能力較強,組成的斜坡高陡,以岩質斜坡為主,在坡腳地段分布崩坡積鬆散土石,組成土質斜坡,是滑坡發生的地段。

1.3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控制了地形地貌的格局,也控制了地層岩性的分布。庫區地質構造主體為褶皺,背斜與向斜呈規律性地相間分布,背斜展布地帶為中山地貌區,以嘉陵江組等硬質岩層分布為主,向斜展布地帶為低山丘陵地貌區,以巴東組地層分布為主,組成的斜坡有利於滑坡的形成,背斜構造軸部走向基本與山脊走向一致,組成斜坡不易形成滑坡。

1.4大氣降雨與人類工程活動

庫區位於巫山縣境內中心地帶,多年平均降雨量1049.3mm,年最大降雨量1356mm,月最大降雨量445.9mm(1979年9月),日最大降雨量141.4mm(1964年5月24日)。一年中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降雨集中在5~9月,佔全年降雨量的68.8%。調查的滑坡發生時間多在雨季,或一次大降雨過程延緩一定時間後發生滑坡。尤其是一次大降雨的中後期發生滑坡。陡坡墾殖、交通與城鎮建設、移居安置遷建等人類工程活動,不但改變斜坡坡型與坡度,破壞岩土體結構,而且破壞生態環境,人為加大荷載等,促進了滑坡的形成與發展,在產生新的滑坡的同時,也會激發老滑坡的復活。

2滑坡的類型、分布及危害

2.1滑坡的類型

本次調查的滑坡189個,按物質成分、規模大小及穩定性等依據進行劃分,滑坡全部為鬆散土石滑坡,崩塌均為岩質崩塌,大、中型滑坡占滑坡總數的91.5%,中、小型崩塌占崩塌總數的80%,處於潛在不穩定或不穩定的滑坡占總數的57.2%,崩塌均處於潛在不穩定狀態(見表1)。

表1滑坡崩塌災害分類表

2.2滑坡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長江、大寧河兩岸,其次為官渡及抱龍一帶。據統計,長江、大寧河兩岸,各占調查總數的55.7%和34.5%,官渡至抱龍一帶僅占調查總數的9.8%。從滑坡在地形高程和行政轄區上的分布情況來看,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特點,以壩前水位175m高程為界,崩滑體前緣在175m(含175m)以下的涉水崩滑體為96個,不涉水崩滑體98個,分別占調查總數的49.5%和50.5%;分布於庫區21個鄉(鎮)的崩滑體按分布數量以巫峽鎮最多,共有43處,其次為曲尺鄉、大昌鎮和大溪鎮,分別有28個、27個和25個,上述四個鄉(鎮)總共有123個,占調查總數的63.4%,各個鄉(鎮)分別占調查總數的22.16%、14.4%、13.9%和12.9%,龍溪、楚陽、大廟和篤坪四個鄉(鎮)分布最少,各有1個,其次為龍井、三溪各有2個;按城(集)鎮和農村來看,以城(集)鎮分布少,有34個,而大多數分布在農村,有160個,分別占調查總數的17.5%和82.5%。

2.3滑坡的危害

2.3.1滑坡危害現狀

滑坡造成以下直接危害:對城鄉工程建築產生嚴重危害;對長江和大寧河航運、公路交通及運輸具有破壞性影響;給城鄉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危害廠礦、企業、科教等企事業單位,給國家財產帶來巨大損失;增大國家對三峽工程建設、城鎮遷址及移民安置的直接投入。

造成以下間接影響:增加城鄉人民心理負擔,影響社會安定;對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產生間接影響;導致水土流失、耕地損失、城鄉人民生存生活環境惡化;使貧困山區貧困化加劇。

根據調查統計,滑坡已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為民房毀壞倒塌或開裂傾斜變形為危房,共計毀壞倒塌民房以及不能居住的危房21787m2,其次為人員死亡1人,水塘和埝渠局部變形破壞,以及公路開裂下沉和路基邊坡垮塌等。

2.3.2滑坡危害預測

本次調查的滑坡可能發生的受威脅人數為39589人,受威脅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05158萬元,主要集中在巫峽鎮、曲尺鄉、大溪鄉和大昌鎮。而巫峽鎮、官渡鎮、大溪鄉、曲尺鄉、福田鎮、大昌鎮和南陵鄉等7個鄉(鎮)的滑坡崩塌可能發生危害威脅人數為34770人,威脅直接經濟損失為91050萬元,分別占總數的87.8%和86.6%(表2)。

表2主要鄉(鎮)滑坡崩塌危害預測表

3滑坡的形成機制、發育特徵、穩定性評價

3.1滑坡形成機制

3.1.1滑坡影響因素分析

(1)適宜的地形坡度和地形高差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空間條件。受河流侵蝕切割作用,谷坡較陡而臨空,有利於斜坡岩土體在自重作用下臨空卸荷,為岩土體滑動運移創造了空間條件。斜坡坡度和坡形是主要地形因素,庫區滑坡多發生於坡度為20°~40°,坡形為凹型或階狀的斜坡。

(2)軟弱岩土體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組成滑坡體的岩性均為第四系鬆散土石,粉質粘土或粉土與碎塊石混雜堆積物,結構鬆散,與下伏基岩接觸面是滑坡形成的滑移控制面。

(3)暴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孕災因素。降雨年年發生,每年降雨時間和強度集中,季節性周期特徵明顯,每到雨季大量降雨尤其是暴雨對斜坡土體浸潤、沖蝕、軟化,降低其穩定性,引發滑動變形,是滑坡形成或突發的主要因素。

(4)人類活動是滑坡形成的重要促進因素。人工削坡、開挖、載入等工程活動,改變斜坡坡形和坡度,破壞岩土體應力結構和應力平衡,降低斜坡穩定性,促進滑坡的形成和發展。人為墾殖、毀林等經濟活動,松動斜坡表層土石,破壞了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增強了降雨對土體沖刷,促進了滑坡的形成和發展。

(5)水庫蓄水降低了滑坡的穩定性,加劇滑坡滑動變形。庫水位附近岩土體含水量急劇增大,滑坡土體受水飽和、沖刷等作用,抗剪強度大幅度降低,易引發滑坡部分地段失穩滑動變形破壞,從而降低整個滑坡的穩定性,激發滑坡復活。

3.1.2滑坡變形特徵

庫區滑坡在不同的時間均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活動變形,初始時間一般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是一個活動高潮期,大多數滑坡發生了較強烈的滑動變形,2003年蓄水前後一段時間內滑坡的活動性又開始增強。本次調查的滑坡變形現象主要是近年來發生的,部分滑坡變形還是最近時間發生或增強而明顯的。其主要特徵表現為:

(1)地表位移、拉裂。受人為耕種、封埋等原因,地表位移裂縫多被全部或部分破壞,跡象已不明,現有跡象表明地表拉裂縫長度一般30~100m,最長為200m,水平位移寬度一般1~10cm,最寬為100cm,垂直位移高度一般1~10cm,最大為100cm。

(2)地表淺表層小規模的滑動破壞。主要發生於斜坡坡面,兩側谷坡及前緣陡坡地段,造成地面發生局部塌陷,為局部滑動變形強烈而發生破壞的現象。

(3)建築物變形,為常見的保留跡象較明顯的變形特徵。主要分布在民房建築地段,在公路、擋牆、水渠等建築物地段也有跡象,以民房牆體開裂、傾斜、倒塌,地基拉裂、位移下沉、公路路基下陷、路面拉裂位移以及擋牆和水渠邊坡鼓裂、垮坍等現象為主要變形特徵。牆體裂縫長度一般2~10m,寬度一般0.5~2cm,最寬為5cm,錯位傾斜距離一般0.1~1cm,最大為10cm,地基拉裂縫長一般5~20m,寬0.2~1cm,最寬7cm,位移下沉高度一般0.2~1cm,最大為5cm。

(4)樹木歪斜,水塘或水田漏水,地面窪地或濕地以及地面鼓丘等變形特徵有少量表現。

3.1.3滑坡形成機制

根據調查分析,滑坡發育分布規律主要受控於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大氣降水及人類工程活動,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是滑坡形成的內在基礎條件,大氣降水入滲和人類工程活動是滑坡誘發的主要動力因素。

區內滑坡均為鬆散土層滑坡,滑體物質為粉質粘土、粉土與碎塊石混雜,碎塊石塊徑差異較大,磨圓度一般較差。在母岩為泥岩的滑坡中,碎塊石塊徑在2~150mm之間;在母岩為灰岩等堅硬岩石的滑坡中,碎塊石塊徑在5~400mm之間,碎石土密實度在鬆散—稍密之間,粉質粘土、粘土為堅硬—硬塑—可塑,遇水後易軟化,可塑性增強,向軟塑、流塑方向轉化,易形成蠕滑或流動,滑面多為第四系與基岩接觸面。且斜坡坡度較陡,多在20°~40°之間。降雨後,地表水滲入土體,至強風化頂面或基岩頂面運動,形成沿斜坡面的向下的徑流,進而軟化沖蝕土體,強度下降,加之切坡開挖、人為載入、水庫蓄水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促進了滑坡發生發展。

3.2滑坡發育規律

3.2.1地貌類型上的差異性與地形坡度上的集中性

庫區中部低山丘陵區滑坡集中發育分布,調查112個,占總數的59.3%,其次為北部低山丘陵區和南部低山丘陵區,中部中山區和南部中山滑坡零星分布,分別調查了6個和5個,各占總數的3.2%和2.6%;滑坡發生的斜坡坡度一般為20~40°,以30~40°斜坡最多,達102個,占總數的54.0%。

3.2.2地層岩性上的集中性

軟弱的岩土體為主要易滑地層。斜坡岩土體是滑坡形成的物質基礎,控制了滑坡的發育分布,岩性軟弱的岩土體,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滑坡絕大多數發育在巴東組地層出露區,占總數的90.5%,嘉陵組地層出露區滑坡占總數5.3%,志留系至二疊系地層出露區滑坡占總數的4.2%,

3.2.3地質構造上的差異性

向斜構造區滑坡發育強烈。滑坡主要發育分布在巫山向斜和大昌、水口向斜構造地帶,滑坡數量分別占總數58.2%和22.2%,其次為官渡、培石向斜構造地帶,滑坡數量占總數的10.5%,背斜和斷層構造地帶發育分布很少,分別占總數的6.9%和2.1%,

3.2.4時間上的季節性

滑坡發生發展時間集中在雨季。根據調查,滑坡災害形成的影響因素表明,降雨尤其是暴雨是滑坡災害形成的主要誘發因素。巫山縣降雨豐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049.3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其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68.8%,降雨強度大,多大雨和暴雨,最大一日降雨量達141.4mm,因此,庫區滑坡災害多發生在每年雨季,主要集中在雨季的5~9月發生。

3.3滑坡穩定性評價

根據滑坡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和降雨等自然地質作用以及開挖、載入和水庫蓄水等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結合滑坡變形特徵和變形發育史,定性評價滑坡的穩定性。

3.3.1穩定性現狀評價

在評價滑坡目前穩定狀況時,考慮到滑坡影響因素相類似的條件下,將滑坡近年來尤其是最近時間發生或活動加強而增大的變形特徵,作為評價滑坡穩定性的半定量依據,其評價結果穩定和基本穩定滑坡81個,占調查總數的42.8%,潛在不穩定和不穩定滑坡108個,占調查總數的57.2%,見表3。

表3滑坡目前穩定狀況統計表

3.3.2穩定性預測評價

在預測滑坡發展趨勢時,考慮到滑坡目前穩定狀況和潛在不穩因素(如水庫蓄水、降雨、開挖、載入等)的強度,周期以及它們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重點分析水庫效應對涉水滑坡穩定性的影響。三峽庫區蓄水位已於2003年6月達到壩前135m高程,按蓄水計劃安排2007年9月至2009年汛前,庫水位達到壩前156m高程,以後按壩前175m水位方案運行。在水庫正常運行下,145~175m高程為庫水位急劇變幅帶,對於本次調查的96個涉水滑坡而言,滑坡前緣處於此變幅帶內,水位升高時,岸坡土體浸泡於水中,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體軟化,坡體靜水壓力增大,水位急劇下降時,將導致滑體內外產生水頭差而形成動水壓力,同時地下水流出時會攜帶大量粘性物質和細顆粒,使坡體架空而失穩產生塌滑,在未採取防治工程措施的條件下,涉水滑坡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塌岸,從而引發滑坡部分或整個滑動變形破壞,因此,由於水庫效應的影響,不穩定滑坡大量增加。

3.4滑坡主要誘發因素

根據調查分析,在誘發滑坡的暴雨、沖蝕、庫水位、開挖、載入及地震等諸多非地質孕災因素中,暴雨是主要的自然誘發因素,開挖載入是主要的人為誘發因素。隨著三峽工程壩前135m水位蓄水以後,庫水位已成為影響滑坡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水位繼續上升過程中和以後變化時,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會日益嚴重。

3.4.1暴雨是誘發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

庫區滑坡集中分布於長江、大寧河等干支流河谷岸坡地帶,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地形,人口密度大,耕地大量分布,農業經濟活躍,同時生態環境脆弱,植被條件差,斜坡岩土體失去植被保護後,雨季暴雨會大量入滲,既增大了岩土體容重,降低其抗剪強度,又在土體與下伏岩層接觸帶形成地下水活躍地帶,產生靜、動水壓力,促進滑動面的發育形成,使斜坡岩土體向不利於穩定的方式發展,誘發滑坡的形成和發展,大量滑坡發生時間集中在每年雨季(5~9月),其滑動變形或破壞均與大量降雨密切相關,由此說明暴雨是誘發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

3.4.2開挖和載入是誘發滑坡的主要人為因素

由於庫區淹沒城集鎮、道路、居民點、工廠等人口和設施的遷建安置,人類工程活動日益活躍,影響范圍和發生強度不斷加大,切坡開挖及坡體上荷載增加現象頻繁發生,既改變了斜坡形態,增大邊坡坡度和高度,又破壞了岩土體內部結構和應力平衡,同時毀壞生態植被,對地質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改變和影響,降低了斜坡的穩定性,促進了斜坡土體的變形破壞,誘發了滑坡的形成與發展。近年來巫山縣新城區,雙龍鎮等城鎮遷建中出現的多處新滑坡,大昌鎮春早村廟灣子等移民遷建小區發生的滑坡等等,均與切坡開挖、增加荷載等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

3.4.3水庫效應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作用明顯增強

庫區二期蓄水至壩前135m水位以後,除部分位置低的滑坡被全部或大部分淹沒外,還有一些滑坡如巫峽鎮紅岩子滑坡、江東咀滑坡以及雙龍鎮下灣村向陽坪滑坡等,滑坡前受此水位影響,降低了滑坡的穩定性,出現新的蠕動變形現象。如向陽坪滑坡,位於大寧河右岸,滑坡前緣被庫水位淹沒,2003年7月下旬,民房水泥地面和磚牆出現新的裂縫,至2004年4月5日調查發現,地裂長度一般2.6~6.9m,最長19.2m,寬度一般0.3~1.6m,最寬7m,下沉距離最大為14cm,滑動變形跡象明顯,說明庫水位對滑坡的穩定性影響較強烈。

水庫蓄水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飽和浸泡水位附近的岩土體,改變其水文地質條件,使岩土體容重增大,抗剪強度急劇下降,水位波動沖刷岸坡產生塌岸,以及水位回落產生的動水壓力的作用等影響方式,導致滑坡部分或整體滑動變形或破壞。隨著庫水位上升至壩前175m水位,在145~175m之間波動時,對庫區滑坡穩定性的影響會更加顯著。

4結語

(1)巫山縣庫區自身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較差,自然地質作用產生的地質災害發育,以滑坡災害為主要類型,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大和危害重的特點。隨著三峽工程建設和移民遷建工程的逐步實施,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不斷發生,危害加劇,使巫山縣庫區成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易發區、多發區和重災區之一。

(2)本次調查的滑坡均為鬆散土石滑坡,大中型滑坡佔91.5%,現狀條件下處於潛在不穩定或不穩定的滑坡佔57.2%;主要分布在低山地貌區,集中在中西部長江沿岸的巫峽鎮、南陵鄉、曲尺鄉和大溪鎮,以及北部大寧河沿岸的大昌鎮、福田鎮和雙龍鎮。

(3)滑坡主要成生於三疊系巴東組地層出露的斜坡地帶,地形坡度為20~40°的斜坡是滑坡發生的優勢地形,坡度過陡則易形成崩塌。發生滑坡的斜坡坡形主要是凹型,均為土質結構斜坡,堆積土層與下伏基岩接觸面常構成控滑結構面,受降雨或地表水垂直入滲,接觸面潤滑軟化,堆積土層含水飽和,粘聚力下降,與下伏基岩間抗剪強度大幅降低,從而產生滑坡或變形。

(4)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誘發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也是較地質環境條件更為活躍的影響因素。在水庫效應的影響下,滑坡變形破壞以前緣坍滑—牽引後退—暫穩定—再坍滑後退直到穩定的形式發展,水庫效應是主要復活誘發因素,因此應加強涉水滑坡的防治工作。

(5)巫山縣以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發育,危害嚴重,應加強監測預防、應急處理、工程治理等工作。

㈥ 什麼樣的地層容易出現滑坡

產生滑坡的條件: 一是地質條件與地貌條件;二是內外營力(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第一個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個條件而言,在現今地殼運動的地區和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地區是滑坡多發區,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發生變化,從而誘發滑坡。主要的誘發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開挖坡腳、坡體上部堆載、爆破、水庫蓄(泄)水、礦山開采等都可誘發滑坡,還有如海嘯、風暴潮、凍融等作用也可誘發滑坡。 滑坡的人為因素:
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坡。例如:
(1)開挖坡腳: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滲漏,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岩、土體,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使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誘發滑坡發生。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廠礦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的工程活動破壞了自然坡體,因而近年來滑坡的發生越來越頻繁,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應加以重視。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滑坡的原因

產生滑坡的主要條件:一是地質條件與地貌條件;二是內外營力(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第一個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個條件而言,在現今地殼運動的地區和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地區是滑坡多發區,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發生變化,從而誘發滑坡。主要的誘發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開挖坡腳、坡體上部堆載、爆破、水庫蓄(泄)水、礦山開采等都可誘發滑坡,還有如海嘯、風暴潮、凍融等作用也可誘發滑坡。

㈧ 論述水對邊坡穩定的影響。

邊坡一般是傾斜坡面的土體或岩體邊坡,由於坡面傾斜,在坡體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個坡體有從高處向低處滑動的趨勢,同時,由於坡體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強度和人力的工程措施,它會產生阻止坡體下滑的抵抗力。一般來說,如果邊坡土(岩) 體內部某一個面上的滑動力超過了(岩) 體抵抗滑動的能力,邊坡將產生滑動,即失去穩定;如果滑動力小於抵抗力,則認為邊坡是穩定的。

邊坡的穩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較多,簡單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邊坡體自身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質;邊坡的形狀和尺寸;邊坡的工作條件;邊坡的加固措施等等,在這其中水是邊坡失穩的重要因素之一。現在簡單分析水流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邊坡。

一般說,水對邊坡的影響主要分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使得邊坡土體剪應力增加;另一個是使得邊坡土體本身抗剪強度減少。

邊坡中的土是由於岩石的風化、剝離、搬遷、沉積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與土層的深度、土的緊密情況不同,越到表面土越鬆散邊坡。由於地表水流的作用下,水在坡表面流動的過程中不斷地沖刷整個坡面的鬆散物質,存在一定的溝槽和低凹地,當水超過了低凹地或溝槽的蓄水能力,不僅形成一定向下的荷載,而且水存在岩土體的孔隙中時,會對岩體產生靜水壓力,即孔隙水壓力。其作用方向與孔隙面相垂直,大小與孔隙水水頭有關,水頭越高,則靜水壓力越大,靜水壓力會對岩體產生一個下滑推力,當孔隙水壓力劇增時引起滑坡,從而降低岩體的穩定性一般邊坡岩土體的滑坡都是從坡頂裂縫開始。

水流滲進土體,使土體的密度增加,這是增加土體剪切應力的主要因素。水對岩質邊坡的影響較小,這是因為岩質邊坡的強度較高。當地表水在岩石坡面排泄受阻時,會加大岩體的重量,增加坡體的下滑力。對於遇水容易軟化的岩層,地下水常可以使岩石內部的聯結變弱,強度降低,從而導致土體康剪強度降低。

地下水在滲流過程中會對岩土體顆粒施加一個動水壓力。它是一個體積力,其大小與流動水的體積、水的容重和水力梯度有關,其方向與水流的方向一致。結構面的填充物在水的浮力作用下,重量降低,動水壓力稍大時,就會帶走結構面中的填充物顆粒,侵蝕掏空岩塊之間的填充物;同時動水還會磨平粗糙的岩石面,使其變得光滑,降低了岩石的摩擦系數,減小了岩體的抗滑力,降低了邊坡的穩定性。由於水流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非常大,所以邊坡工程對水流的防治是邊坡穩定的重要方面。

邊坡治水包括坡面排水及坡體排水。坡面排水主要是通過設置坡頂截水溝、平台截水溝、邊溝、排水溝及跌水與急流槽來實現。坡體排水設施主要有滲溝、盲溝及斜孔等。滲溝又分支撐滲溝、邊坡滲溝和截水滲溝三種,主要作用截排地表以及幾米范圍內的地下水:盲溝(即滲水隧洞) 主要用於截排或引排埋藏較深的地下水;斜孔主要用於排除深層地下水,土層和岩層均可採用,一般用水平鑽機,埋置排水管。同時,也可以通過在坡面植草綠化的方法減少水對坡面的滲入邊坡。

㈨ 甘肅隴南山體滑坡巨石滾落是怎麼回事

8月15日,甘肅隴南文縣玉壘鄉國道212線K648+130關頭壩(玉壘鄉冉家村觀景台附近)發生山體崩塌。由於當地工作人員提前監測預警,指揮路上車輛及時避讓,未造成人員和車輛損傷。目前山體還不夠穩定,當地公路、交通崗還在監測,崩塌致使國道212線碧口與縣城道路阻斷。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氣象局15日下午連發兩個橙色預警:從15日晚8點到16日晚8點,甘肅南部局地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大,甘肅南部局部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氣象風險高。

16日凌晨1點多,甘肅隴南市氣象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紅色預警,預計16日凌晨到上午,隴南市文縣、武都南部及康縣、成縣、徽縣、兩當縣部分地方將出現大暴雨,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

(9)水增加土體容重軟化岩層擴展閱讀:

甘肅隴南市提前部署准備:

甘肅省隴南市於14日晚8點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按照部署,當地已全面進入戰時狀態。隴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鵬介紹,各縣區對重點防範區域群眾進行轉移安置,截至目前,全市共計安全轉移安置群眾3437戶13729人。

與此同時,隴南市向社會公布10部應急電話號碼,34個相關部門單位在隴南市抗洪救災指揮部聯合辦公,每兩小時對各縣區、各鄉鎮、各村社進行電話抽查,詢問降雨情況、災情情況、人員安全情況。

㈩ 地下水對邊坡穩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地下水作用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影響邊坡穩定性。
1.軟化作用:
使岩土的強度降低。當岩層或其中軟弱夾層有親水性強,易溶礦物時,侵水後易發生崩塌、泥化、溶解等作用。會使其抗剪強度降低。
2.靜水壓力作用:
(1)當斜坡被水淹沒時,作用在斜坡上的靜水壓力。如水庫庫岸斜坡的穩定性分析。
(2)岩質斜坡中的張裂隙充水以後,水柱對斜坡的靜水壓力。易對滑體產生側向推力,是暴雨或連續降雨時崩塌和滑坡產生的原因之一。
(3)作用於滑坡底部的靜水壓力。斜坡上部為不透水岩體,其下部將受到靜水壓力,當水位下落時滑體結構面上的靜水壓力,易導致其不穩定。
3.動水壓力又稱為滲透壓力。
當地下水從斜坡岩土體總滲流排出時,水壓力梯度作用,就會對斜坡產生動水壓力,其方向一般指向斜坡臨空面,對斜坡穩定性不利。
4。浮托力作用
處於水下的透水斜坡將承受付託力的作用,坡體的有效重量減輕,抗滑力降低,斜坡穩定性降低

閱讀全文

與水增加土體容重軟化岩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cr樹脂生產工藝 瀏覽:308
污水粘性高 瀏覽:775
污水處理廠會變成自來水嗎 瀏覽:142
02微米過濾水垢 瀏覽:207
電動車電瓶加上蒸餾水就可以充電嗎 瀏覽:186
醫院廢水次氯酸鈉消毒濃度 瀏覽:656
比亞迪f6過濾網在哪裡 瀏覽:459
樹脂橡膠的區別 瀏覽:502
鐵管200過濾器 瀏覽:892
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多少錢 瀏覽:53
反滲透膜水怎麼換 瀏覽:320
污水管dn20085 瀏覽:960
超純水ph值多少范圍 瀏覽:788
污水出水色度標准 瀏覽:686
反滲透膜溫度降低一度 瀏覽:727
優質機油過濾器型號齊全 瀏覽:631
亞都空氣凈化器怎麼連接wifi 瀏覽:85
排水管被水垢堵死了 瀏覽:644
清洗反滲透膜用鹽酸 瀏覽:186
廢水的檢測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