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開的實驗室科學雜志官網為什麼上不去
我也投了實驗室科學,版面費都交了,已經錄用,說的是2019年年底見刊。中途上他們官網,就是顯示你的這個界面,打電話去問過,說的是他們學校網站維護,打款版面費的賬號是他們南開大學,希望不是騙子吧。
2. 李愛民的資料
李愛民,男,1963年3月生.1984年6月畢業於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原揚州師院化學系).1984年8月—1986年8月,在鹽城師院化學系工作.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南開大學化學系攻讀有機化學碩士, 1989年9月獲理學碩士.1989年9月-1999年3月在鹽城師院從事有機化學教學及功能高分子研究,歷任鹽城師院化學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兼副主任,黨總支書記兼副主任.1999年3月—1999年7月在南京大學環境學院作學術訪問.2000年2月至2002年6月在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攻讀博士.2002年6月提前畢業.2002年12月獲工學博士學位.1990年1月晉升講師,1996年7月晉升為副教授,2002年9月晉升教授.2002年12月被南京大學聘為碩士生導師,2003年3月被南京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兼任江蘇省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蘇省環保產業協會水處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江蘇省環保產業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江蘇環保科技》及中國化學工業核心刊物《離子交換與吸附》編輯委員會編委,江蘇南大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3. 幫忙回答一個高分子物理的題目,答得好的追分100
首先鄙視一下一樓的
然後感覺這個問題很好編啊
比如由其結構說明為何高分子具有粘彈性啊,具體點比如為啥會剪切變稀擠出脹大一類的
編一遍唄
4. 《哪些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1000字的小論文
人原本就是生物,所以他必然存在於生物鏈中,是生物鏈中的一個單位,所以他與所有生物都有密切的關系!
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系。
這種關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樹的地方常有鳥,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蟲。植物、昆蟲、鳥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鏈而聯系在一起,相互依賴而共存亡。
生物鏈的例子常常就在我們身邊,而且使人類受益非淺。比如:植物長出的葉和果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昆蟲成為鳥的食物源,有了鳥,才會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鼠類才不會成災……。當動物的糞便和屍體回歸土壤後,土壤中的微生物會把它們分解成簡單化合物,為植物提供養分,使其長出新的葉和果。就這樣,生物鏈建立了自然界物質的健康循環。
生物鏈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系著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而連接著。人的食物主要來自植物和動物。而動植物是從自然環境中得到營養才生長而成的。如果這些動植物含有了來自環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險。拿水產魚類來說,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轉變成有機汞,魚類吃了這樣的微生物就會把有機汞儲存在身體中,而人吃了這樣的魚,汞就會進入人的神經細胞中,人就會得可怕的水俁病。水俁病是人類污染環境,而污染物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並嚴重傷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
自然界有相對平衡的生物鏈,即使被人類改造過的,如城市、鄉村,甚至農田
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不去人為進行干涉、破壞,生物鏈也會逐漸趨於平衡。
而且保持一定相對時間。
基於以上理論,煙台流浪貓數量看似確實很多,但是近一段時間應該還是處於生物鏈
相對平衡時期,貓有比較好的生存環境,繁殖條件,食物來源(包括鼠類、以及人提供的
食物)等。
這樣的平衡沒有必要進行人為的干涉、破壞(從自然界的角度講,應該是「沒有權利」)。
而且如果惡意破壞,可能造成生物鏈斷裂,會出現一些惡性後果。
這也是所謂「順應天意」、「順其自然」。
生物多樣性的好處:
生物界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葯材和多種工業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生態服務功能,它關系著人類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包括了3個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攜帶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圍環境發生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叫做生態系統,也可以叫生態復合體,包括生態系統和景觀。第三是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這些單位是活的東西,靠能量流動、養分循環、水分循環等各種生態過程來維持,如果這些過程停止了,那這個單位就停止了。
其實,生物多樣性在過去幾百萬年、幾千萬年以前就開始存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馬克平研究員指出,生物多樣性價值非常大,一是直接價值,如食物、葯物、工業原料等;二是間接價值,間接價值經常被我們忽視,比如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
我們往往沒有注意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最近幾年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1997年《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服務功能進行了評估,從數量上反映了一個定性的結論。每年全球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摺合成經濟價值是多少?結論是33萬億美元,而每年全球的GDP加起來大約是18萬億美元。1998年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團做了一個報告《與生命為伍》,內容是生物多樣性在生物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作用。這個報告提出一個概念——生物多樣性是支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活資本。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近年才開始重視?因為目前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現在物種的滅絕速度要比自然的滅絕速度快100倍甚至1000倍,這個速度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過去在地質歷史上已經出現了5次生物的大滅絕,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恐龍大滅絕,科學家們認為,目前我們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期。
保護物種最好是保護其生存環境
單純的保護物種,最後還是會歸於失敗。保護物種的最好方法還是保護生存環境。
物種滅絕問題牽涉到物種與生物群落的關系問題。生態系統是物種在自然界長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單元,如果僅僅保護物種的話,實際上不容易把這個物種長期保存下來;只有把生存環境保護下來,才能把這個物種保護下來。
馬克平舉了美國生物圈2號的例子,「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號是一座微型閉式人工生態系統,地球本身稱作生物圈1號。美國的科學家覺得以其對生態系統的了解已經足以構建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就搞了這個生物圈2號,計算出植物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速度,看種多少不同植被,產生多少氧氣,使整個生物圈的空氣里不同氣體成分的比例和現在自然當中的空氣比例是相近的,有8個科學家在裡面呆了21個月,最後失敗了。這說明人類還是沒有對生態系統的規律認識得很清楚,還不足以重新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從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我們要保護物種,只能保護它所生存的那個生態系統」。
實際上,人類尚不知道物種需要的最好條件是什麼,因為生態系統很復雜,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關系,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能量、養分循環等很多方面,包括信息的傳遞,我們現在的知識還是很有限。
開始人們習慣於把物種搬出來進行保護,後來發現,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保護物種,更重要的是保護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應提升質量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方式,截至2004年底,我們國家已經建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194個,占國土面積14.8%。馬克平指出,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上絕對沒問題,但質量還需提升。
幾乎跑過中國所有自然保護區的馬克平很了解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國家保護區相對來講好一些,一些地方保護區都存在問題。一些已經建立了20年的省級保護區,現在連邊界都沒有了。連邊界都不知道在哪兒,你怎麼去管理呢?很多縣級和縣級以下的保護區光有一個名字,有一個牌子,沒有管理人員。我認為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區的質量,保護區的發展要從數量型轉變成質量型,不要盲目追求數量增加多少,覆蓋的面積增加多少」。
另一位專家將傷害自然保護區的人總結為兩類:「窮人」和「富人」。「窮人」是當地政府或者當地居民。對於貧窮的農民們來說,青山綠水當不得饃吃,任何過上好日子的機會都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護區,農民們盜采葯材,不放過每一株,把保護區挖得千瘡百孔。嚴格意義上,貧窮,而非貧窮者,是自然保護區的敵人。「富人」往往是外來的財團或者公司。他們對保護區的侵佔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們往往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進行掠奪性的開發。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生態保護成效跟經濟發展程度緊密相關。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全部納入了省級財政預算,生態保護較好。而在西部地區,除一處國家級保護區由中央財政統管外,其他全歸屬於地方,生態保護能力相對薄弱。
發展中國家遺傳資源大量流失
在聯合國於1972年討論人類生存環境之前,國際法及國際條約中沒有出現關於遺傳資源的歸屬原則,遺傳資源被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因為遺傳資源的取得與利用只需要採集少量的樣品即可,所以遺傳資源有一個不同於石油和其他礦物資源的特點,那就是可以很容易地被無償取得。各個跨國公司、研究機構免費地從各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收集遺傳資源,例如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中,植物遺傳資源就被免費地用於繁育新的作物品種。
多年從事生物科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工作的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科所研究員薛達元毫不客氣地指出,發達國家以利用遺傳資源的技術被私人公司掌握開發、有知識產權保護為借口,在從發展中國家獲取遺傳資源的同時,並沒有優先轉讓利用遺傳資源的技術給發展中國家。
為保護自身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或正在採取相應的措施。印度是擁有豐富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和自然多樣性的國家之一,在保護本國的基因資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美國授予水稻技術公司一項「巴斯馬蒂」的大米專利後,印度政府認為水稻技術公司對「巴斯馬蒂」大米申請專利是對其傳統知識的侵犯,表示要對該項專利進行起訴。因為「巴斯馬蒂」大米特指印度北方各州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區的農民許多世紀以來所種植的一種水稻產品。
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基因資源,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大國之一,擁有陸地生態系統599個類型,有高等植物32800 種,特有高等植物17300種;脊椎動物6300多種,特有物種667個;有56 個民族13億人口,特別是有些長期與世隔絕的地方保留了同質性極好的人群,具有極大的遺傳學研究價值。這些豐富的資源是我國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保護自己國家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不被發達國家掠奪,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
1998年由我國科技部和衛生部共同制定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這也是中國出台的第一部有關遺傳資源保護的法規。
中國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司司長萬本太介紹,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物種多樣性高度豐富,大約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生物物種特有性高,擁有大量特有的物種和孑遺物種,大熊貓、白鰭豚、水杉、銀杉等。生物區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類植物,中國佔世界現存7科中的6科。經濟物種豐富,葯用植物11000多種,原產我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2238種。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受到非常嚴重的威脅,馬克平指出,用《國際瀕危動植物物種貿易公約》這個指標來衡量的話,「公約當時列了640個種,在中國可以找到156個,比例非常高。約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另外中國的生態系統有40%處於非常嚴重的退化狀態,各種開發建設的人為破壞仍在繼續,物種生存面臨威脅;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日益嚴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強;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問題突出,保護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區生物多樣性急需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馬克平分析說,其中有兩個中國國情是值得大家關注的。第一,中國的人口多,而且有70%左右在農村,對生物多樣性的依賴比較大。第二,中國是近年來少數幾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錢迎倩認為,要想解決目前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的問題,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他身體力行,退休後就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到處宣講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促進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理念的提升。他還提出既要教育青少年,也要改變成年人特別是領導的觀念。「不僅僅是中小學生,更重要的是給各級幹部、領導講,他們手中握有權力,如果更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解決起來會更有效果。」
生物的生活環境太多,我只能列舉幾個了。
人:適應能力較廣的動物,由於其大腦發達,所以能藉助發明的東西來擴大自己的適應能力。生活於-30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環境里。
老鼠:生活在渠道、垃圾堆等容易找到食物,以及硬物磨牙的地方里。
水稻:適應於炎熱的環境。所以,水稻是許多溫熱帶人民的主食。
蚯蚓:由於使用皮膚呼吸,所以要生活在潮濕的泥土裡。
螞蟻:群居生活的動物,必須生活在離地高、乾燥的環境里,如樹上、牆上。
小麥:小麥是北方人民的主食,北方氣候乾燥,所以小麥生活在旱地里。
獅子:生活在非洲的熱帶草原上,那裡有野馬、野牛等食物。
蟑螂:生活在廚房裡,那裡的食物、調味品都是蟑螂的食物。
蛔蟲: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人的腸道里。
蚊子:生活在有積水的環境,因為蚊子的幼蟲孑孓在水中出生,雄蚊在水中找食物。
5. 權威社科期刊論文包括哪些 EI算哪類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安全與環境學報
氨基酸和生物資源
半導體光電
半導體技術
半導體學報
包裝工程
爆破
爆炸與沖擊
北京大學學報. 醫學版
北京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北京醫學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
表面技術
冰川凍土
兵工學報
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
病毒學報
波譜學雜志
玻璃鋼/復合材料
材料保護
材料導報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
材料科學與工藝
材料熱處理學報
材料研究學報
蠶業科學
草地學報
草業科學
草業學報
測繪科學
測繪通報
測繪學報
測井技術
測控技術
茶葉科學
長安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長江科學院院報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腸外與腸內營養
沉積學報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城市規劃學刊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感測技術學報
感測器與微系統
船舶工程
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
磁性材料及器件
催化學報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大豆科學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大連水產學院學報
大氣科學
彈道學報
彈箭與制導學報
淡水漁業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低溫工程
低溫物理學報
低溫與超導
地層學雜志
地理科學
地理科學進展
地理學報
地理研究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地球化學
地球科學
地球科學進展
地球物理學報
地球物理學進展
地球信息科學
地球學報
地球與環境
地學前緣
地震
地震地質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
地震學報
地震研究
地質科技情報
地質科學
地質力學學報
地質論評
地質通報
地質學報
地質與勘探
地質找礦論叢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第四紀研究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電波科學學報
電池
電鍍與環保
電鍍與塗飾
電工電能新技術
電工技術學報
電化學
電機與控制學報
電力電子技術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
電力系統自動化
電力自動化設備
電路與系統學報
電氣傳動
電網技術
電源技術
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
電子技術應用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電子顯微學報
電子學報
電子與信息學報
電子元件與材料
東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東北師大學報. 自然科學版
東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東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動力工程
動物分類學報
動物學報
動物學研究
動物學雜志
毒理學雜志
鍛壓技術
發光學報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紡織學報
飛行力學
非金屬礦
分析測試學報
分析化學
分析科學學報
分析試驗室
分析儀器
分子催化
分子科學學報
分子細胞生物學報
分子植物育種
粉末冶金技術
福建林學院學報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福州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輻射防護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
復旦學報. 醫學版
復旦學報. 自然科學版
復合材料學報
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乾旱區地理
乾旱區研究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鋼鐵
鋼鐵研究學報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
高電壓技術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高分子通報
高分子學報
高技術通訊
高校地質學報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A輯
高壓物理學報
高原氣象
給水排水
工程地質學報
工程勘察
工程力學
工程熱物理學報
工程設計學報
工程數學學報
工程塑料應用
工程圖學學報
工業工程
工業工程與管理
工業建築
工業水處理
工業微生物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公共管理學報
公路交通科技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功能高分子學報
古地理學報
古脊椎動物學報
古生物學報
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
固體火箭技術
固體力學學報
管理工程學報
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學報
管理評論
管理世界
管理學報
灌溉排水學報
光電工程
光電子·激光
光電子技術
光譜實驗室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光散射學報
光通信技術
光通信研究
光學技術
光學精密工程
光學學報
光子學報
廣東農業科學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廣東醫學
廣西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廣西植物
硅酸鹽通報
硅酸鹽學報
貴金屬
貴州農業科學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國土資源遙感
果樹學報
過程工程學報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海洋工程
海洋湖沼通報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科學
海洋科學進展
海洋通報
海洋學報
海洋漁業
海洋與湖沼
含能材料
焊接學報
航空材料學報
航空動力學報
航空精密製造技術
航空學報
航天控制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
合成化學
合成纖維工業
合成橡膠工業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河北工業大學學報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河海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河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
核動力工程
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核技術
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
核科學與工程
核農學報
黑龍江農業科學
紅外技術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紅外與激光工程
湖北農業科學
湖泊科學
湖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湖南農業科學
華北農學報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華西葯學雜志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醫學版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化工環保
化工進展
化工新型材料
化工學報
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化學工程
化學進展
化學世界
化學試劑
化學通報
化學學報
化學研究與應用
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學報
環境化學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學報
環境科學研究
環境科學與技術
環境昆蟲學報
環境污染與防治
環境與健康雜志
會計研究
火工品
火力與指揮控制
火災科學
火炸葯學報
機器人
機械傳動
機械工程材料
機械工程學報
機械科學與技術
機械強度
機械設計
機械設計與研究
基礎醫學與臨床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激光技術
激光生物學報
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
激光與紅外
激光雜志
吉林大學學報. 地球科學版
吉林大學學報. 工學版
吉林大學學報. 理學版
吉林大學學報. 醫學版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吉林農業科學
極地研究
計量學報
計算機測量與控制
計算機模擬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計算機工程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計算機科學
計算機科學與探索
計算機系統應用
計算機學報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計算機應用
計算機應用研究
計算機與應用化學
計算力學學報
計算數學
計算物理
暨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與醫學版
檢驗醫學
建築材料學報
建築結構
建築結構學報
江蘇農業科學
江蘇農業學報
江蘇醫葯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
解放軍醫學雜志
解剖學報
解剖學雜志
介入放射學雜志
金融研究
金屬熱處理
金屬學報
經濟數學
精細化工
精細石油化工
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
菌物學報
科技導報(北京)
科學通報
科學學研究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科研管理
空間結構
空間科學學報
空軍工程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空氣動力學學報
控制工程
控制理論與應用
控制與決策
礦床地質
礦物學報
礦物岩石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
礦冶工程
昆蟲分類學報
昆蟲學報
昆蟲知識
蘭州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離子交換與吸附
理化檢驗. B, 化學分冊
力學季刊
力學進展
力學學報
力學與實踐
量子電子學報
量子光學學報
遼寧農業科學
林產工業
林產化學與工業
林業科學
林業科學研究
臨床兒科雜志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臨床放射學雜志
臨床檢驗雜志
臨床麻醉學雜志
臨床皮膚科雜志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流體機械
麥類作物學報
煤炭學報
煤炭轉化
煤田地質與勘探
棉紡織技術
棉花學報
免疫學雜志
模糊系統與數學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膜科學與技術
摩擦學學報
內蒙古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內燃機工程
內燃機學報
納米技術與精密工程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南京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南京氣象學院學報
南京師大學報. 自然科學版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
南開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南開管理評論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泥沙研究
農葯學學報
農業工程學報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農業機械學報
農業經濟問題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農業現代化研究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氣候與環境研究
氣象
氣象科學
氣象學報
汽車工程
強激光與粒子束
橋梁建設
輕金屬
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情報科學
情報學報
燃料化學學報
燃燒科學與技術
熱帶海洋學報
熱帶氣象學報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熱帶作物學報
熱加工工藝
熱科學與技術
熱能動力工程
人工晶體學報
人類工效學
人類學學報
日用化學工業
軟體學報
色譜
山地學報
山東大學學報. 工學版
山東大學學報. 理學版
山東大學學報. 醫學版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山西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山西農業科學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上海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上海環境科學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醫學版
上海農業學報
上海天文台年刊
上海醫學
神經解剖學雜志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沈陽葯科大學學報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生理科學進展
生命的化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研究
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環境學報
生態科學
生態學報
生態學雜志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生物多樣性
生物工程學報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通報
生物加工過程
生物數學學報
生物物理學報
生物信息學
生物學雜志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生殖與避孕
聲學技術
聲學學報
濕地科學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勘探與開發
石油煉制與化工
石油實驗地質
石油物探
石油學報
石油學報. 石油加工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石油與天然氣化工
石油鑽采工藝
時間頻率學報
時珍國醫國葯
實驗力學
實驗流體力學
實用婦產科雜志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實用腫瘤雜志
食品工業科技
食品科學
食品與發酵工業
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世界地震工程
世界地質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世界林業研究
獸類學報
數據採集與處理
數理統計與管理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數學進展
數學年刊. A輯
數學物理學報
數學學報
數學研究
數學研究與評論
數學雜志
數值計算與計算機應用
水產學報
水處理技術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 A輯
水科學進展
水力發電學報
水利水電技術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
水利學報
水生生物學報
水土保持通報
水土保持學報
水土保持研究
水文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四川大學學報. 工程科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 醫學版
四川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四川動物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蘇州大學學報. 醫學版
塑料
塑料工業
塑性工程學報
台灣海峽
太陽能學報
炭素技術
探測與控制學報
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學學報
天津醫葯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天然氣地球科學
天然氣工業
天然氣化工. C1化學與化工
天文學報
天文學進展
天文研究與技術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鐵道學報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通信學報
同濟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塗料工業
土木工程學報
土木建築與環境工程
土壤
土壤通報
土壤學報
推進技術
微波學報
微電子學
微電子學與計算機
微計算機信息
微生物學報
微生物學通報
微生物學雜志
微特電機
微體古生物學報
衛生研究
無機材料學報
無機化學學報
武漢大學學報. 工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 理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 信息科學版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武漢植物學研究
物理
物理化學學報
物理學報
物理學進展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物探與化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醫學版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西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西北地震學報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
西北林學院學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西北農業學報
西北植物學報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西南農業學報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稀土
稀有金屬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稀有金屬與硬質合金
系統模擬學報
系統工程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系統工程學報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
系統管理學報
系統科學與數學
細胞生物學雜志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廈門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
現代地質
現代化工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
現代雷達
現代免疫學
現代製造工程
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
心理科學
心理科學進展
心理學報
心血管病學進展
新疆地質
新疆農業科學
新疆石油地質
新型炭材料
信號處理
信息工程大學學報
信息與控制
畜牧獸醫學報
循證醫學
壓電與聲光
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
亞熱帶植物科學
岩礦測試
岩石礦物學雜志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岩石學報
岩土工程學報
岩土力學
岩性油氣藏
研究與發展管理
鹽湖研究
眼科研究
揚州大學學報. 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揚州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遙感技術與應用
遙感信息
遙感學報
葯物分析雜志
葯物生物技術
葯學服務與研究
葯學學報
冶金分析
液晶與顯示
醫學分子生物學雜志
醫用生物力學
儀表技術與感測器
儀器儀表學報
遺傳
印染
應用泛函分析學報
應用概率統計
應用光學
應用化工
應用化學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應用激光
應用科學學報
應用力學學報
應用氣象學報
應用生態學報
應用聲學
應用數學
應用數學和力學
應用數學學報
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學報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營養學報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油田化學
鈾礦地質
有機化學
有色金屬
漁業科學進展
宇航材料工藝
宇航計測技術
宇航學報
玉米科學
預測
園藝學報
原子核物理評論
原子能科學技術
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
雲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雲南農業大學學報
雲南植物研究
運籌學學報
運籌與管理
雜交水稻
災害學
雜訊與振動控制
浙江大學學報. 工學版
浙江大學學報. 理學版
浙江大學學報. 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浙江大學學報. 醫學版
浙江林學院學報
浙江林業科技
浙江農業學報
針刺研究
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
診斷病理學雜志
振動、測試與診斷
振動工程學報
振動與沖擊
鄭州大學學報. 工學版
植物保護
植物保護學報
植物病理學報
植物分類學報
植物生理學通訊
植物生態學報
植物學通報
植物研究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製冷學報
製造技術與機床
製造業自動化
質譜學報
中草葯
中成葯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中國癌症雜志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中國表面工程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中國草地學報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中國地方病學雜志
中國地震
中國地質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中國電力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中國法醫學雜志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
中國給水排水
中國工程科學
中國工業經濟
中國公共衛生
中國公路學報
中國骨質疏鬆雜志
中國管理科學
中國慣性技術學報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中國海洋葯物
中國航海
中國環境監測
中國環境科學
中國機械工程
中國激光
中國激光醫學雜志
中國急救醫學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中國抗生素雜志
中國科技史雜志
中國科學. A輯, 數學
中國科學. B輯, 化學
中國科學. C輯, 生命科學
中國科學. D輯, 地球科學
中國科學. E輯, 信息科學
中國科學. G輯, 物理學,力學,天文學
中國科學基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中國老年學雜志
中國糧油學報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中國臨床葯理學與治療學
中國臨床葯理學雜志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中國免疫學雜志
中國內鏡雜志
中國男科學雜志
中國農村經濟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中國農業科學
中國農業氣象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中國全科醫學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中國軟科學
中國沙漠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中國生化葯物雜志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中國生物防治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
中國生物製品學雜志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中國實驗動物學報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中國獸醫科學
中國獸醫學報
中國輸血雜志
中國水產科學
中國水稻科學
中國塑料
中國糖尿病雜志
中國陶瓷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中國鐵道科學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
中國土地科學
中國土壤與肥料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中國衛生統計
中國稀土學報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中國現代應用葯學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中國新葯與臨床雜志
中國新葯雜志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中國循環雜志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中國煙草科學
中國煙草學報
中國岩溶
中國葯房
中國葯科大學學報
中國葯理學通報
中國葯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中國葯物化學雜志
中國葯物依賴性雜志
中國葯學雜志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中國醫葯工業雜志
中國醫葯生物技術
中國醫院葯學雜志
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中國油脂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中國造船
中國造紙學報
中國針灸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中國中葯雜志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中國腫瘤臨床
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中華病理學雜志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中華傳染病雜志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中華創傷雜志
中華兒科雜志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中華耳科學雜志
中華放射學雜志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中華婦產科雜志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中華肝臟病雜志
中華高血壓雜志
中華骨科雜志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中華核醫學雜志
中華護理雜志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中華精神科雜志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中華麻醉學雜志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中華內科雜志
中華男科學
中華皮膚科雜志
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中華器官移植雜志
中華燒傷雜志
中華神經科雜志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中華腎臟病雜志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中華手外科雜志
中華外科雜志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中華消化雜志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中華血液學雜志
中華眼底病雜志
中華眼科雜志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中華醫學雜志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
中華中醫葯雜志
中華腫瘤雜志
中南大學學報. 醫學版
中南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中山大學學報. 醫學科學版
中山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中文信息學報
中葯材
中葯新葯與臨床葯理
中葯葯理與臨床
中醫雜志
腫瘤
腫瘤防治研究
種子
重慶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鑄造
資源科學
自動化學報
自然科學進展
自然科學史研究
自然災害學報
自然資源學報
作物學報
作物雜志
6. 南開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錯過悔終身
南開的老師都是很厲害的啦,但是有幾位老師是不得不去蹭課的,不然簡直後悔啊,這些老師是典型的人好課還好。
排在首位的當然要屬史廣順老師了,這位老師簡直就是大神一樣的存在,他是南開計算機學院的副教授,自己同時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目前在南開教授一門選修課,叫做辯論與修養。
7. 校長馬建標的簡介
馬建標教授,男,1959年生於河南省濮陽縣。1981年12月畢業於鄭州大學化學系,1984年12月和1987年12月分別獲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碩士學位和北京醫科大學葯物化學專業博士學位;1988年1月至1989年6月在南開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所高分子化學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此後留校任教。199O年晉升副教授,1992年晉升教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至1994年赴英國Strathclyde大學和Manchester大學從事合作研究;1994年被評為天津市授銜專家;1995年被評為天津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996年增列為博士生導師和南開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第二梯隊學術帶頭人;1998年評選列入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999年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多年來,馬建標教授從事葯物設計合成、吸附分離材料的合成與天然產物分離純化、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性能、仿生高分子材料的設計合成與性能等研究工作。他先後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科技部新葯研究"九五"攻關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天津市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項目以及國內、國際橫向合作項目16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7篇,共中SCI收錄19篇,EI收錄23篇,並獲得中國發明專利1項;與合作者一起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以及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中國化學會、天津市科協的青年科技獎各1項.此外,還與合作者一起獲天津市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馬建標教授曾任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南開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兼任教育部理科材料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圄化學會理事、天津市化學會常務理事以及一些國際、國內學術團體的會員和一些學術刊物的編委等。現任天津理工大學校長。
主要從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在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下,先後開展並完成吸附分離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天然產物分離中的應用、仿生高分子吸附材料、丙烯酸系單體聚合技術、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組織工程人工皮膚的制備與生物相容性評價、半合成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葯物控釋性能、生物降解骨代用材料(包括生物降解骨水泥)等項目的研究,取得了基礎性研究成果。其中,應用成果有新型樹脂合成工藝、天然皂趕甙類中草葯有效成分分離純化工藝、即刻種植牙填充材料、多功能生物海綿、復合降血脂葯物制劑等。目前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物醫用材料及器件、葯物制劑及敷料、吸附分離材料及其應用(包括天然產物分離與廢水處理)、高分子絮凝劑等。199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三等獎5項,1992年獲得天津市青年科技獎,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為廠,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出版專著《離子交換與吸附樹脂》、《功能離子材料》2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4名。
現任天津理工大學校長。
8. 甘谷縣的歷史名人——要10個 簡介要詳細
王進義,男,干湖甘谷八里灣人,1969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微全分析與納米技術研究室負責人。主要從事微全分析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及葯物學的研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David Geffen醫學院博士後。其間在該校H. R. Tseng與西門子Hartmuth C. Kolb教授實驗室從事了細胞、酶反應、DNA與蛋白質分析等大規模多功能集成微流控晶元的研究,並在加州理工Stephen R. Quake教授的微流控實驗室完成了晶元製作全過程的培訓及多功能集成晶元的設計、製作與相關問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Anlytical Chemistry》、《Chem. Commun.》及《Biomed. Microdevices》等雜志,並申請美國專利一項。其中,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的論文被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作為前沿研究而報道。
馮浩菲,1942年生,甘肅甘谷八里灣人,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文獻學理論和傳統經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代表性著作有《毛詩訓詁研究》、《中國訓詁學》、《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前兩書分別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獎,後一書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為全國研究生通用教材。
書中分為九大類,即關於詩的一般性問題、關於詩樂問題、關於六交、關於四始、關於《詩》史、關於《詩序》、關於《國風》、關於二《雅》、關於三《頌》。每大類之下又多遞分出若干小類,大小共百餘論,歷代《詩經》論說中所出現的各種主要問題大都包括在內了。關於撰寫體例另見《例言》,此不贅述。
陳繼明,甘肅甘谷大石頭人。1984年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任西北第二民族學院中文系教授。寧夏作協副主席。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短篇小說《月光下的幾十個白瓶子》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
王恩德 男,1948年8月出生,甘肅省甘穀人,中共黨員,教授,197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一直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計算機軟體體系結構、數據倉庫技術、多媒體技術
張智威,生於台灣,祖籍甘谷,現定居美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博士。張智威一次性出資20萬元硬化巷道,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力配合,全村群眾投勞3000多人(次),捐款1.2萬元。目前,已硬化巷道2條550米,第3條110米即將竣工,同時安裝上了路燈。
范三畏,男,漢族,生於1952年7月,甘肅省甘谷縣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對先秦神話和隴右古史傳說有著長期深入的探索。其「伏羲神話與文化研究」系列論文曾獲甘肅高校94——95年度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所撰《曠古逸史——隴右神話與古史傳說》(「隴文化叢書」之一)獲得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
安鼎年,男,1931年12月20日生於甘肅甘谷,漢族,中共黨員。天津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系給排水專業,同年入大學任教,從教43年。《工業水處理》、《離子交換與吸附》雜志編委;天津建委顧問,天津城建學院兼職教授。 有突出貢獻的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際IAWQ協會會員,載入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14th Edition
石新貴,1947年6月生,甘肅甘穀人。歷任蘭州軍區測繪大隊學員、技術員、政治處幹事、幹部股股長,蘭州軍區司令部直屬政治部幹部科幹事、副科長、幹部處處長。1985年10月任蘭州軍區司令部直屬工作部副部長。1990年9月任蘭州軍區直屬工作部政委。1993年3月在國防大學學習。1994年5月任蘭州軍區第1技術偵察局政委,甘肅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少將軍銜。
魏曉妹 女,1957年8月生,甘肅甘穀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水量轉化理論與調控技術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982年元月從原陝西機械學院水利系畢業分配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西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任教至今,並在本校在職攻讀研究生,分別於1992年和1996年獲得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1年曾兼任水建學院副院長,先後主管科研、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學工作。2000年晉升為教授。現兼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水利學會水文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和《地下水》雜志編委、陝西省政協常委。
鞏作義,著名書法家,號渭舟,朱國山人九世孫,1950年生,甘肅甘谷縣人。南京大學畢業,著名書法家。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山東省書協會員、甘肅省書協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山東水彩畫院副院長、山東教育學院書法客座教授、山東省慈善總會理事等職。出身於名門,受其先祖鞏建豐(雍正皇帝的老師、康熙皇帝的文學顧問)門風影響,自幼酷愛書法藝術,早年拜我國著名書法家魏學文、武克雄為師學習書法。學書始從漢碑入手,上溯鍾鼎、甲骨,旁及北魏刻石、晉、唐,到宋、元、明、清。其作品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盡皆自成一體,尤以隸書為上品。
陳雲琳,女,籍貫是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1965年7月生於北京;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系磁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3-1999年在天津大學理學院和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9年2月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9年9月任副教授,同年進入南開大學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1年出站,現在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光電材料研發中心工作目前為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 Optics Communications 、物理學報等學術期刊審稿人。
王奎祿 渭陽鄉小王家村 總裝核研所專家組組長 軍職少將
何喜奎 八里灣鄉徐家岔村 陝西機場管理集團 總裁
馬尚武 安遠鎮馬坪村 總後西北物資局副局長 大校
趙進余 大石鄉趙坡村 原二十八分部副參謀長
趙 亮 大石鄉趙坡村 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高級法官
張敬貴 安遠鎮陽賽村 西安市鑫泰房地產開發公司書記
王海峰 渭陽鄉槐溝村 光大銀行西安分行經理
王世奎 安遠鎮 總後潼關車材庫政委 正團上校
程世雄 八里灣鄉中岔村 第四軍醫大學基礎部副政委 正團上校
李進福 大石鄉貫寺村 四醫大唐都醫院招待所所長 正團上校
嚴 宏 城關鎮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眼科主任 教授
張 偉 十里鋪鄉白雲村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病理科主任 教授
郭世文 十里鋪鄉白雲村 交大一附院神外科教授
王方晨 十里鋪鄉白雲村 金花企業集團財務總監
18 李 青 安遠鎮李家堡村 《中華熱土》畫報社副總編
20 馬效忠 西坪鄉馬家山村 長慶油田合作項目部主任
21 黃曉東 城關鎮 長慶油田通訊處處長
22 駱建勝 新興鎮駱家莊 長慶油田處長
23 張學英 安遠鎮陽賽村 西安市房地局房屋託管所辦公室主任
24 王友仁 八里灣鄉魏家岔村 原西安理工大學基礎部書記
25 程全生 八里灣鄉中岔村 陝鼓集團駕校校長
甘谷籍黃埔軍人名錄
黃埔7期:
李 茂:甘肅甘谷禮辛鎮人。
黃埔9期:
王天中:字子和,時年24歲 ,甘肅甘谷縣北關人。
黃埔10期:
鞏葆貞:時年23歲 甘肅甘谷東街上巷書房院人。
姚汝崇:字效儒,時年23歲,甘谷縣北關人。
王定一:字兆西,甘肅甘穀人。
黃埔14期:
李景春:字綉天,時年24歲,甘肅甘谷禮辛鎮人,後遷居隴西。曾任國民黨三青團中央書記,解放後隨蔣去台,80年代回到家鄉。
王育成:字鳴琴,1912年生,甘肅甘穀人。1939年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西安第七分校第十四期參謀班,曾任第十七集團軍騎兵旅參謀長、寧夏鹽池縣縣長。1944年任第十七集團軍第十一軍少將參謀長。1947年任第十七集團軍少將參謀處長。1949年9月23日在寧夏銀川起義。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八十年代獲平反。
黃埔16期:
馬維駿:字重*,時年21歲,甘肅甘谷禮辛鎮北山楊家灣人。後隨馬步芳去土耳其。
黃埔17期:
王樹德:字輔民,時年22歲,甘肅甘谷北關謝家人。
黃埔18期:
侯思祖:字孝則,時年24歲,入18期一總隊學習,甘肅甘谷盤安鎮人。
黃埔21期:
安鼎臣:甘肅甘穀人。
原世銳:時年22歲,甘肅甘谷盤安鎮原家莊人。
毛友義:字子良,時年23歲,甘肅甘谷盤安鎮南坡寺人。
王定一:時年22歲,甘肅甘谷盤安鎮人。
蒲樹政:字德一,時年25歲,甘肅甘谷東街大寺門巷人。
黃埔23期:
謝志義:字哲*,時年24歲,甘肅甘谷縣西三十里鋪王家寨子人。
黃埔軍校西安七分校12期
李正德:字令節,甘肅甘谷禮辛鎮人,陸軍少將。曾任國明黨內蒙特派員兼保安司令,解放後為蘭州市政協委員,於2005年11月去世。
李克義:甘肅甘谷禮辛鎮人,解放後任新疆農三師農科所農藝師,現退休在新疆。
李明剛:字清芳,甘肅甘谷禮辛鎮人,曾任國民黨四十二軍連長。現退休在家。
黃埔軍校成都三分校:
李 果:甘谷西關人,十八期騎兵科畢業。
賈 璞:甘肅甘谷禮辛鎮人,已去世。
9. 卓仁禧的人物經歷
卓仁禧,1931年2月12日生於建省廈門市鼓浪嶼。
1953年7月,復旦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武漢大學化學系擔任助教。
1957—1959年,去天津南開大學進修,在前蘇聯專家指導下進行有機硅化學研究。
1960年,卓仁禧在武漢大學化學系被提升為講師。1978年提升為副教授。1982年提升為教授。其間,成功研製出長鏈烷基三烷氧基硅烷作為光學玻璃防霧劑,應用於多種光學玻璃器件作為保護塗層。
1983年—1984年,卓仁禧赴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從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徵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1984年,卓仁禧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任武漢大學教育部生物醫學高分子材料開放實驗室主任。這段時間,他在生物醫學高分子材料研究和高分子材料作為基因轉移載體的研究方面取得成功。曾獲國家科技發明獎三等獎。
1997年,卓仁禧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0年, 當選為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會士。
卓仁禧還先後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副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還擔任《高分子學報》、《離子交換與吸附》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副主編,《Polymer International》執行編輯,《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和《高等學校化學研究》雜志編委等。
晚年的卓仁禧,積極參與學術活動以及省、市和學校有關調研與論證工作,積極開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工作,為地方企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