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蛙對水質要求高不高
以下參考網路
蛙比幼蛙的適應能力和捕食能力大為提高。因此,成蛙養殖場地面積也可大些,如各種天然積水池、坑塘、魚池、雜草叢生的窪地、稻田等,也可利用房前屋後的瓜棚、樹蔭、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或者空房、豬舍、地下人防設施等進行室內養殖。牛蛙的飼養對水的需要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
成蛙的後腿發達有力,不僅善於跳躍,還會掘土打洞,爬牆上樹。因此無論室內或室外的養蛙池,都要有防逃設施。牛蛙之善於跳躍,是基於站在可供用力的陸地或其他硬物之上,若在水中,則無用力之處,便無法跳起。因此,為了減少防逃設施的成本,在蛙池周圍不留可立足的陸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後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則防逃設施只要高出水面50cm左右,或在建池時,池壁高出水面30~40cm,再在池壁上圍一圈向內傾斜的紗窗布即可。
適於牛蛙生存的水的pH值為6-8。一般未被嚴重污染的池 塘、江、河、湖泊、溪水等的水源都能滿足上述要求。廢水、糞便的流人會引起水質腐敗,因有機物過多,溶氧不足,尤其晚上氧化分解不充分,會使水體中有機酸蓄積、pH值降低。 水體中常常含有硝酸鹽、銨鹽、硫酸鹽、碳酸鹽等,構成水體的鹽度,鹽度主要通過影響水的密度和滲透壓對牛蛙產生影響。牛蛙在高鹽度的海水和鹼水中不能生存。無論是成蛙還是幼蛙在含有1%鹽分的水域中都是無法生存的。鹽度對蝌蚪和孵化中的卵影響更大。一些農葯、化肥等若隨雨水流入養蛙池,將會嚴重威脅蛙的生命。
⑵ 牛蛙對水質要求高不高
適於牛蛙生存的水的pH值為6-8。一般未被嚴重污染的池 塘、江、河、湖泊、溪水等的水源都能滿足上述要求。廢水、糞便的流人會引起水質腐敗,因有機物過多,溶氧不足,尤其晚上氧化分解不充分,會使水體中有機酸蓄積、pH值降低。 水體中常常含有硝酸鹽、銨鹽、硫酸鹽、碳酸鹽等,構成水體的鹽度,鹽度主要通過影響水的密度和滲透壓對牛蛙產生影響。牛蛙在高鹽度的海水和鹼水中不能生存。無論是成蛙還是幼蛙在含有1%鹽分的水域中都是無法生存的。鹽度對蝌蚪和孵化中的卵影響更大。一些農葯、化肥等若隨雨水流入養蛙池,將會嚴重威脅蛙的生命。
⑶ 牛蛙怎麼養
牛蛙,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動物,學名Rana catesbeiana。獨居的水棲蛙,因其叫聲大且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故名牛蛙,為北美最大的蛙類。養殖方法池塘選擇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無污染,環境安靜,交通便利,供電充足。蛙池建造每100平方米為一個大池,每個大池平均分成四個小池。池邊用40目的篩絹圍好,篩絹高出池底1米左右,篩絹底部20~30厘米埋入土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體深度不低於20厘米。進、排水口設置在大池的對角,每個池子放4塊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為牛蛙的休息台,並用黑色遮陽網遮陽。苗種放養放苗前,每畝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進行消毒。清塘消毒後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養前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20分鍾。放養密度:幼蛙期60~80隻/平方米,成蛙期30~40隻/平方米。飼養管理(1)巡池檢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證24小時不間斷,每天換水率達到300%,排水口處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來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發現牛蛙攝食雨活動有異常及時採取措施。(2)飼料以浮性配合飼料為主,投喂前半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水泡濕,促使軟化膨脹。日投喂量為在池蛙總量的7%~15%,並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適時調整,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3)分級飼養,每隔一段時間及時將規格較大的個體分級篩選,把規格相近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塘進行養殖。疾病防治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並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分池後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發現病蛙、死蛙及時挑出隔離飼養,並適時用高濃度的漂白粉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