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市生活污水排放標准
城市中工業單位排污與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污分別執行下列標准:
工業單位排污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造紙、船舶、海洋石油、紡織、肉類、合成氨、鋼鐵、航天、兵器、磷肥、燒鹼行業除外。
排入GB3838Ⅲ類水域(劃定的保護區和游泳區除外)執行一級標准(Ⅲ類水域: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遊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排入GB3838Ⅵ、Ⅴ類水域執行二級標准(Ⅵ類水域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Ⅴ類水域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排入設置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城鎮排水系統的污水,執行三級標准。
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污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
一級標准分為A標准和B標准,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排入國家和省確定的重點流域及湖泊、水庫等封閉或半封閉水域時,執行一級標准中A標准;
排入GB3838地表水Ⅲ類功能水域執行一級標準的B標准。
二級標准為出水排入GB3838Ⅵ、Ⅴ類水域時執行;
三級標准為非重點控制流域和非水源保護區的建制鎮的污水處理廠,根據當地經濟條件和水污染控制要求,採用一級強化處理工業時執行。但必須預留二級處理設施的位置,分期達到二級標准。
(註:GB3838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內容比較煩瑣,如果樓主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添加問題補充,以便詳細為你解答。
回答補充:城市污水當然必須由城市管網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中規定的限值要求排放,排放區域也就是上面所說到的那幾類區域了。
收費沒有嚴格的標准,要根據各地各廠實際的電費、葯劑費、大修費、維護費、工資福利費、管理費、處理效率以及其他費用來衡定,一般1~10萬m3/d規模的二級處理廠收費標准為0.3~0.8元每立方米污水。不過一般在引用和計算中可以估算為0.5元每立方米。
濾池的主要作用是過濾懸浮物,但是在濾池也有脫氮除磷作用時,也能夠起到脫氮和除磷的作用
⑵ 中國水環境的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3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60.0億噸,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4億噸專,比上年增加2.5%;城鎮生活屬污水排放量247.6億噸,比上年增加6.6%。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1333.6萬噸,比上年減少2.4%。其中工業廢水中COD 排放量511.9萬噸,比上年減少12.3%;城鎮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821.7萬噸,比上年增加5.0%。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129.7萬噸,比上年增加0.7%。其中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40.4萬噸,比上年減少4.0%;城鎮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9.3萬噸,比上年增加3.0%。
2003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9.2%,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5%,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非重點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7.7%,比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
⑶ 近幾年我國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分別是多少
目前城市化水抄平達到37%左右。城市數量與規模的迅速增加與擴張,帶來了嚴重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問題。近10年來,我國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以5%的速度遞增,在1999年首次超過工業污水排放量,2001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億噸,佔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53.2%.
⑷ 我國貧水地區資料
中國的西部。在中國的西部比如山西、甘肅那些地方,非常的缺水!部分地方每家每戶都是靠老天來吃水。下雨的時候,挖個水池,把雨水儲存起來,平常就用這些儲存的水來吃!
而且吃水非常的節省,洗臉的水用之後要來洗腳,洗完腳之後再留作他用。
所以那裡比較缺水!
山西,陝西,甘肅。中國西北部地區。 非常的缺水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廣東篇
被譽為「空氣中也能擰出水」的廣東,近年來卻面臨著缺水的困擾,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地處我國亞熱帶地區,雨量充沛,而且還有我國東南地區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過,其水資源總量為4190億立方米,高居全國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擁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資源的緊張警戒線。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擁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粵西湛江地區僅為1500立方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幾年連年乾旱,廣東乾旱缺水問題已十分突出。
據統計,全省約有1600萬人飽受水質性缺水之苦。粵東、粵西及沿海地區,以及粵北石灰岩山區已威脅到供水安全,東江流域及周邊地區也潛伏著用水矛盾。廣東省地質勘察局預測,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水環境調查
珠江三角洲水網密布,年平均擁有3300億立方米水資源。但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廣東經濟的迅猛發展,江河水污染日益嚴重,城市河道幾乎「有河皆污」,水生態環境惡化,不少河道已到難以治理的地步。根據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對珠江三角洲區域5147家重點工業污染源的調查統計,工業廢水摺合每天的排放量為235.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為每天660.5萬噸,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約240萬噸。這些尚未包括該區域內1000餘萬外來工帶來的負荷。從2003年以來,廣東省的降雨量減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創歷史新低,嚴重的乾旱又引發了咸潮上溯等諸多問題,破壞了淡水水質。這一切造成全省1600萬人水質性缺水。
中國水質性缺水之損失篇
地表水不夠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們就轉向地下水。但是,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卻引發地面沉降等環境惡果。
水質性缺水誰來埋單
•環境埋單:長三角的地面沉降之憂
為了應對水質型缺水的困境,在長三角(長江以南)1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因為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由蘇、滬、浙三省市地質礦產調查部門歷時5年完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指出,長三角地區1/3范圍內累計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區、江蘇蘇錫常地區、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經形成三個區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個大「漏斗」,並且地面沉降在長三角地區有連成一片的趨勢。蘇錫常地區因不均勻沉降,目前已發生22處地裂縫地質災害。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具典型意義的地區之一。如果不考慮極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將會上升40~70厘米,長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變滄海。
•經濟埋單:缺水遏制珠三角發展
2004年襲擊珠江三角洲番禺、東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災害,使得大量的海洋鹹水逼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導致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鹹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襲擊工業企業
中山市聯成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以生產塑化原料、樹膠製品為主的台資大型企業,年產量10萬噸,占據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該類產品的1/5。
當咸潮襲來的時候,聯成公司盡管頗有準備地啟動了此前花費50萬元人民幣打造的蓄水量3000噸的化工消防兩用儲水槽,造價150萬元的鹹水淡化設備也緊急開動,但產量還是下降了兩成。該公司技術人員表示,以年產10萬噸,360個工作日,每噸產品9000元計,僅減產20%一項就意味著每日公司要白白損失至少54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啟動鹹水淡化設備每日所增加的生產成本。
中山市另一飽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業老闆郭先生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因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響,他的企業目前已前後停工好幾次,損失無法計算。
咸潮襲農:1/3早稻無法下插
咸潮也給「魚米之鄉」的珠三角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在番禺石樓鎮的一些稻田邊,盡管水溝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卻龜裂著。因為咸潮,溝里的水鹹度已達5%o,而如果農作物「飲用」鹹度超過4%o的水,半個月後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枯萎。
水質性缺水對當地農業的影響是明顯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州番禺區2005年全區早稻面積計劃完成6.5萬畝,同比減少2.1萬畝,近1/3的稻田無法下插;甘蔗面積5.2萬畝,同比減少0.1萬畝;蔬菜面積11萬畝,同比減少1.8萬畝。
廣東省水利專家表示,華南一帶沿海地區隨著經濟急速發展,工業生產規模擴張,常住人口增長,相應的環保體系沒有及時跟上,導致江河水流量減少,這是當地咸潮入侵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來珠三角一帶濫采河砂行為愈演愈烈,嚴重破壞河床,導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頻率大大提高,范圍擴大。
資料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fort
參考文獻:http://news.xinhuanet.com/fort
⑸ 重工業每年排放多少污水
2011年全國廢水排放量為652.1億噸,城鎮生活污水約為57%,工業廢水43%即約280億噸
目前重工業比重超過工業總量的64%
可估算重工業排放廢水量為280*65%=180億噸
最後一步估算沒有任何數據可查,純屬瞎猜,不保證結果准確
⑹ 重慶涪陵好不好 具體介紹一下
涪陵區情
一、涪陵區情
1、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6°56』—107°43』,北緯29°21』—30°01』之間。地處長江、烏江交匯處,素有渝東南大門之稱,是烏江流域20多個縣市區的物質集散地。
2、幅員面積:總面積2941.46平方公里。
3、歷史文化:涪陵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巴圍存此設郡,秦、漢、晉時設枳縣,自唐以來一直為州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為涪陵地區,轄10個縣,1995年撤地設涪陵市(地級),下轄兩區一市三縣,l998年重慶直轄後改設涪陵區。
3、地形地貌:以低山淺丘為主。
4、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5、年降水量:1072毫米。
6、河流:14條。
7、水、電、氣:水資源豐富,電力工業超前發展,地方電網自成體系,電力供應自給有餘,天燃氣充足。
8、港口:23個。
9、年吞吐量:客運1162萬人,貨運212萬噸,大型新建集裝箱碼頭已投入使用。
10、機場:距江北國際機場80公里。
二、經濟社會
1、綜 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 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為192.27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7.6%,增速較2006年提高4.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81億元,增長11.6%;第二產業增加值104.12億元,增長21.9%;第三產業增加值65.34億元,增長13.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18966元,增長17.5%。全區生產總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增長14.6%、14.6%和16.1%,呈現高開高走的良好態勢。企業效益提高,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67億元,比上年增長71.4%。財政收入增長創十年新高,全區財政總收入達到29.50億元,增長43.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37億元,增長74.3%。三大工業園區建設全面提速,招商引資的大平台、大舞台基本搭就,九大專項工作和百項重點工程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項目推進年」活動成效顯著。
經濟結構出現新變化 2007年,在全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3:52.8:36.9調整為11.9:54.1:34.0,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工業優勢更加突出,實現工業增加值92.73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8.2%,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全區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實現增加值104.4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4.3%,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
和諧社會建設加快推進 社會事業明顯進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共有19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市、區科技進步獎,累計產生效益13.3億元,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教育結構不斷優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兩基」成果鞏固提高,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4年。城鄉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健全, 建成市級規范化鄉鎮衛生院23所,市級規范化鄉鎮衛生室63個,實施了七類疫苗免疫接種,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通過市上驗收,新農合參合率達79.4%。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686人,重點指導和幫助5165名下崗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下降1.3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年末社會從業人員為64.10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3.50萬人,分產業看,一、二、三次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24.10萬人、16.60萬人和23.40萬人。全年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達26.40萬人(含在本鄉鎮內),其中到區外務工15.10萬人,佔57.2%,勞務總收入21.50億元,增長18.2%。
物價水平創十年新高 2007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7.4%,比上年上漲7.4%,為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從八大類消費價格指數構成情況看,食品價格比上年上漲19.9%,煙酒價格上漲1.3%,衣著價格下降1.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1.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0.8%,交通與通訊價格下降2.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1.4%,居住價格上漲5.1%。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偏小,農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就業壓力較大,物價上漲過快等。
2、農 業
2007年,全區農村經濟增長加快,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力度加大,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 2007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59721公頃,比上年增長2.7%,其中稻穀播種面積 32932公頃,下降3.7%。油料種植面積3138公頃,增長7.9%。蔬菜種植面積14898公頃,增長8.1%。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總產量43.84萬噸,增長27.5%,其中稻穀產量21.07萬噸,增長21.7%。蔬菜產量30.04萬噸,增長9.2%;青菜頭產量105.36萬噸,增長10.7%;肉類產量8.11萬噸,增長17.9%;禽蛋產量2.14萬噸,增長25.1%;蠶繭產量0.44萬噸,增長18.6%;水產品產量1.20萬噸,增長37.1%。全年出欄肉豬85.50萬頭,增長2.2%;出欄家禽920萬只,增長7.2%。
農業結構更加優化 2007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09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26.0%,其中種植業產值17.4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9.7%;畜牧業產值14.53億元,佔41.4%;林業產值0.73億元,佔2.1%,漁業產值1.11億元,佔3.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9億元,佔3.7%。在種植業產值中,糧食佔37.5%,比上年下降4.1個百分點;蔬菜佔42.3%,上升3.2個百分點。在畜牧業產值中,生豬及豬肉產值佔53.6%,上升5.2個百分點;家禽佔33.9%,下降3.4個百分點。糧豬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3.0%,比上年上升3.4個百分點。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 全年水利建設投入資金7150萬元,修復水毀工程260處,整治病險水庫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5平方公里。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0830公頃,比上年增加220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1040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7.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2%。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2007年各級政府和社會資本向農村投入資金達到16.30億元,其中政府投資4.80億元。切實加強了新農村建設,全年解決5.9萬人、6萬頭牲畜安全飲水,農村安全飲用水人口達到49.25萬人,比上年增長13.7%。農村公路改造升級937公里,其中鄉鎮公路255公里,村道路682公里。新建農村沼氣池7782口。3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43個推進村建設順利推進,2007年有2個示範村和4個推進村通過了重慶市特色村達標驗收。
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全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46.79億元,比上年增長56.9%;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39.25億元,比上年增長61.2%;實現營業收入149.89億元,增長81.3%;實現利潤5.77億元,增長1.4倍;鄉鎮企業年內實際入庫稅金3.43億元,增長47.2%。
3、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增勢強勁 2007年末全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5戶,比上年增加2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資產283.54億元,從業人員4.99萬人。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4.69億元,比上年增長33.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7.01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25.0%。14戶重點工業企業繼續發揮骨幹支撐作用,實現產值149.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73.1%。
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穩定增長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生產量37.73萬噸,比上年下降15.6%;發電量 17.4億千瓦時,增長6.6%;化肥產量82.75萬噸,增長15.9%;水泥產量124.79萬噸,增長9.1%;榨菜產量28.32萬噸,增長30.1%;卷煙產量26.89萬標箱,增長5.3%;軟飲料26.26萬噸,下降2.%;電解鋁5.26萬噸,增長11.5%;中成葯2.25萬噸,增長12.1%;精製食用植物油產量9.26萬噸,增長14.9%;摩托車配件3.37億元,增長36.3%;配混合飼料6.34萬噸,增長38.1%。
工業經濟效益水平不斷提升 2007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產值199.34億元,比上年增長32.7%,產品產銷率達97.4%;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3.59億元,增長32.4%;實現利稅29.87億元,增長39.5%;企業虧損面17.4%,比上年下降3.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8.3%,比上年提高34.4個百分點。14戶重點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6.69億元,增長34.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的89.3%。
建築業發展提速 全年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56.64億元,比上年增長40.6%,實現增加值11.4億元,可比增長17.6%,增速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建築企業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64.0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8%;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64.67萬平方米,增長11.0%。
4、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進一步擴大 2007年,在「項目推進年」活動推動下,掀起了新一輪投資熱潮,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突破80億元,達84.19億元,比上年增長37.6%,創設區以來最高水平。分產業看,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為0.51億元、50.19億元、33.49億元,增長70%、85.7%和下降1.1%;分地域看,城鎮投資75.91億元, 增長36.6%;農村投資8.28億元,增長47.4%。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156個,建成投產項目80個。非國有經濟投資比重上升,全年非國有經濟投資達34.72億元,增長56.6%,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達 41.2%,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電力、交通、水利、通信、城建等基礎設施投資22.64億元,比上年增長3.6%。
工業投資比重提高 全年工業投資49.83億元,比上年增長85.8%,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為59.2%。其中14戶重點工業企業完成投資18.74億元,增長18.5%,佔全部工業投資的37.6%。中化涪陵化工完成投資11.16億元,建峰化工、亞東亞集團、娃哈哈、川東造船廠、榨菜集團等一批項目共完成投資7.58億元。李渡、龍橋、白濤三大工業園區作為發展的主平台,加快建設步伐,全年共引進項目51個,完成工業投資33.69億元。
重點工程建設實施順利 全年70個在建重點建設項目實際投資額63.06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74.9%,增速比上年提高29.2個百分點。「項目推進年」確定的24個重點工業項目中,9個竣工項目完成投資額11.8億元,其中辣妹子現代食品工業園、東升鋁業新型鋁合金、亞東亞變壓器搬遷擴產、建峰化工三聚氰胺、川東造船廠特種船舶產業化等項目建成投產運行;6個續建項目完成投資19.6億元;9個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4.8億元。
房地產開發恢復性強勢增長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7.61億元,比上年增長30.0%,增速比上年提高25.8個百分點,新一輪房地產開發熱潮正在興起。重慶一批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相繼在涪陵落戶,已開盤的樓盤有金科廊橋水岸、中慧第一城、濱江國際花園等。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 163萬平方米,增長17.1%;商品房竣工面積29.16萬平方米,與上年持平;商品房銷售面積 42.30萬平方米,增長17.0%;商品房空置面積21.16萬平方米,增長12.1%,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積1.45萬平方米,增長48.6%。全年二手房交易火爆,交易面積達108.75萬平方米,是新房銷售的2.5倍。
5、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持續升溫 2007年,全區消費品市場購銷兩旺,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3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3.52億元,區以下零售額21.85億元,分別增長23.8%和11.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7.95億元,增長17.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9億元,增長23.9%;其他行業零售額0.13億元,增長16.9%。
限額以上零售額比重提高 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實現零售額19.55億元,比上年增長38.2%,占社零總額的比重為35.3%,比重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限上企業的高速增長成為拉動社零總額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重點流通企業和商品交易市場快速發展,其中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流通企業9戶,銷售額在3億元以上的流通企業3戶,銷售額在5億元以上的流通企業1戶。2007年全區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額達90.95億元,增長46.7%。
6、對外經濟貿易和旅遊
外貿進出口總額再邁新台階 2007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4%,其中出口1.05億美元,增長19.9%;進口2.2億美元,增長44.3%。全區有68戶企業(本年新增5戶企業)獲得外貿自營出口經營權,出口產品主要有:薴麻染色布、船用艙口蓋、榨菜、麻棉布、復合肥、磷酸一銨、薴麻布、電解錳、罐頭食品、凍豬肉、非合金鋁條等。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全年新簽訂和續建招商引資項目315個,到位資金47.8億元,其中新簽項目257個,協議資金29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8.7億元。拉法基、霍尼爾、東方希望、華蘭生物、美心集團、金科集團、廣廈集團、大全集團、北方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品牌成功落戶涪陵。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076萬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987萬美元。
旅遊業穩步發展 全年區內接待國內外旅遊者88.4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2%,其中接待國外及港澳台同胞旅遊者1056人次。旅遊總收入2.5億元,增長14.9%。年末實有三星級以上飯店5家,星級農家樂7家。區內有國家一級文物白鶴梁,國家級森林公園武陵山森林公園,有省級名勝小溪風景區、區級旅遊景點雨台山風景區,還有周易園、望洲公園、石夾溝、御泉河景區等景點。
7、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加快發展 2007年,全區全社會貨運量1845萬噸, 比上年增長32.1%,貨運周轉量147.14億噸公里,增長40.1%;客運量2855萬人, 增長6.2%,客運周轉量7.41億人公里,增長2.8%。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064萬噸,增長33.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2.72億元,比上年可比增長14.6%。
全年交通運輸業建設完成投資7.88億元(不含農村公路),共實施交通工程建設項目16項。年末公路通車里程達到3632公里,比上年新增公路通車里程39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達到258公里,增加30公里。自2003年全區啟動農村公路改造升級以來,到2007年末累計完成農村公路改造升級974公里,其中鄉道公路255公里,村道公路683公里。
郵電通信業穩步增長 全年郵電業務收入3.68億元,增長2.0%,其中固定電話業務1.18億元,增長2.4%;行動電話業務收入2.16億元,下降0.2%。年末全區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69.45萬戶,比上年增加5.52萬戶,其中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4.65萬戶,凈增0.1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4.8萬戶,凈增5.37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為22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為39部/百人。年末互聯網寬頻用戶達3.62萬戶,凈增0.35萬戶。
8、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創歷史新高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29.5億元,比上年增長43.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37億元,增長74.3%,財政支出26.16億元,增長28.6%。鄉鎮級地方財政收入2.14億元,增長44.6%。
金融業提速發展 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81.63億元,比年初增長 22.1 %,增速提高6.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存款33.32億元。其中企業存款55.62億元,增長54.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9.18億元,增長7.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13.08億元,比年初增長13.2%,與上年的負增長相比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短期貸款63.98 億元,增加 2.82 億元;中長期貸款46.02億元,增加12.14億元。金融機構全年盈利4961萬元。
保險事業迅速發展 全年各保險公司共計承保總額789.08億元,比上年下降14.0%;保費收入5.10億元,增長39.0%,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44億元,增長69.4%,壽險保費收入3.66億元,增長30.2%;各類保險賠款1.90億元,增長1.9倍。
9、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成效顯著 2007年,「科教興涪」戰略深入實施,全年實施各類科技項目89項,共有19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市、區科技進步獎,累計產生效益13.3億元。同時,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07年末全區各類科技人員3.74萬人,其中高級職稱0.2萬人,中級職稱1.3萬人;區級獨立科研機構3個,市級技術中心5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民營科技機構31個,14戶重點工業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全年共實施國家、市、區科技項目89項,落實科技經費1762萬元,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45億元。全年申請專利80件,新增授權專利57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0.0%、15.0%,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金額8.79億元。鄉鎮科技工作機制探索取得實質性進展,2007年全區新建鄉鎮科技管理站39個,安排落實80萬元經費重點支持了7個示範科技管理站工作,有效地推動了基層科技工作的開展。
教育事業再上新台階 年末高等教育學校3所,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學校1所。3所高校年末擁有教職工1528人,其中專任教師1025人,全年招收學生5821人,在校學生達到31139人。全區普通高中10所,全年招生7757人,年末在校學生19144萬人,高中入學率達87%。2007年全區有6030名考生參加高考,共計上線4907人,上線人數居全市第7位;高考錄取4645人,高考錄取率為77.0%。各類職業中學12所,招生9237人,年末在校學生16228人。全區普通初中51所,當年招生1.70萬人,年末在校學生4.72萬人,初中毛入學率達122.8%,初中三年完成率為98.4 %。普通小學151所,全年招生0.97萬人,年末在校學生7.19萬人,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0%,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區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4年。
全區教育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實現遠程教育「校校通」,「兩基」水平鞏固提高,並獲得重慶市推進「兩基」工作成就獎。農村成人教育不斷擴大,全年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0.5萬人,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590人。民辦教育不斷發展,全區共有民辦教育機構141所,在校學生(幼兒)2.22萬人,佔全區在校學生(幼兒)的12.7%。
10、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實現新跨越 2007年末,全區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46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2個,公共圖書館藏書61.3萬冊。成功承辦重慶直轄10周年涪陵分會場慶典活動,參與重慶電視台《多謝四方眾鄉親——涪陵行》大型文藝會演。全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5%。有線電視用戶24.58萬戶,增加0.6萬戶,其中寬頻網用戶9.04萬戶,數字電視用戶從無到有,年末發展到772戶。
年末有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25.52萬卷(冊),其中資料檔案1.42萬冊,照片檔案121冊,聲像檔案63盒,印章檔案855枚。開放各類檔案4.33萬卷(冊),利用檔案總計6016卷次。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 年末全區有醫療衛生機構21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64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總數2905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805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457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619人,注冊護士846人。農村衛生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鄉鎮43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64.18萬人,比上年增加12.15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79.4%,比上年提高14.5個百分點。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 涪陵體育場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全民健身運動得到廣泛開展,全年舉辦群眾運動會500次,共30萬人次參與。全年在市級以上各類運動會獲獎183枚,其中金牌65枚,銀牌56枚,銅牌62枚。
11、資源、環境與城市建設
全區轄區面積2941.46平方公里,年末耕地總資源10.53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2%,其中常用耕地6.70萬公頃,下降0.4%。森林面積達到103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35.3%。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全年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3億元,比上年增長5.9%,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4.6%。年末城鎮人口達到52.82萬人,增長3.5%,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2.1%,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城區面積擴大到35.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了2個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積236萬平方米,新鋪裝22萬平方米,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136公里,比上年增加11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達到18.6萬噸,增加3.4萬噸,供水管道長度達到532公里,全年供水總量1510萬噸。新增城市公共汽車7輛,年末城市公共汽車達到158輛,計程車648輛;新增城市園林綠地面積81公頃,達到769公頃,新增城市公共綠地面積16公頃,達到21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6.5%,城市人均擁有公共綠地6.89平方米。
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投資7721萬元,環境污染治理項目54個,工業污染治理項目13個,完成投資6162萬元。全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3496萬噸,比上年下降24.4%,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0.8%。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3.5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93.4%,比上年上升11.4個百分點。
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取得有效成果 城區大氣二氧化硫含量、酸雨頻率、環境雜訊和總懸浮顆粒物含量下降。全年實測大氣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為0.074毫克/立方米;全年酸雨頻率為80.3%。道路交通雜訊為67.7分貝,區域環境雜訊為55.9分貝,下降 0.1分貝;城區月均降塵4.32噸/平方公里,下降1.4%。大氣總懸浮顆粒物含量為0.087毫克/立方米,減少0.012毫克/立方米,下降12.1%。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83.6%、100%。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全年共完成天然林管護7.67萬公頃,退耕還林項目投資4481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5平方公里。全年造林面積1333公頃,比上年增加320公頃,幼林撫育面積3400公頃,四旁綠化植樹250萬株,完成義務植樹250萬株,對2006年18.5萬畝退耕還林工程進行了檢查驗收。全年共採伐林木3.32萬立方米,占年度限額的65.1%。全年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為100%,成災率為零。
12、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 2007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為113.45萬人,比上年增加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0.83萬人,非農業人口32.62萬人。分性別看,男性人口58.20萬人,女性人口55.25萬人,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3。全年出生人口16223人,人口出生率為14.43‰;死亡人口5853人,死亡率為5.20‰;自然增長率為1.41‰,下降2.06個千分點。全區年末常住人口為101.4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2.82萬人,農村常住人口48.63萬人。全年有2812人獲得國家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兌現計劃生育獎勵扶助金249.82萬元;落實獨生子女死亡傷殘扶助金3.12萬元,共有52名獎勵扶助對象受益。
居民收入增長較快 全年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9861元,比上年增加3579元,增長2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2元,增長14.1%,其中:工薪收入8524元,增長10.0%;經營性收入1972元,增長37.5%;轉移性收入1264元,增長33.6%。最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6346元,比上年增長43.4%;最高收入戶與最低收入戶的人均收入比(以最低收入戶為1)由上年的4.34:1縮小為3.62: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499元,增長22.6%,其中工資性收入1414元,增長24.3%;家庭經營收入1862元,增長24.8%;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223.3元,下降0.7%。
居民消費結構繼續升級 全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906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508 元,增長10.3%;交通和通訊支出932元,增長9.4%;旅遊消費支出75元,增長38.3%。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95%,比上年上升0.34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電腦62台,空調120台,微波爐58台,行動電話202戶,分別比上年增長29.2%、5.3%、9.4%、3.1%。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8.8平方米,增加了2個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335元,增長13.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4.2%,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81.7台,電話機53.7台,行動電話機84.3台。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6.3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增長1.1%。
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設 2007年五項保險參保人數達30餘萬人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6萬人,比上年增長2.2%,其中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32萬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6.75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0.06萬人,增長60.7%;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50萬人,增長3.9%;參加失業保險人數4.70萬人,增長5.7%;參加生育保險人數4.31萬人,增長12.0 %; 2007年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7074人,增加2746人,年內農村低保政策啟動實施,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的達24466人。
13、移民和扶貧
移民工作扎實推進 到2007年末累計完成移民工程投資44.57億元,當年完成投資0.94億元;累計完成生產安置農村移民3.35萬人;累計復建房屋388.55萬平方米,當年復建房屋0.28萬平方米。
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2007年有4100人農村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特困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700元。年內6991戶、15753人農村絕對貧困戶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爭取各類扶貧資金投入3295萬元,其中無償扶貧資金1495萬元,信貸扶貧資金1800萬元,全年共投入2080萬元用於農業產業扶貧項目。
註:
1.本欄目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涪陵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戶口登記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的人口。計算公式為: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戶口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不在本地但已經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戶口待定人口。本欄目內容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數為本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斷數據。
(該資料由區統計局提供)
⑺ 中國每年排放污水是多少
目前中國大約每抄年排放廢水為710億噸襲(2012年數據),年增長為20億噸。每天排放約1.945億噸。
污水排放口是將污水(雨水)向水體排放的構築物。其任務是使排放的污水(雨水)與水體中的水盡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混合,使排放污水中的污染物得到盡快得稀釋擴散並進一步降解凈化。根據排放口的位置一般分為岸邊集中排放口、江心集中排放口或分散排放口。
⑻ 08年各省市的污水處理率
呵呵,全國原來的1400多座污水廠一半以上在曬太陽呢,你不知道吧,哈哈!剩下的處理能力在30-70%,很多因為處理成本高,都不開工的,來檢查了,馬上運作.啊!形式一片大好!哈哈哈哈!
下面不知道有用否,我也是干污水處理設備銷售的(BFMS工藝原於美國高科技,中國專利),所以比較留意,從長遠考慮,也希望這項技術能得到重視.
扎堆申建污水廠引中央關注
來源:新晨報
「4萬億內需新政」催生的「項目熱」,正在某些領域肆虐。記者日前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獲悉,該司曾在5天之內收到500份污水廠申建單。這一數據接近目前全國既有污水處理廠總數(1442座)的1/3。
一位接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全國各地最近申報的污水廠建設項目已經遠遠超過500座,很多污水廠投資計劃都在1億元以上。
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向記者表示,污水處理廠是少有的事權在地方、財權在中央的投資建設項目,地方政府踴躍申報的目的,是要拿中央的錢,給地方建污水廠。至於污水廠建成後的運營問題,則未被多數地方政府充分重視。
500座污水廠搶報
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鍾麗錦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污水廠建設屬於節能減排項目,可以獲得銀行貸款,財政投資的支持力度要大於其他項目。
而地方政府踴躍建設污水廠的更重要內在動力,卻是節能減排的考核壓力。據了解,為了完成「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指標下降10%的硬性考核約束,多建污水處理廠已經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投資傾向。
「廠子建成了,處理能力擺在那裡了,就可以上報節能減排成績了,至於污水廠是否能運營,不是地方政府關心的事,因為上面來檢查的時候可以臨時開機應付。」傅濤說。
除了節能減排的考核壓力外,「4萬億」的投資計劃還給地方政府申報污水廠提供了新的動力。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國新辦召開發布會時表示,在4萬億投資計劃中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
隨後,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分到的第四季度追加的1000億元投資中,污水處理行業分到了50億元。而在發布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未來2年內約有4000億元用於水業投資。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張悅日前在「中國排水行業年會」上表示,中央財政未來兩年用於污水處理處理行業的投資是900億元,今年下撥50億元,加上銀行貸款等資金,污水處理行業投資將可達到2800-3000億元。
未來2年投資900億元,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是個巨大的誘惑。但是,這么多資金並不是都用於建設污水廠,污水行業投資還包括管網建設、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眾多領域。如果將這個蛋糕中過大的比例分配給污水廠,則管網建設等領域投資就會減少。
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還沒有明確900億元的具體分配,但是地方政府已經等不及了,紛紛將項目申請單遞到了有關部委的桌面上。
但是熟諳水處理行業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員卻發現,遞上來的都是污水廠申建項目,關於水處理管網建設項目卻很少。
對於這500座污水廠的投資帳,業內人士也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從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看,投資一座中型污水處理廠需要9000多萬元,一座大型污水廠則要上億元,也就是說,目前各地申報的污水廠建設投資預算已經佔4萬億中用於水處理行業投資的全部投資900億元的過半。
但是,地方申報項目的熱情還不止於此。河南某市污水處理廠總經理向記者介紹,河南等省都提出年底前達到縣縣有污水廠,目前報給國家的都還是當地重點、投資規模大的項目。下一步,縣級污水廠更難市場化運作,政府投資比例更大,很多地方政府在醞釀系列的污水廠投資申報計劃。
傅濤指出,我國目前污水廠處於一個尷尬地:一方面已建成污水廠運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污水處理能力還很差,未來2年內還要投資幾千億元完善污水處理設施。
地方政府也並非沒有博弈的工具,他們一面提出大規模建設污水處理廠,給國家有關部門「畫餅」,另一面給中央財政打「空頭保票」,承諾地方財政投資規模,但多數只是出具一個投資承諾,隨後不了了之。
現有污水廠一半「曬太陽」
「已經建好的1400多座污水廠還有一半在曬太陽,難道未來2年內新建500座污水廠就能保證運營嗎?」上述接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人士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正在就地方集中申報污水廠項目的問題進行溝通,考慮是否要提高污水廠的申報門檻,以控制事態發展。
記者獲悉,環保部對地方政府搶報污水廠項目的行為也表示高度關注。
月初,環保部曾召集清華大學、環境產業協會等諸多單位召開內部研討會,主要內容就是討論如何科學有效利用4萬億投資機會來促進環境產業發展,而不是將政府投資低效、浪費地花掉。
會後,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受託起草一份政策建議,這份建議將交由環保部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
傅濤是起草該份政策建議的負責人之一,他向記者表示,4萬億投資用於環境產業的部分,應該集中投向資金沉澱度大、社會效益低的部分,尤其是管網等非贏利性設施,而非污水處理廠這些投資效益比較快的項目。
傅濤此前曾向記者表示,他的課題組曾專門就污水廠現狀做過一次調研,結果發現,全國100多座污水廠中,有一半處於半開工狀態。
以上述提出「縣縣建污水廠」河南省為例,2007年以前該省已建設的17座集中污水處理廠,設計運行能力為127萬立米/天。2007年1-6月份,僅有14座污水廠正常運營,平均運行天數為161天,平均處理能力為63萬立方米/天,僅為設計處理能力的47%。
「造成大量污水廠曬太陽的原因是處理費徵收不到位和管網配套建設不夠。」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位官員對記者說。
張悅透露,目前國內污水廠日處理能力已經達到8500萬立方米/天,今年1-9月份共削減GOD(化學需氧量)500多萬噸,處理污水190億噸,預計全年污水處理達到240億噸。
但是,如果按照日處理能力8500萬立方米/天計算中,全年處理污水應該在306億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估計的為240億噸,仍說明部分污水廠開工不足。
「這還是一個樂觀的估計,實際善恐怕沒這么好」,一位水業專家表示,為了控制地方政府污水廠不運轉的情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設了污水處理動態監測系統,這些數據就是依據地方上報得來的。但實際上地方虛報的水分比較大。
傅濤表示,到「十一五」期末,中國污水廠數量將達到3000座,按年處理量500億噸,每噸污水處理費1.5元計算,需要750億元,這只是保守的數字,但是目前污水處理費每年徵收只有40-50億元。
北京國融大通咨詢公司總經理李智慧就此問題向記者表示,目前污水處理費屬於「搭車收費」,自來水公司並沒積極性去幫污水廠收費。另外,地方政府限於民生考慮,對水價和污水處理費進行控制,使徵收標准遠遠不能滿足污水廠需求。
對於大規模擴建污水廠,環保部還有自己的擔憂。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的污水處理規劃,到2010年城鎮污水處理率將達到60%,屆時每年產生污泥就有3000萬噸,而目前污泥處理費並沒有徵收,污泥處理率幾乎為零。
近日,環保部等八部門組成的環保專項督察組開始在河北等地加大對污水廠污泥治理的督察,結果發現污泥處理完全失控,有的地方污泥「失蹤」,或被隨處遺棄。
據悉,目前對於地方搶報污水廠項目的舉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環保部意見基本一致。張悅也在上述論壇上提醒說,大規模財政投資支持污水處理行業建設有積極作用,但是也要防止地方政府為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盲目設計大於實際需求的污水處理廠,從而造成投資浪費。另外要防止管網不配套問題,減排與節能不協調問題。
中國城鎮供排水協會副會長聶梅生則表示,以2010年全國污水處理達到1億噸/天,則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1000多萬噸,相當骨幹分子新增260萬輛轎車。
⑼ 全國污水處理廠的年污泥量是多少啊求大神~~~~
我幫你算一下
設我國人均排放污水100L每天,全國一天排放污水量為1.3億噸
污水處專理率為50%,一天處理生活污屬水量為6500萬噸
每噸水的BOD為0.2公斤
產泥系數取0.5
每天產生污泥量為650萬公斤
即6500噸
再設產生的污泥經厭氧減量50%,則每天排放的干泥量為3250噸
按80%含水率計算,每天排放濃縮後的濕泥為16250噸
一年應該排放365*1.6=584萬噸,絕干泥為10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