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韶關是怎麼樣的
韶關是位於廣東省北部的一個地級市,東與江西緊鄰,西與廣西接近,北與湖南連壤,現轄樂縣市(縣級)、曲江、仁化、乳源、南雄、始興、翁源、新豐1市7縣及北江、武江、湞江3個區。全市擁有142個鄉(鎮),總面積1859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44.75平方公里,建成區47.48平方公里。市花為杜鵑花。
韶關是一座歷史名城,它山清水秀,「韶關」一詞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 這里原先被稱為韶州,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底」形城市,在軍事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勢;在商貿上則是「一吏當關,萬物難出」,各種商品貨物,均有東、西、北三關把守,後來商賈們就將這里稱為韶關。
旅遊景點:
韶關丹霞山、南華寺、曹溪溫泉二天休閑游 458RMB/人
韶關南華寺/九龍十八灘三天游 598RMB/人
韶關丹霞山、南華寺、峽谷漂流二日游 298RMB/人
韶關丹霞山、南華寺、楓灣溫泉、五馬寨生態園二天團 398RMB/人
韶關丹霞山、陽元山、南華寺、楓灣溫泉、丹霞日出二 398RMB/人
韶關丹霞山、南華寺、曹溪溫泉、瑤族歌舞表演二天 498RMB/人
◇仁化:土紙、毛竹、松香、山茶子油、木耳、冬菇、白毛茶、沙田柚、皮革清潔膏——美皮王。
韶關特產 :
◇曲江:馬壩油粘米、南華李。
◇樂昌:寧麻、花生、白毛茶、冬菇、馬蹄、獼猴桃、西洋參、黃連、西藁木、升麻等名貴中葯材。
◇南雄:黃煙、臘鴨。
◇始興:竹木及其加工品、香菇、「雪柳紅」蔬菜、黃煙、始興沙梨。
◇新豐:香菇、草菇、木耳、茯苓。
◇翁源:三華李、縮骨鯽魚、蠶豆。
馬壩油粘米是曲江區傳統的優質水稻品種,以其米粒細小、質地硬韌、晶瑩透明、油脂量高而著稱,它的米粒細長,晶瑩潔白,香滑軟熟,飯後齒頰留香。一直是中國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種之一。馬壩油粘米是曲江縣的名優特產,在封建社會曾作為"貢米"。
白毛茶是中國特種名茶之一。韶關的樂昌、仁化等縣的白毛茶以其特有的清香和甘醇聞名遐邇,它還有生津解渴、醒腦提神、消食開胃、防治痾嘔吐、預防齲齒、驅除口臭、降低血壓等多種功效。常飲可健身益壽。 "白毛尖"茶是茶葉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壯,密披銀色毫毛而得名。經加工的茶芽毫毛銀白如雪,茶湯清澈持久。據蒸青樣生化測定,茶多酚42.84%、氨基酸1.47%、干茶樣分析,茶多酚38.31%、咖啡鹼5.5%、水浸出物45.03%
韶關各縣均有北江香菇生產,而始興的香菇是"北菇"的代表,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點,是傳統的出口產品。香菇營養豐富,含有人體必須的7種氨基酸,有降血壓、減膽固醇、預防肝病以及對胃癌的輔助治療等作用。龍腦又名梅片,是名貴的香料和中葯。其中右旋龍腦是許多貴重的中成葯如"雲南白葯"、"六神丸"、"喉風散"的重要成分。粵北山區有許多能出產天然右旋龍腦的梅片樹。
獼猴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獼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此名。獼猴桃果肉細軟多汁,果味清香,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每一克鮮果含維生素200-400毫克,比蘋果、梨、柑桔等水果的含量高十幾倍,還含有大量維生素B、葡萄糖、各種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以及稀有的解朊酶等成分。食用獼猴桃對於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肌都有作用,還被認為具有增強食慾、軟化血管、預防高血壓、冠心病、防癌、治癌等功效。除鮮吃外,還可以加工罐頭、果醬、果酒、保健飲料等。韶關是獼猴桃的主要產地之一。
三華李產於翁源縣三華鄉,品種很多,以雞麻李和蜜李風味最佳。三華李在芒種、夏至成熟,是城市的淡季水果。它的特點是果大、肉厚、無渣、核小、清甜爽口、有香味。1987年,三華李被評為廣東省十大優稀水果之一 ,每年的6月下旬有"中國翁源三華李節"。
② 仁化縣的資源
2014年仁化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同比增長16.1%和23.2%,從2012年起,仁化縣GDP和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實現「三年三突破」(即GDP分別突破70億、80億、90億大關,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突破4億、5億、6億大關)。全縣人均GDP為4.67萬元,成為我市首個人均GDP率先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根據《2014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研究報告》,仁化縣位居全省28個縣(市)經濟綜合發展力第三名。
2013年仁化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指標數據穩步增長。全縣完成生產總值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完成工業增加值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3%。二是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全縣三次產業比例由2012年的19.5:47.6:32.9調整為19.2:47.1:33.7,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全縣人均GDP為42088元,比上年增長11.5%。全縣新增「三上」企業46家,全年引進境內項目6宗,實際利用外資1400萬美元;引進境內項目19宗,實際利用外地資金3.1億元。全縣爭取上級項目到位資金4576.8萬元。三是民生保障全面加強。全縣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1.9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用於社會保障、教育衛生、農業基礎設施等民生保障類支出8.3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69.75%。全縣建成廉租房98套、公租房56套,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300套。四是榮譽獎項收獲頗豐;五是「四區」建設進程加快 。 仁化是傳統農業的小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改革開放前,仁化農業重點是發展糧食生產。
1978年全縣水稻面積高達248089畝,總產51956.5噸,花生僅有1028畝,總產763.5噸,農業總產值2931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14元。
改革開放後,縣委、縣政府在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指引下,沖破左的條條框框的束縛,改革農村經濟體制,落實黨對農村的各項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1982年,是全縣實行家庭承包制的第一年,農戶生產積極性高漲,全縣糧食喜獲大豐收,總產達68335噸,比上一年增產13204噸,增產23.95%,是解放33年來增產數量最大的一年。
到1984年,全縣稻穀生產一躍成為74654噸,花生1371噸,水產品1359噸,生豬71944頭,比承包前的1981年分別增長36.5%、93.9%、347%和42.6%。
1985年在省、市、山區工作會議精神鼓舞和推動下,仁化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治山致富」方針和「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決定,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大搞農業開發的思想指導下,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全縣掀起了大抓糧、油、桑,大抓造林種果的新高潮。全縣在大抓生產布局調整的同時,大力開展以科技進步為中心的群眾創「三高」活動,促進了糧、油、桑的發展。
1989年稻穀播種面積比1984年調減了12242畝,總產仍增6813噸,花生面積擴大了7738畝,總產達3009噸,蠶桑發展4000多畝。
到1990年,全縣涌現了一大批水稻「創高」典型,14個管理區實現年畝產超900千克,38個村年畝產超過1噸,仁化連續五年被評為省、市糧食「創高」活動先進單位。董塘鎮新連管理區加昌村,在農科部門的幫助下,採用地膜覆蓋種花生新技術,創造了平均畝產307千克的好成績,為全縣發展花生生產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全縣花生面積增大,畝產從1984年的109千克提高到1989年的148千克。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還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實行分工包干,層層抓點,大抓造林種果。不到五年時間,全縣基本消滅了荒山,種果9403畝,全縣鄉鎮辦、村辦和聯戶辦林果場176個,家庭「小五園」遍及全縣各鄉村。
1990年後,仁化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發展「三高」農業作為加快全縣農村經濟建設的主要途徑來抓,「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加強社會化服務」,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到1995年,仁化農業實現了四個新突破:①糧食生產有新突破。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增加收入,糧食麵積一減再減。1995年水稻面積只有190199畝,但總產仍有81637噸,而畝產卻突破430千克(跨綱要),總產比1989年還增170噸,畝產卻增58.5千克。②花生、蔬菜、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有新突破。
1989年,花生面積20334畝,總產3009噸,茶葉8061畝,總產65噸,果樹13966畝,總產532噸,蔬菜12748畝。
到1995年,花生面積增至38975畝,總產7600噸,茶葉增至15519畝,總產455噸,果樹13034畝,總產4558噸,蔬菜面積增至44000畝,總產57200噸。「仁化銀毫」(白毛茶)1994年榮獲省名茶金獎和「全國林業名特新產品博覽會金獎」。③養殖業有新突破。
1995年全縣生豬飼養量164578頭,三鳥185萬只,水產品4348噸,比1989年分別增52289頭、100萬只、2027噸。其中水產品發展尤為突出,排在全省47個山區縣的第一位,人均食魚佔有量超過13.7千克。④鄉鎮企業有新突破。
1995年全縣鄉鎮企業達10601家,從業人數達26755人,比1990年分別增長85.5%和50.9%,營業總收入達11.58億元,利潤達11081萬元,比1990年分別增長5.5倍和3.1倍。
1997年起,仁化縣依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要求,進行以改造中低產田,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宗旨的農業綜合開發,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到2000年,全縣初步建立了五條具有規模的區域化農業經濟帶。一是紅山、城口鎮區域的白毛茶經濟帶;二是長江、扶溪、聞韶、紅山、城口鎮區域紙材、松香、毛竹生產經濟帶;三是石塘、董塘、仁化、丹霞鎮區域的優質谷、花生、蔬菜生產經濟帶;四是仁化鎮、麻塘農場區域的畜、禽、魚生產養殖經濟帶;五是丹霞、仁化鎮區域的水果生產經濟帶。同時還培植和建立了一大批的林場專業村、專業戶和高產值田。
2000年,全縣糧食總產69079噸,畝產430千克;花生、蔬菜、茶葉、水果總產分別為16166噸、141197噸、586噸、6106噸;畜禽魚總產18062噸;森林覆蓋率78.8%;擁有農機總動力67878千瓦,百畝耕地佔有農機動力47.6千瓦。全縣農業總產值64360萬元,鄉鎮企業完成總產值21.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64元。1999年9月,經省農村小康達標驗收組驗收,仁化縣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農村小康達標縣」,成為韶關市第一批小康達標縣之一。 仁化是個山區小縣,1979年以前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企業不多,工業發展緩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調整、改革、開放、搞活、提高」的方針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快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即工業30條),大大加快了工業發展的步伐。
1979年至1985年先後投資1.2513億元,興辦了汽車修理廠、進口汽車維修中心、綜合化工廠、冶金廠、工藝廠等一批新企業,同時通過引進技術和資金,對縣屬老企業進行改造和擴建,開發了一批出口產品和新產品。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按當年價)達到6553萬元,生產初具規模。工農業生產的比重也實現了調頭,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產值的53.2%。
「七五」計劃期間,縣一方面對工業企業進行整頓、調整,改革不合理的管理機制,另一方面又給企業松綁放權,從生產計劃、經營管理、工資分配、用人用工等方面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同時推行各種形式經濟承包責任制,企業活力得到加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縣屬預算內工業企業從1984年連續五年無虧損,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獎勵。
1988年縣二輕制衣廠成為年創匯100萬美元企業,被國家輕工部授予「全國輕工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稱號。
1989年初,晉升為全縣第一家省級先進企業。工業企業的穩步發展為企業積累了資金,培訓了人才。
「八五」計劃期間,縣提出了「工業興縣」的戰略部署。
1990年至1995年縣通過制訂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和辦法招商引資,採取合作、合資、獨資等多種形式,5年累計投資四億多元(其中引資一億多元),先後建成鉛鋅選礦廠、群樂塑料廠、華光粉末塑料廠和水泥二、三廠、白水泥廠、紙袋廠、霞山天利表業有限公司、硫酸廠(1995年與凡口礦聯營,投資1.1億元,生產電解鋅和硫酸,改名金獅冶化公司)、丹霞繅絲廠等十幾家企業。這些企業多為年初動工年底即可試產,被譽為「仁化速度」而在全韶關市推介。這期間工業生產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95年全縣鎮以上工業總產值(當年價)達到28759萬元。
「九五」計劃期間,縣政府加強對工業招商引資的領導,增強引資力度,引進外資2.5億元,建成豐賓電子有限公司、宏源電子有限公司、鋁箔化成廠、鋅星化工廠、仁化刨花板有限公司、龍發塑料有限公司等,鋁箔年生產能力達到2000噸,刨花板年生產能力達到1.5萬立方米,塑料管件年生產能力1000噸。同時進行了金獅冶化公司電解鋅的二期、三期工程的技術改造,使電解鋅的系列產品和硫酸系列產品產量提高了一倍,2000年產量分別達到16027噸和20399噸。這些新企業的建成投產,進一步優化了全縣工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成為工業持續發展的增長點。
200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87810萬元。
1997年下半年開始,由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大部分缺乏規模和實力的國有和集體企業經營艱難,生產徘徊不前,經濟效益滑坡,連年出現嚴重虧損。為謀求出路,縣政府陸續出台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租賃、轉讓、拍賣、重組、兼並或組建股份制企業。對一些長期虧損、資不抵債、轉產無望、符合國家《破產法》的企業進行破產清理。
至2000年底,縣屬國有、集體工業企業80%已由個人租賃經營或拍賣,有的則停產。丹霞繅絲廠、群樂鉛鋅選礦廠、群樂塑料廠、麻塘煤礦等幾家企業先後破產。停辦和破產企業員工安置則採取按員工參加工作年限,每人一次性發放一定金額(根據各個企業具體情況和能力而定,一般每年不低於500元)作為補償,買斷員工工齡。
③ 仁化縣的人口
2000年仁化縣總人口163213人,從縣城與各鎮人口分布構成情況看:人口分布較多的在縣城、董塘鎮、長江鎮,一城兩鎮總人口96405人,佔全縣總人口59.%,其中縣城(含仁化鎮)43826人,佔比例27%;董塘鎮31469人,佔19%;長江鎮21110人,佔13%。縣城人口相當於丹霞鎮、石塘鎮、城口鎮、紅山鎮、扶溪鎮五鎮人口總和;縣城人口比1982年增加28604人,增長2倍。人口分布較少的是聞韶鎮,人口4439人,佔比例3%。從山區和平原地區人口分布情況看:2000年山區地區人口54643人,占總人口的33%,所佔比例從1982年36.98%下降33.47%,下降3.98個百分點,平原地區人口108570人,占總人口比例67%,比1982年63.02%上升3.98個百分點。
④ 廣東韶關仁化縣經濟如何
仁化縣有工業企業2480個,其中鎮級以上的94個,村辦182個,個體2204個。(2009年) 仁化銀毫特級茶葉
近幾年,在鞏固發展傳統資源型工業的同時,建材、機械、化工、冶金、塑料等新興工業迅速崛起,並已形成一定規模。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炭、電力、水泥、鐵礦、鉛鋅礦、花崗岩材、硫酸、電解鋅、鏈鉤式輸送機、出口成衣、PVC塑料系列產品、工程塑料產品,刨花板、細木工板等。重點工業企業有:錦江電力開發總公司(年發電量2億千瓦時),金獅冶化有限公司(屬下有水泥一、二、三廠,白水泥廠,建材廠,年產水泥61萬噸),廣東群樂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廠(年產PVC塑料系列產品9000噸,縣供電總公司,縣制衣廠(年出口成衣50萬件),縣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年產建材設備和機械配件1000台套),仁達刨花板廠等 。 仁化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農副產品極為豐富,主要有優質米、甘蔗、沙田柚、茶葉、花生、柑、橘、橙、木耳、香菇、冬筍、竹、木、玉扣紙、瘦肉型豬、水產品等,尤以扶溪鎮的優質稻米和板鴨質地口感十分特別。(94年糧食總產83790號,產茶228噸。(2009年) 小水電是縣農業的拳頭產品,全縣有水電站85座,小水電裝機容量達8萬千瓦,年水力發電量3.5億千瓦時。還辦起了線雞、錦雞、蛇石硅、甲魚、果子狸等養殖場,開發了水庫網箱養魚。現有鄉鎮企業7000餘個,94年實現利潤1.234億元。近年來,全縣農業布局不斷優化調整,優質、高產、高將近農業發展迅速、並逐步向規模化、區域化、高檔次邁進。2009年)
⑤ 仁化與乳源。哪個更好
送你幾句話,供參考。
一、天下烏鴉一般黑,社會存在的很多問題,乳源和仁化都一樣地存在,一樣會困擾著你,因此,我認為兩地沒有本質的區別;
二、人的生活過得好不好,其實是個人的感受,你感覺好的時候,在哪裡都會感到幸福快樂,否則,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萬貫家財你也會郁悶;
三、乳源的空氣較好,特別是在河邊生活更是如此。因為從南水湖底排出的水,溫度較低,對縣城的溫度有調節作用,周圍的山也有凈化空氣的作用;仁化的文化底蘊較好,相比於乳源更加接近現代社會,仁化出去在省市工作的人多,人的視野較寬廣,這樣的地方對後代教育成長較為有利。
又:乳源人不團結,平原區、老大橋、大羊古山區和瑤區人各成勢力,勾心鬥角,致使乳源本土人長期被外來人統治,被外來人占盡政治經濟利益。人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很累。相比之下,仁化人較團結,所以仁化先後有多個領導升遷到市領導崗位任職。
⑥ 仁化革命發展史有感作文六百字
我愛秋天的校園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實驗學校四(1)班劉帆 我的校園座落在仁化縣三板橋高坪新村,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下樓尋找秋天校園的美景。一進入校園,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是四塊大草地,小草已經枯黃了,可是我知道,小草一定回再生的。有一首詩不是說:離里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小草這種頑強的精神似乎在告訴我們:你落後了不要緊,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重新站起來,超過任何人。在四塊大草坪中間,有著一座圓形的假山。假山不象夏天那樣噴水,水池裡水都幹了。著讓我想到:我們一定要節約用水,不要最後一滴干凈的水是我們的眼淚。假山裡的山,有的象展翅高飛的老鷹,有的象獅子……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樹,開始落葉了。枯黃的葉子在天空落下時,象翩翩起舞的黃蝴蝶,落在地上的葉子,慢慢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我想老師就是這樣,花盡心血教導學生,可是,有些學生不知道老師的用心良苦啊!秋天到了,風高氣爽,人們已經添上了衣服。同學們不象夏天那樣在教室或在陰涼的地方玩耍,而是在運動場上你追我趕,奮力拚搏;教室里書生琅琅,歌聲飄揚;辦公室里辛勤的園丁正埋頭批改作業、培優補差……「秋天在哪裡呀,秋天在哪裡,秋天就在我們的校園里……」歌舞興趣班的練歌跳舞,學校里師生們的心多麼美啊!秋天的校園,雖然沒有春天那樣充滿生趣,沒有夏天那樣生機盎然,沒有冬天那樣潔白無暇。但是,我對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我愛校園,更愛校園的秋天!
⑦ 仁化革命發展史有感作文六百字
我愛秋天的校園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實驗學校四(1)班劉帆
我的校園座落在仁化縣三板橋高坪新村,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下樓尋找秋天校園的美景。一進入校園,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是四塊大草地,小草已經枯黃了,可是我知道,小草一定回再生的。有一首詩不是說:離里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小草這種頑強的精神似乎在告訴我們:你落後了不要緊,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重新站起來,超過任何人。在四塊大草坪中間,有著一座圓形的假山。假山不象夏天那樣噴水,水池裡水都幹了。著讓我想到:我們一定要節約用水,不要最後一滴干凈的水是我們的眼淚。假山裡的山,有的象展翅高飛的老鷹,有的象獅子……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樹,開始落葉了。枯黃的葉子在天空落下時,象翩翩起舞的黃蝴蝶,落在地上的葉子,慢慢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我想老師就是這樣,花盡心血教導學生,可是,有些學生不知道老師的用心良苦啊!秋天到了,風高氣爽,人們已經添上了衣服。同學們不象夏天那樣在教室或在陰涼的地方玩耍,而是在運動場上你追我趕,奮力拚搏;教室里書生琅琅,歌聲飄揚;辦公室里辛勤的園丁正埋頭批改作業、培優補差……「秋天在哪裡呀,秋天在哪裡,秋天就在我們的校園里……」歌舞興趣班的練歌跳舞,學校里師生們的心多麼美啊!秋天的校園,雖然沒有春天那樣充滿生趣,沒有夏天那樣生機盎然,沒有冬天那樣潔白無暇。但是,我對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我愛校園,更愛校園的秋天!
⑧ 本人需要搜集關於新建縣農業產業結構(農林牧漁等業)各年發展的歷史數據
縣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綜述
農業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本縣土地總面積為1821平方公里,摺合面積為273.15萬畝,據1982年統計平均每平方公里83人,是全省平均數284人的三分之一,低於全國平均數101人的20%,全縣人平佔有土地18畝(全省人均佔有土地僅5.2畝),農業人平佔有土地25畝,土地資源較為豐富。
(一)土地類型
1、山地(海拔500—1000米以上):面積達727625畝,占土地面積的26.64%,主要分布在本縣的東北和西北部地區,其中:①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邊緣地區,面積達37267.5畝,占土地面積的1.37%,山峰有22座,超出1200米的山峰有萬時山、錫平嶂、南山、帽子峰、天光腦,白馬山等。這些山均山巒重迭,雲遮蔽日,濕度較大,霜雪較長,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②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面積達253032.5畝,占土地面積的9.26%,山峰起伏,山嶺相連,坡度較大,山高水冷,日照短,是林業生產的要地。山窩、山埂、山谷亦有農田分布;③海拔50(0--700米的低山,面積達437325畝,占土地面積的16.01%,及是群山峻嶺,脈脈相連,高中有矮,坡度較緩,光、溫條件較好,梯田、排田、坑田零星分布,作物以種植單季水稻為主,是農林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2、丘陵(海拔500米以下):面積有2003875畝,占土地面積的73.36%,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中南部地區。其中:①海拔30(0-500米的高丘,面積達777650畝,占土地面積的28.47%,主要分布在本縣中北部的城口、長江、扶溪河的流域寬谷地區,山峰較矮,坑田、洞田較多,是農、林、牧生產基地;②海拔100--300米的中丘,面積達10622,00畝,占土地面積的38.89%,主要分布在本縣的中南部,是以董塘盆地為主,俗稱是「平原」和「洞田」的地區;③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面積達164025畝,占土地面積6%,分布在錦江河下游和董塘河兩岸地帶。上述丘陵地是本縣人民生產、生活、致富的要地,是生產潛力最大的土地資源。
(二)土地利用現狀
1982年全縣土地利用狀況,可分為:①耕地15103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53%;②林地2130000畝,(即指山地)佔77.8%;③荒山荒地182807畝,佔6.7%;④水域用地64227畝(包括河流、山塘水庫、魚塘)佔2.35%;⑤交通用地6928.9畝,佔0.26%;⑥工礦用地13600畝,佔0.50%;⑦城鎮用地4081.1畝,佔0.15%;⑧園林用地4220畝,佔0.16%;⑨旅遊用地18659畝,佔0.68%;⑩其它用地155190畝,佔5.65%,上述荒山荒地和其它用地是本縣不可忽視而又可充分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現將大宗用地分述如下:
1、耕地面積:全縣耕地總面積151031畝,農業人均耕地1.38畝,勞平耕地4.29畝,其中水田139700畝(包括中造17500畝),旱壩地11300畝。由於地理位置及時用情況的不同,水田一般可分梯、排田、山坑田、坑龍田、洞田等類型,且在耕作制度上,北部山區的梯、排田、山坑田多為種植中造水稻為主的一熟制,中北部和中南部丘陵盆地、洞田區是種植雙季稻的二熟制。全縣冬季作物近年很少種植,基本上是以休閑為主,如何充分利用水熱資源種好冬季這一造,對仁化縣農業增產增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林地面積:全縣有山地面積213萬畝,在這山地面積中,林業用地達196萬畝,(農業人平17.9畝),其中有林地144萬畝(農業人平13.15畝,全省人平1.5畝)。在林業用地中,又可分用材林12.5萬畝,經濟林2.09萬畝,毛竹林17.2萬畝,疏林地19.8萬畝,灌木林1.1萬畝,未成林12.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0.1%(全省29.4%)從調查結果看,本縣林地土體較深厚,水濕條件較好,具備林地天然生長的良好環境條件。
3、水域面積:全縣河流面積有54195畝,山塘水庫面積7067畝,魚塘面積2966畝,合計水域面積64227畝,占土地面積的2.35%。河流是以錦江面積最大,且要在縣城以下才可通航。山塘以蓄水灌田為主,水庫則灌田、發電兼用,一般養魚甚少,效益甚微。塘魚建設標准不高,管理水平又低,平均畝產鮮魚只有156.5公斤,如何充分利用山塘水庫養魚和提高塘魚產量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4、荒山荒地:本縣荒山荒地有182807畝(農業人平1.72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7%,這些荒山荒地大都水濕條件較好,土體較深,草類生長繁茂,宜林、宜牧,宜農、宜果,特別南部丘陵盆地可懇荒坡地竟達10363畝,其中千畝以上的有三塊,五百畝以上的有二塊,極適宜於種茶種果種經濟作物,有待認真研究開發。
(三)土壤類型
組成各種土地類型的土壤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兩大類。
1、自然土壤
自然土壤主要有紅壤和黃壤。總面積2027519.9畝,成土母質是由花崗岩、砂頁岩等岩石發育而成,是構成本縣山地、丘陵土壤的主要土壤類型。紅壤主要為南亞熱帶性土壤,為仁化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面積達1781770畝,占自然土的87.88%。表土呈暗灰色或灰棕色,心土紅色。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黃壤主要分布在仁化縣的東部、東北部邊緣地帶以及西部和西北部海拔700米以上的土地,面積245749畝,占自然土的12.12%,黃壤表土呈灰色或褐色,心土淡黃色和黃色。紅壤土和黃壤土有機摶層較厚,有機質含量2.5%(三級)以上的佔80.02%,各種養分含量均達中上水平,土體較深,水濕條件較好,以壤土和砂壤土為主,植被履蓋良好,宜於林木生長和植被繁衍。
2、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是經人們墾用和長期改良形成的土壤,分水稻土和旱地土兩類。水稻土是仁化縣最重要的土壤資源,面積達135267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89.58%,成土母質是坡積物、洪積物和寬谷沖積物。主要分布於低山丘陵的緩坡、坑谷以及溪河兩岸的寬谷、洞田盆地。仁化的水稻土,耕作層深厚,肥力較高,以沙泥田、泥肉田、積水田為多。旱耕地面積15726.8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10.4%,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坡地和溪河兩岸,成土母質屬坡積物和沖積物。旱耕地多數耕層較淺薄,質地較硬實,易受干濕變化影響,表土灰白色或灰黃色,旱地土壤多為沙質土、潮沙土,有機質分解快,沖刷較重,肥力較低主要種植花生、豆類、蕃薯、木薯等旱生作物。
二、水資源
本縣水資源豐富。地表逕流均由降雨產生,屬雨水補給型。全縣逕流深自南北分布在800—1000mm之間,多年平均逕流深度為909mm,逕流量達45.1M3/秒,年逕流系數0.56,豐水年(P=10)逕流量24.83億立方米,枯水年(P=50%)逕流量9.43億立方米。豐、枯年逕流量差達2.6倍,多年平均逕流總量為16.55億立方米(包括淺層地下水),按全縣人口平均擁有水量是1130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量8400立方米,多2900立方米,超出世界人均水量11000立方米的水平。按全縣耕地平均每畝佔有水量10849立方米,此外,上游省外有292平方公里集雨面積,估算年產水量308億立方米流人仁化縣,極有利於全縣工農業生產和小水電事業的發展。
縣內北部以高山谷地為主,溪河多,落差大。林木茂密,植被覆蓋好,土層深厚,含蓄水資源潛力大,加上陸地蒸發變幅不大,偏北少數山區600mm。一般600—800mm,大部分地區700mm。本縣主河道錦江縱貫本縣腹部,全境集雨面積達1874平方公里,另有董塘河、塘村河、城口河和扶溪河各流域面積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此外,百順水在仁化縣聞韶區南側截過,直接匯人湞水,增添了仁化縣水資源的利用。全縣合計有大小河流113條,全長1175公里。
其中:錦江河發源於北部的天華山,流經高洞、木溪形成長江河,然後與城口河匯集稱為錦江,流域面積為1913平方公里;河流全長108公里、坡降0.0017、總落差1061米,主河流及支流多在險灘峽谷通過,水流湍急,為農田灌溉提供了築坡、壘圳條件,又極利於發展小水電事業,是仁化縣寶貴的天然財富。且在縣城以下的錦江河仍可簡便通航,發展水上運輸事業。
全縣仍有不少山谷溪澗,流水潺潺,落差又大,對發展小水電十分有利,對啟用木石陂灌溉農田提供了方便。每年4—6月雖是暴雨季節,但受洪澇年份不多,淹浸農田面積不大,損失很小。
董塘河發源於觀音座蓮北面,流經澌溪廟、江頭村、新蓮鄉,於車灣石下村處匯人錦江。流域面積296.7於方公里,河長35.6公里,坡降0.00396,總落差765米。加上石塘水在江頭村匯入該河後,水量逐漸增大,下游坡降減少。整個河誕坡圳縱橫,是石塘、董塘區灌溉的主要樞紐。
全縣水能蘊藏量達12.11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有82780千瓦。1982年全縣已開發利用18970千瓦,占可供利用的22.9%,仍有6.381萬千瓦水能可供開發利用。對今後全縣小水電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對發展工農業用電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縣水電局統計分析,1982年全縣城鎮人口用水達297.3萬立方米(每人年用水77立方米,以38608人計);農村人畜生活用水1446.4萬立方米(人畜年用水平均77立方米,農村人口以109538人,豬64812頭,牛13665頭,合計大牲畜78477頭);工業用水為112.3萬立方米(按每萬元產值用水331億立方米計算,1982年工業總產值3391萬元);農業用水為1.13億立方米(灌溉定額每畝為961立方米計,耕地面積11.37萬畝,魚塘2996畝)。合計全縣年用水量為1.31億立方米,佔全縣擁有地表逕流總量的7.9%,還有92.1%水量仍未充分利用。說明本縣工農業用水還有相當大的潛力。
本縣水資源豐富,有利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能源蘊藏量大,有利小水電事業的發展,必須因地制宜,加速本縣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三、氣候資源
(一)熱量
據氣象局按累計年值統計,全縣累計年平均氣溫19.6℃,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八月達40℃,最低氣溫出現在一月為-5.4℃,最熱天氣七月平均氣溫28.4℃,全年無霜期達297天,有霜期68天,總積溫為7197.8℃,平均氣溫≥10℃的日數達278天,積溫為6820.9℃,與兩造水稻生長需245天,氣溫≥10℃積溫需5000—6000℃的要求相比較,本縣丘陵、寬谷、垌田區雙季稻生長的時間是適宜的,熱量是能滿足要求的,且具備四季宜種的熱量條件。
但從本縣早稻穩定通過12℃的80%保證率安全播種期始日是3月26日,晚稻≥23℃安全齊穗期是9月18日,雙季稻安全生長期(齊穗)後再加35天為219天,大於12%的活動積溫只有5221.4℃分析,本縣雙季稻宜於早中熟品種為主,單季稻以中遲熟品種為宜,且應採取相應技術措施,適應提早播種季節,才能獲得生產季節的主動權。特別北部高山區,氣溫與本縣城相比偏低2.4℃—5.1℃,在雙季稻安全生長的日數里,積溫相對減少525℃—1116.9℃,俗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之稱,滿足不了雙季稻對熱量的要求,宜於充分利用七、八、九月的光溫條件,種植單季水稻為主,兼種短期作物,增加經濟收益。
(二)光能
本縣累計年平均日照數為1723。5小時,最多的是1963年達2118小時,最少的1981年為1504小時。一年之內2—3月最小,日照時數只有72.1小時和69.8小時,最多的是7月達到235.2小時,歷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39%,最高為8月57%,最低為3月只有19%,太陽幅射總量年均值為107.05千卡/cm2,最高為7月達13.80千卡/cm2,最低為2月,只有5.11千卡/cm2,生理幅射量為53.53千卡/cm2。
從上述數據的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和太陽幅射量的年際變化中可以看出,最高為7—8月,最低為2—3月,這與農作物生長正相關。據有關部門計算,目前高產單位的光能有效幅射利用率,早造為2.94%,晚造為3.92%,兩造合計畝產達1176.5公斤。而仁化縣1982年早造畝產289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83%;中晚造畝產280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57%,全年合計畝產531.5公斤,光能利用率只有0.77%,其中扶溪農科站年畝產達1096.85公斤,光能利用率達到1.59%,該站於1979年的高產試驗田年畝產達1296.45公斤,光能利用率達1.97%。由此可見,從仁化縣光能資源的角度出發,只要光能利用率從0.77%提高到1.97%,稻穀年畝產量就可以增加1.43倍。這充分說明仁化縣光能資源利用的潛力還有很大的優勢。
(三)雨量
本縣累年平均降雨量為1648.3mm,最低的為1967年,降雨量只有1192.1mm,累年降雨日210天,由於季風和山脈的影響,降雨在地區分布上,北邊多,超出1600mm以上;西南少,只有1500mm左右。兩者相差達l00mm。在年內分配上,冬春少,夏秋多。4—9月占年降雨量的70%(其中4—6月占年降雨量50%);10月一次年3月占年降雨量的30%;5—6月降雨量集中,占年降雨量的36%。且地形分布趨勢與雨量分布呼應,全年降雨量大於蒸發時16.2%,年平均相對濕度達81%。從農作物需水要求說來,據試驗雙季稻早稻本田期需水560—650mm,晚造本田期約需水650—780mm,兩造水稻合計需水1210—1430mm。這樣,本縣降雨量,能滿足農作物生產對水分的要求。只是地區之間降雨分布不均勻,而在局部地方就有旱情出現。其次冬季少雨也影響晚稻後期成熟和冬種作物的需水要求。
綜觀仁化縣氣候條件比較優越,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只要充分認識和利用這種優勢,就能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物—水稻的高產栽培,獲取高額產量,更能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濟作物,促進商品生產的大發展,經濟效益大提高。
(四)氣象災害
1、低溫陰雨
每年2—3月份,由於北方冷空氣入侵,冷暖氣團交替出現或嶺南靜止峰的形成,仁化常出現低溫或低溫陰雨天氣。此時正值春播春種,對早稻和春種作物威脅很大,常造成爛種、爛秧、爛苗。據氣象部門統計,1962年至1983年22年中,出現低溫或低溫陰雨天氣共達42次,一般持續時間5至10天,甚至20天左右。1970年出現強低溫陰雨,持續時間達28天。春分以後,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12℃的為倒春寒,這在22年中出現9次,尤以1976年從3月18日晚起到4月6日結束,持續時間共19天,日平均氣溫低於4.7℃,造成建國後爛秧死種最嚴重的一年,損失谷種20357擔。
2、洪澇
仁化多雨季節為4—9月,洪澇災害多發生於5—6月和8—9月。5—6月發生的洪澇俗你「龍舟水」,此時正值早稻抽穗揚花,危害最大。據1962年—1983年22年資料統計,每年發生於5—6月間的「龍舟水」達24次,平均持續時間五至七天,總降雨量244mm。最嚴重的是1962年,持續時間18天,總雨量為310.4mm,這樣的多雨和暴雨天氣帶來山洪暴發,沿河兩岸低處農田被浸,嚴重影響早造水稻抽穗揚花結實。
1993年5月,1—2日全縣普降暴雨,水文站記錄雨量兩天共174mm,據統計受損作物14400畝,其中水稻12000畝,蠶桑田600畝,花生1600畝,魚塘(過水或缺堤)面積905畝,房屋倒塌34間,水利工程設施損毀多處。全縣直接經濟損失400多萬元。
1994年6月3日至17日全縣范圍連續降雨,水文站記錄雨量為374.9mm,其中16日24小時雨量117.7mm,17日形成洪澇災害;45條村5984人被困,受淹浸房屋739間,倒塌410間,損壞433間;農田受損40851畝,其中受淹面積36690畝,毀壞4160畝;水稻失收2317畝;損壞其它作物15471畝,其中花生6230畝,蠶桑田561畝,蔬菜6560畝。據全縣各行各業統計,直接經濟損失8000萬元之巨。
3、乾旱
因降雨時空差異懸殊,時有乾旱發生,常見且對農作物影響較大的為春旱和秋旱。春旱發生於2--5月份,此時正值春播春種,影響播植季節。秋旱多發生在8—10月,正值晚稻生長的中、後期,對水稻影響較大。
秋旱在1962年一1983年22年中出現過四次,連續無雨高溫,最嚴重的是1981年,無雨期達21天。一個月內僅降雨30.1mm,造成易旱田、望天田共5萬多畝受到干早威脅。
1989年6月,仁化水文站當月記錄雨量82.50mm,比常年少三分之二,7月份降雨58.8mm,8月中旬發生旱情,逐漸擴大,延續至9月底。本次受旱農田最多時為21568畝,受旱減收二成的有3225畝,收成一牛的有635畝。抗旱出動20000多人次,機具125台。
1990年8月3日降雨(29.8mm)以後,36天高溫,晴天無雨,仁化發生旱患,受旱影響農田最多時42272畝,全縣抗旱出動27000多人次,機關幹部下鄉抗旱500多人,投入抗旱的機械設備269台,並進行了人工催雨作業。本次旱情造成中造水稻失收面積達4832畝。
4、寒露風以及霜凍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因北方冷空氣南下,常出現連續日均溫低於22攝氏度,溫度低,風速大的天氣,因此時正是農歷寒露節氣前後,俗稱「寒露風」。恰恰此時又是晚稻抽穗揚花階段,對授粉和結實影響很大。從1962年一1983年二十二年的資料統計中,寒露風最早出現的日期是9月14日。1976年寒露風持續時間長達14天,晚造損失稻穀共約132740擔,平均每畝減產49.5公斤。縣內初霜日,西北部和東北部始見於11月中下旬,中南部始於12月8日,有霜日1至18天,終霜日中南部在2月5日,霜期最長的是1972年霜期日數達111天,1975年12月12日至14日下雪,雪日3天,縣城雪厚達33.3mm。22年中有18年出現下雪,下雪次數為25次,雪日48天,霜凍下雪造成整個地面天寒地凍,不利冬作物生長。
四、生物資源
據初步調查,全縣樹木種類達79個科,186個屬,476個種。在植物種類中,除中亞熱帶的植物種類外,還有盛產熱帶的植物,如木棉樹、木瓜、鐵欖、蘇鐵、蒲桃、台灣相思、含笑、白蘭、檸檬、銀樺、木麻黃等。除大面積的松、雜、杉三大優勢樹種外,還有34種珍貴樹種,如鐵堅杉、花櫚木、秀麗錐、青罔、香樟、麻楝、紅豆杉等。特別篦子三尖杉、三尖杉、喜樹是治癌葯用樹種,木蓮、粉葉白蘭、金葉白蘭、香花楠、紅豆樹、相思豆樹、園柏、龍柏等是觀賞樹種。頗有盛名的仁化蘭花(春蘭、夏蘭、科蘭、冬蘭、金邊蘭、吊蘭、密蘭)、杜鵑花等是野生觀賞花種。另外引進優良樹種有23個科、30個屬、46種,主要有濕地松、桉樹、銀樺、重陽木、羊紫荊、麻楝、木麻黃、白玉蘭等10多種風景樹種。此外,還有名貴稀有食用真菌一長裙竹蓀和野生葯用植物,銀杏、半楓荷、勾藤、白果、金銀花、黃枝子、廣東杜鵑、兩面針等中草葯材。以及矮灌木、桃金娘、芒萁、地衣植物等等。
在農作物類中,大宗的有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糧食作物中,水稻品種可分早造品種和晚造品種,其中又有早、中遲熟品種,曾經種植的就達近百個品種。其次有木薯、甘薯、馬鈴薯、高梁等。油料作物中主要有花生、黃豆、油菜。豆類作物還有綠豆、紅豆、眉豆等。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蔬菜等。綠肥作物有紅花子,苕子、木豆、山毛豆、田青等。水果品種中有野生楊梅、酸梅、獼猴桃、山楂、棠梨等,人工栽培的有柑、桔、橙、柚、黃皮、枇杷、桃、李、沙梨、無花果、林蕉等。此外還發現有普通型野生黃豆,這對品種資源的研究,具有一定價值。近年來,雜交水稻品種的推廣應用,對晚造水稻生產避過寒露風,奪取兩造增產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動物資源方面,人工飼養的有豬、牛、羊、雞、鴨、鵝、狗、兔、貓;白鴿等。野生動物有山豬、水鹿、黃猄、華南虎、石羊、牙獐、狐狸、穿山甲、蛇類、蛙類、龜類等。飛禽中有鵪鶉、鷓鴣、雉雞、白騫、班鴆、了哥、麻雀、燕子、喜鵲等。70年代,丹霞山林場曾飼養數年梅花鹿成功。
在水生動物中,人工飼養的魚類有鯇魚、鱅魚、鯪、鯉、鯽、吳郭魚、莫三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福壽魚、泰國野鯪、革鬍子鯰魚等。野生魚種有生魚、塘虱魚、泥鰍、鱔魚、鯽魚、甲魚。還有蝦類、金錢龜、螺、蜆、蚌等,營養價值都很高,銷路很廣。
本縣還有重要的土特產品,有土紙、毛竹、冬筍、冬菇、木耳、松香、山蒼子和白毛茶,都是很好的出口物資,長江土紙(玉扣紙)曾遠銷東南亞各地。
五、農業區劃
一、概況
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是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的第一項。它是全面利用農業資源,因地制宜規劃和領導農業生產的基礎工作。仁化縣屬全省第四批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的縣份。在省、市區劃辦的統一布署下,於1984年4月成立「仁化縣農業區劃委員會」,下設「農業區劃辦公室」主持農業區劃的日常工作,並組織各專業局的力量,對全縣農業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按照「專業歸口,任務到局」的原則,由農業局、林業局、水電局、畜牧水產局、氣象局、農機局、鄉鎮企業局、環保辦等單位組成專業區劃小組,以領導、科技人員、群眾三結合的辦法,實行分工負責、協同作戰,推動了整個農業區劃工作的進程。通過歷時一年多時間的深入調查研究,全面的資料搜集、整理、分析,基本摸清了全縣農業自然資源,找出了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方向和關鍵性措施,合理劃分了農業區,擬寫出初稿,廣泛徵求領導、科技人員意見,進行反復的修改、補充、編寫出綜合農業區劃報告和各部門的專業區劃報告。於1985年7月,經韶關市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檢查評審,頒發了「驗收合格」證書。
二、農業區劃成果
仁化縣農業區劃工作取得了大批成果。在區劃成果中,包括綜合農業區劃和種植業、林業、畜牧、水產、鄉鎮企業、農機、果樹、茶葉、水利、河流、環境和農業氣象等13個部門區劃和專題區劃,此外,還編寫出土壤普查報告、草場資源調查報告、森林樹種資源調查等。
通過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基本摸清了全縣農業自然資源家底,加深了對各地農業資源特點的了解和縣情、鎮情、鄉情的認識,為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調整農業結構和布局,分區指導農業生產,制定發展規劃以及進行農業區域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宏觀決策發揮著指導作用。
三、農業分區
為揭示仁化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根據各地農業生產條件和特點的相似性,農業發展方向及建設途徑的一致性,以及鄉鎮一級行政界線的完整性,1985年編寫的《仁化縣綜合農業區劃》,將全縣劃分為4個綜合農業區。
(一)南部丘陵盆地糧、油、漁、經作區
本區位於仁化南部,包括石塘區全部(6個鄉),董塘區全部(17個鄉),丹霞區全部(8個鄉),仁化鎮全部(1個鄉)。還有大嶺農場、麻塘農場、凡口礦家屬農場、紅工三礦的和平大隊、八一大隊、大嶺冶煉廠家屬農場(按當時行政區劃,下同)。總面積為807195.5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9.55%。區內地勢較平坦,耕地多、土壤較肥沃,氣候宜農,適種作物廣,水利條件好,機耕程度較高,畜牧水產基礎較好,社會經濟條件較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該區農業應發揮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優勢,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加速調整作物布局,繼續提高糧食單產,積極發展花生、甘蔗、蠶桑、茶葉、果樹等經濟作物和漁牧菜商品性生產,加速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商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商品經濟。
(二)中部谷地糧、林區
本區位於中部的寬谷地區,地勢在海拔140—200米之間,最高山地不超過海拔500米。全區包括城口區的城群鄉、上寨鄉、恩村鄉、東光鄉、厚塘鄉,扶溪區的水口鄉、厚塘鄉、斜周鄉、紫嶺鄉、扶中鄉、古下鄉,長江區的錦江鄉、沙坪鄉、聯河鄉、木溪鄉、河田鄉、里洲鄉。合計共17個鄉,土地面積672397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24.62%。寬谷洞田多,土質沙性大,保水保肥力差,生產結構單一,增產潛力大,宣林面積大,森林資源少,電力資源充足。
根據本區農業生產優勢、特點和存在問題,要經營好現有耕地,發展經濟作物,大力開發荒山丘坡,加速造林種果,促進農、牧、林持續發展,建立起一個布局合理,結構協調的農業生產體系,發展糧油、肉、果商品生產,提高經濟效益。
(三)東部山地林、糧、竹區
本區位於本縣東部邊緣地帶,包括聞韶區的全部(5個鄉),扶溪區的左龍鄉、蛇離鄉、長坑鄉、長江區的油洞鄉、學堂坳鄉、陵溪鄉、冷飯坑鄉、芭蕉壠鄉、高洞鄉、石印鄉、陳歐鄉、滸松鄉和長江采育場,城口區的東羅鄉、東坑鄉。農業人口17792人,佔全縣人口的16.79%,總土地面積684913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25.08%。耕地面積23827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3.84%。山地較多,有林面積大,林木資源豐富,山高水冷,山坑田多,光照不足,土質淺、沙、瘦,林產品種類多,具有一定的水力資源。
本區要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積極發展林業生產,提高糧食單產水平,開擴竹木產品加工業,革新加工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經濟效益,努力發展林區牧業,發展土特產生產,加速小水電建設,搞活山區經濟。
(四)西部山地林、茶、果區
本區位於西部邊緣地帶及部分中部地區,包括紅山區全部(7個鄉),河口林場全部(一個鄉),紅城采育場、小楣水采育場,共1個區、8個鄉、3個場、農業人口8877人,佔全縣農業人口的8.38%,農業勞動力3211個,佔全縣農業勞動力的8.66%,總土地面積為566894.5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20.75%,耕地面積9288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6.15%,耕地面積占土地面積的1.64%,人平耕地1.05畝,區內地勢高,山地面積大,林業資源豐富。水力資源豐富,山坑排田多,稻穀產量低。
今後要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把生產結構轉向以林為主,合理布局,靠山養山,以山致富。進一步搞好多種經營,積極發展茶果生產,發展山區牧業、漁業,發展具有山區特色的經濟。
⑨ 水質問題~
1、地下水如果有毒物質超標,根據超標元素不同,對身體的影響也不同,因為指標太多,只簡單說一下,
例如,
如果硬度超標,經常喝硬水會導致腎結石;
亞硝酸鹽超標,容易致癌;
長期過量攝取含鋅食物會影響銅代謝,造成低銅,鋅、銅比值過高,可影響膽固醇代謝,形成高膽固醇血症,並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20%~25%,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
飲用被鉛污染的水或吸入含有鉛的氣體均會將會導致鉛的攝入,而鉛的過量攝入會對大腦,神經系統,腎和紅細胞造成損害,其中以對兒童,嬰兒以及胎兒的危害為最。
2、簡單測量水質的方法有,但是都是專業檢測人員用快速檢測儀器分析出來的,這樣一套儀器要上十萬元,使用費用很高。同時,需要測定的項目很多,你可以在下面鏈接看到國家標准規定的項目。所以,如果你對飲用的水質有疑問,可以請所在地區的衛生防疫部門或者環境監測部門來取水樣檢測。自己直接用瓶子裝水送到檢測部門去檢測是不科學的,因為各個項目的采樣瓶有嚴格要求,而且很多項目需要加固定劑,例如,大腸菌群的瓶子要用干凈玻璃瓶,在乾燥箱高溫加熱消毒2小時以後才可以使用;氰化物要加固定劑;重金屬要用塑料瓶采樣,汞要用玻璃瓶采樣,要加固定劑等等。如果要有準確的數據,采樣是很關鍵的!
http://www.water800.com/szbz/4/GB5749-2005.htm
⑩ 跪求…仁化學校附近賣酸蘿卜的是怎麼腌制的
首先把白蘿卜去皮洗干凈後切片,然後放點鹽腌半小時左右,然後洗干凈,
瀝干水後放點冰糖再加白醋,腌到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了,特別爽口清甜,
如果喜歡吃辣的就切兩個小辣椒一起進去腌著。