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的沸點是由什麼決定的,可以把水加熱到100度以上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應該有過燒白開水的經歷,而且我們知道當溫度達到100度的時候,水就開始沸騰了,就算再繼續加熱下去,水的溫度也不會再繼續上升了。
⑵ K怎麼換算攝氏度
開爾文K與攝氏度℃的換算:
F=(℃×/5)+32
℃=(F-32)×5/9
K=℃+273.15
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的比例差值為1:1.8,而攝氏溫度和開氏溫度比值為1:1。開氏溫度的冰點溫度看上去是一個很大的數值-273.15。這是因為開氏溫度以絕對零度(0K)作為最低溫度。
將攝氏溫度數值加上273.15。盡管攝氏溫度中,0°C是水結冰的零點溫度,但換算到開氏溫度中就是273.15°K。由於兩者變化比例為1,所以在將攝氏溫度換算成開氏溫度時,將其加上273.15即可。例如,攝氏溫度是30°C,那麼加上273.15,即30 + 273.15 = 303.15K。
開爾文(英語:Kelvin)是溫度的計量單位。它是國際單位制(SI)的七個基本單位之一,符號為K。以開爾文計量的溫度標准稱為熱力學溫標,其零點為絕對零度。在熱力學的經典表述中,絕對零度下所有熱運動停止。
1開爾文定義為水的三相點與絕對零度相差的1/273.16。水的三相點是0.01°C,因此溫度變化1攝氏度,相當於變化了1開爾文。
開氏溫標得名自英國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威廉·湯姆森,第一代開爾文男爵(1824–1907)。
攝氏溫標的規定是:在標准大氣壓,純水的凝固點(即固液共存的溫度)為0°C,水的沸點為100°C,中間劃分為100等份,每等份為1°C。
目前,攝氏溫標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溫度單位。皇家香港天文台於1970年代開始,逐漸把氣溫記錄由華氏轉為攝氏。
⑶ 常溫下水的離子積常數是什麼
水的離子積常數,簡稱水的離子積,是表示溶液中氫氧離子和H2O的比例關系的常數。
水的離子積常數溶液中氫離子和氫氧根的離子濃度的乘積,與溫度有關。常溫下為10-14,溫度越高,水的電離程度越大,水的離子積常數越大。100度時,水的離子積常數為10-12。
PH值與水的氫離子濃度有關。PH=-log,常溫下PH>7為鹼性。一般情況下,PH不會超過14。
純水導電性十分微弱:
屬於極弱的電解質。日常生活中的水由於溶解了其他電解質而有較多的陰陽離子,才有較為明顯的導電性。
在標准大氣壓(101.325kPa)下,純水的沸點為100℃,凝固點為0℃。常溫下,水的離子積常數Kw=1.00×10-14。
水分子是極性的,即水分子的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這使得水成為一種很好的溶劑。
很多常見氣體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氫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惰性氣體等,這些氣體的溶解度與溫度、壓力、氣相分壓等因素有關。
⑷ 純水溫度是多少度
產純水的溫度最好在20到25度之間。溫度低了膜會收縮,高了會吧膜燙壞。剛產出來的純水跟進水溫度差不多。
⑸ 華氏溫標規定一個標准大氣壓下純凈水的沸點為
水的沸點在一個大氣壓下是100度
沸點:在一定壓力下,某物質的飽和蒸汽壓與此壓力相等時對應的溫度。
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液體沸騰時候的溫度被稱為沸點。濃度越高,沸點越高。不同液體的沸點是不同的,所謂沸點是針對不同的液態物質沸騰時的溫度。沸點隨外界壓力變化而改變,壓力低,沸點也低。
液體發生沸騰時的溫度;即物質由液態轉變為氣態的溫度。當液體沸騰時,在其內部所形成的氣泡中的飽和蒸汽壓必須與外界施予的壓強相等,氣泡才有可能長大並上升,所以,沸點也就是液體的飽和蒸汽壓等於外界壓強的溫度。液體的沸點跟外部壓強有關。當液體所受的壓強增大時,它的沸點升高;壓強減小時;沸點降低。例如,蒸汽鍋爐里的蒸汽壓強,約有幾十個大氣壓,鍋爐里的水的沸點可在200℃以上。又如,在高山上煮飯,水易沸騰,但飯不易熟。這是由於大氣壓隨地勢的升高而降低,水的沸點也隨高度的升高而逐浙下降。(在海拔1900米處,大氣壓約為79800帕(600毫米汞柱),水的沸點是93.5℃)。
在相同的大氣壓下,液體不同沸點亦不相同。這是因為飽和汽壓和液體種類有關。在一定的溫度下,各種液體的飽和汽壓亦一定。例如,乙醚在20℃時飽和氣壓為5865.2帕(44厘米汞柱)低於大氣壓,溫度稍有升高,使乙醚的飽和汽壓與大氣壓強相等,將乙醚加熱到35℃即可沸騰。液體中若含有雜質,則對液體的沸點亦有影響。液體中含有溶質後它的沸點要比純凈的液體高,這是由於存在溶質後,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增加了,液體不易汽化,飽和汽壓也較小。要使飽和汽壓與大氣壓相同,必須提高沸點。不同液體在同一外界壓強下,沸點不同。沸點隨壓強而變化的關系可由克勞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