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水質量正在慢慢下降,水處理設備的需求量正在慢慢上升,那麼購買水處理設備應該注意哪些呢?如何才能買到合適自己的設備?
選購原則
水處理設備的價格各有不同,標准也不一樣,要選擇適合的水處理產品,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選購水處理設備的時候首先考慮公司的資質,要了解真實性,公司做過的成功案例,售後服務如何等細節問題。會根據用戶要求的來定製,也可以配置高中低端不同的配置。不要一味的追求低價位的產品。
售後服務。水處理設備長時間的使用後,很多的耗材需要更換的,或者是清洗的,在購買的時候要詢問商家會不會給優惠或者是售後服務。
配置要求
水處理設備的配置方面,因為比較專業,所以更是陷阱重重。
對於水泵,專家認為沒有必要選擇進口水泵;濾料方面,一定不要只比價格,要比濾料的實際參數;控制器方面,水處理設備可以採用比較成熟穩定的控制器;關於膜的選擇,雖然現在有很多國內膜廠商,但專家的建議還是在國際品牌中選擇,品質相對比較穩定。
企業在不同供應商間做評價的時候,一定不能只看價格,因為水處理設備本身是個組合件,所以一定要逐項詳細地比配置。
另外還要看這個配置是否是根據你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是否能滿足水質及使用兩方面的要求。
產品的安全性
很多企業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安全性。安全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
首先是工藝和技術的安全性,能夠確保達到要求的指標。比如,重金屬離子的有效去除,微生物含量的控制。水處理設備的組成部件安全,不得有有害溶出物。
其次是管道的材料的材質。因為水處理設備從進水到出水會流經各種管道和過濾材料,所以一定要控制這些管道和材料的材質,避免往水中新增加對人有害的二次污染物。
最後就是報警系統。當設備出現故障時,一定要有報警系統,避免受污染的水進入加工段。
企業的實際情況
最後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家高性價比的供應商。
總結以上內容,我們在選擇水處理設備的時候要注意到以下四條:
看資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明確發布: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
其中第二十一條明確指出:一切沒有衛生部涉發的衛生許可批件的產品都屬於「無證駕駛」,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看材質
現代人裝修水路改造都知道買管材、管件要買好的,安裝完了還要打個壓試試水。所以選擇水處理裝置第二件要看的事情就是罐體材質。市場上目前存在不銹鋼,玻璃鋼,鑄鐵,鋁制,食品級樹脂或PVC等材料。前三種屬於抗壓性比較好的材質,可以用做前置過濾器。後兩種屬於抗壓性比較差的材質,只能用在前置過濾器的後端,用做直飲機使用。
這幾種材質中,抗壓性和耐腐蝕性以不銹鋼為最好。價格也相對較高。
定功能
選擇水處理設備要先明確自己的目的,首先從大的概念上說是要凈化水還是要軟化水。
凈化水是去除水中的泥沙,雜質,細菌,重金屬,余氯,有機物,以及一些礦物質。
軟化水是去除水中的鈣鎂離子,最直接的說就是水垢。
一般軟化水只需要用陽離子樹脂就可以完成離子交換,去除鈣鎂離子。軟化後的水具有清潔皮膚,洗衣服柔軟順滑,保護熱水器和龍頭,花灑不被水垢堵住,水槽也不再有水漬的優點。
凈化水不同於軟化水,需要用很多不同的濾料綜合使用,才能達到預定的凈化要求。每種濾料能起到不同的凈化作用,怎麼樣合理的搭配濾料的組成由為關鍵。
B. 東營水污染的現狀
水污染:中國公共危機
雖然經過了無數次的曝光和無數次的詰問,但中國水污染卻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與遏制。據國務院八部委2008年環保專項行動的最新檢查結果顯示,全國113個重點監測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仍然偏低,其中243個地表水水源地中達標水源地為159個,佔到65%,不達標的為84個,佔35%,涉及到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個城市。水污染作為一個嚴重的公共危機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戰著中國政府的決策水準與能力。
黑色的「水圖」
從松花江苯泄漏到廣東北江鎘污染,從滇池水葫蘆瘋長到太湖藍藻泛濫,盡管一樁又一樁的無情事實在不斷挑戰著我國本已脆弱的水環境能力,但這些局部而片段的現象並沒有讓我們完整認識水污染的嚴重而殘酷,而只有打開中國水系的平面地圖,幾乎處於危機邊緣的水污染生態才能裸露無遺。
據國家環保總局的調查顯示,自兩年前松花江事件以來,我國共發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兩三天便發生一起與水有關的污染事故。而據監察部統計,近幾年全國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這種浪漫情懷,如今越來越成為歷史的記憶和慨嘆。據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全國近14萬公里河流進行的水質評價,近40%的河水受到了嚴重污染;全國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類水質佔41%。而環保總局發布的另一項重要調查顯示,在被統計的我國131條流經城市的河流中,嚴重污染的有36條,重度污染的有21條,中度污染的有38條。
作為我國北方的重要水源,黃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實在不斷加重。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進行量化分析後發現,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V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與黃河一樣,撲向長江的污染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長江幹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過Ⅲ類水的斷面已達38%,比8年前上升了20.5%。無獨有偶,盡管淮河是中國投入最多、開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條受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淮河在評價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飲用水標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漁業用水標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標准。10年前,淮河還生長著60多種魚類資源,可如今這些魚類幾乎絕跡。
除了跨區域河流廣受污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謂的城市「龍須溝」都難逃被污染的厄運。上海的蘇州河曾經「黑」臭了80年,而就在筆者居住的廣州市,穿越市區並匯入珠江的大小14條河涌無一例外地都是發黑發臭。
當江河被污染所侵襲時,與其同吞吐的湖泊就很難獨善其身了。據環保總局發布的環境質量狀況報告顯示,我國「三湖」(滇池,巢湖,太湖)的水污染正在日益加重;有著「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省武漢市,覆蓋城區的38個湖泊污染負荷遠遠超過其水環境容量,其中32個湖泊水質為劣V類。而作為雲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污染的兩大湖泊之一的撫仙湖,目前水質也在開始急劇降低。
以海洋為歸宿的河流湖泊帶給接納者的同樣是污染。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調查結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無獨有偶,曾經是我國富饒「海上糧倉」的東海卻在每年4到6月赤潮頻發。專家指出,全國的污染通過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結果,使中國水污染的「最後一道防線」已被無情撕破。
洶涌的污染源
就像我們絲毫不懷疑水污染的嚴酷事實一樣,中國社會各個層面對於造成水污染幾大「始作俑者」的認識也日漸變得清晰和明朗。
產業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是中國經濟長期未能根治的痼疾,其重要表徵就是重化工業尤其是資源消耗工業增長較快。問題的關鍵在於,由於受水資源、航運等產業布局因素的影響,重化工業沿江或沿河布置已經成為一種範式。據統計,全國兩萬一千多家石化企業中,位於長江、黃河沿岸的石化企業達一萬三千多家。至於像小造紙、小皮革等項目在水環境敏感地區大起爐灶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如此產業布局的最嚴重後果就是大量污水在可能未經處理的情況下傾注到大江小河。據國家環保總局的調查統計,目前我國工業污水排放量每年達到300多億噸,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載的工業污水排放與日俱增。
來自於農業方面的面源污染超過工業污染已經成為我國水污染的一個重要特徵。研究表明,農村面源污染在各類環境污染中的比重佔到30%-60%,並成為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其中污水中COD(含氧量)排放已超過城市和工業源的排放總量。一方面,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十分驚人。如化肥施於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則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滲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隨地表徑流進入河流、稻田、池塘。由於化肥會造成水域富營養化或飲用水源硝酸鹽含量超標,因此已經危害水質的「第一隱形殺手」。
農業污染可以對水資源形成傷害的另一大力量來源於畜禽和水產養殖業污染。有調查數據顯示:養殖一頭牛產生並排放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養殖一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於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北京近郊禽畜養殖場排放的有機物污染,相當於全市工農業生產污水和生活廢水中所含的有機污染物的2-3倍。
就在農業污染超過工業污染的同時,另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又從城鄉的各個角落沖出並有愈演愈烈之勢。據了解,中國一年洗衣污水量就將近22億噸,相當於34個十三陵水庫,76個昆明湖。僅北京市和上海市2006年生活污水分別就達到9億和11億噸。全國大小城市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經超過了工業污水的排放量。
問題的關鍵在於,目前我國仍有61%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在污水處理設施得以修建的城市,能正常運行的也只有50%;還有的由於污水收集管網的原因,污水處理廠處理量不足設計處理能力的20%。而在廣袤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基本為零。正因為污水處理率的低下,中水回用水平低,大量污染負荷就如泄閘之洪洶涌般進入河流與湖泊,中國水體環境質量由此被一步步逼向危險的邊緣。
管理體制之癢
從經濟學原理看,水資源屬於公共產品,應當納入政府資源建設和管理的范疇。質言之,水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著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審視,我們就不難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後公共管理體制的失衡和羸弱。
「五龍治水,九龍戲水」是專家們對中國水資源管理模式極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門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環保、漁業、林業、航運、城建、地礦等。這種「九龍治水」的機製表面上集中了眾多部門的力量,但事實上並不能達到「團結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觀上強化了職能部門的局部利益和單一目標,進而弱化了水資源的宏觀管理功能。
中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特點是實行的是地方負責制,而恰恰這一點也許是值得我們深思和修正的地方。對於GDP的追逐和崇拜已經成為中國地方政府的慣性思維,而在實用主義和生態主義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觀之間作出選擇,作為「經濟人」的政府當然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前者。道理很簡單,後者不僅需要支付治理污染的巨額成本,還要支付為了控制污染而出讓的經濟收益成本。結果是,那些本應徹底關閉的小化工、小造紙、小皮革企業死而復生,陰魂不散;將沿江沿河作為工業企業的棲息地以拉升GDP就成為地方政府不謀而合的思想與行動。
對於水資源污染行為的漠視、慫恿乃至保護是地方政府留給社會的一大公害。中國民間環保組織———中國水污染地圖網研究發現,不僅國內許多知名企業已經成為了水污染的大戶,而且包括松下、百事等30多家在華經營的跨國公司也頻頻違反中國的水污染控製法規,而後者有一半以上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污染主體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治,相反還在繼續著自己的污染行為。
依法治水是世界各國的通例,但就是這一看似最強硬的手段在中國卻屢打折扣。按照《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環保執法機構可以對任何一個污染項目處以數額不等的行政罰款,不過這種處罰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有人算過一筆賬,高污染企業每噸廢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每日的凈收益往往能達到幾十萬元,而環保部門最高罰款限額僅為10萬元,這種比較收益驅使著不少企業寧願認罰也不願治污。
管理的離散與制度的軟化導致了中國政府在投入了巨大成本的情況下,至今對於水污染的治理仍然收效甚微。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一份環境執法檢查報告中提到,中國水污染治理項目進展緩慢,重點流域「十五」時期污染治理任務沒有全部完成。其實,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僅僅在於水污染治理進展緩慢,而且新的水污染還在繼續快速蔓延,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實質性控制。
高昂的代價
北宋變法大家王安石說:「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而,面對著一個日漸變「黑」的中國水體環境,我們卻很難找到任何聊以自慰的樂觀感覺。
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飲水安全。與國家環保總局披露的全國地表水源不達標城市佔檢測目標的34%的殘酷事實相同時,水利部也披露出一組令人驚心的數字:目前全國有3.2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其中約6300多萬人飲用高氟水,200萬人飲用高砷水,3800多萬人飲用苦鹹水,1.9億人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
從水源到飲用水再到食品,水污染形成的「惡性鏈條」已成為危害民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罪魁禍首」。權威資料顯示,中國大約每年有200萬人因為飲用含砷量很高的水而患病,農村約有2000多萬人飲用氟化物超標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同時專家指出,河北涉縣、河南沈丘縣、天津北辰區、陝西華縣、江蘇阜寧縣、廣東翁源縣等地區頻頻出現的「癌症村」等,都與飲用水污染高度相關。
對於經濟的灼傷無疑是水污染延伸出的最大後果。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表明,2008年全國因包括水污染在內的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000多億元,約占當年GDP的4%。
靠天靠水的農業成為水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以黃河為例,由於農業是黃河上的用水大戶,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因此黃河水污染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達33億元。另據河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由於水資源匱乏,部分地區農民使用污水灌溉,導致全省去年污染耕地面積2100多公頃,造成農產品(11.14,0.00,0.00%)產量損失23000多噸。
還需正視,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性已經遠遠超過了經濟與衛生的范疇,其引致的群眾負擔加重和對政府不信任等次生矛盾日漸突出。據統計,全國信訪辦平均每天收到水環境污染糾紛群眾來信60多封,不僅如此,頻發的水污染事故,也造成地區間的糾紛不斷,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
構築「防污牆」
殘酷的歷史已經將中國政府無奈地推到了「先污染、後治理」這一西方工業化國家走過的老路之中,留給我們的選擇就是將舊污染降低到其危害的最低限度,徹底控制和杜絕新污染的發生。對此,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指出,到2010年,中國政府將投入6400億元用於水治理,占環保總投入的40%。同時,中國政府作出了鄭重承諾:到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到2020年,使城鄉居民飲水達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願景無疑令人心怡和心動。但通向目標的未來之路也許並不平坦。根據中國目前較為嚴峻的水污染生態,筆者認為,防治水污染應當拓出更為廣闊的戰略思路。
———科學規劃流域內的重點產業布局。要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在產業布局的關系,充分考慮重點污染企業對污染排放的處理;在飲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區,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業,以免對中下游地區的用水造成威脅;要建立區域性「污染補償機制」。上游發展經濟污染了下游,就須以某種形式補償下游;同時,下游地區參加上游地區的環評工作,並嚴格實施一票否決制度,形成上下監督的機制和體系。
———加強跨區域、跨流域的綜合管理與協調。跨區域、跨流域的綜合治理是從流域的生態承載力出發,突破地區和部門之間的障礙,綜合考慮流域內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同時,要根據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河流流量的季節變化等因素,科學核算流域的納污能力,在此基礎上,確定流域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各企業的排放定額和排放標准。為此,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建立權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協調機構。這種機構應有各方面的代表組成,例如包括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流域內各級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戶代表以及專家代表等。流域內一切重大的水事項和政策都應由流域管理委員會通過民主協商並表決的辦法來決定。
———加大違規成本和懲治力度。通過架構和完善水環境保護的各項法規,達到對排污者經濟處罰、行政制裁以及刑事責任的綜合懲治。作為一項特別措施安排,國家可在省級以下行政區劃內成立「懲治環境違法行為中心局」。這種中心獨立於地方政府,它的成立可以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領域的工作力度,提高環境執法的專業化程度,使地方性的、單專業領域的環境執法職能上升到國家層面。
———引入市場機制,以經濟手段推動水污染治理。首先,要建立環境資源價格體系,推行排污權有償交易,運用價格杠桿激勵企業加強污水治理,讓「治污者賺錢」。其次,要完善污水處理付費制度,積極落實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所有城鎮都要開征污水處理費,並逐步提高收費標准。第三,要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的技術水平。
———強化農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針對農村與農業已經構成了水污染源的重要主體,我們應當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水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體系,研究制訂具有激勵機制的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首先,要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獎勵或補助實施農業清潔生產方式方法的農戶或集體;其次,要探索實施「污染補償」措施,按照「誰污染誰補償」原則,最終實施排污收費制度;第三,要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適用技術和技術應用推廣措施研究,並進行污染源頭分類控制。例如:農用化學品減量化的技術措施,人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村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高效、低成本、易於推廣的適用處理技術開發和推廣等等。
C. 舟山環境污染狀況
監測結果表明:
☆2005年我市海洋環境監測結果表明:近岸海域中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積為2396平方公里,舟山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與去年相近,但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有所下降。海水中主要超標因子是營養鹽類,部分測站石油類略有超標。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質量良好,除重金屬銅在部分測站略有超標外,其餘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准。
☆2005年舟山市部分沿海地區經濟貝類的衛生質量狀況尚可;抽樣檢測的經濟貝類(貽貝、縊蟶、泥蚶、牡蠣等)中,除重金屬鉛、鎘和滴滴涕(DDTs)略有殘留外,其餘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
☆赤潮災害頻繁發生。2005年共發生赤潮11起,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
隨著舟山市經濟的發展,近岸和近海海域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各類污染物的排海量在近期內亦不會出現明顯的減少。因此,需加強對舟山市所轄海域海洋環境監測和整治力度,為各級政府部門制定海洋環境管理政策、確定海洋環境管理目標、減輕海洋災害和調整經濟結構服務。同時,也希望我市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繼續密切關注舟山市的海洋環境狀況,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保護海洋環境,確保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和完整性,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舟山市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及趨勢
2.1 入海污染
大江大河污染
2005年,舟山海域附近的長江、錢塘江和甬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依然保持較高水平,主要污染物入海量約為617萬噸,其中COD 591萬噸,約占總量的95.8%;營養鹽19萬噸,約占總量的3.1%;石油類3.9萬噸。
陸源入海污染
據統計年鑒,2004年我市廢水排放總量為201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1038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0.47萬噸。
海源入海污染
2005年我市海水養殖面積為9397公頃,比上年減少10.5%,海水養殖產量11.54萬噸,同比減少8.6%。隨著我市近岸海域海水養殖面積減少及推進無公害生產,養殖自身所產生的污染物呈減少趨勢。
海上流動污染源包括商、貨、漁船排污等,主要污染物類型是廢油、廢氣、壓艙水、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據初步統計,至2005年底,我市海洋機動漁船已達到 9103艘,總功率136.99萬千瓦,漁業勞動力達99956人。
2.2 海水環境質量
2005年我市海洋環境監測結果表明:舟山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與去年相近,但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有所下降;海水中營養鹽超標嚴重、石油類有不同程度的超標,其餘各項監測指標均符合二類海水水質標准。舟山海域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積為2396平方公里,輕度污染海域面積為2167平方公里,較清潔海域面積為2713平方公里,清潔海域面積為9423平方公里。
無機氮
舟山海域中,無機氮平均含量超四類海水水質標准,超標倍數為1.77。嵊泗列島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島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島附近海域均為嚴重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分別超四類海水水質標准2.27倍、0.47倍和0.33倍。與上年相比,嵊泗列島附近海域無機氮含量有所增大,岱山、衢山島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島附近海域無機氮含量有所減少,數據顯示,長江排污呈增加趨勢。
活性磷酸鹽
舟山海域活性磷酸鹽平均含量,除舟山本島附近海域為輕度、中度污染海域外,其它海域均為較清潔海域。嵊泗列島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島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島附近海域活性磷酸鹽的平均標准指數分別為1.40、1.70和2.13,與上年相比,磷酸鹽污染程度有所減小)。
石油類
舟山海域石油類平均含量與去年相比有所升高,屬輕度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基本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標准,但舟山本島附近海域石油類略有超標,超標倍數為1.94。數據顯示,舟山海域油類污染隨著舟山本島及附近島嶼新建、擴建油庫、油碼頭,油品進出、儲運量增加而加重。
2.3 海洋沉積物質量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質量良好,石油類、硫化物、有機碳、汞、鎘、鉛、砷、666、滴滴涕(DDTs)等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准,重金屬銅在部分測站略有超標。
重金屬銅在部分測站出現超標,最大標准指數1.28,超標率75%。
2.4 海洋生物質量
2005年對舟山市沿岸經濟貝類(貽貝、縊蟶、泥蚶、牡蠣等)進行抽樣檢測的結果表明:舟山市經濟貝類體內重金屬鉛超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鎘和DDTs略有殘留,其它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與04年相比,生物質量有所好轉(表3)。
表3 不同年份舟山市經濟貝類體內主要超標因子
調查年份 主要超標因子
2002年 無
2003年 DDT
2004年 石油烴、重金屬鉛、砷、DDT
2005年 重金屬鉛、鎘、DDTs
鉛 嵊泗的泗礁和嵊山、岱山高亭和東沙以及普陀的六橫等地區經濟貝類體內重金屬鉛含量均超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標准指數均在2.6~6.9之間。
鎘 重金屬鎘的含量在泗礁、嵊山、高亭、六橫等地區經濟貝類體內略有超標,標准指數在1.91~6.85之間;在其它地區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准。
滴滴涕(DDTs) DDTs在泗礁、嵊山、東沙、六橫等海域出現超標,標准指數均在1.17~2.40之間。
3. 海洋災害與海洋污損事件
3.1 赤潮災害
2005年,東海赤潮災害嚴重,舟山也是重災區之一。舟山海域全年共發生赤潮11次,累計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近一倍,為近5年之最;同時出現了新的優勢種(如米氏凱倫藻、圓海鏈藻等);5~6月份是舟山海域赤潮多發期(見表4)。
本年度赤潮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具齒原甲藻(Prorocentrum dantatum)、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等,赤潮發生區域未出現養殖生物異常現象,對中街山、嵊山、朱家尖、桃花島等赤潮發生區域及附近海域的魚類、貝類生物進行貝毒檢測,全部生物樣品均未檢出赤潮毒素。
表4 2005年舟山海域較大面積赤潮一覽表
序號 發生時間 地點 經緯度 面積(km2) 赤潮生物
1 6.1 在嵊山島西南至
大長塗山以東附近海域 122°40.1′E,
30°28.0′N~
122°34.4′E,
30°07.3′N 約4000km2 長崎裸甲藻
具齒原甲藻
2 6.2-6.3 中街山列島至
長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37.6′E,
30°05.5′N~
122°44.9′E,
31°29.9′N 約6000km2
(跨省) 長崎裸甲藻
具齒原甲藻
中肋骨條藻
聚生角毛藻
3 6.4 長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15.0′E,
31°00.9′N 約1000km2
(跨省) 中肋骨條藻
聚生角刺藻
4 6.5 花鳥山北部至
長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44.9′E,
31°00.5′N~
122°45.0′E,
31°30.0′N 約2700km2
(跨省) 中肋骨條藻
聚生角刺藻
長崎裸甲藻
具齒原甲藻
5 6.16 大戢山、嵊泗馬跡山、嵊山、花鳥山、浪崗列島、蝦峙門和桃花島及121°12′E,30°29′N、122°14′E,30°37′N、122°31′E,29°59′N等海域 10km2~330km2 圓海鏈藻
中肋骨條藻
具齒原甲藻
3.2 風暴潮
本年度舟山沿海主要有3次風暴潮過程,分別受台風「麥莎」(0509號)、「彩蝶」(0514號)和「卡努」(0515號)影響所致。其中,台風「麥莎」於8月5日在浙江台州玉環登陸,台風「卡努」於9月11日在浙江台州椒江登陸,台風「彩蝶」在外海轉向。3個台風均給舟山沿海帶來了較大的潮位增水,由於台風「麥莎」和「彩蝶」影響時適逢天文大潮,舟山海洋站(沈家門)、岱山海洋站均出現了超過當地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而台風「卡努」適逢天文小潮,雖然影響很大,但未出現超過警戒水位的高潮位。
全年極值高潮位出現情況:舟山海洋站極值高潮位為276cm(85黃海基面,下同),出現在9月5日;岱山海洋站極值高潮位為242cm,出現在9月5日;二站極值高潮位均出現在台風「彩蝶」影響期間。
3.3 災害性海浪
2005年,舟山沿海及鄰近海域出現4米以上巨浪日數為21天,與常年相比明顯偏多,其中受台風影響為10天,受冷空氣影響為8天,受兩者共同作用影響的為3天。
3.4 海洋污損事件
2月25日,「寧大1號」船在浙江省舟山五奎山錨地與錨泊的「運鴻7號」船碰撞,貨艙破損,溢油約0.5噸。
9月23日,「華傑6號」輪船在浙江省舟山馬峙錨地海域,從透氣管中溢出125公斤燃油。
4. 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
4.1 海水養殖區環境狀況
嵊泗海水增養殖區
2005年4~9月,對嵊泗海水增養殖區(嵊泗綠華島)共布設7個監測站位,開展了6個航次的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養殖區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是主要超標因子,最大標准指數為3.20(按二類海水水質標准計算),pH、DO、COD、糞大腸菌群單因子均未對養殖區水體產生沾污;沉積物中,監測海域的硫化物、有機質、糞大腸菌群、總汞、鉛、砷、鎘的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一類標准;生物體總汞、鎘、鉛、砷、銅、石油烴指標均符合海洋生物質量一類標准;糞大腸菌群的含量超標(≤3個/克)較多(為15~18個/克);滴滴涕、多氯聯苯、麻痹性貝毒及腹瀉性貝毒的含量均未檢出。
丁嘴門增養殖區
2005年5~9月對岱山丁嘴門重點海水增養殖區的水質、沉積物進行了采樣和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5~9月期間海水養殖區無機氮平均含量超過國家四類海水水質標准,局部水域活性磷酸鹽超標,其他監測指標均符合海水養殖水質標准;養殖區的沉積環境較好,個別區域沉積物中多氯聯苯殘留偏高,其含量超過國家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准;養殖縊蟶體內重金屬鎘含量超標。
4.2 重點排污口及鄰近海域環境狀況
定海污水處理廠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
2005年4~11月對排污口及鄰近海域進行了6個航次的監測,結果表明:排污口水域的氨氮、糞大腸、生化需氧量(BOD5)等指標超《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級標准);化學耗氧量(COD)、油類和懸浮物部分超標;揮發酚、重金屬總汞、鎘、鉛、砷符合標准,該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環境危害或潛在危害。
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磷酸鹽等營養鹽類,油類也略有超標。水體中超四類海水水域面積為28.8km2。
浙江海生力集團有限公司排污口及鄰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氨氮、糞大腸等指標超《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級標准);生化需氧量(BOD5)部分超標;化學耗氧量(COD)、油類、懸浮物、揮發酚、重金屬總汞、鎘、鉛、砷符合標准;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磷酸鹽等營養鹽類,油類也略有超標;沉積物中,有機碳、硫化物、石油類、重金屬砷、汞、鉛、鎘等指標均符合一類沉積物質量標准;生物質量中,龍頭魚體內的石油烴、糞大腸菌群、重金屬鉛和鎘均符合一類生物質量標准。
監測結果表明:該排污口對附近海域的生態環境有一定危害或潛在危害。
舟山海洋生物工業園區排污口及鄰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糞大腸等指標超《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第二類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級標准);氨氮、化學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物部分超標;油類、揮發酚、重金屬總汞、鎘、鉛、砷符合標准;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主要污染因子是無機氮、磷酸鹽等營養鹽類,油類也略有超標;沉積物中,有機碳、硫化物、石油類、重金屬砷、汞、鉛、鎘等指標均符合一類沉積物質量標准;生物質量中,龍頭魚體內的石油烴、糞大腸菌群、重金屬鉛和鎘均符合一類生物質量標准。該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環境危害或潛在危害。
表5 2005年舟山市重點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結果
入海排污口
名 稱 排污類型 鄰近海域海洋功能區
及環境保護要求 鄰近海域生態
環境質量等級 海域主要
環境問題
舟山市定海
污水處理廠排污口 市政 港口區
傾廢區 水質不劣於第四類,沉積物不劣於第三類,生物不劣於第三類。 較差 水質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
舟山海洋生物
工業園區排污口 工業 港口區 水質不劣於第四類,沉積物不劣於第三類,生物不劣於第三類。 較差 水質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BOD5超標。
浙江海力生集團
有限公司排污口 工業 港口區 水質不劣於第四類,沉積物不劣於第三類,生物不劣於第三類。 較差 水質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
4.3 海水浴場環境狀況
2005年在游泳高峰期(6至10月)對朱家尖南沙海水浴場環境質量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表明:海水浴場在開放期間水質優良率達100%、健康指數超85的概率達100%、無糞大腸菌群超標現象。海水浴場環境質量狀況良好,適宜游泳及其它水上運動。
4.4 海砂開采區域環境狀況
為依法管理海砂開採行為,科學評估采砂對岸灘剖面的坡度、底質、沉積地貌相帶的影響程度,全面掌握岸灘高程變化過程,2005年初,市海洋與漁業局委託寧波海工勘察研究院進行了崎頭洋海砂開采對朱家尖沿岸沙灘影響的勘測調查,並邀請河海大學等專家、教授對歷時半年完成的勘測調查報告書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報告書表明:崎頭洋海域采砂工程前後引起的潮流流場變化僅限於工程區附近水域,對大范圍海域的潮位、潮流流場、流態沒有影響,對朱家尖沿岸沙灘沙量也沒有產生影響。但同時指出,持續、大規模開采對附近周邊海洋環境將產生很大負面影響,應加強管理,嚴格控制。自2004年8月份起,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對朱家尖里沙和東沙的沙灘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工作。二年監測結果表明:兩個沙灘砂面高程的變化總體上不顯著,但受季節、天氣系統、潮流、海浪等因子的影響較明顯,需要作長時期的跟蹤監測。
4.5 濱海風景名勝區環境狀況
2005年,我市組織開展了普陀風景名勝區、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等2個重點濱海風景名勝區的海洋環境預報。根據海洋水文氣象觀測資料對2個重點濱海風景名勝區進行了旅遊適宜性評價,普陀風景名勝區全年適宜和較適宜旅遊的天數佔69.6%,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全年適宜和較適宜旅遊的天數佔64.4%,各風景名勝區不適宜旅遊的情況主要由於風浪影響所致。
表6 舟山市重點風景名勝區環境狀況
風景名勝區 適宜旅遊天數 較適宜旅遊天數 不適宜旅遊天數
普陀風景名勝區 158 96 111
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 126 109 130
5. 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修復
5.1 保護區建設
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
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已獲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的批准,該保護區總面積549平方公里,其中島陸面積19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生態環境、珍稀瀕危生物、魚類、貝藻類、無人島和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目前,保護區的各項建區工作正按計劃開展。保護區的建立將使海洋自然環境和珍稀瀕危物種得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得到的保護、海洋資源的恢復,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
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
中街山列島位於舟山海域東北部,處於舟山漁場中心位置,是一個高生產力海域,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島礁生態系統。2005年7月保護區的論證材料通過了專家評審,已上報浙江省人民政府審批。該保護區的面積202.9km2,保護對象為生態環境、魚類、貝藻類、鳥類、無人島和自然景觀。保護區的建立豐富了我市海洋保護區的類型,為海洋特別保護區的建設奠定了科學基礎,有利於保護中街山列島附近海域海洋生態系統,合理開發資源,提高海島居民生活水平,促進海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五峙山列島鳥類自然保護區
作為省級海洋鳥類自然保護區,在2005年度,各項工作又扎實推進,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管理手段繼續改善,海洋鳥類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為使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更上一個台階,海洋與漁業部門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了一定的資助。
5.2 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建設是通過修復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適宜的環境條件,培育海區生物多樣化,恢復海洋資源和增加漁獲量,促進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舟山市的人工魚礁建設在浙江的起步較早,2003年舟山市在普陀區建設了我省第一個休閑型人工魚礁。2005年,我市在朱家尖休閑型人工魚礁區又投放43艘經改裝的報廢漁船,新形成1.6萬空方礁體,累計礁體已達22萬空立方米,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工魚礁之一。嵊泗馬鞍列島投放3×3×3立方米水泥塊426塊,形成礁體3萬空立方米,岱山秀山投放報廢漁船18艘,形成礁體1.3萬空立方米。
5.3 增殖放流
2005年,東海區、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舟山市投入了數百萬元資金,在舟山海域開展增殖放流工作,共放流大黃魚、日本對蝦、海蜇、梭子蟹、鯛類等各類品種1.3億尾。此外,為了放流苗種能順利成活,在我市海域設立了3600km2的臨時增殖放流保護區,規定從5月15日到9月15日禁止對資源產生影響的作業方式作業。通過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和臨時增殖放流保護區的設定,使舟山海域的漁業資源狀況局部得以恢復。
5.4 廢舊電池回收
2005年,舟山市和嵊泗縣海洋與漁業部門進一步啟動廢舊電池回收工作。會同舟山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在嵊泗縣漁業重點鄉鎮的碼頭及學校、社區附近設立了廢舊電池回收箱,並採取了加大宣傳力度,給予一定的獎勵等措施,調動了漁民對廢舊電池回收的積極性,使得廢舊電池回收工作得到了有效開展。目前在嵊泗五龍、菜園等地已設立了九隻固定的廢舊電池回收箱,已回收電池3萬余節。
5.5 伏季休漁
2005年伏季休漁期間,舟山市各級海洋與漁業部門加強海陸聯動執法,嚴防嚴查,嚴管重罰,實現了全市伏休零違規。同時根據《2005年伏休開捕前執法管理方案》,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圓滿地完成了預定計劃。
5.6 漁民轉產轉業
2005年是漁民轉產轉業的第四年,舟山市海洋與漁業部門大力實施漁民的轉產轉業工程,全年轉產漁民2008人,報廢拆解漁船323艘,到2005年底舟山市共轉產漁民累計達7674人,報廢漁船1703艘,上繳馬力指標18.2萬千瓦,在全國地級市中居於首位。漁民轉產轉業的推進,有效地壓減了海洋捕撈強度。
5.7 生態養殖
舟山市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加大生態養殖工作力度,推廣標准化養殖和科學養殖模式,積極實施「三帶一區」生態養殖示範區建設,全市優勢產業帶基地全部通過無公害基地認證,新增無公害基地面積8085畝。
6. 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
6.1 相關地方性法規以及配套制度建設
2005年舟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完成了《舟山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和《舟山建設我國一流的現代化漁業基地規劃綱要》的編制,目前兩個規劃已通過論證,並報市政府審批。
6.2 涉海工程建設項目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推動市、縣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環境監督管理工作,規范涉海工程的環評管理,嚴格涉海工程項目的審核(核准)工作,健全和完善審核審批制度,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進行嚴格把關,並對重大涉海工程建設項目進行跟蹤監視監測。2005對非法海砂開采及違法的涉海工程項目進行了處理,如對岱山魚山島附近的非法采砂行為、冊子島違法填海事件進行查處。對永躍船廠違法炸圍堰和傾廢事件責令補辦手續等。此外,還對明顯違反海洋功能區劃的項目進行了處理。
6.3 漁業執法
在漁業水域的環境管理方面,抓住漁港、漁船兩個重要環節,結合漁業安全檢查,對漁業海域、漁業船舶進行有效管理。加強宣傳教育,提供漁民的環保意識;加強遠洋漁業船舶的防污管理,按規定配置了油污水分離裝置,保護海洋環境;加大海洋港口監督檢查力度,查處違規排污。
7. 對策與建議
鑒於2005年舟山市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建議如下:
繼續加強陸源入海排污口的監督監測。2005年對選取的重點陸源排污口的監督監測表明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質量狀況不容忽視,超標和違規排放現象較為嚴重。因此要繼續加強對我市陸源入海排污口的監督監測和對排污單位的監督管理,新、擴建項目必須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切實做到「三同時」;同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配合,加大對陸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特別是海洋油污染日趨嚴重的狀況,要加強油污染源的控制。
加強污染物總量控制及企業污水達標排放。加強與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及企業污水達標排放,應將各工業企業的達標排放與納污海域的環境容量緊密聯系在一起,各排污口應嚴格實施納污口污染物總量控制及環境容量意識下的達標排放,為舟山「海洋經濟強市」和「生態市」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監視監測。為了更好的做好我市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2006年應繼續加強我市海洋環境保護和監視監測工作,特別是在進行近岸海域趨勢性監測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敏感區、重點港灣、重點污染區如排污口等的監視監測。
加大重點海洋保護區的保護力度。推進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的建設進程,將該保護區的保護工作盡快納入法制化和程序化。
繼續加強海洋污損事件及赤潮、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監視監測。開展完善海洋污損事件的監測與評估工作,進一步完善赤潮、風暴潮、災害性海浪等海洋自然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完善海洋災害應急響應系統和措施,積極開展相關的海洋災害技術研究,有效降低海洋災害損害。
加強海岸工程、海洋傾廢區等涉海項目的監管力度。對涉海工程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論證、嚴格審批,並積極開展涉海項目的環境影響跟蹤監視監測。
加強海洋監測預報體系建設。針對海洋災害、海洋事故及突發事件增加,海洋污染加重的趨勢,海洋監測、預報更顯重要。目前,海洋監測預報的能力和手段遠遠適應不了現實的需要。因此,要加大投入,盡快形成以市級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為樞紐,以縣區級站為骨幹,包括三大島在內的,布局合理、較為完整的全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體系。
D. 我去舟山看見東海的水是黃的很臟是不是長江里的污水污染拉東海
水黃和長江沒什麼大關系。是因為工業污染與生活污染加上船隻很多的關系。你看見的黃色渾濁不堪的海水是因為近海泥沙多也有關系的。不過,我在6.7歲的時候還看到海邊海水清清的,海里有很多人游泳的,10幾歲以後就少了,不過還有人釣釣魚,現在連釣魚的人也沒了。我真是看著海水一步步走向渾濁的。現在舟山要看清澈的海水要去東極、嵊泗這些地方了,游泳也只能去朱家尖、普陀山那些景區沙灘了。好懷念小時候,在海邊揀貝殼,現在在海邊只能撿到垃圾了。我覺得認為人為污染是最直接導致海水變黃的原因。
E. 水環境的污染現狀
一、我國水環境的污染現狀
我國水污染狀況觸目驚心。總體看,水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水污染形勢仍然嚴峻。從我國河流的水污染現狀來看,中國七大水系的國家環境監測網地表水監測斷面中,滿足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標準的Ⅰ~Ⅲ類斷面已經只有41%,而喪失了一切使用功能的劣Ⅴ類河流斷面已經達到了27%。從我國湖泊的水環境質量現狀來看,28個國控重點湖(庫)中43%的湖庫為喪失一切使用功能的劣V類水,並且湖(庫)的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從我國海洋水環境質量現狀來看,我國近岸海域污染狀況仍未得到改善,局部水域污染嚴重,並且無論赤潮面積還是赤潮發生的次數,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值得引起重視。從地下水水質狀況看,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趨勢的城市仍然在增加,大部分地區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呈現上升趨勢。很多地區的淺層地下水已經由於地表水的污染而受到嚴重污染,對廣大農民的飲用水安全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水環境污染的根源來自於工業排放的廢水、污水,城鎮生活污水以及農業化肥、農葯流失等。據統計,從1998 年起,我國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經超過了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大部分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加劇了水污染。又由於農業化肥、農葯的低效利用,使大量營養物質隨地表徑流流入水體,加重了水體污染。在農業污水中,農葯、化肥含量比較高。由於我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致使大量農葯、化肥隨表土流入江河湖庫,受到不同程度富營養化污染的危害,從而導致水質惡化。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中,多為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病菌多,也進一步加劇了水污染。工業排污廢水中,有很多廢水超標排放,致使許多河流遭到污染,河段魚蝦絕跡,城市水域也面臨嚴重污染。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供飲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覺中減少。
目前我國水污染控制的現狀有以下幾點:(1)城市廢水處理率低,處理水平不高。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我國污水排放總量逐年增加。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大,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但是直到最近幾年,城市污水處理率仍然不是很高。(2)工業污染源控制不力,排放大量污染。雖然按照環境保護部門的統計,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已達91.2%,但調查表明,上述數據極不可靠,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不夠得力,工業廢水處理設備也不能保證完好的運行狀態,工廠違法排污的現象還十分普遍。(3)對非點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和農村非點源污染不可忽視,城市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或排入污水管網的雨水也未經處理便進入了環境水體,加劇了水體的污染程度。近年來中國正逐漸認識非點源污染對於水環境質量的影響,但非點源污染排放仍然比較嚴重。
F. 我國水污染的特徵
中國水污染的特徵
我國污水、廢水排放量每天約為1×108m3之多,其中城市生活廢水約佔40%,工業廢水佔60%。工業廢水排放量在近十多年內呈緩慢下降趨勢,而生活污水量卻在增長。應該指出的是,很多統計數字中沒有包括鄉鎮企業的廢水排放量,而在有的地區,它所佔的比例是不可忽視的。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局1996年的年度報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工業的快速增長,人口和產生發展的多重壓力,以及花費和農葯使用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國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質量已有較大的下降。在受監測的城市河段中,已有40%的河段達不到最起碼的水質標准。
我國地面水水質標准,是按照不同水域、不同功能分成五類制訂的。這五類水域及其功能是:
Ⅰ類水體:為源頭水及其自然保護區;
Ⅱ類水體:為集中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貴魚類保護區,魚蝦產卵場等;
Ⅲ類水體:為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級魚類保護區,游泳區等;
Ⅳ類水體:為工業用水區,人體不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Ⅴ類水體:為農業用水區,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1995年國內對135個城市河段的監測表明,北方河流受監測的河段中,五類和五類以下的河段就占據了70%以上,而達到二類、三類水質標準的河段只有5%左右。南方河段的污染情況略輕,但也有30%以上的河段為五類和五類以下水體,而達到二類和三類水體標準的河段約佔40%。可見,北方河流的污染情況要比南方更嚴重。
(一)地面水污染特徵
我國地面水最常見的水污染是有機污染、重金屬污染、富營養污染以及這些污染共存的復合性污染。
1.有機污染
我國多數污染河流的特徵都屬於有機污染,表現為水體中COD、BOD濃度增高。例如,淮河全流域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城市廢水量約36×108m3,帶入的COD總量約為150×104t。如此大量的有機污染物使淮河中的有機物含量嚴重超標,溶解氧含量則顯著不足,甚至降低到零。據1993年對淮河280個斷面的水質監測,發現淮河水質已經不能滿足飲用水水源水質標准,其中約45%的斷面連灌溉水質標准都達不到。1994年更發生了多次水質污染事故,使淮河幹流約40%的水質嚴重惡化,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因而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關注,並開始大力治理淮河污染,至今已初見成效。
應該注意的是,受到有機污染的河流往往同時接納大量懸浮物,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有機物,排入水體後先是沉澱至河底形成沉積物。沉積物是水體的一個潛在污染源。
近年來難降解合成有機物污染受到廣泛注意,這是一種新的有機物污染。它們即使在十分低的含量下也可能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危害,如致癌、致畸、致突變。
2.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隨廢水排入水體後,大多將沉澱至水底,或與有機物螯合成毒性很強的金屬有機物。由於我國對工業合重金屬廢水的排放控制較早,因此在全國范圍內水體重金屬污染面積不大。
3.富營養化
中國主要淡水湖泊都已呈現出富營養污染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它們接納了各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使水體溶解氧降低、水質惡化。例如,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湖泊,原來是昆明市的飲用水源,但同時也是污水的受納體,監測資料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滇池水質已只能滿足灌溉水質的要求。滇池內湖中水葫蘆覆蓋面積和生長厚度逐年增加,內湖外湖中都出現了藍藻滋生的現象,原來的旖旎風光變成了一片污穢。
中國沿海海域同樣呈現出嚴重的富營養污染現象。渤海、東海、南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都曾經出現赤潮,而且出現的頻率日益增加。以渤海為例,20世紀60年代以前,曾出現過3次赤潮;70年代出現赤潮次數為9次;80年代增加至74次;1990年1年內即發生了34次;1998年發生了22次;1999年7月3日,出現了1500km2面積的嚴重赤潮,7月15日更擴大到了6500km2。可見海洋污染的不斷發展,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二)地下水污染特徵
中國地下水水質下降主要表現為硬度和硝酸鹽含量的增加,局部地區發現了較嚴重的油污染,也存在痕量有機物的污染。
G.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我國四大海域哪一個污染最嚴重原因
如果從受污染海水所佔的比例來看,我國四大海區中東海的污染最為嚴重,其次是南海和渤海、最後才是黃海(換言之,黃海的水質最好)。
近兩年我國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公報更新的比較慢,最新的數據只能追溯到2017n,不過這已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我國目前的海水水質污染狀況了。
從四大海區沿岸省份的污染情況來看,結果差距之大讓人咋舌。
在所有的沿海省份中,廣西和海南的水質指標最好,特別是海南,在所有的監測位點上,水質優良的監測位點達到了100%。
天津近岸的優良水質的位點比例只有25%,在所有的沿海監測區域中排在了倒數第三位。江蘇也沒好到哪去,只有45.4%,廣東稍微好一些,優良水質的位點佔比為57.8%。在所有的省份和直轄市中,上海和浙江的水質最差,優良點位分別只有10%和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