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有一廢水樣品,經初步分析,含有微量汞,銅,鉛,痕量酚,與測定這些組分的含量,試設計一個預處理方案
上ICP測金屬(酸化),酚用比色法(要蒸餾的)
㈡ 有一廢水樣品含有微量汞,銅,鉛和痕量酚,欲測定這些組分的含量,試設計一個預處理方案。
提供一個比較非主流的方法——利用海帶粉對重金屬進行吸附(海帶粉中含有海藻酸鈉版這一成分)
由於海權藻酸鈉分子中含有大量游離的羧基,能夠與金屬離子發生反應,吸附時重金屬離子與海藻酸鈉中的Na+離子發生離子交換,因此具有吸附金屬離子的能力。研究表明,海藻酸鈉對汞、銅、鎘等重金屬離子都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可以作為吸附重金屬的吸附劑。詳細的步驟等可以在學校圖書館查到大量相關文獻,比較雜。
測定的話實驗室採用原吸儀,測定方法也可以在校圖書館查到,比網頁上更系統可行。
㈢ 生產海藻酸鈉的廢水需要處理嗎
海藻酸鈉生產廢水是高濃度有機廢水,水中並含高濃度懸浮
物。其主要污染物質是以海帶為原料生產海藻酸鈉、甘露醇、碘工
藝過程中的殘渣與水結合形成的膠性粘稠物。
企業排放的廢水具有有機物污染濃度高,水中懸浮物較多,
PH
值較低等特點,並需要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
GB8978-1996
)
之一級標准
廢水中懸浮物較多,
PH
值較低,
在生物處理前,
須格除懸浮物,
並調整廢水的
PH
值,以利於後續生物處理的運行。廢水中有機物
污染濃度高,污染物質不易生化,因此需選用厭氧
+
好氧的生化處
理工藝,方能使處理出水中有機物污染濃度盡量降低。
目前,
生化處理方式可簡單的分為兩大類:
一是厭氧處理方式,
一是好氧處理方式。
厭氧降解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被細
菌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
2
酸化階段:上述小分子在發酵細菌細胞
所限,對於高有機污染濃度,不易生物降解的生產廢水,容積負荷
受限,因此往往需後續串接一級厭氧反應器。同時因厭氧微生物的
菌群及增殖因素,厭氧生物處理精度均不高,其後往往需串接好氧
生物處理。
好氧處理工藝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常見的活性污泥
法有:傳統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延時曝氣活性污泥
法等。其優點在於處理能力高;缺點是抗沖擊負荷能力差,佔地面
積大,剩餘污泥產量大。生物膜法近年來廣泛使用的是生物接觸氧
化法,該法由於生物填料的存在,使生物反應器內可以維持較高的
生物濃度及較豐富的微生物種類,從而能夠較好的抵抗沖擊負荷。
考慮到該工程的水量較小,可能的進水負荷的變動,以及維持較長
污泥齡的污泥益於優選菌種
(可降解有毒有害物質的)
等角度出發,
方案中我們採用生物接觸氧化法。
經生物處理後,廢水中仍含部分膠體物質及細小懸浮物,為去
除此部分物質及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有機物,後續為物化處理單元
——混凝沉澱
+
過濾。過濾出水即可經標准化排放口達標排放。
因此,
該廢水處理流程中的核心處理工藝為雜物格除—
PH
值調
節—兩級
UASB
厭氧處理—生物接觸氧化處理—混凝沉澱—過濾
㈣ 《哪些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1000字的小論文
人原本就是生物,所以他必然存在於生物鏈中,是生物鏈中的一個單位,所以他與所有生物都有密切的關系!
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系。
這種關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樹的地方常有鳥,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蟲。植物、昆蟲、鳥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鏈而聯系在一起,相互依賴而共存亡。
生物鏈的例子常常就在我們身邊,而且使人類受益非淺。比如:植物長出的葉和果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昆蟲成為鳥的食物源,有了鳥,才會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鼠類才不會成災……。當動物的糞便和屍體回歸土壤後,土壤中的微生物會把它們分解成簡單化合物,為植物提供養分,使其長出新的葉和果。就這樣,生物鏈建立了自然界物質的健康循環。
生物鏈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系著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而連接著。人的食物主要來自植物和動物。而動植物是從自然環境中得到營養才生長而成的。如果這些動植物含有了來自環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險。拿水產魚類來說,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轉變成有機汞,魚類吃了這樣的微生物就會把有機汞儲存在身體中,而人吃了這樣的魚,汞就會進入人的神經細胞中,人就會得可怕的水俁病。水俁病是人類污染環境,而污染物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並嚴重傷害人的健康的最典型的例子。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
自然界有相對平衡的生物鏈,即使被人類改造過的,如城市、鄉村,甚至農田
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不去人為進行干涉、破壞,生物鏈也會逐漸趨於平衡。
而且保持一定相對時間。
基於以上理論,煙台流浪貓數量看似確實很多,但是近一段時間應該還是處於生物鏈
相對平衡時期,貓有比較好的生存環境,繁殖條件,食物來源(包括鼠類、以及人提供的
食物)等。
這樣的平衡沒有必要進行人為的干涉、破壞(從自然界的角度講,應該是「沒有權利」)。
而且如果惡意破壞,可能造成生物鏈斷裂,會出現一些惡性後果。
這也是所謂「順應天意」、「順其自然」。
生物多樣性的好處:
生物界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葯材和多種工業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生態服務功能,它關系著人類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包括了3個部分。第一是生物,包括它所攜帶的基因。第二是生物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周圍環境發生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叫做生態系統,也可以叫生態復合體,包括生態系統和景觀。第三是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這些單位是活的東西,靠能量流動、養分循環、水分循環等各種生態過程來維持,如果這些過程停止了,那這個單位就停止了。
其實,生物多樣性在過去幾百萬年、幾千萬年以前就開始存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馬克平研究員指出,生物多樣性價值非常大,一是直接價值,如食物、葯物、工業原料等;二是間接價值,間接價值經常被我們忽視,比如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等。
我們往往沒有注意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最近幾年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1997年《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服務功能進行了評估,從數量上反映了一個定性的結論。每年全球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服務摺合成經濟價值是多少?結論是33萬億美元,而每年全球的GDP加起來大約是18萬億美元。1998年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團做了一個報告《與生命為伍》,內容是生物多樣性在生物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作用。這個報告提出一個概念——生物多樣性是支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活資本。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近年才開始重視?因為目前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現在物種的滅絕速度要比自然的滅絕速度快100倍甚至1000倍,這個速度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過去在地質歷史上已經出現了5次生物的大滅絕,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恐龍大滅絕,科學家們認為,目前我們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期。
保護物種最好是保護其生存環境
單純的保護物種,最後還是會歸於失敗。保護物種的最好方法還是保護生存環境。
物種滅絕問題牽涉到物種與生物群落的關系問題。生態系統是物種在自然界長期存在下去的基本單元,如果僅僅保護物種的話,實際上不容易把這個物種長期保存下來;只有把生存環境保護下來,才能把這個物種保護下來。
馬克平舉了美國生物圈2號的例子,「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號是一座微型閉式人工生態系統,地球本身稱作生物圈1號。美國的科學家覺得以其對生態系統的了解已經足以構建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就搞了這個生物圈2號,計算出植物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速度,看種多少不同植被,產生多少氧氣,使整個生物圈的空氣里不同氣體成分的比例和現在自然當中的空氣比例是相近的,有8個科學家在裡面呆了21個月,最後失敗了。這說明人類還是沒有對生態系統的規律認識得很清楚,還不足以重新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從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我們要保護物種,只能保護它所生存的那個生態系統」。
實際上,人類尚不知道物種需要的最好條件是什麼,因為生態系統很復雜,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關系,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能量、養分循環等很多方面,包括信息的傳遞,我們現在的知識還是很有限。
開始人們習慣於把物種搬出來進行保護,後來發現,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是保護物種,更重要的是保護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應提升質量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方式,截至2004年底,我們國家已經建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194個,占國土面積14.8%。馬克平指出,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上絕對沒問題,但質量還需提升。
幾乎跑過中國所有自然保護區的馬克平很了解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國家保護區相對來講好一些,一些地方保護區都存在問題。一些已經建立了20年的省級保護區,現在連邊界都沒有了。連邊界都不知道在哪兒,你怎麼去管理呢?很多縣級和縣級以下的保護區光有一個名字,有一個牌子,沒有管理人員。我認為我們應該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區的質量,保護區的發展要從數量型轉變成質量型,不要盲目追求數量增加多少,覆蓋的面積增加多少」。
另一位專家將傷害自然保護區的人總結為兩類:「窮人」和「富人」。「窮人」是當地政府或者當地居民。對於貧窮的農民們來說,青山綠水當不得饃吃,任何過上好日子的機會都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在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護區,農民們盜采葯材,不放過每一株,把保護區挖得千瘡百孔。嚴格意義上,貧窮,而非貧窮者,是自然保護區的敵人。「富人」往往是外來的財團或者公司。他們對保護區的侵佔往往一占就是50年、70年。他們往往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進行掠奪性的開發。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生態保護成效跟經濟發展程度緊密相關。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全部納入了省級財政預算,生態保護較好。而在西部地區,除一處國家級保護區由中央財政統管外,其他全歸屬於地方,生態保護能力相對薄弱。
發展中國家遺傳資源大量流失
在聯合國於1972年討論人類生存環境之前,國際法及國際條約中沒有出現關於遺傳資源的歸屬原則,遺傳資源被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因為遺傳資源的取得與利用只需要採集少量的樣品即可,所以遺傳資源有一個不同於石油和其他礦物資源的特點,那就是可以很容易地被無償取得。各個跨國公司、研究機構免費地從各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收集遺傳資源,例如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中,植物遺傳資源就被免費地用於繁育新的作物品種。
多年從事生物科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工作的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科所研究員薛達元毫不客氣地指出,發達國家以利用遺傳資源的技術被私人公司掌握開發、有知識產權保護為借口,在從發展中國家獲取遺傳資源的同時,並沒有優先轉讓利用遺傳資源的技術給發展中國家。
為保護自身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或正在採取相應的措施。印度是擁有豐富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和自然多樣性的國家之一,在保護本國的基因資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美國授予水稻技術公司一項「巴斯馬蒂」的大米專利後,印度政府認為水稻技術公司對「巴斯馬蒂」大米申請專利是對其傳統知識的侵犯,表示要對該項專利進行起訴。因為「巴斯馬蒂」大米特指印度北方各州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區的農民許多世紀以來所種植的一種水稻產品。
中國擁有十分豐富的基因資源,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大國之一,擁有陸地生態系統599個類型,有高等植物32800 種,特有高等植物17300種;脊椎動物6300多種,特有物種667個;有56 個民族13億人口,特別是有些長期與世隔絕的地方保留了同質性極好的人群,具有極大的遺傳學研究價值。這些豐富的資源是我國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保護自己國家豐富的生物基因資源不被發達國家掠奪,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
1998年由我國科技部和衛生部共同制定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這也是中國出台的第一部有關遺傳資源保護的法規。
中國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司司長萬本太介紹,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物種多樣性高度豐富,大約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生物物種特有性高,擁有大量特有的物種和孑遺物種,大熊貓、白鰭豚、水杉、銀杉等。生物區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類植物,中國佔世界現存7科中的6科。經濟物種豐富,葯用植物11000多種,原產我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2238種。
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受到非常嚴重的威脅,馬克平指出,用《國際瀕危動植物物種貿易公約》這個指標來衡量的話,「公約當時列了640個種,在中國可以找到156個,比例非常高。約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另外中國的生態系統有40%處於非常嚴重的退化狀態,各種開發建設的人為破壞仍在繼續,物種生存面臨威脅;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日益嚴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強;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問題突出,保護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區生物多樣性急需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馬克平分析說,其中有兩個中國國情是值得大家關注的。第一,中國的人口多,而且有70%左右在農村,對生物多樣性的依賴比較大。第二,中國是近年來少數幾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錢迎倩認為,要想解決目前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的問題,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他身體力行,退休後就加入了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到處宣講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促進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理念的提升。他還提出既要教育青少年,也要改變成年人特別是領導的觀念。「不僅僅是中小學生,更重要的是給各級幹部、領導講,他們手中握有權力,如果更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解決起來會更有效果。」
生物的生活環境太多,我只能列舉幾個了。
人:適應能力較廣的動物,由於其大腦發達,所以能藉助發明的東西來擴大自己的適應能力。生活於-30攝氏度至50攝氏度的環境里。
老鼠:生活在渠道、垃圾堆等容易找到食物,以及硬物磨牙的地方里。
水稻:適應於炎熱的環境。所以,水稻是許多溫熱帶人民的主食。
蚯蚓:由於使用皮膚呼吸,所以要生活在潮濕的泥土裡。
螞蟻:群居生活的動物,必須生活在離地高、乾燥的環境里,如樹上、牆上。
小麥:小麥是北方人民的主食,北方氣候乾燥,所以小麥生活在旱地里。
獅子:生活在非洲的熱帶草原上,那裡有野馬、野牛等食物。
蟑螂:生活在廚房裡,那裡的食物、調味品都是蟑螂的食物。
蛔蟲:是一種寄生蟲,寄生在人的腸道里。
蚊子:生活在有積水的環境,因為蚊子的幼蟲孑孓在水中出生,雄蚊在水中找食物。
㈤ 請問大家有沒有海藻酸鈉(褐藻膠或海藻膠)生產過程中的節水方面的信息啊
主要工藝段說明:
(1) 切割水洗:干海帶由切碎機切成20cm長的碎海帶,用鈣化工序的廢水浸泡約3h,使之充分吸水膨潤,溶解出部分可溶性物質(無機鹽等)。排出浸泡液後,用水沖洗剩餘的海帶,去掉泥沙。
(2)消化工序:水洗後的海帶送入消化池,加純鹼在50~60℃溫度下消化2h,此時,海帶中含有的海藻酸鹽變成可溶解於水的海藻酸鈉。其反應式為:
2(C6H7O6M)n+nNa2CO3 2(C6H7O6Na)n+nM2CO3
式中M為鐵、鈣、鋁等金屬離子。
(3)過濾漂白和鈣化工序:將消化液進行粗濾(濾渣為沒有消化的海帶根莖,將其返回消化池再消化),所得濾液用水沖稀,發泡45h後,進行精濾(除去濾渣)。海藻酸鈉液用Ca(ClO)2漂白後泵入鈣化池中用CaCl2溶液進行鈣化,使海藻酸鈉形成不溶性的海藻酸鈣凝膠沉澱。
2(C6H7O6Na)n +nCaCl2 〔(C6H7O6)2Ca〕n+2nNaCl
(4)脫鈣工序
向海藻酸鈣沉澱中加入HCl,使海藻酸鈣轉變成海藻酸。反應如下:
〔(C6H7O6)2Ca〕n+2nHCl 2(C6H7O6H)n +nCaCl2
(5)中和轉化工序
脫鈣工序製得的海藻酸凝膠經水洗後,送入螺旋壓縮機脫除水分,加100目純鹼粉進行中和,使其轉化為海藻酸鈉產品。反應式為:
2(C6H7O6H)n+ nNa2CO3 2(C6H7O6Na)n + nH2O+nCO2
海藻酸鈉--泡菜洗菜--消化沖稀、高壓過濾--漂浮絮凝--鈣化脫鈣
--生化處理系統--渣液回收--海藻酸
.....詳細要給我你的郵箱
㈥ 請問海藻酸鈉做成圓球狀後用哪種材料才能懸浮不會使圓球消失鈣離子用什麼方法去除圓球不會越來越小求解答
下午好,海藻酸鈉和鈣鹽發生糾纏形成水凝膠是一種物理和化學兼具的反應結構,其中水分子只是被物理束縛通過外界環境溫度仍然會緩慢揮發類似聚丙烯酸鈉和PVA,到了一定程度就看到凝膠變小變干癟。凝膠水分揮發過程是不可抗力無法用任何化學反應長久保持。
㈦ 找些關於如何科學處理泔水,使之成為安全飼料的文章
二樓的哥們說的不全,下面這個有視頻和具體步驟,應該適合樓主:http://www.syc163.com/bbs/dispbbs.asp?boardID=25&ID=439&page=1
處理發酵方法
從各食堂、飯店、工廠收集來的潲水,以米飯為主的(50%以上的米飯),先倒在容器內,活力99生酵劑與粗飼料降解劑各半包,200公斤潲水、20公斤玉米(不是以米飯為主的要加50公斤,米飯超過70以上可以不用添加玉米)、15公斤的豆粕(菜籽粕、棉菜粕、花生麩均可),20~60公斤米糠或統糠(米糠、統糠用量不是絕對的,只要把潲水調成含水量為:手抓一把飼料握緊,見手縫里有水而不往下滴為准,也可以採用秸稈粉代替,如花生秸稈、花生殼粉等),另外添加2.5公斤磷酸氫鈣或過磷酸鈣(有飼料專用的,也可以用較好點作化肥用的,就是用作磷肥的那種,十分便宜,用量一般為1%~1.5%,主要是用作補充鈣,添加後,可以不用在飼料中添加骨粉),盡量把容器裝滿,不留空氣在裡面,(這是為了隔絕空氣,保持厭氧狀態,防止有害細菌利用空氣中的氧氣生長繁殖,殺滅隨潲水而來的各種有害病菌)……
下面是一些報道鏈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泔水將無害化處理成飼料
但飯店老闆對此不看好原因是:現在泔水能賣錢,以後處理得飯店掏錢……
相關鏈接:http://zzwb.zynews.com/html/2008-01/03/content_35.htm
2、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餐廚垃圾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選取包括芽孢菌、放線菌、乳酸菌等十幾種菌種在內的天然復合微生物菌種,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鑒定,這種復合菌種對人體、群體、環境無影響,無毒性,遺傳穩定性好,微生物菌種以餐廚垃圾作為培養基,在60℃—80℃的高溫下進行6—8小時的發酵,在高溫好氧條件下滅殺餐廚垃圾中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病原菌及蛔蟲卵等,產出高活菌、高蛋白、高能量的固體再生資源——活性微生物菌群。這些活性微生物菌群再按照不同的配方和特殊工藝深加工,製成高能微生物菌劑和生物蛋白飼料,用於生態養殖業和有機種植業……
相關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5/11/content_4532758.htm
3、泔水飼料發酵劑(發酵劑處理泔水安全有保障)
發酵劑發酵處理泔水的很多好處很多人已經知道了,這種方法有何優勢呢?
費用降低;可以保持潲水不變質,潲水不臭,可以長時間保存;發酵後的潲水物理化學的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潲水理化性質的改變,使喂豬更加方便;發酵後的潲水營養大幅提高……
相關鏈接:http://sl.zgny.com.cn/TechHtml/5/6/6/66592.html
4、泰安科學技術局讓泔水變廢為寶 微生物技術治理餐廚垃圾……
相關鏈接:http://www.takj.gov.cn/show.php?id=1920
5、怎樣用泔水喂豬:
相關鏈接:http://www.xinnong.com/html/jishu/peifang/jiachu/20080515/54264.html。
6、利用微生物發酵糟渣和保存飼料的原理和作用機理
相關鏈接:http://www.syc163.com/bbs/dispbbs.asp?boardID=25&ID=24091&page=1
㈧ 最近做的實驗,怎樣去除海藻酸鈉/聚丙烯醯胺水凝膠中的氣泡求大家給予辦法。
兩個方法,一個是加去泡劑,會好一些,另一個是靜置,靜置,再靜止……很久很久,就會氣泡消失了……我以前也做過這個實驗,當時因為來不及,但是靜置(幾個小時吧)後氣泡會上浮,所以就直接取下層的凝膠了……
㈨ 反硝化細菌主要用於處理怎樣的水質問題
反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是一種能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細菌,將硝態氮(NO3-)轉化為氮氣(N2)從而可以改善水質。
㈩ 有誰懂海藻酸鈉製作工藝,能操作的哦!請教
純屬抄襲,你還是自己網路吧!
第一種是在海藻酸中加入酒精,然後加入燒鹼,將海藻酸轉化為海藻酸鈉,這種方法稱為液相轉化法;
第二種方法是將得到的海藻酸進一步去除水分,然後將海藻酸與碳酸鈉直接在捏合轉化器中進行中和反應後生成海藻酸鈉,這種方法叫固相轉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