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魚缸里的水有太多的氧氣會發生什麼呢
任何擔心這一點的人都不了解水的化學。在一個普通的魚缸里是不可能有過飽和度的。擔心氧氣不足,不要過量。
在魚缸、池塘和運輸容器中運行純氧,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錢泵入水中,但你的氧氣會馬上出來,進入大氣。水在從溶液中出來之前有一個最大的承載能力。我的魚缸是10000加侖-是的,是10000加侖,不是列印錯誤。你可以有低的02和高地O2,但不會高到傷害魚。獲得更高氧氣的唯一方法是給氣罐/腔增壓。
然而,溫度的變化非常迅速,足以防止水中的氧氣因為非理想的平衡條件而「逸出」到空氣中。湖泊中仍含有9.65 mg/L的溶解氧,但現在溫度為22℃,9.65 mg/L對應117%的空氣飽和度({9.65/8.22}x 100)。如果湖中裝有高效的曝氣器,平衡過程將會很快,並且在溫度變化期間不會觀測到大於100%的讀數。
魚的氣泡病很少見,通常是由海水環境中的氮引起的,而不是淡水環境。氧的變化是晝夜的。飼養大型動物,你也會研究這個。
2. 問題,水裡的氧氣含量是越多越好嗎
看你干什麼用了,如果是普通生活用水或者飲用水,含氧量高比較好,含氧量低的水可能是COD之類的高,化學需氧量高,水體富營養化,可能都是臭的。但是如果是一些工業場合,只要純水,那就不需要含氧量高,可能會影響水的電阻率,會氧化一些東西。
3. 超純水中含氧嗎會腐蝕管道嗎
超純水:既將水中的導電介質幾乎完全去除,又將水中不離解的膠體物質、氣回體及有機物均去除至很低程答度的水。電阻率大於18MΩ*cm,或接近18.3MΩ*cm極限值。
裡面不含有氧的,但是不排除管道里有殘余的(這個幾率很低,既然是超純水了,用之前一定會對其處理的)
管道腐蝕也能是管道時間長了,有微生物滋生。也會對管道進行一定的腐蝕的
4. 如果血液中氧氣的濃度與在純凈水中氧氣的濃度相同,會發生什麼
缺氧,危機生命。因為血液中有紅細胞攜帶氧,遠高於純凈水中氧濃度。如血液中氧濃度太低,組織會嚴重缺氧,人窒息而亡。
5. 純水溶氧量多少
溶氧不足危害
當水中溶氧不足時,首先直接對養殖動物產生不利影響;
其次是通過影響水體環境中其它生物和理化指標而間接影響養殖動物,致使其生長、繁殖甚至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輕則體質下降、生長減緩,重則浮頭、泛塘,導致大量死亡。
選擇性忽略
但以上所列問題很多人會加以選擇性忽略有二:
一是認為沒有看到魚兒浮頭就不存在缺氧,但可能是低溶氧狀態;
二是當魚兒發病時只集中精力於用葯或調水,沒把溶氧當成頭等大事或者在低溶氧狀態下只會加重病情,用再多的葯也無濟於事。
各種影響因素
氧氣在水中的溶入(溶解)和解析(逸散)是一個動態可逆過程,當溶入和解析速率相等時,即達到溶氧的動態平衡,
此時水中溶氧的濃度即為該條件下溶氧的飽和含量,即飽和溶氧量。
水中飽和溶氧量受到大氣氧分壓、水溫、水中其它溶質(如其它氣體、有機物或無機物)含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
溶氧隨著水溫升高,飽和溶氧量下降;鹽度對溶氧也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隨著水體鹽度升高,飽和溶氧量下降。
大多數情況下,養殖水體中溶氧的實際含量低於飽和溶氧量,其數值取決於當時條件下水中增氧與耗氧動態平衡作用的結果。
當增氧大於耗氧時,溶氧趨於飽和,有時還會出現「過飽和」現象,這一般會出現在晴天午後,藻類密度高、光合作用強的池塘中;
當耗氧佔主導地位時,水中溶氧開始持續下降,其結果將會出現低氧甚至無氧水區,此時可能出現養殖動物「浮頭」,甚至「泛塘」現象。
增加的因素
在池塘養殖中,水中的增氧主要來源於: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放氧。 人工增氧(機械增氧、化學增氧等)。 大氣中氧氣的自然溶入。但在不同條件下上述幾種增氧作用所佔的比例也各不相同。
富營養型靜水池塘以光合作用增氧為主,高密度精養池塘以人工增氧為主,貧營養型水體及流動水體以大氣溶解增氧貢獻較大。
減少的因素
水體中的耗氧作用可分為生物、化學和物理來源的耗氧。
生物耗氧: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溶氧。
大多數情況下,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呼吸耗氧占據池塘耗氧的絕大部分,呼吸耗氧主要發生在陰天和夜間光合作用不強的時候 。
化學耗氧:包括環境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和無機物的氧化還原。
物理耗氧:主要指水中溶氧向空氣中逸散,只佔據很小部分,這一過程僅在水--氣界面進行。
溶氧的變化規律
晝夜變化:在沒有人工增氧作用的養殖池塘中,上層水的溶氧晝夜變化十分明顯。通常情況下,下午高於早晨,白天高於夜間。
季節變化:池塘水體溶氧的季節變化也比較明顯。一般而言,冬春兩季溫度較低,溶氧相對較低且變化較小。
夏秋兩季水體溶氧變化大,並會經常出現溶氧過飽和水區,低氧甚至無氧水區等極端溶氧水平,夏秋兩季是水產養殖最容易出現溶氧問題的季節。
垂直變化:溶氧與鹽類溶於水後均勻分散不同,溶氧在水中的分布呈現出從上到下垂直遞減狀態,這主要與不同水層所接收到的光照和溫度差異有關。
藻類只能在有光線的水層中生長並進行光合放氧,而耗氧作用卻在每一個深度都不停地進行。
從而使水體溶氧形成上層高、下層低、非均勻遞減的垂直分布,這種現象常見於高溫季節的深水池塘。
低溶氧危害反應
臨界溶氧和致死溶氧依動物種類和規格不同而異,並且受到水溫、鹽度等其它環境因子的影響,例如,隨著水溫升高動物的致死溶氧下降。
水生動物對低氧的行為反應:當水中溶氧稍低於臨界水平時,水生動物開始表現出攝食下降、生長減慢、飼料系數增加,蝦類脫殼頻率降低,且經常在淺水區活動;
長時間持續低氧會降低水生動物對環境脅迫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常常導致應激性疾病的發生。
在接近致死溶氧時,水生動物將停止採食,因呼吸困難而大批游到水面吞取空氣,發生嚴重的「浮頭」現象。
此時魚蝦運動活力很低,對外界反應遲鈍。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如果浮頭發生在上半夜或午夜剛過,
表明水體嚴重缺氧,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否則會造成魚蝦大批死亡,甚至泛塘。
6. 影響水中含氧量的因素是什麼
鹼性碘化鉀溶液:稱取500g氫氧化鈉溶解於300-400mL水中;另稱取150g碘化鉀溶於200mL水中,待氫氧化鈉溶液冷卻後,將兩溶液合並,混勻,用水稀釋至1000mL。如有沉澱,則放置過夜後,傾出上層清液,貯於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緊,避光保存。此溶液酸化後,遇澱粉應不呈藍色。溶解氧的固定:用吸液管插入溶解氧瓶的液面下,加入1mL硫酸錳溶液,2mL鹼性碘化鉀溶液,蓋好瓶塞,顛倒混合數次,靜置。一般在取樣現場固定。吸取100.00mL上述溶液於250mL錐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鈉標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黃色,加入1mL澱粉溶液,繼續滴定至藍色剛好退去,記錄硫代硫酸鈉溶液用量。
7. 水體中氧氣耗盡後會發生什麼
益生菌大量死亡;水草枯萎,觀賞魚死亡;厭氧菌大量滋生,底砂,水體發臭。
拿我們最熟悉的硝化細菌來說,他們需要在爆氧的環境下才可以大量繁殖。
不單單是硝化細菌,其他的益生菌也需要氧氣。
如果水中含氧量過低,很有可能會抑制細菌生長,並且容易導致硝化細菌系統崩潰,也就是細菌死亡。
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硝化細菌系統崩潰了水中的有害物質就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置,會危害到觀賞魚。
8.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有什麼影響
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過於飽和,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會造成不利影響和傷害,導致魚類產生氣泡病。
溶解在水中的空氣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與空氣中氧的分壓、水的溫度都有密切關系。
注意
在自然情況下,空氣中的含氧量變動不大,故水溫是主要的因素,水溫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於水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通常記作DO,用每升水裡氧氣的毫克數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體自凈能力的一個指標。
溶解氧通常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飽和時,大氣中的氧氣向水體滲入;另一個來源是水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因此水中的溶解氧會由於空氣里氧氣的溶入及綠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斷補充。
但當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耗氧嚴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體中的厭氧菌就會很快繁殖,有機物因腐敗而使水體變黑、發臭。
9. 飲用含氧量高的水對身體好嗎
飲用水中含氧量高對人體有何好處?
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是為了把更多的氧氣送到細胞。若水中含氧量高,能更迅速促進細胞的活化。水中若不含氧,魚貝類會死亡。一公升水中的含氧量應該在5毫克以上。長期飲用含氧量高的純凈水,會感覺上盥洗室的次數增加,就是因為純凈水含氧量高,容易為人體吸收,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
由於水中含有各種溶解鹽類,並以離子的形態存在。當水中插入一對電極時,通電之後,在電場的作用下,帶電的離子就會產生一定方向的移動,水中陰離子移向陽極,陽離子移向陰極,使水溶液起導電作用。水的導電能力強弱程度,就稱為電導度S(或稱電導)。電導度反映了水中含鹽量的多少,是水純凈度的一個重要指針。水愈純凈,含鹽量愈小,電阻愈大,導電度愈低;超純水幾乎不導電,電導的大小等於電阻值的倒數。
什麼是水的前處理?主要方法有那些?
水的前處理是在水純化處理之前預先進行的初級處理,以使水的純化得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大部分的水都含有大量的雜質,如:泥沙、粘土、有機物、微生物等,這些雜質的存在,嚴重影響水質純化效果,必需予以降低或去除,這些方法稱為前處理。因為各地區水質狀況不同、純水機用途不同、產能不同、系統設計不同等多重因素,前處理所使用的濾材亦有所不同,主要目的都是在純化水之前能建立一良好的環境。前處理的方法主要有:(1)沉澱:以大容積、低流速的自然沉澱方法處理,如沉澱池。(2)混凝:利用鐵、鋁、高分子等混凝劑,與水中的雜質通過絮凝和架橋作用生成大顆粒沉澱物,再通過其它設備,予以去除。(3)過濾:將被處理的水,流經裝有特殊過濾材料的裝置,『截留』水中雜質,予以去除。(4)軟化:採用化學葯劑或陽離子交換樹脂方法,使水中的鈣、鎂、鐵離子去除。(5)消毒:加入葯劑或使用紫外線、臭氧等方法,消除水中的微生物、細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