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臟水怎麼凈化成凈水原理是什麼
可以用反滲透原理:
RO反滲透技術是美國政府和美國太空總署,為解決宇宙飛船中宇航員的飲用專水屬和載水問題,花巨資歷經多年研發的一項高科技產品,現已廣泛用於軍事、醫療、工業、民用等各個領域。被譽為本世紀六大高科技之一。這種膜分離技術是依靠反滲透膜的壓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劑與溶質進行分離的過程,RO反滲透製取純凈水,直接對接自來水,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細微雜質、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病毒、細菌等有害物質,不僅保留了水分子和溶解氧,還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其所製造的純凈水可直接飲用或大量使用煲湯做飯,有效解決了水質二次污染,是目前人們飲用潔凈之水的最安全、最經濟、最方便的飲水方式。
Ⅱ 給孩子起名
公歷:2007年12月1日(星期六)9點
農歷:丁亥年十月廿二日巳時
春節:2月18日
節前:丙戌年
節後:丁亥年
八字:丁亥 辛亥 己巳 己巳
五行:火水 金水 土火 土火
方位:南北 西北 中南 中南
生肖:豬
孩子五行火旺缺木;日主天干為土,生於四季末季;必須有金助,但忌水太多。五行講究平衡,以不偏不缺為佳,張字屬火,祿字屬火,宜補木。
姓名:張祿佳
筆畫分別是:11(火) 13(火) 8(木)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12(木) 24(火) 21(木) 32(木) 9(水)
總評數理得分:85 分 (吉)
詳細解說如下:
天格數理 12(木)[又稱先格,是祖先留下來的,對人生影響不大],暗示:
(掘井無泉)無理之數,發展薄弱,雖生不足,難酬志向
人格數理 24(火)[又稱主格,是姓名的中心點,主管人一生命運],暗示:
(掘藏得金)家門余慶,金錢豐盈,白手成家,財源廣進。 (吉)
做事謹慎而細心,理想高遠,觀念正確,內藏爆發性質為其缺點,若有財運配置,可得穩定性的發展,但大運被傷則成敗一瞬間。
地格數理 21(木)[又稱前運,是前半生的命運,會影響中年以前],暗示:
(明月中天)光風霽月,萬物確立,官運亨通,大搏名利。 (吉)
總格數理 32(木)[又稱後運,是後半生的命運,影響中年到老年],暗示:
(寶馬金鞍)僥幸多望,貴人得助,財帛如裕,繁榮至上。 (吉)
外格數理 9(水)[又稱靈運,主管命運之靈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
(破舟入海)大成之數,蘊涵凶險,或成或敗,難以把握。 (凶)
天、人、地三才 2 4 1(木火木)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順利為:
得上下惠助,順調成功發展,基礎強固,境域安泰。子孫繁榮,心身健康而獲得幸福及長壽的配置。(吉)
1、總論:運限大致良好,但只能小成功,性情過急容易誤事,交際較差,應從事人際關系較單純的工作,減少精神負擔,中年以後財運慢慢減弱。
2、性格:外表樂觀,內心多苦悶,待人誠懇,但喜怒無常,感情較極端,待人熱心積極而常為他人所累,耐心處事終有所得。
3、意志:意志堅定,思想正確,可依自己的理想奮發,早年稍有發展,中年後欠佳。
4、事業:事業運平凡,在穩定中求發展,一生運徒尚稱如意,中年後防意外失敗。
5、家庭:夫妻同心協力創造家庭,但感情稍有些不滿。
6、婚姻:男娶個性稍強之女性為妻;女嫁謙恭之夫,但喜歡支配丈夫,表現才幹。
7、子女:男孩多於女孩,都能孝順父母,在社會上有所成就。
8、社交:待人誠懇,樂於解決別人的困難,想;培養人際關系但常為他人所累。
9、精神:事業雖能順利,但總有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帶來精神上的困擾。
10、財運:雖有財運但不豐,注意受親友之拖累。
11、健康:有皮膚病或外傷、高血壓。
12、老運:精神寂寞,財運平凡,生活尚稱安定。
人格與外格(四九)搭配,暗示人際關系、社交能力、事業等信息為:
謙虛有理,為他人而不顧自己,常被劫財、暗害;易患視力減退、外傷等。數吉者輕微之患。 (凶)
更多信息:
人格數理 24 暗示性格為:
內具爆發性品質,表面卻極平靜,如火燃濕木一樣,雖起濃煙而不能成火之象,往往有抑制思想不敢有虛偽,多曲折者。有病若、家屬子女緣薄者,總之家庭不幸者屬多。如人格為24數,則多溫順有智謀,易發財,可得權利名譽等幸運。
人格與天格搭配(四二)暗示成功運:
收上司及長輩的照顧關心,能夠順利成功發達。 (上)
人格與地格搭配(四一)暗示基礎運:
境遇穩固,頗受部下擁戴,地位、財產均穩定。 (上)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領誘導之數(智仁勇德全備,能領導眾人)。
人格或地格中有15、16、23、24、32、33、41、42等財運誘導之數(多錢財,富貴)。
-----
姓名:張祿翊
筆畫分別是:11(火) 13(火) 11(木)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12(木) 24(火) 24(火) 35(土) 12(木)
總評數理得分:85 分 (吉)
-----
姓名:張祿昂
筆畫分別是:11(火) 13(火) 8(木)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12(木) 24(火) 21(木) 32(木) 9(水)
總評數理得分:85 分 (吉)
-----
姓名:張祿家
筆畫分別是:11(火) 13(火) 10(木)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12(木) 24(火) 23(火) 34(火) 11(木)
總評數理得分:81 分 (吉)
詳細解說如下:
天格數理 12(木)[又稱先格,是祖先留下來的,對人生影響不大],暗示:
(掘井無泉)無理之數,發展薄弱,雖生不足,難酬志向
人格數理 24(火)[又稱主格,是姓名的中心點,主管人一生命運],暗示:
(掘藏得金)家門余慶,金錢豐盈,白手成家,財源廣進。 (吉)
做事謹慎而細心,理想高遠,觀念正確,內藏爆發性質為其缺點,若有財運配置,可得穩定性的發展,但大運被傷則成敗一瞬間。
地格數理 23(火)[又稱前運,是前半生的命運,會影響中年以前],暗示:
(壯麗)旭日東升,壯麗壯觀,權威旺盛,功名榮達。 (吉)
總格數理 34(火)[又稱後運,是後半生的命運,影響中年到老年],暗示:
(破家)破家之身,見識短小,辛苦遭逢,災禍至極。 (凶)
外格數理 11(木)[又稱靈運,主管命運之靈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
(旱苗逢雨)萬物更新,調順發達,恢弘澤世,繁榮富貴。 (吉)
天、人、地三才 2 4 3(木火火)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順利為:
得順調成功發展,但有缺乏耐久力的缺點,或依靠性太強,招失敗,有陷入失意之兆。(半吉)
1、總論:雖有成功運,但不甘寂寞,忍耐力不夠,容易一意孤行,陷入孤軍奮斗,如能修身養性,定能成功順調。名利雙利,若天運五行屬水,青年時代事業難成又逢災,老運亦欠佳。
2、性格:外表樂觀而豪爽,交際應酬有一套,人緣又好,但個性喜怒無常,感情易熱易冷,個性急燥,容易意氣用事。
3、意志:意志尚稱堅定,可依自己的理想和努力,達到成功成名,但不耐寂寞獨處生活。
4、事業:做事沖動而積極,很容易功成名就,一展自己的抱負。
5、家庭: 夫妻美滿,子女孝順,但應節制應酬才能保持長久。
6、婚姻:男娶熱情直率之妻,應減少應酬風流之事;女嫁溫厚謙恭之夫,要減少讓丈夫多疑之行為。
7、子女:男孩多於女孩,每個都健康活潑,稍嫌調皮,長大後都能獲得相當成就。
8、社交:人緣很好,朋友很多,易與異性接觸,避免桃色事件發生。
9、精神:外表樂觀,內在則脾氣暴,常自找精神上的負擔。
10、財運:物質不缺,財源廣進,富貴之格。
11、健康:注意血壓過高或心臟病。
12、老運:可享受晚年,但恐缺天份之樂。
人格與外格(四一)搭配,暗示人際關系、社交能力、事業等信息為:
有財,男命妻家富足而受福蔭,成功順利,富有社交吸引力,受人扶持,貴人相助而成大氣候。 (大吉)
更多信息:
人格數理 24 暗示性格為:
內具爆發性品質,表面卻極平靜,如火燃濕木一樣,雖起濃煙而不能成火之象,往往有抑制思想不敢有虛偽,多曲折者。有病若、家屬子女緣薄者,總之家庭不幸者屬多。如人格為24數,則多溫順有智謀,易發財,可得權利名譽等幸運。
人格與天格搭配(四二)暗示成功運:
收上司及長輩的照顧關心,能夠順利成功發達。 (上)
人格與地格搭配(四三)暗示基礎運:
可得一時成功,但基礎薄弱,缺乏持久力。但天格為木則吉利。 (中)
人格或地格中有3、13、16、21、23、31、33、41等首領誘導之數(智仁勇德全備,能領導眾人)。
人格或地格中有15、16、23、24、32、33、41、42等財運誘導之數(多錢財,富貴)。
-----
姓名:張祿雋
筆畫分別是:11(火) 13(火) 10(木)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分別:12(木) 24(火) 23(火) 34(火) 11(木)
總評數理得分:81 分 (吉)
Ⅲ 唐宋八大家
韓愈(768-824)《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773-819)《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繼承並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誇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
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於被貶後,以永州之作更勝。典範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以《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最為著名《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 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歐陽修《朋黨論》、《五代史令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家庭院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蘇洵(1009—1066)「雲興於山」
雲興於山,霿霿為霧。匪山不仁,天實不顧。山川我享,為我百訴。豈不畏天,哀此下土。班班鳲鳩,穀穀晨號。天乎未雨,余不告勞。誰為山川,不如羽毛。
「有驥在野」
有驥在野,百過不呻。子不我良,豈無他人。縶我於廄,乃不我駕。遇我不終,不如在野。禿毛於霜,寄肉於狼。寧彼我傷,人不我顧?無子我忘。
「有觸者犢」
有觸者犢,再棰不卻。為子已觸,安所置角?天實畀我,子欲已我。惡我所為,盍奪我有?子欲不觸,盍索之笠?
「朝日載升」
朝日載升,薨薨伊氓。於室有績,於野有耕。於途有商,於邊有徵。天生斯民,相養以寧。嗟我何為?踽踽無營。初孰與我,今孰主我?我將往問,安所處我?
「我客至止」
我客至止,我迎於門。來升我堂,來飲我尊。羞鱉不時,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請辭不能。客謂主人:唯子我然。求子之多,責子之深,期子於賢。
「顏書四十韻」
Ⅳ 十二選五開獎結果
你好,這東西沒人會預測。
如果真會預測,早就成為百萬富翁了。
預測這東西我早就不信了,上一回在網站上,看別人預測,結果買了,連一個號碼都沒對上。
樓主真要買,就權當是獻愛心吧。
每天都買相同的號碼,哪一天善有善報,就讓你買中了。
PS:這東西號碼一般不會連續幾天重復,因此,你今天的號碼最好不要和昨天的中獎號碼太相似。
滿意請採納,謝謝
Ⅳ 唐宋八大家的帶表作有哪些
漢--韓愈
劉--柳宗元
爭--曾鞏
王--王安石
修--歐陽修
三書(蘇)--蘇洵、蘇軾、蘇轍
韓 愈
《祭十二郎文》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進 學 解——韓愈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觗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勞矣。沉浸釀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庄》、《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疐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反教人為?」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根、闑、*(戶+占,形如「店」)、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由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猶且月費俸錢,歲縻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代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柳宗元——愚 溪 詩 序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於理,悖幹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鑒萬類,清瑩透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詩》,紀於溪石上。
黔 之 驢——柳宗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蘇 軾——前 赤 壁 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留 侯 論——蘇軾
古人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巳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哉?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人事,故曰:「孺於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蘇 轍——六國論(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武昌九曲亭記[1] ——蘇轍
子瞻遷於齊安[2],廬於江上[3]。
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4],陂陁蔓延[5],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6],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7],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8],乘漁舟,亂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攜徜徉而上[12]。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13]。意適忘反,往往留宿於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於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16],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17],皆效於左右[18]。有廢亭焉[19],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22]。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23],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於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25]。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26],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27]。方其得意[28],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29],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於前[30],要之一飽[31],而同委於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無愧於中[34],無責於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於是也[35]。
曾 鞏——墨 池 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歐陽修——朋 黨 論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土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醉 翁 亭 記——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Ⅵ 詩人資料 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
(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http://ke..com/view/2133.htm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http://ke..com/view/2211.htm
白居易
(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http://ke..com/view/5353.htm
Ⅶ 誠信的1000條名言、誰有
中國歷代儒家經典中,對誠信之道的論述頗多,現摘其重要者加以闡述。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 ·無誠信品德的人的說話,人是不應當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須做誠實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規,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論語·學而》) ·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所以怨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所以遭致怨禍。要求人說話要誠實、要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論語·述而》) ·孔子教導學生時,提倡「文」(即為《詩》、《書》、《禮》、《樂》等典籍),「行」、「忠」、「信」並重,希望學生能做到博學多聞(文)、敦品勵行(行)、盡忠職守(忠)、誠實不欺(信),把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備的人。 「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戴聖編《禮記·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信」為寶。可見,儒者是把「忠信」作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法寶。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大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強國》) ·古代聖王禹、湯,循義講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所以,作為國君一定要慎禮義、講忠信,然後才能治國。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證明誠信是治國之本。 「或問信,曰:『不食其言』。」(揚雄《法言·重黎》) ·所謂信實,就是指不違背和忘記自己的諾言,一定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義·性情·論五性六情》) ·從一定意義上,信就是誠,誠就是信,二者是相通的,基本內涵都是真實無欺。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是誠實可信的。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周子全書·通書·誠下》) ·誠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亦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可見,「誠」在儒家道德體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無偽而已。」(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所謂「信」,就是無「偽」的意思。既不說假話,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誠實為本,排除一切虛偽、虛假。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 ·「誠信」是人的法寶,因為「國保於民,民保於信」。君無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則不能守國。所以古代聖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鄰。善治國者,不欺其民;善齊家者,不欺其親。可見,信在治國齊家中是何等重要。 「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黃宗羲《孟子師說·卷七》) ·誠信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只有人具有誠信美德,而禽獸則是不講誠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質私慾而不講誠信,就是一種喪失人性的禽獸行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誠信之言不華美,華美之言不信實,因為誠信之言是質朴無華的。 孔子:「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強調人講信用要符合「義」,只有符合「義」的話才能實行。 孟子:「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肯定「誠」是天的運行規律,追求誠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恥不信,不恥不見信。」(《荀子·非十二子》) ·恥於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恥於不被別人信任。 劉安:「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說林訓》) ·應當先看他是否講信用,然後再論及他的能力如何,說明「信」重於「能」。 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師表》) ·不要仗持有功勞、有才能就失信於人。 王通:「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中說·周公》) ·只要能夠推心置腹,以誠相待,不用言說也會相互信任。 程頤:「誠則信矣,信則誠矣。」(《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誠實就會有信譽,講信譽就是誠實,可見「誠」與「信」是相通的。 朱熹:「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誠信就是真實而無虛假。 曹端:「一誠足以消萬偽。」(《明儒學案》卷四十四《語錄》) ·一個誠實的行為足以消解千萬種虛偽。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艾琳·卡瑟
●民無信不立。 ——孔子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塞羅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拉羅什富科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都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寧願以誠摯獲得一百名敵人的攻擊,也不願以偽善獲得十個朋友的贊揚。 ——裴多菲
●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 ——斯賓諾莎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西塞羅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1、 誠信是人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聖潔的鮮花。
2、 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量也應永恆不變。
3、 誠信像一面鏡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會出現裂痕。
4、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
5、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
6、 創起誠信校園,樹起誠信學風,成為誠信學子。
7、 誠信為本,學做真人。
8、 誠信為榮,失信可恥。
9、 最大限度的誠實是最好的處事之道。
10、 誠實守信是面明鏡,不誠實的人在他面前,都會露出真相。
11、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12、 誠實是上策。
13、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誠信為先決條件。
14、 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
15、 誠信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善於欺騙的人,永遠到不了橋的另一端。
16、 誠信,是一股清泉,它將洗去欺詐的骯臟,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著潔凈。
17、 誠信,讓心靈無瑕,讓友誼長存,讓世界美好!
18、 知識是財富,誠信也是一種財富,擁有知識能使你變得充實,擁有誠信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19、 誠,乃信之本;無誠,何以言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
20、 誠信,如一把鑰匙,打開你我心中那扇門上的鎖,讓我們敞開心扉,沐浴那友誼的陽光。
21、 誠信,是人類文明的階梯;誠信,是填補人類間隔的碎石。
22、 誠信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品質,不是通過一篇文章或一句話就能檢驗得出的。
23、 誠信是人的本錢,沒有誠信的人是一個失敗者。
24、 誠信比一切智謀更好。
25、 誠信就像人身上不可缺的鈣,沒鈣的還能算作人嗎?
26、 誠信就像人生航船的楫槳,控制著人生的去向。
27、 誠信猶如一顆青澀的果,你咬一口,雖然很苦,卻回味無窮,倘若你將它丟棄,便會終身遺憾!
28、 生活是需要誠信的,有了誠信才會有幸福可言。
29、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30、 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31、 誠實是一種力量的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32、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33、 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
34、 誠實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
35、 誠信是人生之本。
36、 誠信者,受人愛戴尊敬也。
37、 誠信是友誼的必備條件。
38、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先導。
39、 誠信是人生路途中的第一準則。
40、 誠信是一種美德,會讓你更加完美。
41、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
42、 誠實守信,快樂人生。
43、 誠信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金錢。
44、 誠信,世界需要你。
45、 誠信創造財富。
46、 不講誠信的人,是可悲的、可憐的、可恨的,也是可怕的。
47、 只有種下誠信的苗,才能結出誠信的果。
48、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之恥也。
49、 給心靈一片凈土,給誠信一片天地,人生的道路讓我們與誠信同行。
50、 人如以誠信為本,就能塑造完美人生
★一個誠摯,熱心,為著光明而斗爭的人,不能夠不是刻苦而負責的。--魯迅《二心集·關於翻譯的通信》
★一千句謊言蓋不住一個事實。--《臧克家詩選·自己的寫照》
★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新唐書·陸貸列傳》
★人無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荀子·王霸篇》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明·錢琦《錢公良測語·規世》
★小誠信則大信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
★千虛不博一實。--宋《陸九淵·語錄上》
★萬事敬則吉,怠則凶。--明·薛暄《讀書續錄·卷三》
★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漢·劉向《說苑·說叢》
★義烈發於血誠。--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於江》
★口不忘信,則言若符節。--《屍子·四儀》
★不要套些假面具,把生活神聖的光華遮蓋了。--《李大釗全集·生活神聖》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時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唐·張弧《素履子·履信》
★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孫中山全集·建國方略》
★兄弟不信,則其情不親。--唐·武則天《臣規下·誠信章》
★古之教人,無一物不使之誠心。--宋·程顥、程賾《二程集·粹言·論學篇》
★巧詐不如拙誠。--《三國志》卷一四《魏書·程昱》
★可終身而守約,不可斯須而失信。--唐·張弧《素履子·履信》
★用誠心愈多,用手段愈少。--《惲代英文集·社會性之修養》
★有敗詐,無敗誠。--清·黃宗羲《宋元學案》
★吉人之詞寡,長者之情真;言寡者可信,情真則可親。--明《唐伯虎全集·贈文學朱君》
★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謹,未若不行而謹。--隋·王通《中說·周公篇》
★投機取巧或能勝利於一時,終難立足於世界。--魯迅《准風月談·後記》
★事實不為輕薄陰險小人留情。--魯迅《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
★肯說真話,敢駁假話,不說慌話。--《陶行知文集·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能辨真假是一種大學問,萬古惟有真之一字磨滅不了,蓋藏不了。--明·呂坤《呻吟語選》卷上
★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蔡鍔·曾胡治兵語錄·序及按語》
★竭力攻擊一切虛偽的片面的道德,竭力建築真實的平衡的道德。《陳望道文集·談新文化運動》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新唐書》卷一五七《陸贄列傳》
★隆之以虛禮,不若推之以至誠。--《宋史》卷三三七《范鎮列傳》
1、巧偽不如拙誠——語出《顏氏家訓、名實》釋義:巧妙的虛偽不如笨拙的誠實。
2、盡誠可以絕嫌猜,徇公可以弭讒訴。——語出《劉禹錫、上杜司徒書》,釋義:竭盡忠誠可以杜絕嫌疑和猜忌,一心為公可以消除讒言和毀謗。
3、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語出《荀子、不苟》釋義:君子修養自己的身心,沒有什麼比真誠更重要的了。獲得真誠就沒有其他問題了。
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語出《禮記、大學》。釋義:接觸實際以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以後才能心意誠實,心意誠實以後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以後才能提高修養,提高修養以後才能家庭齊心,家庭齊心以後才能國家安定,國家安定以後才能天下太平。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語出《論語、為政》釋義:人如果沒有信譽,不知他怎麼才能行的通?
6、大丈夫以信義為重。語出《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7、無信患作,失援必斃。語出《左傳、嬉公十四年》。釋義:如果不講信用,禍患就可能發生,如果失去援助,就必將垮台。
8、不忠不信,何以立於天地之間?語出《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釋義:不忠厚、不講信用,憑什麼能在天地之間站起身來。
9、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語出《禮記、儒行》釋義:不把黃金美玉看作寶物,而把忠正和誠實看作寶物。
10、去苛禮而務至誠。語出《蘇軾、策略之五》釋義:廢黜繁瑣的禮儀,追求至誠的精神。
11、至誠則金石為開。語出:《西京雜記、卷五》釋義:精誠所到之處,就連堅硬的金屬和石頭都會被劈開。
12、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語出:《王安石、商鞅》釋義:自古以來治理百姓就要講究信義和真誠,每一條政令可能比一百兩黃金還要沉重,現今的人們不可以隨便非議商鞅,商鞅只要發布命令政策必然推行。
13、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語出《左傳、庄公三十年》釋義: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人們如果不講信譽就不能生存。
14、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育雛《春秋、嬉公二十二年》釋義:人言之說以稱為人言,那是因為人言才是「信」,說了卻不講信用,憑什麼叫做人言?。
14、忠信以為甲胄,禮儀以為干櫓。語出《禮記、儒行》釋義:把忠厚和信用當作自己思想上的盔甲,這樣就可以永遠站在正義的立場上,把禮法和仁義當作思想上的盾牌,這樣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15、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語出《管子、樞言》釋義:誠實和信用,是聯結天下人的關鍵。
16、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語出《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八回》釋義:信譽,是治國的法寶,是民心歸服的根本。
17、能信不為人下。語出《左傳、昭公元年》釋義:如果能堅守信用,就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當然不會居於人下。
只有這些望採納
Ⅷ 誰是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
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
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Ⅸ 唐宋八大家是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編輯本段]名稱的起源
據查,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後不久,推崇唐順之的古文家茅坤根據朱、唐的編法選了八家的文章,並加以整理和編選,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之稱遂固定下來。
韓愈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贊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思想傾向復古。他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唐王朝統一。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統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他領導了唐代反駢文的「古文運動」,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朴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 柳宗元與唐代另一位文學家韓愈,共同倡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他與歐陽修,蘇軾等人被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漢族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聖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
姓名:蘇洵 字明允 號老泉
生卒年:1009—1066
所屬朝代:宋代
所屬文學時期:宋代文學
所屬流派:三蘇 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品:權書 衡論
生平介紹
北宋散文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佑集》。
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獨特,優異的成就。世人稱為蘇東坡。
蘇軾(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4歲。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蘇轍】(1039~1112)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佑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佑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謚文定。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 東鄉縣 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謚號「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白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Ⅹ 白居易的詩
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及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放言(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澗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洞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乏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賢,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放言(其一)
朝真暮偽為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江樓晚眺,景物鮮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員外
淡煙疏雨間斜陽,江色鮮明海氣涼。
蜃散雲收破樓閣,虹殘水照斷橋梁。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圖畫取,題詩寄與水曹郎。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兒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買 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宮 詞
淚盡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長恨歌》、《瑟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