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布羅德本特的過濾理論
納德·布羅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1970 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他主張用信息加工理論研究注意、感覺和記憶等認知過程。他在雙耳同時分聽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注意的「過濾器模型」,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還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記憶」的概念和「注意是資源有限的加工系統的工作結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過濾器模型也體現了這種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隱學習研究範式之一的復雜系統控制任務務(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過濾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則是有限的,於是就出現了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就需要某種過濾器來對之加以調節,選擇其中較少的信息,使其進入高級分析階段,這類信息將受到進一步加工而被識別和存儲,而其他信息則不讓通過。這種過濾器體現著注意的選擇功能。因此這種理論被稱為「注意的過濾器模型」。
布羅德本特 1954 完成的雙耳分聽實驗:他向被試的右耳呈現3個數字,同時向左耳則呈現另外3個數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現的速度為每秒2個數字。然後,要求被試再現。結果發現被試可用兩種方式再現:
以耳朵為單位,分別再現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雙耳同時接收到的信息為單位,按順序成對地再現。
他原估計能達到 95% 的准確再現率,但實際上,以第一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65%,以第二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20%。他認為,每隻耳朵相當於刺激輸入的一個通道,而過濾器只允許每個通道的信息單獨通過。
Cherry(1953)使用雙耳同時分聽的追隨耳程序的實驗,其實驗結果支持過濾器模型。因為這種過濾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達高級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條,因而,Welford(1959)稱之為「單通道模型」。
布羅德本特就讀於曼徹斯特學院和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他早期的目標在於自然科學,然而,當他在皇家空軍服兵役時,他開始對人 - 機關系產生興趣,並注重於這種獨特的體系。於是,他回到劍橋大學攻讀心理學,成為 F.巴特萊特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應用心理學部門,並在那裡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覺與交流
決定和壓力
行為
捍衛經驗心理學
Ⅱ 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的異同
一、主題思想不同
1、過濾器理論主題思想: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由於過濾機制設置在神經系統的某一部分,一些信息會經過並接受進一步的處理,而其他信息則會被屏蔽在機制之外而完全丟失。
2、衰減理論主題思想:當信息通過衰減器時,有重要意義的信息能夠通過並反映在人的意識中,而不被注意和不被追隨的信息,並不是完全的被阻斷,只是其強度減弱而出現衰減。
二、提出理論的人不同
1、過濾器理論:布羅德班特提出。
2、衰減理論:特瑞斯曼提出。
(2)注意的過濾器理論案例擴展閱讀:
過濾器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現象。神經系統的過濾功能以「全或無」為特徵。傳遞的信息是完全傳遞的,不傳遞的信息是完全丟失的。布羅德班特設想的過濾機制位於語義分析之前,並與狹長的瓶口進行了比較。
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一部分水通過瓶頸進入瓶內,而另一種水由於瓶頸狹窄而進入瓶子。通道容量是有限的,但不在瓶內,所以有時被稱為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這一理論是基於感覺特徵來選擇信息,根據「全或無」的原則,它是在感知層面上的一種選擇,因此被稱為「早期選擇模型」。
Ⅲ 認知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注意的三個經典理論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
Ⅳ 心理學的注意有哪些基本理論它們各自的功能是什麼
注意的理論:過濾器理論、認知資源理論、生理機制理論、中樞能量理論、注意的衰減模型理論
過濾器模型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
過濾器理論:又稱為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理論由D. E.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
. 理論內容: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上是有限的
神經系統中存在著某種過濾機制,能夠使部分信息通過而得到進一步的加工
其它信息被阻斷在這種機制之外而喪失。
神經系統的過濾作用表現為「全或無」的性質
認知資源理論:注意是一種具有績效性、有限性、可分性的認知資源。
績效性:注意任務,進行操作時,需要佔用一定的認知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資源投入 越多,任務績效越高。
有限性: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不能無限地投入。當資源窮盡時,任務的績效就會降低。
可分性:資源的投入可以進行分配,集中在重要的任務上。
生理機制理論:朝向反射,由情境的新異性所引起的一種復雜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異刺激引 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異性,朝向反射也不會發生了。
中樞能量理論:該理論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該理論不同於上述模型的是,它 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於執行任務的能量 或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
資源的分配決定注意的取向。資源的分配受下列4個因素制約:①受制於喚醒因素的可 能的能量;②當時的意願;③對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評價;④個人的長期傾向
衰減模型理論:該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0)在修正過濾模型的基
礎上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 單通道,而是雙通道。即注意的信息並不是完全被過濾掉,即所謂的通道被阻斷或關 閉,而是被衰減,強度減弱了。對個人特別有意義或對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於其接受 閾限低,因此即使這些信息被衰減,也可能被對象識別。這種模型比過濾器模型更有彈 性,能解釋更多的現象。
Ⅳ 淺析費米悖論引發的「大過濾器」理論
1950年,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和他的一些同事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共進午餐,大家談論到了外星人和當時發生的一系列UFO事件。對此,費米發表了一個將被載入史冊的問題:"其它智慧生命在哪裡?"
這一疑問成了費米悖論的基礎,也就是對地外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和缺少相關證據之間的矛盾。
70年後,我們仍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這導致了許多為什麼我們還沒發現地球外的智慧生命體的理論推測。
其中一個流行的說法是,一定存在某種「大過濾器」阻止生命達到高級發展階段。
這個詞是由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經濟學家羅賓·漢森創造的。1996年,漢森發表了一篇題為《大過濾器-我們快過了嗎?》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一定有什麼東西阻止非生物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生物體,並阻止其達到「卡爾達肖夫指數」上的高度文明發展水平。
卡爾達肖夫指數是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量級,來量度文明層次及技術先進程度的一種假說。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在1964年首先提出用能量級把文明分成三個量級: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利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圍繞的恆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則利用它所處星系的所有能量。一般認為,人類文明目前接近但尚未達到I型文明。
漢森認為,存在「大過濾器」這種可能性對人類來說不是好兆頭。他說:「人類似乎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也就是說,有一個非同小可的機會擴大到使宇宙充滿持久的生命。但我們附近的空間現在似乎是死的,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任何一塊死區都面臨著一個天文數字般的低概率產生出這樣一個未來。因此,在死亡和不斷擴大的持久生命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過濾器,人類面臨著一個不祥的問題,即,我們距離這個過濾器有多遠?」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說:「大過濾器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概率障礙。它由一個或多個極不可能的進化轉變或步驟組成,這些轉變或步驟的發生是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產生智能文明的必要條件,而這種文明的類型是我們目前的觀測技術所能看到的。」
當費米提出著名的悖論時,科學家們已經在假設宇宙中一定存在大量的生命。考慮到宇宙的規模和年齡,這並不奇怪,因為宇宙的直徑為930億光年,而且可觀測的部分估計已經存在了138億年。光是這個可觀測的空間估計就有2萬億個星系。
而我們的銀河系直徑超過1億光年,其中包含2千億到4千億顆恆星。即使我們假設這些恆星中只有1%的恆星包含有行星,其中1%的行星可以支持生命,其中1%的行星產生了智慧生命,而這些生命中有1%的生命開花結果,形成了先進的文明,那也意味著可能有2000個文明存在。
這個論點大約在十年後被美國天文學家、「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項目的研究學者弗蘭克·德雷克博士正式確定下來。德雷克博士提出了一個方程式,用數學方法總結如下:
其中,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R代表銀河內恆星形成的數量;fp代表恆星有行星的可能性;ne代表可能發展出生命的行星的平均數;fl代表以上行星發展出生命的可能性;fi代表演化出高智生物的可能性;fc代表該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可能性;L則表示該高智文明的預期壽命。
德雷克博士說:「我寫下了所有需要知道的東西來預測探測外星生命的難度。觀察這些數據後發現 ,如果你把這些東西乘在一起,就會得到一個數字N,也就是銀河系中可探測到的文明的數量。這是以無線電搜索為目的,而不是為了搜索原始生命形式。」
在其1973年出版的題為《宇宙聯系外星視角》一書中,卡爾·薩根聲稱,由於人類尚未達到I型文明發展水平,因此應該將0型列入其中。他認為:「I型文明在通訊方面的能力相當於地球目前的全部動力輸出。除了與外星文明的通訊之外,還有大量的用途。按照這個定義,地球還不是I型文明。我們現在的文明應該被歸為類似0.7型的文明。」
根據這些參數,I型文明不僅會發展到占據其星球的整個表面積,而且會在低地軌道上殖民。這樣的文明可以由系外行星獵手通過尋找行星周圍的衛星雲(又稱克拉克帶)來識別,這些衛星雲在行星變軌期間是可見的。
根據卡爾達肖夫的說法,第II類文明最好的例子就是能夠在母星周圍建造巨型基礎設施(即戴森球)的文明。這將使該文明能夠利用其太陽產生的所有能量,並使其母星系統的可居住空間成倍增加。
第III類文明的特徵比較難描述,但各種理論家都認為,一個足夠先進的外星智慧生命體可以在其整個星系周圍,或者在其星系的核心區域周圍建造巨型基礎設施,以便利用其超大質量黑洞的能量。可以說,一個能夠利用其整個星系能量的文明是不可能不被注意到的。
漢森認為,「過濾器」 必須位於一個星球上,出現生命和成為星際文明之間的某一點。以地球上的生命和人類的出現為模板,他闡述了生命成為太空文明需要遵循的九個步驟,這些步驟包括:
1.適宜居住的恆星系統(有機物和適宜居住的行星)
2.生殖分子(如RNA)
3.原核生物單細胞生命
4.真核細胞單細胞生活
5.有性生殖
6.多細胞生命
7.能使用工具的動物
8.工業文明
9.大規模的殖民化
根據「大過濾器」假說,這些步驟中至少有一個必須是不可能的。要麼是生命早期很難從無機材料中出現,要麼是隨著物種越來越先進,災難性失敗的幾率會增加。這兩種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種都會給人類帶來重大後果。
如果過濾器位於早期步驟,那麼復雜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的存在就一種是罕見的發展結果。另一方面,如果過濾器位於較晚的步驟,那麼許多地外智慧生命體一定已經達到了我們目前的發展水平,但卻未能走得更遠。這就意味著,滅絕可能就在我們前面。
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人認為發現地球以外的生命不會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消息。正如博斯特倫所總結的那樣:「從幾十億個潛在的生命萌芽點開始,最後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地外文明的總數為零,因此,大過濾器必須足夠強大。也就是說,即使擲了許多億次骰子,最後也會一無所獲:沒有外星人,沒有飛船,沒有信號,至少在我們這個地方不能探測到信號。」
銀河系中沒有任何物種達到第九步,這是一個必然的結論。否則,它存在的證據將隨處可見。因此,智慧物種完全有可能沒有從第八步過渡到第九步,即第一類文明到第二類文明。
大過濾器假說和費米悖論是不可分割的,要解決其中一個問題總是會牽扯到另一個問題。例如,將過濾器放在漢森太空文明發展九步法的早期階段,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沒有發現智慧生命的證據,因為它不存在,這正是費米悖論的基礎。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有智慧生命存在,但它發展的條件卻很罕見,那麼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根本還沒有找到任何證據,這正是費米悖論的另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或者智慧生命由於技術進步而自我毀滅,這可能是核戰爭、氣候變化、人工智慧的發展或其他手段的結果。以人類為例,可以說我們面臨的許多生存威脅是我們這種發展水平文明的典型特徵。
圍繞為什麼我們還沒發現地外智慧生命還有很多推測,比如地外智慧並不是不存在,而是在冬眠(獸化假說)。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它們可能是為了避免接觸,以免干擾我們的進化(動物園假說)。甚至有人提出,人類被地外智慧生命體刻意隔離(又稱天文館假說),所以他們可以更仔細地研究我們。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就像費米悖論本身一樣,在找到地外智慧存在的證據之前,這些假說無法證實。
著名科學家,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曾說:「有兩種可能。要麼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要麼我們不是,這兩種可能性都同樣可怕。」
Ⅵ 注意的選擇
)過濾器理論
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據雙耳分聽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提出了解釋注意的選擇作用的一種理論:過濾器理論(filter theory)。布羅德本特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刺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人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並接受進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斷在它的外面,而完全喪失了。布羅德本特把這種過濾機制比喻為一個狹長的瓶口,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一部分水通過瓶頸進人瓶內,而另一部分水由於瓶頸狹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這種理論有時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2)衰減理論
過濾器理論得到了某些實驗事實的支持,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理論並不完善。例如,在雙耳分聽的研究中,有研究發現來自非追隨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Gray,1960)。
基於日常生活觀察和實驗研究的結果,特瑞斯曼(Trels。an,1964)提出了衰減理論。衰減理論主張,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閾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對人有重要意義,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號等,它們的激活閾限低,容易激活。當它們出現在非追隨的通道時,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特瑞斯曼的理論與布羅德本特的理論對過濾裝置的具體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兩種理論又有共同的地方:①兩種理論有相同的出發點,即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
Ⅶ 高分急需 心理學注意的三個模型理論,比較和區別
1、過濾器模型,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他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感覺通道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高級中樞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對外界大量的信息需要進行過濾和調節。
過濾按照「全或」的原則,只允許一條通道上的信息經過並進行加工,其餘通道則全部關閉。
2、衰減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的,信息在通路上並不完全被阻斷,而只是被減弱,其中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級的加工並反映到意識中。
雙耳聽音實驗發現,被試能覺察出追隨耳中87%的詞以及非追隨耳中8%的詞。這表明,被試可以同時注意兩個通道的信息,但信息有不同程度的衰減。目前,人們傾向於把上述兩個模型合並,稱為過濾器—衰減模型。
3、容量分配模型,由心理學家卡里曼(Kahneman)提出。他把注意看成資源和容量,而這種資源和容量是有限的。這些資源可以靈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甚至同時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務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資源和容量不超過所能提供的資源和容量。
(7)注意的過濾器理論案例擴展閱讀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Ⅷ 心理學中有沒有關於注意啊,聚焦度啊之類的理論
這是我的筆記
包括注意的品質和注意的理論
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注意的范圍):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所能清晰把握的注意對象的數量。
視覺注意廣度可以用速示器測定,視覺注意的廣度大約是「7±2」個單元或組塊(向黑色背景的白盤子撒黑豆實驗)。
影響因素:①知覺對象的特點:被注意的對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規律,注意的廣度也越大。②個人的活動任務和知識經驗。
注意廣度的擴大,有助於個體在同樣時間內輸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注意的穩定性(持續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在某個認識客體或活動上,如學生上課的45分鍾內,必須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與教學活動有關的對象上;外科醫生做手術;雷達觀測員檢測信號。孟昭蘭版:注意穩定性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徵。
注意的穩定性包括狹義的穩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的時間,比如認真看書)和廣義的穩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動上的時間,比如學生聽課,一會兒聽老師講一會兒記筆記一會兒思考問題)。
注意穩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質的重要指標,通常用警戒作業來測量(要求被試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完成某項工作,用工作績效的變化做指標)。
影響因素:主體狀態(精神狀態、意志水平)和刺激物的特點(強度、作用時間、復雜程度)。
注意動搖(注意的起伏):注意力時高時低的周期性變化(稜台框架實驗)。
注意的起伏是有機體自身的特點,人很難控制。如果注意不離開當前活動的總任務,這種起伏就沒有消極作用。但在要求對信號作出迅速反應的日常生活和實驗作業中,要考慮注意的起伏。
對注意動搖的兩種解釋a感覺器官的局部適應,對物體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暫地下降b機體的節律性活動。
與注意的穩定性相對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3、注意分配(分配性注意):個體在同一時間內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或將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學生一邊聽講課一邊記筆記;司機一邊駕車一邊注意路標)。
注意分配是完成復雜工作任務的重要條件,是實際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研究注意分配最常用的方法是雙作業操作,在實驗室中還可以用雙手協調器來演示和測定。
影響因素:①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的熟練程度或自動化程度:如果對幾種活動比較熟悉,有的活動接近於自動地進行,注意的分配較好。②同時進行的活動的性質:把注意力同時分配在幾種動作技能上比分配在幾種智力活動上容易;在不同感覺通道間分配注意比兩種任務要求同一類心理操作更容易;已經形成反應系統的集中活動容易分配注意,如自彈自唱。
4、注意轉移:根據新任務的需要,主動及時地將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注意轉移的質量與速度依賴於前後活動的性質、對原來注意的緊張程度和人對前後活動的態度(如果後面的活動很有趣就容易轉移)。
注意的轉移與分心不同,分心是被動的。注意的分散(分心):由無關刺激的干擾使注意偏離了當前活動的要求(不符合任務要求),是注意的一種障礙或缺陷。
注意的認知理論
1、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都假設注意是一個容量有限的通道,需要進行選擇,注意的選擇過程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某個特定階段上。
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認為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後期選擇理論認為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多階段選擇理論則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上都有可能發生。
過濾器和衰減理論都是知覺選擇模型,後期選擇理論是反應選擇模型。三者都是認知系統的加工能力或資源有限性作為出發點的,三者都是承認注意的選擇功能的,只不過注意可以是知覺選擇也可以是反應選擇。
(1)過濾器理論(瓶頸理論、單通道理論、早期選擇模型):布羅德本特根據雙耳分聽實驗提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所有刺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先經過一個過濾器。只選擇部分信息接受進一步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斷在外而完全喪失。過濾器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即接通一個通道的同時,關閉所有其它通道。(Gary的雙耳分聽實驗反駁了這一理論,發現未通過過濾機制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孟昭蘭版:雞尾酒會效應:在同一時刻,只注意多個信息輸入通道中一個通道的信息的現象。
(2)衰減器理論(中期選擇模型):特瑞斯曼提出。這一理論承認存在過濾器,但並不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如果非追隨耳的信息對人有重要意義,其激活閾限很低,雖然通過過濾裝置衰減了,仍然容易被人們接受,並對此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雞尾酒會現象:當人的聽覺注意集中於某一事物時,意識將一些無關聲音刺激排除在外,而無意識卻監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與己有關,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現象。因常見於酒會上而得名。在雞尾酒會上,當某人的注意集中於欣賞音樂或別人的談話,盡管周圍雜訊很大,但兩人耳中聽到的是對方的說話聲,而對周圍的嘈雜聲音充耳不聞;若在另一處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會立即有所反應。
¥¥¥過濾器理論和衰減器理論的比較:
共同點:①出發點相同,都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量有限,需要過濾或衰減裝置加以調節②過濾器位置相同,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區別:衰減器理論將原本過濾器單通道「全或無」的工作方式改為衰減方式,允許信息由多通道通過,認為未受到注意的信息不是完全喪失而是只是減弱了。
(3)後期選擇模型(完善加工理論、反應選擇理論、記憶選擇理論):多伊奇提出,諾爾曼完善。所有輸入信息在進入過濾裝置或衰減裝置之前都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信息加工的瓶頸位於知覺(分析)和工作記憶之間,過濾器(即注意)不在於選擇知覺刺激,而在於選擇對刺激的反應。在反應階段,依據刺激對人的重要性來進行有選擇的反應。
¥¥¥後期選擇模型與過濾器理論、衰減器理論的主要不同點:對注意選擇機制在信息加工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前兩個理論認為過濾器位於覺察和識別之間,不是所有輸入的信息都能進入高級分析而被識別。反應選擇模型則認為,過濾器位於識別和反應之間,凡進入輸入通道的信息都可以加以識別,但只有一部分信息才能引起反應。
(4)多階段選擇理論:約翰遜等人提出,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兩個假設:①在進行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②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於當前的任務要求,若當前任務要求是基於感覺信息的,那麼選擇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若任務要求是基於語義信息,選擇發生在信息加工的後期階段。
多階段理論看來更具有彈性,避免了過於絕對化的假設帶來的難題。
2、注意分配的認知理論
注意的認知理論討論注意如何協調不同的認知任務。
(1)認知資源理論: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需要佔有認知資源,刺激越復雜,所需要佔有的認知資源也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佔有時,新的信息將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輸入的刺激本身不會自動佔有認知資源,在認知系統內存在一個受控制的資源分配機制,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雙加工理論:在認知資源理論的基礎上,謝夫林等人進一步提出了雙加工理論。認為人的信息加工分為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受意識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參與的,受認知資源限制的,隨環境變化而調整,在大量的練習之後可以轉變成自動化加工;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參與,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加工是快速的,以平行方式進行,但缺少彈性。雙加工理論可以解釋人們能同時做好幾件事的現象。
Ⅸ 簡述注意的幾種認知理論
有:認知理論:衰減理論、後期選擇理論。
1、衰減理論
過濾器理論得到了某些實驗事實的支持,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理論並不完善。例如,在雙耳分聽的研究中,有研究發現來自非追隨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2、後期選擇理論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另外一種觀點:後期選擇理論,後由諾曼加以完善。這種理論認為,所有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的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
注意的特徵
1、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在同一對象環境或同一活動上的注意持續時間。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
2、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就是注意的范圍,是指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影響注意廣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知覺對象的特點,二是個人知覺活動的任務和知識經驗。
Ⅹ 簡述注意的幾種認知理論
(一)注意的選擇功能 該理論主要解釋注意的選擇功能的實質以及人腦對信息的選擇究竟發生在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1.過濾器理論 該理論吧注意看成一個瓶頸或過濾器,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過濾.一部分信息通過這個瓶頸並接受下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斷在它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2.衰退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3.後期選擇理論該理論認為信息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所有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4.多階段選擇理論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